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

时间:2019-05-15 00: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

第一篇: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

国企上市之初,目的一是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制度现代化;第一财经.评论

吴幼喜2016-12-13

10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向媒体表示,“在已经发布的文件中,管企业的部分很充实,但向管资本转型的部分则缺乏明确的思路,措施也略显薄弱。”

陈先生的见解点出了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的异同是什么?由此衍生出三个层次相关问题。

第一层次: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的存在形态是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次:国有资产如何转变为国有资本?资本化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层次:国有资本管理究竟该管什么? 回顾去年出台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四部分专门提到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容节略如下:第一,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第二,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开展政府直接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试点;第三,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第四,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其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关系做了一些明确。

这些官方论述的出发点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目前监管体制不足的方面,并不认为两者是一种体制替代关系。比较具体的内容是要求在国资监管机构和国企之间组建新的中间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就本文提到的第二个层次而言,国有资产资本化的重要途径是股份制改造,实现资产证券、股票化,主要方式是境内外上市,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相当数量实现了境内外上市,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80%,中央企业所属企业中,股权多元化比例已达到67.7%。总体来看,公益类国有企业的上市企业数量少一些,意味着其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程度也低一些。这种现状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是否所有国企都要求实现境内外上市?如果不是,市场边界在哪里?从目前上市情况来看,商业类、公益类国企都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国资监管机构并没有规定哪类国企适合上市,哪些不适合,也没有出台过相关管理政策,境内外上市基本上是一企一策,资本经营也是碎片化。这种情况不利于和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对接,也不利于调控力道的形成。

第二,国企的资本经营该如何搞?国企实现境内外上市后,多数企业重点是按照《公司法》和国资监管机构要求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信息透明制度。而对新出现的资本市场和股票买卖多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持续融资可能性考虑很少,不关注企业股票市值浮动,冻结所持股份,既不买也不卖,出现企业经营和资本市场两张皮的现象。

国企上市之初,目的一是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制度现代化;二是募集资金,发展业务。现在检视这两个目的:

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建立,但根治不了体制中存在政企不分、一股独大的问题。企业信息虽然公开披露,但外部监督乏力,形同虚设。

多数国企在初次融资后,缺乏持续融资能力,平时经营也甚少关心企业股票的走势和涨跌,更难采取商业行为维护股票市值。

企业并购活动也很少通过资本市场交易。如大型央企之间的并购重组基本上是行政无偿划拨,几乎没有通过公开市场完成交易的。2003年-2014年,央企总户数从196家降到112家,通过兼并退出的央企为80家,通过破产、撤销、调整退出的为3家,合资新组建、接管移交企业新增8家,“加减法”都有,2015年至今陆续有南北车、中远中海、招商外运等五、六组大型央企整合,仍是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给侧改革、压缩剩余产能等措施也基本上通过行政措施实现,这固然可以降低大量交易成本,但也失去了资本市场的效果检验。

因此说,目前的国有资产资本化也就是完成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上市融资等初始目标,面对规模不断壮大的国有资本市场,缺乏长远目标和明确、清晰的产业政策。笔者认为从国有资产到国有资本概念的形成、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是国有资产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果,也赋予了国有资产新的特性和管理内涵。

一、国有资产经营和国有资本经营相对分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一般是以单个企业组织进行,国有资本经营可以以一个企业的证券资本为对象,也可以是数家企业的资本为对象,形成国企群组,集中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二、国有资产经营很少考虑和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问题,即使有所结合,也只是从个别企业的角度。多个企业的协调必须由上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负责组织,以形成合力。国有资本经营一般是对某个行业的国有资本进行统筹经营管理,是执行国家某个行业或产业政策的抓手,比所谓金融、财政政策更为精准。

三、国有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股票买卖或换股行为增减对相关企业股份比例,这不仅有增量变化,也有存量变化;不仅针对国有资本部分,也可能涉及到非国有企业的资本,这种流动性打破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边界,这将会对资本市场部分企业股票产生新的影响。

按照这种理解,笔者认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经营公司是一种产业基金性质,代表国家执行某一行业或数个行业的产业政策和资源布局,同时类似于证券公司的经营,通过股票的买卖获取市场溢价收入,或通过分红获取资本收益。这赋予了这类公司经营的灵活性,也带来了经营的巨大风险。

鉴于目前国有资本上市股票市值数量巨大,而资本市场的风险远高于实业经营,如自由交易会对股价和债券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国有资本经营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必须深入研究国有资本的产业政策,国有资本在哪些产业集中?在哪些产业退出?集中度是多少?控股或参股比例?只有产业政策清晰,国有资本流动才有明 确的市场流向和重点。

国有资本在多个领域保持极高比重。目前,电信、民航、石油、电力及部分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虽已启动,但只是实现了政企分离、形成或初步形成国企之间的相对竞争、初步建立了行业监管的框架,在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等方面,改革仍不到位,非国有资本难以进入。

尽管过半国有资本布局于基础行业和重化工业,但仍有40%多的国有资本处于一般生产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国有资本整合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既有一些基础产业产能过剩,必须实行供应侧改革,也有产业分布过宽、过广的问题,需要调整退出,还存在开放产业准入,实行混改等问题。既有市场总体定位,也有行业布局,具体如企业控股或参股比例,这都需要加强国有资本的产业政策研究,不能采取碎片化经营。

2、国有企业的股票市值管理要有额度管理,逐步开放,不能过于自由。不然如此庞大数量的国有企业股票在市场自由流动,会引起股价剧烈涨跌和股民不安,必须找准执行产业政策和资本追求利润的度。

3、国有资本的绩效考核不同于国有企业,利益刺激机制应该市场化。至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能否改善现有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痼疾,取决于国资监管机构对其定位和授权。

第二篇:研发费用资本化和盈余管理 英文

Garen Markarian,Lorenzo Pozza,Annalisa Prenci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8-3 爱思唯尔期刊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Italian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The capital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costs is a controversial accounting issue because of the contention that such capitalization is motivated by incentives to manipulate earnings.Based on a sample of Italian listed companies,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companies' decisions to capitalize R&D costs are affected by earnings-management motivations.Italy provides a natural context for testing our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alian GAAP allows for 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Using a Tobit regression model to test our hypotheses, we show that companies tend to use cost capitalization for earnings-smoothing purposes.The hypothesis that firms capitalize R&D cos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violating debt covenants is not supported.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Cost capitalization, R&D accounting, Earnings smoothing, Debt covenants, Italian companies 1 Introduction In the current era of globalization, a highly relevant issue facing regulators,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an appropriate accounting treatment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cost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discuss accounting for R&D costs in IAS No.38 “Intangible Assets”(IASB, 2004;IASB, 2004).Paragraph 54 of this standard states that no intangible asset arising from research(or from the research phase of an internal project)shall be recognized as an asset;and that research expenses shall be expensed in the income statement when they are incurred.Concerning development costs, paragraph 57 states that an intangible asset arising from development(or from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an internal project)shall be recognized if, and only if, an entity can demonstrate all of the following:(a)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completing the intangible asset so that it will be available for use or sale;(b)its intention to complete the intangible asset and use or sell it;(c)its ability to use or sell the intangible asset;(d)how the intangible asset will generate probable future economic benefits;(e)the availability of adequate technical, financial, and other resources to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and to use or sell the intangible asset;(f)its ability to measure reliably the expenditure attributable to the intangible asset during its development.Although IAS 38 allows companies to capitalize development costs, the inherent subjectivity of the validation process permits management to exercise discretion in deciding whether the conditions of IAS 38 have been satisfied.In essence, IAS 38 gives management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regarding th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 costs.US GAAP takes a stricter approach to the issue.SFAS No.2—Account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FASB, 1974)—requires that all R&D expenditures be expensed in the current period.The only exception to the full expensing rule is stated in SFAS No.86.The exception relates to the capitalization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costs(FASB, 1985).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certain 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e.g., those of Italy)allow flexibility for 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 when some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These are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required by IAS.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accounting issue.Supporters of capitalization report results suggesting that R&D is a long-lived asset that influences future profitability(e.g., Bublitz and Ettredge, 1989, January;Sougiannis, 1994, January;Ballester et al., 2003).Also, R&D cost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market value(Hirschey and Weygandt, 1985, Spring;Shevlin, 1991, January;Sougiannis, 1994, January)and yield value-relevant information to investors(e.g., Aboody and Lev, 1998;Lev and Zarowin, 1999;Healy et al., 2002;Monahan, 2005).Supporters of expensing are fewer.They stress the lack of reliable evidence of future economic benefits(e.g., FASB, 1974;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1993;Kothari et al., 2002)or refer to the benefits of consistency and comparability, pointing out that such benefits trump the costs identified by the supporters of capitalization.Additionally, reliability and the risk of earnings-management policies are underscored by supporters of the most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treatment.In particular, expensing is preferable to capitalization because it increases the objectiv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That is, it elimin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managers to capitalize costs of projects that have low probabilities of success or to delay impairment of R&D assets(Nelson et al., 2003;Schilit, 2002).The debate surrounding the most effective accounting method for R&D costs supplements other literature that examines the trade-off between relevance(i.e., the predictive ability)and reliability(i.e., the representative faithfulness)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FASB, 1980;AICPA, 1994;IASB, 2004;IASB, 2004).Thus far, empirical research on R&D costs has focused mainly on the relevance side of the trade-off, while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reliability side that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R&D costs are subject to earnings management.However, a few studies have indeed shown that R&D expenditures are subject to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In short, this means that companies cut their R&D investm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earnings goals(e.g., Perry and Grinaker, 1994;Bushee, 1998;Mande et al., 2000).But there is still a paucity of research that explores the motives behind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R&D costs within a setting where flexibility is allowed.Testing whether companies engage in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D cost accounting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around the best treatment for such costs.This debate has recently been raised within the convergence project by US GAAP and IAS/IFRS.Illustrating that R&D cost capitalization is motivated by incentives to manipulate earnings would support the current U.S.GAAP position, which does not allow the capitalization of such costs.On the contrary, showing that companies do not use R&D cost accounting for earnings-management purposes would support the approach now stated by IAS/IFRS, in which capitalization is allow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is debate by providing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motivations for R&D cost capitalization.We hypothesize that the decision to capitalize R&D expenditures is related to two primary motivations: income smoothing and debt contracting.We test our hypotheses using a sample of firms listed on the Milan Stock Exchange.Multivariat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rms us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 to smooth earnings, while there is no support for the debt-covenant hypothesis.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within a variety of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irm size, risk,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profitability,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membership, and time control.The paper proceeds as follows.Section 2 introduces accounting in Italy and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relating to R&D accounting.Section 3 discusses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ection 4 presents the hypotheses and

is followed by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Section 5.Section 6 presents the results and Section 7 concludes the study.2 R&D accounting in Italy Italian accounting regulation has always allowed for some flexibility in 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This allow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IAS.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s, including R&D costs, is regulated by Principio Contabilen.24(Accounting Standard No.24).This standard distinguishe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R&D costs as follows: 1)“Basic research,” which consists of studies, surveys, and experiments that do not refer to a specific project;this type of R&D cost is normally carried out for the general utility of a company(e.g., market research, updating, etc.);2)“Applied research,” which consists of studies, surveys, and experiments that refer to specific projects;3)“Development,” which consis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to specific materials, tools, products, and processes preceding production.The costs for basic research are to be expensed in the income statement.However, costs related to applied R&D can be capitalized i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met: a)the costs refer to a projec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clearly defined product or process;b)the costs are identifiable and measurable;c)the project to which the costs refer is technically feasible;d)the company owns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complete and exploit the project;and e)the costs are recoverable through the revenues generated by exploiting the project.It is evident that the conditions stated by the It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are similar to those stated by IAS for development costs.In fact, the definition of applied research under Italian standards also fits into the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costs provided by IAS 38.The Italian standards differ from IAS in that they do not require R&D capitalization when the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occur, leaving flexibility in the hands of the companies.However, this difference is more formal than substantive.Given the subjectivity in assessing the occurrence of some of the conditions, it seems that, even under IAS, companies that prefer immediate expensing can easily justify this approach—even when the aforementioned conditions are met.Concerning the amortization of R&D costs, the It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require that the amortization be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no longer than five years beginning from the moment the outcome(product or process)is ready to be used.The Italian Civil Code(art.2426)states that 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 shall be authorized by the collegio sindacale(statutory auditors)and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pay dividends until there are enough retained earnings to cover the carrying amount of the capitalized R&D costs.This stipulation limits the incentive to capitalize R&D costs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dividends paid.The Civil Code also requires that R&D activities be discussed in the relazione sulla gestione(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ection);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 requirement as to what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disclosures should be relayed with regard to the capitalization of R&D costs.Finally, the Civil Code states tha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amortization schedules of such R&D costs be provided in the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3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pecific accrual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defined as a “purposeful intervention in the external financial-report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nt of obtaining some private gain”(Schipper, 1989, p.92).In generally accepted terms, earnings management occurs “when managers use judgment in financial-reporting and in structuring transactions to alter financial reports to either mislead some stakeholders about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or to influence contractual outcomes that depend on reported accounting numbers”(Healy & Wahlen, 1999, p.368).The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 carried out thus far indicates that managers exercise discretion and manage earnings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methods, ranging from carrying out special transactions(so-calle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to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Several of the main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include debt covenants, bonus plans, and income smoothing.The debt-covenant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manag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manage earnings in order to avoid violating covenants in debt contracts, which are typically stated in terms of accounting numbers or ratios.The bonus-plan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managers manage earnings in order to maximize compensation.Healy(1985)shows that managers tend to reduce earnings if they fall either above or below bonus-plan bounds.In contrast, they tend to increase earnings when they fall between the two bounds.Finally, the income-smoothing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firms aspire to reduce earnings fluctuations.Empirical earnings-management studies find support for the abovementioned motives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Many of these studies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accruals and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e.g., Healy, 1985;DeAngelo, 1986;Dechowet al., 1995).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other studies focus on single items, suggesting that income from specific accruals is related in a systematic way to earnings-management incentives.Among these latter studies, McNichols and Wilson(1988)show that companies manage their bad-debt provisions according to the bonus-plan hypothesis(Healy, 1985).Zucca and Campbell(1992)examine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downs, showing that companies use these accruals either for “big bath” strategies or for earnings smoothing.Francis, Hanna, and Vincent(1996)confirm that earnings-management incentiv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goodwill write-offs and restructuring charges.Other studies focus on allowances for deferred taxes(e.g., Miller and Skinner, 1998;Schrand and Wong, 2003).These studies provide mixed results.Finally, Dowdell and Press(2004)analyze the in-process R&D write-offs, but they do not find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bonus-plan hypothesis.In line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studie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pecific accruals, this study aims at testing whether the decision to capitalize or to expense R&D costs(when flexibility exists)is affected by earnings-management motives.4 Hypotheses development Previou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ree main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earnings smoothing, debt covenant, and bonus-plan incentives.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first two since disclosure of data on the existence and structure of bonus plans by Italian companies is limited.The income-smoothing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a manager's accounting discretion is driven by his or her desire to reduce income-stream variability(Fudenberg and Tirole, 1995).The process of smoothing serves to moderate year-to-year fluctuations in income by shifting earnings from peak years to less successful periods.This process lowers the peaks and makes earnings fluctuations less volatile(Copeland, 1968).Income smoothing has been viewed both as a positive strategy, whereby managers transmit private information to investors(e.g., Gordon, 1964, April;Beidleman, 1973;Ronen and Sadan, 1981;Tucker and Zarowin, 2006), and as a manipulative practice driven by opportunistic aims(Gordon, 1964, April;Imhoff, 1977, Spring;Kamin and Ronen, 1978).In this study, we do not intend to argue for either one of these two views.Rather, we test whether R&D cost capitalization is used for purposes of earnings smoothing.

第三篇:研发费用资本化和盈余管理 中文

研发费用资本化和盈余管理:以意大利上市公司为例

摘 要: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因为资本化处理极易受到盈余管理动因的影响。以选取的意大利上市公司样本为例,本研究探讨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决策是否会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制约。因为意大利会计准则允许将研发费用资本化,所以意大利公司的案例提供了根本性的研究方向,使我们可以利用回归模型来验证所提出的合理假设。研究表明,企业确实倾向于通过费用资本化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以资本化降低违反债务契约风险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关键词:盈余管理,费用资本化,研发会计,平稳收入,债务契约,意大利公司

简介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者和从业人员能否对研发费用做出适当的会计处理。在国际会计准则(IASB,2004)第38号“无形资产”中,讨论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第54章标准中规定,没有经过调查的无形资产研究费用是不能被确认为资产的,这类研发支出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至于企业开发阶段的费用,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第57段指出,当且仅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开发活动(或内部项目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才可予确认:(1)无形资产的成功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的未来收益;(5)为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6)对归集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虽然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允许公司将开发费用资本化,但由于研发过程中所固有的主观性,管理者有权决定是否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的条件。从本质上讲,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赋予管理者在开发费用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美国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有严格的规定,在财务会计准则(FASB,1974)第2号“研发费用”中要求所有的研发费用在当期列为支出。唯一例外的是,会计准则(FASB,1985)在第86号规定,涉及软件开发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在国际上,某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例如意大利的)规定,当一些条件得到满足的时候允许灵活使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些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要求相似的文件。

研发费用资本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资本化支持者的报告结果表明,研发是一项长期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Bublitz和Ettredge,1989;Sougiannias,1994;Ballester等,2003);此外,研发费用金额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是正相关的(Hirschey和Weyanandt,1985;Shevlin,1991;Sougiannis,1994)。而费用化的支持者相对较少。他们强调研发活动对未来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缺乏可靠的证据(例如,FASB,1974;AIMR,1993;Kothari等,2002);或者指出相较于资本化,费用化对信息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好处。另外,最保守的费用化处理支持者强调了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盈余管理政策的要求,特别是费用化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客观性,消除了因管理人员进行费用资本化处理而产生的研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Nelson等,2003;Schilit,2002)。参考其他文献也可以发现,争议围绕何为最有效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研究则主要权衡会计信息之间在相关性(即预测能力)和可靠性(即真实性)上的关系(FASB,1980;AICPA,1994;IASB,2004)。到目前为止,研发费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性的权衡,而甚少提及可靠性方面,这可能使研发费用受到盈余管理的限制。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研发支出确实受到盈余管理的限制,即企业为了实现其盈利目标而降低他们的研发投资金额(例如,Perry和Grinaker,1994;Bushee,1998;Mande等,2000)。而且,缺乏关于允许研发费用资本化灵活使用的会计处理的研究。测试企业是否通过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从事盈余管理,可以显著促进全世界对这种费用的最佳处理方法的辩论。近来提出的这种辩论,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逐渐显现。这说明,操纵盈余作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动机,将使目前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坚持拒绝这类费用资本化的立场。相反,也显示出企业不使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将支持现在的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使资本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的。

这项研究有助于为这一论点提供关于费用资本化动机的经验证据。我们推测,政府决定利用研发支出有两个主要动因:平稳收入和债务契约。我们测试的假设使用的是在米兰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抽样调查数据。多种结果表明:该公司利用把研发费用资本化来平稳收入,虽然目前还不支持债务契约假说。这些结果全面体现了企业内部的各种特征,如企业规模,风险,增长机会,盈利能力,管理特点,产业结构和时间控制。

文章编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意大利的会计与研发核算制度背景。第三部分讨论以前的文献。第四部分提出了假说,然后第五部分是研究方法。第六部分提出结果,第七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总结。2 意大利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制度 意大利会计制度一直允许企业灵活运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由会计准则第24号规定,将研发费用区分为如下三种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调查和试验,不涉及具体项目。这种类型的研发费用通常是一个公司的一般效用探索(例如,市场研究,服务更新等);

2)“应用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调查和实验,是指具体项目; 3)“发展”,其中包括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特定的材料、工具、产品和生产工艺上。基础研究费用应在损益表中扣除。然而,如果满足以下条件,有关研发费用可以资本化:(a)费用明确为产品或工艺的实现所耗费的;(b)费用是可以识别和衡量的;(c)该项目的费用是应用在技术上的;(d)公司拥有必要的资源来完成和利用该项目;(e)通过开发该项目产生的收益,可以补偿费用的损耗。

很明显,由意大利会计准则规定的开发成本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类似。事实上,意大利标准下“应用研究”中的定义,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38条提供的开发费用的定义。意大利标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之处在于,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公司也可以不使用灵活性来进行研发费用资本化。但是,这种差异相当正常。从对一些条件评估的主观性来看,即使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当上述条件得到满足时,公司偏好费用化的这种做法也是很明显的。

有关研发费用分摊,意大利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摊销的时间为从开始使用最长不超过五年。意大利法典(第2426条)中collegio sindacale(审计条例)提出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应被审核而且它不能用于支付股息,直到有足够的盈利来掩盖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账面价值。这一规定限制了利用研发费用增加所支付股息的目的。民商法也要求在“企业管理讨论和分析”部分对研发活动进行讨论。最后,民商法规定,研发费用的摊销时间表等方面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

盈余管理与具体的预提费用

盈余管理的定义是“对外部财务报告过程有目的的干预,以获得某种私利的意图”(Schipper,1989,第92页)。在普遍接受的条款中,盈余管理出现在“当管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使用判断和修改交易结构来改变财务报告,向某些利益相关者描述虚假的公司经济表现,或依靠会计报表中的数字来影响合同的结果”(Healy,Wahlen,1999,第368页)。迄今为止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管理人员行使酌情权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在权责发生制下进行特别交易(即所谓真实的盈余管理)。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诱因包括一些债务契约、奖金计划和平稳收入。债务契约假说认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合同的约定,这是在会计数字或比例方面很典型的说法。奖金计划假说认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Healy(1985)认为,如果管理层的收入高于或低于奖金计划的范围,他们往往会降低企业收益。相反,当他们的收入在两者之间,谈们往往会增加企业收入。最后,收入平滑假说认为,企业追求利润以减少盈余波动。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发现支持了在各种环境中的上述动机。许多研究验证了预提费用与盈余管理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例如,Healy,1985;DeAngelo,1986;Jones,1991;Dechow等,1995)。作为替代方法,其他的研究集中于单一的项目,这表明具体的预提费用与系统的盈余管理激励机制有关。对后者的研究,McNichols和Wilson(1998)认为公司管理其坏账准备是根据奖金计划假说的。Zucca和Campbell(1992)通过审查可供出售的资产减值现象,表明企业使用这些预提费用是为了加强战略或盈余平稳。Francis,Hanna和Vincent(1996)认为盈余管理激励机制在解释商誉注销和重组费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他的研究集中在递延税款津贴(例如,Miller和Skinner,1998;Vincent和Wong,2003),它们提供了各自不同的结果。最后,Dowdell和Press(2004)分析了研发支出减值的过程,但他们没有找到证据支持他们的奖励计划假设。关于盈余管理和具体的预提费用的结论,与上述研究是一致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测试当存在灵活性时,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是否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

理论假设 以下研究探讨的是盈余管理的三种主要诱因:盈余平稳、债务契约和奖励计划。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侧重于前两个,因为在意大利公司现存数据中,有关奖励计划的信息披露是有限的。平稳收入假说认为,管理人员的会计自由裁量权,是由他们的欲望驱使减少收入来源导致的(Fudenberg and Tirole,1995)。平稳收入的过程是把中期到期末之间的收入波动从高峰转入到不太成功的时期,降低了高峰期收益,使收益波动较小(Copeland,1968)。平稳收入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策略,它促使管理者向投资者传递内部信息(例如,Gordon,1964;Beidleman,1973;Romen和Sadan,1981;Tucker和Zarowin,2006)并通过投机目的来推动实践操作(Gordon,1964;Imhoff,1977;Kamin和Ronen,1978)。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不打算对这两种观点中的任何一种进行讨论。因为,我们测试的目的是研究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否用于平稳收入。

第四篇:2012年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2012年科技工作的思路与重点

2012年科技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把科技发展的重点统一到“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县”的总体战略目标上,统一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临泽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

全县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县为目标,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技术服务功能,把科技进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好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实现转型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县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县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科技创新示范县创建各项任务,大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重点打造5个科技示范基地、2个科技示范园区,充分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项目储备和建设,整体推进我县科技创新示范县建设。

(一)打造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打造现代玉米制种示范基地。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全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水平。全县建成3

万亩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示范基地。二是打造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以品牌拓市场提效益,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建成高原夏菜标准园2个,建成无公害加工番茄生产基地2.5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三是打造绿洲奶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方式,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新建标准化养殖场2-4个,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小区)3个,建设乳肉兼用牛新品系培育示范点3个。四是打造红提葡萄生产示范基地。以**、**、**农业示范园为科技示范点,建成10个省市知名的红提葡萄专业村。五是打造**红枣原产地保护示范基地。结合实施**省优质林果基地发展规划,以乡镇为重点,建设红枣专业示范村10个,建设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良种枣苗繁育基地稳定在600亩以上。六是创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着眼于发展绿洲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提升科技水平。以**为核心,建设面积为5万亩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个乡镇,面积51.7万亩。七是创建现代玉米种子产业示范园区。以入驻工业园区的种子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10家左右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化玉米制种企业,实现优质基地与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切实提升***制种产业在的全国市场上的信誉度,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品种研发基地,推动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引领我县现代玉米制种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项目储备。积极组织筛选一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一是抓好2012年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争

取工作。重点就申报的《燃煤固脱硫助燃添加剂开发应用研究》等2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和《民间科技特派员能力建设培训》等11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协调争取和跟踪落实。二是推进在建项目。重点抓好《利用固体废渣生产小型轻质复合保温砌块》等3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并抓好农转资金项目《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制种试验示范》和市列院地院企科技合作项目《医药中间体美伐他汀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等项目的实施。三是抓好项目监督管理评估验收和成果总结工作,进一步强化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注重项目实施中技术的凝炼和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等科技评价方法,激励企业不断创新。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县列科技计划项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成熟,发展前景看好的县列科技计划项目,发挥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成立知识产权局。根据省市相关要求成立知识产权局,为县政府主管专利工作和负责协调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主管部门,由县科技开发中心代为管理,履行其职能职责。二是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中心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之间架起桥梁,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搭建

平台,为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三是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技术攻关小组等,开展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或委托开发,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成为开展研发、推广、服务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四是组建科技团队。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注重把生产经验丰富、技术本领过硬的农民技术员吸纳到农业技术队伍中来,健全县、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组织各类专家,面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对重点产业项目开展现场指导和调研。动员和吸引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中小企业服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围绕打造五个示范基地、两个高科技园区创建。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科技研究;开展对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突破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着力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和科技含量,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二是注重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运用当地资源发展新型产业,使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进一步建立全面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拓宽科技合作交流渠道,建设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四、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名优特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和基地。进一步树立科技为民服务意识,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院校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为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服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较快发展。开展技术成果互动式交流、评比、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开发,激发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励企业、科研推广单位、高校与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合作共同体,共同实施科技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省、市级产业化科技计划联合设立技术攻关专项资金,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相关部门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攻关。建立由科技、工信、教育、人社、金融等部门参加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组织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开展创新型企业评选和命名工作,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装备更新。

五、修订完善科技奖励办法

认真实施《**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与体制,继续推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创造发明和人才辈出的和谐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鼓励全社会开展科技创新、申报专利,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适时开展成果鉴定、交流,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及产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示范基地筛选,指导帮助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创新和创造发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科技成果的认定上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突出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二是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成果经过一年以上的实施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成果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六、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引导、支持和组织科技人员到基层创业,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强化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力度,加强特派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培养乡土人才结合起来,与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结合起来,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强日常跟踪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开拓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新模式,提高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扶持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点,引导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优化工作环境,鼓励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进行科技攻关、传授科学技术、培育科技人才;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实体,开展有偿服务,实现互利双赢、共同致富的目的。调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留得住的农村科技工作队伍。

七、继续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

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及农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积极寻求在资金、项目、技术、设备、产品开发、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与推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合作模式。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培育提高成果转化应用和再创新能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展会,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多层次引资引智。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与企业联谊交流,促进企

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努力拓宽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宣传和优惠并重,吸引更多的院校、科研单位到我县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的中试、开发,建立院地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八、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完善星火产业带建设,提升科技惠民能力,加快科技与健康医疗、扶贫开发等民生科技的推广应用,推进科技与教育、文化融合支撑、相互促进,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社会管理创新,使科技发展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民生改善的有效载体。重点围绕玉米制种、设施葡萄、加工番茄、红枣、奶肉兼用牛养殖等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养殖,以强化产业为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培育、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组织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示范、科技培训、信息服务;大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星火科技项目,加大对特色产业和民生优势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并为全县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九、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育

要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就必须把人才培养和开发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来抓,重点要以扩大人才数量和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紧紧抓住培养本土人才、使用好现有人才和吸

引急需紧缺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培养和开发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主导优势产业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和重点项目建设人才。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培育现有科技人才,引进紧缺科技人才,用好存量科技人才,储备未来科技人才,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全县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开发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对我县重点产业和主导行业专门人才进行定向培训,重点培养各类现有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断改善提高我县各类科技人才的素质和结构。要大力创新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流动、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为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第五篇: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论文

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结,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论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摘要: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收益的提高,而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也就是可增值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来获取高素质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资本化则是提升的关键,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资本化则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

一、资源和资本

为了能够更好的讨论关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问题,这里先对资源和资本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和辨析。

1.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定义,同时指出了自然资源客观存在和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以及人的因素是财富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

由此可见,广义上的资源不仅指的是自然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2.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出发,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投入品。

二、资源转化为资本

在目前学术界的理论上来说。对于物质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原因,有下面几种解释:(1)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2)在使用的角度上来说资源和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就资源来说,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比如人们都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技术,更有能力的人才;不同的是,就资本来说,人们就不会从如此简单的角度出发,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考虑成本和利润。(3)从资源层面上来说,人们多会考虑寻求和拥有,但是从资本层面上来说,人们则会从如何使其增值上出发。(4)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而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来说,有如下几种关系和解释:(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物质资源之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而劳动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商品;(2)风险理论。风险无时不刻的存在于市场之中。对于风险的态度,人们通常表现出三种:第一种是逃避风险,第二种是追求风险,第三种是风险中性。在企业理论中,风险逃避者是职工,安全而有保障的收入是他们的需要;风险中性说的便是资本,而企业的风险主要就是由物质资本来承担的;承担企业风险的报酬则是企业利润,获取利润的往往是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所以承担了企业风险的物质资源就应该获取利润。换一种说法,物质资源是一种抵押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使用,物质资源不断的全部被质押和更新折旧。质押和更新的过程就是承担风险的过程:(3)定价理论。不论哪个企业都是不能无偿使用资源的,不论使用什么资源,都需要付出,都是有代价的。而使用资源的价格,就是企业对于使用资源所支付的费用。资源价格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对资源直接定价,一种是对资源间接定价。其中:直接定价,是在使用资源之前,就商议结果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如利息是使用资金的费用,是一种直接定价;工资是使用劳动力的费用,也是一种直接定价。间接定价,是在使用资源之前,不能用契约确定资源的具体价格,而是确定一种收益的权力,即所谓的剩余收益权。例如投资100万元,占企业总投资的5%,那么企业利润的5%的收益权就是对投资100万元的资源的间接定价。

从以上三种理论比较来说,如果从一般化的角度说明问题,间接定价更胜一筹。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赋予物质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的一个专有解释。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某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源是由劳动者或工人整体拥有的,而且不实行按资分配制度,这个企业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资,全部剩余收益都是按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的。

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这类企业就没有资本可言了,当然也不存在资本问题。但是我们认为这类企业仍然存在资本问题,这个企业的全部剩余都由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获得,这就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所以如果想要把物质资源资本化中的规律或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资本化中,我们有必要参考其他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与风险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资源的资本化问题进行了观察和解释,并没有很大的冲突在其中,或者可以说这两者是相容的。

间接定价这种方法本身就存在有风险,而风险也蕴含着收益的不确定性,即资源价格的不确定性。从某种角度来说,间接定价理论的描述比风险理论更为准确。

对于直接定价或者间接定价,资源的所有者的取舍和选择并不在于谁更勇于承担风险,而在于谁对风险的判断更理智。就最优选择来说,当资源的所有者对企业风险把握不大或者说不准确时,采取直接定价方式是最优的;而当资源的所有者认为企业风险较大时,他的最优选择则是退出而不是“勇于承担风险”。只有非常有把握的时候,资源的所有者才会选择间接定价。

间接定价的资源的实际收益往往比直接定价资源的实际收益高,根本原因上的区别不是承担风险的不同,而是判断上的不同。

作为一个资源的所有者或者说投资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理性的判断能力,而是不通过思考和判断就去承担风险的话,结果不言而喻,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于使用物质资源的直接定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还本的租用价格,如资金的利息;一种是不还本的租用价格,如租用设备、土地或劳动。前者主要适用于货币资源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实物资源的租用。而使用物质资源的间接定价方式则不同,一般来说是根据资源的价值和承担风险的程度来确定不同的收益权。不同的收益权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同时也承担不同的风险大小。

由此可见,间接定价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源的资本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得到收益权的过程,也是物质资源付出与收益权相互交易的过程。前提是对风险和收益作出判断,后续是根据所做的判断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获得相应的收益。

如果从逻辑上和学理上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和物质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是同质的,那么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过程也是一个间接定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得到收益权的过程,也是资源付出与收益权相互交易的过程。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在企业中来说是拥有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所有企业员工的总和,其中同时包括已得到开发、教育、培训的员工和未得到开发的员工。或者说同时包括了愿意投身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和不愿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的员工。

人力资本指的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人力资源拥有能动性,从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达到相当的水平。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人力资本,能否成功地开发人力资源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数量水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获得不仅取决于企业,还受到拥有资源的员工的影响。

而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获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以对企业的收益率起到增长的作用。

要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等,使之成为更为有用的人力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一种以追求收益和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人力资源的资本化投资。

决定人力资本收益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本存量,二是人力资本效率。所以要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水平,一个要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一个要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

从以上对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描述表明,资源资本化的结果就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就人力资源的层面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是增加可投入人员和被动员人员的结果,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和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动性,降低不愿投入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源隐形流失,实现人力资源资本最大化的过程。

四、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需要向人力资本转化。增值性是人力资本的自然属性,能为企业带来收益,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处于人力资源中的能力,当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它是一种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开发出来后便成为可利用的实际生产力。只有人力资源被不断的培训、开发与实践,它才能成为人力资本。

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和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关,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存量大小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同时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而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占主导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企业的人力资源存量是一定的,如果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率小于等于1,则说明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不够,也就是说该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增值效益,所以不是人力资本;而当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率大于1的时候,该企业的人力资源产生了增值效益,创造的价值大于存量,这是的人力资源才能称之为人力资本,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否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使用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潜在能力的人力资源转化为能够带来收益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这个方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有多种方法构成,为了将人力资源有效的转化为人力资本,可以考虑使用如下四种方法:

1.员工培训——员工培训普遍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它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并获得员工素质提高和更强的组织凝聚力的方法。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则更需要企业和员工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创新。所以,员工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薪酬体系——科学的薪酬体系能对人力资源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看出,在企业中,人才会由于需求层次的提升产生较强的流动意愿。但是,人才的流动对企业来说往往是有害的,尤其是位于主要地位的人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对薪酬进行评估和变换,并且与职务变化等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

3.员工参与机制——合理的员工参与机制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内部氛围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留住人才。举个例子来说,如员工股东代表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绩效管理——有效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从人际关系改善的方面来说,管理者通过和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实现绩效目标的方法,共同排除绩效目标实现中的障碍和困难,从而达成绩效目标,也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改善;从提高员工技能的方面来说,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并指出员工的潜力和特长,以及缺点和不足,使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可以达到的能力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提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经济增益,充分了解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重要性与科学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

下载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思路和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研究文献述评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进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地的改......

    重点专科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重点专科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曹县中医医院 曹县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近年来,我院以开展“两好一满意” 活动为总抓手,始终坚持以发挥中医药......

    重点专科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重点专科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曹县中医医院曹县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二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近年来,我院以开展“两好一满意” 活动为总抓手,始终坚持以发挥中医药优......

    研发费用资本化案例总结

    新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研发过程的支出可以计入资产科目而不影响损益,这是会计制度的一大进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可是,在企业首发上市的发行审核中,该问题却并......

    内部研究-资本化时点判断

    内部研究-资本化时点判断 1、软件企业对于通用软件的销售业务(先研发软件,再有销售合同,而不是先有合同再研发的定制开发业务)完全可能出现因前期研发支出费用化而导致后期实现......

    费用资本化审计要点(最终版)

    费用资本化审计要点 费用资本化是按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要求———“权责发生制”,对企业现金支出中符合资产确认和计量要求的部分予以资本化,即计入......

    试探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论文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关于人力资源,目前有多种解释,但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总和);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智力或体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

    国有资产管理信托化法律制度构想

    国有资产管理信托化法律制度构想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进程中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因为它事关改革的成败,所以无法回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