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时间:2019-05-14 06:3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第一篇: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3月13日 浏览:

《中国环境法治》年刊是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出版的一本环境法学术集刊,以研究历年中

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为主旨,吸纳当前环境法治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

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热点研究,为广大致力于中国环境法治研究的学者、从事环境法治工作的人士提供平台,为全社会传递环境法治研究和实践的动态过程和最新成果。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中华环保联

合会《中国环境法治》年刊特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权、环境司法、环境

犯罪、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司法与执法协同保障等问题展开。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具

体案件分析及对策建议;可以是对他山之石的介绍,也可以是本土或地方经验的总结。本次

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获奖作者可获得奖金、证

书,并有机会参加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

院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专题研讨会。

论文篇幅以10000字至30000字为宜,需附摘要、关键词,注释体例采用脚注,具体格式请

见附件。

本次征文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1日。征文统一提交电子版至environmentallaw@sohu.com。中华环保联合会

2013年3月4日

第二篇: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3月13日 浏览:

《中国环境法治》年刊是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出版的一本环境法学术集刊,以研究历年中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为主旨,吸纳当前环境法治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热点研究,为广大致力于中国环境法治研究的学者、从事环境法治工作的人士提供平台,为全社会传递环境法治研究和实践的动态过程和最新成果。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境法治》年刊特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权、环境司法、环境犯罪、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司法与执法协同保障等问题展开。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具体案件分析及对策建议;可以是对他山之石的介绍,也可以是本土或地方经验的总结。本次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获奖作者可获得奖金、证书,并有机会参加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专题研讨会。

论文篇幅以10000字至30000字为宜,需附摘要、关键词,注释体例采用脚注,具体格式请见附件。

本次征文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1日。征文统一提交电子版至environmentallaw@sohu.com。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13年3月4日

第三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编辑:admin 时间:2013-9-8 21:15:00

我国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促进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生态安全

打击犯罪要和行政处罚相结合。人民法院要通过审理好环境行政案件和审查好非诉环境行政案件,有效弥补刑事职能遗留的环境治理空间;对那些不能进入刑法评价范围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支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履行管理职责,依法支持行政机关的处罚措施,避免因为违法行为成本太低,打击力度不够,演变成久治不愈的环境整治顽疾。对那些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坚决依法判决赔偿,形成刑事、民事、行政责任的立体架构。

依法裁判要和部门协作相结合。通过强化证据裁判意识,确保审判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推动环保、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树立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保证人民法院在裁判时依法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因为证据不足造成打击不力。

惩治污染环境犯罪要和打击职务犯罪相结合。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伴有职务犯罪行为。法院一方面要严厉制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非法猎捕、杀害、毁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严厉惩治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及帮助破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既要严惩污染环境犯罪,保护绿水青山,也要严惩职务犯罪。

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维护人民群众环境基本权益

进一步降低公益诉讼门槛,解决起诉难的问题。环保官司难打,难在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环境污染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利益,如果对原告主体不加限制,势必造成滥诉,浪费诉讼资源,也容易造成社会问题。《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有关组织”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从审判实践来看,应该结合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正工作,适当降低公益诉讼的门槛,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维权不畅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益诉讼程序,解决审理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证据保全等法院依职权取证的权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引入专家证言的可行性,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辅助审判,以解决取证难、取证成本高的难题。此外,还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尤其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以确定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为法院判决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探索环境公益行政诉讼,解决民事诉讼效能不足的问题。环境纠纷的产生,不少与当地涉环保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有关。赋予有关主体原告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事前预防和减少损害具有积极作用。应当把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切实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依法裁判,切实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坚持能动司法,切实化解生态环境矛盾纠纷

建立环境纠纷预警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司法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人民法院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应当与环境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一道,建立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的环境纠纷预警机制,掌握群众诉求,了解污染源头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为及时预判、应对环境纠纷打好基础。积极开展资源环境纠纷预警排查,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风险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充分利用执法部门的专业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与环保执法部门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积极为案件审判提供有益的帮助。通过对个案的剖析和对日常审判执行工作的研判,密切关注各类可能危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风险,及时向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司法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帮助相关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防范环境风险。

建立环境纠纷提前介入机制。针对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人民法院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建立提前介入机制,争取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化解环境纠纷,必须综合考虑污染治理、损害赔偿、企业生产经营等问题,既要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也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依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要整合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形成化解环境纠纷的整体合力。要强化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采取包括委托调解、独立调解员调解、中立评估、司法确认等方式来化解环境纠纷。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通过仲裁、行政调处、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化解矛盾。要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指导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组织和程序制度建设,确保司法政策适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努力使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妥善解决。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生态支撑系统主要在农村,农村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我国环境的品质。要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农药污染、生态防治等方面的案件,依法支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要妥善审理好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案件,既要依法处理环境污染行为,也要依法推动乡镇企业改造升级,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与此同时,深化司法改革,创新生态环境审判工作机制。

作者:邹伟

来源:《贵州日报》

第四篇: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更新时间:2014-10-29 22:10 来源: 作者: 阅读:1945 网友评论0条

摘要: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议题。怎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部政法司会同政研中心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议题进行探讨。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司长李庆瑞表示,如何在环保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这些重大议题,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筹划,及早准备,为迎接四中全会召开和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参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意见。

正确认识环境法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法”的对立面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

“依法治国的法是统称。其对立面不是政策,政策是明规则,也属于法的一部分。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对立面应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依法治国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下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方向。

环境的公益性决定了必须要通过立法去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需要严格的法制去改善;环保的基础性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明的政策法规,才能约束其他领域。

“环境法被视为部门管理法,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敬畏,执行中缺乏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只有通过环境法调整资源开发等行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制约,才能提高环境法治意识,改善环境执法处境。” 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远说。他提出,法治要从工具和手段,上升为价值和目的。

夏光指出,从成效角度讲,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治思维比较强。但我国环境法治还远未达到“价值和目的”的地位,甚至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夏光概括为:缺、短、小。

“缺”是指法治领域的立法相当缺乏,尤其按照党中央改革要求,很多没有变成法律法规。

“乱”是指执法乱象多,包括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背黑锅等,总体评价环保系统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小”是指司法系统在环保中的作用小,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不愿受理案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

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副处长刘传义则认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主要困难是环境执法难、不到位。一是环境执法说的多做的少,很多环境执法机构还是参公单位,执法制约多。二是自身问题多,人员素质不够。

在环保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要理顺法与政策的关系,软法硬法都要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建议,借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环境基本国策立法具有特殊地位,主要管政府,各州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它。

环境立法要既“硬”且“良”

专业化、综合化的环境法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环境法呈现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特点,包括行政管理、民事侵权、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推进法治建设,夏光认为,首先要明确未来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要一方面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一方面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依法治国,要完全依法办事,解决以权压法、以人代法。在环境法方面,要改变环境法是软法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中,环境刑事犯罪责任追究获得了很大进步,未来要使环境法更加硬起来。

他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制度都纳入其中,之后制定其他法律时,都要考虑此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由环保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参与立法。在这个法律下,应包括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三大法律。具体的立法需围绕完善这些体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综合性的立法,另一条是具体法律的制定。如自然保护区法、湿地保护法,化学品管理法、电磁辐射管理法、生态损害补偿修复法、民事环境损害赔偿法(包括健康损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等。

周珂则认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首先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我国生态保护主要借鉴俄罗斯,生态法与自然资源法是一体两面,自然资源法注重开发利用,生态法强调保护优先,用生态保护对冲资源利用的负面效应。保护优先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在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资源开发利用都应当适用这一原则。

二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要从管理法向责任法转变。过去的《环保法》是管理法,主体是管理者与相对人,修订后的《环保法》向责任法转变,突出规定政府责任,这需要逐步落实。

刘传义结合基层执法经验强调,环境立法要注重配套细则规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罗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和单项法的衔接修改。

判断环境合法的标准,离不开时间空间背景。同一行为,在北京属于违法,在甘肃可能属于合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和刘传义都提醒,要给予地方环境立法充足的空间。

除了制定新法,对于不合时宜的旧法也应当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北京市环保局法规处调研员相华林提出,清理、修订和《环保法》不相符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发通知,要求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本部门本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定期提交清理报告。

环境执法要“按章不按长”

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推动环境法治建设,不只是立法的问题。环境执法要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法律正当,立法是良法;二是法律至上,即法律说了算。环境独立执法,即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按章不按长”。张居正说:“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执法者有积极性,才可以激活法律。

胡静认为,调动环境执法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职业保障,即严格执法不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灿发则建议,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制,如制定环境督查条例、设立独立执法机构,监督各个环保部门。“应强调独立环境监管和执法,环保部门可以不是独立的上下体制,但是执法和监管可以垂直管理。”王灿发说。

胡静同时提出,环境行政要合法合理。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要有上位法依据,设立的目标要现实,标准要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让企业跳一跳摸得着,否则实施不力会牺牲法的尊严。

另外,环境执法应当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艳芳提醒,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行政决定没有法律依据、不依照法律程序,可能被认为不公平甚至寻租,环保部门可能因此成为被告。

对于环境执法的方式创新与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光建议,增强执法力量,形成强势环保状态,增加社会公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耳目。

胡静也建议,公众参与执法要放开。环境保护有三方主体,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与个人联手,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个人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允许个人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对执法有好处。

罗丽建议,对于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制度的落实,要增强法律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

李艳芳建议,环境执法部门要与检察院、法院相配合。如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首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协助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环境司法要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强化对政府的约束

司法支持、加强、补充行政执法,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应强化环境审判、推进公益诉讼,包括行政诉讼,强化对政府的约束。”王明远说。

日本司法制度在环境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民事赔偿建立了迅速救济机制,当地居民通过行政诉讼对道路、火电等建设行为进行合法性监督,值得借鉴。

这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监督、制约环境执法很有效果。胡静说,法院实行能动司法,不是法官主动找案子,而是加强司法审查,不仅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且审查其合理性。能动司法还影响了立法和行政,如日本法院通过公害审判推动了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我国环境法庭通过发布禁止令介入了环境执法。环境法庭专业能力加强后,甚至可能开展对环评、排污许可决定的合理性审查。

除此之外,环境案件的受理也应该受到重视。王灿发和相华林都强调,要明确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范围,大力推动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转型

经济增长模式也要符合环境基础法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盲目开发、填海挖山等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发展方式,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仍需对其进行约束。

相华林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进行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逐步推进政策环评,彻底扭转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第五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政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消费过度,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已成为现今中国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来自于着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从环境方面来看

(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可用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资源都处于世界平均值以下。这使得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积累了大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二)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三)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六)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七)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文献引用

1.姜春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7卷第9期

2.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现代经济讨论》2008年第5期 3.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f3bfa884868762caaed5ae.html

下载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0501《中国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征文活动启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环境建设 熊晓青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和有奖征文活动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和有奖征文活动 参考选题范围 1.从我区历史的演进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3.生态文明的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一直坚持的一项基本道路,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项重要的方面,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居民的生活以及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件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

    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小河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全省生态文明现场会召开后,小河镇不敢也不曾有一丝松懈,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决做到领导力量再强化,工作重心再倾......

    五项措施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五项措施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市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五项措施,不断拓展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