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时间:2019-05-13 09: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第一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进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地的改革也极不平衡。1999 年9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要坚持“ 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即“ 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 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由于实践上尚未找到成熟的管理模式,所以“ 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从目前进展情况看,除了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国务院有了较大动作外,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主要是上海、深圳等少数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他大部分地区1998 年之后由于面临机构改革总体上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

1、中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探索。为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中央政府在最近几年连续出台了几项力度较大的改革措施。

一是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撤消了主管工业企业的十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同时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按投入资本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资产纽带关系。

二是采取坚决措施,停止军队系统、中央公检法系统的一切经商活动,同时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及管理的直属企业坚决脱钩。到1998 年底,原属52 个中央党政机关的530 个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部解除了行政隶属关系。

三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特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即集团公司对国家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并相应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2、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探索。在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上海和深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以上海为例,从1993 年7 月起,上海市便着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经过六年多的探索,目前基本形成颇具特色的“ 两级管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谓“ 两级管理”,即通过市对区县的综合授权,市、区县两级政府对所属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所谓“ 三个层次”,即经过改革,两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均

构造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专司机构——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为纽带的独资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通过构建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初步实现了“ 三个分离”。

二、关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弊端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存在以下弊端:

1、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

从理论上看国有资产的最终产权主体是明确的,是全体人民;但人人所有也就是无所有者,产权的统一所有导致出资人缺位和责任主体缺位。有学者认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是”五龙治水”,即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转,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管理经营者任免。

也有学者认为是“七龙治水”,即财政部、人事部、组织部、经贸委管大型企业,计委管国企项目,财政部门管资产,工委管人事。

2、政企职责不分,政资机构不分

政府往往将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为一谈,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政企之间仍然保持着行政隶属关系,使政府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的努力大打折扣,出现“鞭打快牛”、“拉郎配现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独立运作,影响了国有资产效率的提高。

3、条块分割,流通不畅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按照行政分权的格局建立的,各个地方或部门不可避免地依据各自利益使用国有资产,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十分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使得国有资产失去了在资本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资本增殖的机会,而且不能及时从劣势产业转向优势产业,加大了国有经济升级换代的难度,也影响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有效发挥。

4、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落实,政府承担着无限责任

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企业并未按照现代企业缺席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仍未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吃国家“ 大锅饭”,敢于大胆借债,低水平重复投资,甚至炒房地产、贷款炒股,而借贷则由国家担保,一旦亏损或出现不良债务都由政府或国有银行来承担。、“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

有学者具体归纳了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8 大表现,并进而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1.在目前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情况下,政府同企业的关系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出资人同企业的产权关系,而是一种行政授权的关系。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在行政上的表现为“超强控制”,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权上的“超弱控制”。经理人员同政府对博弈的结果是一部分经理利用政府对产权的“ 超弱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责任;2.我国国有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一致。一方面没有剩余索取的刺激,内部人员的工作不努力,导致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内部人员利用控制权损害所有者和相关者的利益。

6、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弱化了制衡机构

有学者认为,由于国有资产缺乏人格化代表,股东没有动力来监督和激励公司经理。在规范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拥有聘任、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权利,有权对经理人员作出奖罚决定,甚至可以解除其职务。但事实上,我国国有公司的董事大多是内部董事,许多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导致的后果是董事会成员同经理人员合谋私权。[ 34] 还有学者认为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仍把董事会、经理层、监视会视为传统的企业领导班子,强调集体负责,成员不愿发表意见;2.认为企业非有一把手不可,于是让董事长手握重权,使本应有董事会依法决定的事也由“ 一把手”决定;3.公司治理中讲究“ 官阶”,监事会除主席外,其他监事被定位于中层干部,形同虚设;4.实行分工职责制,董事无法分工便去兼任副总经理,造成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5.只对上级负责,只要有上级授权,什么违纪的事情都敢做。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序莹.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2)期

2.陈俊雄.借鉴西方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南京经济,2002(2)期

3.李至信,苏瑞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河北学刊,2002(1)期

4.李健.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论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期

5.唐宗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关系问题.中国集体经济,2003(1)期

6.唐立群.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广西经贸,2003(1)期

7.余佳群.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5)期

8.金成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再探讨— 兼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财经问题研究,2002(6)期

9.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何诚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0(3)期

11.陈小洪.建立国有资本管理新体制.管理世界.1998(4)期

第二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路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述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现状,思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的新形势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是防止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发展、维护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国有有资产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概述

国有资产是属于全民所有及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国有资产,指的是国家基于自身权益依法取得,或由各种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以及通过财政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一系列的财产权利。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资产的使用者或所有者创造利润或带来效益,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价值。但就当前我国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职责,找出问题的根源,以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及改革的现实意义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的。我国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对促进国有资产实现战略性重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满足变革后的经济环境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能够推动国有资产实现战略性重组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通过体制改革、改进、资产重组等举措,促进各项资产配置优化、资源充分利用的实现。从宏观上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

1善能够有效地推动促进资产重组的进程。资产重组就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资本为连接纽带,避免政企不分或一切由政府包办。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行政命令下资产管理混乱的被动局面。也能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融入世界经济与贸易。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需要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建立与社会生产、自身经营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制度,即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经过多年的制度改革及努力探究,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仍有不少国有企业对此认识不足,领导说了算导致投资失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为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项产权关系,实现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以及政资分开等,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容可适应经济环境变革需求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将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生存发展环境,只有建立灵活

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才能使国有资产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应对自如,进而保证国有资产的流动始终在监管之下,避免无谓的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防力量的壮大,还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国有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现阶段对于我国实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国有企

业管理体制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同世界很多知名的国外跨国大企业集团,如微软、松下等相比,我国的国有大企业的管理体制明显要弱得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激励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国有大企业中,由于原来计划经济时长期保持“吃大锅饭”,造成竞争激励缺失的惯性思维。二是员工的绩效考察机制不完善,即使有既定的制度却不能很好地落实。国有企业的责任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覆盖的范围较窄,涉及的层面较低,存在着片面性、公平性、客观性,权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考核评价机制、薪酬分配机制等都具有平均化的倾向。在薪资待遇方面通常存在的公开现象是: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也一个样。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三是投资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机制具

有短暂性、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等弊端,没有把贡献大小与效益分配很好地挂钩。

(二)“政企分开”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

缺失,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这种体制,很显然不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积极的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从实质上落实政企分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政府部门仍然

习惯凭着双重管理职能的特殊权利,随意对企业进行干预,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受到种种阻碍。其次,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国有资产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各部门分割管理,权力责任不清。这就导致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方面则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

(三)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

虽然在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

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

失。

(四)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相对缺乏。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一直处于政策推动再辅助以法律的阶段。因此,时至今日法律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从当前局面来看,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已十分突出,并相应表现出了制度缺乏执行力、法规空泛缺乏可操作性等多种弊端。

(五)管理者的不到位

在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部署方面选择方法的不科学,选择范围不够宽泛,选择

标准也不够科学全面。与此同时,选择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没有实现对等。此外,资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这对于我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挑战,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与决策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出现新状况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国有资产的潜在风险就此加大。

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激励体制

正因为国有大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国有大企业当

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是国有大企业必须对激励机制的完善给予高度重视。在国有企业中切实建

立健全投资大小与收益多少成正比,管理者、员工贡献大小与薪资待遇、职务晋升相挂钩,保证德才兼备出众的能人受到重用,让其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的激励机制。

二是应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国有企业,应将长期激励机

制同短期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作用很多,其主要目的是激励他们长期致力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留住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约束其企业行为。不可忽略的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盈利性组织,它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扩大就业、节能环保、科研技术等。因此如果仅仅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与国有企业的本质是相违背的。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在保障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尽量平衡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相关者的利益。

三是把绩效管理与薪资待遇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做到目标分明、责权分明、职责分明、赏罚分明。对一些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国有企业要把绩效考核评价与薪资待遇和职务晋升、任免直接挂钩。在绩效考核时,倡导科学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360度反馈评价等先进的考核方法。

(二)针对各类型的国有资产运用不同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包括很多方面,这些资产由于在来源、基本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上存

在差异性,所需要的资产管理体制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不能教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各类型的国有资产运用不同的管理体制。

(三)政企分开,政府加快退出

针对现存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政府仍需加大、加快退出的步伐。在对资产的管理中首先应该以经济性为目标,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更是应该如此。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社会和政治目标。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淡化行政的干预,仅仅是以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应该是管理者的身份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减少行政的干预行为。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问题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以前的行政任命制,不断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

(四)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组织单位落实监督职责

针对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国

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强化国有资产所有权,就要改进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与负责不到位的被动局面。因此,可以考虑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建立人权、财权、事权进行统筹管理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行政职能机构。

另外,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的良性运营,也要明确国有企业营运主体的工作职

责,具体则可考虑培育一支职业的非执行董事队伍,代表股东行使职责。

(五)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反馈效率

财务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务必要重

点加强财务信息系统﹑财务分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促使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整合,努力形成包括收集、筛选、整理与反馈在内的完整系统,从而规范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处理的效率化。定期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呈报财务分析报告,推动财务分析系统建设;最后是财务预警系统,用以把握和反映资产动态,审时度势地发出预警信号,拟定财务建议。

五﹑结语

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有效利用,对于增强国有

经济的整体控制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不断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应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立足于具体管理实际,借鉴上述解决对策,科学合理地开展实施,从而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

六、参考文献

[1] 薛方明.刍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 张夏准.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的公共投资和国企改革[J].商务周刊,2010(01).[3] 韩旭红.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位与选择[J].经济师,2010(05).[4] 王红玲.重组整合,助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强引擎[J].国有资产管理,2010(05).[5] 季晓南,郭毅.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6] 郭复初.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制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2002.[7] 张镅,王娴静.关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1).[8] 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1).[9] 刘柏林.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0(01).

第三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国有经济生命力如何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 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本文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建国初期国有 经济只有少量的解放区军工企业和接管部分官僚垄断资本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资产量少。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亿元。经 过建国后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国有资产越来越雄厚,到1995年底,我国国 有资产已经达到5.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万亿元,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递增12.4%,其中 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17.9%。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 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 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

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 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 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如上所述,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 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 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 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 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上海、河北、内蒙古、吉林、安徽、浙江、青海、陕西、重庆、湖北、广西等11个 省、市、自治区及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 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 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 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 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 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实践证明,这三个层次管理体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对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的局面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具体可以从深圳和上海改革的成效得以说明。

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的城市。早在1987年7月该市就成立了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产 权管理及运营,成立初期也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1992年9月深圳市又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一年后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市国资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国资办)———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群”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新体制。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以后,该市采取了许多行之 有效的措施保证其顺利运行。包括按经营规模、效益水平对企业进行分类定级;按行业类别和效益实行企业利润分类上缴办法;实行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制度;向国 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监管国有资产运营,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约束和政府对企业监管 等。到目前为止,已正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等几十个法规和规章,尤其是1995年该市《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章体系日趋完善,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打下了基础,取得显著的效果。截止1998年底,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为3477亿元,自1980年以来每年递增53%,1998年实现利润51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上海市1993年按照三个层次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后,到1995年底,先后将33家主管局撤销转制为经营公司或控股公 司,并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结合起来,把撤局、组建公司、改制和授权经营同步进行,将管资产、管人相一致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相统一,并享有对控股公司的监管权、考核权、奖惩权与收益权。上海市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较大范围国有企业存量资 产的调整和城市面貌的改观。一方面,以控股公司的产品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了一大批企业集团,实际专业化协作,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通过退 城进郊、土地置换和盘活资产存量等措施,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实现了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再是通过企业间相互持股和环形持股,一大批企业由工厂制改变成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增强了凝聚力和约束力,培育和发展了行业优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组建后,对市区工厂进行调整和土地置换,新办第三产业1200多个,合资企业240个,改组有限责任公司14个,股份有限公司4个, 关停并转企业196家,撤销138家,原所属国有企业由320家减少到180家,妥善分流下岗的17万人,控股公司由原55万人减少到38万人,继招收 18名空中乘务员的空嫂旋风”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成千上万的呼嫂寻呼台”、“巴嫂(巴士)”、地嫂(地铁)”等服务行业,为上海减员增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当前在认识上有个误区,似乎体制改革了,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企业效益自然会提高,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光讲改革,不讲管理,改革是无法成功的,改革的目标也无法实现。事实上,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弱化,管理混乱,损失严重,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据国家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我省而言,在前几年清产核资中暴露的 损失中,决策失误千万的损失比重较大,当中尤以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现在有的企业对外投资未经充分论证,盲目性较大,结果投资之时就是亏损之日。还有的盲目设点拉线,投资链条长,结果连自己有多少个子孙都搞不清楚。此外盲目借出款项,盲目对外担保,出现严重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由于外商资金不到位,有的是合资、合作企业设立后,以合资、合作企业的名义借款(或担保)作为外商投入资金,结果一旦造成损失债务全由中方背起来,这种例子也是不少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水平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应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厂长(经理)感到有压力。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 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最近几年深圳市对资产经营公司和市属企业的管理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做法。首先,该市人大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法定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件》,加强了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经营业绩,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增值;其次是采取下派财务总监的办法,财务总监不但可以列席企业董事会议,了解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而且审核财务报表、监督资金运作情况,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深圳市加强企业管理、监督,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即使遭受 金融**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比较严重,1998仍然实现利润比1997上升。事实说明,只要坚持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企业不但可以走出困境,而且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 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 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 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 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在有的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 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言,他们许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人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他人财产,为什么能够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 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商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随着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能够办好的。

2006本经学员:

2006.12.5

学号:334孟令清

第四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现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

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

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

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在有的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问题,有的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他们许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人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他人财产,为什么能够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商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随着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能够办好的。

第五篇:依法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03年5月27日由国务院第378号令公布施行。这是推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依法监督管理国有资产迈出了重大步伐,对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近11.83万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7.69万亿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体制性障碍没有真正解决,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没有真正分开,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影响了政企分开,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党的十六大作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十六大精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关于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决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决定、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授权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加紧研究拟订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在有关行政法规出台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上而下,有序推进。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和省、市(地)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规定了其主要职责和义务,强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依法自主经营,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条例还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等作了明确规定。条例作为规范国有资产监管活动的基本依据,关键在于付诸实施。当前,贯彻落实条例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高度,研究制定学习贯彻的具体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深刻领会条例的重要性,全面理解条例的主要内容。贯彻落实条例的关键,是要坚持严格依照条例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严格依法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各级政府特别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按照条例的规定,认真组织实施,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所出资企业应当接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得损害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贯彻落实条例还需要抓紧制定完善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鉴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条例是暂行的,具有原则性、起步性的特点,一些具体制度和规定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例确定的基本制度和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法规、政策,把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下载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汇管理体制又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外汇工作的发展具......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突破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突破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一)对“所有者缺位”的匡正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实现“所有者到位”这一最基本......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2006-9-29 15:27:54)点击:41回复:0IP:220.180.232.*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从字面上理解,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进行支配、使用、调......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 应 强 摘 要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

    试论我国银行账户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试论我国银行账户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摘 要】近十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银行账户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经济成份也愈发多元化和复杂化。多元化的经济......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设计必须通过改革产权模式,明晰产权,完善股权结构,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全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

    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汇报(共5则范文)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党的报告明确提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八大任务之一。报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体制和新的举措......

    都江堰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思路(5篇)

    都江堰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 水利论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363 更新时间:2006-7-12 一、灌区改革已取得的成功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