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研究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脱媒日益显著,实体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十分旺盛,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上市公司在其经营过程中,融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题。由于债券融资相比股权融资,具有控制权不被稀释、税盾效应等优势,相比银行存款有所获资金规模较大且稳定、筹资成本较低等优势,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债券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债券;企业融资;风险控制
一、引言
一般而言,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又分为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主要信用形式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行债券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和首要选择。而在我国,资本市场因受经济环境、经济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信贷,发债融资在企业融资比例中所占的份额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那么,在我国目前的转轨体制下,我国企业依靠债券融资能不能够快速发展,如果不能,障碍在哪里?如果可以,可行路径是什么?上述问题的解决,对解决企业的资金困境,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优势,完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己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融资的角度,通过对我国企业债券融资产生与发展的回顾,深度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如何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完善企业债券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提出了若干对策及建议。
二、发展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意义
经过投资银行数十年的设计和开发,上市公司债券已经衍生出几十种形式,可以很好地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上市公司债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对资本市场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
首先,发展上市公司债券市场有利于实现金融工具种类的多样化。上市公司债券是资本市场基本证券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或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占各国每年融资总额的60%以上,而我国还不足5%,缺乏上市公司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只能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况且上市公司债券还能衍生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其次,运用上市公司债券的价格机制,有利于推进各证券品种之间的制衡价格的形成。各种资产定价理论基本上是沿着:无风险利率——上市公司债券——股票的线索展开的,这也就反映了资本市场中政府债券、上市公司债券和股票之间在资产定价、风险程度等方面的内在制衡关系,可以说,没有上市公司债券,股票的市场定价是很难明确的,也就容易出现股市的大起大落。最后,有利于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上市公司债券除了起到分散投资风险、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作用外,还能降低银行借短贷长的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从而降低一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2.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
上市公司债券信息透明度高。发行过程及债券完全兑付前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贯穿始终,违约事实也会公之于众,市场约束力较强,恶意违约者将立即被市场抛弃,有利于减少约束不足导致道德风险的恶意违约,减少企业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概率;其次上市公司债券风险分散。上市公司债券的投资者众多,风险责任分散,加上上市公司债券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发行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价格变化和债券在不同投资者间转手,风险有较多的时间通过较多投资者加以分散,降低了单一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风险积聚并向系统风险转化的可能性,有利于金
融稳定。
3.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使市场利率的形成
发展上市公司债券市场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开始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在货币市场中取得明显的进展,但资本市场利率始终无法形成,原因就在于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动不敏感,例如,从 1996 年 5 月
多,风险责任分散,债券价格的变化可以由不同投资者转手通过较长一段时间加以消化,降低了风险集中性,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问题及成因分析
债券融资是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和证券市场的平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章内容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债券的发行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持续减弱,股票融资功能下降,使得上市公司债券的融资规模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债券融资占外源融资比例过低
上市公司在选择外源融资的时侯,无论是根据权衡理论,还是根据优序融资理论都体现了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的“优序”思想,应首先举债,然后才是发行股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年的研究结果,发达国家的外源融资中,债权融资比重占有绝对的优势,平均在以上,近年来更是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借款筹资、租赁筹资、商业信用和债券筹资。现阶段上市公司一般的融资顺序是: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受制于上市公司目前的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上市公司资金的需要,导致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近些年都低于。除去内源融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从2010年到2014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占外源融资的比例分别为10.44%,23.95%,39.73%,42.78%,47.98%。平均不超过35%,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占外源融资比例过低。
我国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很多,例如:IPO、配股、增发新股、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偏向于股权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行为,这造成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极度失衡,对债券融资的利用很不充分。
2.流动性不足
证券的流动性主要反映在证券投资者结构、流通渠道、流通简易程度上。证券投资者持有结构越丰富代表流通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证券的流通渠道越多则代表证券的流动性越好,反之则代表证券的流动性不足。证券流通越简易、越没有限制则说明证券的流动性越好,证券流通的限制越多、流通越复杂则说明证券的流动性越差。
据2014年3月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债权人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基金类。2013年3月商业银行和基金类持有的企业债占企业债总额的54.3%,而持有的中期票据占中期票据总额的比例达到了84.2%。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上发行的,很少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另外,债券因持有时间固定,一般不能随时买卖,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债券的流动性。
债券投资者结构和流通渠道相对单一,而且一般不能随时买卖,所以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一般流动性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风险。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市场的情况,才能更顺利、安全地发行债券。
3.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风险较大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主要面临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债券剩余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信用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投资公司债券,首先要考虑其信用等级。资信等级越高的债券发行者,其发行的债券的风险就越小,对我们投资者来说收益就越有保证;资信等级越低的债券发行者,其发行的债券的风险就越大,虽然它的利率会相对高一点,但与投资的本金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相信投资者自己会权衡。
通常是上市公司临时有了融资需求,便发行期限不长的债券来募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但是这
样做的很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中短期的还债力过大,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偿债风险增加,上市公司若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付息偿本,很有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的断裂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时债务的期限、结构都应该与上市公司的自身情况相结合,设计适合上市公司的情况的债券品种,否则很有可能会加大上市公司债务集中到期的可能,而导致上市公司偿债风险变大。
(二)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债券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从理论上讲,债券融资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轻股权重债券是上市公司融资的理想选择。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并没有遵循这样的融资顺序,而是对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趋势。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直接融资时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这主要是因为决定企业融资方式的最根本因素是资金成本,债券融资的主要成本是在预定的期限内支付的利息,而且到期必须还本;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是支付的股利和投资者未来预期的股利的增长。而我国长期维持较高水平的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和股价则使上市公司的派息水平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资者期望的投资回报是在短期的市场投机行为中获得的资本利得。因此,以股本扩张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也是投资者比较偏好的上市公司。根据企业进行债券与股权融资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债券融资具有到期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对成本较高,增加了企业的破产风险,而股权融资则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其资金成本并不具有强制性,没有支付现金流的压力,它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当时的支付意愿而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股权融资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一种长期的无需还本付息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这也是上市公司重股权轻债券融资的主要原因。
2.政策管制阻碍了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利率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发行上市公司债券的利率存在一个最高的限制,即规定上市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 40%。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发行者热衷于发行上市公司债券募集需要的资金,而投资者却因为利率的吸引力不大而对上市公司债券的投资热情不足,因而使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不足,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对发行的上市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的最高限制在一定程度使得上市公司之间的品质差异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为无论上市公司债券的发行人自身信用如何,他们都会把上市公司债券的利率定在最高的位置,这样就会使得资信和效益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偏高,而一般性的上市公司债券中也不包含风险收益,这样就违背了风险越高收益越高,风险越低收益越低的市场原则,不能体现收益和风险的差异,对于形成金融市场的完整利率风险结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这种风险结构的缺失,既不利于发债上市公司进行自我完善,也不利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很好的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导致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
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券到手中死”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交易清淡,导致有些企业债券无法及时转让和流通,变现能力弱,增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降低了企业债券的吸引力。
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体系、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和信息揭示标准、有效运行的清算和结算系统等。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有效弱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在于依赖了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政府监管,从而使企业债券融资得到了发展。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具体包括:
(1)信用评级的可信度不高。
信息不对称都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从国内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可以得到验证。企业债券市场中良好的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历史较短,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行为还不是很规范,诚信公正、独立、客观的中介机构明显缺乏。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不严。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良萎不齐,以及在会计师事务所监管制度方面仍存在着漏洞。有的事务所在审计财务资料时,对不具备发债资格企业的财务资料签署无保留意见。这样的企业在发行债券的同时,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将来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较大,相应加大了债权人持有这类债券的风险。还有,主承销商不能全面地协调和把握好发债企业的关口,对承销团的成员协调力度也不大
(3)企业债券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管理很不规范,监管主体不清晰。财政部负责管理国债的发行,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管理国债的交易流通机制国家发改委单独管理企业债券的发行,企业债券的上市交易则需与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进行协调证监会管理可转债、可分离上市公司债、上市公司债的发行和交易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短期融资券、金融债的发行银监会管理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混合次级债发行。此外,保监会决定保险上市公司可以投资哪些类型的债券。多头监管看似专业分工,其实是相互制约,易导致多重谈判、发债周期漫长、“寻租行为”等,导致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效率的下降。
四、完善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对策与思考
影响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因素很多,大的宏观经济背景、相关政策制度的引导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或经营状况。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应根据债券融资现状结合自身状况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建立高效平衡的多元化资本市场,降低金融系统风险,为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上市公司扩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完善债券流通市场,加大债券品种创新力度 1.完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
首先,大力培养企业债券市场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主体性质的多元化可以有效规避市场中的系统风险。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角度出发还是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机构投资者都是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市场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能够通过大额交易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机构投资者能够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因此,应引入大量的机构投资者,提高债券市场的活力,搞活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应该加大对保险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养老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断成熟,逐步扩大机构投资者的类别、数量、投资范围和比例。
其次,应鼓励个人投资者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产品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比如对个人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利息予以减免等,提高企业债券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逐步扭转社会个人投资者“重股轻债”的倾向,使企业债券像股票一样,成为社会公众的日常投资品种
2.加大债券品种创新力度
创新发展企业债券品种,对扩大企业债券融资很有裨益。在企业债券中,上市企业债券为企业债券中最规范、与国际管理接轨程度最高的债券,相对也最容易管理,应成为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主导方向。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创新、繁荣金融投资品种也很有意义。从国外实践情况看,企业债券是现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具之一,在普通的企业债券基础上可以开发出众多的衍生证券投资品种。例如,美国在二十世纪年代为迎合众多具有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曾经出现过大量的“垃圾债券”欧洲诞生了著名的利率与北海油田原油价格相挂钩的“标准石油浮动利息债券”。随着我国投资机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加大,企业债券及其衍生产品势必将成为深受投资者喜爱的又一“热选品种”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债券利率是反映债券特殊商品的市场价格组成。利率高低反映投资的价值,是决定是否购买债券的重要依据。利率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债券发行。利率必须反映发行人信用状况,反映债券供求状况,逐渐完善债券利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了发债的成功,都实行大致趋同的利率,而对其他因素比如自身信用度、偿债能力、市场需求状况等考虑不足,这不利于企业债券的发展。我国应在恰当的时候,逐渐放松或取消法定利率上限的规定,由企业和市场自主决定,这是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条件之一。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债券具有不同的收益率和价格,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的对等关系,给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权。我国债券的发展,提高企业信用度,确保投资安全,并解除债券发行管制和利率管制是一个首要前提。中央人民银行对国内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责任,要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利率,使利率从管制过渡到有选择的管制,并最终取消管制,实现完全市场化。
利率水平的多元化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今,随着我国债券创新品种的增加比如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的出现,及较低的信用等级债券的出现,市场对高收益企业债券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加之势。笔者认为,打破现有法规的限制,依照市场需求和企业信用状况来确定债券价格,在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责任和机构投资者比重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高收益率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则高收益率企业债券的出现不仅不会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会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体系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是成熟的债券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服务,它提示了债券信用风险,影响了债券发行利率,是债券市场的基本要素。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说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帮助投资者获得足够的信息对债券投资进行准确判断影响债券发行或流通利率及其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是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有力工具,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债券评级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规范信用评级机构。(1)规范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评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规范信用评级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评级机构的差错,提高评级质量,增加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评估上市公司的发展及知名品牌的确立。(2)及时、全面披露评级结果。信用评级结果应被债券投资者及时、全面地掌握,从而使投资者能够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判断后决定投资策略。(3)适当限制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重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信用评级机构,以避免行业中产生的不正当竞争影响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2.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外,还应加强以下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1)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提高债券的交易效率。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询价式交易和交易所市场撮合式交易两种方式。企业债券涉及的交易要素复杂,适合机构投资者和大宗交易,应充分尊重市场主体自主选择交易市场和交易方式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完善市场管理,逐步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的透明度。此外,还应该继续完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债券托管和结算制度。(2)要统一登记托管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债券分割的登记托管状态,由中央证券登记结算上市公司作为场内、场外企业债券发行与流通的统一登记托管机构。利用股票登记结算系统模式,实现上市企业债券的一级托管。(3)鉴于企业债券核准效率较为低下的现状,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力量来提高发债企业质量、缓解主管部门压力实行主承销商通道制,使发行主体资质越好的企业会优先被主承销推荐并获得发行通道等,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推进企业债券核准的市场化进程。
五、结论
本文以发行上市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然后探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与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两种融资方式相比,债券融资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上市公司融资的最优顺序为: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进行外源融资时应该首先考虑债权融资。债券融资还具有降低国家金融系统风险和稳定国家资本结构的作用。
2.政府应该逐步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管制,让市场决定利率,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完善相应的市场配套机制等措施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3.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在外源融资和直接融资中所占比率过低,融资金额在债券市场内部所占的比率也过低,上市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不足。这些融资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政府政策管制的阻碍、债券融资成本高风险大、信用评级缺位等。
【参考文献】
[1]杨农.中国企业债券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李慧敏、王小英.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D].福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2011 [3]刘永泽.日本内部控制准则的特色及其实施情况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4]邓国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价格合理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5]周晋中国企业债券潜在违约风险评估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6]沈炳熙,曹媛媛.中国债券市场年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8]董奋义.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9]杨小舟.上市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10]冯建,蔡丛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2010(5)
第二篇: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公司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部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中国公司债券市场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空间巨大、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本课题针对公司证券市场在其结构、评级制度、发行制度、监管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公司债券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创新。关键词: 公司债券、结构、评级制度、发行制度、监管体制、流动性 【正文】
一、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概述
(一)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是公司债的表现形式,基于公司债券的发行,在债券的持有人和发行人之间形成了以还本付息为内容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因此,公司债券是公司向债券持有人出具的债务凭证。
2.特点:债券市场以利率产品为主。信用债券以央企、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发债主体;占债券市场主流的国债、金融债的信用风险极小。债券市场以中短期品种为主。债券市场指数稳步上升。
(二)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级市场债券品种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合理。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资产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债券发行期限结构调整,反映了发行人和投资人在市场发展中逐渐理性和成熟。
二级市场总体持续上涨,成交量大幅增长。债券市场价格整体上行是现券交易活跃的主要原因;产品创新不断推出,也导致市场成交意愿大大增强。
市场参与者数量快速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在近些年来保持了一种快速增长势头,投资者数目逐年增多,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各类机构,非金融企业与资金集合型投资主体增加较多。在新增商场参与者中,企业和基金增速尤为明显。
(三)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意义
公司债券作为健全的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和企业自身完善其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相当重大的实际意义,其发展必将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做出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司债券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稳定资本市场。在其他投融资渠道的收益难以保障时,债券市场由于其稳健的投融资功能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这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债券融资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放缓或进一步衰退。发展债券融资和公司债券市场对于解决资本市场过于单一的问题,保证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是是十分必要的。
2.公司债券的发行丰富了金融投资工具,降低了市场风险。公司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其风险和收益水平介于股票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之间,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投资工具。由于短期融资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投资者众多,风险责任分散,从而降低了风险集中性,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3.公司债券还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对于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而言,假定融资方式只有股票和债券两种,那么其股票和债务的比重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给定企业投资决策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政策就是选择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因此在两者间的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公司债券有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公司债券融资会对经理层产生较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一方面,公司履行还本付息的法定义务会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来选择投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债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现存的问题
(一)认识因素制约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1.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政府主管部门没有把公司债券看作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仅把它作为弥补中央和地方企业建设资金缺口的一个补充措施。
2.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对举债经营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无债一身轻”的思想造成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片面强调股权融资,忽视了债券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3.改革进程中的认识误区
(1)担心社会信用水平不足,认为如果企业发债不还,最后可能还得由政府“兜底”。(2)在一段时间内,把资本市场当成国企脱困的场所,以为发股票不用还本付息,可以减轻企业财务成本,因而重股权融资而轻债权融资。
(3)对直接投资的理解简单化,以为老百姓把银行的存款拿出来直接买股票才是直接投资,忽略了社会投资对风险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
(4)改革进程中对产权结构调整的认识局限于股权的多元化,忽略了股权与债权之间的构成关系的调整。
(二)公司债券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1.定价体系不完善
(1)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缺乏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的缺乏导致公司债券定价的缺陷。基准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就必须有一个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一般而言,这一角色通常由国债承担。然而,我国的国债却难以担当这一角色,这是因为我国国债的流动性、国债资产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市场的波动性等,都存在缺乏以基准利率为基础、根据风险调整定价的市场基础。
(2)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割裂,未形成统一价格
目前,我国利率体系存在严重的扭曲,不但存在信贷市场的利率关系扭曲,也存在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利率关系的扭曲。企业不能按照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估算筹资成本,特别是还带来了两个市场严重的投机行为和市场的大幅波动。
2.交易制度不完善
在交易制度方面,公司债券的流通和转让只有上市这一条路。但是,交易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存在许多不必要的限制条款,因此,绝大多数公司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构成,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还是两个分割程度较高的市场,两个市场的参与者类型、交易方式、结算制度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严重制约了债券市场的整体效率。
3.债券市场治理结构不完善
债券市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和国有股不能流通,使“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这两种机制都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在一个缺乏强有力的股权约束的环境中,公司经理层自然会将股权资金当作一种长期的无须还本付息的无成本资金,这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偏好股权的根本原因。相比
之下,债券融资的“控制权维持”优势就不复存在,导致企业缺乏发债的内在动力。企业缺乏独立财产权就会造成部分公司债券兑付困难。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公司债券都是国有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兑付中的违约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债券的信誉,并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据粗略统计,前几年全国公司债券不能即时偿还的约占余额的11%.发行公司债券的国有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实际上不能真正承担履行债务契约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企业可以从融资活动中获得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及其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需要,却不会真正承担融资风险或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这种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最终只能由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国家来承担。当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时,发行公司债券的融资决策必将使企业陷入更大的财务风险中。
(三)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源于形式。
中国的信用评级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公司债券的发行而产生的,算起来仅有20余年的短暂历史。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系统的一些机构组建了信用评级机构。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针对债券的评级也显得似有可无。直到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第22号文件中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并在2005年开通短融业务,银行间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评级业的形势才有所好转。
据了解,目前国内评级机构超过百家,但其中资质较全、业务范围较广的主要还是中诚信、大公、联合和上海新世纪等4家。
中国评级业基础薄弱、准入门槛低,评级机构众多。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部分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屈从于受评对象的级别要求,将信用级别作为竞争的筹码之一。信用评级的级别竞争现象较为严重、等级向上迁移现象明显,近来也频繁遭受公众的质疑。
投资者对评级机构普遍不信任,对评级结果的采用更像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选。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投资者难以根据评级结果对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判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堵塞了企业一条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
(四)公司债券市场发行制度与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公司债券市场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司债券的管理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政府对公司债券的发行控制的过多,企业能否发债、债券的期限、利率、金额等都由政府决定,而且是作为项目的资金来源批复给企业的,发债企业的地域、行业乃至所有制等均需严格的审批,准入限制较多,审批环节繁琐,这使得公司债券的行政色彩浓厚而市场色彩淡薄,属于资金计划分配而不是市场配置。
2.公司债券市场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1)多头监管,宽严不一
多头监管是指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等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负责。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分离造成各类债券在审批程序、发行程序、发行标准和规模、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宽严不一,从而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2)行政性管制严重,特别是市场化的监管体制缺位大大限制了债券市场创新 在我国债券市场上,政府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制度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政府在进行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供给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下层结构的反馈影响。与我国政府强制推行的债券市场制度变迁相适应,金融监管是以一种行政管制为主导的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不是促进了金融创新,而是成为限制和阻碍金融创新的桎梏。
(3)资本市场利率的扭曲
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信贷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尚未最终完成,它导致的最大的后果便是明显低估了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由此带来了投资过旺、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尚未市场化,则进一步扭曲了当前的利率结构。
(五)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偏低
交易不活跃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2005年以前,我国公司债券的流通与转让只能在交易所进行,而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存在诸多限制性条款,按规定只有公司债券中信誉较高的才可获准上市流通,致使大多数公司债券无法在交易所上市转让,交易对象减少,市场交投不活,交易市场发展缓慢。据初步统计,2002年公司债券日均交易量还不足3000万元。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等部门采取措施加大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统一、互联的工作力度,2005年人民银行发布30号令《关于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有关事项的公告》,允许将公司债券目前可选的流通市场扩展到银行间市场,此举对激活公司债券交易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初步统计,2006年公司债券日均交易量为3.5亿元,虽比2002年有大幅增长,但仅占同期国债交易量的5.5%,仍然未能彻底改变公司债券市场交投不活、流动性较差的局面。二级市场的滞后,必然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整个公司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三、我国公司债券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公司债券定价体系,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1.应彻底改变公司债券行政定价模式
彻底改变公司债券行政定价模式即改变将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并以上浮一定百分比作为发行利率上限的定价模式,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法则的要求,由市场决定公司债券的价格。
2.建立基准利率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有可能成为基准利率的当属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国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二级市场国债收益率(主要是长期国债品种)基本上客观公正地反映了社会资金的供需状况,已经具备了基准利率的性质。随着国债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相关主管部门也会认可国债利率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
(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公正独立的信用机构
1.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打破地区分割带来的不利影响
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做专职工作,是经过选拔,聘用,工作分配及解聘等一套严格程序的审查,能够胜任该工作的专业人员。
2.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
完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改革目前一个企业发行一次债券,只有一个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做法,引进一次发债由两个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的制度,具备条件的还应引入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此外,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作用,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有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发生。
3.在法律上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评级机构在法律框架内应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信用评级结果的法律地位,将信用评级的结果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债资格的主要条件。
4.完善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目前的债券评级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已不能胜任当今的评估要求。因此,适当引用国际资本市场通用指标体系,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合十分有意义。
(三)适度改革公司债券的发行制度和监管体制
1. 加快建立、修改和完善法律体系,使市场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 在立法技术上摒弃“宜粗不宜细”的粗放立法习惯,通过细化法律给人们的行为提供预期,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在立法内容上,应明确违规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投资者对此可以依法提出诉讼。
2. 加强执法渠道建设
面对大量的经济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处于信息弱势且资金缺乏的投资者往往因诉讼程序烦杂且执行前景不明而逆来顺受。针对这一情况,应切实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公正积极地执法,及时有效地追究违规者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切实解决诉讼难、执行难的问题。
3. 加强法律制裁力度
要加大对违规公司及中介机构如证券商、资信评估机构、财务审计机构、法律事务所等诸多机构的惩罚力度。有效地抑制违规现象的发生,加重对被监管者的惩罚固然不可或缺,但也切不可忽视加重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
4.适度改革公司债券的发行制度和监管体制(1)放松发行和投资管制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应逐渐实现公司债券市场从“审批制”向市场化的“核准制”的过渡,可将核准制作为公司债券发行机制市场化的第一步。
(2)放松利率管制
建议改变原《公司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公司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
(3)统一监管机构 在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对债券市场实行多头监管,审批程序复杂,不利于公司债券市场整体监管和战略规划,降低了公司债券的发行效率。因此,将公司债券发行与监管进行统一管理已势在必行。
(四)增强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1. 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大力培育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证券公司和其他社会法人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笔者建议: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设立的步伐,使之率先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纽带,打破市场分割的局面,让银行重新回到交易所债券市场,实现两个市场的连通,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2. 构建多元化的债券持有者结构
(1)修订完善相关法规,放宽条件,鼓励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投资公司债券。
(2)发展公司债券专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增加债券的需求和流动性,充分发挥基金专家理财的作用,对债券的定价、波动、风险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债券价格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交易,减少债券市场的投机性。
(3)吸引中小投资者进入公司债券市场。为此,应积极鼓励债券承销商开展债券自营及面对市场中小投资者的零售业务。
(4)积极引入外资机构投资者,扩大其在公司债券市场中的投资比例,丰富公司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通过多元化债券主体的构建从而达到降低债券发行成本,提高债券市场流动
性的作用。
3. 大力发展场外柜台交易市场
公司债券柜台交易作为公司债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交易形式,对于中国公司债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和健康发展都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目前,银行间柜台交易市场已经启动,下一步应以发展商业银行柜台交易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开放柜台交易市场,可考虑以省、区为范围建立公司债券柜台市场,并把这一交易纳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从长远来看,可在柜台交易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场外交易市场电算化体系。逐步推出更多的柜台交易品种,包括各种期限结构、多种计息方式在内的组合品种,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司债券柜台收益率曲线。创造条件,完善现有的转托管流程,简化操作手续,提高转托管效率,待时机成熟时,实现柜台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联通。
4. 积极探索交易制度的创新
(1)推行公司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一种报价驱动制度,已被国际债券市场证明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我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已启动报价商制度。在公司债券交易市场引入和完善做市商制度,有助于稳定公司债券价格,避免大幅涨跌。有利于形成透明的公司债券市场交易机制。为此,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做市商准入、退出制度,完善报价机制,督促做市商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来讲,重新拟定做市商的选择标准,放宽要求,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有机会成为公司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同时,应制定严格的监督考评制度,对做市商的报价量、成交量、市场份额、报价真实性、价差和连续性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做市商,督促做市商切实履行做市义务,提高报价质量。
(2)建立债券经纪人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关于债券经纪人制度的明确规定,有关债券经纪人制度的运作框架及其业务规则,债券经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有关佣金标准等等实际上都处于空白。因此,有关方面加快研究债券经纪人制度的运作框架及其业务规则,制定有关管理办法,使债券经纪业务有章可循是当务之急。同时,成立各种形式专业债券经纪公司,这是完善债券经纪制度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总之,尽管目前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但今后,我国政府、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一定会重视和规范它的发展。随着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公司债券将逐步为广大企业所认同。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司债券市场必将给我们的企业、金融机构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一个辉煌的时代。参考文献:
[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障碍和对策[J],徐寒飞、邹平座,《证券市场》,2006,(8),第20页
[2]走出中国债券市场的灰色地带[J],杨宁,《求索》,2005,(9),第34页 [3]中国债券市场效率评析[J],战松、陈敬东,《证券经纬》,2006,(3),第18页 [4]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探讨[J],周建荣,《经济金融观察》,2006,(8),第6页 [5]中国企业债市场发展的理性思考,王培志,《财政研究》,第40页 [6]中国企业债市场监管策略研究,刘玉美,《东岳论丛》,第25页
[7]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债市场的思路,李向东,《国际金融研究》,第41页 [8]中国企业债卷市场;效应与发展模式,何志刚,《中国经济出版社》,第36页 [9]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徐祥龙,《北方经济》,2010/23,第30页
[10]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郑中华,《财会月刊》,2009/33,第18页
[11]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艾玲,《商场现代化》,2009/30,第14页 [12]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郑中华、孙韦,《金融经济》,2009/10 第4页
[13]对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建议,龙菲菲,《现代商业》,2009/14,第26页
第三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存问题及对策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 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 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职能一是体现个人所得税有效地发挥了税收为国聚财的职能, 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财力保证。二是从社会政策观点来看, 个人所得税体现了再分配的作用。政府用个人所得税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即通过税收杠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引导和调整, 既要拉开差距, 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三是从经济政策观点来看, 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个人所得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所以个人所得税因其具有聚∀财#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而被喻为∀社会稳定器#。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并以其在聚积财政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能,被世界各国誉为“社会稳压器”。其职能主要表现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它有利于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自然人为核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1.1 个人所得税对筹集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获取的各项
所得为课税对象,税基广阔,税收收入已经超过了消费税,成为我国第四大税种,是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2010 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4837.17 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
1.2 个人所得税可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制,在对家庭基本生活费免税的基础上,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对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其目的是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1.3 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个人所得税可以不经过税率的调整,即可与经济运行自行配合,并借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即对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个人所得税也易于根据政策需要相机调整税收政策,如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的政策,从而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采用分类税制模式,根据收入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这种税制模式已经落后于国际惯例,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容易造成收入来源多且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征税额与纳税人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均衡。分类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个人收入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这种税收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免征税额不同,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容易产生综合收入高、应税所得来源多的人税负轻,综合收入低、应税来源少的人税负重的现象.征收范围不全面。
(二)税种繁多,综合税率高单从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只占税收
收入的6.6%,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所得税一般占税收收入的30%-50%左右,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相对较低。但是我国目前共有19 个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契税、烟草税、关税、车船税等等,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流转税的比重占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这意味着,政府征收的很多税,都最后由百姓负担,而这些税纳税人交了却看不到。
(三)3.3 费用扣除不合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分别按不同的征税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这一方面造成计算上的繁琐,给征纳双方都带来计算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素。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的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不同,各纳税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实行固定免征额的方法不科学。假如有一个4 口之家(父母没工作,妹妹还在上学),只有一人就业,月工资是4000 元,他要养活4 口人,人均1000元,按3000 元费用扣除标准计算,他需要交纳个税50 元。另一个4 口之家4 人都有工作,每人月工资3000 元,也就是人均3000 元,但他们都不需要纳税,这显然有失公平
(四)应税所得难以核实,扣缴体制有待完善当前核实一个纳税人真实的全部收入存在一定困难: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我国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纳税主体,使个人所得税未能体现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深深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措施
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文章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3.1 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模式。单纯的分类征收税制模式既缺乏弹性, 又增加了征管难度和成本, 目前这种课税模式几乎没有国家再采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应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 逐步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在制度设计、确定综合征税的具体项目上, 应考虑在征管水平可能的情
况下, 将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综合课征的范围,以个人为计税单位, 以为课税期, 以个人的全部收入为税基并全面进行纳税人的统一登记, 给予每个人一个纳税编号, 个人的全部收入会集在相应的纳税号下。同时, 对个人的非勤劳所得如股息、利息、租金收入等, 实行分类征收时可运用特殊的税率;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据测算, 我国工薪收入者在扣除2000元费用后, 缴纳个人所得税者约为30% , 其中大部分只需适用5%和10%两个低税率档次, 而第五级到第九级税率的设置适用者很少, 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也不会达到适用第五级以上的率。因此, 对个人所得税课税级距、级次及税率进行调整时, 应在加强对高收入者调控力度的基础上, 遵循低税率的基本思路, 使纳税人不感到“损失”太大, 从而减少纳税人对收入的隐匿;科学确定应税所得及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从各国税法的相应规定来看, 生计扣除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一是所得减除法, 即从所得额中进行生计扣除。二是税额抵扣法, 即纳税人先不从所得额中减除生计扣除, 在依法计算出税额后, 再从税额中减除一定数额的生计费用。三是家庭系数法③。考虑到分类征税部分的扣除相对简单, 如偶然所得、股息红利所得等可以不作任何扣除的特点, 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我国应重点对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部分生计扣除规则进行完善;拓宽税基, 扩大征税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个人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多样化、隐性化和非规范化的趋势, 继续使用分项列举方式已不能涵盖大部分的应税所得, 造成很多“真空地带”。从长期发展目标来看, 宜采用排除法对课税所得范围予以规定, 即除了税法明确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以外的全部收入均属于课税范围。这样的制度设计对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影响不大, 且可为防止个人收入多样化带来的税源流失提供制度保障。同时, 还应从严控制减免税项目, 减少大多数名目繁多、过杂过滥的减税项目。把各单位给个人发放的实物、有价证券等福利一并计征课税, 对实物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征税。对
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高收入者在扣除标准费用后的所得也列入应税对象。
3.2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体制。完善个税的征管体制,一方面要完善纳税申报制度。贯彻落实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的制度。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实现跨地区收入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建立健全社会协税护税网络。税务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银行、工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配合, 建
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定期了解掌握并登记纳税人个人的有关涉税信息,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工作和数据信息。加强与财政、银行、海关、边防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掌握涉税信息,完善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应在现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税收信息系统技术含量, 广泛采用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手段, 使个人所得税信息系统从流程型向分析型转变,逐步提高税收管理决策的功能。。
3.3 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环境。一方面,加大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纳税的意识。应有重点地突出宣传工资收入、境外所得、企业债券利息收入、私房出租收入、股东账户利息等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政策规定, 并通过网络热线、公益广告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讲解政策、税款计算、缴纳程序和期限、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同时, 对偷逃税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惩戒违法者, 为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方式的运行提供先决条件。扩大纳税义务人的知情权。进一步扩大纳税人知情权, 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政府用税应更多转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大程度满足纳税人最基本的需要;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不同的发展事业之间, 税款应合理、公平、均衡地分配应用;政府采购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投资应更倾斜于基础设施、高新产业, 并可逐步设立完善听证、专家咨询等程序, 使纳税人真正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 不仅清楚如何缴税、应缴多少税, 而且清楚缴的税干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使纳税义务人明确自己的哪些收入应当缴税,应当缴多少税,纳税额如何计算等,以增强其纳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提高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素质,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纳税环境,因此一是抓工作态度;二是抓业务技能;三是抓申报环节的简化;四是抓简便易行的申报方式, 如电话申报、电子申报、网络申报等。只有纳税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才能更好地为纳税人自行申报提供快捷、良好的服务环境, 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另外,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及对纳税人的信用评级制度,以确保和促进个人所得税科学的征收和管理。
第四篇: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中职学校中,财务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教学等都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当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对策来解决,本文就围绕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对策;研究
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也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目标,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如何做好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证学校社会效益实现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经济效益,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通过对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促进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职院校发展提供保障。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1 财务预算水平相对较低
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预算大多是流于表面的,只是为部门资金申请提供服务,并不符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也不能体现部门真正的实际财务情况,导致学校发展、工作重点不突出。
同时,在预算执行中,预算控制机制不够完整,资金审核制度不严格,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导致许多部门资金定额过高,资金支出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约束,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益。
1.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一是缺乏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过于简单,普遍认为只要做好岗位、职责划分即可,在授权、审批、预算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实际中发生许多滥用职权、资金挪用、超出预算支出等情况,造成大量经济损失,降低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是财务核算不符合相关规范,在实际核算工作中,存在有原始凭证不齐全、发票审核不严格等情况,导致许多财务信息的失真,超标准报销情况也较为严重;加上账务处理的混乱,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财务管理的效果受到极大负面影响。
1.3 财务监管水平相对较低
财务监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对财务管理水平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就中职学校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监管水平相对偏低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监管机构和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较为常见,对经济活动的检查多集中于单一的事项或独立环节,缺乏对整个资金链流动情况的跟踪调查,没有形成全过程监督体制,财务监督大多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资金不合理使用情况、财产浪费情况未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预算编制与控制
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要加强对预算的重视,认识到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控制预算执行的方式,来保障财务管理的效果,具体措施为:
首先,在预算编制中,要做好相关资料的调查,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并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编制合理、科学的预算方案,在保证满足学校需求的同时,兼顾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次,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的标准来批复开支,对于预算外的支出,需要有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加强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有效预防超预算支出、资金挪为他用等情况的发生。
2.2 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
针对上述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采取的对策有:首先,根据相关的规范与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预算、收入、现金、固定资产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财务支出审批、财务票据领用和管理等制度,约束财务管理的各项行为,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
其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做好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以及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工作,提高财务操作的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效果。
2.3 提高财务监管的水平
在财务监管方面,中职学校应当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首先,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利用先审后支来取代原先的先支后审,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的监督,实现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系统性监督,及时发现资金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并采取合适措施解决,预防财务问题的发生。
其次,加强日常财务审计、专项审计,对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其它会计信息进行严格审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疏漏进行整改,降低资金、财产的损失,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2.4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增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其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是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对财务人员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使其掌握新的财会法规、政策,了解新会计核算方法,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监督、考核,通过相应的奖励、惩罚,进一步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在中职学校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是影响中职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掌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职学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09-11-08 17:01来源: 作者:未知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做到确保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而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同时,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对此做出保证,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在(本论文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转载来源:论文图书馆)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做到确保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而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同时,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对此做出保证,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仍然存在严重的不真实、不充分和不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所有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与经济特征,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企业管理当局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真实的信息,为了发行股票及配股、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以及减少纳税等而进行会计造假,使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期望偏离较为严重。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足”现象。信息披露不足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重要事项,尤其是负面事项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办法,不公布或者虽然进行披露却如蜻蜓点水;二是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代表的未来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资金投向、盈利预测等缺乏披露。
(3)会计信息披露不主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他们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不披露的态度,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2.会计信息披露路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路径问题表现为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不畅、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需求主体间分布不均衡。(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缺少交流通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主要以公开的信息交流为主,个人投资者获取会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电视、报纸与因特网等公开的传媒,缺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流。(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少深度加工。以证券分析为主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加工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3.会计信息披露时间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虽然明确地规定了定期报告公布的日期,但仍然存在很多延期披露的现象。从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违规处罚公告分析,因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而受到违规处罚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信息违规公司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对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与严重误导性陈述行为的处罚数。由此说明上市公司利用推迟公布或不公布信息来抵减“坏消息”的影响,并因此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在不及时问题上临时报告体现得尤为突出。投
资者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一些临时报告会在定期报告重大事项中初次披露,采取了一种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告,一些临时报告会在距离实际发生日期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补充披露,并同时向投资者致歉。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公司利益的驱动。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上市的诱惑。在银行业被大量的呆账、坏账牢牢困住时,证券市场的建立为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渠道。在众多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基于包装上市的目的,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或者制造虚假证明文件,或者进行虚假陈述,发布误导性信息;其次是配股的诱惑。上市公司对货币资金的需要是持续的,为了获得配股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往往不惜包装会计数据,披露虚假信息。三是特别处理及摘牌的威胁。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住“圈钱”机器,有些公司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披露游戏。四是私利诱惑。公司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用公司的金钱行贿官员,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司的财产或挥霍、隐匿账外资金而损害公司的行为。
2.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但到目前为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出多门,表现为证券法规、审计法规、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的不同控制要求和控制层次,使许多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的选择上十分随意,没有形成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处罚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且以行政手段为主。这样的制度,客观上不能不对某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构成了诱导。
3.违规成本的低廉。假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理性的,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披露违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若大于由此所致的成本,上市公司就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上市公司则会依法披露信息。(1)被揭露的可能性很小。(2)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国家现已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有关惩治会计造假的规定处罚过轻过宽。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1)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
(本论文仅供参考,如需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作者以及转载来源:论文图书馆)
4.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1)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多方插手。个别负责经济的官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证券市场,不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投资者的行为也还在摸索阶段,造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因此证券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之一。
(2)社会审计机构存在问题。众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舞弊案无不与注册
会计师的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还为虎作伥,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通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手段,为作假者服务。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相互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公司的特性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契约关系下的代理成本问题。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所有者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经营者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发展市场信息中介,提高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和信息发掘。一方面,信息中介能够以较低成本发掘公司内部的私有信息;另一方面,信息中介能够帮助鉴别和传播企业披露的公开会计信息。企业通过提高信会计息披露水平以减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一基本前提,即资本市场存在良好的信息沟通传播机制,离开信息的有效沟通,在信息受到阻隔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对公司所作的评价将易于偏离其内在价值,股价往往被扭曲,此时,无论是上市公司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都将事倍功半,达不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预期效果。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去收集和研究会计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无法被投资者转化为有用的投资决策信息,信息在传递中受到阻隔,他们不能对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需要专业的信息中介为他们搭起信息沟通之桥,而证券分析师正是信息中介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3.完善和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保证机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监管部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制度健全监管有力,不仅有关公司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还能有效抑制某些公司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利润操纵行为。完善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就要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搞好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配套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上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严格贯彻执行《证券法》的同时,严格把好上市关,完善证券发行机制,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在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显示出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4.加大执法力度。只有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引入集体诉讼,降低诉讼成本,提高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成本,才能真正起到惩罚和震慑作用,使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不敢违法违规,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龚卫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浙江金融,2008,(02)
[2]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财会研究,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