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员工在职业环境中的角色转变探析
新员工在职业环境中的角色转变探析
内容摘要:目前进入职场的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并接受系统化过高等院校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初入职场有鲜明的工作特点,但其职场角色由学生身份向组织人转变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本文分析了在职业环境中影响新员工角色转变的主客观因素,因新员工初入职场经验不足,在提出如何实现角色转变对策时,主要强化了组织人力资源部门引导管理的责任和作用。
关 键 词:新员工 职业环境 角色转变 对策
目前,进入职场的新员工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拥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进入组织时间在一年以内,无实际工作经验,处于职场熟悉探索期。但他们有较高的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入职时希望通过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短期内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组织甚至社会身份的认同。
一般而言,新员工在入职时对组织抱有三种期望:
一、希望获得对自己应有的欢迎和尊重;
二、希望获得对组织环境和工作岗位的了解;
三、希望获知在组织中的发展与成功机会。但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碰撞出现落差时,大部分新员工
心理承受较为脆弱,要么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避世”态度消极地对待工作,要么选择跳槽或离职。这样的工作行为不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积累和适应社会能力素质的培养,延缓学生身份向组织人归属的转变,而且也影响组织人力资源的配臵并增加组织人力资源成本支出。1 新员工入职时的工作特征
新员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区别于组织已有员工,由于他们初入职场,面对新鲜的职业环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工作特征。
(1)富有工作挑战性。新员工在新环境下,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期望,他们并不被动地对待工作,而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把克服工作难关当做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以此体现知识价值和获得成就满足感。
(2)工作热情度高。新员工富有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往往在工作中投入十足的热情和激情,乐于学习、接受新事物和有着工作完美誓不罢休的势头。
(3)自主性和独立性。新员工倾向于强调在工作中能自我引导和专业知识张扬,倾向选择那些能够更多地支配自己活动和方向的工作,不愿受制于物和其他人。
(4)创新倾向明显。由于知识型新员工作为新知识的承载者和转化者,其创新倾向多于组织已有员工。他们愿意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流动性较强。新员工一般缺乏工作的实际经历,因在组织的时间很短,很难全面把握、历史地衡量组织行为和特征,当其想法、追求与组织文化、任务、发展目标产生差距时,就会产生互相利益相悖意识,选择另一组织而频繁流动。2 新员工在职业环境中影响角色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2.1新员工入职时影响角色转变的主观因素
新员工虽拥有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但由于长期在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内,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理论知识与从事实际的工作有较大差距,所以他们走入职场一般都处于熟悉探索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员工容易对自身能力和知识同实际工作衔接认识不足,容易产生对角色转变不利的主观因素。
(1)眼高手低。此类新员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过于简单和机械,而不是他们这些高知识和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人所从事的。由于这种眼高手低的做法,容易使新员工在工作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专业知识和能力逐渐衰减,工作水平及职场经验的积累长期不能提高和增加。(2)心态浮躁。此类知识性新员工一方面倾向于一步到位,做工作马马虎虎,只注重粗枝大叶,而不注重工作细节;另一方面表现是职业追求目标很高,最好马上就达到事业的终极目标,但遇到挫折时精神上便一蹶不振,失去工作激情。
(3)过于理想化。很多新员工走出校园,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幻想。他们为自己勾画了非常美妙的蓝图,认为只要自己工作做得好,升职或加薪就是必然的。当主观期望和职业环境现实出现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陷入现实崩溃论中。
(4)盲目追求。此类新员工因具备高学历、高知识,可能使他们心理上存在优越感而盲目追求高工资、高福利待遇。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设计和规划,他们频繁地离职,以期获得高工资、高福利,导致职业经验积累机会丧失,逐渐失去职场竞争力。
(5)自我封闭。此类新员工自视在知识水平和应用分析能力方面颇高,常常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偏激工作行为墨守成规,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被其他员工孤立而更加封闭,职业经历处于缺乏沟通的人际关系环境中,职业生涯不会有良好的开始,角色转变阻力更大。
(6)貌合神离。此类新员工没有真正融入到组织文化之中,组织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凝聚力对其影响不是很深,其工作思想和行为游离于组织内和组织外边缘。由于这类新员工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忠诚度较低,势必影响在组织内的职业成长,其角色转变定型为一半学生身份,一半组织人。2.2 新员工在职业环境中影响角色转变的客观因素
除了新员工因自身原因而产生影响其角色转变的因素
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因素。
(1)组织放任自流式的管理。对初来的新员工组织没有起到职场导向作用,而是放任自流式地让新员工自己熟悉、适应工作。由于组织不关心不指导,造成新员工对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向不明确,没有职业目标方向感。这样势必使新员工在困难面前产生挫折感、沮丧感,长久会形成他们缺乏工作热情,并逐渐出现倦怠工作等消极因素,职业角色转变处于瓶颈状态。
(2)“现实震动”。“ 现实震动”是新员工入职时对单位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的结果。接受过系统化高等教育的新员工入职时期望从事与专业一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组织往往希望新员工从基础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最后再从事高难度、挑战性的工作。这就使新员工力图大展身手、实现抱负的期望与组织希望之间产生落差,新员工因此心理失落、工作乏味感倍增,工作动力不足,以致延缓角色转变与定位。
(3)激励措施缺失。在对待新员工工作方面,由于组织采取的激励管理措施缺失,致使难以达到激励新员工角色转变的目的,新员工在工作心态上还停留在“打工”阶段。①新员工薪酬激励制度不合理。由于组织认为新员工刚来没有给组织带来经济效益,实行与老员工收入差距很大的薪酬模式,并且很长时间内新员工薪酬水平不见调整,结果会使新员工
在工作上有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②精神激励缺失。新员工有点工作起色而没有得到赞赏、认可,他们可能认为组织较为冷漠、不近人情,心理上会产生悲情感,工作欲望逐渐消减,工作热情也随之低落。(4)职业生涯管理引导性功能缺失。对招聘而来的新员工,组织仅把他们当作纯粹和简单的“机械人”来用,而不是把他们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去开发去利用,因此在新员工自我评估、岗位性质、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等职业生涯管理要素方面存在着引导性功能缺失。由于这种功能的缺失,新员工的角色可能一直处于“机械人”状态,对新员工向有高度归属感、强烈自我价值实现的组织人角色转变产生致命一击。新员工实现角色转变的对策
职场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原理:第一个选择的工作会在一段时间里面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有效的人力资源配臵手段,其重要的职能是如何全面提升和发展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潜力,使员工产生作为组织一员的良好感觉,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益。由于新员工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初入职场环境,必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优点和缺点,其角色由学生身份向组织人转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以引导和管理。结合新员工入职时的工作特征和其角色转变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须强化
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责任并应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1)强化入职培训,塑造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思想、信念、追求、目标等要素的载体。新员工初入职场就如一张白纸,可塑性特别强,组织可以根据新员工个性工作特征通过强化入职培训对他们进行角色描绘。组织价值观的强化培训要向新员工回答组织的精神是什么,组织思想信念是什么,组织的追求是什么,组织发展的目标和前景是什么等。通过组织价值观的塑造,可使新员工了解组织环境,接受、遵守组织运行机制和规范,增强其归属感和期望感并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观,这样新员工才能迅速融入整个组织环境之中,较短期内改变学生时代固有的思维角色定式。
(2)实行内部职业导师制。内部职业导师制是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内部职业导师一般都具有专业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他们经过数年职场拼搏,积累了丰富的职场经验。第一,导师都是初始职场过来人,他们能较准确把握新员工的心理特征,可以在新员工职业心理发展和工作意识中施加一定的影响,矫正其偏失的浮躁心态,使其回归到工作理性和成熟上;第二,导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工作方法和程序规范新员工的工作行为,使其在工作上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每一步,避免 出现诸如“眼高手低”主观因素;
第三,导师可以培养熟悉探索期新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使其熟悉工作过程,缩短职业探索,提高新员工工作效率;第四,导师的言传身教,是无形的对新员工组织文化价值观塑造方式,它能从侧面增强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内部职业导师制是新员工角色转变的辅助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起到角色转变助推器的作用。
(3)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进行引导性规划和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员工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员工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安排的过程。
新员工有其自身的个性化工作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按照新员工的特征量身定做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①引导新员工对自身的进行自我评估,寻找职业切入点。②把新员工的学识、能力、兴趣、特长、职业环境等因素与选定职业匹配,确定适合他们有实现可能的职业发展目标。③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④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和人力资源部门对新员工的反馈评价机制。
职业规划和设计宜短不宜长,中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更有利于调控,它是新员工在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关键一步。
(4)消除新员工的现实震动。现实震动对于初入职新员工的职业生涯是致命的,当期望与现实出现落差时,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新员工自身出现的因素积极引导和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①心理疏通。当新员工出现思想和工作障碍时,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共同寻找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增强其工作信心。
②提供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初始工作。挑战性的初始工作一方面可以让新员工感觉到单位是重视他的,满足其尊重需要,增强其工作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员工创新性倾向,为以后从事更复杂的工作提供基础。
③期望与鞭策并举。“皮革马利翁效益”表明,组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更快,发展更好。人力资源部门应据新员工的个性、情感、兴趣、动机等主观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工作目标和期望,施加一定的工作压力,促使其进步。同时对新员工工作出现的问题,不能过于批评与让其自责和反省,而是以组织主动帮助的沟通方式,解决他们期望与现实形成的心里落差。
消除 “现实震动” 不仅使新员工在组织中得到持续发展的愿望,而且对新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起到稳定器作用。(5)完善激励机制。一个富有激励效果的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新员工快速进入职业轨道并实现角色的转变。
①制定公平的新员工薪酬激励机制。史坦斯〃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如果当事人感到不公平时,就会产生恢复公平的愿望,常常会把精力放在修正这种不公平上,而不是工作上。而且组织必须认识到,金钱尽管不是唯一激励新员工的手段,但其作用决不能低估,组织如果针对新员工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模式,实行岗位与工作绩效挂钩,注重岗-权-责薪酬激励,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新员工因薪酬与工作付出产生差距带来的不公平感,使其感到处在公平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动力和归属感会持续增强。
②注重新员工的精神激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需要得到,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新员工作为高知识、高学历群体新面孔,他们选择工作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希望通过本身的努力工作,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得到组织和其他员工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贬视和嘲笑。但如果他们获得了一定意义的尊重,他们就会在工作上更加富有激情,他们通过组织提供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把自身的理想、抱负和个人的能力价值融合到组织的发展洪流中的期望更加强烈。组织应顺应新员工的需求,通过精神层次的激励,一方面认真倾听他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营造一个让他们工作感到舒适的精神愉悦环境;另一方面对新员工的工作成绩认可并赞赏,通过鼓励、鞭策、引导
使新员工向职业更高层次发展和追求,实现自我角色的深入转变。
(6)提升新员工的敬业投入。敬业投入就是新员工热爱这个工作,愿意为工作付出的程度。敬业投入有三个因子组成,第一,新员工应该知道组织大的发展方向和清楚知道他需要做什么工作、工作对他的是什么;第二,组织给他提供的工作环境;第三,新员工的价值和个人成长。组织可从这三个方面的因子入手,向新员工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岗位性质与内容,把他们看做组织利益攸关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环境、组织文化环境以及辅助职业发展的办公环境等;尊重新员工个性化工作特征和知识价值,不断激发其工作热情和激情。通过敬业投入管理手段的实施和强化使新员工真正由学生身份转变为能在职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组织人。4 结语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认为,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新员工处在职业熟悉探索阶段特征是不断改进工作表现,修正工作失误行为。因新员工的心态、工作能力、职业经历等处于职场的幼期,其角色转变需要组织在对新员工进行管理与开发过程中加以引导,通过组织价值观塑造、内部导师制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辅助于激励等管理手段,才能使其具有
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开展工作的能力,在职业环境中实现职业定位和自我价值。
参考资料:
[1]马新建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
[2] 任慈、赵亮、魏亭.“80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 [J].价值工程,2009(12):139-140。
[3]王庆宇.知识型员工的弹性管理探索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12):20-21。
[4]张光辉.解析企业新员工的现实震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5]张力菁.内部导师制:帮助新员工快速入门[J].新闻知识,2009(8):40-41。
[6]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吴光伟.我的第一份工作 [J].职场,2006(5):70-71。
第二篇:大学生职业角色转变问题探析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变问题探析
大学四年的生活转瞬即逝,如今我们已是快要迈入大四学习生涯的人,马上就要面临择业、就业等诸多问题,很有必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成功地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无可置疑这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因为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实践应用将让我们受益终生。
进入职场之前,我们会面临很多挑战。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不愿意雇佣应届毕业生,就如宋三弦在他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里说的那样:毕业生们离开校园后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期望过高且不肯改变自己的要求与想法;就业心态浮躁,喜欢互相攀比;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还有频繁跳槽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应届毕业生的真实想法,而且他们对企业也有自己的择定标准:企业所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及美誉度要好,提供合适的薪金待遇,提供不断地学习、培训机会,为员工提供清晰的人生职业规划等。
当然企业和应聘毕业生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毕业生对企业有要求那么企业对毕业生也必然也会要求,而且不同的企业所侧重的内容页有所不同,但总的目的也是殊途同归。比如华为对员工的要求就是:具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要对自己不断地督促、反问;具有献身精神,不能斤斤计较;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再如,联想的好员工标准:具有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敢于承担责任,和对职责内的事做出决定,遇到问题不推委;有韧性,知难而进,不达目的不罢休;创新精神,不断创新和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复合型,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既掌握技术,又擅长管理;学习型,善于学习总结他人的先进方法、经验,和借鉴业界的先进经验;善于沟通,强烈的沟通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方法;工作与生活的主人,把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体会生活的乐趣。然而世界500强也有着自己的选人标准,即通用六个维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个性特征、求职动机、价值观;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清晰的目标性、学习能力、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工作态度,包括诚信正直、计划与自我管理、高效、职业化、充满工作激情。
要完美的完成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易事,它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观念,完成从“要”到“给”的转变,从“索取”到“贡献”的转变,树立“不再可以随便犯错”的理念,这些说来轻巧,但做起来就知道它的阻力有多大了。我们之所以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变,是因为大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点很多。比如,二者承担的责任不同,作为大学生可以犯错,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的;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总是有可以依靠的人,是自己的承担责任的能力低下,因此为了能够跻身职场,必须学会服从,尽量少犯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二者面对的环境不同,大学生在学校是很简单四点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而社会上是复杂多变的额人文环境和地域。二者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不同,大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很简单单纯的关系,很少甚至没有尔虞我诈的事情,而职场上是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考验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一个人的额智商、情商。二者面对的文化环境不同,前者是学习的氛围,讨论的是学术研究,而后者是多元化的。总之两个角色间有很多的不同,等着我们一个个去改变,一个个去适应。
完成角色转换的途径不止一种,它要求我们做到全面,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里承受力,拥有积极地心态;要增强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料理自己的一切;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对待上级要谦逊有礼,对待下级要关爱且言传身教,对待平级要互利共赢;要培养应对挫折能力,不能知难而退,取而代之的是迎难而上;要增强角色意识,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努力学习掌握社会规定的该角色的义务、权利和行为规范,最后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和素质准备之后,还要了解初入职场的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所要工作单位的文化,这是一个企业经营正常营运的准则规定;从小事做起,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适时地表现自己,抓住机会,给自己一个施展的平台,也许那就是你成功的垫脚石;正确对待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辩证性的对待别人对你的评价,无论有意无意那都将是你的“财富”;不要随便踏入人际关系的漩涡,因为人心叵测,况且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际关系的处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旦进入便要始终为其所累;善于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嘛,面对周围的良师益友亦或是狐朋狗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要注意细节,要知道,1%的失误可能会造成100%的失败,这是危言耸听,许多例子证明细节上一点点的疏失最后造成整个工作的崩盘,得不偿失,让人后悔莫及。
影响职业成功过度的关键点很多,其中包括:激励、艰苦的努力、梦想的确定、多种才能的展现、自身情绪的管理、所冒风险的选择。我们应该认真把握这几点,抓住成功的关键,让自己离梦想中的那方土地近一些、更近一些,要知道我们工作是为了自己,不是其他任何人,且摆正自己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坚持每天多做一点点,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每天一点点,日积月累后便后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为公司保守秘密,这是每个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公司主动找事做,而不是被动的等着事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帮忙,甚至是帮倒忙,如此一来非但没帮上忙反倒招来别人的厌恶之感。做问题的解决者而非问题的挑剔者,尽力为他人排忧解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不能因为自身能力的缺失,使领导安排的工作变成一纸空文,这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污点。
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旋风,我们要让自己拥有这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心态、老板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学习的心态、给予的心态、空杯的心态、双赢的心态、行动的心态、包容的心态以及自信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的走上就业之路。就像威廉 亨利说的那样:无论我将穿过的那扇门有多窄,无论我将肩承怎样的责罚。我是我灵魂的统帅,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师角色 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随着各种资源的出现,教师备课的方式不只是传统的书写教案,灵活结合实际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直观易懂的教具,有选择地写课堂实录、教学片断、教育随笔、教育随想甚至教育评论等,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淋漓尽致,这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现代教学中,经常提倡多媒体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我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的Flash绘画及动画制作时,经常使用自制教学视频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每一步操作;在教学金山文字的排版时,用语文课中诗画并茂的课件以及现实中的壁画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图文混排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画审美能力。
3、充当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角色
在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的技术与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同时自己要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习过程中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作准备,从而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周平儒《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各种媒体的出现,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设备的使用,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方法、新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变化实际,灵活扮好课堂的角色,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主演+导演”式的教师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传统的课堂,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那么,应该引导什么,怎么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悱”和“启发”揭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引在知识的运用处。
例如,在学习查找文件时,我先让学生竞赛猜二个谜语,但学生一个猜了出来,另一个猜不出来。我说:“同学们想知道第二个谜语的谜底吗?”同学们响亮的回答“想!”。这时,我引导说谜底就在大家的电脑里面,看谁最先找到?(上课前我先把谜语和谜底发放在学生电脑的文件夹里)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小组竞赛去找谜底,这便使课堂活跃起来了;接着,请找到谜底的同学来介绍查找方法;最后,加以总结及练习寻找一些有趣的图片、动画片或小游戏等,学生在快乐中也就掌握了查找文件的方法了。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和促进者
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下,由于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学生懂得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协作者是一种必然。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必须依靠教师的促进和鼓励,因此,教师的促进角色成为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如在学习金山文字软件中插入图片教学时,我先利用广播系统让学生欣赏一些图文综合处理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美景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哇„„好漂亮哦!”“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我们学的软件‘金山文字’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激情。接下去,再引导小组协作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也就达到教学的目标了。
3、变教学管理者为情感的支持者
信息化、数学化时代的发展使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为此,教师要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展平等对话,才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发现违反纪律的学生,用特殊的眼神给予警告或客观的指出,利用课后时间再对该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比当场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4、变信息的提供者为信息的咨询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论坛、博客等双向交互的发展,促进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不应该都提供结论性的信息,而是承担网上实时双向交互的咨询者、非实时双向交互的信息资源设计者和在线顾问的角色,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电脑绘画时,开设了一个学习、评价的论坛,把学生的作品和评价的标准都放上去,然后布置学生对作品进行不留名的评价并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说出不足之处的修改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主要作为对信息的咨询和对学生的鼓励。这样,学生通过交互既提高了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绘画的技巧。
5、变单一的集体教学者为分层次的个别辅导者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迅速发展,学习者的能力差异也随着增大。来自各个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差甚大,对于基础能力好的学生,课堂上只要稍微引导,点拨就行了,但对于来自农村或从未接触过信息化学习的学生,则要从头慢慢指导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要能理解和宽容后进生的稚拙之处。这时,我们需要采用分层次辅导教学。例如,我们课堂上用少部分时间进行集体教学,其它时间则用于“分层次教学”或“一帮一”教学。这样,老师可以重点关注并有效指导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教师对反思实践角色的重视
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举措和核心力量。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反复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提升。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1、把握教学反思角色三个阶段
按教学进程,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一般在备课时进行。第二阶段,在教学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教学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这种反思速度快,效果明显。例如,教多个班的教师会体会到,同样的内容,第二次上课的班级经常比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效果要好,主要是我们通过第一次上课进行反思,从而调整教学。第三阶段,在教学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再次指导实践。
2、重点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
教师的反思,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李建新《浅析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途径》)
四、走出教师角色转变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我们在转变角色的同时应该把握教师角色转变的“度”,走出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误区。
1、课堂的热闹只停留在形式上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好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我们在参加教研活动或公开课的听讲中,发现有的教师又哄又奖,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纪律难以控制,导致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明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样,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种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2、忽略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不难发现,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些是老师始料不到的,有点真不知如何回答。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角色得不到充分体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谈到矛盾的概念。有位学生指出洗汽车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总之,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要课堂教学的热闹场面,而是要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把握好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以及对特殊问题的妥当处理。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具有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郭秋会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小学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要求是全球性的。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应产生较大的转变。下面就谈谈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认识:
一、语言教师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引导者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作为语文知识的引导者,就是让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达到获取语文知识的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是不让学
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受不到发现不了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有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的伙伴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伤亡事故的信息网络时代。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与讲授者,而完全可以做到: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
与学生合作最生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要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主要的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同时,语文教师特别是我们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促进学生自觉自动地学习。这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
三、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预习及课堂听讲中,大胆质疑。教师还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假如:备课时要深挖教材,调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适合学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主,灵活地选择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适时地把音乐、绘画、歌声等艺术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不断有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法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五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角色的转变-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角色的转变
文/郭丽侠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的须求,班主任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改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最具变化的职业,班主任的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一个累积性的发展、外延缩小而内涵扩大的演变规律,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再也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本人就此谈几点拙见:
一、班主任应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
过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班主任说的话就是 “圣旨”,学生只能惟命是从。然而,班级管理和教育仍不尽人意,师生之间经常出现“老鼠戏猫”的场面,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班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为探索班级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我从班主任工作手册和中小学班级管理文献中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班主任必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把班级管理的主体交给学生,自己由原来的管理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首先就是班主任须在班上培养、选拔、建立一批有组织能力、能吃苦耐劳、有奉献意识的班级干部队伍,让学生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其次是班主任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班级组织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学生一同学习讨论,增进互信;第三,班主任通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优、缺点就能及时地进行肯定和纠正。对一些特殊的个案,还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形式,进行多重教育和引导。实践证明,通过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班级的“班风”正了,“学风”也浓了。一个争当“新三好”、争创“文明班级”的势头正在形成。
二、班主任应由“严师”转变为“良师”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道尊严”。无论老师教学的水平如何、教学的方法怎样?只要学生在“严厉”目光和“凶狠”面孔的老师面前显现出害怕的心里,老师就误认为学生的确怕自己,说明自己有“威严”,自己教学有水平,其实并不然。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对人态度粗暴的“严”师,不但教不好学生而且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此,班主任老师应由过去的“严厉、凶狠”的老师转变为学生信赖的“良师”。因为一个优良的老师,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又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既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又能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最尊敬、最信服、最崇拜的“良师”。
三、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父母”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长久以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老师的总是把自己看成是比学生高一等。平时看到学生做错事、学生身上染有不良行为习惯时,不是严厉批评一番,就是凶狠的训斥一顿。虽说学生当时低头不语,但事后不但没有悔改相反还会造成师生对立,老师生闷气,学生生怨气。要解决师生间对立矛盾,当班主任老师的,只有变老师为学生的“父母”,用“慈母”的爱心和耐心来关心、体贴学生,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前一时期,我也有过上述的经历。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明白了“师徒如父子”的真正含义。从此,我对那些学习不用功、多次违犯纪律的学生,不再采取严厉批评和凶狠训斥的简单方法了,而是把她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礼的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地去掉不良行为,进而安心学习。如:洪博文、曾剑锋同学,以前他俩染上特别贪玩、上课不听讲而且还不做家庭作业的坏习惯。后来在我的“爱心”感召下,不但改掉了那些坏毛病,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四、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朋友”
过去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上尊下卑”、“师道尊言”的说法。也正是由于有了“上尊下卑”、“师道尊言”之说,才极大地阻碍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过去我也曾深受其害。现在作为一个新型的人民教师我来说,理应转变“上尊下卑”、“师道尊言”的观点,变换老师的角色,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情的爱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真正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这样才容易融入学生群体,更有利于班级教育和管理。
一年来,我经常利于课余时间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运动场上我积极为班上运动健儿助威、呐喊;班队会上,我还与同学们一起讲故事、说相声、做游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去年“十一”期间,我还专门约了班上八个同学到荆门炼厂公园看菊展,同她们探讨实景习作、同她们聊家常、同她们照相合影。另外,我还为她们买来比较精致的小手提袋,作为此次相聚的纪念。通过以“朋友”的角色与同学们开展活动,不仅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美好情感。班主任热爱学生,学生热爱班主任,从而更加激发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学习,由爱而激发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写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做一个学生爱戴的,象魏书生、李镇西那样的教育家,应该是永远的追求。一个知识面不广的班主任,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一个不爱读书的班主任,很难有教育的真正活力与睿智。可以想像,有了正确的心理定位,有了目标与追求,有了丰富的理论素养;以爱育爱,以情激情,以理想点燃理想,以心灵感受心灵,班主任工作就必然是成效卓著的、丰满的、快乐的、富有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