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道路

时间:2019-05-13 11:2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道路》。

第一篇:城镇化道路

论述题: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一项议题。高二(1)学生以“城镇化——未来之路”为主题展开讨论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一同思考和研究。

材料一:什么是“城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在市长眼里,“城镇化”是从发改委争取项目再好不过的陈词;在企业家眼中,是又一轮投资热潮的前奏;在投资者看来,与城建相关的股票会迎来一轮疯涨;而在维权律师看来,这将可能导致农民又一轮大规模“失地上楼”……其实,在专家眼里,“城镇化”的本来含义,是让农民逐渐变为市民,从而带动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一系列内在需求,摆脱对投资、出口的简单依赖。这也是所谓的“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以及“差距也是潜力”说法的来由。

(1)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结合材料,请依据《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意义。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请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党、政府与民众该有怎样的行动或互动以避免农民新一轮大规模“失地上楼”的悲剧。

参考答案:①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政府要积极履行其职能;工作原则,宗旨,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③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通过信访举报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监督。公民要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材料二:据媒体报道,《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编制完毕,将于2013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后对外发布。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能否有效稳定农业发展、妥善推进农村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则是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住建部对此特别强调,要尊重既有村庄格局,尊重村庄与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防止盲目规划新村,不搞大拆大建。同时,要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保护和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地区和民族以及乡村风貌特色,防止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手法。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说,党和政府为什么提出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政府要积极履行其职能;工作原则,(2)运用《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说说,住建部的“特别强调”体现了哪些辩证法智慧? ①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其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三:住建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启动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短期来看,是为了确立中国农村改造的示范地区,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蓝本。而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罔顾现实情况,一味“求快求大”的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1)结合材料,请你为住建部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指出其中的哲学依据。参考答案:①先试点,再推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改变一味“求快求大”的发展模式——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批判意识

③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用地之路,保障资源长久支撑

由于中国的耕地资源有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说,目前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用地粗放浪费现象却依然突出。一些城市新区建设盲目扩张,部分工业园区重复布局,这种粗放的用地方式更加剧了我国的用地矛盾。

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时,不顾自身财力,不顾土地等资源的承载力,已经造成很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出现“睡城”现象,每天早晚高峰,有数十万人在同一时间往返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上下班。

“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

业内专家表示,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方式必须得到改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政策。

针对此,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要基本建立起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逐级分解落实“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任务。

在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加强规划、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用地强度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还需注意防止走偏。一些地方将推动农民转为高层、多层居住作为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却忽视了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结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撤并村庄、将农民赶上楼,以为可以节约很多耕地。须知许多农民虽已上楼,但还在务农,上楼后农机具、粮食、种子和肥料等没有地方堆放,只能堆在楼下绿地中。农民种地是一种循环经济,如果一味赶农民上楼,不仅造成农业循环链断裂,而且还忽视了庭院经济的收益。

专家表示,土地是农民的核心权益,在集约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为城镇化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长久支撑。

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这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建设生态城市。

仇保兴表示,生态城市是系统地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小区、绿色产业等,共同构建生态城市。

同时,仇保兴提醒,我国地形非常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大,不同地方的生态城市应该因地制宜,像绿色建筑一样应具有当地气候适应性,需要立足于当地实际,这就要求生态城市的模式是多样化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一窝蜂上,不能搞一刀切。

实现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还需注意成本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镇的模式存在成本太高、不易推广的问题,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方面的绿色、低碳效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国外经验表明,实现低碳发展要把握三个因素:政府引导、市场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群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大打“低碳牌”,建成100多座低碳城镇。该区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配套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水及绿色交通设施,取缔小锅炉、小烟囱,大力引进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等供暖新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百姓过上低碳生活。

走智能城镇化之路,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智能化发展被确定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这一面向未来的提法激发了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空间。

据专家介绍,智慧城市可以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涉及面包括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人们可以用手机移动接收和发送关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闲都变得轻松愉快,而城市也随之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美丽。

令人欣喜的是,智能化城镇正在走向现实。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着手开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这些文件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

“让城市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城市需要两三年,有的城市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业内人士、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范宇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远景、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而且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实施。此外,在信息网络方面,国家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从长期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投入支撑下将保持高速增长,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前景广阔。据业内人士估算,随着我国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发展机会。(《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1期,记者 王永霞 梁晓飞 王政 郭强)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道路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传统农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益,同时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顶层设计,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正确选择和科学决断郊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传统城镇化道路形成的弊端,深刻把握“新”的内涵。

“新”在理念创新。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取人类历史上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城镇化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树立新的城镇化理念。不能是19世纪欧美城镇化在空间上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引;也不是20世纪拉美城镇化的人口过度聚集,城镇化关键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解决人的问题。

“新”在适应技术创新要求。随着信息化革命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过去那种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和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而呈现的工业集聚现象,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此影响到城镇化空间形态发展在未来的基本走向。城镇发展的整体模式不再仅局限于交通线路而呈星状的廊道特征,而更趋向一种匀称状态,新型郊区地块更大,密度更低。随着区域的专业分工和内部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最优分布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原来的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逐步演化为网络化布局结构。实际上,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已经多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这种网络化空间布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

“新”在制度创新。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逻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有的两大制度特征,也是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制度性约束: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度障碍及其背后隐含的福利因素筑就了城镇化的高成本门槛,造成了农民进城的阻力。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与村集体的产权关系无法理清,无法有效处置在农村的集体资产,形成难以割断农村的财产脐带。加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资源禀赋结构的约束,形成大量的结构性问题。

1.4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结合自己的专业,新型城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哪些机遇?

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城市管网将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在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情况下城市内涝逐渐消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少,城市污水的处理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于此同时,城乡农村的规划,建筑行业、市政行业也将在农村城镇当中得到普及,农村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将达到全面覆盖,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途径。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给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并举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长。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随之而来的是遍及全国的严重大气污染和常规环境污染,走低碳化的道路已然是迫在眉睫。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建立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实施的,而是在考虑各方面因素上,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新的就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第四篇: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10月14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经济十月谈”报告会上,以《改革谈:大国经济该从哪里升级?》为主题发表演讲。

厉以宁认为中国改革是从产权改革开始,但到现在为止,产权改革并没有结束,主要表现在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中国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呢?”厉以宁认为家庭农场主是中国未来农民的走向。

厉以宁表示,目前的两种户口制度,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导致农民无法与城镇居民获得平等的权利。农民有身份的限制,还怎么样建设中国的新型社会?厉以宁提出城镇化必须走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的路子,新社区就是今天的新农村,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管理的方法来管理新社区,也就构成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中国要实行就地城镇化。

同时,厉以宁认为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人的城镇化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而一个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公共开支13万元,厉以宁预测资金从哪里来是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厉以宁指出,通过卖地解决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而向银行借款又蕴藏着金融风险,他建议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验,必须要政府投资的就由政府投资,而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进行市场化运作,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曾任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政策和经济思想史,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当前的中国处在双重转型阶段,什么叫双重转型?一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二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双重转型是交叠在一起的。

转型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有所研究,因为当时在亚洲、非洲有大批的附属国、殖民地获得独立,主要研究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体制转型也会提到,但主要研究从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转入资本主义体制。

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双重转型,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将继续存在,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中国经济学家也集体介入了这场大讨论,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全参加了。你能说谁没参加吗?都在参加讨论、探索,人数之多,全世界没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是两重转型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工业社会,如何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摆脱传统体制,中国研究的不是传统体制,而是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经济处在非均衡状态,非均衡的状态是很明显的,中国属于第二类非均衡。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中国的非均衡不一样,是在市场不完善而又缺乏市场主体情况下的非均衡,这是第二类非均衡。西方国家的非均衡是市场不完善,中国还包含要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的问题,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所以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从产权改革着手。放开价格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为没有市场主体,就谈不到非均衡状态的消失。

中国的改革从哪里开始?正是从产权改革开始。其中国有企业首先要变产权,成为产权清晰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到现在为止,产权改革并没有结束,主要表现在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改了国有企业,但是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中国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说在中国要完善、建立家庭农场制,有家庭农场制,就有家庭农场主,这就是中国未来农民的走向。要进行土地确权,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于是中国就推出了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中国的城镇化跟一般城镇化不一样。中国城镇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不是过去的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病”,在城市中又出现反城市化倾向,因为城市污染了,社会治安不好,失业众多,有钱人从城里转向郊区,转向农村,而穷人纷纷进城。在今天的西方国家可以看到相关情况,这一问题需要重新探讨,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到现在为止,农村是农村户口,城市是城镇户口,两种户口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权利与城市居民是不平等的。农民有身份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来建设中国的新型社会?需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可城市容纳的下吗?中国的城镇化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52%左右,但这是把常住城市半年以上的人都算上,包括农民工在内,而有的农民甚至在城市居住长达20多年,但他的身份仍是农民工,这就是中国当前的问题。

真正按照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来统计,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是多少?把统计中的农村户口去除后,城镇人口大概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几。假如再过几年,中国人口到了14多亿,如果要达到西欧国家80%的城镇化率,也就意味着要有12亿人住城里。现在城市容纳了6亿人,要是再挤进6亿,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都是新问题,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必须走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的路子,新社区是什么?就是今天的新农村。新农村的房子已经盖好,很多东西正在修建,最后会形成新社区,公共服务到位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管理方法来管理这些新社区,就是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中国要实行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什么意思?是指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还在新社区,这也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如此12亿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或者说全国户口都一元化了,才能够容纳的下。

土地确权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

我们当时面临的大问题还有,必须给农民以产权,土地确权,正是农村所兴起的大改革,也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我去年11月底带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进行土地确权后的调查,那里土地确权搞得比较早,发现农民放鞭炮,认为自己有了经营权证、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兴高采烈,老人回忆说跟当年土改完后的情况一样。农民心里踏实,扩大养殖业、种植业,愿意进城做工的就做工,经商的经商,而且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

嘉兴市有一个县级市叫平湖,我们在那做调研,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是3.1:1,土地确权以后,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变为1.9:1。变化之大,主要是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收入怎么会提高?有了产权就有了财产性收入,土地转包出去,到城市打工,就会多一份收入。我们在平湖市看到,房子都拆掉了,盖成四层高的房子,用于出租,很多人是这种情况,一层楼租给外来人开店,开作坊,二、三、四层楼自己住,自家人口没那么多,还可以租给外地人人住,收入自然增加。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土地确权之前需要重新丈量土地,结果发现丈量的耕地多出了20%,怎么会多呢?农民也不隐瞒,第一,当初土地承包丈量时,地块的好坏差别很大,所以坏地就两亩算作一亩,好地一亩算一亩,经过30年的承包,土地得以改良,这次丈量土地好坏全算作一亩,没有好坏折算,所以土地就多出很多。

第二,过去的田地是一小块,有田埂,田埂不算,田埂两边被太阳遮住,遮荫了也不算。三十年以来,土地已经变大,要用拖拉机,田埂也算入土地,两边遮荫的部分没有了。

第三,当初有农业税,所以在报自家田地的时候,普遍少报,有一亩三分地就报一亩,家家如此,可以少交税。现在土地刚丈量完,大家都公布了有多少地,也没有必要少报,农民也愿意实报,因为土地入股了,可以分红,土地少报了自己吃亏。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初次分配

另外,中国当前要做的就是收入分配制度要重新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应该在第一次分配,因为第一次分配是根据市场基础进行。中国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第一次分配?四个理由:

第一,农民没产权,不确定他们的产权,没财产收入,农民当然会穷。

第二,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受雇方和雇佣方双方地位不对称,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出来打工的农民,就处在弱势地位,而雇用他们的大企业是强势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变双方的地位。在西方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靠工会组织,工会能够保障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国到现在为止,你见过工会替农民工去要被拖欠工资的吗?还得写信给总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改,真正让工会发挥作用,让农民工也参加工会。

第三,个体农民或牧民卖奶制品或蔬菜水果等,是弱势,在农贸市场摆摊位、上门收购也是弱势,因为采购商和大超市才是强势,定好价而不管你要不要,这就造成收入上的不平等。在荷兰等国有农民合作社,农民一组织起来力量就很强大,用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再加上自己的码头,直接运到国外去卖,哪个大城市价钱高就卖到哪里。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刚刚建立,还处在很弱的阶段,一定要走联社的道路,这样农民的谈判力就能加强。第四,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均教育支出农村低,城市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房屋好、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农村呢?学校很差,这就造成一种职业世袭的体制,农民工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升高中的录取率很低,进大学的就更少,所以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将来也可能是农民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都需要改。这都是初次分配的问题。

二次分配也重要,也需要调,怎么调?主要是靠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比如在西方国家施行多年的福利政策,一次分配不足,就靠二次分配补,一次分配后有差距,通过税收、补贴、福利待遇等,二次分配就把差距缩小。而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城乡两种户口,很多城市工人能享有的福利农民工享受不到,比如城市职工可以是公费医疗,农民工是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还要交钱,一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还扩大了差距,全世界没有的,真的要改。一次分配重要,二次分配也重要,但二次分配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现在正在进行中,人的城镇化是当前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升级的问题。人的城镇化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人要进城,就应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对城市也有好处。现在国内的大城市普遍施行积分制,在城里居住,什么条件可以加多少分,比如学历多高等等,这都是有用的,但问题很迫切。

我们在上海调查,现在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了,熟练技工和骨干工人都是农民工,进城20年,现在留不住了,上海的竞争对手是苏南、浙江的一些城市,工业在发展,急需技术工人,到上海去挖人,而且给他们当地户口,可以把孩子也带来,于是都去了。上海就着急了,技术工人跑了还有什么效率可言,所以推出积分制,要解决问题。但是光积分制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区一个区改,条件成熟就改,让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融入城市,但配套的资金是一个问题。

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人民日报今年8月份登出来,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从哪筹这么多钱?所以这就是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人的质量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双重改革经验,体制转型加上发展转型,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因为很多国家也正在走城镇化道路,不能只考虑到发展转型,也要考虑体制的转型。尽管他们的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有很多过去传统的收入也应该考虑在内,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步骤。中国经济学家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国外发表的文章很少,国内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论文、著作中。中国也在为世界的经济学做贡献,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能够双重转型成功,其中有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份。我先谈到这,谢谢大家。

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观众提问:现在地方政府负债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该怎么解决?

厉以宁: 这是当年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中央的财权多,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地方又没有钱。我们有一句流行话:中央请客、地方买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改。这里顺便讲一下,有一种说法,要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就行了,是不行的,小政府大市场这个提法就不准确,因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不能用大跟小来分。在任何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人口的比重都是小的。有人说,是强市场强政府,这个“强”也不行,所以我在我的文章里用的是“有效市场,有效政府”。

有效政府,就是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效市场,市场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就行了。政府能够做的,市场也能做,就要给市场;政府该做的就是市场做不了、做不好,比如刚讲的收入再分配,这政府就应该帮助。这样才能够摆正市场跟政府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城镇化的经费问题,就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既然要让地方做这件事,他就应该有相应的经费。现在的分税制的比例是1994年有的,实际上就到省为止了。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地级市跟县的关系,都不明确,依靠什么?依靠讨价还价来定,几次谈判才定的标准,都要改掉,不规范。另外,地方应该压缩经费,中央也应该压缩经费,把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我的文章中谈的比较多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验。因为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在19世纪末基本定型,美国在20世纪初年也定型,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城市化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城市公共建设基金。机构要怎么建呢?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把架子先搭起来。架子搭起来就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利率比银行存款高、比国库券高,你来买。每个项目的钱怎么花,全部公开化,市场运作。比如这笔钱这个基金券出来,是为了建自来水一厂,那个要建第二电厂,或者建公共服务设施,所有这些都是一笔项目,买后可以转让,也可以分红,还有固定利息。而且,效果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市场化运作,除了非常必要的项目,大规模环境的治理,这些政府应该投资的就要投资,凡是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建,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钱。在中国,总有办法能够建,但是现在的路是不能走了。

现在有两个路走,第一个路子卖地。卖地以前采用过,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怎么样?没那么多地,怎么卖,卖完后又怎么办,所以要改掉。改掉以后政府仍要花这么多钱,怎么办?向银行借债。地方债务中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80%,都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将来又不能还,变成坏账怎么办?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想办法,对于长期的债务,应该采取了断的形式,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担保的地方债债券,地方债券不是短期贷款,可以再试行。中央不要任意为地方债务兜底,因为这是不规范的。现在是跑项目,将来会是跑债务,这个应该规范化来运作。

第五篇:“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摘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城镇化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三农;三农问题;城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七亿三千万农民,如此庞大的数量也决定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关系整个中国前途乃至世界发展的大问题。作为这七亿三千万分之一,我在观看《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之后,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中国三农问题的原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根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着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严重减缓;农民就业严重不足;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农民对土地、对政府的预期严重下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等等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上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广大农民以小农经济的形式进行简单再生产,大多数农民从来没有富足过。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解放前夕,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形成了封建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少数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使得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转移到了城市资本家及国外资本家的手中。加上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形成的尖锐矛盾,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第二,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被限制在狭小的土地上生活,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造成了农村的愚昧和贫困,而且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转,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如果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带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本质根源,那么使农民回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状态,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中国几十年来的偏向城市的财政体制使得农村成为过度的“输血者”,兼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直接加剧了三农问题的深度。金融机制对农业和农民的歧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少了强有力的外围支撑。

二、城镇化道路和三农问题的关系

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具体路径。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城镇化的过程,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与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把中国分散的农村工业适当、合理地聚集起来,以工业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到城镇的步伐,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形成聚集效应,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2.2%∶33.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其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滞后。所以,发展城镇化,一方面,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提高农村人均劳动力的土地拥有量,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是人类文明和文化荟萃的集聚体,城镇文明是构成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还承担着创造和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任。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时,城镇文明的普及率才能达到90%~100%,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城镇的现代文明。根据1998年统计资料计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文盲率降低约0.25个百分点。

三、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户籍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社会结构

以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后,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不断地消失,市民享有的特权在逐渐弱化,原有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开始松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建立新的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1)取消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办法,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和按居民固定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分类统计制度。(2)放开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入城壁垒,准许在小城市生活数年又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申请与普通市民一样的常住户口。(3)松动大城市户籍制度,为两地分居夫妻、异地子女父母入城提供方便;对于在大城市有大量投资,拥有房产、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允许其在城市落户。

(二)进一步加速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已经“离土离乡”,到城镇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了市民。而农村土地制度却没有随着农民身份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许多农民在城市有了工作,农村的责任田就抛耕、荒芜。为了避免农业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促使农民真正“离土离乡”,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改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从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合作开发,以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折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土地入股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村、乡有进入城镇居住的优先权。三是成立国土资源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土地的开发、征用和管理。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明确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通过兼并、联合、合资、股份化等形式扩张企业规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县城或县域内城镇集中。乡镇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强度。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中国城镇化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广开门路,寻找资金来源。由此,必须改革原有投资体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1)中央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2)加大地方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地方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占总投资的20%~30%。(3)通过银行发行建设债券等直接融资的形式吸纳社会上的游资。(4)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5)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金融资本向小城镇流动,以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6)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以及农民个人向城镇建设投资。

下载城镇化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理科学专业 学生;张辉 指导老师;张国 摘要: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质量,、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大力实施......

    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努力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今年1月,秦光荣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和审慎思考,在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上提出了加强坝区耕地保......

    湖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湖北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2011年,湖北城镇化率实现过半,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发展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全5篇)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内容摘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5篇)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八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是未来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五篇模版]

    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 辜胜阻 摘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坚持二维改革路径,一维是户籍制度改革,一维是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坚持二维改革......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