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时间:2019-05-15 00: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第一篇: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 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1)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2、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

(1)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

三、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在南北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统一标准和要求”,作为各编制单位现状调查研究和编制保护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基础,重点侧重于以下方面:

1、地块划分

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制。“院落单位”以现状的门牌编号及其范围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院落的行政区划、产权所属、历史形成、自然边界、院落的完整、出口位置等因素,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保护规划共划分了15178个院落单位。其中现状保存较完好的院落有5456个,占36%。

2、土地使用功能调整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分类遵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和性质。

(3)保护规划范围内:

居住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90ha,调整为409ha,占总用地面积的40%;

公建用地面积由现状的247ha,调整为266ha,占总用地面积的26%;

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7ha,调整为1.6ha,占总用地面积的0.2%;

道路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54ha,增加到213ha,占总用地面积的20%;

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9ha增加为97.4ha,占总用地面积的9%;

其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1ha,调整为51ha,占总用地面积的4.8%。

3、居住人口规划

(1)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在居民约9.5万户、28.5万人,总人口密度为275人/ha。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条件,首先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因此,疏散人口是保护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规划实施的关键。根据居住人口的现状调查结果,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

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少于2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大于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超大型,情况特殊,应予以保留。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648个,占院落总数的6.4%。

II 级:指每100 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2至4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5至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舒适型,可以维持不变。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1640个,占院落总数的16.4%。

III 级:指每100 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4至7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15至25 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经济型,其标准与北京目前的居住平均水平相当,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居民要求适当降低密度。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3866个,占院落总数的38.6%。

IV级指每100 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7至10人,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拥挤型。

V级指每100 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0人以上,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特挤型。

保护规划中需要降低IV级、V级住宅的居住人口密度,使其至少达到Ⅲ级以上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

现状调查中,IV级、V级院落为3870个,占院落总数的38.6%。

(2)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人口为16.7万人。共需迁出人口11.8万人,占现状总人口的41%。

4、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和更新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根据建筑的结构损坏程度,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好、一般、较差三类。

据调查,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613万m2。其中建筑质量好和较好的占42%左右;建筑质量一般的占41%左右;建筑质量较差和差的占17%左右。

(2)根据现状建筑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对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为五类。

第I类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7%左右。

第II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及近现代建筑”。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9%左右。

第III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指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包括传统四合院建筑、近代建筑等。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36%左右。

第IV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指在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细部等方面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包括仿古建筑等。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14%左右。

第V类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主要包括两种建筑:一种是单位或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其建筑质量较好,建筑尺度基本符合保护区传统风貌的要求,但其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细部等与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另一种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较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34%左右。

(3)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更新手段;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则只要求保留前两类建筑,其他建筑均可按规划要求进行更新。

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此类建筑占7%左右。

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以修缮为主,保护外部面貌,其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此类建筑占9.3%左右。

改善类建筑:对于那些具有清晰和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传统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质量评估分类为“一般”,可以进行修缮和翻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其翻建建筑必须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形式。此类建筑占23.8%左右。

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此类建筑占7.3%左右。

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但更新改造必须要精心设计,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与保护区原有的建筑规模、尺度、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等保持协调一致;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原址复建应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此类建筑占49.2%左右(其中11.2%位于重点保护区内,38%位于建设控制区内)。

沿街整饰类建筑:为尽快恢复和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应对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装饰物,其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好”或“一般”的建筑进行整饰。再次改造时,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建造。此类建筑占3.4%。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绿化规划

(1)保护规划把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列为“保护类树木”;把现状的各种成年乔木列为“准保护类树木”;规划要求新种植的乔木列为“新种植乔木”。

(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化建设应以街道、胡同绿化为主,不宜大拆大建集中绿地。绿化形式应以种树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

(3)宅院绿化应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绿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宅院内的绿化形式,应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栽培方式。

(4)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97.4ha,占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的9.4%。保留各类树木9600余棵。

6、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原有道路规划红线要求。

(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沿街传统风貌、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市政条件为目标。

(3)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尽可能限制过境交通穿过。

(4)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道路宽度等问题。

(5)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交通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宽度的胡同系统。特别是7m以上的胡同,更应在规划中充分利用。

(6)适当打通一些尽端胡同,拓宽一些“瓶颈”胡同,以改善区内的交通组织状况。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总长度111km,其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宽度小于3m的胡同:为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路;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16%。

宽度为3~5m的胡同:主要是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路,同时可以是非穿行性机动车单向道路,为就地的居民服务;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35%。

宽度为5~7m的胡同:为非穿行性机动车单向道路,为就地居民服务;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26%。

宽度为7~9m的胡同:可以组织为机动车双向道路,除了为就地居民服务外,适当承担局部地区的穿行性交通;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17%。

宽度大于9m的胡同:适当承担局部地区的城市交通。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6%。

(7)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有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来承担保护区的交通。城市道路的长度为30km。

7、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综合管线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为目标。

(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应有效利用规划保留的胡同系统,不拘一格,综合考虑。

(3)应根据各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综合手段,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条件。如地下管网以综合管沟与直埋方式相结合,能源以使用天然气和用电相结合等。

(4)充分改善和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本次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如何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因基础设施建设是旧城的薄弱环节,且保护区内历史风貌的保护对市政设施的引入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故此项工作将进一步深化。

四、专家评价 2000年11月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会议邀请了吴良镛、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李准、王景慧等19位著名专家、学者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逐一进行了评审。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在会上做了题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专题报告。与会专家们对这次保护规划的组织和编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规划工作根据北京旧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所制定的规划原则、统一标准和要求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专家们原则同意所编制的《保护规划》,并希望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后尽快上报北京市政府审批。

与会专家还为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会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将专家意见向北京市政府做了汇报,并组织各参编单位积极研究落实专家建议,调整并完善了规划方案。

五、保护规划实施建议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要实现这一规划,必须全市统一考虑,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协调发展。为了推动保护规划的实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下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更新,首先需要疏解过密的人口。重点保护区内人口的疏解与其他地区的危房改造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口迁移政策。

2)人口的迁移与房屋的产权交易密切相关,现行的危改、房改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控制区内可以借鉴,还需研究专门的房改政策和产权交易政策。

3)应制定房屋管理修缮政策,以鼓励产权单位或居民按照保护要求自行修缮房屋,合理使用旧建筑,达到解危的目的。

4)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规定,使其尽快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应在重点保护区内选择一些地块开展保护规划的实施试点。

6)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城管、规划、文物、环保、园林及区政府各部门应密切加强合作,拆除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采取切实措施整治环境。

第二篇: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来源:北京文博 查看次数:4117 时间:2004-7-27 14:48:00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基础上,自2000年7月起,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这项《规划》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原则、标准和要求,对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评估分类和规划编制。经过公众参与、两轮规划方案预审及专家审议,《保护规划》已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

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2保护规划的原则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

(1)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2)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

(1)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

3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在南北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统一标准和要求”,作为各编制单位现状调查研究和编制保护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基础,重点侧重于以下方面:

1)地块划分

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制。“院落单位”以现状的门牌编号及其范围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院落的行政区划、产权所属、历史形成、自然边界、院落的完整、出口位置等因素,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保护规划共划分了15178个院落单位。其中现状保存较完好的院落有5456个,占36%。

2)土地使用功能调整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分类遵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和性质。

(3)保护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90ha,调整为409ha,占总用地面积的40%;公建用地面积由现状的247ha,调整为266ha,占总用地面积的26%;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7ha,调整为16ha,占总用地面积的02%;道路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54ha,增加到213ha,占总用地面积的20%;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9ha,增加为974ha,占总用地面积的9%;其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1ha,调整为51ha,占总用地面积的48%。

3)居住人口规划

(1)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在居民约95万户、285万人,总人口密度为275人/ha。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条件,首先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因此,疏散人口是保护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规划实施的关键。根据居住人口的现状调查结果,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

Ⅰ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少于2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大于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超大型,情况特殊,应予以保留。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648个,占院落总数的64%。

Ⅱ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2至4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5至50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舒适型,可以维持不变。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1640个,占院落总数的16.4%。

Ⅲ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4至7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15至25m2的院落。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经济型,其标准与北京目前的居住平均水平相当,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居民要求适当降低密度。

现状调查中,此类院落为3866个,占院落总数的38.6%。

Ⅳ级、V级:Ⅳ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7至10人,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拥挤型;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0人以上,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特挤型。保护规划中需要降低这两类住宅的居住人口密度,使其至少达到Ⅲ级以上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

现状调查中,此两类院落为3870个,占院落总数的38.6%。

(2)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人口为16.7万人。共需迁出人口11.8万人,占现状总人口的41%。

4)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和更新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根据建筑的结构损坏程度,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好、一般、较差三类。

据调查,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613万m2。其中建筑质量好和较好的占42%左右;建筑质量一般的占41%左右;建筑质量较差和差的占17%左右。

(2)根据现状建筑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对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为五类。

第Ⅰ类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7%左右。

第Ⅱ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及近现代建筑”。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9%左右。

第Ⅲ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指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份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包括传统四合院建筑、近代建筑等。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36%左右。

第Ⅳ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指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细部等方面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包括仿古建筑等。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14%左右。

第V类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主要包括两种建筑:一种是单位或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其建筑质量较好,建筑尺度基本符合保护区传统风貌的要求,但其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细部等与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另一种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较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此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34%左右。

(3)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更新手段;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则只要求保留前两类建筑,其他建筑均可按规划要求进行更新。

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此类建筑占7%左右。

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以修缮为主,保护外部面貌,其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此类建筑占9.3%左右。

改善类建筑:对于那些具有清晰和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传统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质量评估分类为“一般”,可以进行修缮和翻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其翻建建筑必须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形式。此类建筑占23.8%左右。

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此类建筑占7.3%左右。

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但更新改造必须要精心设计,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与保护区原有的建筑规模、尺度、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等保持协调一致;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原址复建应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此类建筑占49.2%左右(其中11.2%位于重点保护区内,38%位于建设控制区内)。

沿街整饰类建筑:为尽快恢复和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应对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装饰物,其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好”或“一般”的建筑进行整饰。再次改造时,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建造。此类建筑占3.4%。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绿化规划

(1)保护规划把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列为“保护类树木”;把现状的各种成年乔木列为“准保护类树木”;规划要求新种植的乔木列为“新种植乔木”。

(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化建设应以街道、胡同绿化为主,不宜大拆大建集中绿地。绿化形式应以种树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

(3)宅院绿化应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绿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宅院内的绿化形式,应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栽培方式。

(4)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974ha,占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的9.4%。保留各类树木9600余棵。

6)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原有道路规划红线要求。

(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沿街传统风貌、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市政条件为目标。

(3)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尽可能限制过境交通穿过。

(4)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道路宽度等问题。

(5)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交通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宽度的胡同系统。特别是7m以上的胡同,更应在规划中充分利用。

(6)适当打通一些尽端胡同,拓宽一些“瓶颈”胡同,以改善区内的交通组织状况。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总长度111km,其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宽度小于3m的胡同:为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路;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16%。

宽度为3—5m的胡同:主要是步行和非机动车道路,同时可以是非穿行性机动车单向道路,为就地的居民服务;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35%。

宽度为5—7m的胡同:为非穿行性机动车单向道路,为就地居民服务;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26%。

宽度为7—9m的胡同:可以组织为机动车双向道路,除了为就地居民服务外,适当承担局部地区的穿行性交通;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17%。

宽度大于9m的胡同:适当承担局部地区的城市交通。此类胡同占胡同总量的6%。

(7)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有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来承担保护区的交通。城市道路的长度为30km。

7)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规划

(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综合管线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为目标。

(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应有效利用规划保留的胡同系统,不拘一格,综合考虑。

(3)应根据各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综合手段,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条件。如地下管网以综合管沟与直埋方式相结合,能源以使用天然气和用电相结合等。

(4)充分改善和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本次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如何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因基础设施建设是旧城的薄弱环节,且保护区内历史风貌的保护对市政设施的引入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故此项工作将进一步深化。

4专家评价

2000年11月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会议邀请了吴良镛、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李准、王景慧等19位著名专家、学者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逐一进行了评审。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在会上做了题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的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们对这次保护规划的组织和编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规划工作根据北京旧城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所制定的规划原则、统一标准和要求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专家们原则同意所编制的《保护规划》,并希望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后尽快上报北京市政府审批。

与会专家还为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会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将专家意见向北京市政府做了汇报,并组织各参编单位积极研究落实专家建议,调整并完善了规划方案。

5保护规划实施建议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要实现这一规划,必须全市统一考虑,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协调发展。为了推动保护规划的实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下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更新,首先需要疏解过密的人口。重点保护区内人口的疏解与其他地区的危房改造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口迁移政策。

2)人口的迁移与房屋的产权交易密切相关,现行的危改、房改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控制区内可以借鉴,还需研究专门的房改政策和产权交易政策。

3)应制定房屋管理修缮政策,以鼓励产权单位或居民按照保护要求自行修缮房屋,合理使用旧建筑,达到解危的目的。

4)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规定,使其尽快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应在重点保护区内选择一些地块开展保护规划的实施试点。

6)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城管、规划、文物、环保、园林及区政府各部门应密切加强合作,拆除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采取切实措施整治环境。

第三篇: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框架)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1规划范围

2历史文化价值

3规划目标

3.1总体保护目标

3.2近期保护目标

3.3远期保护目标

4规划内容

5规划原则

5.1整体保护的原则

5.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5.3协调的原则

5.4有机结合的原则

6文物古迹

7传统文化

8规划期限

9整体风貌

10保护规划框架

10.1节点

10.2轴线

10.3区域

10.4以“河”串“点”,以“河”串“面” 10.5以路串点

10.6人文脉络

11功能结构

12总体保护策略 13保护区域范围 13.1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 13.2古镇重点保护区范围 13.3古镇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 14保护与整治方式 14.1保护

14.2改善

14.3保留

14.4整饬

14.5拆除

14.6重建

15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四篇: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保护的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大批的城市相继进入了旧城改造中,每到一个城市,会看到大片的旧房被拆除,一条条整街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在看到一批新建小区和新颖的单体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总感到少了点什么,细细想来,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建筑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使得体现城市特色的建筑改变或

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从而失去了已经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延续。

一、切实提高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保护的认识。

近年来,我市各区县也相继对老城区进行逐步的改造规划。就我市各城区来说,城区建设相对较年轻,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相对较少,即使齐国故都临淄的城区也已经不在原来的旧城址上,但这并不能说我市各城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建筑,可以随便推倒旧城而新建。其实,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即使一座新建的城市也不例外。应该说,一座城市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在它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和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就是城市的标识、名片,也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命的重要细胞,由此维持着一个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延续。如张店区金晶大道(原中心路)的“圆楼”、第八人民医院(原铁路医院)办公用房、人民西路的“西大楼”,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张店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地标建筑,也是那一时期张店城市发展的见证。提起这些建筑被人们“约定俗成”的名子,人们就会想起他们的位置、样式和色彩以及代表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现。

一般来说,旧城区往往都是一些老式建筑,即使这些老式建筑是普通的房屋,有的也有着特殊的历史,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或是拥有某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博山的大街,税务街,周村的大街、丝市街,等等,这些街区和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高。美国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先生精辟地阐述道: “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这段精辟的阐述说明,保护好城市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名片”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做好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

二、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必须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

在做好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是采取何种保护形式。我们既不能采取毫无保护措施的简单保护,也不能盲目地乱加改造和修旧,尤其不能以“保护”和“靓化”为借口对单体建筑进行简单的改头换面的“穿衣”、“换装”和“换肤”,从而失去原有的风貌,使建筑本身具有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风格被“新衣服”所淹没,城市发展历史也随之消失。比如,大多到上海的人都要到外滩看一看,外滩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外滩拥有上百年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古老建筑,如果为了靓化上海或所谓的“跟上时代步伐”,把这些古老建筑全部“换装”、“换肤”或拆除,人们记忆中的“外滩”也就不存在了,外滩也就没有了吸引力。其实,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靠一窝蜂式的建设,而是靠时间慢慢地积累。一个不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拆大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才会得以自然的生长,其历史才会源远流长,城市生命才有活力,才更有永久性。所以,在旧城改造中,我们 不宜采取一种模式,特别是不应大量采用推倒重建、大拆大改和改头换面的方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旧城格局和风貌的保护,不利于标志性建筑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在旧城改造与保护方面,我们可学习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欧洲一些国家好的做法。如广州市在旧城改造中,正确处理了文物保护与城建的关系,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根据城市建设的新规划,重新划定了文物保护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如在富有欧洲建筑特色的沙面的 100 多幢楼房的保护改造中,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了整旧,在建筑周围增加了园林绿化,使沙面成了广州富有历史文化品位的新景区。这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做的比较好,他们在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改造维护时,只对建筑物内部进行改造,或是对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功能完善,不断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必需,而对建筑物外

表一般不作改造处理。如果确要修缮,在样式、色彩等方面,原则上要保持建筑物的原貌,不得随意改变和破坏。近年来,上海市在旧城改造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对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特色建筑、名人故居等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并实行挂牌保护,对这些建筑今后不得拆除,并进行重点性的保护、整治和修缮。

对 这类建筑进行修缮时,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只对建筑内部进行必要的维护或完善内部功能,外观上不得进行改头换面的大“换装”,如对外部立面作必要的维护,也只能 “修旧如旧”,以保持这些建筑的历史外观和文化的延续。如 位于上海市山阴路 132 弄 9 号的 鲁迅故居,红砖红瓦的 3 层楼房前后数栋,这些楼房至今还住着居民,但都被上海市政府挂牌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虽然楼房内大都安装了空调等现代化设备,或进行了功能化改造,但楼房的外观依然是红砖红瓦和水泥嵌缝。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欠妥些,比如地处张店人民西路的某地标建筑,是张店当时最高的建筑物,现如今,其外墙已经被现代化的瓷砖所代替,建筑物的历史记忆也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让人 不免有些遗憾。张店 金晶大道(原中心路)的某 医院 南北两侧有三层楼房,是德国 1919 年 修建胶济铁路时建的,现在也贴上了瓷砖。这种给历史古建筑“穿新衣”的做法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三、切实做好旧城改造的编制规划,保护利用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必须搞好部门协调,明确责任,坚持规划先行,可借鉴北京、上海、苏州等历史文化古城在保护历史优秀建筑的做法,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建筑保护的工作部门和组织机构。比如规划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建筑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文物部门负责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房屋部门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也可成立这方面的保护委员会,由规划、房屋、土地、建筑、文物、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调整及撤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同时,要组织人员和资金,对我市各城区内的旧建筑的现状,以及哪些建筑需要保留,哪些建筑需要维护,进行一次科学的调查、评估,科学合理地编制旧城改造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市的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不同于新城建设,不是随意的推倒旧建筑而重建新房,难度大,犹如根雕艺术,需要用艺术的视角和更多的智慧统盘考虑。特别要以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保护为先,对旧建筑的价值把握不准的,可暂缓拆除,做到能保留的就保留,能不拆的就不拆,可拆可不拆的尽量不拆,防止因“大拆大建”的危改行为 造成永久性的遗憾,确保历史文化建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保留下来。

第五篇: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保护情况汇报

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规划情况报告

张家界市地处长江四大支流中的澧水中上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革命老区,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张家界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界旅游产业正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力度,逐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先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及保护与规划现状

1、具有较为丰富的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

张家界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众多,全市共有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173件,三级以上的其他珍贵文物1000余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贺龙故居和湘鄂川黔苏维埃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主要有贺龙故居、杜心武故居、陈能宽故居、老院子、石堰坪土家山寨古建筑群苦竹村苦竹寨古建筑群等。

2、资源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

我市是少数聚集区,历史街区、建筑和民居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存留载体,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征。

3、逐步加强保护规划的力度

一是加大了保护的宣传,推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二是加强了老城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十字街-南正街一带及澧水河北岸设立历史景观提升区,保护原有的城镇肌理、建筑布局、历史风貌建筑和空间环境。三是开始做了一些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四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申报意识落后

我市仅天子山镇申报了省旅游名镇,我局自2010年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以来,仅慈利县江垭镇申报过历史文化名镇。

2、规划意识和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既没有做过系统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逐一划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区,导致名镇、名村、古名居风貌及格局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延续,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日渐衰落。

3、古建筑老化严重,保护资金缺乏,保护工作落后 我市历史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古建筑老化严重,部分已成危房。为有效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相对缺乏,此项工作未有效开展。

4、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保护传统街道与现在交通需求存在矛盾,另供水、排水、排污等设施均不完善。

三、关于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的意见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为科学合理地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尽快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域,合理开发利用。

2、提高意识,加强保护

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并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我市旅游发展和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其实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

3、政府主导,建立机制

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严格管理,合理控制

严格按规划和相关法规对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建设项目方案要确保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相协调。

5、结合旅游,合理开发利用

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合理开发利用纳入我市的旅游规划,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体现旅游城市的丰厚底蕴。

四、几点建议

1、尽快对我市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展开一次全面清理,摸清情况。

2、加大我市名镇、名村、古名居的申报力度。

3、尽快出台《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古名居保护条例》。

4、《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古名居保护条例》要切实体现规划先行的原则。

下载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文化保护及旅游系统规划(5篇)

    历史文化保护及旅游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1、对城镇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成不同的分区,创造不同空间特色的旅游区域,构筑丰富完整的城镇旅游体系。 2、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历史......

    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

    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一、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的考虑因素: 1、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2、在街道、广场、河流等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共43片。 其中:第一批25片,分别是: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南长街、北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

    旧城改造规划

    【旧城市改造】 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摘要: 街景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街景整治对街景......

    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 规划目的 为保护鲍家墈村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村历史格局,改善村落居住及环境品质,指导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编制本......

    北京旧城风貌亟待保护 文物保护存在五大问题

    北京旧城风貌亟待保护 文物保护存在五大问题 2010年09月14日 09:13 人民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在名城保护核心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局部虽有所改善,但多年来旧......

    历史文化保护2014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我对祖国始终充满热爱,这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

    旧城改造规划5篇

    【旧城市改造】 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街景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措施摘要: 街景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街景整治对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