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5 00: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篇: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

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代理问题

假设经理人(或者企业家)与投资者签订了合约,其中规定了经理人将如何运用资金以及投资收益在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等事项。如果双方能够签订一份完备的合约,从而明确规定在未来任何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该如何处理,那么任何利益冲突或管理决策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完备的合约,代理问题就不会发生了。然而,事实上,要预测到所有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将是说不可能签订一份完备的合约。这就意味着,当遇到合约中没有阐明的不确定事件时,经理人和投资者必须进行决策权分配。由于外部投资者及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来做经营决策,这样经理人最终就获得了剩余控制权,即投资者向公司提供了资金,但又不参与公司的日常决策。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形成了“强势经理人和弱势股东”的局面。

取得了剩余控制权后,经理人就能对投资者资本的处理和分配施加巨大的决定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不再能确保获得公平的投资回报。按以上所阐述的公司契约理论,代理问题是世上就产生于外部投资者难以确保获得公平的投资收益。

拥有了控制权,经理人就可能给自己提供高额津贴。例如,据报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可以自由支配一架价值9000万美元的喷气式飞机。管理人员有时甚至会直接盗用投资者的资金,或者运用更为周密的计划如自己设立一家独立的公司,然后已调拨价格的方式,将达公司的资金或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公司。例如,经理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将达公司生产的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公司,或者让大公司以高于市价的价格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众所周知,俄罗斯的一些石油公司就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石油给经理人自己的公司,而且不会急着去收款。“自利”的经理人也可能去做一些对投资者无利可图但又可以给经理人自己带来收益的项目,从而浪费了公司的资金。例如,经理人可能会出于私利而滥用公司的资金去收购其他公司,并高价收购目标公司。毫无疑问,这种投资方式会损害股东利益。更有甚者,经理人会让公司采取反兼并措施,以确保他们个人工作职位的安全和私利的永久性。同样,经理人可能反对任何取代他们地位的措施,即使他们的解雇会更有利与股东。这种管理层防御措施就是代理问题的明证。

正如詹森所指出,代理问题在有“自由现金流”的公司表现得更为严重。自由现金流是指满足了所有的盈利性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后的企业的内生资金。这里的盈利性投资项目是指具有正的净现值的项目。在那些具有较低未来成长潜力的成熟行业如钢铁.化学.烟草.造纸和纺织等,自由现金流往往较高。经理人应将自由现金流作为股利返还给股东,这是他们的手托责任。但是,在这些现金充足的城市行业里,经理人更趋向于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与一些对他们自身有利可图,但会损害股东财富,致使股东无利可图的项目。

还有一些重要因素激励经理人倾向于保留自由现金流。首先,现金储备使得经理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从而避免外部审查,是经理人的生活更安逸。其次,通过保留现金来扩大公司的规模以提高经理人的补偿金。

众所周知,经理人补偿金的多少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以及利润的多少。最后,高级执行官可以通过扩大公司的规模来提升他们社会的,政治的影响力和声望。与小公司的执行官相比,大公司的执行官可能享受更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公司自身规模的大小也是他们满足自我的一种方式。面对经理人保留现金的强大激励因素,几乎不存在有效的机制能够迫使经理人将现金流归还给股东。詹森指出,日本很多上市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保留了大量的现金流,远远的超过了对有利可图的内部项目进行投所需的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这些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曾掀起过度投资狂潮,热衷于无利可图的收购和多元化经营。这种浪费性的公司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代理问题的核心是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就如何处理现金流所存在的冲突。然而,在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和医药生产等高成长性行业,公司的内部自身资金难以满足从事有利可图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这样,管理人员就很少会在无利可图的项目上浪费资金。毕竟这些项目的经理人需要优格好声誉应为他们需要不断的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一旦人们知道经理人为了获得私利而浪费资金,那么公司的外部筹资渠道就会迅速干涸。因此,这些行业的经理人就具有为外部投资者谋利益的激励,以便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声誉来为他们的好项目筹集更多的资金。二.处理代理问题的对策

显然,股东非常有必要对代理问题加以控制,否则,他们就会无法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钱。此外,代理问题的解决对整个社会来说也非常重要,应为代理问题可能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阻碍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并延误经济的发展。减轻或补救代理问题的治理机制有: ·董事会 ·激励合约 ·所有权集中 ·会计透明度 ·负债

·海外股票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

1.董事会

在美国,股东有选举董事会成员的权力。董事会成员是股东利益的合法代表。如果董事会与管理层想独立,那么董事会就是处理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例如,有研究表明,外部董事的聘用与公司因业绩较差而频繁更换CEO的现象相关,这样,外部董事的设立可以避免管理层的防御行为。同样的,在有关英国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一项研究中,达雅.麦克康奈尔和特夫洛斯发现,如果董事会更能代表外部投资者,那么董事会似乎更倾向于聘请外部的首席执行官。但因上市公司具有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因而管理层通常会选择可能会对管理层友好的董事成员。

不同国家在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和法律责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德国,法律并不规定董事会应代表股东的利益,相反,法律规定董事会除了保护股东的利益之外,还应保护职员,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英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自愿遵守坎德伯里委员会提出的有关公司治理的《最佳行为法典》,该法典要求董事会中至少包括3名外部董事,而且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必须有不同的人来担任。除了外部董事之外,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独立设置进一步强化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在日本,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都是由内部人控制的,董事会所关注的主要是公司所属的企业联盟的利益。

2.激励合约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因为经理人取得了公司的剩余控制权,所以也就掌握了公司的经营大权。不过,他们只拥有相对较少的公司所有权。既然他们没有公司的股份,所以对现金流也就没有所有权尽管经理人可独立负责公司的经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努力为公司赚取利润,但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很多。詹森和墨菲发现,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美元,首席执行官的收益仅仅变动3美元。也就是说,执行官的收益对股东财富的变化缺乏敏感性。这表明经理人对股东财富最大化也许并没有很大的兴趣。经营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之间的这种“楔子”也许会进一步扩大代理权问题。如果经理人对一家所有权分散的公司没有权益,那么他们就有能力和动力来谋取自我利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使经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并最大限度的消除“楔子”,很多公司与经理人签订了激励合约,比如股票和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股票或股票期权可对经理人提供激励,能激励经理人同时提高股东和他们自己的财富。因此,与高级经理人签订激励合约已成为美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不过,正如我们进来所了解到的那样,高级经理人会滥用激励合约,如通过操纵会计造假,有时甚至借助与审计人员的默许或更改投资策略来谋取巨大的私利。因此,董事会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薪酬委员会来仔细的设计与经理人的激励合同,并努力控制经理人的行为。3所有权集中

减轻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股权集中。如果一个或少数几个投资者用友公司较多的股份,那么这些投资者往往有强烈的动机监督管理层。例如,如果投资者拥有公司51%的股份,那么该投资者一定会对管理层进行控制,从而确保股东的权力在公司经营中得到重视。一旦所有权的到集中并存在较高的利害关系,困扰独立小股东的“搭便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了。

在美国和英国,上市公司所有权集中的情况相对较低少。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权集中的情况较为普遍。例如,在德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其他公司和家族通常占有很大比例的公司股份。同样的,在日本企业联盟成员和大银行间广泛的交叉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法国,交叉持股和“核心”投资者也很普遍。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公司都是有创见者或其他家族成员所控制的。在中国,政府通常是上市公司的持股人。之前的研究表明,所有权的集中与公司的业绩具有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管理层持股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量与公司业绩和价值之间存在这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具体来说,随着管理层所持有的股份增加,公司的价值最初也可能增加,因为经理人和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联盟会变的更加紧密,从而使代理成本得到降低。然而,一旦管理层持有的股份超过了一定限度,那么公司的价值可能会开始下滑因为经理人会倾向于实施管理防御对策。总之,管理层持股量有一个“中间范围”,在该范围内管理防御效应会起重要作用。4.会计透明度

鉴于安然.帕玛拉特等大公司的丑闻都与会计欺诈有关,因此强化会计准侧成了减少代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自利的经理人或公司内部人员有动机通过“虚报账目”来从公司谋取私利。经理人需要通过掩盖真实的会计数据,从而以牺牲股东利益来谋取私利。所以,如果公司被要求及时公布更多准确的会计信息,那么经理人就不太可能采取一些有损股东权利的行为。一般的,会计越透明,公司内部人员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也阻止了经理人的“自利”行为。

然而,如果要做到更高的会计透明度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政府应进行会计制度改革;2)公司应成立积极负责的审计委员会。

5.债务

尽管经理人有权决定将多少股利分配给股东,但对债务他们无权这样做。如果经理人不能连本带息的偿还债权人,那么公司可能会濒临破产,经理人也将失去工作。借债以及随后按时偿还利息的义务对经理人起着约束作用,会促使他们降低私人的额外津贴,不进行浪费性投资并努力精简机构。事实上,债务会迫使经理人以现金流代替鼓励归还给外部投资着,而不是将之浪费,对于拥有自由现金流的公司,债务机制比股票机制更能促进讲诚信的管理者向投资者发放现金。

不过,债务过多也会给债务自身带来一些问题。在经济动荡的情形下,权益资本更能缓解公司面临的困境。经理人可以减少或取消股利支付,知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对于负债,经理人就没有这样的余地,以至于公司的生存都可能受到威胁。负债过多可能厌恶风险的经理人放弃高利润但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的问题。因此,公司可能会滥用债务融资来筹建豪华建筑。6海外股票上市

在意大利.韩国和俄罗斯等投资力度较弱的国家,公司可以通过在美国.英国等对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强的国家的上市来保证自己为投资者提供更好地保护。换言之,治理机构较弱的外国公司,更趋向于通过股票的交叉上市来从美国引入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假设意大利的服装公司贝纳通宣布将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对股东的保护程度要高于意大利,因此这种上市行为可看做公司将更为关注股东权利的信号。这样,无论是意大利还是国外的投资者都更愿意向公司进行投资并提高对公司的估价。总之,对治理机制较弱的国家的公司而言,在美国上市要有利得多。

一些研究也证实了交叉上市的影响。例如,多伊奇,卡罗伊和斯图尔兹报告说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要比在美国上市的该国公司的价值高。他们认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成熟行业的外国公司,似乎不想在美国寻求上市,尽管他们比那些具有成长机遇的公司面临更严重的代理问题。换言之,公司存在的问题越严重似乎越不愿意寻求补救措施。

7.公司控制权市场

加入一家公司持续业绩不良,而且所有的内部治理机制都无法解决。这种情况会促使外部公司或投资者对公司的收购。在敌意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向目标股东已远高于2倍股价的价格发出收购要约。这样,目标公司股东就有机会以较高的溢价出售股份。如果收购成功那么收购者就可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重组。在收购成功后,收购者通常会置换公司的管理团队,玻璃一些资产和部门,并进行裁员以提高效率。如果这一切取得成功,那么收购者和目标公司的整体市场价值会高于两家公司各自的价值之和,产生所谓的协同效应。如果存在公司控制权市场,那么这一市场就能对经理人起到约束作用。《国际财务管理》P81-89

第二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09-11-08 17:01来源: 作者:未知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做到确保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而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同时,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对此做出保证,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在(本论文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转载来源:论文图书馆)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做到确保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而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同时,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对此做出保证,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仍然存在严重的不真实、不充分和不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所有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与经济特征,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企业管理当局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真实的信息,为了发行股票及配股、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以及减少纳税等而进行会计造假,使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期望偏离较为严重。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足”现象。信息披露不足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重要事项,尤其是负面事项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办法,不公布或者虽然进行披露却如蜻蜓点水;二是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代表的未来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资金投向、盈利预测等缺乏披露。

(3)会计信息披露不主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他们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不披露的态度,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2.会计信息披露路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路径问题表现为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不畅、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需求主体间分布不均衡。(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缺少交流通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主要以公开的信息交流为主,个人投资者获取会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电视、报纸与因特网等公开的传媒,缺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流。(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少深度加工。以证券分析为主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加工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3.会计信息披露时间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虽然明确地规定了定期报告公布的日期,但仍然存在很多延期披露的现象。从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违规处罚公告分析,因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而受到违规处罚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信息违规公司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对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与严重误导性陈述行为的处罚数。由此说明上市公司利用推迟公布或不公布信息来抵减“坏消息”的影响,并因此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在不及时问题上临时报告体现得尤为突出。投

资者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一些临时报告会在定期报告重大事项中初次披露,采取了一种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告,一些临时报告会在距离实际发生日期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补充披露,并同时向投资者致歉。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公司利益的驱动。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上市的诱惑。在银行业被大量的呆账、坏账牢牢困住时,证券市场的建立为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渠道。在众多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基于包装上市的目的,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或者制造虚假证明文件,或者进行虚假陈述,发布误导性信息;其次是配股的诱惑。上市公司对货币资金的需要是持续的,为了获得配股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往往不惜包装会计数据,披露虚假信息。三是特别处理及摘牌的威胁。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住“圈钱”机器,有些公司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披露游戏。四是私利诱惑。公司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用公司的金钱行贿官员,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司的财产或挥霍、隐匿账外资金而损害公司的行为。

2.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但到目前为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出多门,表现为证券法规、审计法规、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的不同控制要求和控制层次,使许多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的选择上十分随意,没有形成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处罚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且以行政手段为主。这样的制度,客观上不能不对某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构成了诱导。

3.违规成本的低廉。假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理性的,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披露违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若大于由此所致的成本,上市公司就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上市公司则会依法披露信息。(1)被揭露的可能性很小。(2)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国家现已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有关惩治会计造假的规定处罚过轻过宽。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1)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

(本论文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转载来源:论文图书馆)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1)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个别负责经济的官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证券市场,不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投资者的行为也还在摸索阶段,造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因此证券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之一。

(2)社会审计机构存在问题。众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舞弊案无不与注册

会计师的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还为虎作伥,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通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手段,为作假者服务。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相互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公司的特性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契约关系下的代理成本问题。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所有者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经营者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发展市场信息中介,提高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和信息发掘。一方面,信息中介能够以较低成本发掘公司内部的私有信息;另一方面,信息中介能够帮助鉴别和传播企业披露的公开会计信息。企业通过提高信会计息披露水平以减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一基本前提,即资本市场存在良好的信息沟通传播机制,离开信息的有效沟通,在信息受到阻隔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对公司所作的评价将易于偏离其内在价值,股价往往被扭曲,此时,无论是上市公司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都将事倍功半,达不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预期效果。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去收集和研究会计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无法被投资者转化为有用的投资决策信息,信息在传递中受到阻隔,他们不能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需要专业的信息中介为他们搭起信息沟通之桥,而证券分析师正是信息中介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3.完善和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保证机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监管部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制度健全监管有力,不仅有关公司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还能有效抑制某些公司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利润操纵行为。完善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就要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搞好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配套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上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严格贯彻执行《证券法》的同时,严格把好上市关,完善证券发行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在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显示出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4.加大执法力度。只有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引入集体诉讼,降低诉讼成本,提高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成本,才能真正起到惩罚和震慑作用,使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不敢违法违规,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龚卫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浙江金融,2008,(02)

[2]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财会研究, 2006,(07)

第三篇:拟上市公司问题

拟上市公司如何解决职工持股会工会代持及委托持股问题

上市公司, 持股会, 工会股, 职工股, 处理

拟上市公司如何解决职工持股会工会代持及委托持股问题

一、相关法规

拟上市公司直接持股股东不得超过200人。

2000年中国证监会法律部24号文规定:“中国证监会暂不受理工会人做为股东或发起人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2002年法协115号文规定:“对拟上市公司而言受理其发行申请时,应要求发行人的股东不属于职工持股会及工会持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二、主要清障措施

1、第一种情况:1994年7月《公司法》生效前成立的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直接持股问题

如在上报前拟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一直处于托管状态,股份转让相关情况也予以了充分披露,且获得有关部门的确认批文,认为不存在潜在股权纠纷和法律纠纷的,内部职工股就不构成发行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以全聚德公司为例:

1993年公司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总股本为7000万股,其中向内部职工募集1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

1994年4月19日,公司筹建处与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签订了《内部股权证登记管理协议书》。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于1994年4月19日和1996年11月8日出具了《内部股权证登记托管证明书》。

2001年6月20日,公司与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签订了《公司股份托管协议书》,对公司的全部股份进行了集中托管。

2、第二种情况:工会、职工持股会直接或代为持有

通过以合理的价格向外转让股权,或在股东人数的规定范围内以股权还原的方式进行规范。对于拟上市公司如何估值是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在转让过程中可能形成矛盾。以宏达经编为例:

公司于1997年实行公司制改制时,公司员工持股会持股498.82万元。

2001年7月,职工持股会将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予以转让,其中33%股权转由11名工会持股会会员个人直接持有,16%分别转让给天通股份、钱江生化、宏源投资。

2002年持股会完成清算,2004年予以注销。

3、第三种情况:委托个人持股

主要处理方式是通过股权转让(且这种转让主要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实现实际股东人数少于200人。相关部门审核的关注点仍在于转让价格的合理性,以及转让行为的真实性方面。

4、第四种情况:信托持股

通过解除信托协议,并转让相关股权,使股东人数降至合法范围。

5、第五种情况:股份合作制企业

是否清理尚无法律规定。

第四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伴随着全球金触危机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高管高薪的热潮。同时,我国财政部发布通知,要求金融类国有企业规范薪酬制度,合理管理各级机构人员薪酬。高管薪酬结构主要由年薪和持股薪酬两个部分组成。合理的薪酬结构能够影响激励效果,合理的结构能提升效率、鼓励其创造更高价值。高管的年薪在国外薪酬制度中,高管薪酬的多少与公司绩效好坏实际相关。

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分析

(一)高管薪酬的整体状况描述

1.高管薪酬结构不合理且形式单一

其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养老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有相关的养老制度,部分企业却没有;第二、企业的激励体制比较单一,并且缺乏可以长期有效实行的激励机制。此外公司的高管薪酬并未实现与企业业绩关联,公司的业绩和利润是评价职工工资薪酬的重要原则。公司与薪酬之间是密切联系,比如企业在一个时期经营的比较好,高管和职工的薪酬都会高,但是突然企业业绩严重下滑时,高管的薪酬还是像原来一样高,但是普通职工的薪酬就会发生剧烈的波动。由此可见企业高管与公司业绩并不是真正的挂钩。

2.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表现出对业绩的注重,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的利润挂钩。但是,如果仅仅重视公司经营利润的高低,就只会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初衷越加的背离,不利于在公众的心中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在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在对待高管年薪分配的这个问题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分配制度,就更不会存在高管薪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长期稳定的联系。没有一个关于绩效的评价机制的顺利建立,必然造成高管薪酬与公司之间的问题的出现。

3.高管薪酬相关信息不透明且缺乏监督

高管薪酬体制的公开透明性很低,部分企业对外显示出来的高管薪资让人不敢相信,即使是真实的也令人不会相信,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许多公司纷纷使用了一种薪酬保密的制度,加薪以及分红奖金等的数量都不会公之于众,让职工对于薪酬和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问题难以做出解答,除此之外,这之间的信任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公开薪酬相关数据,才能使报酬标的更加有效。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问题

(一)薪酬结构不合理

G20峰会把高管薪酬作为重要监管对象,国内目前高管薪酬体系中大都缺少长期激励,但其体现出来的是相关约束与鼓励措施的不到位。同时董事会形同虚设,缺少对经理的考核激励。又因尚未颁布建立相关制度与规范,相关的配套措施建立不起来,相关市场得不到规范。高管人员在商场上属于行政任命,以致薪酬体系已然逃脱了政府的控制,会导致了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障碍。这就简化了高管的薪酬方案的比较性。同时也减弱了激励的作用。

(二)相关信息不透明

年报中几乎不会涉及到高管的个人信息,但是在年报信息披露中,仅是指出其薪酬水平大概位于某个范围之中,只公布人数、薪酬总数。并不会指出薪酬与其业绩是怎样联系的,使得公众见到其薪酬水平比事实中要低很多。值得更加重视是相关资料没有很大的公开,这就显示出这些公司仍可能还有造假等众多问题。有效的内部监督是补充,同时也是提升效率的方法。缺少?O管不但可能形成资产出现的减少,也会形成激励的相关机制的歪曲以及公正的缺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公司制度以及薪酬结构不健全

首先,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所以在内部保持了很大比率的国有非流通股,国有股在企业里占大部分,缺少有效的制约;其次,因股份制改革还并彻底,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现象,致使企业所有者通过原来的行政任命的方式来选拔董事长,甚至是选拔总经理,不具备科学、合理的高管薪酬制度的基础。薪酬结构不合理,其未与个人绩效挂钩,薪酬管理中缺乏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正确认识,缺少人力资本的观念。

2.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评判主要依据为利润,这会因为利润存在的特有的不足,以及部分高管可以人为的操控许多行为,而导致如何合理有效的对管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成为一个困难。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就无法对高管的成绩、乃至企业的业绩做出正确的评判,而以此为根基进行的各种激励方式便不容易产生效果。

(二)外部因素

1.相关机制不健全

国内资本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但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着种种不成熟表现,如股票市场规模还不大,国有法人股还不可以上市流通,高管的实际工作量和经营业绩并不能通过股价的涨跌表现出来。这一切都阻碍着股权激励计划的实行,同时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仍然很混乱,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导致了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各个公司规章制度都不相同,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没有可以适用于所有公司的规章制度。

四、解决措施

(一)优化薪酬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激励主要是货币薪酬。企业应该大力引入长期激励,建设多层面的方案,使用好现金、期权以及股票这些长期激励的方式,充分发挥长期激励在公司进步发展中的作用。在公司中,应充分考虑高管的业绩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即高管的业绩持续增长时间越长,酬劳就越多,并且是长期激励模式下的薪酬。只有通过建立业绩与利益结合的关系,实行有效的激励,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多样化的薪酬结构,提升企业高管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与企业高管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使公司利益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公司在制定高管激励方案时,不能只用薪酬激励这一种形式,而应该添加非薪酬激励的模式。要设计科学的薪酬层次,适当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差距能够刺激到相对较差的人,也能够激励相对优势的人。除此之外,在设计建立薪酬体制时,仍然要保留原来的固定薪酬,以免员工难以接受新的薪酬体制,固定的部分使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不至于对新制度的反抗。这样才能达成激励的目的。期股、期权、分红权等这些较为新起的激励方式可以作为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企业激励机制已经在逐步使用这种先进的模式,员工激励形式已然朝着多样化逐步发展。

(三)加强监管并完善披露制度

改革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要逐渐培养出独立董事的队伍,打造出一批有专业技能,有责任感的储备干部。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建设起上市公司与其可以及时相互了解的制度,让独立董事确实拥有知情权。要充分利用有关机关对公司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外部舆论的监管作用。将高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业绩以及高管人员的工资水平放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继娜.金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西南大学,2010.[2]周笑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的有效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3]席恒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分配模型研究.长沙理工大学,2012.[4]王军华.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湖南大学,2006.[5]孙志葳.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3.[6]霍焰,邸彦彪,郭静静.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38.[7]杨婷.春秋航空的薪酬平均主义 ±.国企,2013(1):122-125.[8]王平,苏海南,吴胜涛,包明华.高管降薪 好事 ±难做.国企,2013(2):78-81.[9]罗旋.上市证券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5.[10]潘佳佳.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第五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提纲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现状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多选择以股票期权为主要方式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较窄

(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规模和性质差异显著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激励计划设计欠严谨

(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加大

(三)股权激励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缺乏强而有效的资本市场

三、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措施对策

(一)各公司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股权激励方案

(二)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监督

(三)强化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中的信息披露管理

(四)完善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五)健全资本市场

四、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股权激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手段

(二)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时间期限来看,以中短期的居多

(三)就全球来看,股权期权的比重在下降,其他股权激励的方式在上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企业形式的发展,世界各国公司为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调动经营层的积极性,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纷纷创新激励方式推行股票期权等形式的激励方案。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并对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展望,以便使我国的股权激励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 绩效考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

各个公司具体的激励计划、方案以及实施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看呈现以下几种特征: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多选择以股票期权为主要方式

虽然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上市公司可以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以及股票增值权等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但是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任然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的主要方式。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较窄

大多数的公司将股权激励的对象仅仅限定在最高层管理层,授予的人数比较少。虽然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发展影响很大,但是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离不开底下员工的共同努力,激励范围过窄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公司内部收入的差距,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待遇感,严重的还会激化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这样也是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规模和性质差异显著

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要求更为严格。股权激励小型民营企业占多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类企业的运行机制比较灵活,决策的效率较高,引入股权激励能大大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股权激励的实行总体上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提高,但是实施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其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欠严谨

1、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完善

在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以股票期权的方式作为激励的方式,这使得公司董事和高管获得的激励股票数量过多、激励成本过低等,但是制定者并没有考虑到在市场低迷时期股票期权可能失效,给予公司董事和高管过多的激励数量会导致价值分配不均衡。一个完善的股权激励方案可以使经营者、员工和股东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体,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和管理的效率,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然而,对于激励的方式选择,用于激励的股票数量、价格等在各个公司中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有许多公司激励幅度过大,而有的公司激励的范围过小,没有达到预

期目的。

2、对影响股权激励方案执行的因素考虑不全面

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保证股权激励计划顺利实施的必要客观环境,市场的剧烈波动将影响对股权收益做出明确的预期,消弱股权激励作用。从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上市公司既未披露当股价偏离股票价值时的处理方式,也未披露本次激励完毕后,公司的后续激励问题。

3、股权激励方案激励有余,约束不足

首先,激励力度较大。由于股权激励对象较窄,涉及金额较大,股权激励计划使得上市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可以诞生一批“千万打工富豪”。在这样巨大的利益支配下,再加上过多的精神激励和荣耀的光环,只会使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造成决策的失误,或者荣誉感麻木,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其次,行权的业绩考核指标较容易完成。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较为简单,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在设计考核指标时,故意避开是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为公司高管的顺利行权留有余地。最后,退出机制及相关限制条件的设计较为宽松。部分上市公司对高管的约束性不强,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对高管因辞职而离职问题考虑欠妥。同时股权激励的有效期限也较短,高管在短期内就能通过行权获得大量收益,这种现象与股权激励机制的长期性相违背。

(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加大

1、上市公司更容易操纵股价

由于股权激励计划的主要实施者是上市公司,所以这容易加剧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股票市值作为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条件,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在利益驱动下扭曲实施股权激励的最终目的,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利用信息披露操纵公司股价,使公司股价配合其行权节奏而涨跌。这样只会使得股权激励的实施成为个别管理者牟取暴利的手段,危害大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

2、会计报表变更显得更加随意

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股权激励,要按其内含价值,从授权日起计入等待期的公司成本费用中,但这规定却成为一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会计报表的手段。上市公司利用期权费用的会计处理,随意调整会计报表的做法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严重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股权激励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实施股权激励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己经建立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而我国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还存在评价对象与目标模糊、指标单

一、标准单一等缺陷。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以经营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并且多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年增长率这两个财务指标,但在公司存在经营风险的情况下这些指标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当前的业绩考核指标仍然过于落后,财务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细致,非财务指标涉及较少,不能全面、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层的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权激励的效力。同时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实现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短期行为、高风险经营,甚至人为篡改财务结果等负面影响。

(四)缺乏强而有效的资本市场

1、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股权激励机制实现的基本逻辑提供股权激励方案—管理层积极工作—公司业绩上升—公司股价上涨—实现股权激励目标。只存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公司的股价才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即未来的赢利能力,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然而我 4

国的证卷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低效状态,对企业的信息反应比较弱,股票价格中包含了更多的投机性因素。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与上市公司预期赢利相脱节,使得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经理人员的评价功能。此时,股票期权大大降低了其激励作用,在执行中极易出现扭曲现象。

2、中国股市的低效率依然弱化了股价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性

虽然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但是现阶段中国股市的低效率依然弱化了股价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性。在这种股价与业绩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可能出现绩优公司的股权激励不能获利或获利有上限,而经营不善的亏损公司经营者手中的股权激励却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从而出现股权激励的反向激励效应,影响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效果。此外,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不少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操控股价,牟取个人利益,导致激励初衷难以实现。

三、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各公司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股权激励方案

1、精细的设计是保证股权激励效用的必要条件

股权激励方案合理设计是至关重要,因此一个好的股权激励应该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规范,在方案设计上尽量做到合理、合法,有理有据;二是严格,在考核方面,激励对象要想获得股权收益,就必须在公司业绩上做出足够的成绩。上市公司应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股权激励方案,避免与证券会有关规定相违背而被叫停的难堪局面。激励过度,很可能会影响高管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都是有惰性的,不需努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反而对公司的发展不利,并引起市场与股东的质疑。而激励的门槛太高了,经过努力拼搏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只能让人望而却步,同样也无法调动高管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制订股权激励方案时可以考虑股票期权与其他激励方式搭配起来使用、扩大激励对象、适当提高激励行权价等,以激励管理人员更努力地工作,同时也要综合兼顾上市公司、激励对象以及中小股东三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做到多赢。

2、股权激励方案应该适合企业及行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应该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实施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实施从远期和近期上看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要经过科学的衡量确定企业是否适合实施股权激励。再者,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规模的企业来说,股权激励方案应有较大的差别。在具体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应该针对不通的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个设计因素的调节来组合不同效果的方案,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3、监管层应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做更多贡献

监管层应该为市场,为投资者把好股权激励关,出台一个更为完善、更为全面、更为细致的“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对这个办法的实施加以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股市环境。上市公司制定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股权激励方案,是股权激励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4、制定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

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公平;股权激励目的要正确。股权激励不是上市公司高管“造富运动”的工具,而是在公司质量提升的前提下,管理层获取合理的激励收益,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共赢”;充分考虑影响股权激励计划的各种因素,制定完善的股权激励计划。四是正确处理好约束与激励的关系。既不能激励过度,也不能矫枉过正,既要考虑公司在未来3-5年时间内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也要考虑到公司的后续激励问题。

(二)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监督

完善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约束条件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可以激励董事会和经理层去实现那些符合股东、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奋斗目标,也可以对其提供有效地监督,激励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要想使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力绝公司经营者或日常管理者“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股权激励事关公司资本结构变动和公众股东利益,与一般的薪酬方案不同,它需要更严格的审议和决策机制,独立董事、薪酬委员会在其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股权计划除了需要股东大会特别决议的批准外,公司外部的律师、独立财务顾问和咨询机构的意见或建议也应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重视。首先,应该建立公司内部人、股东出资人、期权理论专家三方期权激励科学治理机制。公司内部人是期权受益人,股东出资人是期权决策人,理论专家是期权评审人或设计人。其次,应该发展职工持股制,完善职工监事制度,明确公司所有员工的权利和职责,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再者,应该完善公司治理外部机制。政府可以设置一个管制机构。在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中,一个有效的政府管制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

(三)强化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中的信息披露管理

要加强监管,建立公平的市场投资环境。对上市公司尤其对国有上市公司,防止经营者对股价从不关心到“过于关心”;要防止“内部人”交易;不允许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随意变更已公布的财务报告;要提高公司的透明度,防止虚假信息披露,从而提高市场的效率等级。

(四)完善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标准是股权激励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股权激励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的考验。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应该是全面而又系统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并重,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并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并重。同时,可以考虑引入EVA、平衡计分卡等国外的先进考核办法。这些考核办法可以使考核更加全面、公平与合理,使企业业绩与激励对象付出之间的关系更鲜明、更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保证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由于每家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资产质量不同、股权结构不同,因此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尽量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考核指标的设计应以相对灵活的方式结合多种指标,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对于不同的激励对象,要制定相应合适的考核指标,避免整齐划一。

(五)健全资本市场

1、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不大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程度欠缺,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的因素,因此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公司实际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并不大。由于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公司的价值,也就不能完全反映管理层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以股票价格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权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对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可能导致高管人员更倾向于通过操纵财务报告或和券商联手造市来抬高股价,而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上,这样一来,股权激励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2、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创造股权激励市场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应做到:第一,为公司进入证券市场设立较高的门槛。确保素质高、经营业绩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增加绩优上市公司的数量,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第二,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健全

企业会计制度,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制止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完整和规范。第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各项法规,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重罚。同时,要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是证卷市场稳定、高效的发展。

3、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相关的政策法规

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股权激励的系列法律法规,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及相关会计准则等多方面、多角度人手,对在股权激励实施中虚构业绩、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加强监管并予以严厉处罚,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等具体要求;根据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特点,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式;调整修订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构建完整的制度框架体系,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营造一个有法可依的运行环境。

四、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股权激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手段

就全球来看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公司是广泛使用股权激励特别是股票期权的国家,而近年来欧洲的发达国家也在迅速使用。在亚洲,股票期权在香港和新加坡也很普遍,而在中国股权激励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也逐渐的完善。就目前来看已经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尚属少数,但大部分公司对进行股权激励意向强烈,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引入股权激励机制,为公司的内在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二)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时间期限来看,以中短期的居多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股权激励的初衷(建立一种中长期的共赢机制)存在一定的背离,但是大部分上市公司还是希望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时间期限尽量短一些,以便能尽早兑现降低不确定性。

(三)股权期权的比重在下降,其他股权激励的方式在上升

我国目前任然以股票期权作为主要激励工具,但是也开始有公司兼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混合型激励方式。虽然目前还是以股票期权为主,但是其他激励方式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

五、结论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制度是以员工获得公司股权的形式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利润分享,并承担经营风险,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大程度地保持一致,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而服务的一种制度。从长远来看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还存在许多缺陷,只有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资本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我国的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地实施,才能把职业经理人、股东的长远利益、公司的长期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公司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 [2] 王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8.4 [3] 王红领.决定国企高管薪酬水平的制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4] 孙晓芳、顾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5]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J].会计研究,2000.1 [6] 陈震.高管层级差报酬的成因和后果[J].南方经济,2006.3 [7] 祝瑞敏、李长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J].上海金融,2007 [8]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9] 韩丹、闵亮,陈婷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 [10] 韩德宗.中捷股份股权激励机制及其“浙江模式”的示范效应[J].改革与战略,2006.5 [11]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

下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违规事件。例如,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广夏”)为了达到粉饰会计报表、哄抬股价之目的,仅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之内就通过伪......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王京京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借鉴美英等国家管理公司的经验而引入的先进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管理论文

    [摘要] 信息披露对我国证券市场十分重要,信息充分披露是提高证券市场效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问......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法律分析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一)关联交易的含义与特征简单地说,关联交易是指在上市公司与关联人士之间发生的交易,关联交易与普通交易之间的重大区别在于......

    中小企业代理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会计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所以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提供会计服务的代理记帐公司应运而生。近几年来随着小企业队伍的发展壮大,代理记账作为一种新......

    中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最终定稿)

    中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研究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脱媒日益显著,实体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十分旺盛,债券融资作为直......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汇编)

    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系 别 年级专业 会计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xx大学 目 录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涵进行简单阐述,从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严肃、不及时和滥用预测性财务信息等5个方面指出我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