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

时间:2019-05-15 00:3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

第一篇: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

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

观世事如棋

政治的复杂程度不是俺们普通老百姓所能精通的。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一个地方吃公家饭的人,因为超生问题,要被处罚,很可能会被开除。这家人就找到省里的一位高官,批了一个纸条:“某某某超生这件事要严肃处理!”然后是签名***。

假如是你处理这个人超生事件,你看见这张批示纸条,你会怎么做。严格按照规定和纸条上的字面意思办?还是高抬贵手从轻发落?

如果你执行的是后面一种原则,说明你还点眼力见儿!

事实确实如此。这个人把批示给人家处理的人一看:“你看***批示要严肃处理这件事,你处理吧。”

结果超生的事不了了之。

?一个人因为超生,要被开除,仅仅因为高官的要严肃处理的批示,而免于处罚。那位高官以不露痕迹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反对严肃处理的意见。

不知情的人仅仅看那批示,肯定以为那高官秉公执法呢,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那我们到底该这样看待政治呢。一句话,不看广告看疗效。

我们这些老百姓距庙堂之高太远,庙堂上发生的事具体什么情形,我们很难分辨得清,但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吧。我们以这些为评判是永不会错的。

话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粮食大丰收,连存放都成了问题。当时老百姓私下流传一种说法:老朱说中国三年不收,都有得吃————有点夸张哈,不过老百姓嘛,说话总是爱夸张的。

朱总理应对这种局面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扩大粮食储备库的建设,好储备粮食。二是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降低粮食种植面积。

当时中美不正在进行入世谈判嘛。美国人见中国人有意降低粮食种植面积,很高兴。因为按照他们的认知,中国入世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这种发展也会带来食品工业对小麦的大量需求。以中国当时的小麦产量是不足以供应中国入世后的需求。供不足需,就得进口,而美国是有名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大国。这样美国人的机会不就来了嘛。

貌似美国基辛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掌握石油,就掌握所有的国家;掌握粮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了货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可见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的小麦进口大量依赖于美国的出口的话,将对中国的国家和经济安全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基于这种因素,和其他种因素,美国产生了一个判断:就是放中国人入世可行。中国人的粮食问题的命根子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美国还怕入世后制服不了中国?!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入世谈判顺利完成,中国人就加入世贸了。

入世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确实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确实催生了食品工业对小麦的大量需求。不过让美国大跌眼镜的是,美国人期望的中国人的大量小麦从美国进口的局面并未出现。

中国农业的基本数据美国肯定是知道,再加上美国人的卫星天天在中国人的头上转,按道理讲美国人不应该出现这样严重的判断失误啊。

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四代上台后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免除农业税。

二是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

三是对农业进行补贴,比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来一段百度来的官方八股:

从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措施,涉及农田和耕地、粮食生产、市场价格、进出口和库存等多个方面,如通过控制保护农田和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通过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相信美国在做中国入世评估的时候,兵棋推演应该能想到中国采取的这些措施。毕竟这些措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成熟举措,而美国也是个农业生产大国,应该有类似的经验。

但是美国在评估类似措施的时候,绝想不到这些措施组合起来,会对当时的中国小麦生产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通俗地说,美国认为即使中国采取类似的措施,会使中国小麦增产,但由于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即使增产也不足以供应中国入世后小麦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美国的小麦。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下过棋。我下棋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我曾想过对手会走哪几步棋,但是当对手真的如我所料,真的走完那几步时,我会傻眼。因为眼前的棋局并不是我设想的那种局面。也就是说我对棋局的判断,我的计算力出错了。

还记得前面我是怎么评价美国人的吗?我说在粮食战争之小麦上,美国算路不精而未达成目的。美国人并不真正了解当时的中国国情,他不知道在当时制约中国小麦增产的最主要因素。他把外国的经验生搬硬套在中国头上,于是悲剧了。朋友们,你知道美国错在何处了吗?你知道当时制约中国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有9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经历才行。要想弄明白90年代制约中国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那就必须对当时的农村和农业有基本的认知。

我们知道,在小麦收割之后,紧接着就是种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抢收之后是抢种,抢种抢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简称双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这里8-90年代农村是怎么进行双抢的,也就是为大家科普一下当时的农业生产程序。

第一步是先收割小麦,当时没有联合收割机等农具,全凭人工。先把小麦割倒,然后在割倒的小麦捆成一个个大捆子,然后两捆一组,一个人用扁担挑到打谷场上,再散开,散成一厚约十几二十公分(厘米)的圆形或椭圆形。接着人牵着牛,牛再拖着一个石滚子在散开铺好的麦场上轧,把上面的麦穗子压掉后,再用人工把场翻过来。因为下面的小麦还没压掉,把下面的小麦穗翻到上面来再压一遍。最后把麦秸叉走,垒成垛留作做饭烧火用。这还不算完,打下来的小麦是和小麦的苞壳混在一块的,还要在有风的时候扬场,让风把苞壳刮走,剩下干净的小麦就可以拉回家了。

这是抢收。再来说说抢种。

如果小麦收割后,这田是准备种水稻的话,首先是给麦田里放水,用牛拉着犁把田犁过来,然后在用牛拉着耙,把田里的土耙碎耙细,然后就可以插秧了。插秧之前,还得去秧母田把秧给起出来,挑到插秧的田边才可以插秧。

这是我记忆中的80年代的安徽皖东地区的午季双抢的标准的农业生产程序,如果有遗漏和错误,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

90年代,本地区手扶拖拉机开始普及,所以那些用牛来干的活都开始用机器来干了。如果路好的话,麦捆子也可以用拖拉机来拉了,其他作业程序基本一样。

我为什么罗里吧嗦的说了那么一堆,就是想告诉大家在8-90年代小麦收割太费事太费人力了。而且小麦收割和水稻种植是有点冲突的,水稻种植是需要水来插秧的,而小麦收割又要求田是干的,否则小麦收割就难了。麦穗一沾上水,石滚子一压小麦就成扁的了。

因为要顾着抢种水稻,所以必须抢收。小麦还不十分干的时候,就必须收割。因为小麦收割的时候水分大,回去还得忙着翻晒。这又增加了人工。

正因为小麦的收割太费事费力,所以当时农民们对种小麦的积极性并不很大。有的时候宁愿种油菜或其他作物,甚至抛荒一季,也不愿意种小麦。

知道当时制约中国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了吧。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农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容的收割小麦,另外也对水稻种植形成冲突,所以农民们就少种小麦了。

而本世纪初,政府开始对农机具开始补贴,联合收割机开始大量出现在田间地头。大家琢磨一下,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比人工收割省了多少道程序啊,既省时又省力,而且因为收割机多,可以从容收割,就可以等小麦更成熟更干的时候收割,就省了翻晒这一步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农民们当然愿意种小麦了。我记得8-90年代本地很多种油菜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所有能种小麦的地方,全都种上小麦了。

正因为联合收割机的大量普及才导致了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飙升。大家再想一下,联合收割机在世界上也不是新鲜事物,为什么中国8-90年代没有普及呢。如果那时候,政府同样提供农机具补贴,效果会和本实际初一样吗?

我明确地说不一样。因为那时候即使农民们知道有联合收割机,也不会考虑去使用它。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一样,现在联合收割机一亩田几十元的费用在农民们看来已经不算贵了,省下来的时间打打零工钱都比这多得多。而在8-90年代那时候钱可是真值钱啊,农民们宁可自己多累点也舍不得花这个钱。

就象下棋一样,你在合适的时间走出合适的招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如果时间不对,效果绝对好不了。

正因为TG在中国农业生产力即将改变的关键时刻,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才会使中国的小麦生产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我写的东西有点虎头蛇尾,因为美国人在粮食战争之小麦篇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很大的损失嘛,只不过没有多赚到出口中国小麦的钱。

如果你有这想法就错了,我前面是怎么说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放中国加入世贸,不就是美国判断,在中国入世后,能抓住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命根子(当然不止这一点考虑),他有把握能制服中国,他才会放中国加入世贸。

可是呢,在中国入世以后,美国人期望的局面并没有出现,那就不仅仅是少赚点钱这么简单了,最重要的是美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成。

想象一下,假如你和一个人下围棋,棋到中盘,你判断你的大龙比对方的大龙气多,你比对方更占据优势,你想屠对方大龙获胜。结果两条大龙对杀,杀到快到结束的时候,你郁闷地发现,坑人的是你的气没对方的气多。你想想你会是什么心情。你什么心情,美国人现在就什么心情!一样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在粮食战争之小麦篇上的误算,就相当于美国人在中美大棋局的某一局部的形势上误判了。当然了,导致美国人输掉这一回合较量的,不仅仅是在这一地方误判了,其他地方也有。

围棋可以复盘,假如中美大棋局可以复盘的话,美国人会选择和中国人大龙对杀吗?

换个角度讲,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美国人还会在本世纪初放中国人加入世贸吗?

恐怕不太可能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在粮食战争之小麦篇上是平了局部,输了全局。

第二篇:粮食战争

《粮食战争》读后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粮食价格飞涨。粮食,终于演化成一种悄无声息的武器。现在的粮食危机,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粮食是经济的命脉,它的力量是足够惊人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1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在这次挑战中,中国是能独善其身还是会陷入困境?世界的经济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转向下坡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粮食供给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当世界粮食库存只能供应人类54天的消费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危机阴霾过去似乎只是存在于电影或者科幻小说之中,而今它却成为了事实。气候问题、干旱、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和所谓新兴工业国对耕地的侵占……当下一些专家这种不分主次、不辨真伪的笼统分析是无力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抓到这场粮食危机的要害。帕特尔明确指出,全球的粮食生产呈“稳定步”增长的趋势,供应端不是问题,市场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而这些“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从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居于这场战争优势地位的是美国的国家力量和意志、国际金融大鳄、世界粮食巨头、食品工业巨头、超市巨头;数量庞大且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农民和消费者,还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 1

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场战争的呢?说得直白简朴些,现在的粮食危机实际上是一场富国和世界粮食巨头通过不合理的“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

那么,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形势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者——农民或农场主,能够获利甚丰吗?现实表明,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带给生产者更多的是伤害。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转型慢的特点,而且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如果生产者完全跟随市场信号,在看涨的鼓舞下全力投入,很可能等到的是暴跌后的破产结局。其实,全球的粮食生产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者的艰难处境一如既往,他们既要与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又一直在与市场以及“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战。当饥饿和富有让上帝的天平无法平衡时,飘摇的粮食生产者不仅在理想和现实间颠倒日夜,也在一场场无法自控的危机中不知所措。而唯一的出路,或许正像帕特尔博士指出的那样,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粮食富国、粮食巨头和食物企业进行波澜壮阔的斗争才是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粮食的分配问题也足够耸人听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说明粮食分配与金钱分配一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研究发现,出现大面积饥荒的国家,往往同时拥有大量存粮,却没有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去,印度、中国的历史皆如此。所以,大饥荒一般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么,中国的粮食是否安全呢?在此轮粮食危机中,也许我们能安然度过。但在下一轮的粮食危机中,我们没有任何理

由乐观。因为我们已经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框架下,绑上了与美国比拼财力,以维持独立粮食生产体系的“战车”。因此,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是粮食市场的涨价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扩大耕地,这是世界人口数量以及需求量刚性决定了的;二是粮食贸易商的职责就是把富余地区的粮食运到紧缺地区,同时通过价格给农民传递信号,告诉他们增加或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面积;三是虽然四大粮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但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随时可能把世界上粮仓最少的那家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样的投机应对措施就是政府应该控制出口、鼓励进口;四是建立具有主导权的粮食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外资企业接连对我国的粮食领域加强控制,引起了国人的不安,这是生于忧患的最好体现,上个世纪的大饥荒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至今很多人打招呼,还在问“你吃饭了吗”?这就是大饥荒依然存于我们的民众记忆深处最鲜明的东西。粮食还是一种最致命的武器,比很多有形武器的威力大很多倍。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一国粮食命脉不能被他国控制。但自古来,打粮食战争从来未有消停过。中原和北方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流血争斗,很多都是因为草原民族因天灾人祸导致吃饭危机向中原发动掠夺的战争的,而最著名的粮食真正恐怕属于齐鲁等国之战,结果是齐国大胜鲁国,还有越王的煮米让吴国种,导致吴国粮食绝收。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和袁绍本来是力量悬殊,等到曹操烧了袁绍的粮仓之后,战况骤转,曹操一举灭掉袁绍,雄踞北方。可见,粮食是一国的大命根。

近日,海关总署接连发出预警,对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表示深度忧虑。在报告中,海关总署称,新加坡丰益国际斥巨资试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问题,非常值得各界关注。2004年,跨过粮商在期货市场上给中国大豆业造成重创后,逐渐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数据显示,至今中国70%的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的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基地,东北被视为中国最后的盾牌。

粮食和原油是三元经济的踏板,如今需要再加上一个影响世界的金融业,而不仅仅是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经济。粮食之争涉及到能源之争和饭碗之争,中美之间最著名的大豆战争,中国丧失了大豆霸主之位。最近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每多进口100万吨大豆,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资本投入下的农业,比我们缺钱改善技术的农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今看来,中国不仅仅是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而现在又出现三元性,再加上一元就是日益强大的金融系统,这个特征不容忽视,特别是资本大举进入土改后的农村领域。或许,金融业比工业对农业更有影响。为了避免在国际市场屡屡莫名其妙地被“暗算”,政府有必要加强对粮食产品的干预力度。稳定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仅是稳定粮食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稳定经济的需要,更是为了应对通过国际期货市场恶炒全世界粮食的投机性防御的需要。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日前也说,将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并将适当增加大中城市、重点地区

和薄弱地区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库存,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大粮食临时收储力度,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补贴粮价以免使得粮价波动太大伤了老百姓,2008年其实我国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政府为了避免谷贱伤农的灾难发生,给与粮食进行补贴,政府管制措施包括加大粮食补贴制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投放储备粮及控制出口等。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会议表示,将不失时机出台调控措施,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这些措施,实质上对于稳定粮价,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的粮食市场,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比如耕地减少、灾害以及生产率比较低,还有就是国际市场波涛会袭击我们,这就要求从远虑到近忧等角度,切实保护好耕地、提高生产率,近期主要的工作就是稳定粮价。

平谷支行刘雪涛

身份证号:***31X

2009.3

第三篇: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生存被西方人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要事,无论胜与败,只要尽力就可以问心无愧,珍视生命并不认为是可耻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于本国在海外作战被俘士兵的回国,从来都是举国欢庆相迎的——“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从来都不乏大军团投降的事情,明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2万余人,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就有66万5千名苏军向德军投降,整个1941年,德国人俘获了200万以上的俄军。口¨’在国外表现战争题材的同类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更多取决于他们在生存观念的选择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遵循于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上,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生命,战争的结果往往退到了人性和生命的背后,位居次要。

第四篇: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

中美货币战争中之中国战略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了多种教学与学习手段的结合,以及他们间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混合教学;小组协作;网络交互


1引言


现代教育中,教学方式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以支持学校后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达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众说纷纭。“结构说”定义的教学模式[1],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目前在科学教育界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明确地描述了这一关系。

1.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自主建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对所学问题要主动提出各种假设并验证。要善于把当前所学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并认真思考,突出“合作”学习方法。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创新情境,激发兴趣,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前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出现了“混合学习”的模式。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2]。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3],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既然有“教”又有“学”,我们不妨称之为“混合教学”。

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而在线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它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促进了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学习的发展。信息化环境对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支持、交流协作环境支持和多媒体研究性学习工具支持;对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互动合作式学习、对学科综合式学习也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5]。在这种模式中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2混合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手段的实践


现在很多“混合教学”手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做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所以不能一味依赖媒体,而是要发挥多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混合教学

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时采用的是黑板上写程序或在教学媒体上展示已经写好的程序,学生对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讲授方式,即当场在计算机上打程序,从变量的声明到语句的流程,边打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的思路,并且可加上相应的中文注释,学生不仅能直观地看到规范的编程习惯,还能清楚地看到题目的解题过程与程序的执行过程。程序编写过程中难免产生小错误或者可以设计一些错误,通过编译或者程序的单步调试,和学生一起排除错误,让他们了解常见错误,避免重犯。可视化教学中,程序的单步执行尤其直观,能产生以前的黑板书写程序和直接展示程序所看不到的效果,它能看到不同类型的变量和表达式的值的变化情况,例如在讲授结构类型变量的时候,可以通过单步演示让学生理解一个结构类型变量所包含的成员的类型及值的情况,一目了然。

课堂上的典型算法和例题,学生如果没有当堂消化,课下同样有学习的途径。我们把课堂上的实例传到网上课堂的BBS论坛区,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如图1所示)。


这种混合教学发生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混合基础上,可以很好地发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优势;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2.2个人自主和小组协作的混合学习

面对每一届新生,在第一堂课上,我们都会灌输一个理念:编程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在上机练习与思考中领会的。这就传达两层意思,第一,多上机,第二,多思考。学生不能马上深切体会到这个理念的意思,但是随着可视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他们会慢慢感受到程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课堂之外,找时间更多地与计算机“亲密接触”,碰到问题是正常的,要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求助于课程论坛,让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或者更直接的方式,小组讨论解决。

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反应快、对编程有感觉、成绩好的前端学生,也有一些进入状态慢、成绩相对差的后端学生,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很容易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而选择放弃,为了平衡两端学生的差异,也为了发挥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我们把一个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选出组长,组长的选择依据为阶段性测试的成绩。为了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有直接的掌握,每讲完一个或两个章节,进行一次上机测验,测验的结果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检验与激励。我们从第一和第二次测验的成绩选出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结合他们的平时表现,决定组长人选,组员由组长挑选,必要时由教师协调。组成立之后,组长要掌握组员的学习动态,也可以反映组员的问题,譬如收集一些大家感觉有疑问的需要讲解的题目等。组员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对每次测验的成绩要比一比,一起分析原因。小组的作用还在于,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大作业,用学到的知识开发一个特定功能的系统,譬如一个管理系统或者一个小游戏,题目可以自定,也可以提供给他们选择,可以分工完成,锻炼他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编出一些猜数的小游戏出来(如图2所示),看到自己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作品,比较有成就感。教师评判依据对该作品的答辩,代表本组答辩的人选随机产生,答辩成绩代表本组成绩,这就要求每个组员充分参与到作品的开发中,要有集体意识。另外,小组还要交出一份学习小结,对整个学期该课程的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并进行课堂交流。


小组的方式打破了学习的封闭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对小组的状况进行关注,通过每次测验成绩来发现小组中的问题,及时找组长谈话,了解组员动态。

2.3现实交互与网络交互的混合交流

混合教学中的交互既包括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学生小组之内或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还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借助论坛、电子邮箱、聊天工具等方式的交互。在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将个人E-mail和网络课程论坛地址告知学生。号召学生将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通过网络方式提出,网络课程论坛提供在线答疑,保证提出的问题24小时之内给答复,不仅是教师给予回答,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解答,互相讨论。如果是通过发送邮件方式提问的,教师也在解答之后将问题放在论坛上,供大家参考。为了鼓励大家多上论坛学习,还把个人登录论坛发帖的活跃程度作为平时表现的一个反映。这样大多数学生能踊跃发言,有时一个帖子的讨论异常激烈,回帖的数量达几百条。特别是我们在开展程序设计竞赛期间,把竞赛题目发布到论坛上,学生针对每道题目的不同做法展开讨论,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如图3所示)。


论坛是一个自由发言的地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论坛向正常的方向发展,保证论坛的健康与实用,能够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对学生的提问也能够适当地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


3结果与反馈


在学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很激动,也好不自在。被评选为师德标兵就让我有点惭愧,再代表师德标兵发言本是没有这个资格,但是看到除我之外的九位标兵,有老校长、院长、首席,他们都是比我更忙的人,所以我就接受了这个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的安排,能使我借此向各位汇报我做一名普通教师的感受。

从小我就梦想做一名教师,可是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是在我从教的过程中。我看到过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你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这首诗本是对教师的赞美,但是我感到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教师应该是用师德谱写动人歌曲的人,是用师魂营造隽永风景的人,是用爱播种希望的人!而这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是需要教师用勤奋和执着、用知识和智慧,在平凡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勾画出来,它需要用一生的精力不断地去创造和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师所具有的美丽人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讲话在全国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从敬业、勤业、创业、乐业四个方面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精髓。光阴荏苒,转瞬间我做教师已经整整30年。回首这30个冬去春来,不论是摸爬滚打,还是酸甜苦辣,在大学校园这个追赶太阳的特殊氛围中,容不得半点懈怠。我们只争朝夕,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实践着这些师道精髓,不断地成就别人,陶冶自己,积累着经历,收获着成长。如果用几个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来表达我做教师以来的体会,那就是:敬业、奉献、进取、创新!

敬业是为人之本分!教师必须敬业,否则将误人子弟。而“敬业”一词对教师而言深度无限!完成工作可谓敬业,用心完成工作同样称为敬业。可这其中的付出完全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我深爱教师这个职业,痴迷于教学和讲堂,也甘愿为这个职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为之认真敬业!本来工会希望我们讲点有关师德的先进事迹,我苦思冥想,竟然找不出称得上先进的事迹,家人提醒我说你不是多次整夜不睡早上再接着上课吗?记得那是在90年代末,扩招使教学手段的改革迫在眉睫,当时多媒体技术刚刚走进课堂,电子课件还没被更多的老师熟知和接受,这时计算机课理应作出示范。但是这种完全多媒体教学使备课的工作量巨大,要想在一学期内靠一个人完成是很难的,每次课几十个页面,时常要整夜赶着备课,早上再接着去上头两节课。当时我的身体不是太好,自己也有点担心,可每次一到了课堂上,看到座无虚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渴望的目光,便会精神倍增,思维活跃。这些事应该算不上先进,顶多可记为事迹。而且为此我已经得到了许多荣誉,1999年获得了我校首届电子课件评比个人一等奖。制作的CAT软件获国家教委“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优秀奖。不仅如此,同类内容还获得过多项集体奖。我是想说,这点努力、这种敬业理当是做教师的本份,却得到了许多肯定和荣誉,这种鞭策和鼓励使我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在工作。

爱岗敬业是我校教职工的整体特点,在这个群体里,我不是最敬业的,但我一直在努力。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热爱北京理工大学,我从这里毕业,感受着校园合着时代脉搏的千变万化。我希望我们学校快速发展,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也愿意为此付出我的全部心血。我是工农兵学员,有时代留下的无奈,不得不学会一些必要的放弃,但是我更多地选择了坚持,为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无怨无悔。我时常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座的有我的领导、我的老师、师兄师妹,我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只要求自己能像你们一样,为北理工增光添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而勤业、敬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职业,育人是目的,谁都知道,达到这个目的是要有奉献精神的。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地,教师的师德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申报教学名师时,要求写“名师寄语”,我是这样写的:“在固定的教室里固定的座位上等待老师的讲评和答疑,这是高中:背着书包找教室找座位和老师在网络教室交流,这是大学。大学有更自由的空间,更丰富的生活,更精彩的舞台。自由需要自主,丰富需要选择,精彩需要设计。大学是追求人生大目标的开始,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的有限目标,并用自信、用意志、用速度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其实,这是为大一新生第一堂程序设计课讲过的话。在新生的课上到三周以后的时候,我会提醒学生借什么类型的参考书,听哪位比我讲得好的老师的重复课,十周左右会推荐给学生一些时间安排建议,期末之前会给他们一些课程总结复习方法指导,第二学期开始再给他们一些如何设计大学生活的成功案例,平时会给一些特殊学生开点小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尤其做好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有很多潜质很好的学生糊里糊涂就在第一学期把自己的保研资格丢掉了,很可惜。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无限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最能理解奉献的含义,要将教书和育人同时并举,才不辜负这个职业。

我时常会收到学生“呼救”的信息,比如:“老师救我,上机程序又怎么怎么样了„„”,“老师,急!提交作业又如何如何了”,“老师,我都想退学了„„”。记得我还在数学系的时候,有位很有漫画天份的学生考到了数学系,勉强坚持到大一第一学期时就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我是她的班主任,费了很多周折,把她调整到艺术学院,在那里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这位同学非常感动地说:“老师是你救了我”。听到这些真诚的表白,谁还能吝啬自己的付出呢?爱与责任应该是师德的灵魂!还是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曾做伟人的老师。”我感到很有意思。是的,谁说我们平凡的工作面对的学生就不是将来的伟人?我正是带着‘做伟人的老师’的欣幸和责任来对待我的工作。当在课堂上听到一阵阵掌声时,当收到一封封激情洋溢的邮件的时候,我深深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感到奉献的价值。尤其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仅仅是课堂教学,同学们就给了我名过其实的肯定:2005年在“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2006年获我校首届T-more优秀教师奖;2007年在计算机学院“当红谁主教”学生评选活动

中获十佳教主。昨天在准备这份稿子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个社会点评老师网站,上面也有很多评价。这些评价、这些荣誉远远超过了我所做的工作,其实也超越了荣誉本身,她让我感受到心与心碰撞时的那份快乐,感受着自己总是走进生命最灿烂的时刻。

进取是教师制胜的法宝。自古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面对着和时代赛跑的学生,我时常在问自己,拿什么丰富我们的讲堂?如果现在谈我的体会,那就是:用科研促教学!因为科研可以使你了解更广‘泛的需求、更先进的技术、更前瞻的构想:可以使书本变活,使课堂和社会相融,使学生的思维和国际接轨。当然,这对搞基础课的老师来说,谈何容易!我的态度是:因为不易才要进取!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开始作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从应用开发到国防基础研究,从总装预研到基金,从“十五”的一百多万到“十一五”的六百多万,这和我们的科研大户比起来差之千里,但是这些科研使我在研究生课上开设了虚拟现实的开放实验,在“教授开讲”系列讲座中向本科生作为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学科讲座。许多学生从本科毕业设计就加入到我们的科研队伍,直到在我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许多坎坷,也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但是,科研的开展迅速提高着自己,也着实促进着教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蚂蚁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天道酬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自身的不断提高,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是教师的生命力。有人批评教师墨守成规说:“有人教了一辈子书,但实际上只相当于教了一年,因为,其他都是这一年的完全重复”。是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完全用现代的电子设备来完成,教师将失去了他的生命力。21世纪是一个需要开拓、充满生机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导。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需要配合日新月异的需求和发展,创新是教改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多次主持了我校的教改课题,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获得了校级、部级多项奖励。这些工作,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经验、对学生的责任体现在这些成果中。1999年,在配合“211工程”检查的过程中,我将自己制作的电子课件刻成光盘发给所有讲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师,这是一种乐趣所在,既方便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2001年,我主编的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3年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获首届“北京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师的创新性工作不是有工作量的任务,它是时代的需要和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有主动的意识和不懈努力。21世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执著去追求,用行动去准备,机会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几十年的教师经历告诉我,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它是教师用不断进取的旋律谱写的歌,是从教生涯中的一点一滴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它让学生如沐春风,也让自己在春风中自由飞翔。我想用魏

摘要: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这一新建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为实例,通过系统地回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历程,对该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并总结了将其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前言


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改制的新建高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开办于2000年初,“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当时存在着课程内容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匮乏等等问题。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调研分析、教学改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评测等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根据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析还是令人满意的。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总结经验、研究交流、发现问题,对以后进一步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借鉴老牌大学的成功经验


为了做好浙江万里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MIs课程的建设工作,我们先后拜访了国内在该本专业有特色的知名高校,如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商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宁波大学,等,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发现不足,从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2.1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信息网络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等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工程等知识与方法,独立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各类管理工作的需要。毕业生主要到各类IT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和评价工作。


2.2强大的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从而对师资队伍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各兄弟院校的本专业都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合理的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如浙江大学该学科现有教师54名,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26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30人,出版科技著作52部,国家级课题47项;杭州商学院本学科,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硕士以上占6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5%,学院每年承担国家、部、省市的多个科研项目,并面向社会为企业进行系统开发和设计。


2.3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和增强适应能力的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大部分院校都在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课设了管理信息课程,作为信管专业,MIS课程更作为其核心课程或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他课程则是围绕MIS进行展开和扩充,许多高校将MIS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主干课程进行建设。MIS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做好MIS课程的体系建设也就成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


MIS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3.1 明确MlS课程的特点

MIS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MIS自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就MIS的应用而言,MIS涉及组织的全部决策层,即战略、战术、执行层。就MIS的实施而言,必须将信息技术与组织的管理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将人与信息系统的协作关系予以充分考虑,必须让MIS严格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建设。

MIS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学习这门课不仅要对其有一个宏观的正确认识,对基本理论和原理有准确的掌握,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课程中所讲授的信息分析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这些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3.2确立MIS课程在信管专业中的定位

MIS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从人才需求方面来分析,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中比较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会行政管理和企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通过MIS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系统科学理论,而且还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最终实现能适应多种行业技术和管理活动所需人才的目标:从全国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的情况来分析,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是在本校总的原则基本框架内,根据各自对就业形势的预测略作调整。

对于浙江万里学院这样一所改制的新学校,则只能立足于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材施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上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是当初我们论证设置本专业的时候所制定的目标,但在学习性地研究了当代课程理论以及深入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明确和端正了这一认识。


3.3建立新的MlS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通过MIS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意识,而且也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最终实现能适应一定行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结合浙江万里学院信管专业的生源结构来看,既有文科的学生又有理科的学生,对于来源于文科的学生来讲,要掌握更多的、深入的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难度:而对于来源于理科学生来说,管理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是他们的弱项,所以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保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兼顾学生的特点,比如我们在设置MIS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强化信息系统的原理、信息处理的过程等内容,相对削弱逻辑性太强的

信息技术内容;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重点选择管理学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RP、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避免信管专业变成计算机专业二。


3.4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浙江万里学院的宗旨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结合这一要求,我们教学内容的优化目标要凸显时代特点,注重相关的理论讲解,不可以把它简单视作计算机应用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内容,优选相应的案例(尤其是国内案例),目前,国内教材尚缺乏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案例,需要教师认真收集、整理,通过翔实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学生对于案例过程的模仿、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由于MIS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因此,在开设MIS课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先开设管理学原理、系统工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他们学习MIS奠定基础。对于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MIS课程安排在四年级的上半年比较合适。因为进入大四,学生基本上已经学习完了MIS课程所要求的必备的相关知识,此时,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合点。


MIS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


4.1 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完善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建设促进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重组和合并,精简课程门数,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删减重复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使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化。

具体的讲,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四大块,其中选修课按三个方向又细分三个模块。除了信息管理理论、管理学原理,还开设了若干门数据库技术方面的课程,选修课则包括ERP、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优化了课程体系。


4.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至少还要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开发工具,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以生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方针,课堂教学比较多地运用了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并举。

案例教学、系统演示也是我们MIS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MIS课程80%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系统演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便于学生对系统开发过程的了解和知识的吸收。当然,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陷入“拉样片”式和趋于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4.3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个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仅仅体现在某个学科的理论水平或实践操作水平上,更体现在专业综合能力上,如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每个老师每门课程的“教学日历”、“实验报告”、“试卷分析”、“试卷样卷”等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始终处于可监控之下,以便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提高情况可以动态的把握,形成了规范的、科学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由学生课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的知识和

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认为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并已在复旦大学软件工程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关键词
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软件工程;实验;软件开发;实践


1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工程化方法、技术和思想。软件工程从工程意义上讲是指软件开发、维护、管理等活动的总体,从学科意义上讲包括软件开发相关的理论、原理、方法、技术[1]。

软件工程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能力,但分析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化软件开发的意识还比较弱。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及软件管理的过程、方法和工具,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的研发和管理奠定基础[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和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技术以及工程化的开发过程(例如软件过程、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必须通过实际软件问题求解过程以及团队合作进行体验,而综合的软件开发能力更是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锻炼和培养。因此,软件工程课程实验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2总体思路


作为研究工程化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实验主要以课程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从实验目的看主要分为三类: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其中,方法性实践是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讲述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后安排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实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全过程,一方面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软件工具的使用)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创新性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项目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启发学生在探讨中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1三个实验阶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教学目标,软件工程课程实验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即:认知性导入实验、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而方法性实践、实现性实践、创新性实践三类实践内容又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这三个实验阶段中。

认知性导入实验通过一个很小的程序开发案例完成认知性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体会规范化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性实验紧贴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以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为主要的实验内容。综合实践以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同时强调数据库、网络等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相关CASE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尝试一些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

三个课程实验阶段具有各自明确的目的和定位:认知性导入实验完成认知导入,方法性实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而综合实践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能力。此外,三个阶段的课程实验中还穿插着创新性实践要求,通过各种开放性问题和不确定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寻找合理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2课时安排

三个实验阶段中,前两个紧密围绕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则是对学生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的全面训练。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将认知性导入实验和方法性实验穿插在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中进行,而在后续的软件实践类课程中安排第三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性实验内容。


3认知导入、方法性实验和综合实践


3.1认知性导入实验

通过软件工程课程之前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但分析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化软件开发的意识还比较弱。认知性导入实验的目标是从软件工程实践的角度完成认知导入,引导学生完成从程序设计到软件开发的第一次跨越。

认知性导入实验通过一个算法小程序(例如日期到星期的转换等)开发案例完成认知性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体会规范化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意义和必要性。认知性导入实验一般可以在一学期的第一次软件工程课上布置,要求学生用1-2周时间独立完成一个算法程序的规范化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过程并提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数据结构、算法及界面设计、完整的程序清单、测试过程及结果记录、心得与体会等。

本次实验采用简单的算法程序作为题目,是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并且通过规范化开发与以前程序设计时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思想和原则的体验。实验以开发过程的规范性、个人体验和开放问题的思路为主要评价指标,不以算法和程序本身的正确性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本次实验一般安排在一学期第一次软件工程课上布置,与之配套的课堂教学内容是 “软件工程概论”。课堂教学通过对软件工程基本思想和软件开发基本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初步理解软件工程和工程化软件开发的含义,特别强调本次实验与程序设计作业的区别,即强调开发过程的工程性而不是算法和实现本身的正确性。此外,配套教学内容还对系统可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测试自动化等开放性问题进行了铺垫,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功能之余能够加以思考和探究。

3.2方法性实验

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覆盖了完整的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测试过程,对本科学生而言,主要讲述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两部分。因此,这部分课程实验与相关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分为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两个部分。方法性实验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完成,每组3人。每个小组从候选项目中选择一个完成结构化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两部分实践内容。本阶段实验可在导入性实验结束后布置。

本阶段实验以结构化及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UML基本表示法的掌握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考查学生理解实际问题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本次实验与教学内容中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以及“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配套。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顺利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内容:明确软件系统分析(做什么)和设计(怎么做)的区别,体会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以及UML各类图的含义;在具体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需要综合各种具体要求和约束(例如可复用性、物理分布等)以及各种指导性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3.2.1结构化分析设计部分

这部分实验要求各小组使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文档)。结构化分析阶段要求学生按照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需求分析过程,将分析结果表示为相应的描述形式(主要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小说明),并根据相关原则和判定方法保证数据流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结构化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结构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的结构化设计,包括初步的结构图映射以及后续的结构图优化。要求提交的结构化分析文档的内容包括总体需求概述、分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小说明等,结构化设计文档的内容包括总体设计说明、初始结构图、改进的结构图以及各模块说明等。

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实验中加以体现:数据流图中文件的识别;对于数据流图分解程度的把握;对于系统模块物理分布的考虑;模块之间的交互设计,例如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对于系统可复用性的考虑等。

3.2.2面向对象分析设计部分

这部分实验要求各小组使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完成同一个实践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面向对象分析阶段要求学生按照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完成实践项目需求分析过程,将分析结果表示为相应的描述形式(包括领域模型、用例模型以及用例的详细描述等)。面向对象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面向对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实践项目的面向对象设计,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结构设计、面向对象类设计等。

在完成基本的实验要求上,要求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实验中加以体现:层次体系结构等体系结构风格的运用;面向方面(Aspect)、关注点分离的设计思想;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考虑、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的运用;对于系统边界之外的外部接口的设计考虑等。

3.3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一般安排在软件工程课程后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而且即将走出校门参与软件开发实践。因此,综合性实验突出强调贴近实际软件项目的实践性以及相关软件开发能力的综合运用。实践性实验一般安排在软件工程课程后续的软件开发实践课程中,成绩评定完全根据课程实践情况。

综合实践以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同时强调数据库、网络等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分析、设计、测试等CASE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尝试构件技术、AOP、Web Service等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技

第五篇:战争之痛

战争之痛

空中花园的暗香还在脉脉云霭中飘散,诺曼征服的狂飙已经席卷了海的那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在迷惑着众生的心房,滑铁卢如注的大雨已经暗淡了拿破仑帝国的荣光。

香料在东方,财富在海上。

野心与希望,奔向汹涌的海洋。

殖民在扩张,强权的时代。

弱者的国殇,野心在膨胀。

独裁者登场,库尔斯克的钢铁在碰撞。

犹他海岸的血色伴着残阳……

阴霾过后,会有阳光。

和平与发展的号角如此激昂!

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刘峰

下载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粮食战争之:小麦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教育”之差异

    “中美教育”之差异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

    《论持久战》之中美贸易战

    《论持久战》之中美贸易战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签署了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开篇第一段赫然载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

    中美家庭教育之所见

    中美家庭教育之所见 摘要:中美两大教育体系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重在取长补短使中华民族的后代健康成长。本文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成效等层面分析中美家庭教......

    战争篇比较阅读

    战争篇古文比较阅读 (谷伯中学) 一、比较《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完成下面练习。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姓名:何悦玥班级:财管三班学号:110106104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中美政治制度具有着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典型特征。 一、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政治制度不是某些先哲......

    《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主会场)和各有关联网市场(与主会场一并简称“交易市场”)承担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存储国......

    共和国战争之抗美援朝[合集]

    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摘要: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

    2013文言文战争篇复习资料

    2013年中考战争篇古文阅读训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