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0: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

第一篇: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

目录

摘要„„„„„„„„„„„„„„„„„„„„„„„„„„„„„„„2 ABSTRACT„„„„„„„„„„„„„„„„„„„„„„„„„„„„„2 引言„„„„„„„„„„„„„„„„„„„„„„„„„„„„„„„2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

(二)研究现状分析„„„„„„„„„„„„„„„„„„„„„„„„„2

(三)研究内容„„„„„„„„„„„„„„„„„„„„„„„„„„„2

一、我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转变„„„„„„„„„„„„„„„„„„„„„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战略„„„„„„„„„„„„„„„„„„„3

(二)十年**时期的文化战略„„„„„„„„„„„„„„„„„„„„3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战略„„„„„„„„„„„„„„„„„„„„4

二、文化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4

三、文化对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5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5

(二)推进文化创新„„„„„„„„„„„„„„„„„„„„„„„„„5

(三)文化人才培养与引进„„„„„„„„„„„„„„„„„„„„„6

(四)增强文化安全忧患意识„„„„„„„„„„„„„„„„„„„„„6

(五)提升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6 参考文献„„„„„„„„„„„„„„„„„„„„„„„„„„„„„6 致谢„„„„„„„„„„„„„„„„„„„„„„„„„„„„„„„7

文化与国家发展

李雨辰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级 指导老师:杨绍安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高度重视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国家发展

Cultur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Li Yuch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e

2008 Instructor: Yang Shaoan Abstract: Seventh session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clear that Culture is the spirit and soul of a nation, a powerful fo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In today's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y one country in order to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gain the initiative,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rength,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defense force, vigorously improv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o promote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Soft power National Development

【正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果不能形成国家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五千余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创造力。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从毛泽东“没有革命文化事业,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①到邓小平“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②从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③再到胡锦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④可以看出,文化工作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也很好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在战略重点转变的历史关头,更是发挥了解放思想、动员人民、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使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确定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195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第二次文代会对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文学艺术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很有生气的优秀作品。短片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的路》、赵树理的《三里湾》、峻青的《黎明前的黑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中长篇小说如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梁斌的《红旗谱》等,诗歌如严辰的《祖国》、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等,电影如《智取华山》《鸡毛信》《董存瑞》等,戏剧如《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秦香莲》(评剧)、《打金枝》(豫剧)等,歌曲如《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它们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风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十年**后的中国,又一次面临国家战略转变。揭批极左路线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四人帮”的淫威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类是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情操的热情颂扬。这些作品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有力地推动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文化艺术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地推出一批以改革为题材的力作。

世纪之交,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潮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再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较量,包括文化在内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正酝酿着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同时,①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 ④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和配套攻坚阶段拓展,文化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也再次体现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自觉。1997年中共十五大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0年,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认识,对于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的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重要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历史重任,发出“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⑤的时代号召。中国文化发展步入全面制度创新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新阶段。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的更多是优势文化。谁拥有优势文化,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当代中国正进入各项建设改革纵深攻坚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迫切需要用贴近时代、生动丰富、富有感染力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意志共识,达到凝神聚魄、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一是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基于对文化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作用的判断。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来积蓄、壮大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二是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人类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 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

三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就必须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样它才有强大的向心力,也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最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的基本矛盾依旧存在。文化体制改革,正是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企不分”、“行政主导”的旧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继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之后,拉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三驾“马车”。首先要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文化法规。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其次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减少流通环节,拓宽流通渠道,有效整合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最后要健全文化经济政策。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

二要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首先,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其次,重视文化理论研究和探索,为文化创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理论、知识、技术创新基地,广泛进行群众性、社会化的文化知识、科学思想的传播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时代文化产品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后,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要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首先,要改进教育方式,加大培养规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次,要建立开放型的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敢于打破一切常规,用不拘一格的眼光和魄力去审视人才和评价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最后,要敢于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秉着“有用便是才”的原则,大胆吸纳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科技创新等各类人才,并对其实行待遇优惠政策。

四要增强文化安全忧患意识。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天下就是亡文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我们首先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其次,五要提升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提高文化话语权。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推动汉语走向世界

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总结和回顾历史,文化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战略转变时期尤为明显。在今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文化将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欧洲文化复兴时代著名的人文学者伊拉斯姆斯曾预言道,“文化是新世界的曙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曙光,这一次,正从东方升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1979年10月31日。[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订了《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2007年11月23日。

[7]蔡武主编:《改革发展繁荣—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致谢

在我毕业论文开题、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杨绍安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帮助,这会使我终生受益。

第二篇:大学教育与经济文化发展论文

大学城建设与区域经济相互结合,可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的增值与转型升级。

在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视角下重点分析了三地大学城如何通过集群与联盟的耦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认为大学城与区域经济联动,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新增长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生产和供给主要部门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甚大。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是明智之举。

但经济社会的存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不可能离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为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创新,归根到底,都要通过融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其最大功能和核心价值。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分工的知识积累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人力资本积累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就会相互强化,这不仅有利于“边干边学”的人力资本积累,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二者不能相互适应,则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会成为人力资本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

大学城的评价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学自身定位不同,那么他们的发展重点必然不同,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一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大学的校园扩建和多个大学的综合建成的大学城他们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一样。

发挥集聚功能,汇集高素质人才,吸引优势高校入城发展。大学城不仅仅是本地高校的集聚地,更应吸纳国内甚至国外名校的加盟。发挥大学城的辐射功能,满足地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大学城除了常规性的高等学历教育外,还可利用园区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续教育;也可借助城内的办学条件和潜在的培训市场,吸纳各类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技术、技能认证机构到城区内设立或联合开设分支机构。

各类培训机构在城区及附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学术交流,将加速中心城市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心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大学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城区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城市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促进了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建的大学城一般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在大学城内修建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比在老校区上建设要容易得多。新建校园的人文景观使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园区内整合、升华,一方面可以陶冶在园区内就学的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中心,吸引更多的市民和周边地区的人群来参观,如果做得足够出色的话,可以集教育,旅游于一体。

现如今对于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由于阐述的角度不同其概念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1],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以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向沿海发展,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宋宏教授则认为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所一直关注的学术命题[2],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实践命题。我国的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需要从再造共生单元、创新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界面三个环节着力尤其需要以具有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方案加以推动。

刘志民教授提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互动程度不高,表现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等方面[3]。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提供环境保障;高等院校应主动出击,发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导作用;企业应积极配合,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在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现状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大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大学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如何将长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等问题,进而提出高长三角地区大学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达到区域经济与长三角大学共赢发展的长远目标。

第三篇:文化创新与国家振兴

文化创新与国家振兴

----浅谈现代大学生文化创新的责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在不断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着,文化自身蕴含着不断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大学生始终肩负着传承、创新、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这一功能不仅没有减弱,相反,被时代赋予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变化发展迅速,我国在不断提升增强综合国力,以致于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文化发展建设的动力在于创新,因此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创新。胡锦涛同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所以作为现代大学生是文化创新的一支主力军,要主动参与和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和崇高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华夏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威胁,步入现代化的中国,还没有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出本土的、精华的文化。就如熊猫本来专属于我国的国宝形象,美国人制作的“功夫熊猫”在中国创下了八亿票房。可见我国在文化创新精神方面显得贫乏。所以我提出“国家的振兴在教育”的观点,从高等教育说,文化创新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就恰恰落在了现代大学生的肩膀上了。

让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新的主力军。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青年大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大学生在文化积淀、凝练和升华的进程中传播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自主创新。

作为校方:首先,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让学生们尽情发挥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们创造大量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再次,学习环境,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为培养创新能力所创造出条件。

而大学生,则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文化人才作贡献。大学应利用各种途径,强化对全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国文化,进一步拓展跨文化心理空间,展现宽宏大度、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第四篇:论文我与企业共发展

我与企业同发展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约翰?;洛克菲勒

在来到矿的几年里来,我看到了队组扎实的工作作风、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同事们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内心觉得非常庆幸,从而,更坚定了我对我矿美好前景的乐观态度和忠诚决心。在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思考着与企业相关的点点滴滴,使刚走出象牙塔的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厚重、什么是荣辱、什么是理想。去年,全国各条战线正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其中,首要的一条,便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而作为煤矿职工的我们,就是要从热爱矿山、热爱队组、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做起,对工作敬业,对企业忠诚。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护士跟随一名德高望重的医生实习。在一次手术中,医生做完了手术,准备缝合伤口,年轻的护士说:“老师,还差一块纱布。刚才用了12块,现在只收回11块。还有一块一定在病人的腹中。”老师好像若无其事地说:“哎,算了,纱布没什么影响,我们必须立即缝合伤口。”护士大声地说道:“不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这时,医生笑了,他挪开脚,露出踩在脚下的那块纱布,十分欣慰地对年轻的护士说:“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一句话:责任重于泰山!奉献、敬业、忠诚、责任,这四个词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重要的位置呢?

一支乐队,需要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否则难以呈现出余音绕梁的华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否则难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座桥梁,需要桥墩的支撑,否则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流通;而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每一位职工工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每个职工的爱岗敬业。

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为社会、为企业作出贡献。也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希望所在!

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而要把这种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爱岗敬业。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 一般来说,条件好、工作轻松、收入高的岗位,做到敬业容易,而象我们这样的煤矿企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收入也不算高,做到爱岗敬业确实有些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们绝大部分职工仍然在环境艰苦、劳动繁重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我们的企业正因为有象他们这样具有崇高敬业精神的员工队伍,才能在一次次的竞争中夺得胜利,赢得荣誉,取得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施工一线广大职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我们的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如何实现?干一行,爱一行。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份职业,哪怕工作环境再艰苦恶劣,工作内容再枯燥繁琐,我们都应该满腔激情地工作,应该象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去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也是一种态度。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讲时曾说过“不要问美国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国家做了什么?”是的,不要问企业为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自己的企业做了什么?当我们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我们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忧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现实中很多人尽管才华横溢,但总是怀疑环境、批评环境,殊不知,就是因为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才对他的进步和成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它——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如果因为看到缺点就大肆抱怨,不顾大局,不讲团结,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抱怨环境、不思改善的习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集体肯定有自己的缺点,但也会有优点,正因为优点大于缺点,所以才有很多人选择留在集体。所以请大家永远记住:“成功的人一定爱岗敬业,失败的人才始终在寻找客观理由”。爱岗敬业更是一种境界。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大家都知道,煤矿工作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是一件危险性很高的行业。其实,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人,我从他们来到矿上,就以一身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们的努力下,使一些的生产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建立各种各样适

合企业发展的财务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种制度的执行,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有力的保证。他们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但他们还是认认真真,高高兴兴的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每天很晚才回家,平时很少休息,面对工作的压力,他们总是一笑而过,或许这就是工作带来的快乐,是敬业带给的享受吧!是啊,当我们将爱岗敬业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抱着知足、感恩、努力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岗位上的竞争优势。爱岗敬业不只是在枪林弹雨中的辉煌,不只是在紧急危难时的高扬,它更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奉献,一种高尚的理想,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爱岗敬业,誓言无声。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有怎样的付出,你就会有怎样的收获。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工作对于人生成功的意义,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最终的胜利。工作的全部意义难道只是领导、老板和单位吗?不!我们是企业真正的主人。不能因为无谓的懒惰而无视眼前流失的机会,应该在目前的工作中尽心尽力、尽善尽美,迎接到的也必将是一个钻石般的明天。企业的发展不是靠你,也不是靠我,而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企业发展了,我们才会有前途,我们发展了,企业才会更强盛。

运输一队

吴志阳

第五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论文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俗文化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的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及其影响的软实力,并且取得可喜的进展。韩国从政府作为服务者的立场出发,成立了专门性质的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在短期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贸易逆差到顺差的飞跃,尤其在内容出口、增强影响力和数字内容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部分领先优势。新加坡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专门在旅游局下面成立了会展署,支持企业发展会展和娱乐产业。

从对外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文化竞争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我们就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籍此推广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对中国文化亲近友好的环境。要想占领文化市场和保持文化竞争力,一个国家和该国的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就此而言,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提升当代的文化创造力来发展文化竞争力。

体现文化竞争力的战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目前,我国文化竞争力依然较弱,主要体现在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内容产品和版权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如畅销书、电影大片、重大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因此,从对外文化竞争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转变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不能再把免费文化交流当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而是要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跨越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人们不仅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要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文化“越是超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打造国家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实力,包含着促进文化走出去。例如,姚明通过NBA这个文化产业项目活动和明星经纪活动所展示的魅力,对于人们理解中国人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对于文化交流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文化建设和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发表讲话,提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具有经济战略的同时,从全局出发为中国的国家文化战略谋篇布局,从长远着眼形成文化长期发展的决策,对文化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实施方式进行整体性的谋划,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迫在眉睫。

研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首先要深入思考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战略,把

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目标是增强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打造高端文化和时代经典,打造国家文化形象,形成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第二,要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从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三,要全面研究中国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建设问题,以文化产业为重点,发掘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的实践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将文化作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提升到战略高度,确立“文化战略”。英国制定“艺术发展战略”,并率先在国家政策层面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日本在经历 “军事立国”“经济立国”等发展阶段后,提出“文化立国”目标。美国围绕国力是否衰败及未来发展展开讨论,提出“软实力”概念,提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考虑运用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即软实力,并在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中突出宣传和传播国家意识、国家精神。显然,文化战略在促进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以文化为核心和基础的原创力不足,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受限。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但存在商业化与平面化倾向。显然,当传统节日主要停留在享受美食和购物消费的“黄金周”意义上、城市建设中对传统建筑大加改造拆解、新建筑缺少内涵、文化节目中低俗风气仍占有一定的市场时,与文化紧密相关的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民族的文化精华和国家文化形象都亟待提升、发展和加强,就此应进一步加强关于文化引导、文化服务和文化影响的研究与实践,在文化战略的层面谋划全局,深化发展。这一举动的意义不只在于发挥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创新力,更在于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主动权不只为抵御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冲击,更在于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风俗传统等文化积累发展而成的现实要素,保护文化传承的根脉。因此,必须加强全面系统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深入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既着眼于高端的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又面向公众文化需求,完善文化服务和引导体系,同时真正通过产业化发展,贯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作用,“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具体而言,研究构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从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进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思考。这是总揽文化发展全局的制高点,也是提升文化实力、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铸造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经典,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应该说,核心的意识形态将关系到文化的凝聚力,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经典体现文化的发展高度,国家文化形象直接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基本认知并直接对具体领域产生影响。

二、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国民素质。如果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最大的展品是我国的文化品牌,那么与之相关的国民素质显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和维

护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权,更要着眼国民素质、国民精神的提升。因此,既要扩大接触文化的机会和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不能放弃经典的、精英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品质;既要发展具有弹性的公共管理,也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要以高雅的文化、高尚的追求、高层次的国民素质塑造和影响公众,提升国民素养、国民精神。

三、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文化产品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仅关系经济效益,而且关系文化主权,关系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因为文化产品接受面广、大众参与度高,更具有文化传播和影响作用。从根本上看,如果不大力发展具有本国文化内核的文化产品,市场会为外国文化产品占据;如果不积极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外国文化资本也会涌入并谋求资源整合,而且将输入其文化价值观,发挥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的影响力。所以,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关系到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文化主权。事实上,我国在文化产品贸易上存在着逆差,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从文化大国发展为文化强国,需从战略意义上全面、深入、长远地进行规划和部署,真正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载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文化与国家发展(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位文化与单位发展

    单位文化与单位发展 -----------------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单位文化调研 为了全面推进我处单位文化建设,更好树立单位文化,促进单位发展,针对我处管理所在单位文化和单位发展的......

    安全文化与发展

    安全文化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文化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增强职工......

    文化与发展(5篇)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展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 ,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

    广告与文化论文

    广告与文化——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毛玉瑾08财务A1(084840471)选修课学号:56号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告已不再只是一种促销手段,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广告是文化”的观念......

    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学院:建艺学院 班级:工设09.2 姓名:李贝贝 学号:120094701024 序列号:1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

    企业与文化论文

    海尔文化之魂 摘要: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 系,有自己独特的标志,独特的经营理念等,共同促进了海尔的发展。 关键字: 海尔文......

    物理与文化论文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关系 【摘要】:对于物理和人类发展,可以清楚认识到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相互缠绕,互相交织,物理学是由亚里士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推荐)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