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0:4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篇: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需要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邻里和家庭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温州市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安排。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

一是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三是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要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维权和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服务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接轨,并给予特殊扶助和倾斜。

3、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全,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建设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进行托养服务。二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服务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等。三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5、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也应与这一社会潮流和趋势相适应,必须以信息化为基本的社会背景,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尽快实现残联系统内网络互联,并与相关部门深化信息协同与合作,实现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一是从网络组建入手,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科学规划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二是开展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录入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三是进行信息化工程的研发,突出信息化建设对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进而提升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

6、加强特殊教育,提高技能素质 由于身体状况受限,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需要加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二是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三是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四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7、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工作队伍和残疾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社工理念,设置社工岗位,培育社工人才。要加快专业社工队伍的培养,并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抓紧培养大批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

第二篇: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

省委党校2012年第一期领导干部进修二班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专题课题组

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发展权,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3月19日至23日,我们进修二班一组12人,在温州市有关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康复实训基地、龙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农户,通过多方式的了解和调研,深切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要和重要,深切感受到残疾人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冷暖。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涉及2.6亿个家庭人口;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31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6%;温州市有残疾人4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4%,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发[2008]7号《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建立健全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残疾人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构建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组织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温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在这方面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概念理解 1.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谓公共服务体系,广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总称,包括制度形态、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等各种公共服务类型。狭义上是仅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总和。

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是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同时,公共服务的过程实质是公民参与式管理的公共治理过程,也是公共部门对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回应过程。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

2.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涵义

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公共服务体系的上述涵义,残疾人服务体系应当指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在面向全社会成员普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为残疾人所追加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公共服务供给所形成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因此,残疾人服务体系是社会整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挖掘潜能、克服身心障碍、改善生活状况、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托。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主要包括维系生存、促进发展、改善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康复、托养服务是维系残疾人基本生存、改善残疾人生命质量的根本手段,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一层次;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服务是帮助残疾人提升素质、改善生活的核心内容,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二层次;法律维权、无障碍服务是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三层次。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支撑上则包括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设施和网络、专业服务队伍、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生存条件依然有待改善,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残疾人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既是针对当前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和不足,从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入手,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制度性保障和服务,同时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便利的平台和渠道。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扣住了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契合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精神,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从根本上解决最大多数残疾人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2.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残疾人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不易获得与健全人同等发展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容易拉大他们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而言,残疾人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这一群体的困难中蕴藏着不少社会风险因素。因此,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关系到残疾人本身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义。通过建设残疾人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他们能够安定生活,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3.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有舒畅地工作、生活的权利,也有受人尊重、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需要。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正是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主旨,除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还注重给予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缓释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压力,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谐融入社会。

二、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09‟78号)、《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政发„ 2011 ‟55 号)等纲领性文件,积极谋划并实施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了以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既向生存权服务方向发展,又向发展权服务方向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进一步优化

与市中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智残、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业,探索温州特色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社会化新路子。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的意见》,将25个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2011年培养康复人才6名,配发辅助器具3231件,实施无障碍改造惠及1438户。全市组织白内障患者筛查9661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813例,超额完成32.8%,创建成功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进行0-6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实名制调查和聋儿人工耳蜗项目筛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108例,脑瘫康复训练70例,智力康复训练63例,孤独症康复训练47例。在温州医学院附二医举行温州市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启动仪式,完成11名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建立各类康复基地40处,社区康复点779个。

(二)残疾人托养和照料服务面持续扩大

出台《温州市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办法》、《温州市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坚持适应需求、量力渐进、整合资源、不拘一格、各具特色为原则,积极建立以市、县(市)区托养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2011年全市残疾人托(安)养7824人,其中集中托养1310人,居家安养6514人,托(安)养率达75.28%,比去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完成5家省级、6家市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创建工作,下拨市级托(安)养资金443.5万元。

(三)残疾人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逐步完善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出台《温州市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助学暂行办法》,2011年完成助学帮扶3717人次,发放助学补助金477.86万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2%。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稳定集中就业,扩大按比例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加大个体就业和农村种养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举办适应社会需求的服装裁剪、计算机、家用电器修理、室内设计、淘宝网店、盲人按摩等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培训班。2011年新增残疾人就业2355名,就业创业帮扶1622名,职业技术培训3462名。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省级4家、市级24家、县级144家。

(五)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 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以提标扩面为重点,提高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扩大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康复项目,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政府扶贫开发重点群体,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贷款扶持力度。2011年全市16990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其中11359名残疾人单独施保,全额享受低保金,5631名残疾人全额享受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完成68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文化艺术周、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残疾人事业成就展、残疾人电影专场等活动,组织征文、摄影比赛,鼓励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创作。建成残疾人文化艺术团队1个、残疾人文化示范园地7个、残疾人文化阵地25个。以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在我省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八残会纪念邮册》发行,圆满完成八残会“联通杯”火炬传递温州站活动。选派21名运动员参赛,为浙江代表团夺得12金5银7铜的好成绩。

(七)残疾人宣传维权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

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开设手语新闻节目和残疾人广播专题节目,开播扶残助残公益广告,开辟专栏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坚持利用重大残疾人节日契机举办大型活动,深入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组织现场配送药品器具、募捐、义诊、咨询服务等活动,走访慰问残疾人托养中心、特教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优秀运动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协调各级司法部门,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市法援为中心,各县(市)区法援为基础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援助,全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八)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和道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对既有道路、建筑物、社区、公共交通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全市主干道和主要商业街已铺设盲道,新建公园、文化体育场馆、客运站、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已基本达到无障碍标准。制定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加强无障碍建设和管理的执法检查。开展无障碍进家庭活动。编制无障碍改造康复器具进家庭项目目录,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免费配置1件(套)以上的无障碍器具或设施。

(九)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各地相继加快集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中心建设。温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落址于龙湾区龙水片区,面积40多亩,目前已完成用地指标申报审批手续、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进入立项程序,加强对县(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督查,乐清、瑞安、平阳已运行使用,苍南、泰顺已动工兴建,鹿城、龙湾、永嘉已确定用房调剂方案,瓯海、文成已落实土地选址,洞头已着手协调选址问题。

(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品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贯彻落实《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办法》, 全面启动爱心城市(区)创建活动,温州市本级启动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首批瑞安、乐清两市完成创建任务,第二批三区一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平阳县)已通过预检,正迎接验收考核,第三批四县(永嘉、苍南、泰顺、文成)完成申报签约,正迎接考察初审。为推进“爱心城市”创建工作,出台《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办法》,举办全市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培训班,深入到各创建县(市、区)、创建乡镇(街道)督查指导工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形成全市上下携手共创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的良好氛围,激励温州市广大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虽然,温州市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政策指导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尽管各地制定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但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安排。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政策,虽然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优惠的内容,但不够系统、规范。二是在保障内容方面,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可以保障大多数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共享程度不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四是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平衡。在农村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五是在经费投入方面,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

三、关于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鉴于这次调研的情况,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需要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邻里和家庭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温州市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安排。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 一是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三是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要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维权和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服务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接轨,并给予特殊扶助和倾斜。

(三)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全,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建设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进行托养服务。二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服务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等。三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也应与这一社会潮流和趋势相适应,必须以信息化为基本的社会背景,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尽快实现残联系统内网络互联,并与相关部门深化信息协同与合作,实现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一是从网络组建入手,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科学规划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二是开展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录入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三是进行信息化工程的研发,突出信息化建设对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进而提升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

(六)加强特殊教育,提高技能素质

由于身体状况受限,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需要加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二是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三是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四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工作队伍和残疾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社工理念,设置社工岗位,培育社工人才。要加快专业社工队伍的培养,并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抓紧培养大批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是全面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全面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人道工程,是造福广大残疾人、造福全社会的民心工程,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残疾人为本,科学规划和布局,统筹资源和力量,认真组织和实施,就一定能够让残疾人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使广大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第三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2013年10月份报名,11月底或12月初笔试,目前国家公务员局暂未公布任何有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相关政策,建议考生随时关注职业培训教育网,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职业培训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话题,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热点话题六: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追踪】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11!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大量 :“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日益为社会成员的集聚点、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政府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圣待完善。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li纲要对“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 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 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 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 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 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 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

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 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 的“兒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立足国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 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 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 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 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的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 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 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 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 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 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突出 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3.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 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1.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 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 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 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 态和服务品牌。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加强 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 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 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弓I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 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 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 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 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 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完善 街道服务中心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 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 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 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 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3.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 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 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 门栋长。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 专职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 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 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 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 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和服务。

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 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 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1)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国家标准,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 目录及准人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 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2)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人。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 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 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 决。中央基建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 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人 分担机制。

(3)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人城市规 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

以采取划拨方式供 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 区服务业。

(4)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 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 实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 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 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 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弓I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 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 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 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继续开展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就业、社会 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发展面向农村老年人、病 残人员、妇女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的照料、帮扶等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第四篇: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屠其雷

刘锡华

张华义

张雷

摘要:日本的康复事业于1945年开始发展,迄今已有70年历史。介护保险制度、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相关法律为老年人享受康复服务、安度晚年提供了重要的多重保障,完成了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的转变。中国老龄残疾人康复事业在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维持老龄残疾人机体功能和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医养结合”政策的推进,老年人康复服务愈加受到重视,并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体系的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老龄残疾人康复事业,尤其是发展基于社区的老龄残疾人康复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北京

101601 作者简介:屠其雷,医学硕士,讲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老年康复;高等教育管理

联系方式:北京东燕郊开发区燕灵路2号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 教务处,邮编101601;电话:***,010-61595458;邮箱:527296374@qq.com 基金项目:民政部委托项目:医养结合养老康复服务供给研究(2016MZRL010733);全国老龄办委托项目:以“五大理念”引领老龄康复事业发展研究(QLB2016A028);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委托项目: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社区康复研究。

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2.22亿。在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的中国,老年群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康复对象之一,老龄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工作也是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康复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应对老龄残疾人康复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值得中国借鉴。1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

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经过70多年发展,无论在政策保障、康复医学手段、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介护与康复的结合上都形成了比较完 备的全民普惠体系。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残疾多发多见,日本现代医学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四大支柱基本建立。从急性期康复介入、恢复期康复、社区康复、居家访问康复、设施康复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保障体系。日本的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技术、康复人才体系也发展到一个全面完善、配置国际领先的阶段。

1.1 日本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沿革

1.1.1 康复机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20世纪中期,康复医学的概念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提出,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矫形技术与康复工程快速发展。1945年后,为更好服务于伤残军人,日本从美国引入了新兴的物理医学技术,在一些医院设置了理学诊疗科,以西方物理医学为核心的理学诊疗疗法在日本延续至今。在此之后各个都府道县大都建立了各自的综合康复中心、专科康复医院。上世纪60年代日本接触到规范化的老龄残疾人康复理念,并在一部分医疗机构中逐步开展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实践。1986年开始鼓励设立养老设施分流“照护式住院”,提供康复护理型养老服务,逐渐普及到全日本,很多临床后康复服务开始延伸到这样的机构中。日本针对全龄人群的康复机构主要有四种:一是专门的康复机构。以国立康复中心为代表,工作人员属国家公务员。康复中心一般分成医院、康复训练所、学院以及研究所4个部分,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二是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的康复科。三是专为残障智障人士开设的福利设施康复疗养所。四是回归就业的职业康复训练机构。根据厚生劳动省2012年数据,日本可以提供上门康复预防和介护的护理机构有30269所,可提供老人日托(往返)康复预防和康复护理的设施有32432所[1],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了日本所有的都府道县。至此,日本全国康复医疗机构的网络基本成型。

1.1.2 康复服务政策逐步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红利消失,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日本制定和推动了《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十年战略》(黄金计划),修订了《老年人福利法》和《老年人保健法》。强调国民和国家的共同责任,减轻国家的负担。1992年,政府推出老人访问(入户)介护制度,实施居家护理和康复训练(不太通)。2000年日本实施《介护保险法》,该法是强制保险制度,40岁以上日本国民都须缴纳保险金加入。加入后在健康预防、恢复期康复、院后介护三个环节都可以按照规定使用介护保险。自2000年日本实施《介护保险法》实施以来,日本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介护保险”结合型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体系。在临床康复阶段,患者可使用职工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公务员共济组合保险和高龄老年人医疗保险支付临床医疗服务项目,个人支付比例大致相同(30%左右),其余由医疗保险支付;在恢复期康复阶段,经认定评级后可以使用介护保险;在院后康复阶段,院后需要继续康复的老年人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进入养老设施,都可以申请使用介护保险支付,经认定评级后接受专业康复服务或生活介护。随后又新增了社区援助、社区综合护理体系等内容,鼓励需要接受介护的老人在社区就近接受康复服务和介护。对于日本老年残疾人来说,接受康复服务和介护比过去更容易,由于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机制,老人也多了自主选择性。

1.1.3 康复辅助技术比较先进。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康复医学技术形成以来,逐渐追赶上了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的脚步。日本康复医学会、日本理学疗法士协会、日本作业疗法士协会、日本言语疗法士协会、日本认知症护理学会和一批大学、研究院近些年一直在从事尖端康复医学技术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研究成果已经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在日本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大型康复辅具生产厂家有近30家。每年一届的“东京国际福祉机器展(HCR)”汇集近千种康复辅具器具、康复出版物和软件产品。已经成为世界顶级三大康复辅具器具展会之一,同时也给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的发展带来良好示范作用。

1.1.4 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体系。高素质康复医疗专技人才是支撑日本康复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日本康复医师分为两类:专门康复医师和认定康复医师。专门康复医师医科大学毕业后须有五年进修时限,其中三年须学习临床康复医疗内容。认定康复医师的要求比专门康复医的要求略低。康复治疗师是日本保证康复治疗质量的支撑保障。日本的康复治疗师主要有理学疗法士(PT)、作业疗法士(OT)、言语疗法士(ST)、假肢矫形装具士(P&O)、心理疗法士等多种。日本从60年代就制定了理学疗法士和作业疗法士法,规定理学疗法士及作业疗法士的学业水准应为高中毕业后修读专业3年,并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获得从业执照。目前日本理学疗法士协会和作业疗法士协会注册的治疗师都超过了5万人。日本的理学疗法士和作业疗法士都是国际认可的。完善严格的康复治疗师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准入制度使得康复治疗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 位和经济待遇,大多享受公务员待遇。日本康复专门技术人才高低搭配、训练和准入严格,为日本康复服务体系居于世界一流水平构建了坚实基础。1.2 日本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实施效果

1.2.1 承担了老年人健康重要的保障功能。从日本人口死亡率来看,战后到50年代中期急剧下降,此后缓慢下降。死亡率带来的就是人均寿命的延长。这是日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预计到2060年日本男性和日本女性的寿命将达到84.19周岁和90.93周岁[2]。还会保持世界人居寿命第一的地位,也意味着老龄化会进一步加剧。

1.2.2 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相关法律制度起到了社会“稳定器”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老年人可以花费较少的支出享受良好的康复与介护服务。保险支付项目细致全面,包括住院期间的养病补贴、子女养育补贴、看护疗养费、饮食疗养费、介护的适老化改造费、康复指导费等等。医疗康复机构发达,不分医院大小、地点,老年人无论在哪里都能接受优质的康复与介护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1.2.3 接受康复和介护服务的收益人群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增多。申请需要康复、介护或需要支援的事件件数,从刚实施的2000年的269万,增加到2012年的523万件。增长了94%。接受服务的国民人数有很大的增长,居家访问介护服务12年增长了238%。居家介护的加强,减轻了家庭护理的负担。厚生省《平成15年厚生劳动白书》调查表明,日本民众对介护保险制度的作用评价持积极态度。1.2.4 为日本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商机,形成了康复与老年介护产业。2000年日本用于介护保险的总费用为3.6万亿元。2013年日本用于介护保险的总费用为9.4万亿日元,13年时间内增加了2.6倍,介护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一起,支撑起了巨大的康复与介护服务市场,促进了就业。1.3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的卫生经济学思考

科学合理的康复服务相对于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良好愈后、经济负担等综合指标来说,能够产生更高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这对于康复医疗和老年人长期照护基础薄弱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3.1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预防及效果。日本老年康复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注重 康复预防和康复管理,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康复服务与经济学之间的具体关联数据,但是可以从人口平均寿命和高龄老人的健康程度侧面反映出来。日本非常重视康复预防,1990年颁布《卧床老人数量减少到零计划》,通过康复积极介入,减轻老年人功能障碍或残疾并参与生活和回归社会,从而有效降低因卧床而造成更多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医疗资源的不恰当的过度消耗。1.3.2 老年康复服务总体医疗成本的控制。良好的的康复服务供给与康复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健康恢复、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定。只有对各学科的作用和职责有充分的理解,才可以确保为患者提供协调的治疗,而不是为了有限的资源相互竞争,重复提供治疗。研究发现,若给予脑卒中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增加适当的康复治疗,康复组因为治疗初期因为提供康复治疗而提高了医疗的绝对成本,但是以住院总费用计算的成本-效果分析及增量分析来看,与对照组相比,每1分康复评估良性转归得分所需的医疗总成本是下降的,尤其随着时间的延长,康复治疗的效果和综合效益所产生的优势更加明显[3]。

1.3.3 老年人社区康复的综合效益与应用价值。日本很早便有维持期的康复治疗手段。特别是自2000年介护保险法实施以来,加强了在宅老人介护预防的力度,虚弱老人的社区康复运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日本的社区康复强调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挖掘老人身体的潜力,改善老人的“身体动作能力”,“恢复体力”,“扩大活动范围”三大要素,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改善身体的状况,提高机体的能力,使老人恢复自信最终能恢复正常生活。目前这种能力康复训练不仅在社区医疗中广泛展开,由于其低负荷,风险小,疗效好等特点,临床上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方面也被推广应用,有着良好的疗效[4]。

第五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政策环境为保障,民营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由于面临着多种要素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依然艰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在逆境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两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不利因素影响,我市中小民营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滑等情况,企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市通过打造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积极采取技术指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激励,帮助许多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

1、完善基础建设,筑牢服务根基。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突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创先争优”为抓手,以“服务企业”为根本,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推动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推进为企业服务。开展各类培训及招聘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已形成由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自我培训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培训体系。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开展各类经贸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健全镇区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市、镇两级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截至目前,共组织各类讲座培训超过45期;累计组织了40多家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中国国际新材料展”等各类综合、专业性展会。

2、实施“小微”工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为加快我市小微企业发展步伐,培植更多经济增长源,我市出台了《仪征市关于推进“百企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仪征市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计划用3年时间培育5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通过采用诊断策划、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政策争取等方法帮助小微企业做大做强。2012年神力吊具有限公司、新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德顺纱线有限公司等15家小微企业成功培育进规模行业序列。

3、强化要素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资金方面,组织举办银企集中签约、金融展示、银企洽谈等活动,帮助企业协调流动资金、项目资金,并加强后续跟踪,切实提高贷款履约率。2013年1-10月,组织全市银企集中签约活动2次、镇域银企专项签约活动8场,共为近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支持。

4、注重培训实效,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组织企业家赴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境外培训活动,着重拓宽企业家思路和视野,培养民营企业接班人,更好地领导和率领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去年组织了部分企业家代表赴青岛参观学习海尔、海信、青啤等知名企业,赴北京参加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学习,赴德国参加研修学习;举办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和执行能力。

5、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激励办法》,明确设立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项目投入、规模扩张、税收贡献、争创品牌、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考核奖励。同时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重大工业项目“零收费”、企业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成本。同时帮助企业精心选择包装申报省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项目,去年累计向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突破1500万元。

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融资方面。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迫切需求金融信贷支持。二是土地证办理方面。由于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未到位、相关手续不完备等原因,仍有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客观上给企业融资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用工问题。熟练工人、技工人员短缺,尤其是一线技工短缺、人员流动过快,给企业以及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通过加强产业技能人员培训,改善园区、企业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逐步予以缓解。

2、体系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基本上是各部门独自为政,造成服务不均衡,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有的单位工作比较扎实,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有的单位采取应付手段,解决问题停留在表面上。

3、服务体系建设特色不明显。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力度不够,服务手段比较单一,管理粗放,很多服务不到位,服务的质量和实效亟待提升。当前,企业遭遇发展困难较多,因此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出创新举措,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

三、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服务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当前,正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在服务上要坚持“快”字当头,做到申报项目快审批、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在建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快投产。对新上项目,相关部门要完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对选址、用地、准入、拆迁、环评等各环节的工作,即时受理、审查、报批和限时办结。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为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项目支撑。一方面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推动项目有效实施。明确专人牵头负责,协调矛盾,跟踪服务,力争促进一批项目快速建设;另一方面,狠抓要素保障,推进项目顺利达产达效。保证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是关键。土地方面,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形式,切实破解项目用地瓶颈。资金方面,依托项目资源,打造融资平台,运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开发资源、集聚资金、盘活存量、扩大总量的目的和效果。用工方面,创新培训模式,加大与仪征技师学院等职业学校的合作,通过委托代培的方式,培养各类高级技工人才,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2、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国家、省、市及仪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落实好这些政策,就是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政务服务,把弱的扶活,把小的扶稳,把好的扶优。一要从简化办事程序、清理各种规费、保障要素供应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降低税费、融资、社保等成本,扎实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广泛开展商标、品牌、专利、知识产权教育和维权,打造最低成本、诚信公平的商务环境。二要加大政府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创牌奖励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政府对中小企业参展支持力度,营造优异的企业发展环境。三要巩固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三项清理”工作成果,在收费标准上要明确按下限收取;要认真治理涉及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罚款等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及周边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构建企业发展环境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

3、打造新型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加速转型。

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政策激励是外因,企业素质是内因。有关部门应从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探索建立新型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打牢发展的坚实基础。一要加大服务平台内涵创新,帮助企业“强筋骨”,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练内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帮助企业“抓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下决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生产方式、管理体系升级换代,大幅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为新一轮增长做好充分准备。二要加快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引进运用,提升服务平台运作能力。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围绕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开展信息化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以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为重点,建立健全开放、便捷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现有企业信息网络的改造和升级,提高网络的技术水平,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加大信息容量,使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整合政府各类网络资源,共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大举措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创建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创建 各位领导、同志们: 通过今天的调研学习并听取兄弟区县的发言,我们受益良多。回去以后,我们就此次会议内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深入推进“贴心民......

    烟草建立和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摘要] 客户服务体系是以客户为对象的整个服务过程的组织构成和制度构成。有效的客户服务体系是保证客户满意的必要条件,它能够增加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度,为企业赢得良......

    规范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建

    规范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纳税服务逐渐成为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纳税服务的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形式等诸......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完善 孙健,邓彩霞 2011-03-29 09:16:58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院报》 一 依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是指......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养老服务是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民生事业,老有所养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美好愿望,是民......

    七大攻坚举措实施细则

    达州市兴旺煤业有限公司(兴旺煤矿) 贯彻落实“七大攻坚举措”实施细则 在深入贯彻落实《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贯彻学习国家安全监管总......

    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关于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大全]

    关于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XX区现有3.6万残疾人,占户籍人口的 6% ,涉及11万多家庭人口。其中,智力残疾6545人,视力残疾4115人,精神残疾3488人,听力残疾2387人,言语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