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时间:2019-05-15 00: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第一篇: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2011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

全体会议通过)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对于推动重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们在历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坚持走民生导向之路,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展“唱红打黑”,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探索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只有做到“四个坚持”,才能经受“四个考验”、避免“四个危险”。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重要突破口,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实现效率与公平兼得、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相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挥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缩小三个差距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劳动收入的同时,努力激活城乡资源要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鼓励创业兴业,促进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坚持统筹城乡,振兴“两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综合配套,搞好系统设计,构建长效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的制度体系。

———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1.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努力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成本的投资环境,营造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力争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到50万个。简化审批手续,打造一批创业街,繁荣夜市经济,力争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个。以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处理为重点建设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等支柱产业,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建设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严格贯彻《劳动法》,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质量。

2.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主体,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形成科学有序的转户常态机制,形成转户人口30%到主城、30%到区县城、40%到乡镇的分布。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对自愿转户进城的,严格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市民待遇。对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严格按照市场规律,依法确保转户居民退地权益。

3.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的权益。政府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和支持,推进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使农民获得更稳、更高、更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落实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办“三权”抵押业务,增加基层网点,为农民提供便利、高效、实惠的融资服务,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

4.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重点依托撤乡并镇后的乡所在地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和巴渝新居。集约利用土地,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引导农民到新村和小城镇集中居住。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试点,大幅增加农民财产及财产性收入。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确保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15%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5.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根据现有贫困村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探索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开展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党政部门的对口脱贫行动,把“先富带后富”的要求落到具体项目上。加大对贫困区县转移支付力度,力争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比例,动态确定农村贫困人口并进行扶贫开发,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6.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进一步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爱心午餐”、“蛋奶工程”,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留守儿童培养,推行“代理家长”,确保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建立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机制,区县要根据需求建设标准化养老院,动员各种力量开展一对一的“孝心儿女”帮扶活动,使全市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7.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全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民生等领域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收益的30%上缴财政,用于民生,服务社会,充分体现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公有制企业要加强民主管理,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度扩大社会股份,惠及更多社会成员。探索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优先上市等措施,鼓励新设立企业采取职工持股、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缩小劳资分配差距,建立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机制,规范国企管理层薪酬,普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不得低于管理层薪酬增幅。

8.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建设、营运、管理好公租房及其配套商用服务设施,为200万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合理布局公租房,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服务功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全面落实“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综合运用规划控制、土地调控、信贷财税等手段,力争房价增幅不超过经济增幅和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幅。

9.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高管薪酬“三挂钩”,按上年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工资的30%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挥各类企业工会、职代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稳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深化房产税改革试点,争取财产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改革试点。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把市级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

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把最低生活保障放在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先位置,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城乡低保群众、五保人员和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增长幅度分别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同步。同时,建立物价联动机制,在物价上涨期间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者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

11.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4%的比例,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万个村卫生室,逐步提高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减轻患者医药负担。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村级基层文化、体育、村邮站等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各类社会保险全市统筹。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确保人均水平高于全国。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将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至1.5倍以内。

12.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加快缩小区域差距。以交通互联、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为重点,着力构建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联动发展的大都市连绵带。加快实现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国省道连接80%的乡镇,铁路覆盖80%的区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31个远郊区县城功能提档升级,建设区域性、专业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加大对“两翼”和贫困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区县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提高到10万元以上。优化“圈翼”区县对口帮扶,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在融资50亿元帮扶“两翼”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再融资50亿元,加快“两翼”工业化进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利益互惠共享。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务实地改善民生,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幸福指数,为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读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心得体会

2011年8月26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长寿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这个决定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文件中提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对于推动长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三地一中心”,实现“三大目标”和“三大愿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实现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长寿区委准备通过实现以下12个目标来完成:

1、增强产业聚集能力,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新发展工商企业1500户,发展微型企业6000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5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

2、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新增农民转户22万人,户籍城镇人口达50万以上,户籍城镇化率达55%以上,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3、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5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30亿元以上。

4、规划农民新村150个、建成60个,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5、两年消除绝对贫困,2012年实现1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

6、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2.5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9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7、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作用,区属平台公司投入410亿元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8、投入100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70万平方米,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

9、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40%提高到50%以上。

1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区4.2万名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11、投入1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12、基本形成“双百”大城市框架,加快建设12个现代化小城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的来说,长寿区区委为了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超2000亿元,推动全区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率先建成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共富模范区。

第三篇:南川委发[2011]52号-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110729

密级:

收文单位盖章

核收:

南川委发„2011‟52号 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 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2011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南川区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近年来,区委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紧紧围绕“135”发展部署,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实施“五区战略”,建设“五个南川”,“解五难、创五优”,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强力实施充分就业、国进民进、收入倍增、分配调节、扶贫攻坚“五个计划”,共享服务、人人社保、社会救助、关爱老幼、住有所居“五个工程”,交通提升、宜居典范、强镇富村、综合改革、创新实干“五个行动”,努力促进共同富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民生导向科学发展之路,以“共建、共享、共富”为主旨,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在加快发展中缩小三个差距,建成更高水平、更加和谐、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基本原则。坚持壮大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总量倍增。坚持鼓励创业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坚持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促进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主要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以下,“带区”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持平,基尼系数控制在0.35左右,成为全市充分就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成区域经济中心和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一带两区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1、实施“充分就业”计划。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全区稳定就业岗位达到25万个,实现充分就业,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坚持做大做强工业,以笔电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和铝工业为龙头,建成千亿级工业集群,新增就业岗位7万个。大力发展旅游业,强力推进金佛山整体开发,创建金佛山国家5A级景区和一批4A、3A级景区,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40家、星级农家乐300家,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商贸物流园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质量。

2、实施“国进民进”计划。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微型企业3000家,全区企业总数达到750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万户。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 产保值增值。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银企对接,创新担保方式,完善担保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放宽准入条件,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培育中小企业、哺育微型企业成长壮大,实现规上企业倍增。

3、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持续提高职工劳动工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增长制度,逐步缩小与全市收入水平的差距。鼓励城乡居民投资理财,引导居民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增值转变。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劳务收入;促进资源、资产向资本化转变,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4、实施“分配调节”计划。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提高到50%以上。落实职工收入正常 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挂钩,促进一线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按规定调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节功能。落实国家税费改革政策,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

5、实施“扶贫攻坚”计划。2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40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建立动态扶贫开发机制。探索推进整乡脱贫扶贫开发,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建立整村脱贫激励机制,脱贫一个村补助50万元。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探索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落实贫困户搬迁补贴政策。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党政部门对口帮扶脱贫工作。将低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实施动态扶贫和开发扶贫。

6、实施“共享服务”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区域基础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文化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 化和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3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促进城乡师资配置均衡。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覆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坚持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严格执行二级以上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完善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街道文化中心、185个村级文化室和610个文化中心户配套建设,形成城镇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

7、实施“人人社保”工程。推进“五大保险”扩面提标,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制度,建立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与补助标准,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差距。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建立城乡医疗保险转移衔接机制,推进医保基金全市统筹,6 实施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8、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机制,提高全区3万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之比降低到1.5:1以下。城乡低保群众、五保户、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步增长。建立物价联动机制,在物价快速上涨期间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者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强医疗救助,不断降低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将困难群众自付基本医疗费用比例降到20%,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等特困群体自付基本医疗费用比例降到5%。前移社会救助窗口,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社会救助平台。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建成区域康复托养中心、特殊教育中心。

9、实施“关爱老幼”工程。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使1.2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35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完善“代理家长”、“寄宿之家”等培养模式和亲情室、托管中心等管理措施,加强社会共育、营养健康、权益保障,扎实推进 “爱心午餐”、“蛋奶工程”,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机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孝心儿女”帮扶活动,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改扩建10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6所标准敬老院。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全区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人员”免费配置电视机,免收收视费。

10、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健全“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搬迁户提供住房保障,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价格公道、供需平衡,力争房价涨幅不超过经济和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幅。改造农房1.2万户,基本消除农村D级危房,大力提升农村居民居住品质。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建成农民新村100个。

11、实施“交通提升”行动。建设和改造13条出境公路及2条铁路,构建速通主城、畅达周边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半小时主城、1小时南川、2小时周边”,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南涪、南万铁路竣工投运,全力争取渝黔(江)城际铁路经由南川并设站,建成投运南万、南涪、南道高速公路,开展南川至长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将南川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纳入全市规划。新建改建一级公路50公里、二级公路250公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000公里。加快推进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和货运物流换装枢纽工程,建设客运站27个、货运站4个。

12、实施“宜居典范”行动。基本建成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30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重庆卫星城,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宜居指数提高到85%以上。构建“一城两路三山三江六方”的城市绿化大骨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强力推进旧城区、新城区和生态新城“三城同建”,完成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新城区“四横两纵”路网、“六中心一广场”,加快永隆山生态新城开发。高品位建设花山、永隆山、九鼎山“三大城市公园”,打造半溪河、凤嘴江、龙岩江“三江六岸”城市滨江景观。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宜居示范城区、环保模范城区和国家级卫生区、生态示范区。

13、实施“强镇富村”行动。加大农村产业培育力度,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农村新社区”城镇体系。建设“美丽新乡镇”,打造水江镇、南平镇、大观镇3个市级中心镇和10个示范镇、一批特色镇。逐步壮大乡镇发展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规模,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100家,发展农村专业大户1万户。实现乡镇市民广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系统、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连锁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汽车客运站等公共设施“十有”全覆盖。建设“美丽新乡村”。全部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集中居住点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村公路100%畅通,基本实现行政村客运通达,出行便道社社通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适宜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80%以上。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垃圾站全覆盖。

14、实施“综合改革”行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消除缩小三个差距的体制性障碍。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居民向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中心镇有序转移,完成农村居民转户12-15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不断完善扩权强镇体制机制,适度扩大试点范围,增强乡镇发展活力。全面推行农村居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质押贷款,每年新增农村“三权”抵押贷款5亿元以上。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可控原则,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限责任公司,新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70个。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确保地票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15%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租赁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最佳投资服务环境之区。

15、实施“创新实干”行动。以强化执行力为核心,深化五段式干部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干部素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干部队伍。在一带与两区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区领导与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加大部门与乡镇间干部双向交流力度。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形成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体系。建立三个差距监测体系,动态监控变化情况。细化明确责任,将工作量化到部门,责任细化到岗位。严格考核,将缩小三个差距工作绩效纳入全区综合目标和区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作为民意测评、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缩小三个差距,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务实地改善民生,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 区委全会 12届11次 决定

送: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党组。发: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办公室

2011年8月5日印(共印80份)

第四篇: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

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胡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是在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小组针对重庆市应对国家共同富裕等相关政策所作出的应对、改变进行了调研,并作出一下报告。

一、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和会议

2011年7月20至21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九次全委会,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这次会议将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主题,是重庆市委在充分考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课题。

2011年6月24-25日,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会议,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先后主持了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如何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怎样进一步实现和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论本质、重大意义和实施路径等进行了讨论。

2010年12月,在重庆市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在“民生十条”之上提出“共富”理想。他说:“共同富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少数人的富裕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随后的2011年重庆市两会上,重庆在全国率先将降低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民生导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等工作,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很多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学习和借鉴。重庆秀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任江河在行政中心会议室,召集全县20多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传达贯彻学习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就“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专题学习讨论。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就如何缩小“三大差距”提出了12条有理有据、货真价实,实在、可操作的举措。

重庆市永川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巴川江所作的《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建设幸福永川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各地区对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落实情况

(一)重庆教育对缩小“三大差距”做出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在取得全面实现“两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瓶颈

和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三大跨越”重大成绩的同时,为缩小“三大差距”

做出了积极贡献,探索积累了提升教育对缩小“三大差距”贡献力的宝贵经验。

贡献主要体现在: 消费性直接“缩差”和发展性持续“缩差”两个方面。

1、消费性直接“缩差”。消费是造成“三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农

村人口的教育消费支出和提高教育消费质量,可以起到直接缩小农村人口和城镇

教育的收入水平,进而遏制“三大差距”的扩大。

(1)实施教育民生工程,降低农民教育消费支出。在不降低消费质量的基础

上,降低农村人口教育消费水平,可以直接缩小其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近些

年来,重庆市面向农村及城镇弱势群体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学生资助、营养

促进计划、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等教育民生工程,年均投入资金160 亿元以上,全市农村人口2358 万,人均约200 元。

(2)实施重大基建项目,提升农民教育消费质量。近些年来,重庆市实施农

村教育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特殊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改造、塑胶运

动场、校安等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近80 多亿元,全市农村人口2358 万,人均100 元,使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人口教育的质量得到较

大提升,增强了农村人口以接受教育促进生活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2、发展性持续“缩差”。教育对于缩小“三大差距”的贡献,应当体现为农

村人口进入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提供发展支持上,即是说教育要为缩小“三大差

距”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提供支持。

(1)增加接受教育机会,奠基农村学生发展。重庆市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采取多种途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及以上教育外,在国家加分政府的大框架下,为缩小“三大差距”,采取对全市集居、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三峡

库区淹没乡镇考生等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照顾。“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

受教育年限从1997 年的7.06 年上升到2010 年的9 年。这提升了重庆缩小“三

大差距”的“差方”发展能力。

(2)提供就业创业支持,成就农村学生发展。重庆市政府制定10 条措施,通过引导基层就业、定向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不少农村籍毕业生得益于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走上了自食其力和致富的道路,进入了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

(3)催生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促

进了科技进步,全市90% 的基础研究由高校领衔承担,70% 的创新成果由高校

完成。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到36.83%。

(二)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缩小“三大差距”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缩小“三大差距”的具体目标是重庆市城乡

统筹进一步深化、统筹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的体现。

从近年来重庆市统筹城乡的实践看,每条举措的落脚点都是缩小“三大差

距”。2007~2010 年,重庆市统筹城乡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建立“一圈两翼”对

口帮扶机制,扶持“两翼”区县(自治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

市民化的引导机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大力解决农民工职

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及子女教育问题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服

务体系的建设;推进城市资源下乡,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城乡公

共服务领域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发展;开展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调整财政投向、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金

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改革,促进

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等。

从以上具体实践可以看到,重庆市统筹城乡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

是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二是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均衡化

问题;三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四是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问题; 五是城乡之

间经济要素合理流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扭转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

度来实现的。这些实践是消除“不合理差距”、缩小“三大差距”的体现。

三、群众反映、走访资料

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首先15万农民兄弟农转非,一人10万,那就是多少?那就是150亿。第二保障房加起来应该是1000万方,这又是200、300亿了。第三,我们还有医疗、社保、扶贫、城乡基础设施、交

通、水利加起来800亿打不住。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也是民生,也是共同

富裕,水土工业园一年就是100多亿,所以我们说800亿是非常保守的。①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我们在重庆市进行了调研。重

庆市在“三化”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工作中,有很多成效,很多做法值得总

结。

市委提出的十件民生大事着重惠及中低收入群众并正在落实。比如,规划建

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70 万户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2011 年已解决中

低收入群众住房50 万户;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40 个县区1169个基层医疗机构

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30%,为群众节约药费3.65 亿

元,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另外,市委三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缩小

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明确了十二条措施,绝大部分都是关注基层和

中低收入群众,投入资金超过1 万亿元。②

一、重庆市将“两翼”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三化”统筹发展的突破

口,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从2010 年到2012 年,用三年时间,使

“两翼”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 以上增收1 万元。重庆市结合大城市带大

农村的特殊市情,将发展相对滞后的“两翼”地区作为重点,把“两翼”农户万

元增收作为区县“一把手”工程,采取专项督查、工作点评、定期排位、专项考

核等办法促进落实。

二、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0% 以上、对区县要

求75% 以上、市级以上公共服务预算增量的70% 以上要投向农村。比如,提前实

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 万老人老有所养; 30 万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两

免一补”范围,解决务工农民后顾之忧;60 万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43 万贫困

女童“零学费”入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38 个县区5196 所学校实行

“蛋奶”工程;30 个县区为非寄宿贫困生实施了“爱心午餐”。这些举措深入

民心、深得民心。

三、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重庆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一是明确了财政、项①

②参考:新华网参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01期

目、金融三大投入主体,保障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是实行林下经济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龙头企业税收返还和贴息补助、农业保险补助等四项直接扶持政策,帮助农户降低风险和致富增收;三是从市农科院、畜科院等单位选聘100 多名高级专家定向服务两翼”地区农户,派遣科技特派员700 余名指导发展;四是推行县级专家包片、乡镇农技员包户,实行责任、绩效、考核“三挂钩”的帮扶制度,将农村工作做得更实、更细。

四、总结、存在的不足或建议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这条道路上,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呈扩大化的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

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加大。由于市场竞争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善,存在种种弊端,以及国家政策的相关扶持保护,从而导致了垄断行业的形成,例如,石油、天然气、房地产等。垄断行业取得高额的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一些报告指出,政局按行业、航空运输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而普通的纺织业、农业职工年资却仅仅2万元。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实质性缩小有赖于包括劳动法规在内的一系列劳动力市场制度,如最低工资、工会、工资集体谈判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三、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扩大,我们能够从每年的国家统计局数字可以看到,近六年来,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从而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差距。

四、改善收入分配政策应有实质性的调整,即在继续实施推动结果平等的各项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转向消除既得利益集团对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使资源分配、占有和使用摆脱权力的干扰,实现机会平等。这要求改革政府决策机制,使之更加民主、公正和透明。

我们通过调研也总结出来了一些建议。

1、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就业机构的调整,要尽量消除教育、居住、就业、医疗等不平等的资源条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村富足的劳动力流向城市。

2、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减轻缩小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坚持现有的医疗和养老制度,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使人民群众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只有通过一步一步的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一点一点地去接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

第五篇:昆明市委市政府教育改革决定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市属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破解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市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措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科教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开放多样、优质均衡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非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职前、职后培训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全市学前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达到1:1。

——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适龄儿童能充分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5%,农村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以上,农村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一级高(完)中由现有的18所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2%提高到66%;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由7所增加到10所,优质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55%;省一级幼儿园由60所增加到70所;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由现在的110所增加到150所。

——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员学习培训网络,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形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种文化技能培训示范学校。加快昆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创建2—3所高等职业学院,加快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突出三大发展重点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像抓经济一样抓职业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的观念,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改革措施的统筹管理,强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大力培植职教产业,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

迅速扩大职教资源总量。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和县(市)区功能定位,每个县(市)区要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成为当地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校教师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职教办学效益不佳的县区,要通过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努力扩大办学规模,迅速扭转职教发展滞后局面,形成一批办学灵活、规模大、有骨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对口的县级职业学校。市级要组建为一、二、三产业服务的校均规模达8000人以上的三个职教集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企业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新格局。加快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基地建设。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政府直接掌握的资源,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资源和培训体系,实现政策衔接、机制融合、资源共享;对社会资源,要通过政策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资源。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其它培训机构联系,做到职前与职后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中高职学校结合,成为在岗、转岗、重新上岗培训的重要基地。依法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积极协助。

建立城乡一体的学习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发放“职业教育券”,转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方式,激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实施成人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大力实施“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区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四)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

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非义务教育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导、民办教育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发展民办来实现,支持公办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扶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办学形式,培植优质资源,全面优化政策、管理和服务环境,实现民办教育的数量再扩张、质量再提高、结构再优化,形成公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有较大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达到90%以上,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力争达到40%。在确保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鼓励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使民办义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违规办学的要限期整改,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五)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主城区因新建居民小区未同步规划和配套建设学校,带来的居民子女读书“南征北战”和主城区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两大问题。结合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情况,采取补救措施,重点研究主城区学校布局布点专业规划。通过“三个一批”,即:改扩建一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新建一批居民小区配套学校,提升一批学校吸纳生源的能力。在改建一批的学校中应结合“城中村”整治、城市拆临拆违,尽量扩大校园用地。在新建一批的学校中鼓励城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品牌学校,通过置换和吸纳民间资本向城郊新区发展,扩大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主城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管理,通过兼并、合并、挂靠等形式,对区域内学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城区学校在师资、校舍、场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建设和配置水平有明显提高,实现区域内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坚持“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和“小学方便入学,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收缩校点,扩大规模,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对农村中小学校在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以及师资队伍等软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配备。实现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布点、学校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规模化办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包括监护人)和教育系统的双轨控制体系,把争创“无流失生”县区、乡镇和学校作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流失生控制力度,全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实行多元化办学。按照“巩固一个基础,放开放活两块市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放开放活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园),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民营机制运行,实行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在不改变学校和人员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学校所有权和办学管理权分离,试行“国有民办”;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财产,按照“四独立”的原则,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经批准后也可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

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同层次的公办学校之间或同层次的民办学校之间在建制不变、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团化运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多形式、多体制举办基础教育。吸纳国内外资本,以合资、合作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七)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按照“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兼顾利益、实现多赢”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投入机制。对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办学的引资者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积极鼓励教育消费,让富裕家庭为教育多投资。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企业或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部扣除。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改扩建。受校园占地面积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和改善条件的优质学校,各地要支持学校通过原有校舍和土地置换、银行贷款、政府投入和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实行异地新建、开辟新校区,扩大办学容量,并在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减免各种费用。逐步完善教育成本核算和受教育者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通过贷款、社会融资等新建或改扩建校舍的高中阶段学校,在完成招生任务后,挖潜招收的学生可按照择校生收费,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社会投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学校预算外收入一律不予统筹。

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已有后勤资源可依托母体,采取内部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校际联合成立后勤管理集团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全面采取BT、BOT、BO、独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

(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教职工聘用新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教职工按人事管理权属全部进入市县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教师不调配,进入市场,由学校按照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分中心聘任。新增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由学校在公开考核基础上自主招聘,进入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并报人事和教育部门备案。

深化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行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和交流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

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校长职级制,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等级、质量和效益,确定校长岗位职级,并享受相应待遇。一级高(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500元,二级高(完)中、省部级重点(示范)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000元;并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优秀的发给5000—15000元的绩效奖。其他学校校长津贴和年终绩效奖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实行校长年薪制。实行校长职级制、年终绩效奖和校长年薪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九)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培训并重,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和水平。着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促进技术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

(十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外资本独办和联办分校、专业或合作共建学科、实验室、实训等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联系,继续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提高引进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境外人士和海外人士等多种渠道,扩大对外交流。要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出国进修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举办“国际学校”和“国际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开展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

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十三)加强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具有昆明特点,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推进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继续打造好“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到2010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评选在职特级教师达到2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800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1000人。

提高优秀教师工作经费。任期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享受1000元工作经费,市级骨干教师每年享受800元工作经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600元工作经费。实行班主任绩效目标考核奖,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十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及学习、工作条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和工资待遇“三倾斜”,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优秀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晋升、优先聘任,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优先表彰。每两年组织评选1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受表彰的教师每年奖励1200元,坚持在农村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的,退休后可以继续享受每年1200元的奖金,调离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的教师奖励自然取消。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实施昆明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除继续实施中央、省的特岗计划外,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每年公开招聘300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年终与县级财政据实结算。从2008年起,各县(市)区不得再新增代课教师,2010年前必须清退完代课教师。

深入开展主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工作。每年选派150名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和挂职。每年选派150名郊县区学校干部、教师到主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和进修学习。城区教师申报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十五)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职教教师在享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工程技术及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教师见习基地,试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鼓励支持企业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十六)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

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幅必须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较快达到4%的要求。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截留、平调、挪用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对有挤占、截留、平调、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

建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师资配置、待遇的改善情况和公建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若干指标,开展以督政为主的依法教育督导工作,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政府行为到位,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建设。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

绩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科学规划新建小区学校建设。各级规划部门在编制和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必须按小区规模和学校布局规划配套小学、幼儿园,所需资金由开发单位在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费中统筹安排;中学由规划部门预留用地,土地部门按划拨供地,县区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办学。住宅小区应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应同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十七)建立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机制

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制定措施、提供服务、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建立对民办学校奖励机制。从2008年起,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新建民办普通高中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以及投资新建民办幼儿园,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均按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市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和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按在校生规模实施奖励。对办学水平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经年审考评优秀的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县(市)区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

切实维护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建立民办学校教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对委托招收公费学位生的民办学校给予补助,使民办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十八)建立贫困学生资助长效机制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坚持“公平靠政府,效率靠社会”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大力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的资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及更高层次教育。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补助。完善高中阶段“一补两减免”(对贫困学生实施生活补助,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政策,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进行补助。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助,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大力发展勤工俭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所有学校任何一个学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七、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全力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建设教育强市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财政预算等工作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学校、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各级组织、宣传、发展改革、财政、人事、规划、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建设、公安、税务、审计、物价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政策配套服务。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本市发布的有关文件及规定如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

二○○八年二月日

下载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委市政府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