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河无序采砂的危害及保护生态环境对策分析
XXXX河无序采砂的危害及保护生态环境对策分析
【摘要】依据对XXXX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的调研,分析XXXX的建设和交通布局现状的成因及利弊效应,对XXXX交通问题特征、交通方式特征作出初步研究,并分析了XXXX布局以及交通发展趋势,提出了XXXX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对策。
【关键词】XXXX;河道采砂;防洪;输水;航运;生态环境;治安;管理
【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yout and traffic problems of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own of si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ig town construction and traffic layout of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pros and cons, characteristics of sig town traffic problems and traffic ways features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zes the sig town layout and traffic development tre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ig town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 words 】kangmei town;River channel sand mining.Flood control;Water;Shipping;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Public security;management
目录
1.前言....................................................................................1 2.XXXX简介.............................................................................1 2.1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1 2.2水文..............................................................................1 2.3气象特征..........................................................................1 2.4土壤与植被........................................................................1 2.5教育和文化........................................................................1 3.河道无序采砂的危害......................................................................1 3.1河道行洪能力下降..................................................................1 3.2河道输水能力下降..................................................................2 3.3过度采砂,危及生态环境过度采砂将破坏河道生态环境。.................................2 3.4破坏航道工程及航运安全............................................................2 3.5严重扰乱社会治安..................................................................2 4.环境保护对策建议........................................................................2 4.1科学编制采砂规划..................................................................2 4.2 加大法制管理力度..................................................................2 4.3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作............................................................2 4.4做好采砂监督检查验收..............................................................3 4.5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 5.结语....................................................................................3 参考文献..................................................................................3
1.前言
河道采砂历史悠久,但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伴随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迅速崛起,为建筑用砂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加之砂料投入少、价格高,河道采砂成为竞相涌入的行业。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出现了乱采、盗采等违法、违规开采河砂现象,造成河床下切,输水不畅,影响行洪,威胁堤坝安全,危害两岸群众生产生活,同时生物栖息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致使水生生物数量及种类不断减少,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XXXX简介
2.1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XXXX地处XXX市中部,东径118°28′,北纬25°10′,方圆66.7平方公里,北与梅山镇、东与洪濑镇、东南与丰州镇、西南与美林街道、西与省新镇、西北与金淘镇毗邻,位于泉州“半小时经济圈”内。康美东南部多丘陵,西部多山,海拔较高的山有杨梅山(海拔547米)、笔架山(海拔428米)、铁尖寨(海拔221米)。境内有省道307线及其复线、南洪公路和福芸公路等主要交通要线。
2.2水文
年降雨量1600毫米,多集中在3、4、5、6、7、8、9月份,其中六月份降水居多。
2.3气象特征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度20.9℃,七月平均温度28.6℃,一月平均温度12.1℃,年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30天。
2.4土壤与植被
耕地面积21093.3亩,山地5万亩,森林面积44680亩,林木蓄积量22158M3,森林覆盖率43%。
2.5教育和文化
教育文化事业继续发展。自 2001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XXX市第一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康美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提倡文化下乡。
3.河道无序采砂的危害
3.1河道行洪能力下降
危及堤坝及民生安全在河道中采挖砂石,原本平坦的河道将会出现大量深坑,河床高低不平,水流不畅,易形成旋涡,主流迫岸,淘空和切割堤脚,破坏了河床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堤防失稳,造成堤岸崩塌,危及防洪安全。其次,采砂过程中随意丢弃废石废料,待运砂石堆放河中,阻碍水流运行,影响行洪速度及行洪能力。另外,采砂人员只顾赚钱,不顾挖砂点是否对堤坝安全构成威胁,进行无序采砂。如果采砂点离河堤太近,造成堤坝失稳,形成安全隐患,洪水来临时极有可能发 生堤岸坍塌、决堤现象,淹没两岸居民,冲毁农田。采砂致使河床下切,严重危及大桥、公路及沿江河通信设施、输油、输气、输水[]管道、建筑物的安全1。
3.2河道输水能力下降
加大引水成本由于无序挖砂活动影响,使河床下切,输水过程中加大了河床入渗水量,使河道输水能力严重下降。例如:在 2009年通过易水灌区、南拒马河从安格庄水库引水补淀过程,在南拒马河段出现河床严重渗漏情况。表现为,从放水到入淀时间加长,正常放水 3 到 8 天开始入淀,而在 2009 年从放水到入淀用了 16 天时间,不仅表现时间长,而且水量沿途损失很大,入淀水量减少,加大了引水成本。2009 年安格庄水库放水 6 968 × 104m3,入淀水量仅为 1 735 × 104m3,入淀率为24. 9%,但是同样是放水前河干情况的 2001 年,安格庄水库放水 5 087 × 104m3,入淀水量为 2 164 × 104m3,入淀率为42. 5%,入淀率是 2009 年的 1. 7 倍。1997 年在南拒马河常年有水情况下,安格庄水库放水 7 800 × 104m3,入淀水量为5 765 × 104m3,入淀率 73. 9%,入淀率是 2009 年的 3. 0 倍。
3.3过度采砂,危及生态环境过度采砂将破坏河道生态环境。
无序采砂,河床深度下切,入渗加重,枯季水位下降,水量变少,水面变窄,破坏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偷挖行为使砂石裸露,干燥后表层的细沙成为尘土,风吹造成扬尘,污染环境。河砂偷挖乱采,形成的大坑成了垃圾场,生活垃圾容易通过更粗的颗粒层渗透污染地下水,垃圾也可能被河水带到河流下游,污染当地及下游的生态环境,致使水生生物栖息生存环境恶化。过度采砂,河床下切,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咸水入侵加重,改变了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影响渔业生产。生物种类及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有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3.4破坏航道工程及航运安全
无序超量采砂造成河床严重下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航道深度,利于航道的建设。但由于无序采砂造成采砂地区的不均衡,河床挖深不均,河床比降发生变化,形成了人为的急流和漩涡,更有甚者,偷采乱采,毁坏航道整治工程措施,导致航槽改道,险滩增加。下游河道河床下切、水位下降,上游河道的河床和水位还来不及调整,导致局部较长的河段水面比降加大,水深变小,产生溯源侵蚀,使原本不碍航的河段或是由多个过渡段浅滩组成的“ 浅滩” 段变成了一个连绵十几公里的“ 浅段”,影响航道水深,造成频繁塞船现象。
3.5严重扰乱社会治安
由于采砂出现无序状态,再加上暴利所致,促使一些采砂人员为挣采砂点,常常发生打架斗殴,更有甚者非法采砂者相互勾结,与执法人员进行对抗,出现了殴打执法人员,暴力抗法严重违法现象,使治安秩序严重恶化。
4.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4.1科学编制采砂规划
河砂资源属于再生缓慢的稀缺资源,编制采砂规划为采砂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坚持将规划作为实现河砂持续利用、保障河道和工程安全的基础措施,高度重视河道采砂规划的编制,明确规划原则、内容重点,尤其对控制采砂总量、深度、范围、分区、禁采期及作业方式等做出极其严格的规定。
4.2 加大法制管理力度
法制建设是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依法遏制无序采沙,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禁乱采、盗采现象发生。一方面加强法制、采砂危害宣传,提高群众觉悟,自觉维护河道采沙秩序,二是加大当地政府的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执法队伍,通过法制手段,打击盗采现象,完善河道管理体制。
4.3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作
由水利、国土、公安、财政、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参与,政府授权,水利部门牵头,部门协作,组
建政府采砂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市县采砂的审批、监督及税费征收,编制采砂规划,规范采砂秩序。明确水利部门及其河道管理机构是河道采砂管理主体,受政府委托行使河砂资源的综合管理权,负责河砂开采、运销和储存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明确责任,权利和责任于一体,建立
[]责任追究制,使管理部门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2。
4.4做好采砂监督检查验收
建立专门监督检查队伍,对采砂设备、采砂范围、采砂深度、废弃矿砂处理、砂石料的堆放、运输、采砂后对河道平整度的恢复等是否按采砂规划要求进行操作,对于违规采砂队伍,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对于屡教不改的,吊销其采砂资格。另外,采砂直接危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的安全,还要接受当地群众监督。由政府组织成立群众监督小组,一是监督检查工作有没有走过场、有没有失职现象发生。二是监督非法采砂现象,发动群众,做到群防群治,对能及时提供非法采砂行为线索的群众应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营造群众参与打击非法采砂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就说建立多层次、立体监督体系,达到互相制
[]约的目的,使监督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规范采砂行业自觉走上科学、规范采砂之路3。
4.5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对沿岸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疏导工作,采取树立宣传牌、警示牌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宣传非法采砂的危害性及处罚标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理解和支持,不断改善河道采砂的执法环境,为采砂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现有的采砂人员依法、科学采砂,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采砂活动。
5.结语
河道采砂管理是促进河道健康发展,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方面。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控制河道无序采砂,但是盗采乱采现象还屡见不鲜,到了非治不治的地步。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尽管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和谐因素,与当前维护河道生态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在科学编制采砂规划,认真落实采砂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尽快寻找河砂替代品,满足建筑市场需求,减少对河砂的开采。努力使河道采砂全面走向依法、有序、科学、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维护河道生态平衡,实现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庄良松. 河道采砂危害及其控制对策的探讨[J],水利科技,2009,(5):65-66.[2]杨春锁,等. 非法采砂已使河床迅速加深 南京继续禁止长江采砂[N],中国经济时报,2002. 1.(12):12-13 [3]张雅宁. 对渭河下游河道采砂管理的思考[J],陕西水利,2008,(6):6-7
第二篇:非法采砂案件中涉及河砂价格鉴定思路分析
非法采砂案件中涉及河砂价格鉴定思路分析
近日,xx价格认证中心受xx县公安局的委托,对一起涉嫌非法采砂案件中涉及的xxxx立方米河砂进行价格鉴定。
接受委托后,价格鉴定人员立即会同公安办案人员一起对该案件中涉及的河砂进行了现场勘查和详细记录,通过现场勘查,涉案河砂堆放成不规则“山丘”形状,并且数量巨大,对其准确数量难以用普通方法确定,我们建议办案人员委托地质勘查部门测定该涉案河砂的准确数量,办案人员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委托相关部门测定并出具了涉案河砂数量的勘查报告,确定数量为xxxx立方米。
在随后的价格调查过程中,鉴定人员发现了河砂不同于常规物品的情况:
一、同等品质河砂由于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价格也不相同,运费是其价格构成的主要项目。
二、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不少砂场每立方米商品河砂上车价格,竟然低于河砂管理部门规定的每立方米河砂应该向国家缴纳的税费(河道管理费、采矿权价格款、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共计为:xx元/立方米),这种情况下河砂平均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
针对情况一,鉴定人员会同办案人员一起和公诉人员进行了沟通,对委托书中的“价格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义,明确了该次鉴定涉及河砂价格为“河砂从河里采掘上岸价格,包含应缴纳国家的税费,不含存储费、运输费等其他费用”。
针对情况二,由于河砂平均市场价格没能反映河砂的本身价值,鉴定人员决定采用价值价格法进行计算,调查了多家正规砂场和河砂管理部门取得了河砂采掘上岸成本、采砂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以及每立方米河砂应缴纳的税费,确定计算方法如下:
鉴定价格=(应该向政府缴纳的有关税费+河砂采掘上岸成本)×(1+采砂行业的平均利润率)×(1±河砂品质调整系数)
公式中“河砂品质调整系数”根据河砂的品质确定。鉴定人员按照该思路,出具了价格鉴定意见,得到了办案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采信。
通过该案,鉴定人员要充分运用价格鉴定委托书中的“价格类型”项目,把鉴定标的价格内涵进行详细定义,是规避价格鉴证风险的重要手段。(山东省沂南县价格认证中心 范如水)
第三篇:晋江市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分析及对策
晋江市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分析及对策
泉州中远学校 朱维煌
指导老师
叶书凤
泉州晋江市是一个生产鞋的城市,拥有众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走进富裕的同时,环境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在2002年的统计报告中,晋江空气污染指数居全省第一)。鞋厂排放很多有害物质,名字是三氯化笨之类的物质;交通工具的屁股后面每天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砖瓦厂和瓷砖厂散放出具有香气却有毒性的气体,这些物质混杂在空气里,遮蔽天空,毒害人们身心健康,危害庄稼。
一、空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以下空气污染物是我市常见的:
1.二氧化硫 :浓度为1-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臻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3.酸雨:危害人身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4.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少量可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功能;过多或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等。
数据:(1)2004年,晋江pH年均值同比去年下降了0.19个单位。晋江市酸雨频率同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2005年,晋江市区降雨pH年均值5.02,同比去年上升0.05个单位;酸雨频率81.2%,同比去年上升了10.2%。(3)2007 年酸雨率为 72.7%,降雨的 PH 值范围为 4.90 ~ 5.75 之间,全年的 PH 均值为 5.31,但比去年有显著改善。
二、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污染源主要有三种。
(1)生活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市民生活燃煤废气,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而向大气排放的主要的污染物是SO2、NOX和烟尘,具有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等特点,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其例子:每天一到学生放学时间,那些所谓的菜馆炒菜时就向大气中排放煤烟,危害着学生的健康。(2)晋江市工业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磁灶镇,内坑镇的陶瓷业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废气,其次是锅炉燃煤废气,砖瓦炉燃煤等。另外还有陈埭、池店,青阳制鞋业产生的三苯废气。评价结果表明,晋江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是燃煤陶瓷和锅炉,占工业废气的75%以上。以及有些晋江鞋厂每次生产完后的鞋业垃圾往往直接放一把火把废料烧掉,污染当地的空气,给当地居民和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我身边的日常见闻:我在每天上学经过的地方总是遇到有鞋业垃圾燃烧,经常影响从这一条路上学的中学生。(3)交通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晋江市每天机动车燃油废气,污染物主要是SO2,NOX和CO,其中NOX的污染负荷最大。
为何会产生污染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为何要环保。二是污染处理技术不够成熟。三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不高。特别是某些企业老板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给人带来的效益。
四、解决措施
1.解决污染源的几项针对措施:
针对生活:①在全市推广用电磁炉取代煤气作为燃具。②充分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替代燃煤,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针对工业生产:① 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提倡清洁生产,真正让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②工业用燃料低硫化,有条件的要逐步推广低硫煤、油和煤气、天然气,甚至以电为能源。③改革工艺和改变燃料构成和燃烧方式。
针对交通大气污染:①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应多种植一些具有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阔叶植物②对公交汽车、出租车、大巴车等车辆积极推广清洁燃料,减少废气排放。
2.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①针对企业:对企业的领导人、员工等人的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②针对学校:环保部门适时组织几次对学生的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如:专题报告。③其他人群:深入社区、街道等市民居住场合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3.政府加大立法,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力度。
①制定针对企业相关人员的法律规范;②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并利于学生宣传的法律规范。③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和限制治理制度,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实行停产治理。④要保护环境就要从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入手,使学生成为一支积极宣传环保的小卫士。
五、晋江市空气污染给我们的启示:
为了让家园的明天更美好,我们学生应努力学习环保知识,积极投身环保宣传工作,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积极主动投入,并付诸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决不可重复欧美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通过人们努力,相信晋江将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篇:怀柔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怀柔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张久省
2012-03-31 09:47:02
来源:北京水务 2012年01月10日
摘要:怀柔区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之一。从区域概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入手,统计分析水资源供需特点、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指出当前生产和生活用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怀柔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结合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怀柔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分析 保护 对策
随着怀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重制约因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实现怀柔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北京市远郊区县之一,距市区约50 km,位于东经116°17'—116°53',北纬40°14'—41°04',区域南北狭长,东邻密云,南邻顺义,西接昌平,北与延庆、丰宁、滦平县接壤,全区总面积2 128.7 km2,其中山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9%,为1 888.1 km2。
1.1.2河流水系特征
全区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和北运河2 个水系,以潮白河为主,北运河次之。全区有四级以上河流17 条,建有大型水库1 座,中小型水库17 座,塘坝64 座。
1.1.3气候
怀柔区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变化大,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11.80℃。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8.6 mm,80%集中在7 — 9 月份。受地势影响,区内降雨量有较大差异,多年平均降雨量山前区为679.9 mm,山后区为395.7 mm。
1.2 社会经济情况
到2009 年末,全区有常住人口39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9 万人,自2000 年以来,农业人口呈逐年减少、城镇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城镇水平明显提高。
1.2.1地区生产总值
2000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85 亿元,2009 年实现国内生产增加值131.4 亿元,2000—2009 年GDP增长率为14.83%。
1.2.2土地利用情况
全区现有灌溉面积1.30 万hm2,其中农业有效灌溉面积0.811 万hm2,林地灌溉面积0.147 万hm2,果园灌溉面积0.335 万hm2,牧草灌溉面积0.01 万hm2。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2.1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2003 年原怀柔区水资源局和北京市地质勘察院联合编制的怀柔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计算成果表明,怀柔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3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8 亿m3,二者重复计算为3.23 亿m3,最后计算成果水资源总量为3.56 亿m3,其中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为3.48 亿m3,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2.64 亿m3。依据报告,怀柔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仅为1.63 亿m3。
2.2 水资源利用情况
1980 年,全区总用水量1.25 亿m3,且基本上都是农业用水,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很少。
2000 年全区总用水量上升到1.67 亿m3,其中农业用水1.29 亿m3,工业0.17 亿m3,建筑业及城镇生活用水等0.21 亿m3。2000 年以后,特别是2003 年北京应急水源地在怀柔区建成,年开采量1.2 亿m3。工程投入运行后,全区总用水量急剧上升,一度高达2.53 亿m3 以上,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为满足本区工农业和城镇用水需求,在原有怀柔水厂基础上,相继兴建了北房供水厂、年丰供水厂、开发区供水厂、雁栖供水厂、怀北供水厂、高两河供水厂、潮白河绿化水源地(向水源八厂供水)、怀河潮白河奥运应急水源地(2009 年初向北京供水)等多个供水厂,由于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需求的增长,供水厂的大量投入运行,使怀柔平原地区地下水出现长期的超量开采,累计超采5 亿m3 以上。在2000—2010 年的10 a间,虽然采取了多项节水措施,取得突破性成效,但2010 年怀柔区水资源总开采量年达1.6 亿m3,其中怀柔区自用8 086.3 万m3,向北京市供水8 577.5 万m3,全区仅维持在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上,但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仍居高不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截止到目前,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由2003 年的17.67 m下降到2009 年同期的29.66 m,局部下降至42.03 m。存在问题
3.1 农业耗水量大、效率低
截至2009 年底,怀柔区农业及林果用地1.302 万hm2,产值7.17 亿元,年耗水3 255.6 万m3,万元GDP 耗水454.05 m3,耗水量大显而易见,虽然多年来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了喷灌,微灌、管灌等,但由于管理落后,加之缺少管护资金,有建无管,浪费严重。
3.2 农村农民无偿用水、缺乏节水意识
怀柔14 个镇乡284 个行政村,虽然有80%的行政村实现了集中供水,但除少数村实行成本供水,或定额内无偿供水、定额外收费外,大多数村仍是无偿供水,对农民自身利益没有触动,也就没有节水意识,跑、冒、滴、漏现象仍然存在。
3.3 农村养殖业使用地表水缺少取费依据
近几年,随着怀柔区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户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数民俗户依水而建,除吸引游客外,同时利用河流地表径流进行养殖、垂钓等项目增加收入。但由于北京市缺少征收该类水资源费的依据,用水与养殖、垂钓户利益不挂钩,致使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使原本就流量极小的地表径流遭到严重污染,虽然市、区政府重视,加大污水治理、湿地建设等工程措施,但水环境污染现象仍较突出,水质恶化情况加剧。
3.4 污水治理零排放缺少奖励机制
目前北京市现行法律法规均没有污水处理后零排放的奖励政策,虽然目前对企业技改治污有一些补助政策,但对企业污水治理达标后排放和不治理排放直接进入污水管线同样征费,缺少零排放的奖励机制,致使众多企业对污水治理达标排放资金投入不足。
3.5 再生水利用投资机制不足
目前怀柔区有庙城和雁栖2 座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其余为企业减排自建的一些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再生水主要用于怀河、雁栖河景观用水和企业自用绿化用水,少量用于城市绿化灌溉用水。机关企事业单位院内绿化用水仍取用自来水或地下水,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再生水供水管网和取用再生水的设施。保护对策
4.1 落实水利一号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应从行政审批入手,严把取水关;其次,按照行业用水定额逐个重新核定现有企事业单位需水量。
4.2 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
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要通过水利先行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带动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使山区植被进一步提高,实现乔、灌、草、花综合的、立体的、高度的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和大气质量。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考虑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建设经济林、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河道湿地等生物措施时,坚持与观光农业、林果采摘和旅游休闲度假结合起来;在建设工程措施时,也要坚持生态的理念,与生产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设绿色的、生态的谷坊坝和梯田。
4.3 水利建设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
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始终是水利建设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水利工程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水库上游建设清洁小流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严禁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治理村庄、旅游风景区、养殖小区、冷水鱼垂钓、烧烤等污染源。在农村开展一场治污、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理的革命,彻底改变院内堆放垃圾、向街道排放污水、食用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的简单生活方式,努力改良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在农村地区实行高封闭的垃圾袋装化,开通全封闭的垃圾班车。结合农村城市化建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的大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另外,还要加大对水患的治理,为城乡居民的防汛安全提供保障。
4.4 水利建设与节约用水紧密结合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要让广大群众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采取严格的措施开展节水工作。对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甚至对每个人的用水都要量化,确定用水指标,实施用水定额和累进加价制。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新的开发项目都要有节水的措施和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自建中水回用系统。
(3)加大雨洪利用力度,将珍贵的雨洪水留在辖区境内。在城镇地区积极推广透水砖,建设透水路面。
(4)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提高中水利用率。
(5)在对入区企业的审批上,要严格把关,严禁高耗水的项目落户怀柔区。
(6)建立明确的节水奖励机制,奖励资金与节水数量挂钩,公开透明,同时将该项资金纳入城镇预算,专款专用。
4.5 制定农民养殖业循环用水取费政策
制定农民养殖业取用地表水(山泉水)循环利用取费政策,开征水资源费,这样虽增加了少数农民的负担,但触动了其自身利益,可有效提高节水意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4.6 制定水源地的补偿机制
制定水源地的补偿机制,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有利于水源地的可持续利用,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怀柔区97%的面积是北京水资源保护区的特殊位置,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同时明确保护责任,特别是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责任和保护范围,防止污染,既保护了水源也保障了水质,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五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把各国政府推上了治理的前台,并成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要务。由于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行为、理念、制度、手段和方式的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分析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并找到与政府行为特点相适应的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政府;环境保护;绿色GDP
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环境当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对于环境的治理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对其需求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政府治理环境,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1](p101-103)展。
(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早日实现全民的小康的有力保障。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眼前的危机。我想,大家可能曾在不同的场合赞美过中国过去25年里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现今,政府已意识到环境治理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展开行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生态政府危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的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回受到更大的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绩付帐,为滞后的体制付帐,从而导致政府的生态危机,即生态环境与经济严重失调。如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是当地的GDP的增长,各种发展规划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而被制定出来,无数制造业也是没有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中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2]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又进一步加深了政府的生态危机。
(二)政策失效,调控手段单一,治污流于形式。首先是政府制定的政策科学性不够。如“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既可给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为地方提供就业机会,因而环境污染就常常在发展的口号下得以畅通无阻;从另一个角度看,污染治理本身存在规模效益问题,“谁污染谁治理”致使一些企业由于成本问题治污流于形式,甚至留下了“寻租”的稳患。其次是政府制定的政策之间缺乏配套支持。如作为重点环境保护制度的“三同时”制度由于缺乏相关监督,一些新上项目根本就没有做到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时”,造成这一制度的有名无实。最后是法规体系仍不够完整,目前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有关法规仅有2个,一些相关的环境标准、治污标准过于单一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目前,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内部整改等措施来治理与控制污染。但由于政府很少考虑历史上形成的污染环境的特殊情况,对企业这种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偿,导致了政府和排放污染的乡镇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于是一些污染企业在被勒令关停后在某些时候又改名换姓,以其他名义重新开业;一些治污企业则在达标检查通过后仍继续排污,甚至变本加厉。
(三)法律法规滞后,环境监管能力弱,监管体制不健全,环境治理难以奏效。我过法制化程度不高。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治理工业污染,刚提到议事日程,而更先进的“清洁生产”要求,又提出来,令人措手不及。面对日益分散、复杂的环境污染,政府机关立法滞后,法律条文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普遍出现“环保部门软,发展部门硬”,从而制约了环保执法力度。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态与环境污染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不可能一刀切,只能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作出规定,不可能涉及到非常具体的细节。现在的问题是,能够对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的基本制度没有从法律法规上得到保障。[3](p65-70)此外,政府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如在税费制度、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企业环保考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在税收制度方面,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现行税制,不仅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或环境保护纳入税制设计的原则之中,而且缺少针对环境污染行为而课征的专门性税种,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税收措施主要限于税收减免,税制建设对环境保护鲜有考虑,例如资源税征收范围只限于矿产品和盐,而对其他资源没有设计,这不利于资源税发挥应有的环境保护作用。消费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把一些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列入税目中,如电池、一次性垃圾袋、煤炭等。
2.排污收费制度虽然在控制污染和筹集环保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排污费的政策效应来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首先,收费制度不能保证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可靠性。环保收入的主要来源——排污费仍属于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在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时常发生挤占、挪用、拖欠、积压排污费的现象。其次,由于收费面不全,收费标准偏低,致使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治理污染。最后,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现行政策规定排污费只能用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不能用于清洁生产和集标不治本,影响排污费资金的投资效果。[4]
3.缺乏企业环保考核制度。长期以来,GDP是我国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GDP数值越大,综合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现为对GDP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但这一原理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生态环境永远美好的前提条件之下,而未考虑把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成本之一计算到GDP中去,这种收入与成本的不对称核算方式必将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现实中,人们逐渐发现生活质量并不是与GDP增长同步提高的,其原因在于恶劣环境、生态失衡减少了社会福利。
4.环境主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限理性。从本质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的活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受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偿使用等观念左右,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采取各种聪明绝顶的手段无节制地开发自然,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出现许多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异。又因为环境是公共产品的属性,“经济人”只愿享受环保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却不愿为治理环境污染而付出任何代价,甚至形成了“治理环境污染是政府的行为”的观点和习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之下,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在内的环境主体不管在决策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将环境保护排除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外。[5]
(四)环境资源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导致市场主体短视行为,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市场机制这些作用的有效性以市场制度完善、产权明晰为前提,以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为原则。但事实上,我国政府不仅环境资源产权上不明晰,而且市场交易制度不完善。首先,许多环境资源(如水、空气)不存在市场,这些资源的价格为零,无偿使用这些资源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资源无价,使得资源耗竭速度和紧缺程度也就不能用价格信号准确地反映出来,政府难以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助长了资源开发的无责任化倾向,资源日益稀缺也就成为必然结果。其次,有些资源(如渔业资源)虽然存在市场,但价格偏低,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资源部分的成本在开发总成本中往往被忽略,资源所有者国家的正常积累被削弱;使资源与开发者利益不是共荣共存关系,客观上强化了微观;主体的个人利益,助长了短期行为。
(五)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导致公民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境污染行为缺乏制度外约束。如果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事件不能用具体的概率数值来表述,这种情况就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经济行为主体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是不完全的,就可能出现一些经济主体拥有其他经济主体所不拥有的信息的情况,即发生信息不对称。从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对深层次的、潜在的环境问题往往认识不足。这样,污染者就可以利用人们环保知识的匮乏排放污染物或转嫁污染,并且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效益方面的考虑封锁污染信息。
(六)宏观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调。政府调控的作用是以政府承担相应成本、交易费用最小为原则,通过制度供给,如制定和实施使成本内在化的制度,消除企业内部成本外在化所引起的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生建立起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总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在内)的优化配置,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但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或不足,将会带来效率的损失。根据综合产权学派的首创者罗纳德·科斯和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等的思想,政府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政府干预的效果并不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即成为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障碍。
1.缺乏实施环境资源保护的制度基础。当前尤为突出的是环境监测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在财政预算中至今没有明确独立的环保支出项目。前者导致对于过度耗损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不能得到有力打击,及时制止,后者致使我国环保支出占GDP比重一直严重偏低。不仅中央环保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未超过1%,而且地方财政环保支出比重也不高。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没有稳定可靠、持续增长的资金投入,必然影响污染的治理与环境的改善
2.地方经济体制与中央政府调控能力下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又一严重制度缺陷。地方经济体制的存在,为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各地区为了获得其中的利益,必然会加强对公共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地方经济还造成市场的分割,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滋长腐败等。地方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则必然伴随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下降。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发展经济的其他政策必将对环境产生影响。政府采取一些旨在发展经济的政策无意中可能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我国长期以来对一些能源、资源(如对水、木材等)实行政策性补贴,以缓解基础部门的经营困境,但因财政补贴使资源和商品的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其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从而造成商品高价、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状况。不适当的财政补贴,掩盖了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加据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
三、加强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分析 解决政府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污染的治理,更不能将环境治理当单纯技术问题处理。关键要积极寻求对策,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针对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合理选择经济增长途径
鉴于环境保护问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经济增长途径的选择,对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可以说,政府选择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
1.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和环保意识。政府应该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环境当中来。其中,公众是环保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公众通过对自身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注,支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行动,形成一种推动力。也可依据法律程序,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不力,提出抗议和直接对话,形成社会监督压力。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环保还未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对政府、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污染治理,缺乏社会基础。鉴于人们对环保的参与,是以对自身生活质量、健康的关注为基础,所以,政府应及时把污染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健康的危害,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污染危害的认识水平。还应结合各地的环境问题,利用不同的环境纪念日,加强环保宣传,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树立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6]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水手减免政策。通过这些工作,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所谓环保产业,广义上指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生产行业,这里仅指生产环保设备和环保产品的行业。之所以强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因它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环保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目前,我国环保业规模小、实力弱,尚属“幼稚产业”,经济对环境的“反哺”机制,尚未建立,环保领域尚未对投资产生足够吸引力,从而使资源配置向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挥作用。首先,应实现政府引导,推进环保产业化。通过鼓励、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环境保护,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以推进环保产业化进程。国家应抓紧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使环保产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为使环保产业尽快改变落后状况,国家可从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大型环保项目的资金注入,并将环保产业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给予支持。同时,要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如投资优先、低税率、减免税收,以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其次,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再次,借助工业推动,加快环保设备国产化进程。技术落后是我国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的主要原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都有赖于环保技术的提高。4.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过去政府那种主要靠增加物质投入、铺摊子上项目,求得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建设,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1.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环保高新技术,实现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当前,许多国家先后都将环保作为国策,日益重视和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已成为世界环保产业强国,环保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当代高科技已渗透于环保领域中,环保技术产品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我国作为国外环保企业及/其技术产品进入的重要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可借助世界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当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解决融资问题,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使其在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的同时,逐步实现规模化。二是通过加大科技开发和先进设备的投入以及与立法、政策引导等手段相配合,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的产业化。
2.加强环境法律制度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设租、寻租等现象,非常必要强化政府干预的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惩处违法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执法、监管人员本身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并使其制度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确认目前的监理机构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3.实行费改税。根据目前我国资源补偿费和排污收费偏低,收取范围狭小等现状,应改费为税,并适当增设环保税种和制订合理税率。为使环境成本内在化,需要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中,在产品定价时,要计算环境资源的成本和价格。同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和产品,应适当提高税率。环境税的优势是:既能使环保资金的筹集有法律保证,又能促进企业平等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以减少能耗和减轻污染。[6]
4.扩大筹资渠道,争取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为了解决生态治理中资金紧张问题,非营利组织可以和营利组织合作。非营利组织要在政府日益减少投资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完成其存在的社会使命,就必须想办法从各个方面获得组织生存的经费。其中和营利组织形成联盟就是一种获取资金,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实现双赢交易的办法。生态治理中的非营利机构可效仿这样成功的合作,从营利组织获得所需的资金。另外非营利组织也要不断地扩大自身宣传,使得群众广泛参与,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生态治理非营利组织也要逐步向国际化接轨,努力寻找国外资金来源。
(三)完善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经济因素
1.应用经济政策手段,促进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在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中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向无污染、高技术企业发展;对环境治理项目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或补贴政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与企业顺利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进行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开展环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按照国际惯例对环保企业和环保产品进行第三方认证,以提高环保企业的竞争力。
2.考虑建立政府严格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并取得了成功。一般说来,这种交易的大致过程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排污权。政府可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如果排污者能削减其排污量,它的余额就可以出售获利,从而可以刺激排污者发明或利用新的更经济的处理技术和方法,这样社会治理环境的总费用就会减少。我国应考虑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加速发育排污权交易市场。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作用的一项可行措施。
3.政府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促使企业把环境因素“内化”到生产计划中去,以阻止企业肆意滥用公共资源,减轻污染。目前,我国已开征的这方面费用主要包括资源补偿费、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费三大块。今后除应继续加强这些费用的征收工作外,还应扩大征收范围,改革征收标准,以更好地达到环境控制的效果。此外,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征环境税,以调节人们开发、利用、破坏和污染环境资源的程度。结合我国国情,可首先对含硫燃料增收硫税,对严重危害环境的产品征收“污染产品税”,征收部门可由税务机关委托环保机构代为承担。
4.实行有偿且限额发放排污许可证。对自然环境而言,污染单位越多,破坏作用越大。政府既然在排污的终端规定了相关的收费制度,那么在排污的始端也应该作出限制进入的安排,以保护环境不受过多污染单位的侵扰。这种限制进入制度安排可以体现在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有偿且限额发放上。政府可以通过竞拍的制度安排,使排污许可证从一开始就内含价值,获取排放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支付相应的成本代价,而且获取时也不是无限获取,应该有限发放。这方面可以参照城市出租车运营投放数量限制办法,用竞拍方式来决定其价格。
(四)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1.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使绝大多数资源及产品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同时,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主要明确国有资源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责任,建立市场化的使用权流转制度;健全对国有资源的督察和监管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另外,取消对水资源的补贴,而对有利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则实行补贴和奖励,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对一般技术和有益于环保的技术有所区别,在政策和制度上向环保事业倾斜。
2.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实施排污权制度。排污权制度,也称排污权贸易,它是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一种制度。是由政府根据社会环境承受能力,对每年的排污量规定上限,通过许可证制度,将排污做为一种权力在排污企业之间进行交易和转让。许可证价格由社会供求决定。因为一年中规定的排污量(即社会供给量)是确定的,如果社会需求增加,即排污企业增多,实际排污量增加,致使许可证价格上涨。当价格高于企业治污成本时,企业则会投资于治污。这样,便可从宏观上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同时,迫使企业不得不核算排污成本,避免负外部效应,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7]
3.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法规方面,今后政府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增强政策的科学性、配套性与适用性,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为严格贯彻实施国家的环境法规政策,必须具备完善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4.政府创造生态治理的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建立一种促使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其创造性能力的一种监督管理机制。同时要放宽对生态治理中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生态治理非营利组织创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不会让它们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8]
5.在生态治理非营利组织内部要避免政府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非营利组织应该定期及时地向资金捐助机构或是个人提供其内部财务资料、工作效果数据。非营利组织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真正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才能不因自身的管理问题导致行为扭曲,以至危害社会。
(五)推行中国特色绿色GDP核算的五大对策
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由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对应的层次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范围,同时,GDP核算也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并且核算技术十分复杂,所以,首先应在组织间以及国际国内之间需要协调配合。因此,首先应在组织形式上搭建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的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并负责组织试点及实施工作。搭建跨学科、跨部门的统一工作机构是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成功的保证。
2.选择合适的目标模式。鉴于我国目前资源豪竭和环境退化问题并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局面,建议GDP目标模式的选择采用联合国推荐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卫星帐户,分布实施,在完善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最终建立实物量和价值量两套核算体系。
3.确定研究的重点。根据中国绿色GDP核算的目标模式,当前,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比较理想的、与国家统计核算体系衔接、分布实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2)提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框架。(3)提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核算方案。(4)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结合已开展的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调查工作,完成有关环境损失核算,这是环境核算价值量核算的基础。[9]
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
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的试点工作。绿色GDP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不仅存在着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不接轨从而统计数据收集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率先在一些地区试行绿色GDP核算,这样对于中国绿色GDP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10]
参考文献: [1]张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2]安体富,龚辉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03,第4期.[3]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司金銮,袁星侯.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J].生态经济,2000,第2期.[5]王金南等.基于卫星帐户的中国环境资源核算初步方案[J].中国环境政策,2002,第3期.[6]周宏春.对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考[J] 经济研究参考,2000。第6期.[7]张曼,张树军 排污权制度对我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启示[J] 生态环境与保护,1999第6期.[8]钱兴福,屠世亮.论中国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生态环境.2001,(1):49-52.[9]刘世庆.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率先试行绿色GDP探讨[J].中国经济时报,2004.[10]马中,蓝虹.环境资源产权明晰是实行绿色GDP的关键[J].环境经济,2004.In government environment government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unceasing worsening has already had a series of stern questions, pushed up the various countries'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on stage, and became the recent years transform/shift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an important matter.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realizes the economy sustainably, soon will enter the well-off society, the government must enlarge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 dynamics.But the government in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has some questions unceasingly to produce, creates a series of seriousissue, analyzes and solves these problems to become the urgent matter.Key words:Environment government;Ecology government;Green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