第一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本学期的二十四学时的培训活动之一是参加在杭州市第十四中学举行的杭州市中小学外语专业委员会年会,并聆听了优质课。本次活动当中来自英语的帅小伙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听说课。上课的内容是七年级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了多样活动。
上课伊始,Michael老师就用他标准的英音征服了全场。他先介绍了自己的母校,然后介绍了本课所要的达到的目标:1)To learn about the school day 2)to learn the likes and dislikes.接下来是一个matching的活动,让学生朗读并match subjects and their English meanings.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会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个科目,并就回答进行追问。如Do you like P.E.? Why do you like P.E?这个步骤结束后,让学生做一个Anagrams的活动to check spelling.然后紧接着就是呈现最重要的一个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My favorite subject is….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了知识点,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Michael老师的幽默。整堂课的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比如这个对话: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 My favorite subject is Chinese.—Why is it your favorite subject? –Because I am a Chinese.--But this is an English class.So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Ok, my favorite subjects are English and Chinese.这个句型的操练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接下来,Michael 老师讲了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并展现了学校的时间表。他让学生组内合作,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时间表。最后一个步骤是总结今天所学。
这堂课的整个流程很顺畅,各个环节的设置与衔接总体还算自然。任务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并有明确的交流目的。Michael 老师的设问也是简洁、明了、幽默风趣,学生在接收老师的指令时,并没有体现出语言的障碍,而是能听懂老师指令,快速机智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任务的设计也做到了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贴近语言内容。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学校的科目,学校的时间表展开。从词汇的理解记忆、到词汇的运动,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在到做时间表,一步步地展开,学生的语言知识也一步步得到提升。
这堂课我也精心准备过,对比之后,发现我比较注重词汇读,听和拼写,而Michael老师这堂课关注点主要是词汇运用。我设计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小组讨论调查favorite food /sports/subject,虽然有对前面单元的复习,但是总体还是有点偏离了教学目标。Michael老师设置的活动,让学生做自己的时间表,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运用。
第二篇:紧扣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
紧扣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改革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有些甚至是以课改的名义出现的。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日益重视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精当,或让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就要凸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本质,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课程标准》,针对不同文章的特点,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削冗去繁,加以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剔除那些费时而低效的教学环节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减去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的一个片断:
老师:“我们来读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这一段,看能不能读出问题来。”
(学生自由朗读。)
生:“贝多芬听到的钢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
师:“老师也感到意外,我们来猜一猜吧?”
(学生纷纷谈论自己的猜测,老师相机板书:①距离远;②琴键坏;③按错键;④曲子难。)
师:“提出这么多猜想,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呢?继续往下读。”
(生继续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第四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因为下文中有:“盲姑娘说:‘这首曲子太难弹了,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师:“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验证和判断自己的猜想,讨论得非常好!”
学生用五、六分钟时间讨论“贝多芬听到的钢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值吗?这与学习语言文字有关呢,还是与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具有卓越的音乐才华有关呢?下文中明明有交代,何需让学生枉加猜测,热烈讨论呢,更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板书了!
第二,删除与教学无关的“节外生枝”。
课堂教学虽然是有预设的,但它又是动态的,因而往往会有意外发生的。抓住有意义的“节外生枝”,恰当加以引导、点拨,有时将会展现精彩的一幕而成为一堂课的亮点。但是,也有些老师过于迷信“精彩的生成”,一有学生语出惊人,就欣喜若狂,也不管是否与教学目标有关,就紧抓不放,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支玉恒老师对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处理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如支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曹操率领80万大军侵犯东吴。东吴只有3万人马,但最后却打了胜仗。
生:我知道了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就把船连成一片。这样船就稳当了。
……
生:曹操是个挺爱吹牛的人。他说他谁都不怕,后来一边逃跑,一边吹牛,最后还是关羽在华容道放了他。
师:你说的这些课文中没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电视上也演过。
师:能把课外得到的知识联系到课文学习中来,不错。但是不要扯远了。
这位学生的确看过《三国演义》,但这个问题与理清战役经过,分析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这些教学目标并无关系,不能在此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支老师肯定了他能把课外获得的知识联系到课文学习中来,然后委婉地将这个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节外生枝”予以拒绝,防止了教学过程的跑偏。
第三,戒除课堂语言的随意性。
常见有些教师习惯性地重复学生提出的问题,重复学生的答案;随意性的话较多,插科打诨,任意发挥,扯远了话题。如有位老师在教《缺点,成就了英雄》一文时,把“敏捷”写反了,当学生指出时,老师说:“哦,写反了,为什么?这是因为老师太激动了。(改正板书)你想啊,武松打虎都能打空了,我把字写倒了也没什么的。”一个偶然的失误,改过了就算了,可老师却要如此解释一番,是要为自己辩解吗?可“老师太激动了”和“武松打虎都能打空了”“我把字写倒了也没什么的”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这不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吗?还有的老师自己评价的话太多,而不善于放手让学生评价,这也就使学生听、说的能力,分析、评价的能力打了折扣。事实上教师课堂语言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恰到好处。
第四,舍弃多余的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就出现了“课件漫天飞”的现象,如有位老师执教《草原》一课时,又是放视频资料,又是放歌曲,还补充诗歌、散文;学生倒是体会到美了,读得也很有情感,可那是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到的吗?那不过是从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具,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到的,对语言文字的美体会、揣摩得都很不够,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总之,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就要围绕这个目标,以最精炼的语言,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削冗去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思考,力争使语文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第三篇:紧扣目标教学.廖容听课心得doc
紧扣目标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听刘小波执教《再见了,亲人》有感
顺江小学廖容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其最打动人、感染人之处就是作者魏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写作背景,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感情基调,以当时自己作为随军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组合成了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强烈地凸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情深似海。文章写法典型凝练、章法独特、层层推进、情至高潮。
2013年3月16日,我有幸到江津听重庆市人和街小学骨干教师刘小波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这节课平淡,朴实,没有五花八门的课件,没有扣人心弦的高潮,但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他紧扣语文年段目标,教学生该学的,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一、基础与发展并重。
1、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注重基础训练。刘老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亲人?哪些亲人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的训练。如,指导“嫂”字的书写,因为这个字容易写错。
2、训练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如“阿妈妮”是文中大娘的称呼,但为什么在翻译时选择表示女孩的“妮”呢?这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然后让学生找找文中的民族语言,这样,就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二、课内与课外的兼容。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背景时,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内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慨括训练的方法。如在学生交流课文写的几件事情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慨括第一件事“送打糕”,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短语,第一个字是什么词?(动词),最后让学生自己慨括。
2、批文入情。如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唯
一、雪中送炭”进行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对朝鲜亲人的敬佩。
3、揣摩表达的过程和方法。如刘老师抓住文中的反问句,让学生和同样意思的陈述句进行比较,体会不同句子表达的方法和效果。
四、内容与表达兼修。
刘老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本文的几件事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请求----回忆----反问),然后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这样写重复吗?),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刘老师这节课的学习,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学习语文课标,知道每个年段应该教什么,就像这节课要教五年级学生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怎样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的实效性。
第四篇: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册Unit 5 A Let’s talk.词汇教学活动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几组关于食物的词语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但是,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忘的也快,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对上节课所学的单词做充分的复习。另外,即使单词掌握熟练的学生,在正确熟练使用所学语言方面,可能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这便是本节课学生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句型,正确朗读课文,模仿正确,语音标准。
2、能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句型“I like … „”。
2、了解单词词尾s表示复数。
3、能够运用Have some …s.给别人提供或邀请别人吃些东西。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树立学生健康饮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 2.听懂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教学难点
1.理解water为不可数名词。2.饮料名称的区别。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图片、单词卡片。
2、学生准备water, milk, juice, Coke, coffee, tea的实物。
3、与课本相配套的磁带。
4、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
(1)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
(2)T:前几天,我们的麦克唐纳叔叔新开了一家餐厅,叫麦当劳。今天,他邀请我们一起去,Now,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ok?(出示六张食物图片)T: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餐厅向我们推荐了哪些美味的食物.(多种形式复习单词)(3)再让我们看看餐厅里的人们正在忙什么吧?(播放A Let’ do),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营造学习情境做铺垫,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2.呈现新知
(1)呈现句子:I like hamburgers.T: Wow,there are so many delicious foods!What do you like? 教师出示Hamburgers.图片,(引导学生说I like hamburgers.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出来)然后教师做出喜欢的表情同时出示句子说I like hamburgers.(板书I like)(hamburgers这个单词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识出来)并示意学生跟读。
A.整体操练。B.分组操练。C.个别操练。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顺势加上Me too.老师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变了个魔术,看,有两个汉堡包,那么我们看句子里的单词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指出句子中不同色的单词hamburgers和上节课所学的单数单词,让学生观察发现。T:Yes, you are right.T:谁能试着读一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强调“s”发[z]音,让学生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hamburger hamburger I like hamburgers.小结(以提问的形式): T:What do you like? T:Me too.(2)呈现I like T: I 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 教师相机出示 hot dogs。用上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T: What’s this?
T: Very good!那么我们看现在两个hot dog,单词怎么样了?(教师给予表扬)T:谁能试着读一读?
进行适当的鼓励,注意“s”发[s]。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I like hot dogs.并进行练习。
(可以把速度放快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可以适机说:Here you are.形成小对话,教师将准备的所有图片拿出随机抽取,让学生说句子I like…,另外的同学说Here you are.(可以分层次的练习,先是整排的练习,然后到个人的练习。)(3)呈现Have some …….承接上部分的练习。
(上面的练习可以由开始的教师出示图片提示,过渡到脱离图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教师相机说出句子Have some French fries.并做出动作,把炸薯片送到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顺势捏几根薯条(如果是真的食物的话),放到学生嘴前,说:Have some French fries.于是学生可以真的张开嘴吃下去。如果是假的薯条模型,教师可将它拿到嘴边示意请他吃,也是很有趣的。
示意学生意思,注意分层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说:Thank you.替换图片,让学生做替换练习。(小组练习,个别展示。)设计意图:先给学生一个对句子的整体的印象。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真正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名词复数的形式,为后面正确运用句型做铺垫。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始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去学习。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设计可以既让学生充分练习前面所学的句型,又能很自然的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3、巩固操练
(1)听音答题(根据课本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What’ s Mike would like to eat?的问题听录音(2)听音正音
让学生跟录音机读对话。(3)合作共建。
分小组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设计意图:明确学生的任务,可以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意义的听觉练习。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整合所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本环节可以得到系统化。
4、输出运用 A.表演展示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B.Let’s play.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准备的实物图片开一家像麦克唐纳叔叔家一样的餐厅,请其他同学到自己的餐厅里做客。教师在做活动之前要注意给出示范,练习过程中注意指导。
C.让学生上台展示。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对话,可以加深印象。将学生所学的单个句子形成意群,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到升华。5.检测提高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是学生总结,也可以是教师总结。(2)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系统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6.作业布置
学生听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家长或同伴听。7.板书设计
Unit 5 Let’ Eat A Let’s Talk
I like……
Here you are.OK!Have some
Thank you!
第五篇:教学目标设计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滴
——→
包
——→
积
——→
变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埋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