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时间:2019-05-15 00: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第一篇:《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日前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并予以印发。《行动方案》提出,自2015年至2020年,6年投资3000亿元,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六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以及促进兰白核心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陇东南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以下是方案全文:

为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加快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近期远期科学统筹,节水与开源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助推扶贫攻坚;着力推进水生态治理,服务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水利投入;着力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奋力开创甘肃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自2015年至2020年,6年投资3000亿元,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6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以及促进兰白核心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陇东南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基地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3大目标”。

——水资源配置体系。谋划和建设一批大型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及重点水库工程,着力破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长江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投资870亿元,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

——区域供水体系。加快实施供水工程建设,坚持大中小互补,蓄引提并举,挖潜改造与新建配套结合,加快解决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金昌等市以及通渭、秦安、临潭、山丹等县城缺水问题,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投资520亿元,县级以上城市和工业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农村供水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着力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让农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投资130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农田节水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充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用水保障。推进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标准梯田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投资450亿元,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梯田面积达到3500万亩。

——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防洪工程建设,解决重点城市、产业园区、新型小城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防洪保安问题;加快实施抗旱规划项目。投资320亿元,全省重点江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重点城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设防标准;农业生产抵御干旱的能力显著提高。

——水生态保护体系。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投资710亿元,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平方公里。

通过以上建设,努力为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供水安全:基本形成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优化调度、水量互补的大型骨干调水工程网络,建成布局合理的大中小水源工程,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第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防洪安全:黄河干流、江河主要支流、重点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及山洪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显著提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套运用,标准内洪水可防可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生态安全:形成合理的用水结构,用水效率显著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河流水质基本达标,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三、建设重点

(一)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配套完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发挥工程效益;2015年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解决定西、白银、兰州、天水、平凉5市11县区用水问题。尽快开工建设白龙江引水工程,保障陇东能源基地和关天经济区远期用水需求。启动实施引哈济党、引大济西、讨赖峡水库、马莲河水库等工程,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二)区域供水工程。尽快建成天水城区供水、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积石山引水工程,解决天水城区、合作市区、临潭县城、积石山县城发展用水需求。开工建设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肃北马鬃山引水、瓜州县柳园及柳沟引水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武威毛藏寺、张掖红山湾、庆阳小盘河、平凉崆峒水库改扩建等23座中型和82座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三)农村供水工程。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网络,着力提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和运行管理水平。

(四)农田节水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陇中、陇东南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整合各类农田节水项目,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30处大型灌区、12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有序推进58处5~30万亩中型灌区、81处1~5万亩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提灌、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新修高标准梯田600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牧区水利建设。

(五)防洪减灾工程。2015年开工建设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河长260公里。加快完成白龙江、泾河、渭河、黑河、石羊河等22条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防洪治理,治理河长2361公里。对176条中小河流、68条山洪沟道进行重点治理,治理河长4500公里。加快实施194处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增加年应急供水能力1?38亿立方米。加快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对86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水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巩固治理成效,确保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青土湖旱区湿地不断扩大,流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加快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改善敦煌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月牙泉生态景观。启动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渭河源、洮河流域、两江一水、祁连山生态保护、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四、投入机制

(一)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藏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的《共同推进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水利工作框架协议》,抢抓机遇,争取尽快上马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重点民生水利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央资金补助比例,力争中央水利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水利项目资本金制度。将符合使用要求的中央下拨资金和省配套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放大资金效应,统筹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尽快制定省内河道采砂收费按比例计收办法,拓展水利项目资本金筹措渠道。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支持政策,积极与政策性银行合作,争取更多水利项目中长期贷款。对实行资本金管理的项目,省属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由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市县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由市县财政通过科学安排转移支付、等价置换资产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市县以资本金运作的方式,扩大本级水利投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集体和个人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盘活现有重大水利工程国有资产,选择一批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运营、整合改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开工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对公益性较强、没有直接收益的河道整治、山洪灾害治理等项目,可通过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级政府要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稳定社会资本收益预期。社会资本投资的水利工程水价由供用水双方协商确定,价格不到位的,政府对运营成本进行合理补偿。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水利工程,可依法继承、转让、转租、抵押其相关权益。省级以上财政投入优先支持引进社会资本的项目。

(四)鼓励开展直接融资。各地要加大对水利经营性项目资产的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变资产为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直接融资。发挥企业债券的直接融资功能,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水利企业以自身信用为基础,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租赁、信托等各类融资工具,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开展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通过水权转让进行项目直接融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保障行动中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相关政策措施和阶段性重点任务的落实。各市州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省水利厅要牵头细化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县。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完善支持水利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省政府与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签订水利保障行动目标责任书,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市州及县区政府也要逐级签订责任书,加强对区域内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落实投入政策。各地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并着力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好水利建设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河道采砂费的征缴,做到应缴尽缴。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通过认购基金、直接注资等方式支持加快设立水利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有效扩大基金规模。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各部门涉水资金,发挥资金合力作用,集中用于项目建设。

(三)改革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模式。充分发挥各级水利投融资公司的融资优势,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深化水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建立企业化运营管理机制。做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和规范维修养护市场。推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实现小型水利工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四)建立水权制度。加快推进水权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确认登记制度,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组建甘肃省水权交易中心。通过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细化明确不同行业和具体用水户的使用权,将初始水权确权分配落实到用水户。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水权置换转让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与建设高效节水、重大供水工程优先获得新增水资源使用权。社会资本出资建设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依法享有继承、转让、转租、抵押和参股经营等权益。

(五)完善水价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分类实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节水意识增强的水价机制。加快国家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实行小步快走稳步达到成本水价。完善高扬程提水灌区公益补贴政策,建立电价水价联动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行保本微利的水价调整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行阶梯式水价。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城镇居民用水各梯级水量,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妥善做好低收入家庭保障工作。

(六)强化前期工作。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对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精心谋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前期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项目前期投入,建立前期经费滚动机制,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科学优化工程设计,节约建设投资,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争取国家审批的项目,省直各部门要按照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方案,各负其责,确定专人,跟踪办理。属于省级审批的项目,各有关部门要精简项目审批要件,优化工作程序,主动作为,强化协作,限期完成审批。市县政府要做好下放审批权限的承接工作和项目前期的督促推进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项目清单和实施计划,制定前期工作方案,细化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前期工作中给予指导支持。

(七)落实法人责任。严格落实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管理方式。重点工程落实独立的项目法人主体,配备专业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管理以及运营负全责,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以县市为单元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集中建设管理,积极推行代建制和总承包制。村民自建自用的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或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等方式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建立和完善对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

(八)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完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督平台建设,促进招标投标活动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安全、质量、合同、投资控制第三方作用,规范施工程序,强化过程控制,加强质量检测和考核,严格合同和验收管理。发挥各级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全覆盖。建立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维护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水利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稽查、检查力度,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

第二篇:省运会餐饮保障行动方案

“省运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保障行动方案

为切实做好第十二届“省运会”期间我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提升餐饮服务监管整体水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省运会”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规范“省运会”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全力以赴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省运会”顺利召开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三、保障行动内容

(一)检查对象:承担第十二届“省运会”接待任务的餐饮服务单位、主要周边商业街、饭店、食品小摊贩、凉皮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

(二)检查内容:

检查省运会接待单位是否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持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2、具备与接待活动供餐人数、规模相适应的接待服务能力。

3、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A级标准(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卫生条件)。

4、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健康档案记录完备。

5、食品及原料供应渠道符合卫生要求,相关证件资料完备。

6、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查餐饮食品摊贩是否具备下列条件:

1、摊位与开放式厕所、倒粪池、化粪池、污水池、垃圾场(站)等污染源直线距离在二十五米以上;

2、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贮存、清洗、消毒、冷藏等设施或者设备;

3、配有防雨、防尘、防污染、防虫、防蝇等设施以及加盖或者密闭的废弃物收集容器。

4、经营地点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5、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盛装饮用水的容器应当洁净卫生,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6、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餐具、饮具。一次性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不具备餐饮具消毒条件的,应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

7、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8、直接接触食品的器具、工作台面和货架应当清洁、卫生。加工后的工具、容器应及时清洗消毒,加工工具、容器要生熟分开。

9、餐饮食品摊贩应当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实施查验制度,保留载有所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信息的票据、凭证。

检查凉皮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2、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健康档案记录完备。

3、凉皮类食品及其调味品采购的票据、凭证。

4、凉皮类食品冷藏贮存条件

5、餐具、饮具及时清洗消毒。

四、工作任务

(一)集中比赛前:全面开展“省运会”期间全区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辖区有接待能力的酒店及比赛场馆周边餐饮店和夜市摊点的餐饮安全进行监督检

查,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并在正式比赛前整改完毕。

(二)集中比赛时:一是加大对辖区所有餐饮单位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有接待任务的定点酒店及其周边餐饮单位的监管力度。二是派驻监督员到定点接待酒店做好比赛期间的监管工作,并积极处理好群众的投诉和举报。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好“省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各项保障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省运会”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二)加强值守,认真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要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制度的落实情况,严密排查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认真安排好“省运会”期间值班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对发生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问题,要在第一时间组织核查处理,做到反应灵敏、响应迅速、处置有效,并及时按规定上报,不得瞒报、迟报。

(三)严格督查,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领导小组将组织对“省运会”期间定点接待酒店及比赛场馆周边餐饮店和夜市摊点的餐饮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对整治不力和责任不落实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因工作不到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将严格倒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篇:甘肃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

2010—2012年甘肃省城乡环境卫生

整洁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根据《2010—2012年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二、行动目标

通过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宣传健康环境理念,着力解决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着力增强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推动环境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通过在全省开展三年的整洁行动,到2012年底,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7%;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

——城市未达到管理规范标准的农贸市场减少一半; ——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5%,完成2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提高1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城市指全省12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市。

三、行动内容

(一)集中开展清理整治活动。在城市重点清理影响环境卫生的死角,保持市容和社区卫生整洁美观。在农村、农场清除各类积存垃圾,平整道路,疏通沟渠,清理柴堆、粪堆、坑塘,搞好室内及庭院卫生。

(二)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提高市政环境卫生设施的完好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并做到日产日清,逐步实现垃圾、污水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步骤、有重点、有规范地建设村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 策,开展村庄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垃圾、人畜粪便等统筹清理、收集和处理。

(四)做好重点场所、行业、铁路、公路和河道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升城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乡镇农贸市场整洁有序。加强学校、车站码头、“城中村”、施工工地、流动人口及农民工聚集地、乡镇集市、畜禽养殖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以及旅游景区(点)等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餐饮业(如农家乐)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强化铁路、公路和河道沿线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

(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按照国家农村改厕项目要求,落实责任,加快实施步伐,确保改厕任务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农村新建住房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等项目要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卫生院及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公路沿线等区域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工作。

(六)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的鼠、蟑危害控制达标工作,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力争达到国家标准,有效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七)推动环境卫生管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力度,提高居民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实施“门前三包”制度,有条件的地区要将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向乡村延伸覆盖,建立村庄清扫保洁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八)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推动“健康教育进家庭” 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传播,向广大城乡居民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

四、实施步骤

城乡环境整洁行动连续开展三年(2010-201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8月至9月)。各地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形成家喻户晓、人人动手、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二阶段:集中实施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各地根据方案,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整治的原则认真开展整洁行动,逐项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推进,确保各目标任务的完成。其间,省爱卫办将不定期进行督查指导,及时通报各地进展情况,选择典型,召开现场会议,交流经验,推动工作。第三阶段:总结评比阶段(2012年11月至12月)。在各地层层开展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省爱卫办将统一组织检查考核。结合每年检查记录,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市、县,并对整治不力的市、县进行通报批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整洁行动列入本地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政策、资金上予以保障。实行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逐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确保落实。

(二)部门合作。爱卫会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各级爱卫会要协调各有关部门,确定每年工作重点,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检查、督导,建立规范的信息统计、数据汇总、资料收集工作机制。

建设部门要组织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治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对景区景点开展全面整治,深入推进卫生先进景区创建活动。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好对餐饮单位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促进餐饮卫生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

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监督,加大对严重污染源的执法处罚力度。

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集贸市场和经营摊点的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督导经营业主卫生保洁。

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

卫生部门要提供卫生技术和业务指导,加强对公共卫生场所、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公安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

发展改革部门要安排和落实相关项目的支持。财政部门要落实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经费支持。教育部门负责加强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学校卫生管理,全面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三)宣传动员。广泛深入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扬爱国卫生传统,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组织妇女、共青团员和青年投入到整洁行动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整洁行动。

(四)典型引路。充分利用城乡卫生(文明)等创建活动载体,积极推动卫生(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在整洁行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及时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五)舆论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 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建立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和整改,努力提高群众对整洁行动的满意度。

(六)考核评估。省爱卫办将参照全国考核评估办法,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各地工作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行动进展和绩效情况。

第四篇:甘肃省保护母亲河行动主题活动方案

甘肃省保护母亲河行动主题活动方案

根据全国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2006年的总体部署,今年甘肃省保护母亲河行动以组织引导全省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为目标,按照“线面结合、全面深化”的思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全省青少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构建和谐甘肃作贡献。团甘肃省委决定以3月9日全国保护母亲河日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我和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系列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全力掀起保护母亲河春季新高潮。

一、活动主题:我和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

二、活动时间: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

三、活动内容:

1、大力营造活动氛围,集中做好宣传工作。为了将主题活动落实在实处,团省委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发出明传电报要求各市州、直属单位团委积极联系通讯公司、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介单位和教育、环保、农林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发短信、刊登、播发、张贴保护母亲河公益广告,设置固定宣传点、流动大篷车等多种形式,重点在17所高校、100所中学、1000所小学和机关企事业、解放军武警部

队,集中宣传“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和“节约资源、珍爱生命、抵制污染、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的生态理念,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想一个生态环保创意”,“观察一种动(植)物”,“设计一句生态环保口号”,“形成一个环境保护好习惯”,“节约一滴水、爱护一寸绿”等为主要内容的做一件环保小事活动,号召广大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倡导树立生态文明新风。

2、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文化广场活动。组织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大中小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环保热心人士,邀请党政领导、社会名流和中小学生环保代表,在城市广场、社区、农村人口集中地、市场和农村青年中心,开展文化广场活动。重点在省城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全省“我和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兰州市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在兰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生万余人,通过发出倡议书、宣誓、现场签名,向兰州市保护母亲河记者团首批记者(10人)颁发聘书,设置保护母亲河行动活动图片展板和野生动物标本,组织中小学生手工环保创作展示,播放、散发环保、节水、护绿的音像宣传资料,悬挂巨幅主题会语和气球标语等多种形式,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全省其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植绿护绿、生态环保等活动主题,邀请环保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环保

节约小常识、新技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

3、影响带动全社会,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所在流域,联合高校、中小学、武警部队,积极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组织注册志愿者和农村青年中心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种植纪念林、认养、领养树木绿地、生态监护站污染源监护、监督污染行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青少年以班级、宿舍、协会团体等为单位,开展“我为家乡添份绿”活动。在城市社区组织青年少年开展“祛除城市牛皮癣”、“清除卫生死角”、“擦亮城市名片”、“我爱我家”活动;在农村组织青少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村容整洁”活动,革除陋习,带动农村青年带头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改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建设整洁的生活环境,拟在4月上旬号召动员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营造青年林、纪念林。要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等节目,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创造青少年绿色家园,把保护母亲河行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甘肃的三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日

第五篇:甘肃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甘肃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依法、规范、有序地做好全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建设,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境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停建令”的申请和发布、工程征地及淹没区实物调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编报、审查、审核,以及移民安置规划实施、验收等工作行为。

第三条 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社会稳定。

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移民管理机构)负责全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水利水电工程

— 1 — 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四条 为客观反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和淹没区的实物状况,在开展实物调查工作前,项目法人(未成立项目法人的,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下同)应向省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在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停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简称停建令),说明停建令的发布时间、范围和实物调查工作计划,抄送省移民管理机构。申请发布停建令应同时报送下列文件:

1、国家或省投资主管部门同意该项目开发建设的文件。

2、国家或省投资主管部门认可的该项目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影响区范围规划设计文件,以及对规划设计的技术审查意见。

3、项目基本资料及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域图等。

4、工程征地和淹没区所在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同意发布停建令的书面意见。

第五条 省移民管理机构应及时审查申报材料,实地调查,就发布停建令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向省人民政府报送意见。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停建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工程征地和淹没区所在县(市、区)或市(州)人民政府实施。

第六条 停建令发布后,项目法人应会同工程征地和淹没区所在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其移民管理机构做好发布停建令宣传工作,维护当地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会同工程征地和淹没区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实物调查工作细则,报省移民管理机构审定后按停建令明确的范围和技术要求,沿线设置明显、易于识别的标志;有关人民政府组织对实物调查人员进行移民政策、调查工作细则的培训,及时开展实物调查工作。

省、市(州)移民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实物调查工作的指导、协调。

第七条 实物调查应逐户、逐项进行,全面准确的登记,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调查结果应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确认并公示后,由有关村委会、乡(镇)、县(市、区)人民政府签署意见。

调查结果公示期应不少于7天。被调查者对公示的实物调查结果有异议的,调查组应进行复核,并再次公示。

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确认的有关村委会、乡(镇)、县(市、区)人民政府签署意见的实物调查结果是编制移民规划大纲的依据,应分别由被调查者、项目法人、乡(镇)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保存并报省移民管理机构备案。

第八条 停建令发布后1年内不开展实物调查工作的,或者实物指标调查完成后超过5年未批准(核准)的,停建令自行失效,再次组织实物调查工作应重新申请和发布停建令。

— 3 — 第九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和其它安置为辅。具体安置方式由工程征地和淹没区所在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在听取移民、移民安置区居民以及有关各方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环境条件确定。

因无土地资源,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安置,也无其它安置条件的,可稳步探索被征收承包地亩产值基础上逐年货币补偿安置措施。

农村居民点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进行资源配置和居民点的房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当地城镇化进行安置,探索加快建立移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移民生产安置所配置的生产资料应与移民安置区原居民基本相当。

第十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由项目法人委托具有不低于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同时该设计单位要具有工程咨询资格证书(水利、电力),主设人员要具有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资格证书。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根据工程征地区和淹没区实物调查结果以及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体现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原则。应充分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和征求工程征地、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十一条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照审批权限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抄送省移民管理机构,并同时报送下列材料:

1、实物调查报告及有关确认意见,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正常蓄水位选择专题报告,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水库影响区范围勘察分析专题报告等有关设计报告和技术审查意见。

2、征求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有关资料。

3、有关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书面意见。

第十二条 省移民管理机构应及时审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向省人民政府报送意见。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由于国家政策、工程方案改变等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重新报批。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安置规划原则上由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单位编制。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征求工程征地、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的意见。

移民安置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

— 5 — 移民安置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符合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达到相应的设计深度。复建项目的规划应充分征求资产所有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由资产所有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审核和签署意见。

移民安置规划由项目法人申请省移民管理机构审核后,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并审批。项目法人申请审核移民安置规划时,应同时报送以下文件或材料:

1、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城市集镇规划设计报告,专业项目处理设计报告,建设征地区文物古迹及矿产资源调查报告,移民安置区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大中型工矿企业补偿资产评估报告等及相关部门审查意见。

2、征求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有关材料。

3、有关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的书面意见。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5、有关资产所有单位或行业管理部门书面意见。

6、其他重要的文件、协议和纪要等。

第十四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按照国家及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省移民管理机构应按照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要求,及时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现场调查,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技术咨询机构对规划开展论证审查工作。并综合实地调查 — 6 —

结果,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有关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的意见和咨询机构的论证审查意见,对移民安置规划提出审核意见。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是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修改。因实际情况变化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重新报审。

第三章 实施管理

第十六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贯彻先移民后建设的要求。项目法人应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与省移民管理机构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省移民管理机构再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也可授权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与项目法人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签订协议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与下一级有移民安置任务的人民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省、市(州)移民管理机构应加强移民安置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移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开展服务和协调。省移民管理机构应加强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工作量合理分配移民安置规划独立费用

— 7 —(其它费用)的使用。市(州)、县(市、区)移民管理机构应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组织移民安置规划的实施。

移民安置规划独立费用(其它费用)中移民安置规划配合工作费、实施管理费、技术培训费、实施机构开办费由省移民管理机构管理和分配。移民安置监督评估费、监理监测评估费由省移民管理机构管理,用于开展移民综合监理和移民安置独立评估工作。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科研和综合设计费由省移民管理机构管理,用于开展移民综合设代工作。

移民综合监理和移民安置独立评估单位由省移民管理机构会同项目法人采取招标的方式共同委托。移民安置实施阶段科研和综合设代由省移民管理机构委托。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设计科研费由项目法人管理并使用。咨询服务费、项目技术经济评审费由项目法人和与项目法人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并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移民安置计划由项目法人提出建议,与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在维护移民利益,照顾农时和方便移民的原则下确定。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移民补偿费台账,并专户存储、专账核算,存储期间的孳息,应当用于移民工作。

第十七条 移民安置规划实施工作完成阶段任务后应组织阶段性验收,完成全部任务后应组织全面验收。验收应依据批准 — 8 — 的移民安置规划及项目法人与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安置协议确定的原则组织进行。

移民安置规划的验收由项目法人根据不同工作阶段的要求组织和提出,应按自验、初验和终验的程序进行。承担移民安置规划实施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项目法人、设计单位、工程监理、移民综合监理及综合设代单位进行自验。初验由市(州)人民政府与项目法人联合组织承担移民安置规划实施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计单位、工程监理、移民综合监理及综合设代单位进行。终验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进行。

复建的专业项目应由相应资产所有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会同项目法人及有关方面按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组织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

移民安置规划阶段性验收工作应实地检查移民安置情况,农村移民生产、生活安置情况,迁建复建项目建设情况,移民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对下阶段移民工作的建议。

终验应全面总结移民规划完成情况,检查和综合评价移民安置、专项工程建设、移民资金管理和使用、移民安置效果等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项目法人申请验收时应同时报送下列材料:

1、移民工作总结。

2、自验报告、初验报告。

3、市(州)审计部门审计报告。

4、专业项目或其它专项工作验收报告。

5、移民综合监理工作报告、综合设代工作报告。

6、移民档案验收工作报告。

7、有关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对终验工作的书面意见。

第十八条 移民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记录资料,由项目法人和各级移民管理机构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

第四章 后期扶持

第十九条 新建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完成后,所在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应及时核定移民人数,申报新增移民人口。省移民管理机构应在市(州)申报工作基础上向国家申报新增移民人口,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县(市、区)、市(州)人民政府申报移民人口应报送下列材料:

1、项目审批(核准)文件、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和项目法人与地方政府签订的移民安置协议。

2、安置农村移民人口情况,搬迁安置和生产安置移民人口核定登记情况等。

第二十条 新建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申报工作完成后,有关 — 10 —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及时将新增的移民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按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规定给予扶持。

第二十一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面和水库消落区由工程管理单位管理,可在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符合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优先安排农村移民开发利用。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移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第二十三条 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兴办生产性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吸纳移民就业。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移民管理机构应加强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的监督。

对拨付、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依法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省移民管理机构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监督评估和稽查制度。

第二十五条 各级审计、监察部门应依法开展建设征地补偿

— 11 — 和移民安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单位、单位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罚款及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进行实物调查、移民安置监督评估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

(二)在移民工作中弄虚作假,违规审核、变更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的单位及责任人。

(三)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四)在移民安置管理、监督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七条 省投资主管部门对移民安置规划未经审核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或核准,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或者重大损失等后果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省投资主管部门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 — 12 —

工作,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和淹没区停建令由市(州)人民政府审批和发布,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由所在市(州)人民政府与省移民管理机构联合审批,移民安置规划由市(州)移民管理机构审核,报省移民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

    **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 保护督察信访工作方案 按照《**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和分工安排,现就甘肃省2018年第二批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省督察......

    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条例(5篇)

    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 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公布 自2012年5月1日起施......

    甘肃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申请表(封面)

    甘肃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申请表工程名称:靖远县三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工程地点:靖远县三滩乡项目法人:靖远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申请时间:2013年3月22日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省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甘公发【2011】10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以下简称安保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中......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72号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9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

    甘肃省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

    甘肃省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根据原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

    坚持兴水利农 保障粮食安全

    坚持兴水利农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两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