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时间:2019-05-14 06: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第一篇: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熊晓青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凸 显,尤其值得关注。

当前,乡村环境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有的乡村环境污染较重,一些污染正在经历“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和转嫁;有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大,环境质量 恶化;一些农民环境维权通道不畅、环境合法权益难以救济。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而法律在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中能够发挥重 要推动和保障作用。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农民与市民平等享有环境权益并承担环境义务;在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到平等 的对待和进行实质的参与。此处的平等,应当以起点的、机会的和形式的平等为基础,兼顾结果的和实质的平等。此处的实质,是指农民能够真正参与到各种环境决 策中去,并且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完善乡村环境立法。一方面,将现有规定较为原则的乡

村环境法律细化、具体化,保障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及时填补一些重要环境领域内的立法空 白,比如乡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土壤、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污染防治,乡村生活废弃物、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 物的污染防治等。当前,应以刚刚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通过为契机,将已确立的加强城乡统筹、提高乡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科学种植 和养殖等为思路,以修改和出台相应的单行法律法规等为途径,细化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遇“空白”则填补、遇“差别”则抹平,积极回应和破解乡村环境建设遇 到的难题。

建立高效的乡村环境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 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目前,我国乡村的环境管 理体制存在监管缺位和监管错位的问题。乡村环境管理工作一般是由县级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然而,由于资金限制、执法力量薄弱等因素,大部分乡村并没有建 立专门的或者派出的环保机构,无法进行日常性的监管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即便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囿于相对分散的环境管理体制,乡村环境管理的有权主

体 较多,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权力交叉、重叠和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应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尊重生态保护统一性的基础 上,科学设定环境管理职权,合理划定权力边界;积极尝试跨行政区划的环境区划管理;加强乡村的环境自治;协调国家环境管理与乡村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健全农民环境权益救济机制。环境权益,是指公民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的权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多元化的、较为顺畅的救 济途径,农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权益一旦遭受侵害,寻求救济、得到补偿的困难较大。如果农民的正当诉求长期无法得到基本满足,极易引发非理性的群体性事 件。因此,应尽快健全合理有效的救济与补偿机制,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受到不平等待遇群体的环境权益。具体包括提倡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的乡村环境纠 纷解决模式;加强对涉农因素的着重保护和乡村环境生态功能的优先保护;探索设置涉农法庭和环保法庭,寻求乡村环境诉讼的专门化解决;推动乡村环境公益诉讼 工作发展,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预防和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专项整治乡村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象,县司法局从健全乡村依法治理机制、提升法治乡村治理效能两个方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目标任务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二、推进法治乡镇建设

1、健全乡村依法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县司法局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组建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科室、司法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健全完善农业农村领域工作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在醒目位置公开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最大程度增大法治乡村建设创建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农业宣传力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集中整治乡村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象。

2、提升法治乡村治理效能。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作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普法骨干培训,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三、步骤安排

(一)深入开展摸排核查(2020年7月上旬)。

县司法局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围绕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开展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和乱象摸排,发现乡村治理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梳理建立台帐,制定整治时间表、任务图,并将有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二)强力开展专项整治(2020年7月中旬至8月底)。如有摸排发现的问题,结合前期工作基础,加强系统安排部署、强化上下联动,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对问题需紧盯不放过、综合采取各类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三)巩固提升整治成果(2020年9月)。县司法局要立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将专项整治与本行业领域推进乡村治理、促进长效常治有机结合,探索形成好的经验做法,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实现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司法局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的重要意义,把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工作联动。严格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县司法局按照自身职责,强化政策保障和资源、力量配备,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成果总结。县司法局将第一时间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明确联系科室及联系人,及时报送有关工作材料。

第三篇:关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自查报告

关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区司法局大力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现将2022年法治乡村振兴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概况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始终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工作,在xx村、xx村开展专题宣讲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为法治乡村建设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区司法局贴近群众生活,紧扣百姓需求,在春节、元宵节、“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等时间节点,联合区黄梅戏爱好者表演艺术团,积极开展“艺法同行·法润万家”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活动,打造法治宣传大通品牌,进一步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截至目前开展法治宣传共16次,开展“艺法同行·法润万家”法律服务4次。

三是常态化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为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村民法治素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区司法局持续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共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训5次,培养“法律明白人”176人,“法治带头人”136人。

(二)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

2021年9月份,区司法局在全区村(社区)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聘用工作,现已全部达到大通区村(社区)全覆盖。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工作,让群众在享受优质法律服务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有序推进村居调委会换届选任工作。

区司法局制定《大通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工作方案》,规范开展村居换届选举后的人民调解员选任工作,把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人员选进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人民调解队伍。

三是圆满完成人民陪审员期满选任工作。

大通区人民陪审员3年任期已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选任办法》,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广泛性和公平性,区司法局、区法院通过报名、抽选、政审、公示和任命等流程,共选任24位公民为大通区人民陪审员,圆满完成人民陪审员期满选任工作。

(三)深化法治乡村基础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在调研全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区局于年初制定全区各村居法治宣传栏改建工作计划,并对全区法治广场、长廊等法治场所进行维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文化典故、法治名人传记等多种法治内容融入法治文化广场中,丰富普法形式和内容,营造浓厚法治宣传教育氛围。

二是积极推进“百姓评理说事点”。

依托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百姓说事点”,搭建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知识、倾听群众呼声、打造为民办实事的平台,使群众通过“唠家常”等方式,把矛盾纠纷、百姓诉求等社情民意在“说事点”反映出来,努力实现“百姓说事点”村(社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已有56个村(社区)建立“百姓说事室”并统一挂“百姓评理说事制度牌”。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全过程,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推向纵深。

二是打造特色法治宣传品牌。

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提升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打造具有大通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等;打造“艺法同行·法润万家”法治宣传大通品牌,开展法治文艺下乡、法律援助进万村、关爱留守儿童等接地气、受欢迎的法治宣传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法治文化教育。

三是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积极会同党委宣传部门、民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争取到2022年底前每个村(社区)培养4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用得上的基层“法律明白人”队伍。

第四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件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强调。

会议将“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政法机关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

法治建设是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各地政法机关普遍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地方经验正在逐渐丰富“法治中国”的美丽图景。

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正义

孟建柱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教育引导政法干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但是对政法机关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法干警的基本能力。多位省级政法委书记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法机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法治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坚固基石和坚实保障。面对新形势,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信奉“能压下就有两下,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妥协就是和谐”。在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看来,这实际上是法治的一种倒退,是造成更大不稳定的根源。

“因此,我们在创建平安广东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创建法治广东,把良法善治打造成为广东的形象标志。”**说。

**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不干预案件办理,支持执法司法部门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执法、司法公正。

四川是人口大省,历来省情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矛盾纠纷增多,这给四川政法工作尤其是对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以来,四川省政法机关共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法干警素质培训2.9万场(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筑牢了政法干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力提升了政法干警的执法能力。”四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玉顺表示。

优化机制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灵魂。一些政法委书记表示,要实现公平正义,就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有效解决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据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建国介绍,湖南省政法各部门大力改革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省人民检察院去年推行人民监督员“体制外”选任管理方式改革,面向全社会选任人民监督员986名,改革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吸纳,成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湖南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生动缩影。

“法治湖南”的推进,使之成为“法治中国”的生动实践。

对于“执行难”问题,湖南通过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案件执行体制机制,建立联动威慑机制,部署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委托执行案件专项清理、党政机关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决积案清理等活动,进行着力破解。近年来,湖南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22.3万件,执结率达91.36%。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完善诉讼法律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为适应刑事诉讼法修改,推动修改后的刑诉法正确实施,湖南省委政法委举办全省政法机关领导干部培训班,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和配套规定,在公检法各程序上进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以规范促公正,以制度严执法。江苏历来在全国执法规范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如今又在原来的基础上,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

“我们正全面推进执法公开和执法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和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全面实行执法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重大犯罪案件侦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全面加强法律文书说理工作,进一步细化了执法标准、严格了执法程序、规范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告诉记者。

司法救助被誉为公平正义的“和谐曙光”。据刘玉顺介绍,四川省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300万元建立省级的司法救助金。四川省委政法委还会同省财政厅推动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涵盖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司法救助专项资金。目前已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2300余万元,救助了21653人,“曙光”名副其实地照入“万家”。

形成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

短期靠纪律,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要形成全社会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就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深化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

外强于形,内塑于心。孙建国告诉记者,湖南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抓起,通过举办全省法治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全省各市州和大多数省直单位举办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或法制讲座等形式,强化法治培训,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法治宣传是全民守法的关键。在四川,100%城市中小学校,91%以上的农村中小学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2008年以来,全省近6900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法律知识培训和教育。

“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法治宣传,政法机关开设政务微博受到网民广泛关注,在培育广大网民学法尊法守法意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刘玉顺说。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江苏早早发轫。李小敏介绍说,在“五五”普法期间,江苏就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六五”普法规划中,更是将“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确定为工作目标。

无论是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的“和平法治文化广场”,还是无锡市锡山区的“普法锡剧”,江苏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将法治文化打造成了一张“江苏名片”。目前,江苏全省共建有3.7万个法制宣传栏、1324个法制宣传园地、119个法治广场。

在江苏,一种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主体、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及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法治创建为基础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已然形成。

“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这不仅成为许多政法委书记的共识,更成为一种“以人为本,全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实现法治中国”的动力。

第五篇: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省《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进我区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依法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十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有效引领,以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农民主体、多方协同,推动广大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层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2年,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农村每户1名“法律明白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到2035年,乡村法治可信赖、权利有保障、义务必履行、道德得遵守,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开创新局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法治乡村基本建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和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的紧密结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法治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群众参与、效果群众评判、成果群众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促进法治与自治、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风土人情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效益最大化。

二、重点任务

(一)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

全面深化农村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合理配置执法力量资源,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人员整合工作,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城区派驻大队组建工作。全面落实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基层执法人员和法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在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动农业执法机构健全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不断规范农业执法行为,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推进网格化监管。(区委编办、区司法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乡村司法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推动司法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人民法庭建设,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依法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妥善审理涉农民商事案件及涉农土地征收征用等行政案件,加大对农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妥善审理涉及扶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案件。依法打击涉农违法犯罪,妥善化解涉贫矛盾纠纷,积极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推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依法妥善办理涉农刑事案件,打击破坏农村市场秩序和生产经营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邪教组织,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涉邪教等问题的人清理出村干部队伍,坚决铲除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恶霸”恶势力犯罪团伙。打击收买外籍妇女为妻、非法收养儿童、“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抓紧抓牢涉黑恶案件的审判质效,切实做好“打财断血”工作,依法处置黑恶势力不义之财,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完善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具体条件与标准。加大涉农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工作,确保法律正确统一实施。加强对涉农民事行政生效裁判案件的监督,发现生效裁判存在侵害涉农合法权益行为的,及时采用抗诉或检察建议方式予以监督,及时维护涉农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涉农根治欠薪法律帮扶、监督工作。建立劳动纠纷类案件线索常态化协商会谈机制,做好清欠线索的对接工作,统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大对涉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案件的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力度,加大对怠于申请执行、该受不受、该立不立、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违法执行和解、滥用终结本次执行或终结执行程序的监督力度。加大涉农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集中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专项活动,摸排饮用水源污染线索,聚焦饮用水源地及周边存在改建、扩建、堆放建筑或生活垃圾、进行养殖、种植等危害、污染饮用水源地问题,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重点开展农村垃圾污染专项活动。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行动为契机,针对农村居民反映强烈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倾倒,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侵占耕地等问题,认真开展排查,对于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并可能危害附近居民身体健康的线索,及时立案,切实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加大涉农案件执行和对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力度,推进困难群众执行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涉农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探索对农民工、农村残疾人、农村妇女、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请求给付劳动报酬、抚养费、赡养费、医疗费等案件开展支持起诉工作。(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宣传党内法规。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宪法十进”“宪法进万家”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和案例指导力度,深入宣传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乡村已有公共党建文化设施,推进法治广场、长廊、展板、“法治大讲堂”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法律进乡村”普法宣传方式,整合各类普法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媒体普法平台。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和农贸会、庙会、各类集市等,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治文化与赣鄱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组织编写、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法治培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司法局、区普法办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深入实施和规范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强化“法律明白人”网络培训力度,推进“智慧法律明白人”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线上学习和远程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全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全覆盖。广泛开展法治讲堂、法治图书室、法治志愿者队伍、法律顾问工作室、法治宣传栏“五个一”达标创建活动,为“法律明白人”学习培训、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提供支持和保障。融合“说事、议事、办事、评事”的“村民说事”制度,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在广大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区委依法治区办、区司法局、区普法办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我区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快速有序推动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全面落实和推广热线、网络、实体三大平台,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网络服务体系,为乡村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乡村法律顾问工作,深化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将村(居)法律顾问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工作保障,强化考核评价,为农村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处理涉法事务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促进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涉农法律援助工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施“一对一”法律帮扶。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鼓励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主动向农村延伸。(区司法局负责)

(七)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诉源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扎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坚持把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深化诉源治理,主动对接党委政府领导的一体化矛盾纠纷解决中心、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等,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业纠纷、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司法调解平台。深度应用多元化解e平台,大幅提升音视频在线办理调解案件占比,切实推动更多案件线上化解。加强区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发展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公证、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效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健全人民调解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统筹矛盾纠纷化解等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乡村调解组织全覆盖。(区委信访局、区法院、区司法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乡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薄弱地区公共区域监控系统,到2022年,实现农村地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深化乡村警务建设,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建设。开展农村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净化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防范打击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电力捕鱼等行为,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依法打击整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督和服务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更新司法理念,创新监督方式。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全区社区矫正(监外执行)执法工作进行专项调研检察。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平台建设。抓好核查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综治考评工作,不断提升刑事执行检察参与平安南昌建设水平。严格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必接必送制度,加强对重点帮教对象的衔接和帮扶。加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村级心理咨询室,建立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区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职能审判庭应建立未成年人归类档案,有计划地对接相关村,掌握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法律宣传、风险评估等工作。推进“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基层基础。将“法治副校长”向乡村学校延伸,补齐乡村青年少普法短板,切实增强乡村青少年法治意识。(区委统战部、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团区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进乡村依法治理。

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干部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依法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选齐配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引导村民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基层自治组织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和修改,实现全覆盖。落实和完善村规民约草案审核和备案制度,健全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落实执行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村(社区)全面推进基层协商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全区基层优秀民主协商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推动基层协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组织实施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快推进民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开辟民族政策法规普法专栏。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开展形式多样的村级议事协商,探索村民小组协商和管理的有效方式,组织村民就村公共事务、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依法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规范村级会计核算监督,建立健全“三资”监管平台,实行会计电算化。建立健全小微权力监督制度,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形成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监督与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监督等全程实时、多方联网的监督体系,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扎实推进区巡察向村级党组织延伸,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发挥工青妇、法学会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联系法律工作者和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区纪委区监委、区委巡察办、区委组织部、区法学会、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委统战部、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快“智慧法治乡村”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法治乡村”建设,围绕群众需求,探索建设“区块链+法治乡村”,构建全区法治乡村区块链大数据平台,实现涉农领域立法、行政执法、司法保障、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等各类信息的真实透明、动态管理,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建设覆盖全区各乡镇的远程会见系统,将其打造成集远程帮教、远程会见、远程法律咨询、远程法律援助、远程人民调解、远程法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一机多用、一室多用”的综合民生服务平台,全面实现远程会见“乡乡通”。加强大数据服务能力,为农村农民提供“个性化”“套餐式”服务。大力推广移动法务系统应用。积极拓展移动端服务新形式,努力实现乡村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事务“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促进移动服务、随身服务、个性服务的全面发展。持续推进乡镇网上一站式政务服务系统,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一单清”,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区司法局负责)

(十一)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

以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突出示范建设质量,按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对已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的村定期进行复核,对复核不合格的取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区民政局、区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法治乡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全面依法治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把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区、镇(街、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内容,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法治乡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本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乡镇党委政府要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作为每年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重要内容。出台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区委依法治区办、区司法局负责)

(二)明确责任分工。

落实区负总责、镇(街、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区党委政府抓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镇(街、处)党委政府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责任,落实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能积极参与法治乡村建设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协同运行机制。区委依法治区办、各镇(街、处)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司法行政部门要强化具体指导、督促落实;组织、宣传、政法、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加强工作指导。各执法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积极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做好协同配合,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委依法治区办、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工作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建设考评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经费保障,统筹利用好现有经费渠道,结合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管理需要,做好对法治宣传阵地、基层司法所和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的经费保障工作。(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注重工作实效。

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工作指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加强试点示范,强化分类指导,组织开展好法治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及时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大力选树宣传法治乡村各类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区委依法治区办、区司法局负责)

附件

“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指导标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奋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制定如下指导标准。

一、村级组织健全完善

1.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明显,全面领导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保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

2.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机构等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履职尽责。村民委员会自觉接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和监督。

3.村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有效,村级组织成员没有受过刑事处罚、不存在“村霸”或涉黑涉恶等问题,无违纪违法行为。

二、基层民主依法推进

4.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按期换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有力,选举程序规范、合法、公开,各类代表人数符合法定要求,选举结果符合规定。

5.通过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村民说事、议事的方式,对村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协商过程有记录、协商结果有运用。

6.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规范,表决、会议等记录完整。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7.及时依法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程序完整,内容合法,符合实际,执行规范。多种形式推进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入户率实现全覆盖。

8.健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设有“三务”公开栏。村务、财务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公布。

9.制定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建立事项流程图。权力清单、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全程公开。

10.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三、法治建设不断深化

11.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贯穿于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过程,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宣传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广泛宣传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生态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劳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民间纠纷调解、扫黑除恶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12.村级组织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带头学法守法,积极参加法治培训。将法治内容统筹纳入县级党委对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内容和省、市示范培训内容,统筹纳入其他有关村干部和党员培训内容。

13.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保质保量完成法律明白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积极参与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村务治理。

14.依托现有基层党建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以案释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基本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15.建有功能完备、设施健全的法治讲堂、法治图书室、法治志愿者队伍、法律顾问工作室、法治宣传栏“五个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人民调解室,配有至少一名村法律顾问、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16.深入推进村基层综合治理,深化基层平安创建,“雪亮工程”及相关技防设施齐全,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实现无村霸、无黑恶势力、无黄赌毒、无邪教活动、无以被拐卖的妇女为妻、无非法收养儿童、无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恶性案件。

17.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法德并举,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男女平等,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培育富有赣鄱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互相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

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8.国家各项惠农利民政策得到落实,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餐饮、旅游等休闲产业,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无贫困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地处于领先水平。

19.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合作医疗制度完善,村民关系平等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20.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净化,人与环境和谐友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21.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加强经费保障。乡镇(街道)将创建工作纳入工作部署,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专人负责,保障必要投入。

22.司法行政、民政部门认真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创建工作有部署、有培训、有考核。组织、宣传、政法、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协同抓好创建工作。

23.村切实履行创建工作责任,将创建工作纳入工作部署,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专人负责,保障必要投入,增强工作活力。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此标准制定本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指导和实施细则。

附件

“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命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法治建设,根据《“全国民主法治市范村”命名管理办法》规范“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命名工作,推进村级民主,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是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对民主法治建设成绩突出的村授予的荣誉称号,每二年命名一次。

第三条

“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申报、命名工作坚持保证质量、发挥实效、示范引领、动态管理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下列村:

(一)经各设区、市直管试点县(市)司法行政和民政部门推荐,申报“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

(二)已获得“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的。

第五条

“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命名按照下列程序行:

(一)村民委员会申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区、市两级司法行政和民政部门逐级审查、推荐。

(二)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对各单位申报推荐的对象进行审定。

(三)对符合条件的村,在媒体进行公示。

(四)公示期满无异议,予以命名。

第六条

申报“全省民主法治村”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自评表。

(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审批表。

第七条

对已命名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定期组织复评。

(一)市级司法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复评工作,提出建议名单。

(二)省司法厅、省民政厅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复读决定。

(三)复评应当采取实地抽查、书面审核、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实地抽查数应不少于复评总数的10%。

第八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一)村级组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村级组织成员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

(三)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事件、严重刑事犯罪案、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发生涉黑涉恶邪教案件的。

(四)发生集体上访事件、越级上访事件或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影响。

(五)其他与创建标准不符且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九条

被撤销“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的,经创建达到标准,二年后可以重新申报。

第十条

村被合并或拆分的,由市级司法行政和民政部门在当年11月底上报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审核予以重新命名或注销。

第十一条

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及时向社会公告重新命名、撤销、注销的“全省法治示范村”名单。

第十二条

各级司法行政和民政部门应加强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指导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

各地应根据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分级制定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治建设

    意义 也许与湖湘与生俱来的灵秀地气有关,近年来,湖南总是在全国率先走出先声夺人的一步,创造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成绩,“填补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空白”、“建设法治政府的‘湖南模式......

    浅谈法治建设

    浅谈法治建设 ——如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

    学校法治建设以德为先

    应征稿件 学校法治建设以德为先 内容提要:苏轼提出“礼刑相为表里”,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专任刑罚。当今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法治教育需德育先行。 关键词:法治 德治 法与德重合 苏轼......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整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

    法治保障,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法治保障,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编者按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积极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时刻,为庆祝全国法制宣传日确立十......

    环境建设

    1、凡涉及审批或其它服务事项,承办人员必须将办事程序和要求一次性告知当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刁难当事人。2、加强部门内工作的衔接,做到工作无“缺位”,工作人员暂时......

    环境建设

    环境卫生建议 1.环境保护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划》 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件》国务院第253号令 四、 污水综合排放......

    以建设

    以建设“妇女之家”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党群共建 创先争优”活动 东城区现有常住人口86.5万人,其中女性46.9万人,占常住人口54.2%;街道17个,社区199个。东城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