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调查报告
城镇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xx统计站
Xx统计局 调查人:xx
一、调查目的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外需陡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由外需转向内需的战略选择,而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会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机遇与发展动力。本次调查对象是xx市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政府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城镇化是目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城镇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也使小城镇结构由农业形态转变为城市形态。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障小城镇结构的转变,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和健康的发展。
(二)xx镇的基本情况:
xx省xx市迎泽区xx镇位于东经112°17′,北纬37°54′,地处xx市迎泽区的中东部,域内东部土石山区,西部丘陵平川。xx镇由原孟家井、xx两乡 合并组建,所辖村历史悠久。总面积xx平方公里,xx年全镇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城镇人口3.5万人,暂住人口常年保持在3万余人,全镇xx个基层单位,其中xx个行政村、x个社区居委会。xx镇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民风淳朴,和谐宜居。域内有茂密的东山松林带,有遍布山区的野丁香、山桃、山杏、六道木、马茹果、千层皮、沙棘、映山红、对节棍等天然灌木;地下有煤(6米、1米煤为主)、铁、铝、耐火矿、石膏、石灰岩等丰富的矿藏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支撑xx铁路及民用的地下水资源——观门前水站群。
xx镇民风淳朴,人勤地灵,是商家投资和百姓宜居的首选之地。纵观xx商贸经济的发展史,得益于有一个符合商贸发展规律的经营体制和经营观念。即:多元组合、统筹协管、系列延伸、配套发展、快速提升、不断规范,面向中低消费人群,追求名优品牌效应。
xx人历来长于商业,这是人们自身素质较超前的生存观念、经济意识、发展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导致的。xx城乡交错,交通便捷,农副、水果、矿产品丰富。村民祖籍多元,东西南北逃荒至此定居
坐落在迎泽区xx街上的服装商贸市场群,是xx人民二十余年如一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奋力拼搏创建的。xx服装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初级经营到集团化规范科学管理的发展史,就是xx人民的致富创业史,每次质的飞跃无不体现着xx人开拓奋进的干劲与智慧。
Xx每日车水马龙,来自各省、市、县的客流量十几万人,繁荣空前。朝阳街服装商贸市场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朝阳街为中轴的南北商城双环区已基本形成,成为引领服装时尚潮流的批发集散地,是迎泽区、xx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xx镇城镇化水平
xx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城中村改造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和谐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东部山区,主要在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业上做文章;中部丘陵地带,在做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业,先后有迎泽物流、朝阳物流、服装城物流形成规模;西部城乡交错地区,主要以发展三产为主,充分发挥朝阳街商贸服务业的拉动示范作用,相继新建了xx服装城东城、西城、精品、名品、吉美、xx、新 2 东方品牌大世界、众爱布料、摩托配件城、朝阳鞋城、晋阳小商品、新精品商城等市场,新建市场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xx镇按照市政府生态住宅发展规划,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xx、xx、xx、xx等村为试点,新建了高标准的居民住宅小区;在xx、xx等村新建了小游园、文化活动室,努力创建宜居城镇,实现城乡面貌新变化;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饮水工程、“xx一工程”达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关数据资料: xx:
农村数:xx个 城镇数x个,总人口(人):2009年40300 2010年69682 2011年60821 2012年69758 2013年73866 人均支出:xxxx年食物:940.66 单位(元)服装:501.47 居住:751.45 交通和通讯:880.12 Xxxx年食物:1571.2 服装:649.8 居住:944.4 交通和通讯:577.1 Xxxx年食物:1923.4 服装790.7 居住:1228.6 交通和通讯:569.3 Xxxx年食物:2142.2 服装:870 居住:1235.2 3 交通和通讯:777.9
(三)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xx镇整体来说已城镇化的数量少,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逐步扩大。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区域不平衡态势 十分明显,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化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是要比农村地区快。
其次是城镇体系规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不强,县市城区缺乏活力,小城镇散且小。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市城区、小城镇,均存在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的问题,中心区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相应较弱。其次,中小城市不强: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市内涵和质量的提升并没有跟上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全市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水平不高,支柱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最后xx镇是以市场带动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其中以xx村地服装城最为著名。从上数据可以看出xx镇第三产业增长值较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支柱。因此,xx镇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二产业发展滞后。而根据xx镇区位条件分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很有潜力。因此在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条件下,也应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xx镇的第三产业即服装业品牌意识不强,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批发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调查结论
针对xx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此,农民工户籍改革绝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核心是解决同等市民待遇问题。即要解决城市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五位一体的改革,让农民的身份实现真正的转变。
2.制定合理的城镇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计划,只有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分布。为避免出现“城市病”,要按照宽严有度、分类设计、分级承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建设。
第二篇:锦州市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锦州市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4-7
信息来源:民心网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市委提出的“双增升位”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健全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中心镇、城中村和城边村的改造步伐,全市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我市下辖10县(市)区,总人口312.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49.6万,城镇化水平达到4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率为62.1%)。其中,黑山县达到31.2%;北镇市达到24.7%;凌海市达到26.6%;义县达到23.5%;太和区、开发区、松山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6.4%、37.9%、75.4%。截至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22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5.3:33:41.7调整到去年的16.4:49.1:34.5;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850万平方米;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4处;新建乡镇客运站7座;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1.4万个;全市1109个村的黑色路面已全部实现村村通;9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3、118.9、37.7、27、16.5万人。
二、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按照省政府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两位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建委。制定印发了《锦州市推进城镇化工作方案》,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议,调度安排全市城镇化工作。各县(市)区也认真落实省市政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把推进城镇化建设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全市10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所涉及到的试点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按照“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原则,调整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强调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联合作战的能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需要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只有实现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才能推动和支撑城镇化向良性循环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实现“双增升位”。各县(市)抢抓机遇,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多亿元,建立了重点工业园区,为项目入驻和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累计入园企业150户。今年上半年,县域重点园区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9.2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45个,项目到位资金16.4亿元,入园企业45个,其中,黑山县庞河产业园区3个,北镇市沟帮子工业园区25个,凌海市大有产业园区4个,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13个。企业的入驻和运行投产,为当地居民和农民就业提供了空间和渠道,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开展。
3、大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是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城镇化的一项硬性指标。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滨海公路、龙栖湾大道、农村电网改造、乡镇客运站、农村公路、农?
?20多亿元,提高了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4、努力实现“三个结合”,推动城镇化建设深入进行
一是将转移农村富余人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农村富余人员转移到城镇居住后,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就业。我市各县(市)区政府把转移到城镇居住的人员的就业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他们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与企业联系,通过结对帮扶、培训提高、专场招聘等多种形式,要求企业尽量接收转移到城镇居住的人员再就业,并让企业做到“加岗不减薪”、“上岗不待岗”,切实解决了转移人员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期间,共累积吸纳就业人员30多万人次,为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我市利用国家社保政策平台,加快建立包括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在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10年,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3、118.9、37.7、27、16.5万人。
三是将落实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我市各县(市)区政府结合农村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统筹协调了各行各业的关系,优化了城乡用地的结构和布局。经过调研摸底,确定了2011年至2015年完成全市城中村和城边村的改造任务,制定了五年改造计划,并向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确保了建设用地指标落到实处。
三、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严重短缺。绝大多数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匮乏,启动资金和配套资金也没有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建设资金更是短缺。从目前县(市)区政府的财力上看,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
2、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面宽、量大,困难多。我市的城市危旧房屋和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工作,得到了绝大部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离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且改造老城区和城中村、城边村情况比较复杂,也受到土地政策、户籍政策、资金等方面原因的制约,若按照省政府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计划的要求,我市完成每年改造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3、征地拆迁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土地征收拆迁过程中,虽然市县两级政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并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但部分群众对房产、地上物及土地的补偿要求越来越高??
4、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要改变农村集体用地的所有权,首先办理土地征转审批手续,把农村集体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才能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城市建设用地“同权”。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主要受所在位置、交通条件、土地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这就造成了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
5、个别县(市)区对城镇化工作重视不够。“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工作进展迟缓。有的成员单位没有认真研究和落实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致使城镇化工作开展的有好有坏,参差不齐。
四、对今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强化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
城镇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部门多,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政府做好方方面面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为此,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稳定、政绩与民生”的关系,充分认清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城镇化建设的重任。当前,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将城镇化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指标,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工作意见》的要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同时,要聘请高人和能人,编制出一整套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本地实际及民意的城镇化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保质保量地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扎实开展。
2、优先发展沿海城镇,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新突破
按照市委提出的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要求,建议市政府沿105公里的海岸线,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布局小城镇建设。同时,又要依托国家级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龙栖湾开发区以及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以开发开放战略为牵动,突出临港经济特色,发展新型材料、物流、高端技术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增长区,建设成为集临港工业区、高档生活区、休闲旅游区为一体的宜居滨海新城和新市镇。
3、灵活运用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
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垦、林场等危旧房屋改造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合乡并镇和村屯整合改革工作,彻底改造乡镇面貌。同时,要在吃透和用好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础上,做好村屯调研摸底工作,通过村屯合并等手段,用“旧房换新房”、“大院变小院”等方式,来置换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化建设。
4、创新融资体制和机制,拓宽城镇化建设资金渠道
从我市当前的城镇化建设情况上看,制约城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问题。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滞后和难以落实。在解决资金问题上,海城市的做法很直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撑
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县域经济的力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一是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要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税源多的大项目。同时,也要采取多元化投资,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使重点园区尽快实现“五通一平”和“七通一平”,为项目入驻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抓大扶优,不断扩大和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效益。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实缴税金多、就业安置率高的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企业做大做强,拉动行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四是要加大商贸、旅游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力度。进一步扩大农业物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规模,转移和安置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6、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等任意堆放、焚烧和排放,“脏、乱、差”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又向农村转移,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对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普及农村使用清洁能源的覆盖率。其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元投资的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使农村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7、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已经建立,部分县(市)区也完成了市下达的指标任务。但就全市来讲,还没有达到全覆盖,尤其是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村的参保率还很低。当今,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社保政策,积极筹措资金,提高基金缴纳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朱禹/锦州市人防办
第三篇: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一、全市城镇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打造“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住、发展活力旺盛”的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以完善规划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健全工作机制为手段,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至2007年底,全市1个中心市、9个县城关镇、60个县城以下建制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07亿元,增长41%,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7.8亿元,城镇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5%以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达到218.62万,较上年新增18.9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9%,人口聚集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62元,增长23.5%,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高度重视,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出台了《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提出了“打基础、抓项目、创品牌、上台阶”的要求和“工业立市、项目带动、四城联创”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城镇规划体系建设。按照“深化中心城区规划,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新农村规划”的总体思路,完成了一大批各类规划编制工作。一是以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了新区规划,编制了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交通网络、文化保护、人文生态、旅游开发等100余项控制性和修建性专项详细规划,使中心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28%。二是加强了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工作,全部完成了9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三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市各县区、镇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实施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治污减排工程取得进展,9县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场也陆续建成,平舆、泌阳已投入使用。
4.实施项目带动,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市借助每年的东西合作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我市。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以医药、能源和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纺、建材等为支柱的新型城市工业化格局;以物流、贸易、信息、中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也落户中
心城区。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如遂平的食品加工业、平舆在兴办教育事业拉动下的第三产业等都各具特色,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强力支撑。
5.加快体制、制度改革,强化城市经营管理。确山、平舆、西平、驿城区等地相继出台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措施,积极试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向城镇转移敞开了大门。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市政公用设施。对城镇用地通过协议和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对一些存量资产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拍卖。通过招商引资筹集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扎实开展“四城联创”活动,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城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城镇化建设近年来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2007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3%)8.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19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仍居末位,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0%的目标尚差4.1个百分点。
2.城镇化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市县城人口一般在10万左右,乡镇人口一般在5000左右。在全市187个乡镇中,建制镇只有60个,仅占乡镇总数的30%。除中心市区有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支撑外,大多数县城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有限。乡镇经济多数还以小摊小贩式的集贸经营为主,条件差、基础弱、底子薄,吸纳农民进镇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吸纳大批劳动力的载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
3.城镇规划相对滞后。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县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全市详细规划覆盖率普遍还比较低,可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水平不高。市中心城区因规划滞后,企业设址无序,“四处冒烟”的现象依然严重。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严重缺失,规划结构比例失调。
4.城镇建设投入不足。加快城镇化进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城镇建设的双重任务,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目前,财政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极为有限,城市硬件指标项目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加上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的机制和环境尚不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镇道路、给排水、供气供暖、垃圾及污水处理、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现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镇化建设的硬环境亟待加强。
5.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镇管理的合力不强。特别是小城镇大部分还处于管理的盲区,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市民的城镇意识不强,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软环境也亟待改善。
6.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户籍管理、社会待遇、计划生育、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失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关系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无较为详细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或实施意见,导致了农民进城的保障不足,甚至出现进城农民回迁现象,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使之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最近,省委要求:“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要达到540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的目标必须达到。”按此推算,202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城镇人口将达到540万。经过30年改革开放,目前我市城镇人口才达到218.6万,11年要翻一番,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针对调研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借鉴外地的经验,我们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推进城镇化工作的认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城镇化需要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要把这项惠农措施落实好,就需要大力宣传城镇化给农民带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宣传城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民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这一核心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提前实现2010年30%城镇化率的目标任务。
2.把发展经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构建大容量的载体。
加快“两县两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驿城区、开发区和遂平县、确山县空间距离较短、交通条件便利、文化背景相近、产业互补性强的便利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天中崛起的大局为背景,以资源、产业最佳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协调、兼顾、互补为手段,使两县两区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联动发展。同时,注意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做到你无我有,“链条”互接,功能互补,特色鲜明。
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业集聚区要成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平台,做到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积极引进和发展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增活力。抓紧贯通驿城大道至遂平、蓝天大道至确山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南北的一条重要工业走廊。
借助东西合作会的动力和平台,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我市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终端消费品集散地,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我市的主导产业。
要重视教育对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河南、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城区高中教育和寄宿制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城镇人口聚集。
3.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工作。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加强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增强中心城区在城镇化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覆盖作用;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发挥产业体系在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城市功能建设规划,发挥城市功能在城镇化中的基础作用。要认真落实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市、县、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规划。加大规划稽查力度,防止违法、违规、违章建设。要落实好规划专项经费。
为落实“两县两区”一体化建设,应把两县纳入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之中,以避免在不远的将来重新修编,同时需加快撤县建区步伐。
107国道白桥收费站严重影响着“两县两区”一体化建设,市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做通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把该收费站南迁至我市南入境处。
4.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实施城镇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大胆探索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满足城镇化建设实际需要。
5.强力推进区域性小城镇建设。我市187个小集镇与市中心区和9个县城共同担负着2020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540万的历史重任。在当前多数农民还不具备完全离开土地的条件下,发挥区域性小城镇与农村联系紧密、农民进镇成本较低、吸纳就业空间较大的区位优势,为多数农民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提供平台和载体,体现城镇化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中国特色、地方特色。
6.努力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要解决户籍管理上的二元体制,逐步消除依附于户籍上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教育、退伍安置、交通事故赔偿等城乡差别性政策,还户口以本来面目。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过渡性地保留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转让承包土地的权利。积极探索“以土地换保障”的政策,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村居民,试行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7.在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认真学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民创业的经验,鼓励有能力、有条件、有理想抱负的民众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在政
策上给予扶持,在资金上给予倾斜,营造“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倡导和实施“回归工程”,用优惠政策和优厚条件,鼓励和吸引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造福乡梓。
第四篇:辽宁省中部城镇化调查报告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周边城镇化建设状况
————— 沈阳市沈北新区
二台子村等地区调查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工业工程120
12014/5/1
2概要内容:
调查人员: 王逊:120102110
李正国:120102120
姚广羡 :12010210
3崔博健:120102107
王楠 :120102132
齐海娇 :120102126
杨悦:120102131
佘丽丽:120102128
胡琳琳:12010213
4调查分工: 调查报告的完成:王逊、姚广羡、李正国
调查报告表的统计与整理:齐海娇、杨悦、王楠
实地调查:王逊、李正国、佘丽丽、胡琳琳、崔博健、王楠
调查表分送:齐海娇
调查时间:2014/5/2 星期五 2014/5/3 星期六
调查地点:沈阳市沈北新区二台子村、沈阳市沈北新区南台村、沈阳市沈北新区大洋河村等
调查对象:被调查乡镇住户中的成年人
调查方法:采用每组2-3人分组形式分头进入住户进行问卷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中我们选择了沈阳市进行调查。沈阳周边三个村落整体城镇化率不高,沈阳周边地区农村村城镇化发展发展空间很大。多村落之间城镇化差异不明显,城镇化还是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
详细内容:
5月2日与5月3日我们进行了二台子村、南台子村和大洋河村的调查,二台子村、南台子村与大洋河村相互距大约三公里,呈三角形。三村距离城市约10公里。二台子村、南台子村和大洋河村属于乡镇(乡镇: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三村落人口数量均为200-500户,规模适中。外出(打工求学)人口比例约(30-40)%,近一半人口外出。主要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也有进行蔬菜种植的。附近无乡村工业,村落附近有小学与初中。
人均收入在1.5-2万元。八成人对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不了解,九成人对于本地城镇化建设情况不清楚。
对于住房问题我们采用无选项的方式进行调查,住房问题的好坏在外观上看
是一方面标准,更多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主观感受,从报告上看人们对现在的住房条件并不是很满意。大部分人住的还是普通的瓦房。
从地理位置来看三个村落临近虎石台北大街和杭州路四公里范围内有怪坡熊虎园和怪坡和一个城市群。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
在进行实地调查和当地人进行交流时,最真切的感受是城镇化会直接影响“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农民,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三农问题可以说困扰中国几千年。数据统计中国现在城镇化率为50%距离国际平均值70%-80%有一定差距,当然由于地区之间的城镇化不均衡,50%的城镇化率并不足以说明问题。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按现在的统计结果,虽然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公共服务不足,户籍限制的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严格的来说,这部分人不属于城市化的人口。去掉这部分,中国城镇化水平会更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有很多,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外部政府通过大力投资建设新农村,一方面农民本身意识进行转变。从调查结果来看,沈阳周边农村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旅游方面、特产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这给农民自身发展城镇化带来问题。
我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这是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在城镇化率已超过50%的情况下,农业人口仍有6.7亿人。相比较,英国、巴西同一城镇化水平时期,农业人口仅分别为1300万人和4500万人。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水平若达到65%,中国从农村需要转移的人口将达3亿左右,仍有相当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人口总和的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
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中国的城镇化,不应是削弱农业、剥夺农民、凋敝农村的过程,而应当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城镇化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透过调查结果看,农村的基础很差,所持有资源也少,再加上发达城市对于人才的吸收,农村出身的人才不断向一线城市靠拢,城镇化最主要还是政府出手。
政府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起主导作用,也只有依靠政府的投资城镇化才会顺利。
从调查报告中看七成以上人对城镇化的理解是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也是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这也可以看出对三农问题的主体农民来说最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也应该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美国不存在peasant(农民)而是farmer(农场主)。美国以2%左右的农业劳动者养活了约98%的人。我们进行城镇化的建设时为了结束城-乡二元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农民不断放弃农业进入城市的同时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跟进。
二、城镇化建设不能设脱离实际 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农村确实在过去十年里变化很大,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的生活服务设施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公用设施等满足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小城镇应首先加强当地水、电、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带动建筑、运输、包装、餐饮、教育、娱乐、体育等相关产业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城镇的设置、规划、建设都取决于政府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目标的实现。忽视与当地经济特征,缺乏整体性,不能用长远眼光来考虑开发、建设小城镇,导致小城镇前期表面上发展很好,政府建设过后会进入无后续能力的尴尬局面。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识的不足,相互攀比城镇化率的高低,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无目的的发展。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的理解为增加城镇数量,片面的追求“表面工程”。大规模进行城镇拆迁,劳民伤财建“形象工程”。新闻中也出现过不少此方面的报道,某地出现“鬼城”,大面积现代化建筑却没人住。对于这方面问题应该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宣传与学习,更正人们的认识。
三、正确认识城镇化 调查表显示,95%以上的人对于城镇化只是有模糊的认识。不但基层群众不了解,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很多对于城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想要很好的实现城镇化,首先思想认识是绝对不能错的。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对此一定要清楚,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是农业人口合理有序稳定地向城镇集中融合,拉动投资、拉动消费和带动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第一目标顺利实现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和影响结果。如果各级政府在城镇化推进中把扩大内需变成追逐的首要目标,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可能再次落入追逐GDP增长的“陷阱”。
当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仅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4个省份,就有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
但其中问题也颇多,比如,盲目撤并村庄,贪大求洋,忽视农业生产特性;盲目统一改造农居,建造兵营式的村镇社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传统民居的个性,大量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农民丧失分享乡村旅游潮的财富机会;盲目安排村镇整治时序,村路还是土路,农田里浇筑了水泥路。村民饮水困难,玉米地里铺上了自来水管等等怪相。
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的基本之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高,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需要立足国情,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城镇化是长期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城市也存在着棚户区和困难户、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等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不少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都是“全域城市化”,甚至有官员提出“不干农业,消灭农村”的口号。从各种报道和参考资料中看,尽管“人的城镇化”已经成为共识,但各级政府部门最看重的还是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GDP拉动作用。很多人过度追求城镇化率的数字大小,脱离了我国现在的国情。
城镇化需要统筹规划布局。要遵循经济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东部城镇化质量,对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
结语: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当今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是美国的高科技。可见城镇化发展不但对于我们国家有影响,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网
[2]道客巴巴-研究报告
第五篇:乡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乡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0-06-29 18:19:4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乡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
兴特色产业建商贸新城
——**市虎门镇城镇化建设情况调查
虎门镇位于我省**市西南部珠江口东岸,是从南海进入中国内陆的咽喉要道。虎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现镇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75万,其中户籍人口12万。虎门地处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为省、港、澳经济走廊的交汇点,广、深、珠高速公路枢纽中心,是广东省辖
市286个中心镇之一和《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七个副中心之一,也是**市西部重要支点,2006年8月被广东省建设厅推荐为全国一百个重点镇之一——国家商贸流通型重点镇。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名闻中外。
近十多年,虎门镇依托服装特色产业,大力建设商贸新城,更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商贸业的兴旺与发达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规模、发展资源、基础设施等硬件上还是在科技人才、文化底蕴、金融服务等软件上,都不具有优势。因此,小城镇发展不能走大而全的道路,必须与大中城市错位发展,也与其它小城镇错位竞争,替自己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
业,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珠三角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继续承接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企业继续向珠三角扩散;另一方面,周边的一些大城市,如广州、深圳多将目光集中在一些人才、资金、技术门槛更高的产业。虎门作为一个小镇,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不可能与大城市相比,因此在产业选择上也无法与大城市竞争,而虎门当时已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的服装市场,于是虎门历史性地选择了服装这个产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并扶持为龙头产业。
经过虎门政府十多年来的引导扶持、协调服务、规范管理、推动促进,虎门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虎门现已成为国内外有名的“中国服装名城”、“中国女装名镇”。至目前,全镇注册服装企业1000多家,其它织布、定型、印
染、拉链等服装相关配套企业200多家;服装年生产量达到2亿件(套),2005年服装销售总额135亿元;拥有大型服装、鞋类、面料和辅料商场市场32家,经营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个以富民时装城为中心,方圆一平方公里的服装销售圈和一个以富民布料市场为中心,方圆一平方公里的面辅料经营圈,在虎门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人员约达35万人。几年来,虎门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使虎门服装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个性。虎门服装现在国内共有4000多个注册商标,在不同国家地区有400多个注册商标。到目前,虎门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2个,还拥有100多个具有一定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装品牌。
——一业兴旺百业,名城名镇辉映。服装业是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的产业。服装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几十万人就业问题,而且对虎门来说也是聚集了人气,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气旺,商业才会兴旺。现在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虎门有贸易往来,每天来虎门做服装生意的客商有2万多人次,每天进出虎门的各类客运大中巴6000多车次,每年来虎门参观服装交易会的有几十万人次,每年来虎门旅游的达20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虎门现有常驻人口达7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万人,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约63万人。加上每天约20多万流动人口,每天在虎门生活消费的约100万人,达到甚至超过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虎门服装产业的经济职能及商贸化城市的社会职能对国内外产生着巨大的幅射与影响。如今,虎门的饮食、旅业、运输、娱乐、旅游、零售、房地产、美容、康体、咨询、中介等行业全部兴旺起来。以酒店为例,虎门现有各类酒店93家,其中星级标准酒店10余家(已挂牌的五
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93家酒店共设有客房6500多间,床位18000多个,每天平均住房率达85%以上。2005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6,年末全镇城乡各项存款余额26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285元。商贸业的兴旺发达,也为政府培育了新的税源,促进了虎门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万元;工商税收亿元,其中商贸服务业占52%,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亿元。至2005年底,全镇累计吸引外资14亿美元,现有外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