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一稿)
论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
摘 要
近年来,学生伤害案件频发,尤其是未成年人伤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案件类型繁多,法律后果各不相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生伤害事故涉及到未成年学生、家长、学校等各方利益冲突的协调问题。因此,对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何种责任进行理论研究富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从分析各类学生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责任主体、过错程度等角度入手,全面审视学生伤害事故,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行立法、学界主要学说和法学一般理论,从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监护关系特点、监护人资格及职权等方面,明确了学校与学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其次通过将现行立法相关规定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学校承担全部责任、部分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予以具体分析说明,进而得出结论: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为原则,依学校的过错程度确定学校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部分责任或不承担责任。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监护关系;教育法律关系;责任承担
目 录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1
1、以事故发生地点为标准-------------1
2、以致害因素的不同为标准-----------1
3、以学校的过错程度为标准-----------2
4、以事故的责任主体为标准-----------2
二、学生伤害事故所涉法律关系------------2
1、监护关系说-----------------------2
2、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说-----3
三、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之承担-3
(一)学校承担全部责任--------------4
(二)学校承担部分责任--------------5
(三)学校不承担责任----------------6
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
未成年学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机构中的主要成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一族。他们处于身心正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心理素质也相当脆弱。在应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突发性应急性事件时,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伤害的能力差。而未成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内学生集中,活动范围广、内容多,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施设备、校园安全管理及其他一些非学校预料的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很大。而完全杜绝学生伤害事故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及时、妥善地处理纠纷,对当事双方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生伤害事故,作为社会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所涉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如何以法律为准绳,以理论为依据,妥善协调并处理好学校与受害学生的利益冲突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近年来,学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其中部分重大伤亡事故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如2003年陕西省华县一教室坍塌致15名学生重伤案;2003年湖南省长沙县小学教师做实验引发爆炸师生8人烧伤案;2004年河北19岁女教师刀划41名小学生掌心案;2007年12月陕西定边县11名小学生一氧化碳中毒案;2006年新疆察布查尔县某中学女教师因一时情急一巴掌导致本班一男生双耳失聪案„„引起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众多,情况纷繁复杂。
学生伤害事故依据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通过对事故的合理划分与归纳,对于判断各方当事人的过错程度、责任的认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事故发生地点为标准
学生伤害事故,以事故发生地点为标准,可分为校内事故和校外事故。校内事故指发生在校园内的事故,包括课堂上由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的事故和课余时间学生相互嬉闹、参加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竞赛或比赛所致的伤害事故等等。校外事故指发生在学校之外的伤害事故,如学校组织的春游、郊游、参加校外比赛、联谊等实践性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各类伤害事故[1]。
2、以致害因素的不同为标准
可划分为:(1)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安全或存在隐患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校内的建筑物倒塌、教学仪器质量不合格、教学辅助设备缺陷等导致的伤亡事故。
(2)校园体育活动引发的事故。如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碰撞、运动中或运动后猝死、体育教学活动中保护不当引发的摔、碰损伤等事故。
(3)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引发的伤害事故,包括不当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伤害,如体罚、强行搜查等引发的身体伤害和因体罚、言语侮辱等不当的教育方式间接导致的失踪、自杀和精神疾病等伤害。
(4)性侵犯所致伤害。主要指性侵犯后造成的身体及精神损害。
(5)校园内疾病发作、食物中毒引发的伤害事故。包括因疾病发作、食物中毒直接导致的伤害和因护送、救治迟延、学校内治疗不当等引发的事故。
[1] 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9.(6)校内非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间相互造成的伤害事故。如学生相互间在游戏时发生的伤害事故及校园殴斗所致伤残、死亡等事故。
(7)外来人员引发的校园伤害事故。(8)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事故。
3、以学校的过错程度为标准
以学校的过错程度为标准,可分为学校有完全过错、学校有部分过错及学校无过错事故。
4、以事故的责任主体为标准
可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事故、其他相关人员责任事故及混合型责任事故[1]。
第一,学校责任事故,指学校及其教职员工由于过错,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规定,未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事故,指校园内或者与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中发生的,但是由于学生本人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事故。
第三,第三人责任事故,指不是由于学校的过错,而是由于学校或学生以外的其他相关个人或组织的过错所引起,应当由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事故。主要指提供场地、设备等经营者或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责任事故和学校教师,其他工作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行为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以及校外第三人致学生伤害的责任事故。
第四,混合过错责任事故,指由多方当事人共同过错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各过错方应依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学生伤害事故所涉法律关系
不同的法律关系产生不同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引起不同的法律责任。因此,正确界定学校与学生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了解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权利与义务的前提,也是判定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基础。而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诉之所在。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有关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问题的几种主要观点予以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1、监护关系说
该说认为,学校是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监护职责。同时,由于在学校监护责任的产生根据问题上的不同认识,监护关系说又可分为:(1)监护权转移说。此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在学校、幼儿园学习、生活,监护责任已从父母、其他监护人身上转移给学校、幼儿园,其应承担监护责任,原亲权人、监护人对行为人在学校、幼儿园的行为不负监护义务。如果行为人在学校里致人损害,上述单位不能证明自己已尽监护职责,应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对于在其监护下的未成年人在其监护
[2]范围内遭受侵害,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了使监护权转移说更加严谨,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部分监护权转移说。认为,转移给学校的只是部分监护权,即属“监护权的部分变更”,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致人损害的行为负责,但并不是全部责任都由学校承担,毕竟学校只是承担了监护权的一部分而已[1]。
[1] 转引自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0.[2] 转引自刘士国主编.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研究[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2):237.[1] 转引自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6.(2)委托监护说。认为,监护人将学生送入学校就学,双方形成了一种“委托合同”关系,监护人将其对被监护未成年学生的监护责任委托给了学校,所以学校应承担的是委托监护责任[2]。
2、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说
该观点认为,学校与学生间是一种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应把这种关系单独列为一类法律关系,即教育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源于教育活动[3],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并通过合理约束进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地成长,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应为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民法上的监护关系,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应是教育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后的产物。
该观点得到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级立法的支持,故该观点也被认定为法定责任说。
笔者认为,将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监护关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我国的《民法通则》已对监护人的范围及监护人设立的方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细观这些规定不难发现,学校与学生既没有《民法通则》第十六条所确定的法定身份关系,学校又未经任何程序被指定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校的“监护人”身份缺乏法律规范上的依据。
第二,若认为学校与学生间是“委托监护”关系,那么学校须以代理人的身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监护行为。但是,显然学校并非以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名义而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各种行为。另一方面,若认定学校与学生监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合同关系,那么,当法律纠纷产生时,势必要受到合同法的调整,这就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第三,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对监护人的职责及权利进行了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显然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权处理学生的财产。
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说,一方面从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特点出发,认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的主要是教育、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从未成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不具备安全识别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应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对未成年学生加以特殊保护。因此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说对学校与学生间法律关系性质的表述更为全面,定性也更为准确。
三、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之承担
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也决定着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1]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据等等,是侵权行为法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民事侵权法归责原则在学生伤害事故这
[2]一侵权类型中的具体化。因此,要确定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大小必须以学生 [2] 转引自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6.[3] 转引自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1.[1]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16-18.[2] 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10.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为根据。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无疑对平衡学校、学生、家长间的利益冲突具有重大意义。
已如前述,学校并非在校学生的监护人,学校与学生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因此,根据学校的性质及学校与学生间的关系,对学校归责时,不能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应适用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另外,根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学生承担的是教育、管理和保护之责,在此类案件中只要学校履行了作为管理者的义务,本身无过错,就不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我国一些地方也颁布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如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的《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的归责原则。由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社会公益性为主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同时未成年学生人数多,认识能力有限,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因此,学校责任立法的价值取向应从我国教育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公正为基础,适当向校方倾斜,同时又要避免利益的严重失衡。
在民事归责体系中,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在责任构成上包括四个要件,即行为违法、损害事实、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有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因此,在确定学校责任时应考虑如下四方面内容:(1)学校行为具有违法性;(2)有在校未成年学生伤害事实存在;(3)学校的违法行为与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学校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和过失。如果学校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回避或疏于防范,产生损害事实,可认定其在主观上有过错。
参照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之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款十分明确:学校只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其承担责任的程度与其过错程度直接相关。因此,依过错程度即过错与损害事实间因果关系的大小,判定学校承担责任与否问题,存在着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学校承担全部责任;二是学校承担部分责任;三是学校不承担责任。
(一)学校承担全部责任
这类事故是由于校方直接过错导致的,即事故的发生与校方过错有直接或全部的因果关系。因而学校需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中都对学校承担责任的情况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综合分析借鉴两部规范,从致害因素角度可以总结出几类应由学校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的事故类型: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文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例如,某学校借用铁路机械学校场地进行达标测试,测试项目是助跑沙坑跳。沙坑原本是铁路机械学校已经废弃不用、不带助跑的。但因为另一沙坑不能使用,所以又重新起用了该沙坑。沙坑前方是个篮球场地,边缘的水泥台高出沙坑平面7厘米,再往前半米左右就是篮球架。16岁的华某测试时,在完成了一系列动作后,由于惯性向前冲出,撞在沙坑前方的篮球场水泥台上。华某被迅速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医院诊断为右肾挫
裂,当天其右肾被切除。在法院委托下,某大学法医司法鉴定所出具了法医学鉴定书,鉴定结论显示:华某跌伤后右肾切除构成七级伤残;而该事故是导致华某右肾破裂、切除的主要原因。某市区法院判决学校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此案中,学校场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学校将需要助跑的跳沙坑测试项目改在已经废弃且不带助跑的沙坑场地进行,且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是造成这起体育活动伤害案的直接原因,学生本身并无过错。因此,学校方应承担全部责任,法院的判决也证明了这一点。
(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的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但处理此类事故时还应对两种可能情形区别对待:一种是学
[1]校向其他供应者采购,由其直接向学生提供上述物品引发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此种情形时应注意考查学校是否存在过错,如是否对供应者资格进行了必要考察;是否要求供应者提供相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许可证等。如果学校存在过错,学校与供应者应属于共同侵权行为,应由学校与供应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学校不存在过错,则不应承担责任,而应由直接提供者承担全部责任。别一种是经学校加工后的食品、饮用水或由学校错误方式指导服用的药品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则应由学校承担全部责任[2];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所产生的学生伤害事故;
(5)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其他有关规定而产生的学生伤害事故;
(二)学校承担部分责任
这类学生伤害事故不是由学校一方的过错,而是由学生本人过错或其他非学校因素等直接引起的。学校过错或措施不力的行为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或促成了伤害程度的加重。对于这类事故,应由直接肇事方或肇事方的法定监护人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则据具体情况,依过错程度承担部分责任。
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情形,学校应承担导致不良后果加重之责;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保护而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有效的管理、告诫或制止;在课余活动时,学生间相互打闹、游戏失手等,教师发现但未有效制止或未将事故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促成伤害发生的,校方应承担相应责任;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为校外部门,但学校组织管理措施存在不完善之处;非因学校直接过错导致的伤害事故,事故发生后,学校未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医或未采取其他必要的救护措施,由此导致延误病情或伤害程度加重等等,学校都应按其过错承担部分责任。
例如,某日的自由活动时间,王某在经过坐在前排的陆某身边时,陆某伸了个懒腰,手中的铅笔尖正巧戳进王某的左眼。当时,王某因痛揉了揉眼睛,并没在意,回去也未告诉家长。第二天上课时,班主任发现王某频繁揉眼睛,询问得知其左眼被戳的事,但也未采取任何措施。次日晚上,王某父亲在家发现王某左眼红肿,即带儿子到医院治疗。医院鉴定王某的左眼角膜裂伤,外伤性白内障,双眼交感性眼炎,已达六级伤残。王某 [1] 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71.[2] 刘兴树著.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71.将同学陆某和学校告上法庭。此案例中,学校和致害学生对王某受伤均存在过错。虽然该小学对事故的发生不存在直接过错,但学校在王某眼睛被戳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便知晓了王某眼睛受伤的情况,却未及时将事故告知事故当事双方的监护人,也没有当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客观上延误了受伤学生的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该小学应承担损害程度加重之责。
(三)学校不承担责任
学校只在合理的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范围内对学生负有管理、保护之责及对伤害事故承担责任。超出学校的预见和防范能力的伤害事故,学校不存在过错。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学生在学校不允许且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外出或擅自离校期间以及在放学后、节假日或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时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等。此类事故在空间或时间上并不属于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之内,学校不对该类事故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学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提前到达学校或迟延离开学校的期间受到伤害,应将老师要求的时间视为合理的在校时间,学校对此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依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师确已尽责亦未擅离岗位,学校管理严格,事故无法预料、无法制止,学校则不应承担责任。此类型事件有:学校和有关教育人员对违纪学生正当合理的批评、教育而引发的学生出走、自杀、自伤等事件;校内、校外活动中,学校尽管对学生安全进行了详密安排仍不能避免的不可预见性伤害,且事故发生后学校及时采取了正确的救护措施,如课间或体育自由活动中学生自行打闹、嬉戏,学生自行违纪翻越教育教学设施引发的伤害;校外不法分子强行进校打伤(死)学生或破坏教育教学活动致学生伤害;学生因病、请假,在校内、外因自身原因造成伤害等。
例如,某中学组织学生到另一中学参加考试。考生出发前,学校专门向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上午考试结束后,老师又特别强调:吃饭休息,不准私自外出,有事必须请假,尤其不准出去游泳。但16岁的王某不听安排,乘上厕所之机,私自翻越两米多高的院墙去院后水塘中游泳,不幸溺水死亡。本案中,16岁的王某完全应该知道私自下水塘游泳的危险性,学校也预警了这种危险,但其仍不理会学校三令五申的告诫,还是违反纪律私自翻越围墙出去游泳,其对该事故的发生存在直接过错。而学校已在自己可预见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了告诫和管理,已尽到了合理的管理、保护的职责,对事故的发生不存在过错,不应承担责任。
另外,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应由直接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还规定了由于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可以免责。但是,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让笔者对不可抗力事件的学校免责事由进行了重新思考。
事件发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的都江堰光亚学校。据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正在给学生上课。课桌突然晃动了一下,起初范老师以为是轻微地震,叫学生不要惊慌。但话未说完,教学楼便猛烈地震动起来,范老师只惊呼了一句“地震了”,就第一个从教室冲到了操场,丢下了课堂上一脸茫然的学生。事发后范老师被人们戏称为“范跑跑”。
虽然该事件中并没有任何学生受到人身伤害,无论是范老师还是学校都无任何民事责任。但该事件却值得我们深思。在“由于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可以免责”的抗辩理由之下,作为负有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职责的教师,在已意识到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认识到学生会受
到人身伤害时,却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快速逃生,如果因此而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是否可以认定教师存在过错?在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发生时是否应对教师课以义务,课以多大的义务?这种情形下,对学校、教师来说是否过于严苛、有失公允?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学界进行探讨。
在发生不可抗力、校外侵害、学生自杀、自伤、及具有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行为措施存在不当等情况的,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总而言之,在学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均属于学校的责任范围。学校在存在主观过错及不符合免责事由的情况下都需要依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全部或部分责任。
四、结语
未成年学生伤害案件作为一类常见的侵权案件,涉及到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社会热点问题,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现行的与学生伤害事故相关的法律规范,如《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规范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法律体系。但显然该体系尚不完备,个别法律规定脱离实际,实用性差,造成有法难依的情况。虽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校责任的规定较为全面细致,但该办法在性质上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偏低,不利于学生伤害案件的处理。因此有必要以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对立法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兴树.学生伤害的防范与责任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刘士国主编.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研究[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2).[3]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4]袁方,黄彩如编著.如何获取学生伤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5]佟丽华主编.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手册[C].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6]谭晓玉著.学生伤害事故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0).[7]丛梅.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8]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郭殊,马利,章彦编著.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10]赫淑华等主编.校园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第二篇:浅议学生伤害事故中如何规避学校责任
浅议学生伤害事故中如何规避学校责任
涪陵七中周正平
关键词:职责应对归责调解
内容摘要: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做好预防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与家长共同应对风险;在事故不可避免发生后,根据法律归责原则,明确责任范围;做好调解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一.明确职责范围,做好预防工作
《教育法》明确规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学校的义务。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和组织的其他活动中保护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中活动。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校的责任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及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强化教职工的责任,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对学生活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
二.进行风险评估,帮助家长应对风险
对于一些高强度、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活动、竞赛和游戏,本身就存在着难以预见和控制的风险,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学校开展对于对抗性和风险性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之前应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将学生参加活动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可能引起的伤害因素、高危人群的识别和风险应对方法、学校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责任承担方式告知家长。学生家长最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也有权利和义务对未成年学生是否参加风险性活动进行选择。只有当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作出选择后,学生才能参加该类活动。
三.了解归则原则,明确责任范围
学生伤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发果发生了学生伤害事故,就应当了解法律的归责原则,承担起承担的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规定了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归则原则均为只承担过错责任,即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不要求人们为不可为之事,学校是否存在过错,主要看事故发生原因是否在学校能够合理预见和控制的范围之内。
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根据因果关系承担与过错大小相应的责任份额。在侵权法中没有明确何为尽到教育管理责任。但教育部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四、五条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要求学校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食品和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监管;在学生受到伤害时,采取措施予以救助。如果学校没有尽到上述责任,就存在着过错。
根据《侵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生的人身伤害是在校的未成年人造成的,则应由监护人承担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但不能免除他的责任。如果造成此损害时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学校亦应承担相应责任。此种情况下,监护人承担的责任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承担的责任之和应是一个总量,应是对受害人的完全赔偿。
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之规定第三人是直接侵权人,其承担责任是第一位的;学校承担补充责任,是第二位的。因此,在出现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应当首先考虑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只有当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情况下,再考虑学校的过错大小以及第三人偿付能力的强弱判断学校承担责任的范围。
学生自主参加的风险性活动本身的意外因素造成伤害,适用公平原则,分配伤害损失。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游戏等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学生是受益者。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伤害,则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受益方承担损失。
学校必须清楚监护职责和管理职责的区别。不仅在取得方式、法律性质和内涵等方面同,最根本在于承担民事责任方不同。没有财产的被监护人造成他人的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有财产的被
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首先用被监护人的财产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只在过错责任范围内承担责任。
四.建立安全台帐,提供可查依据
学校安全档案既是学校安全工作动态管理的真实具体的原始记录,也是研究处理问题、开展工作、领导决策以及实施学校安全工作考核、追究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学校及各部门,各班级均应建立安全台帐。关键时候还是学校和个人的“护身符”、“挡箭牌”。其意义在于摸清“家底”、分类管理、明确责任、过程监督、及时整治。
五、做好调解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调解作为一种最为平和的纠纷解决模式,能够协调矛盾双方关系、化解矛盾、缓和对立情绪、建立人际互信,就能够维护良好的秩序,促进双方以及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就减少了拉上学校垫背的情形了。
学校安全重在预防,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预防学生伤害事故,才能真正规避学校的责任,为学生的幸福奠定基础,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第三篇: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承担
责任的几种情形
1、学校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安全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安全管理责任)
案例
一、某甲,女,6岁,是某小学学前班的学生,2001年11月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放学之前,有一名流窜人员从学校门口进入学校,看见某甲在学校的操场边站着,于是将某甲骗到学校的一间废置的房间内奸淫。事发后,某甲的家长向公安局报案,犯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某甲的家长同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的精神损失费48000元。在本案中,某甲是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当然首先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学校既然设立了校门管理人员,一名流窜人员能够随便进入学校,并造成学生的伤害,学校是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的,所以法院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精神抚慰金一万元。
案例二 某天课间操时分,开着校门的某地某学校,走进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没有人询问他是谁?要干什么?于是,他大摇大摆地登上学校二楼教室,一个学生恰好从他身边经过,被他抓起来扔下楼,死了。经法院查明,该男子患有精神病。学校被判决承担安全责任,对该学生家长给予大额经济赔偿。之后,该校校长,一个兢兢业业的老教师被撤职。
依据《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实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非学校人员和车辆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进入校园。任何人不得将非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动物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物品带入学校。”
以上案例显示,该学校在安全、保卫等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在学校门口,既没有值勤保卫人员把守,对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园,也未有建立规范的登记、询问制度,致使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这是不对的。安全管理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保障安全。在个别地区,就曾发生过心怀不满的家长,利用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松散情况,伺机进校施加伤害的事故,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严重的,构成教学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刑法第138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其徒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
一、某小学课间时,几个学生在课室时追逐,其中一学生冲出课室门口,刹不住,翻越栏杆,坠楼身亡,经查,该校栏杆高只有九十厘米(按国家标准应为110厘米。)
案例
二、2002年10月6日,某中学学生鲁某在上体育课当中,被一同玩耍的同学推倒在学校操场正在施工的管道沟内致伤,导致左臂多发性骨折。法医鉴定为十级伤残。鲁某家长遂将某生和学校起诉到法院,要求学校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而该校对已挖成的坑道未做充分的防护设施,因此对于鲁某的伤害,学校有过错,应当承担补偿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的处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和《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并按规定配备消防设备,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学校举办者应当为学校配备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提供必需的人员、经费保障;学校自行添置的设施设备亦应当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学校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确保其使用安全;对有危险性的设施设备、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制度,并实行严格管理。学校应当在具有危险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上及校内施工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学校严格按规定为学生提供案例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及时整改和停止使用。
4、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药品、饮用水、教学用具及其他物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例
一、2001年12月7日下午四点三十分许,桥头镇某学校发生83人中毒事件。经英德市卫生监督所对呕吐物进行化验,证明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经对该校饭堂检查,卫生状况差,没有必备的洗、冲、消三级用池及洗菜、洗肉的专用池,不具备学校饭堂及集体饭堂的条件。
案例
二、2001年9月5日,东北某地11所学校的2300多名学生发生集体中毒事件,起因是某公司向学校提供的、并且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服用的豆奶中的志贺氏杆菌超标,因而造成学生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发烧等症状。
在这两起事件都是学校责任,并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是食堂采购必须实施定点采购和食品留样制度;二是学校的食堂必须具备开办的条件,达到区里规定的考核量化标准。凡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标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都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可根据《处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为学校提供产品与服务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学校已先行支付赔偿费用的,应当向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行使追偿权。”
5、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或者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
案例
一、2003年我区某校小学四年级教师带学生到柔石岭隧道进行现场采风,进入隧道后被从背后驶来的一辆货车撞死二人重伤二人的重大事故,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案例
二、某小学校长任某根据镇教育办的通知精神,通知部分学生上山采集白蒿。8岁的李某到山上采白蒿时,不慎被荆棘刺伤左眼,被迫做白内障摘除术并更换人工晶体,花费医疗费3198
元。李某以响应学校倡议致伤为由,要求学校赔偿损失3.2万元。
上面两案例反映出来:一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必须做到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安全。二是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健康。如上山采集白蒿,显然不适合只有8岁的小学生参加。因此,对李某受到的伤害,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应全面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不得组织安排未成年学生参加其不适宜从事的活动,否则因此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娱乐、体育、劳动、教学实验等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校外集体活动,应当将活动内容和安全保护措施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活动内容和方式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和示范,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8、学校发现学生突发疾病或者受伤害,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案例
一、张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就在临近毕业时,突然在上课时感到左眼不适,于是,由其父亲带到某市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认为须立即住院,后虽经尽力治疗,但认为张某左眼视力模糊已经很长时间了(至少在三周以上),最终还是左眼完全失明。张父认为,张某在两周前由学校组织的体检中,校医并没有告诉张某其眼睛有异常情况。于是将学校告上法院。经法院调查,在张某的体检报告单中,明确写明“左眼视力0、2,右眼正常,建议进一步检查”。认为学校已知道张某的视力不正常,但未及时告知其家长,以致延误了治疗时间,造成张某左眼失明,学校有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张某自己早亦感觉其左眼有问题,但未告诉其父母,其本人也有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
案例
二、某甲为某中学的学生,一天上午对其班主任讲,自己不舒服,想下午请假看病,班主任同意了,但某甲回到课室后便在课桌上趴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午上课时间。期间,大家以为只是一般的不舒服,故无人过问此事,就在下午上课时,某甲突然用头向身边的窗户撞了两下,然后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以为是癫痫病发作,就让某甲平躺在地上,然后继续上课,同时通知学生家长。等家长到学校后,才将某甲送往医院救治,但因某甲脑出血过多,不治身亡。据医生讲,某甲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出血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但这种病如果抢救及时,有生存的可能。正因为该校老师对某甲的怠慢,失去了挽救某甲生命的宝贵时间,因此,学校对损害的发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以上二案例告诉我们:一是学校对学生突发疾病和不明病因要及时送医院治疗和告知家长。二是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校医和配备懂医术的兼职校医。
第四篇:谈校园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
谈校园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
一、归责原则
在侵权行为法中,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之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简言之,归责原则就是将损害归于侵权人的根本规则。我国现行的有关侵权理论在侵权归责时一般适用三种侵权责任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以过错作为判断标准,将过错作为构成损害赔偿责任的最终的、决定的要件,亦即要求在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责任时,要以侵权人主观上的过错作为侵权责任的必备的构成要件之一,侵权人无过错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其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但是损害已经发生的情形下,以公平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几方当事人按照公平原则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对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只有在《民法通则》第121条至127条和第133条列举的8种特殊侵权行为中才适用。因此,校园伤害案件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此外,在审理校园伤害案件中,有为数不少的判决援引了《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即“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个规定体现出的就是公平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现代社会在分配损害风险方面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常常将与具体侵权事实无关的一方或者几方在大家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法官裁量决定承担责任的方式和比例。这是社会对突遭不幸的贫弱者在立法上予以救济的方式。但是,深入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当事人在任何一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形下依然要分担民事责任,实际上给当事人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构成了对当事人权利的新的侵犯。学校本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如果照此原则赔偿下去,将会最终损害学校乃至教师、学生的正当利益,使本已捉襟见肘的、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用于正常的教学活动,最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伤害案件中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既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不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实践中,在判定学校责任时,大多数判决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这是正确的。因为,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人身伤害,属一般的侵权行为,承担一般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是责任主体有过错。具体到伤害案件中,学校有过错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即在伤害案件发生时,学校有过错就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如果学校自身行为没有过错,则也没有赔偿一说。
二、过错归资原则的适用
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决定了必须以主观过错作为学校责任构成的最终要件,学校责任中的过错是指作为加害人 的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时,没有达到法定的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注意义务,具有可归责的心理状态。即学校只.有在主观上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学校无过错,而损害完全由受害学生本身的过错或第三人的过错所致,或者是受害学生和第三人的共同过错所致,或者是因由意外事故所致,学校可免除责任。这一原则的确认,有利于扭转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只要出现学生伤害事故,就认为是学校存在“某种过错”所致的做法,使学校责任从被泛化的现实回到正确的法律轨道上。这也是说,学校存在违法行为,学生出现人身损害事实,学校违法行为与学校人身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都不是确定学校是否承担责任的最终依据。如学校无过错,则虽具备上述三要件,仍不负民事责任。正如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论述的:“使人负损害赔偿的,不是因为有损害,而是因为有过失,其道理就如同化学之上的原则,使蜡烛燃烧的,不是光,而是氧,一般的浅显明白。”闭在事故的发生过程中,如果学校没有任何过错,可不承担责任。而且学校可以下列任何一种情形作为抗辩事由,免除自己的责任:①因不可抗力发生的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是校方无法预见,也无法避免的,如因自然灾害导致校舍倒塌造成学生伤害;②学校和有关教育人员按照校纪校规处理违纪学生造成学生伤害,如学校因处理考试作弊的学生,学生因此而自杀;③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事故原因纯系学校以外的其它因素,并且学校组织措施得力,有关教育人员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④校外人员私自闯人学校寻衅滋事,扰乱教学秩序,学校及时制止或采取其他措施仍有学生受到损害的;⑤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未接到家长通知的。
三、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及法律依据
(一)学校责任的具体情形
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的多数观点认为,按事故发生时间不同,可分为三类:“学生上课期间受到伤害的事故,学生在课间休息受到损害的事故,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发生的损害事故。
1.学生在上课期间受损害的处理。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不听从教师的管理,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加害人的监护人应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因管理教育不力,亦应承担次要责任。如系教师的失职行为,则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加害人的监护人承担次要责任。学生不是故意和过失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学校有过错,则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如学校无过错,则人的损失按公平责任原则由加害人的监护人与受害人的监护人分担。如受害人有故意和过失行为,受害人的监护人应按受害人的行为性质承担全部、主要或次要责任。
2.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受损害的处理。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故意和过失致人损害的,加害人的监护人应负主要责任,学校亦因加害人的行为承担管理教育不力的责任。学生非故意和非过失行为致人损害的,由加害人的监护人和受害人的监护人按公平责任原则分担受害人的损失。如受害人有过错,由受害人的监护人按受害人的行为性质承担全部、主要或次要责任。
3.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受损害的处理。如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受到损害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那么外来原因的制造者有过错,则从外来原因的制造者的过错、学校的过错、受害人的过错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谁的过错责任大,谁承担主要责任。如外来原因的制造者无过错,则从学校的过错程度、受害人的过错程度等二个方面综合考虑谁的过错责任大,谁承担主要责任。学生受损害非他人的因素造成的,如学校无过错,学校不应承担责任,其损失由受害人的监护人自己承担。
(二)审理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校园伤害赔偿案件中,主要的法律依据有(1)《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2)《教育法》及相关法规、规章;(3)《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负有对未成年学生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是确定其职责范围的基本依据。而校园伤害事故属民事侵权行为,对于校园伤害事故的认定原则和赔偿范围,则需要依据《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确定。
总之,在审理具体的校园伤害事故案件时,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酌情参照《办法》的相关条款,但主要还是要依据《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
第五篇:学校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问题的研究
学校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问题的研究
摘要:从近几年来的媒体报道上可以看出,学校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收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发展教育事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公民权利意识的加强,因为学生伤害事故而引起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因为引起伤害事故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中的学生都是未成年受害者,介于他们的这种特殊性,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同情,各方都把责任归罪于学校。那么,学校真的要承担责任吗?学校承担这些法律责任的依据又是什么?学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目前,学校伤害事故已经成为困扰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大难题。由于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的特征,因而事故原因也相对比较复杂,再加上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立法缺乏可操作性,应用不灵活,因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纠纷中,难以获得一个可靠的赔偿标准,也不容易确定赔偿责任。这使得学校及相关的行政和管理部门常常为此感到头疼。
尽管我国的一些有关部门为了解决和预防此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还有全国各大省市制定的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这些相关法律的结合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而明确的规定。但是,现行的法律滞后给实践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这方面的研究,为处理这些伤害事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伤害事故
学校责任
问题研究
一、前言
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然而我国却没有学校安全管理以及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有其他的法律,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定了保护学生安全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是一些原则上的定论,具体操作性差。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学校应该承担责任与否、承担哪些责任、责任依据是什么等等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都没有做细致详细的规定,摆在公民面前的只是一条抽象的原则,这使得追究法律责任的时候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定论。同时,由于这类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学校、家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承担安全职责的要求和预期过高,而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伤害发生后家长要求的赔偿金额过高,而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低,所以造成了双方的这种矛盾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时,对于未成年学生在校内受到伤害的获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的,都责令学校承担过错责任。在学校的责任承担方面,分别确定了过错推定责任、过错责任和相应的补充责任。这种归责原则看似加强了对校园伤害事故的针对性,但过于僵化,能否在维护学生利益的情况下兼顾学校利益,仍然要在实践中看结果。
二、校园伤害事故概述
1、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
法学界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内存在的几个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里因过失行为导致的人身伤【1】害事故。”但是这种观点的受害主体范围太广,没有明确规定出谁是受害主体,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内涵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不被推崇。
【2】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这个观点点明了学生是受害的主体,伤害的发生地点与时间是在校期间,人身侵权属于人身伤害事故,相对于第一种观点而言比较全面。但是“在校期间”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没有把学校的责任范围进行明确。因为在校期间既包括正常的学习工作时间,也包括节假日、学生课后在校滞留期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观点是把学校的责任扩大了。但同时,这种观点局限于“在校期间”,还使学校在校外应该负有的一些管理责任被忽视,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种观点认为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从受伤害的主体看,必须是学生;从时间看,其伤害行为或伤害结果或有其一必须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从地点看,其伤害行为或者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地域范围内,有时也发生在学校组织活动的场所内(如学校组织的体育馆、电影院、展览馆、礼堂等);从主观方面看,他可以因故意引发,也可以因事故引发,还包括没过错的意外事故;从结果上看,它必然造成了学生【】人身伤害的事实。”3这种观点从伤害事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明确了学校在教育、管理、指导、保护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学校的责任范围得以确定。然而,它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它仅指出学生的伤害事故就是学生受到人身伤害,没有指出学生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是这一观点的疏漏之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伤害事故是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以及幼儿园在读儿童在学校或幼儿园就读期间,参加学校或幼儿园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或死亡,以及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事【4】故。”这种观点同时还认为伤害事故可以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和非学校责任事故。但我们仍可以看出其中的不足,从目前贫乏的伤害事故可以看出,责任方是多个方面的,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不应该以学校是否承担相应责任作为约束。而且,其中对伤害的范围界定太狭小,仅仅是人身伤害和死亡,那么在学校不小心被扎伤、摔伤呢?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于学生这个伤害主体的确定还不统一,没有明确是哪一个受教育阶段;其次就是伤害事故的主体除了包含自身所受的伤害之外,是否还包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第三是在事故的主观方面还没有明确地界定;第四就是关于伤害事故的发生范围不明确。
2、伤害事故的特点
2.1从对象上看,受到伤害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无论学校是何类型,都只对与自身存在教育及管理关系的受害学生负责。
2.2从地点上看,学校伤害事故的发生和伤害行为的发生,至少要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中,且处于学校的教学设施范围内。
2.3从时间上看,伤害事故是发生在在校期间的,也就是说是发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时间内。
2.4从结果上看,学生在学校伤害事故中受伤或致残的,学校一般都处于被告席,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或者获得其他相应补偿。
3、伤害事故的类型 3.1单方责任事故
就是说因一方(如学生监护人、学校或第三人)的过错而导致的伤害事故。表现在学校方面可能是学校的管理缺失、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漏洞、教职工在教学中出现失职或违法行为等造成的事故责任;监护人方面指监护人没能尽到应尽的责任而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如因一些疾病没能告知学校而造成的伤害事故、学生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等;第三责任人事故就是除去学校和学生监护人的过错,由第三人造成的伤害行为,那么事故的责任就由第三人来承担。
3.2多方责任事故
也就是由于多方的共同原因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扩大规模,因而也就造成管理上的疏忽,那么,学生的伤害事故发生率也就会相对较高,而且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各方面的责任共同造成的。所以面对这种原因多样、事故责任多样的的伤害事故,如何来互粉各方的责任是一项比较苦难的事情。
3.3意外事故
就是说事故责任完全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完全不能避免和预见,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而且各方都没有过错。例如在某些学校的校运会上造成的身体损伤等。
三、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构成
1、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伤害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不是以一个有限的地域范围来作为界定,但是以这种地域范围来规定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与立法意图相符的。学生的“在校期间”包含有学生上课、用餐和休息时间,还包含有假期期间在内,只要是这些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都属于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范畴。另外,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校运会、外出参观游览等也是在校学习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范围不仅体现在校园内部,也体现在校园以外的地方。同时,如果学校管理在安全管理这一环节存在缺失,没有采取合适、恰当的安全措施来预防有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从而造成学生伤害的,理所应当的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学校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职责
教育和管理是法律规定的学校的法定义务。学校应该履行教育职责,在日常教育中依法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这里所说的教育职责,并不是我们广义上的教育活动,而指的是教师或者学校对学生展开的教育。那么,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期间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就应该由他所处的教育机构来承担责任。学校在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安全意识和防范人身伤害的危险意识,在遇到一些危险情况时,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还应该明确安全管理上的职责,包括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安全饮食等方面的教育,健全学生宿舍公寓管理,对于学生的违反校纪校规的应进行通报,警醒其他学生。
3、学校主观方面的因素
就是判断学校在伤害事故中是否存在过错,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判断学校过错,主要还是靠客观标准来进行考量。“校方过失责任与与其‘注意义务’分不开,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件校方可以不负责任外,校方还应在教育、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尽相当的注意义务。学校只要履行了教育法律规定的特定职责并对在校生尽了相当注意义务,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就可免责;校方未尽‘相当注意义务’的可以认定为有过错。校方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其‘相当注
【5】意义务’,应与其职业特征和预见能力相适应,不宜夸大或者缩小。”如果是在一般人都能够预见的某些情况下,学校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未注意,或者注意到确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可以确定学校具有过错,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学校失职与校园伤害之间的关系 “违法行为要件承担的是行为在客观上是否违法,损害事实要件承担的是受害人的权利是否受到了损害。在这两个要件成立的情况下,因果关系要件承担的义务,是判断损害结果是否为该违法行为所引起,该违法行为是否为损害事实的【6】客观原因。”因果关系是连接事故起因与结果之间的纽带,伤害事故的原因可以是单方面,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受到伤害是最终的结果。因此,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确定学校与学生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后,就应该根据这种关系力的大小来确认责任,维护学校与学生双方的利益,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平衡点。
四、现行法律的不足与完善
在处理近年来日益频繁的校园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法》被作为处理此类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因而被广泛运用于案件审理中,下面主要从这部法律的角度来审视在处理校园伤事故时,现行法律的不足与完善。
(一)不足之处:
1、对公平原则的定位模糊不明朗
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的案件中,《侵权责任法》相较于其他的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来说,可操作性要强,尤其是在责任的规则处理上。但是,这部法律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如果过错方既不是学生、学校,也不是第三方的责任,那么是否可以要求学校承担责任?虽然这部法律中规定了受害者和行为人双方都没有责任的情况下,可以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担责任和损失,但这并不是针对的学校责任而言,所以在校园伤害事故这类案件的审理中不能理所当然的拿来引证。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都会让学校来承担一部分的损失赔偿。但这部法律涉及责任归责原则的运用,因而让很多人对这类案件能否继续运用公平原则产生质疑。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民众对新法的公平公正产生不信任,应该在条款中明确公平责任究竟在何种情况下适用。
2、以行为能力作为作为确定责任归责原则的唯一标准 它对受害学生有一个行为能力上的区分,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能力,它以10周岁的年龄限制来作为分水岭,以此来适应不同的归责原则。同时,因为其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比较强,所以在确定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时,显得更为公平合理,因而广受好评。它对于平衡学生与学校利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以年龄来作为依据和标准是缺乏科学性的。如果在同一个伤害事故中,一个是无行为能力者,一个是限制行为能力者,两者受伤害程度一致,可能就会因为不同的归责原则而导致一个可以由学校承担责任,另外一个却不能,从而失去了法律的公平性。
3、在确定责任归责时,没有对学校的性质与管理模式进行区分 《侵权责任法》中主要以学生的行为能力状况和第三人的偿付能力作为责任归责的原则确定的主要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被固定下来,关于学校是何性质、是何管理模式却并没有考虑其中,所以在怎人分配上还是不尽合理。在侵权责任法中所说的学校内涵相当丰富,“是指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
【7】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因为学校的性质不同,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同,责任的轻重大小不同,所以各类学校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应该在法律中加以区分,使责任的分配能够科学合理。
4、没有规定未成年人在学校伤害他人所造成的责任问题 《侵权责任法》中之规定了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的责任问题,但是却没有规定说未成年学生在校伤害他人的责任问题,也没有对监护人与学校之间的责任关系有一个明确地规定与划分。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七条有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使未成年人造成人身损害,或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可以看出,这部法律对于这种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划分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于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问题确并未规定,这必然会使未成年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体现出了法律上的不完备。
(二)完善建议
1、明确公平责任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由前面内容可以看出,公平责任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的实践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法律的司法解释时,首先就应该明确公平责任的地位,还要表明在何种情况下才适用。《侵权责任法》并没有把公平责任作为一种归责原则,只是在赔偿责任分配时要求要公平承担。公平责任是指在双方都没有伤害事故的过错时,对责任的分担,承担责任的只能是当事人,如果是一方的过错或者是双方都有过错的,则不符合公平责任实施原则。因此,如果想让学校在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那就必须要确保学校是当事人,若果不能确定这一点而要学校强制承担责任,这对学校是不公平的。
2、对学生的行为能力和归责原则正确定位
责任的分配不应当过于死板和僵硬,如果仅仅是以法律规定的学生行为能力来确认责任分配,那么就无法使学校利益与学生利益之间达到平衡。因此,在处理校园伤害案件时,对待学校的责任归属应该持统一标准,不应有所偏颇。另外,对于过错责任上的规定也不要过于硬性,而应该留给法官适当的回转余地,在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事实情况合理自由地进行裁夺。例如在同一事故中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赔偿同等数额的赔偿金,解决了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所得赔偿金数额差异上的问题。
3、对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和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定以相对严苛的规定
全封闭式的寄宿学校因其特殊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学生监护人监护职责的履行,不得不说它给学生与监护人的举证能力带来极大影响,所以在法律责任的规定和分配上应该更为严格。学校如果想要免除责任,就必须证明自己在教育管理上并不存在任何缺失,也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全封闭式寄宿学校加强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伤害,学校也能够及时承担责任进行补救。对于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把他们独立出来单独规定其责任。在学生受到伤害时,首先就应该追究特殊教育机构责任,如果他们不能拿出具体的事实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增加“对于学生在校期间伤害他人的,学校应该承担过错责任”这一项内容
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在教育和管理上的缺失造成的,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有教育、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没有履行好这项职责,则属于学校的失职造成的过错,理所应当游学校承担责任。对于这一点,《侵权责任法》不应该忽略。未成年人在校伤害他人既涉及到学校的职责,也涉及到了监护人的职责,所以应该具体来对待。若果校方已经在教育、管理上尽到了该尽的职责,而监护人没有尽职,那么就应该由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而不是学校。
五、结束语
校园伤害案件在近些年来比比皆是,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侵权案件之一,而在学生受到伤害后如何确定学校责任,一直是此类案件的重难点。本文从监护人和学校双方来讨论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力求法律的公平。讨论了各种伤害类型和各方的责任划分,包括伤害事故的界定与校园伤害事故的特点,借助学校的责任划分原则来处理学校与学生监护人之间的责任归属。同时,还在最后指出了现行法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点,并就这些不足点提出了一些相对的完善建议。
对学校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事故责任的纠纷,更重要的是让学校明白,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加强学校的管理水平,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学校、教师、学生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楮宏启
论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00(1):44
【2】李连宁,孙葆森
学校教育法制基础 {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147
【3】方益权
学生伤害事故赔偿{M},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2005:109
【4】杨立新
侵权法判例与学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08-309
【5】方益权
论学校事故及其处理和防范{J},政法论坛,2002(2)
【6】杨立新
人身权法论(修订版){M},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2002:205-206
【7】王胜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奚晓明,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新制度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213-215
【9】曹诗权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