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年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对策初探
陈华双 周钢
[摘 要]静脉治疗是临床目前治疗危重症疾病的重要手段,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使用药品近30000种,而静脉使用药品就占33.3%。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医院静脉治疗的病例逐年增多。我国有90—95%的住院患者接受不同程度静脉输液治疗[1]。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它具有给药方便、药效迅速等优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护理实践领域静脉输液治疗是最多的一项护理实践活动。随着静脉输液技术及工具的日新发展及广泛应用,而且静脉输液又是一项有创操作,所以静脉输液的质量及安全管理等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护理安全管理无疑也就成了保证护理质量、杜绝护理差错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够准确、有效、安全、及时、甚至使病人感觉无任何痛苦地把药物输入到体内,则无疑会大大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我科2012年1月至12月共收治病人458例,其中,住院老年患者≥80岁共445例占住院患者的97.16%,现将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老年患者 静脉输液 安全管理
临床资料 455例老年患者,年龄在64~100岁,平均82.8岁,男231例,占50.76%,女224例,占49.23%,均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下,按照规范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1.常见问题
1.1 穿刺困难 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机能上均出现不同的衰老特征,加上疾病对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找血管困难、血管不易固定、血管充盈度差、回血慢等。
1.2 渗液 由于老年人卧床时间长而躁动不安,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尿频、大脑功能退化症、谵妄、躁动、因疾病而造成的意识障碍等均可引起肢体活动过频,加上观察不及时或穿刺部位选择不当且固定欠规范,很容易使针尖滑出,敷贴、胶布脱落而致渗液。
1.3 自行调节滴数 老年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应急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突出,部分老年患者在心理应急障碍条件下,性格和行为异常,有些存在幼稚心里、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2]。而且老年病人多性情急躁,长时间输液缺乏耐心,希望尽早结束,所以有不少病人自己任意调节输液滴数。
1.4 易出现输液反应 由于老年患者的肺功能差,若过多过快输液易诱发心衰或肺水肿,并且由于抵抗力差而导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增加。另外,老年人肝功能和酶系统活性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而引起药物反应,肾功能减退延缓药物排泄,加大了药物中毒的危险,其他不良反应亦增多。
1.5 拔针后出血或淤血 老年患者因血管脆性增大,由于不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时间不够、按压力度不正确等易造成拔针型出血或皮下淤血。2.护理对策 1)提高穿刺成功率
1.1)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负责对静脉输液中的难题进行解决。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直、易显露、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血管对老年患者来说难度太大,他们大多是多病共存久治不愈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所以必须有计划地选择和利用血管,但要避免选用硬化、受伤、感染、靠近关节或疤痕的血管。进针点应避免选择在关节处或虎口处等。静脉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3],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而且便于固定。
1.2)穿刺技巧 大多数老年病人的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度大,应根据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绷紧穿刺部位,以固定血管。操作速度宜慢,松解止血带动作要轻柔,以免血管移位而脱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从力学角度理解,根据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依据,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可以明显减轻穿刺疼痛感,以60度左右为佳,减小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压强增大,进针的速度要快,同时表皮受损范围小,病人疼痛减轻。进针必须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操作。
1.2.1)肥胖型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必须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弹性或饱满感,掌握好深浅度,看准方向,摸索进针。
1.2.2)体型瘦的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少,皮肤松弛没有弹性,静脉充盈也相当差,血管细而滑,不易固定,穿刺时止血带必须靠近穿刺点捆扎,易选用细小针头,针头必须要锐利,否则穿刺很可能要失败,避免同一根针反复穿刺。1.2.3)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 由于起病急血管壁弹性差,萎缩扁平,皮肤粗糙,穿刺前局部需要轻轻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局部热敷,切忌止血带过久或连续击打过久,这样可造成相反效果,因为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周围皮肤发红或呈紫绀越加看不清晰不利于穿刺。
1.2.4)慢性病和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 其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而造成局部淤血现象,故需用细小针头,轻柔地进针。1.2.5)水肿的老年患者 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积液暂时消退有利提高穿刺成功率。
2)输液用具规范符合标准要求。用具有:输液器、锁骨下静脉穿刺管、PICC管、头皮静脉留臵针、头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尽量选择软管针而不建议使用钢针,推荐选用22号留臵针,穿刺针内径不宜过大有利提高穿刺成功率。3)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沟通技巧。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慰藉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尊重性原则、保密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医护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自卑无价值感,悲观、敏感、多疑,固执古板,孤独、恐惧感等[4]。要向其沟通疾病的可控性,采取尊敬、主动和真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尽最大努力避免引起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做好健康宣教,内容为输液的目的、药物名称、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注意事项;
5)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并协助完成患者生活所需,对年高体弱者可加用保护具如软夹板、约束带等固定局部。老年患者输液易增加心脏负荷,易出现输液反应,且老年人由于机体的主要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化,对疼痛反映迟钝,加上皮下组织的疏松,轻微的渗液不易被察觉,所以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增加巡视次数,根据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数(最好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速度)。
6)药物配臵管理 有报道提出应建立静脉药物配臵中心,配臵间洁净度应达万级,操作区域洁净度达百级,由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着连体工作服,戴乳胶手套和口罩,在生物安全柜和水平净化台上配制药液,可大大降低药液被污染的发生率[5]。药液应尽量现配现用,配制后放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增加被污染的机会。更换药液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7)正确拔针 ①分离胶胶布,关紧调速器,将消毒棉球(此棉签贴近皮肤)放在穿刺部位上,操作者左手拇指延血管方向直行轻轻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后再稍加压力压住棉球约3—5分钟分钟。因拇指按压面积较大,能将两个针眼同时压住(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入皮针眼,另一个血管针眼),防止从血眼处渗血。②按压时间不少于3分钟,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生理性凝血,封闭血管眼需1~3分钟。如果按压时间太短,从血管处会渗血。③切禁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闭合的针眼再次出血。
8)护士安全意识,健全输液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保证质量、保障安全的前提。健全的静脉输液治疗制度包括静脉治疗专业人员管理制度、静脉治疗技术管理制度、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等。在美国静脉治疗制度健全,静脉治疗实践标准统一,每4年定期修订一次,汪筠等[6]进行的“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中发现,患者最担心的是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担心护士输错药是患者最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从药品领取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每位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证输注药物、剂量的准确。健全输液管理制度,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臵、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9)加强护理文书的管理,包括护理记录、输液执行单、巡视卡、知情同意书等,确保相关文书的客观、清晰、及时、完整、准确。有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缺乏慎独精神,长期忽视护理安全法规的学习,未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入心入脑,更不能严格的执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有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马马虎虎,随意性大,更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将为推动“十二五”规划: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奠定良好基础。
小结: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之一,是医院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管理也是“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的必备条件。我院是一所老年病专科医院,患者平均年龄均在82岁以上,都是生活基本失能,长期卧床,而且大多数患者基础疾病多而复杂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通过对我科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及静脉输液中的安全管理的探讨,笔者提出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让老年患者无痛苦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将是我们老年病专科医院现在、将来值得永恒探讨的话题。
致谢 本文得到成都市老年康疗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刘旭主任的细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参考文献】
[1] 罗艳丽,李俊英,刁永书等.静脉输液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静脉输液治疗手册.2012,(1).
[2]李华.ICU患者输液安全管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8):10011002.[3] 雷蕾,王丽军,王燕,等.加强安全输液管理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3.[4] 周郁秋.护理心里学 第2版
[5]杨慧萍.微粒对安全输液的影响及护理进展.包头医学,2007,31(1):3031.[6]汪筠,孙文武.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19):7274.作者单位:610066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重症监护病房
陈华双: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E-mail:1421300503@qq.com 电话:***地址:成都市东虹路19号 2013-02-24 收稿
第二篇: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医院护理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为加强高龄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针对病区老年住院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制定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一、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跌倒、坠床。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障碍、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等常步态不稳,起立和迈步艰难,易突发晕厥,引起跌倒、坠床。
2.压疮、烫伤。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差,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降低,加之老年患者活动受限、全身营养障碍,易发生压疮、烫伤。
3.走失。老年患者因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痴呆症,易导致走错病室、外出迷途等事件的发生。
4.误吸、窒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差,减弱了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反射性动作,易导致误吸、窒息。
5.管道滑脱。老年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有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由于翻身活动不当引起导尿管、鼻饲管、中心静脉等导管滑脱。
6.用药错误。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弱,自行服药能力下降,有可能漏服药或延迟服药,导致用药错误。
二、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1.利用晨会和业余时间讨论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每位护士知晓相关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每月对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针对不安全事件制定防范措施。
2.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患者以“爷爷”、“奶奶”称呼,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陪客制度和病人管理制度等,留下家属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取得联系。3.病房及走廊张贴防跌倒等图片进行温馨告知。4.强化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1)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4分即为高危患者,在床尾挂上警示牌,签署《预防病员跌倒/坠床告知书》,指导患者使用呼叫铃并放置在患者可触及位置,常规使用床栏,保持卫生间地面干燥,放置防滑标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讲解安全防护措施,正确服用药物,避免急速转换体位。
(2)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观察评估,13-18分为低危,≤12分为高危,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遇有难免压疮时,及时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请压疮专业小组会诊,提出防范措施等指导意见,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院外带入的压疮,及时填写申报表上交护理部,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促进愈合。
(3)改进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规范使用手腕带,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要求加强陪护,防止走失。
(4)进食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进食时根据病情取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进食速度应缓慢。鼻饲患者每次鼻饲的量不能超过200ml,鼻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并回抽胃内残留液,如≥100ml应暂缓灌注;鼻饲时速度宜慢,鼻饲后静卧30-60分钟,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老年患者如有义齿应及时除去;咳嗽咳痰患者加强翻身拍背、指导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无力者床边备吸引装置,及时吸痰。
(6)严防管道滑脱。将各种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危三类,并做好标识;高危导管用红色标识,中、低危导管用黄色、绿色标识。低危导管至少每天评估一次,中危导管至少每班评估一次,高危导管每4小时评估一次。评估的内容包括留置的时间、部位、深度、固定、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等。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服药到口。口服药双人核对,按时发放,发药前剥除药物铝壳,协助患者将药服下后离开;如遇患者外出,则在床旁桌上放好提示牌,让患者回到病室按铃呼叫护士发给药物,确保服药到口。
(8)转运过程的安全:转运老年患者时,尽量使用轮椅和平车,并有专人陪护。推轮椅病人不能前倾,以防摔倒;平车转运时必须有床栏保护。
(9)使用冰袋、冰毯、烤灯的应注意安全,以防烫伤、冻伤。慎用热水袋。
(10)使用约束带者,必须严格掌握指征,做好解释工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时须每小时检查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如果不需使用应及时解除。应记录使用约束带的部位、时间、终止时间及约束部位血液循环情况。
第三篇: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方法和体会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方法和体会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医院中老年人口也相应增加,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成为人们患病后康复的常用治疗方法。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老年人对静脉穿刺输液治疗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提高老年人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显的尤为重要。现将随机抽取的650例老年患者穿刺的方法总结如下:对象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轮流的老年患者650例,年龄56~89岁,男性260例、女性390例。方法
2.1 选择静脉
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选择手背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老年人血管逐渐硬化,弹性减弱,脆性大,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必须认真选择静脉,以免反复穿刺。
2.2 选择适宜的针头
穿刺时所用的针头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因此针头的选择也是很重要,因此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老年人可选用5.5号针头输液,进针时,针头型号小,针头细,针尖锐利,针尖斜面短,入皮阻力小,对皮肤及血管损伤面积小,患者疼痛减轻。
2.3 正确应用止血带
在静脉输液时,护士为使静脉更加充盈,将止血带扎在皮肤上,由于皮肤摩擦力较大,局部皮肤出现扭曲,这也是引发疼痛的一个原因。因此将止血带扎在自行设计好的静脉垫上,可避免止血带与皮肤直接接触,减轻止血带对皮肤的摩擦力,从而减轻疼痛。
2.4 进针的角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动作轻稳是穿刺成功和无痛的因素之一。穿刺时以20~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好针头即可。
2.5 穿刺点的固定
输液针头的固定是保证轮流通畅的关键。将第一条胶布先贴于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以输液贴代替胶布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敷料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料,使之与皮肤妥帖,此方法避免了一侧滚动法固定所造成的胶带粘贴部位皮肤的张力性损伤。体会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正确的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是穿刺成功的关键,选择适宜的针头是穿刺成功的基础,并给予的有效固定,所以运用和做好静脉穿刺的各种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探讨.当代护士.2008,8.[2]党文美.静脉穿刺的方法和体会.包头医学.2007,31(1).
第四篇:输液室护士对老年患者静脉注射成功的探讨
内容摘要: 【关键词】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穿刺是静脉输液最基本护理技术操作,美国实行了注册静脉输液资格证书护士(cini)的资格 考试 和再次论证[1],而我国也在建立输液护理专科护士的资格认定,保证输液的护理质量。我们在老年病人静脉注射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经验。为了提高青年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方法 总结 如下。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有效执行查对制度是防止输液差错发生关键
(1)护士接受病人药物必须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除核对当天剂量外,还要核对总剂量,告知病人第2天、第3天的用药剂量并且提醒病人携带。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护士在加药、穿刺前核对病人姓名时采取“呼唤应答法”进行查对[2],同时认真落实执行对号入座制度可防止输液差错的发生。(3)过硬的穿刺技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减轻病人的疼痛。2 选择老年病人血管的方法
(1)老年病人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老年病人血管的生理特点,必须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2)在冬季,因周围温度低,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造成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3)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病人,应从末梢血管开始选择,及早使用留置针方法,以保护血管。3 穿刺老年病人静脉的技巧
(1)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2)选择末梢血管输液时,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可选择小号头皮针头,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可用夹板固定,以免滑脱。(3)对老人血管活动度大的血管,护士用左手握患者注射部位,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以2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入少许,用输液贴固定;对比较脆的血管进针速度易慢,松解止血带要轻柔,不宜用力过猛,穿刺时老年病人不用握拳,采用 自然 放松法,这样进针快、回血快,可减轻进针疼痛感。(4)静脉压较低的老年病人静脉穿刺,在病人静脉压低时,静脉穿刺感觉有失阻感,但又不见回血,可挤压近心端血管或输液管下端,如有回血说明针头在血管内,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4 控制滴速、更换液体是巡回护士的基本职责
(1)在输液过程中,观察病情、巡视输液是护士的基本职责。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因此要随时调节输液速度。(2)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 治疗 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老年病人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3)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第五篇:患者安全管理
患者安全管理
在患者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称为护理安全。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涉及参与护理活动的每个人员及各个环节。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来看,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护士在执业的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以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为保证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对患者及护理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过程称为护理安全管理。它包括患者安全管理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谈患者安全管理。1 患者安全问题
患者安全问题包括:(1)意外伤害:跌倒、坠床、烫伤、误伤。(2)用药(血)安全问题:给错药、输错血,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无皮试结果进行注射,输液外渗及坏死等。(3)手术安全问题:麻醉意外、患者错误、部位错误、术式错误。(4)各种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废用性萎缩、院内感染。(5)环境及食品污染。(6)患方行为问题:不遵医行为、自杀。2 患者安全隐患
2.1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护士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不强,“慎独”修养差,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能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法律问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而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因服务态度差,不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而引发护理不安全事例;在非抢救患者时执行口头医嘱;护理文件记录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用词不准确,特别是危重患者的记录重点不突出,提前记录或记录不及时,涂改和编造记录,随便同意患者外出或离院,又不做任何记录;缺乏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一旦出现纠纷,护理人员便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这些以低年资护士表现得最为突出。
2.2 部分护士综合知识水平低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创新,医疗、护理技术含量不断增高,复杂程度及风险加大。部分护理人员不重视业务学习及技术培训,业务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或工作繁忙时更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造成患者及家属不信任感和恐慌,给护理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部分护士缺乏人文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患者身心护理需求,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技巧缺乏、言语不当,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张敏调查显示:65%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
2.3 护理职业的特殊性致举证困难
护士在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而所有的谈话和操作不可能都叫患者签字或知情;另外护理操作有许多环节是在治疗室内进行,患者和家属对此期间的操作可以质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等均可致举证困难。
2.4 环境、药物、设备安全因素
住院环境、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不到位,可造成患者医院感染、食品污染、坠床或跌倒、褥疮、失窃;药物配伍禁忌,给药途径或剂量不当,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不到位;地面湿滑使患者摔倒,病床无扶栏致坠床,呼叫系统故障延误抢救等均可导致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2.5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控不力、业务培训不到位、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都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士超负荷繁重劳动,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到位,环节质量无法控制,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及护士无证上岗等都将影响护理安全。3 管理对策
3.1 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律及安全知识教育及加强“慎独”修养
广泛开展法制及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及法律意识,使每位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存在护理安全问题,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才能很好地维护患者和自己的权益;加强“慎独”修养,不可凭主观经验行事,忽视病情观察。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心理,随意简化任何程序,忽视每一查每一对。
3.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管理层要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知识面,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要对护理人员各方面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
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排班模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可根据不同时段工作量的变化合理安排人力,对中午班、夜班、医疗高峰、突发事件发生、危重患者的抢救实行动态排班制,要用多种方法解决护士超负荷劳动情况。
3.4 建立护理安全监督机制
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络体系,护理部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及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护士长例会,对存在的护理质量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警示全体人员。3.5 创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制订《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医嘱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一些关键性、创伤性的护理操作,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将操作、处置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配合,并要求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质控小组要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有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对危重、特殊观察处置者及特殊场所挂警示标识提示患者及家属,如防跌倒、防烫伤、输氧装置“四防”,置各种药物过敏标识于醒目处,提示护士注意。
3.6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建立良好的签字制度
护理记录必须全面、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具体,不可漏记重要内容,相互间应衔接紧密,不可有空缺及涂改;入院评估一定要注重客观事实;医嘱与护士执行时间要吻合;医疗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当发现不一致时,应主动找医生核实。护理部应定时与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提高护理文书质量。有专家提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不管患者是否愿意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凡做过敏试验一律由患者认可后签字,以示知情同意,并作为医疗纠纷发生时的书证;另外还应特别提出,要记录患者拒绝接受的治疗与护理及嘱咐患者的内容,要记录你所做的,做你所记的。3.7 抓好关键环节
加强对重点员工(新上岗、进修实习、工作责任心不强、能力低人员)、重点部门(手术室、ICU、急诊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环节(患者交接及识别、药物管理、管道护理、褥疮护理等)、重点时段(单线班、节假日、实习后期、工作繁忙或空闲时)、重点患者(危重、大手术、情绪异常、无陪护患者)的管理。
3.8 构建“安全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医护、护患关系
构建“安全文化”氛围就是将希波格拉底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每一个操作规范中,即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的地位。安全文化将文化所有的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它畅通了护理缺陷的上报途径,使被动的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汇报潜在隐患,有利于尽早发现护理不安全因素。理想的医护关系是:“交流-协作-互补”性。限制口头医嘱,特殊情况下执行时,护士应先复述,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护理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标准之一。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是医院工作质量水平提高的前提。因此,对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密监控,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推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