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文献综述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对扩大内需、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存重大意义。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速,我国“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进一步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健全城镇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7.92% 上升到2010 年11 月的50.2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1%)。虽然与高收入国家78%的平均水平还有一些的差距,但按照前30 多年约1%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这些高收入国家指日可待。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质量明显提高,众多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群渐成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综合效益大幅提升。[1]
虽然城镇化有其必然性,但也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温立(2005)[2]认为尽管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像世界上其他国家城镇化进程一样,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第一,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 10 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 20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小城镇规模偏小,形成不了规模,并阻碍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第三,小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上的极度不均衡影响了中西部的发展,影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布局不尽合理,造成小城镇的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镇发展各自为政,遍地开花。
陈洪毅(2006)[3]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特别是“三农”问题,都直接、间接地与城镇化有关,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最可行的思路是农村城镇化,片面发展大中城市的思路不可行,我国城镇化工作水平不高, 吸纳农民少。建设小城镇是发展趋势。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葛宝文(2007)[4]认为农民失地存在问题。第一、征地补偿费过低,征地补偿安置是失地农民反映最强烈,并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部分地方农民有强烈的被剥削感觉。第二、补偿方式单一,现有的土地征用补偿大多是采用一次性货币发放的办法,数量十分有限,其他补偿措施力度更是没有什么效果。第三、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重重,土地被征用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十分有限。第四、征地工作透明度低。第五、土地补偿款监管及使用不当土地补偿款分配、使用和监管不到位,导致补偿金的发放渠道不畅、分配混乱,侵吞、贪污、挪用土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第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一定问题。
田苗君(2008)[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之规划不合理,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小城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规模普遍偏小,制约了其健康发展。第二,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资金问题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第三,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小城镇发展迟缓。第四,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其配置的合理性有待改进。
史伟利(2008)[6]认为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土壤污染,乡镇工业污染和生态恶化。造成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成因有: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缺乏环保意识,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环境监控能力薄弱,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与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等。
[7]秦佳(2013)经过资料收集发现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极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三大区域内部省级行政区之间、地级城市之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策略和路径。兰芳(2009)[8]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城镇化发展承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中城市体系不合理,城乡就业政策不统一,僵化的户籍与土地制度,滞后的社会保障政策,贫乏薄弱的农村教育。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继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体系,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加速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调整,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力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等。
和强(2010)[9]针对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有: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城镇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问题,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与管理体制缺陷问题,双重二元结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该市对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依赖度高,受自然条件制约大;交通体系不完善;投融资渠道少,投入不足;整体规划与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制度上的缺陷。采取的措施是:理清思路、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抓好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深化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广开渠道,建立灵活高效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明确职责,健全机构,完善城镇管理体系;注重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子女们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泽元(2011)[10]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 我国各地纷纷展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然而这种布局调整主要是以学校撤并为主要方式, 这种单一的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损害了部分农村、农民及其子女的利益;引发社会冲突;学校撤并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下降;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众多问题, 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然后引出了在农村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措施。
应中鹏(2011)[11]认为迁居的农民融入城镇以后,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会。首先要搭建社区平台,着力营造精神家园,其次要是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融合的教育机制;最后,应该着力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不单单是农民子女的问题,“离农”人员的成人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殷金梅(2011)[12]认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成为城镇和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服务,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就必须大力改革农村成人教育。使人民认识到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素食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和现代话建设中。为此殷金梅提出要提高公民受教育程度,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离农教育”。使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前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觉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的挖掘和运用。历史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2] 温立.中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5.[3] 陈洪毅.农村城镇化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4):80-83.[4] 葛宝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5] 苗雨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08,(9):75-76.[6] 史伟利.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J].商业现代化展,2008,554:358-359.[7] 秦佳.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2013,37:25-40。[8] 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10] 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21-23.[11] 应忠鹏.策略应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教育问题[J].教育广角,2011,(4):48.[12] 赵玉红.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纵横,2013,(1):54-124.
第二篇:近期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讨论更加深入,在破解城镇化发展这一难题上,学者们分别从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城镇化公共政策建议入手,进行了更加细致且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的探讨,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问题 建议 文献综述
【正文】: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人口的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讨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时,有学者指出是由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和中心镇发展滞后导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必须坚持走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也有研究指出城镇化不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全部,在处理好农村城镇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同时也有学者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镇化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近期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讨论围绕下文中几个方面展开。
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2、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问题
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估算,截至2009 年末,中国由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人口总量约为1.7 亿。与此同时仍有大量的农民工流动到城镇,却没有获得城镇户籍。在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农村转变城市”阶段中,农民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完全的工人,却仍然没有城镇户籍。与此相对应,就业、子女上学、社保、住房等诸多问题更是异常复杂,使尚且戴着农民工帽子者始终处于被歧视的状态。黄祖辉指出,在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中国农民至少具有社会身份、社区身份和职业身份三种身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综合改革要以农民身份的“三分离”为前提,以土地制度、社保制度、产权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的“四配套”为重点,谨防户籍改革流于表面。
在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存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不合理,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和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加剧等问题。以吉林省为例,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依然较大,尽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看病难”虽然得到一定缓解,但费用筹集依然困难,社会救助标准低并且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突出。造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农业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偏低。为此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尽快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3、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帐,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
三、城镇化的公共政策建议:
1.城镇化的国外经验借鉴
国外城镇化经验告诉我们,当城镇化率达到50% - 60%时,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多发,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或缩短出现这种状态的时间。国外发达国家推进城镇化的策略方面,共性的有产业服务化、城市群建设、逆城市化(郊区
化)和重视农业及农村发展,但也有学者指出要防止我国出现城市病,指出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劳动者的收入,在吸引外资和劳动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农地和农村改革必须和城镇化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2.城镇化需要做好城镇规划
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要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更应成为迫切而重要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做法,建立城市之间的整体协调机制,在城市群内编制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建立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有研究指出,工业灾害发生在城市人口密集区本身揭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在于过于强调经济挂帅而忽略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公共属性。城市规划偏重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惜牺牲公共安全。城市规划的内容偏离社会公平,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基础薄弱。有学者对义乌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本质上是区域空间内的城镇资源与农村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城镇化问题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将会不断深入,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镇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黄祖辉. 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农村经济,2011(6). 张磊. 试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行发展关系[J]. 社会科学战线,2011(9). 陈锡文.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须并行不悖[J].农村工作通讯,2011(14). 黄祖辉. 户籍改革谨防流于表面[J]. 农村经营管理,2011(6). 赵培红,孙久文. 城市型社会背景下的城镇化: 他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J].城
市发展研究,2011(9).
陈厚义. 拉美城镇化陷阱及其对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借鉴[J]. 学术探索,2011(12).
马庆栋. 关于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J].商业时代,2011(25). 吴志红. 由城市工业灾害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公共性的缺失[J]. 苏州
大学学报,2011(2).
宗开宝. 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浙江义乌市域为例[J]. 城
市发展研究,2011(5).
第三篇: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文献二
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路子要正
城镇化是篇大文章,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社会,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推进城镇化,关键要把握方向,找准路子。
以人为本是核心。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了城镇化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来推进城镇化。若见物不见人,就背离了宗旨、偏离了方向。要从提升、富裕农民的高度,搞好产业、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配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化”同步是关键。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工业化是“火车头”,有了产业发展,“城”才建得好,“市”才兴得久,“人”才呆得住。要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信息化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联动发展。
改革创新是动力。城镇化的关键是破除农民进城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瓶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深化农村产权、户籍、土地等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集约高效是原则。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保任务艰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路子,守住耕地红线,提升生态效益,减少环境承载,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统筹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应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基础条件,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为群众创造一个舒心舒身、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坚持“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科学布局城市带、城镇集群和城市组团,搞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规”衔接,调控好城市、人口规模,安排好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品质特色是生命。重庆大山大水,历史人文厚重。只有充分彰显“山城”、“江城”风貌,让城市融入自然,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挖掘城市内涵,延续城市文脉,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遵循规律,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好。(重庆日报)
第四篇:城镇化
羊三木乡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张德胜(乡长)副组长:张建军(乡人大主席)成员:胡师桐
王震张强张克敏员)员)员)(建设办主任)(科(科(科
第五篇: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全面建立,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同时也伴随了一系列有关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人口方面探讨,对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进行了认真多方面的分析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望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新型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城市化提出的,在中国,传统城市化是城乡之间不协调的发展,城市没有带动郊区的发展;城市内部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城市分布不均衡,大城市集中发展,造成其房价远远高于其他中小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也形成了较大的冲突。针对这些弊端,我国在城市化集中飞速的时期,提出并逐步实施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利国利民的好方针,所谓新型城市化是指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对人的要求也突破了传统城市化,单一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转变的过程,“新型”两个字也注定了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多方面的要求。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的均衡问题。目前我国人口数量虽然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人口生育水平呈现严重的不平衡趋势。农村地区生育率较高,城市却较低,且差距加大。贝克尔从孩子收益曲线的角度,证明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重视孩子的质量,轻视孩子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逆淘汰”的观点(穆光宗等,1993)。“人口逆淘汰”导致城市人口相对增长缓慢,而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加大了人口城市化的力度,增加了新型城市化的难度。2 人口素质依然较低。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体素质方面主要是出生人口缺陷严重和残疾人口基数大,我国每年新增80-120万例出生缺陷儿,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口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每年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解决他们的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阻碍。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从教育方面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进步,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差距较大。目前各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4.9%,发达国家平均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的比重一直处于4%以下。3 人口结构的问题。当前人口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急剧上升。1999年60岁以上老年人数超过10%,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到达了14%。伴随老龄化的加剧,对于当前并不强大的国家和并不富裕的国民来说是一大难题,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投人较多的医药物质;老年人生活料理困难,需要有人照顾;老年人心理问题较多,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要建设新型城市化,务必处理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自80年代实施严格一胎化的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据统计,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年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2005年为118.9。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对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和严重的后果。
三、对策思考要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过程中,开展多形式、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使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即尊重人民群众作为计划生育主人的地位,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国计生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政策服务,切实做到生育政策宣传到家、服务到人,真正将人口数量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尤其是农村地区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宜传,奖励独生子女户,对独女户实施经济补助。重视教育,开展学校教育后多样化的培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人力保障。我们要加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学校的教育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重要方式,但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完成了教育,就从资源转换成了资本。学校教育毕竟大多数时候是在校内,因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政府和企业结合起来重视对他们的实际培训。新型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动力,就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和培训是两种很好的方式。此外,广开就业门路,缓解人口就业压力,为新型城市化的推动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合理治理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人口性别比的失调,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不利于新型城市化的建设,所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性别鉴定;在就业方面,完善我国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做到男女公平合理。新型城市化一个主要特征是城市人口市民化。当前城市老年人口大大增多,而老年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许多老年人生活范围狭小,即使居住在市中区,可能也很少出门,形成城中信息化的边缘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不仅要给予经济保障和照护保障,精神生活方面也要重点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市民化程度。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要认真处理好人口方面的问题,只有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经济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新型城市化也才能推进。
邓立丽: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66wen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年05月24日 编 辑:bianji03
内容摘要: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落实“差别化”理念第一,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外源型、内源型、中心地型发展模式之分,各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既可如苏南城镇化中尝试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源型发展之路,也可像温州一样自下而上,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第二,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关键词:田园式,以城带乡,等值化,工业拉动,低碳农业,文化繁荣,差别化
Content abstract: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t is to point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new industry into power, with overall consideration for the principl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ies, urban cluster, urban ecological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 walk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intensive and effective, complete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the social harmony,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market tow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tiation” concept firs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exogenous type, endogenous type, typ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enter points, all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multi-channel, many measures to realize, already can be like trying to travel in south jiangsu urbanization community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endogenous model, also can be the same as wenzhou bottom-up, rely on the family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market town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can be synchronous, also can be in advance.Second, the small towns and ZhongXinCun construction a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arnestly implementing the county town system planning, actively and steadily develop township and village and point with moving,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rural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and distributing center, the ZhongXinCun(the new rural community)construction become residential areas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y park, farmers to focus on small towns, living to communities together.Keywords: idyllic, led the country by city, the equivalent, industrial pulling, low carbon agriculture, culture prosperity, differentiation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落实“差别化”理念
第一,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外源型、内源型、中心地型发展模式之分,各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既可如苏南城镇化中尝试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源型发展之路,也可像温州一样自下而上,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
第二,城镇战略定位要依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条件,依然可以保留农业和制造业。第三,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民风民俗,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农村。树立区域城乡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镇、物流大镇、文化大镇、农业大镇、陶瓷大镇、化肥大镇和食品大镇等等。第四,实行“工业拉动”战略,既可进行横向并购的水平型分工协作,也可采用垂直分工协作。
“以城带乡”
第一,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控制城乡土地的使用(如法国土地使用计划一直订到村镇的每一块土地,其用途不得随意更改),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占有土地,保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要逐渐形成规范和完善的规划建设信息披露制度、项目公布制度、建设听证制度、申述复议制度。
第二,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同时,加强政府的全程监管。
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
对共建,将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宝贵经验向农村辐射。
第四,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以工补农”
第一,试点先行,以产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允许投资者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成片开发经营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中介业等。允许经营者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试办民营农场。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第三,坚持“以工哺农、以工强农、以工惠农”的理念,以工业经济优势弥补农业经济的不足。通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联动发展,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促进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鼓励城市工业、服务性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业务。
落实“等值化”理念
要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通过对几大综配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其次,除基础教育外,还要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的方式,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扩大农村与大专院校结对共建,将农村建设成为大专院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再次,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
落实“文化繁荣”理念
第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第二,根据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惠民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保障农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和其他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乡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市民。重点要加强农民工的市民化建设。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推动者,是开放意识、市场观念、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在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以点带面进行,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通过文娱、健身等活动提高市民公共礼仪教育;要不断提高其市民文化素养,增强城市意识、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