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什么比思想更敏锐
没有什么比思想更敏锐――
介绍贡布里希的两部著作:《艺术与错觉》与《秩序感》
贡布里希是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无疑也是自拉斯金以来最有哲学抱负的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单单《艺术与错觉》的影响就确定了这种重要地位:它仍然是我们时代唯一的一部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影响的著作……
― ——戈佩尼克(Adam Gopnik)
”艺术史的伊拉斯莫斯“The Erasmas of Art History;Art in America,No.11,1984.任何一位读过《艺术的故事》的细心读者都会有一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贡布里希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出发点不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而是对艺术作品的经验:全部的再现艺术都是概念的,是对一种语汇的驾驭,甚至就是最自然主义的艺术通常也始于所谓的图式。正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贡布里希为西方艺术的再现艺术史勾划出了一个轮廓,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视觉艺术史的完整性和聚合性。但是,当我们沿着贡布里希的思路去理解西方艺术史,去验证艺术程式、艺术类型或艺术图式的连续性时,心里却难免闪过几丝疑虑:一旦我们发现了隐藏在伟大作品背后的传统图式,那么艺术创作又有什么奥妙可言呢?艺术所涉及的问题难道能单纯地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吗?
显然,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还是翻开《艺术与错觉》,耐心的读者肯定会从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并且会对自己以前所忽略的其它问题重新产生兴趣。
《艺术与错觉》是《艺术的故事》的姐妹篇,贡布里希讲:“《艺术的故事》一书里以关于视觉本性的传统假说去研究再现风格史,《艺术与错觉》则期望更高,打算反过来用艺术史对那些假说体系本身进行探讨和检验。”这里提到的“传统假说”是指当年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经常讨论的几个基本话题,如“记忆性图像”(Gedaechtnisbild)、“概念性图像”(Gedankenbild)、“相对肖似”(relational fidelity)以及“为自我的回归”(regression in the service of the Ego)等等。研究《艺术与错觉》的西方学者常常乐于把波普尔(Karl Popper)和贡布里希相提并论,认为贡布里希在方法上受到波普尔的影响,这么讲是有道理的。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可能仅仅凭感觉资料或观察就能建立起一幅图像。因此,印象主义的理论、拉斯金的纯真之眼的理论显然会给人带来误导。《艺术与错觉》中讨论的最多的是西方的再现艺术,其中,古希腊的自然主义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错觉主义艺术和印象主义之前康斯特布尔的“实验”艺术是致力于反映客观世界的三座巅峰。在再现客观现实方面,新的方法总是不断地得到尝试,而新的方法恰恰就是一种新的假设,是对观察对象的一个新的解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贡布里希提出了图式与修正的理论。
在这里,客观现实是唯一的标准,这是一个没有相对主义任何容身之地的“艺术实验史”。我们承认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分享了波普尔的思想,但这是有前题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艺术摆脱了早期的巫术与魔法上的威摄力、诱惑力,摆脱了它的“替代物”的功能之后,它才踏上这样一条可以用“试错法”来进行检验和批评的错觉之路。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贡布里希对于“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表示怀疑,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实际上是从一般开始,然后再到个别,我们是先感受一个整体,然后再对它进行分节(articalate)、进行区分,这一点是《艺术与错觉》一书在哲学上的一个立脚点,只有接受了这个前题条件,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贡布里希为什么会对模仿、再现等问题做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解释,进而理解他对风格问题所做的分析。当然在一般性的哲学问题和具体的艺术问题之间的确存在着一段距离,在《艺术与错觉》中,贡布里希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错觉》所隐含的哲学问题变得有血有肉了,它落实到了我们身边那些常见的现象之中,同时那些凌乱的、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也找到了自己的序列,成了我们可以认知和把握的对象。
《艺术与错觉》的独创之处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看画的方法,而不是看世界的方法。我们不会把三维的世界看成一个平面,但我们却会把一个二维平面的自然主义绘画看成一个世界,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就是以大量的笔墨分析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他强调视觉过程不是客观世界的简单映象,而是主动的认识过程。观看实际上包括了观察对象和解释对象这两个过程,而这种解释和科学上的假设是等价的。我们总是把绘画视为一种假设,并要求用外部的客观世界予以证实或证伪。对于艺术家而言,他理解自然的图式主要来自传统,来自它那个时代的风格,艺术家正是依照自然来修正自己的经验的。而对于观者而言,他们看画之前头脑中就已存在着许多先验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知觉恒常性常常会诱使我们把一幅二维平面的作品错看成真。在这里贡布里希用知觉心理学分析再现艺术的出发点,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错觉主义,特别是对由透视短缩法所造成的种种奇妙的心理现象所做的分析显得尤为精彩,对此,读者尽可尽心领受。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贡布里希认为制像者的最初心理动机可能是寻找一个替代物,也可能是受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心理投射。他既是一个创作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既是一个寻找者,也是一个发现者,也就是说,艺术家可能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寻找替代物的创造者,也可能是一个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发现者,但他决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模仿者。当然,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我们的起点,即认识论这个问题上来了。但这一次我们要谈到一个细微的区别:即贡布里希既不是一个经验论者,也不是一个先验论者,他强调的是先验的知觉和实存的瞬间信息相互交流所出现的微妙现象。仅凭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对贡布里希的思想品质做出一个判断。
当然,除了错觉主义和再现艺术之外,贡布里希还在《艺术与错觉》中探讨艺术的起源、漫画创作中的性格研究、艺术与语言的关系、再现与表现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学术见解。这本书在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符号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几个不同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书英文初版于1960年,目前已多次再版,并被译成9种语言出版。中文版目前已出四个版本,一为贡布里希的朋友中国美院教授范景中先生主持翻译,合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成凯先生(林夕)和天津美院学报编辑李本正先生,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一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译者同上;另两个版本分别为周彦先生的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及工人出版社的一个译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艺术与错觉》在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不少误解,一种误解是因为《艺术与错觉》研究的主要是自然主义艺术发展史,所以很多人认为贡布里希的观点是艺术越靠近自然就越好。另一种误解是,由于贡布里希强调了知觉的主动性,所以很多人认为贡布里希在艺术上是一个相对主义者。第一种误解也许是通过反复研读《艺术与错觉》即可得到消除,但要彻底消除第二种误解,可能还需要阅读贡布里希的其他著作,并对贡布里希的哲学思想作进一步的分析,当然,读者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把贡布里希的思想和波普尔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详细追究一下“情境逻辑”这个概念的含义,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秩序感》同样是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在这部书中,我们会再一次看到贡布里希式的智慧所闪烁出的耀眼光辉。《艺术与错觉》的副标题是“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秩序感》的副标题是“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稍加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微妙关系。但它还在另一个意义上相互关联,用贡布里希的话讲:“这两本书都是对艺术史研究所遇到的一些现象提出的假设性的说明”,“假设性”这个词直接点明了一点,即这两部著作的理论基础是波普尔的哲学思想。显然,这个出发点正是读者理解《秩序感》的第一把钥匙。
《秩序感》讲述的是装饰纹样的历史以及人们对这些纹样作出反应的历史,它是继李格尔的著作《风格问题》之后的又一部谈论装饰纹样史及风格史的名著。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秩序中总是‘中断’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果在一个秩序中有很多中断,这些中断又组成了另一个不同程度上的秩序,那么,在被预测到的连续的多余度和秩序或非秩序中出现的新变化这两者之间,就总是存在着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像贡布里希的其它著作一样,《秩序感》也是一部“复调”的交响乐式的著作,他从文化、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对装饰纹样作了一次立体的分析。同样,像《艺术与错觉》一样,《秩序感》也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的突破,在这部著作中,贡布里希对李格尔的纹样线性发展的理论和潘诺夫斯基的黑格尔主义风格史观保留了批评的态度。同时,《秩序感》也对格式塔心理学进行了修正,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是人对秩序的知觉,并主张知觉有趋于简单形式的倾向,但贡布里希却更多地强调了人对于非秩序的反应,他认为正是在这个前题下人才会发展出秩序感。总之,像《艺术与错觉》一样,《秩序感》总是给我们以新的启发,是一部非常耐读的好书。
《秩序感》一书英文初版于1978年2月,中文版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译者为杨思梁、徐一维,底本为费顿出版社,1982年英文第二版;一是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译者同上。
第二篇: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
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爱,就像一朵鲜花愉悦了你我的心,世上没有比爱更伟大的东西。——题记
“世界没有就会变成一座坟墓。”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看着“爱”这样的字眼,我心中不禁涌现了这么一个故事,慢慢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那是一个宁静的冬夜,街上的灯照耀着前方的路,一片明亮……在一个公园的凉亭里,许多人聚在一起下棋,是那么温暖。一个女人夹着一件外套寻寻觅觅地走来,走到一个男人的身旁,亲切的说:“走吧!媛媛的作业写完了!”就这样,男人披着外套跟着女人回家了。
这是一个一家三口人的小家庭,住在一个不足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屋子里很简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另加一个无门的厨房,就再也容纳不下其他东西了。父母都是民工,女儿媛媛正上初中,女儿越大,他们就越觉得屋子容纳不下。媛媛十分勤奋、孝顺,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可很不幸的是,父亲竟患有妻气管炎,每天晚上可个不停,打扰了媛媛的学习思绪。临近期末了,女儿作业多,负担压在她肩上就快喘不过气来。父亲每晚都咳,一咳满屋子震动,媛媛总也集中不了精神,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责,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这天晚饭,父亲赶在女儿做作业前吃完饭,对媛媛说:“媛媛,今晚父亲要到工厂工作,你今晚就好好学习。”叮嘱完后,父亲立刻拿起外套出去。媛媛便在这宁静、温暖的小屋里认真地学习。临近深夜了,媛媛的作业做完了。她看着钟,喃喃自语:很晚了,父亲怎么还不回家,平时他不会这么晚回家的。她立刻跑到门前,凝视着街道,却怎么也不见她父亲的影儿。
突然,一阵咳声传到了耳边,媛媛慌了,像料到了什么,顾不上披外套,便飞奔过去。接近了,那是一个披上了雪的背影,那么的熟悉,她急忙走进一看,惊呆了!这不是自己的`父亲吗?看着眼前披着雪的父亲,紧紧地抱着他,口中说:“父亲……父亲……”眼泪不禁地打湿了眼眶,暖暖的眼泪直沁雪的深处,化成了一滴又一滴的雪水……
我不自禁也留下了眼泪,故事中的父亲与女儿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海深处……每每想起,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爱的影响,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爱,永远镶在如框似的人心里,永不磨灭,不管是怎样的一份爱,我们都会好好地珍惜,因为,没有什么比爱更伟大!——后记
第三篇:N1高分经验谈:没有比学习更公平的事
N1高分经验谈:没有比学习更公平的事
编辑点评:2014年7月日语能力考已经落下帷幕。如果要想继续深入学习日语,可以参考一下日语牛人们的学习经验。沪江网校的学员——Lynn1818,在12月的能力考取得了N1级别164分的好成绩,是如何获得高分数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备考经。
何时开始备考
如果算上自学50音的时间,我学日语已经整整2年了。12年初来到沪江,5月报了第一个网校班0-N2长期通关班。N2考了168分,考完N2以后我又报了N1长期全程班。
从零基础到N2的时候我还是学生,时间比较充分。而备考N1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上班,时间一下显得紧张起来了。N1真正开始备考是在报完名以后,觉得钱都交了,应该认真做点什么了。这点很不好,备考时间不是很充分。N2到N1难度的跨度个人觉得还是挺大的,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应该会N2考完就直接开始备考N1。
备考阶段的具体安排
听力和词汇:这两项算是强项,N2的时候这两项是满分,所以就大胆的把这两项需要用的时间花在了弱项上。听力每天带着刷刷听写酷,单词就每天带着刷刷开心词场。没什么特别的。
语法和读解:我备考的时间基本花在这两项上,因为这两项是我的弱项。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最好也分析一下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针对性的投入时间可能效果更好。当然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全部都准备肯定是最理想的。
四大专项的复习方法
听力:因为仗着自己听力不错,所以备考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听力的复习。对我来说听力的练习一个是靠自己平时在沪江部落做节目听写台本。另一个是在听写酷做听写。备考期间貌似跟基友们一起参加了一次听写战队,每天听写刷800。
啊对了,还有下载了沪江的应用【NHK标准精华100篇】,这个应用超级推荐。放在手机上,上下班的路上盯着一篇听,反复听。基本听个几遍以后就能听出哪些单词是怎么都听不懂的。这时候再去对照原文看一遍,效果非常好。
词汇:从小的经验告诉我,我用纸质的单词书是背不进去单词的。我背单词全部是在开心词场,没有例外。当然各人喜好不同,大家还是找自己喜欢的方式。词场我是从刚来沪江还没报班的时候就开始用了,每天背的不多,最多有过一天300个,少的大概一天几十个不等。背单词心态很重要,如果你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我要记住多少个单词不忘,这样每天肯定都很受打击。我的想法是,背了就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俺们是人类!还是普通的那种,不急着能记住多少单词,没事儿就看就多看看嘛,总有眼熟的一天。
另外我的经验是,复习比背单词重要1万倍。哪怕今天没时间背单词也一定要复习。背单词的关键在于你看到这个词的次数,而不是时间!所以一定要让自己多看再多看。
语法:语法我主要是靠《新日本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的语法练习。我的方法是,第一遍先看,把所有语法先过一遍。第二遍连看带做上面的题。第三遍是找听写酷里的考前对策听写,这样下来一本书大概过了3遍的样子。
另外就是把开心词场里的【N1语法】这本词书背了一遍。这本词书没有语法书上那么多解释,就是纯靠记忆,背完一遍再加上平时的复习,基本能做到看到某个语法知道是什么意思。最后是在手机上下载了N1语法的应用,利用上下班坐车的空闲时间看几遍。具体应用大家随便去应用商店搜就行了,应该有不少的。
读解:读解是我最头疼的一项。这次考试有两篇基本没看懂,所以读解的经验介绍起来就有点底气不足。
推荐的练习是《新完全掌握日语能力考试 N1级 阅读》,这本练习是日本人编写的,里面全部是日文,没有中文。例题的解释通过标记符号使说明简洁易懂,还有不少解题技巧,书的最后还附有详解。这本练习是我最推荐的。
另一个是部落的节目【※N1阅读※天天乐❤】,每天一篇阅读题没什么负担。这也是我备考
阶段常去的节目。
给其他考生的寄语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学习更公平的事情了。进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会有好结果的。但是学习不一样,只要你全心全意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大部分人都多,那么你一定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真的!
都说能力考满分不仅要实力还要运气。但是我觉得那些满分的大神们,一定是付出了比我们更多的努力才积攒来这样好的人品。
在抱怨自己成绩不好的时候、羡慕大神们考了满分的时候,先摸着胸口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比身边的家伙都努力了?我是不是已经问心无愧了?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结果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一定会迎来一个好的结果的。
第四篇:人的一生没有比快乐更重要的事情演讲稿
朋友,你快乐吗?快乐源于内心幸福的体验,源于对外界满足的表露,快乐不仅仅体现在那一张笑着的脸,更源自一种骨子里对生活的豁达。
不知道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我们的一生,除去少不更事的少年时代,除去60岁以后的垂暮之年,人生只有40年的好光景,总计14600天。仅此不到15000天的时间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与死亡无异的睡眠之中。10000天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何其短暂!而在这一天一天的“短暂”中,朋友,快乐的日子,你拥有多少?
有的人感叹生活中的境遇不尽如人意,有的人让自己奔忙于名利的追逐中,有的人为了失去的“一点”赔进去了“很多”,更多的人在碌碌中忽略了手上的、身边的至宝——人生的快乐。这正如一个低头爬山的人,“吭哧吭哧”地穷其一生也达不到山顶,全然不知人生的乐趣原本只是为了欣赏这一路的风景。
一时的快乐许是容易的,而要拥有一种永恒的快乐的心境却很不易。快乐其实真的很简单:远处的一道美景、身旁的一位爱人、朋友的一声问候、孩子的一张笑脸,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
做个一生快乐的人,需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一种秉性。要学会在困难面前有信心、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磨难面前不屈服,快乐就总在不远处等待着你。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也不要将快乐寄托在未来,抓住生活中每一次快乐的机会,让快乐环绕在你的周围,这样的你,也会成为别人快乐的理由。
马克思的一生在极度艰苦中度过,他不仅遭到资本主义社会敌人的攻击和迫害,还要为每日的温饱而辛苦奔走,有时穷得连上街的鞋都没有,他的三个孩子都悲惨的相继死于贫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因为他把对真理的追求看作是人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时说:“他从来没有垂头丧气过。”马克思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也告诉我们,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在家里都常常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保持快乐的心境,保持生命的热情,你的生活将更加美好,你的人生也会时时充溢着幸福的感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论是成就事业、追逐财富,还是追求爱情,都是为了获得快乐。如果快乐常驻每个人的内心,是不是会少了很多的困扰和纷争,这个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
朋友,请你想想:人的一生,有比快乐更重要的事情吗?
第五篇: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人民论坛)
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人民论坛)巴西世界杯落幕了,德国队夺冠。7场比赛打入18球,队中有8个人进球,与拥有梅西等巨星的阿根廷队相比,德国队胜在整体、赢在团队。诚如有人所言,一两个球星决定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精神”,才是当今足坛的制胜秘诀。这次世界杯上,德国战车、橙衣军团、高卢雄鸡莫不如此,甚至还有一个久违的面孔也因此重回舞台:那就是比利时队。小组赛全胜,进入八强,创造了比利时队1986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但在此之前,这支球队登上新闻的常见方式,是不断爆出的球队内讧。其结果,是他们缺席世界杯长达12年。此番精诚合作的比利时队,出人意料的战绩,正应了写在比利时国徽上的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队员间的团结,相互间的默契,足以令人生畏。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团结的力量如此之大,其中的深刻启示,岂止在体育领域?
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国人并不陌生,以其命名的歌曲,已为几代国人传唱。“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更是横亘千年的古训。放眼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行政运作,到科研攻关,从流水线生产,到企业经营管理,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成员的通力协作、顺畅衔接,才能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岳屹立,激发蓬勃向上的力量。
当前,创业兴业、改革攻坚,无不面临难啃的硬骨头。那些“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超人”,难以长久。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少了团队精神的感召,缺了团结氛围的凝聚,将会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不少教训就警示我们,如果心不齐、风不正,遇事相互拆台,履责相互推诿,甚至背后使绊子、捅刀子,一盘散沙的队伍,何谈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如何能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带队伍是一门综合能力测验,既要有思想认识,还得有实践能力。曾经四分五裂的比利时队,何以拧成一股绳?关键在于主教练威尔莫茨双管齐下,一方面与球员深度沟通化解隔阂,一方面铁腕治军严禁拉帮结伙,这才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这正说明,抓团结不是搞好人主义,领导者应秉持一颗公心,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多下活血化瘀的苦功,多做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努力,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划出“小圈子”,搞“顺我者昌”那一套,自以为是“驭人之术”“管理之道”,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导致离心离德,结果是乱了军心、散了人心、误了事业。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一位管理学家发现,世界杯中大部分进球,都是“团队精神”的结果,即使是球星,也需要“打配合”。绿茵场上的竞技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法则不谋而合。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有力的团队就像凸透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就像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把一起改变世界的声音传递到无穷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