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
**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
保护督察信访工作方案
按照《**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和分工安排,现就甘肃省2018年第二批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省督察组)督查期间的信访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职责
负责对接受理省督察组下沉督察期间的群众来访工作,制订信访工作方案和突发信访事件应急预案,按照部门职责做好群众信访问题的转办督办工作;负责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置群访、闹访等突发群体性事件稳控工作;负责网络舆情工作,收集整理在督察期间社会关注的舆情隐患点,积极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二、工作流程
为切实做好省督察组督察**县期间的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信访问题,确保督察工作的顺利开展,群众的环境权益得以保障,特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收集报送,案件交办
1、在此期间,群众反映的一般性环保类信访问题,由各乡镇和信访局受理后,2小时内报送“综合组”组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副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经会议研究后,及时交办责任单位。
2、群众反映的特殊、疑难、重大环境类信访问题,由各乡镇和信访局受理后,1小时内报送临夏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经会议研究后,及时交办责任单位。
3、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等反映的环境信访问题,已经查实,及时报送。
(二)落实信访责任
省督察组督察期间,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临夏县环境信访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
(三)督察督办
按照“边督察、边整改”的原则,对查处属实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立即责令停止损害环境行为,并责成整改环境违法问题,明确专人负责盯办环境信访查处情况。
1、对于能即时即改的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到位;
2、对于一般环境问题在12小时内处理到位;
3、对于区域性、流域性等重点环境问题,3天内不能解决到位的,由交办乡镇或部门报请临夏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并说明情况;经同意后,制定详细整改方案,提出时限要求认真进行整改。
4、对于重复上访反映的特殊环境问题,在对环境问题着力查处的同时,及时移交乡镇或部门。
5、在此期间,我县群众发生围堵省巡查组工作员、到州县统办楼非法聚集、上访的,公安等司法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果断行动,依法处置。
(四)信息反馈
**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乡镇或部门的环境信访件务必在12小时内反馈办理情况。对省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事项,要求公开的以适当方式进行信息公开。
三、工作要求
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息综合研判能力,建立完善处理信访突发问题的应急机制,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切实提高交办案件的办理效率。
(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源头治理。对本乡镇、本单位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收集汇总,并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逐案逐人做好化解和稳控工作,切实把各类信访突出问题的妥善处理和化解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确保督察工作顺利开展。
(二)对省督察组督察期间交办的信访案件,要全力保证工作力量。快速处置、妥善处理,积极有效应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坚决防止因准备不充分、应对不及时、方式不妥当、导致事态升级,造成不良影响。
(三)加大依法打击力度,确保督查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期间,一旦发生我县群众围堵省督察组工作人员、到州县统办楼非法聚集、上访的,公安部门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对组织串联上访、煽动群众的带头人员,搜集固定证据,果断行动,按照《**依法处置非正常上访人员指导意见》坚决依法打击,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四)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各乡镇、各单位务必进一步靠实责任,确保信访案件全天候接访、全天候处置、全天候上报。
(五)严格责任追究。对不按照时限上报办理情况,延误上报时限、值班电话无人接听、办理情况弄虚作假、信访调查浮于表面、麻木大意、以文字应付、不深入现场等现象,一经发现,严肃追究责任。
附件:临夏县保障2018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信访应急预案
第二篇: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 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公布 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得侵犯。禁止任何组织、家庭及个人歧视、侮辱、侵害、虐待和遗弃残疾人。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残疾人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残疾人工作。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五条 本省国家机关在制定涉及残疾人权益和事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公共政策时,应当听取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及建议。
第六条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残疾人及其亲属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查处,或者向残疾人联合会寻求帮助。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接到残疾人及其亲属投诉或者残疾人联合会要求时,应当依法查处,并给予答复。
第七条 残疾人可以向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申请领取残疾人证。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按照国家残疾标准及规定程序进行残疾评定,经市(州)残疾人联合会审核颁发残疾人证。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有关优惠待遇。
第二章 社会保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第九条 残疾人和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缴费确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逐步提高补贴标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的残疾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或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第十一条 市(州)、县(市、区)每年从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中分别提取百分之十,用于残疾人康复、教育、维权、专项救助和体育事业等。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逐步建立残疾人供养、托养服务体系,规范和完善供养、托养服务标准,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形式的残疾人供养、托养服务站。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服务制度,落实保障措施:
(一)对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残疾人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按保障标准的百分之二十上浮计算;
(二)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主要成员重度残疾、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纳入一类标准保障范围;
(三)将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一、二级肢体残疾人,逐步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者居家安养,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补贴;
(四)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对象,优先落实救助措施;
(五)将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者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提供租房补贴、实物配租或者减免租金;
(六)对贫困残疾人家居环境逐步实施无障碍改造,并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完善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
残疾人申请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工伤赔偿、抚恤金,办理司法鉴定、公证等法律事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优先给予法律援助。
接受法律援助的残疾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减免诉讼费或者仲裁费。
第十五条 铁路、民航、公路、航运等公共交通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服务。
一、二级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章 预防与康复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预防工作长效机制,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灾害、环境污染等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残疾人工作机构应当建立残疾发生报告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提升预防残疾水平。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体系,将功能性残疾矫治、精神病治疗等残疾人康复项目和辅助器具适配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对个人缴费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减免或者补助;将一户多残、重度残疾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将残疾儿童救助情况纳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居民健康管理档案,对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医疗和康复训练,对六周岁以下残疾儿童给予特别扶助,治疗费用从医疗救助费用中支出。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残疾人康复室,配备康复训练器材,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研究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省、市(州)及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残疾人康复机构。享受公共财政支持的康复机构,对接受康复训练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的残疾人和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免收康复训练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服务。
第四章 教育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残疾人扫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各类机构在基础建设、各种政策性补助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等因素,合理布局残疾人特殊教育资源。市(州)和三十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应当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的县(市、区)应当在普通中小学设置特殊教育班。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扶残助学制度,支持残疾学生入学。
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五倍。
接受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优先提供助学贷款。
第二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幼儿、儿童、少年入学随班就读。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
省教育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者特殊教育师资班,定向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资。
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师资培训总体规划,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岗位补助教育津贴,稳定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
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和管理,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招录(聘)工作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对符合报考和录用条件的,不得因残疾限制其报考或者拒绝录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减免。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四条 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残疾人特殊艺术团体和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多形式培养残疾人文艺和体育人才。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定期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和残疾人运动会,组织残疾人参加国家和国际性比赛及交流。
第三十七条 残疾人参加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体育、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活动组织者应当免除参赛费。残疾人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并在集训、演出、比赛期间保持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残疾人无工作单位的,活动组织者应当给予适当补贴。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残疾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盲人读物的出版予以扶持。省、市(州)、县(市、区)图书馆应当开设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邮政部门应当免费邮寄盲人读物邮件。
第三十九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免费进入体育馆(场)、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美术馆、风景区等公共场所,举办商业性活动时除外。盲人、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一、二级肢体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上述公共场所。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一)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成绩显著的;
(二)预防残疾发生或者进行康复医疗、科研等工作成绩显著的;
(三)支持、帮助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成绩显著的;
(四)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福利企业成绩显著的;
(五)筹集残疾人事业资金,捐资助残有突出贡献的;
(六)残疾人在文化、体育、艺术、科研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第四十一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未依法履行保障残疾人权益职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教育机构拒不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对残疾学生入学附加条件的;
(二)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
(三)用人单位未依法为残疾人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的;
(四)挪用、克扣、截留、侵占残疾人事业募捐款物、减免的税费和救济款物的。
第四十三条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督促其处理,或者建议有关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 残疾人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侵害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逾期未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1月27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甘肃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甘肃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
甘肃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规范环境监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具备环境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按照环保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环境监理合同等,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理。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建设项目,应当开展环境监理:
(一)涉及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风险高或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包括石化、化工、火力发电、农药、医药、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水泥、造纸、电镀、印染、钢铁、有色及其它涉及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三)施工期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包括水利水电、煤矿、矿山开发、石油天然气开采及集输管网、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码头等建设项目;
(四)环评文件批复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第四条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包括项目建设与环评文件及批复的符合性、施工期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环境保护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等基本内容:
(一)项目建设与环评文件及批复的符合性:项目性质、规模、选址、平面布置、工艺、环保措施等实际建设内容与环评文件及批复的要求是否相符。
(二)施工期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污染因子是否达到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三)环境保护设施与措施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与事故应急设施、与环保相关的隐蔽工程等是否按照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相应的环保措施是否同步落实。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按照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落实。
第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对其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对于应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该项目环评文件及批复中要有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明确要求,环境监理费用应单项计入项目投资概算中。
第七条 环境监理报告是核准建设项目试生产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重要依据,应开展环境监理但未开展、不能提供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试生产核准手续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八条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全省环境监理单位资质的统 一管理,拟定行业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对环境监理单位及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培训和考核。
第二章
资质管理
第九条 凡在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单位,应向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申请甘肃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资质,经审定取得环境监理单位资质后,方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第十条 申请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100万元,其中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二)具备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环境监理岗位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以上(其中与申请业务范围相适应的高级工程师1名以上、注册监理工程师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名以上);
(三)配备满足环境监理工作需要的仪器和设备;
(四)具备完善的环境监理工作规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第十一条 申请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向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三份):
(一)环境监理资质书面申请;
(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资质申请表;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或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四)本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及环境监理专业技术人员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证明材料;
(五)环境监理工作规程、制度、质量保证体系等;
(六)工作场所、场地证明、固定资产证明;
(七)其它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申请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核实,甘肃省环境保护厅不予受理和批准,申请单位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环境监理资质。
第十三条 环境监理单位的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工作场所和环境监理技术人员等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在基本情况发生变更后的一个月内报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资质有效期为三年。环境监理单位应当在资质有效期满六十日前,向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申请办理复核手续。对在资质有效期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信用档案中无不良记录,考核合格的予以延续。
第十五条 环境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暂停资质、吊销资质等处理:
(一)单位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未按规定办理变更备案登记的;
(二)环境监理资质有效期满,未申请办理复核手续的;
(三)在环境监理工作中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弄虚作假,或未按期提交环境监理报告,影响环境监理工作正常开展的;
(四)出借、转让环境监理单位资质证书,或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接环境监理业务的;
(五)不按规定接受抽查、考核或在抽查考核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及考核不合格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六条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组织对环境监理单位进行考核,也可委托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理单位从业行为进行抽查。
第十七条 在甘肃省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省外环境监理单位,应持有当地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环境监理资质,并经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备案批准后,方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
第十八条 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人员培训,取得环境监理资格证后,方可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第十九条 承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承担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申请及考核具体办法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制定。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按照规定需要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收到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批复后30日内以书面合同委托开展环境监理,并于合同签订15日内,由建设单位将环境监理合同报审批该项目环评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选取的原则,采取招投标等方式确定环境监理单位。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不得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委托给有隶属关系或者有其他利益关系的环境监理单位,否则其监理结果不予认可。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未按规定进行环境监理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合同约定,提供与环境监理相关的资料和办公、生活条件,积极配合环境监理单位开展工作。
第二十六条 环境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建设项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达到环评文件及批复的要求,并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结论负责。
第二十七条 环境监理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实施:
(一)按照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编制环境监理实施方案,并报负责该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二)依据项目建设进度,按单项措施编制环境监理实施细则;
(三)按照监理实施细则实施监理,定期向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监理报告和专题报告;
(四)每季度向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季度监理报告;
(五)环境监理工作结束后,向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环境监理总报告,移交完整的环境监理档案资料。环境监理总报告由建设单位报审批该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第二十八条 环境监理单位与项目施工单位应同时进入现场、同时开展工作,并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或监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理方案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环境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环境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二十九条 环境监理过程中,如发现下列问题,监理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建议施工单位停工整改:
(一)项目性质、规模、选址、平面布置、工艺、环保措施等实际建设内容与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不相符;
(二)建设项目未按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三)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出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四)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因环境问题扰民;
(五)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与事故应急设施等施工进度不符合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
(六)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全文
《甘肃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日前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并予以印发。《行动方案》提出,自2015年至2020年,6年投资3000亿元,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六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以及促进兰白核心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陇东南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
以下是方案全文:
为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加快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近期远期科学统筹,节水与开源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助推扶贫攻坚;着力推进水生态治理,服务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推进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水利投入;着力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奋力开创甘肃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自2015年至2020年,6年投资3000亿元,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6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以及促进兰白核心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陇东南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基地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3大目标”。
——水资源配置体系。谋划和建设一批大型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及重点水库工程,着力破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长江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投资870亿元,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
——区域供水体系。加快实施供水工程建设,坚持大中小互补,蓄引提并举,挖潜改造与新建配套结合,加快解决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金昌等市以及通渭、秦安、临潭、山丹等县城缺水问题,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投资520亿元,县级以上城市和工业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农村供水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着力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让农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投资130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农田节水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充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用水保障。推进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标准梯田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投资450亿元,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梯田面积达到3500万亩。
——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防洪工程建设,解决重点城市、产业园区、新型小城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防洪保安问题;加快实施抗旱规划项目。投资320亿元,全省重点江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重点城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设防标准;农业生产抵御干旱的能力显著提高。
——水生态保护体系。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投资710亿元,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平方公里。
通过以上建设,努力为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供水安全:基本形成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优化调度、水量互补的大型骨干调水工程网络,建成布局合理的大中小水源工程,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第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防洪安全:黄河干流、江河主要支流、重点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及山洪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显著提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套运用,标准内洪水可防可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生态安全:形成合理的用水结构,用水效率显著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河流水质基本达标,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三、建设重点
(一)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配套完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发挥工程效益;2015年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解决定西、白银、兰州、天水、平凉5市11县区用水问题。尽快开工建设白龙江引水工程,保障陇东能源基地和关天经济区远期用水需求。启动实施引哈济党、引大济西、讨赖峡水库、马莲河水库等工程,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二)区域供水工程。尽快建成天水城区供水、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积石山引水工程,解决天水城区、合作市区、临潭县城、积石山县城发展用水需求。开工建设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肃北马鬃山引水、瓜州县柳园及柳沟引水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武威毛藏寺、张掖红山湾、庆阳小盘河、平凉崆峒水库改扩建等23座中型和82座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三)农村供水工程。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网络,着力提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和运行管理水平。
(四)农田节水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陇中、陇东南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整合各类农田节水项目,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30处大型灌区、12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有序推进58处5~30万亩中型灌区、81处1~5万亩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提灌、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新修高标准梯田600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牧区水利建设。
(五)防洪减灾工程。2015年开工建设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河长260公里。加快完成白龙江、泾河、渭河、黑河、石羊河等22条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防洪治理,治理河长2361公里。对176条中小河流、68条山洪沟道进行重点治理,治理河长4500公里。加快实施194处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增加年应急供水能力1?38亿立方米。加快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对86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水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巩固治理成效,确保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青土湖旱区湿地不断扩大,流域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加快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改善敦煌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月牙泉生态景观。启动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渭河源、洮河流域、两江一水、祁连山生态保护、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四、投入机制
(一)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藏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的《共同推进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水利工作框架协议》,抢抓机遇,争取尽快上马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重点民生水利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央资金补助比例,力争中央水利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水利项目资本金制度。将符合使用要求的中央下拨资金和省配套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放大资金效应,统筹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尽快制定省内河道采砂收费按比例计收办法,拓展水利项目资本金筹措渠道。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支持政策,积极与政策性银行合作,争取更多水利项目中长期贷款。对实行资本金管理的项目,省属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由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市县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由市县财政通过科学安排转移支付、等价置换资产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市县以资本金运作的方式,扩大本级水利投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集体和个人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盘活现有重大水利工程国有资产,选择一批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运营、整合改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开工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对公益性较强、没有直接收益的河道整治、山洪灾害治理等项目,可通过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级政府要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稳定社会资本收益预期。社会资本投资的水利工程水价由供用水双方协商确定,价格不到位的,政府对运营成本进行合理补偿。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水利工程,可依法继承、转让、转租、抵押其相关权益。省级以上财政投入优先支持引进社会资本的项目。
(四)鼓励开展直接融资。各地要加大对水利经营性项目资产的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变资产为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直接融资。发挥企业债券的直接融资功能,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水利企业以自身信用为基础,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租赁、信托等各类融资工具,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开展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通过水权转让进行项目直接融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省“6363”水利保障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保障行动中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相关政策措施和阶段性重点任务的落实。各市州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省水利厅要牵头细化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县。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完善支持水利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省政府与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签订水利保障行动目标责任书,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市州及县区政府也要逐级签订责任书,加强对区域内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落实投入政策。各地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并着力向贫困地区倾斜。做好水利建设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河道采砂费的征缴,做到应缴尽缴。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通过认购基金、直接注资等方式支持加快设立水利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有效扩大基金规模。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各部门涉水资金,发挥资金合力作用,集中用于项目建设。
(三)改革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模式。充分发挥各级水利投融资公司的融资优势,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深化水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建立企业化运营管理机制。做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和规范维修养护市场。推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实现小型水利工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四)建立水权制度。加快推进水权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确认登记制度,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组建甘肃省水权交易中心。通过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细化明确不同行业和具体用水户的使用权,将初始水权确权分配落实到用水户。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水权置换转让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与建设高效节水、重大供水工程优先获得新增水资源使用权。社会资本出资建设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依法享有继承、转让、转租、抵押和参股经营等权益。
(五)完善水价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分类实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节水意识增强的水价机制。加快国家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实行小步快走稳步达到成本水价。完善高扬程提水灌区公益补贴政策,建立电价水价联动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行保本微利的水价调整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行阶梯式水价。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城镇居民用水各梯级水量,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妥善做好低收入家庭保障工作。
(六)强化前期工作。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对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精心谋划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前期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项目前期投入,建立前期经费滚动机制,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科学优化工程设计,节约建设投资,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争取国家审批的项目,省直各部门要按照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方案,各负其责,确定专人,跟踪办理。属于省级审批的项目,各有关部门要精简项目审批要件,优化工作程序,主动作为,强化协作,限期完成审批。市县政府要做好下放审批权限的承接工作和项目前期的督促推进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项目清单和实施计划,制定前期工作方案,细化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前期工作中给予指导支持。
(七)落实法人责任。严格落实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管理方式。重点工程落实独立的项目法人主体,配备专业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管理以及运营负全责,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以县市为单元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集中建设管理,积极推行代建制和总承包制。村民自建自用的小型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或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等方式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建立和完善对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
(八)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完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督平台建设,促进招标投标活动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安全、质量、合同、投资控制第三方作用,规范施工程序,强化过程控制,加强质量检测和考核,严格合同和验收管理。发挥各级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全覆盖。建立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维护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水利行业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稽查、检查力度,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
第五篇:甘肃省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
甘肃省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根据原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令第162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甘政发(2007)92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07)33号)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对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后,逐步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可以提前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条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的镇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州、县市区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
第四条 市州、县市区政府应当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规划及计划中,明确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目标和措施,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
第五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省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市州、县市区政府建设或房地产(房改、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工作。廉租住房保障的具体工作可由市州、县市区政府确定的实施机构承担。
县级以上政府发展改革(价格)、监察、民政、财政、国土资源、金融管理、税务、统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货币补贴是指市州、县市区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实物配租是指市州、县市区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规定标准收取租金。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廉租住房紧缺的市州、县市区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第七条 市州、县市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以户为单位确定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第八条 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其中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按照当地市场平均租金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第九条 采取实物配租方式的,配租面积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实物配租住房租金标准由市州、县市区政府确定。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免收实物配租住房中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
第十条 对承租公房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以对住房保障面积范围内租金,按规定给予适当减免。
第十一条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二)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
(三)土地出让净收益中不低于10%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四)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
(五)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六)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以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使用,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 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主要包括:
(一)政府新建、收购的住房;
(二)腾退的公有住房;
(三)社会捐赠的住房;
(四)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第十三条 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应当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并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采取划拨方式,保证供应。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应当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和就业的便利。廉租住房建设应当坚持经济、适用原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应当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廉租住房应当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第十四条 新建廉租住房,应当采取配套建设与相对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合理确定套型结构。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的经济适用住房或者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应当在用地规划、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套建设的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套数、布局、套型以及建成后的移交回购等事项。
第十五条 廉租住房建设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鼓励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或捐赠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房源。政府或经政府认定的单位新建、购买、改建住房、社会捐赠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房源或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其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
(二)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
(三)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
(四)市州、县市区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第十七条 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应当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二)街道办事处或者镇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初审意见并张榜公布,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三)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内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同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五)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对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书面通知申请人,同时报市州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申诉。
第十八条 县市区住房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进行核实。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十九条 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登记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住房困难程度和申请顺序以及个人申请的保障方式等,确定相应的保障方式及轮候顺序,并向社会公开。对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凡申请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的,要优先安排发放补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实物配租应当优先面向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
第二十条 对轮候到位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或者具体实施机构应当按照已确定的保障方式,与其签订租赁住房补贴协议或者廉租住房租赁合同,予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和配租廉租住房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房屋的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二)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三)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四)租赁期限;
(五)房屋维修责任;
(六)停止实物配租的情形,包括承租人已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所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或者改变用途,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居住或者未交纳廉租住房租金等;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包括退回廉租住房、调整租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等;
(八)其他约定。
第二十二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市州、县市区政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情况。
第二十三条 县市区或市州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按户建立廉租住房档案,并采取定期走访、抽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人口、收入及住房变动等有关情况。
第二十四条 已领取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当按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及住房等变动情况。街道办事处或者镇政府可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张榜公布,并将申报情况及核实结果报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据此调整租赁住房补贴额度或实物配租面积、租金等。对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由承租人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
第二十五条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得将所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或者改变用途。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违反前款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
(一)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居住的;
(二)无正当理由累计6个月以上未缴纳廉租住房租金的。
第二十六条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未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的,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未退回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提高租金等方式处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拒绝接受前款规定处理方式的,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或具体实施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二十七条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等以及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二十九条 对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取得审核同意的,由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已经登记但尚未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取消其登记;对已经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住房补贴或退出实物配租的住房并按市场价格补缴房租。
第三十条 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执行政府规定的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一条 对市州、县市区政府及住房保障等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