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

时间:2019-05-15 00:1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

第一篇: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

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长期以来,对于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各类评价评估事项,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的管理体制。

A.个性化 B.部门化 C.集中化 D.分散化

2.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年底前,各地区要将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清单对外公开。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后,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申请人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

A.申请人不能参加用人企业组织的培训

B.申请人按照继续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可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培训

C.申请人不能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培训 D.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必须参加特定中介机构组织的培训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由于政策法规和利益格局,目前多数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同类业务不能做到资质互通、成果共享,导致信息共享不畅,结果互不承认,各唱各调,各吹各号。

正确 错误

2.2015年6月,青岛下发了《青岛市关于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从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摸清机构底数、规范服务收费、破除垄断和加强监管六个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曹帮清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龙洞九年制学校《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课题,是云阳县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科研课题(云教学会[2009]5号,课题批准号:。经批准,今天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相关情况向各位汇报如下:

1、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1新课程改革的研讨和新课程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利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在全国各省、市、县级培训以及学校校本培训在教材、课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课程研究虽然早已走在前列,也仍然存在课程不断改革,师资培训的资源更新,师资培训的管理模式、培训模式,过程评价等问题。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师资和信息网络等诸多方面滞后的原因,利用课程改革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培训尚起步,相关信息更是少见媒体。

1.2据调查,农村学校每年用在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和外出听课等方面的开支中,培训费仅占不到25%,差旅费占75%以上。介于此,农村许多学校由于资金和领导观念问题,教师每年参加学习的机会很少,每年假期教师的各类培训,农村学校只有几名,村校教师几乎无法得到培训名额。另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条件艰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终身学习意识不浓,参加培训不彻底。正是这诸多因素造成教师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缓慢。资金欠缺制约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利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的课题研究的契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让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又会大大降低培训成本,减轻教师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必将受到农村地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欢迎。但是,任何研究方式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带来师资水平提高的效益。不然就可能成为一场游戏。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探索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意义,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查找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探索出一个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及远程资源,利用校本培训的基地,探索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总结出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证性材料。创建一个具有许多具有特色、综合经营效益很高的新型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3、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3.1调查收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的实际情况。

3.2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容、要求和发展趋势;探究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3.3协同学校和其他部门构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教师新课程理论及应用培训远程教育网站;完善农村地区校本培训资源库。探究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4培训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骨干;组建校园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信息反馈网站;积极推进整合全校“人网”、“天网”、“地网”的相关教师教育资源。

3.5总结出切合实际的农村地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培训模式、管理模式。

4、本课题创新之处

4.1选题具有挑战性。同类课题重庆市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就有数十个之多,仅云阳县同名课题就有两个,本课题名为《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实际上除

探讨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外,特别侧重深入探究学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或实施新课程的外部环境,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所具有的作用。

4.2突破传统的教师通识培训模式。在研究中,课题组探究的是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农村地区教师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资源,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采用一种新的“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性”培训,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

4.3课题研究手段先进。课题研究组将利用:调研、建库、建队伍、跟踪调查、反馈调整等手段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运用现代教育科研统计与测评方法探索出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目标、途径和操作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5.1我校从2007年9月至今,已对全县二十余个乡镇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一千余人次的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收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5.2本课题研究所必需的校园网络和相关的研究材料已经基本完善。

6、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6.1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经营管理效果理论为理论基础。

6.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统计与测评方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教育科研法,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7、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7.1、网站:龙洞九年制学校课程改革网站。

7.2、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案例、教案精编、开展课程改革讲座及利用远程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培训研究等。

7.3、电子资料:新课程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资源库以及教学光盘、音像资料等

8、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8.1、研究周期:三年,即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

8.2、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8.2.1、2009年5月——2009年10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开题报告。

8.2.2、2009年10月——2012年10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8.2.3、2012年10月——2012年12月,结题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9、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9.1、背景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历经酝酿准备阶段(1997年-2001年)到实验阶段(2001年-2004年),于2005年秋季全面启动,其宗旨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新的特点: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近年来,云阳县教委正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度。

9.2、基础条件:

9.2.1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基本进入新课程。我县课程改革已普及之全县各所中学、中心小学及其部分村小,这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9.2.2我校地处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最东部,随着三峡电站的建设,已于2000年举校全迁至新场镇,校园网络,远程教育相关的设施设备基本完善。

9.3、人员保证:本课题负责人多次到重庆市聆听学术报告会,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研究水平,主持完成了《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成长》、《如何加强不同学科的联合》等校级课题研究,其成果多次获县教育科研一、二等奖。为我校的课程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拥护,反响强烈。个人主研的《农村地区美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课题,其成绩斐然。所撰写的《富有诗意的美术教学初探》一文,于2005年3月在伊犁出版社出版的《烛光——中国教育论坛》上刊发。所撰写《计算机与作文教学的尝试》、《浅谈个体化的探究式阅读活动模式》、《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探索》等多篇论文多次获县级一、二等奖。本课题研究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的有之,也有刚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年轻同志,还有长期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他们中有的曾多次参加市县级的赛课、说课比赛,并多次荣获市县级一、二等奖。所从事的小学、初中等教育教学工作深得社会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因此,本课题组是一支业务精湛、研究水平极强的队伍,具有充分的实力将此课题顺利完成。

9.4、时间保证:本课题计划三年完成,与课题组所在的云阳县“”的工程同步,与任职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共同发展,有着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相应设备基础和充分的时间保证。

9.5、资料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工作在云阳东部的百年老校,有着丰富的学校现存资料来源,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县电教教仪站、国际互联网站,充足的资料将成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

总之,本课题组除依托课题组研究人员任职单位教师的培训的软件、硬件资源,来开展课题研究外,还将在学校领导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我们的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第三篇: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会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一改往日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等等,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很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还有些学校也开设了地本、综合实践等课程,从表面上看,课程是开足开全了,可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是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反而是一些语文基本功被忽视,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没有抓住,比如书写的习惯,只是一味的强调多认,忽视了学生书写姿势、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了。

二、学习方式改变不大

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少做题”没有落到实处,很多老师还是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作作秀,平时的课堂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很多教师不信任学生,不敢放手,以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方式单一

虽然很多教师理论上知道不能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事实上,还是考试的分数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其他的评价方式也有,但是都是走走过场。

四、其他

课程改革使一些人心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课堂上看似花样繁多,红火热闹,但是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学生学得是轻松了,但是收效甚微。另外,课程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课程改革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浅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年课改效果不佳的现实引起学者们深刻的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的关键期,因此,对“过去与现代”、“西方与我国”,“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的问题,课程的分科与综合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问题,教师怎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反思,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问题研究

一、前言

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国家课程标准取而代之。纵观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结构、体例上都是一次全新变革,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使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宗旨。但是,根据在全国三十多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区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领导及基层学校校长对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不高;部分基层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理解、认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性不足,等等。就此,本文试图找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能在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的参考和启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偏差、校际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未能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观念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2.教育管理浮于表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浮于表面,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情况。为了推进课堂教学,不少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表演和作秀色彩太浓,给人留下所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印象,失去了课堂教学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3.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提倡并尊重首创精神与个性发展的今天,已愈来愈显得不合时宜。

4.轻“质”重“量”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将“量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片面的用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名牌大学录取率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则采取翻看教案厚不厚、多不多;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是否负责,光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总共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观察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种将不能量化的东西想办法量化,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的“一刀切”做法,使不少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5.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一以贯之、清晰连续的思路,缺乏谋大局、管长远的规划,缺乏统一坚定的目标,导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时有发生。

6.重“教”不重“学”。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依然存在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则是寥寥无几;学

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7.“务实”和“务虚”没有有效统一。存在着“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教学管理干部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紧抓好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让“务虚”工作缺乏有效抓手,成为真正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8.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

9.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管理效益与管理产出成正比,与管理投入成反比。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满腔热情的高投入最后却只有低产出,甚至没有任何产出,效益十分低下。

10.改革的主动意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导致教学工作逐步走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很难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和突破。

三、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要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启动改革,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牢基础。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

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纲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四、总结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他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无论是国家和政府,还是社会和家庭都把教育首先作为工具来运用。这一不争的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首先要生存、进而要求好生活的人类普遍性。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三个方面内涵居于三个层次,有其各自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对此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需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使用界限,即它不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组织的知识论根据。在课程组织上,我们需要平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论,当前尤其是要突出后者在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方面的意义。课程管理者和课程编制人员更需要反省“狭隘”的功利价值追求,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功利价值,在实现知识的功利价值中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选择和制定满足国家与地区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多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永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86-288

[3]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3,[4]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5]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

第五篇: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瓶颈与对策

清理规范行政中介服务瓶颈与对策

一、概述

长期以来,许多中介服务依托于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而存在,它们是政府职能部门开展行政审批时,要求申请人委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统称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有偿服务(即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包括各类技术审查、技术设计、论证、评估、评价、检验、鉴证、鉴定、证明、资讯、试验等。我们常说的“红顶中介”就在此类。

近年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在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理要求,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提供的中介服务。

中央决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主要鉴于其以下弊端。

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存在问题

(一)项目体系臃肿、结构不合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已成为行政审批事项的“衍生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的绝大多数都具有前臵性和强制性,已成为行政审批的前臵条件而且数量较多。以我省为例,编制《山东省省直部门(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时,各省直部门上报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达110多项。也有数据显示,一个产业项目,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竣工验收,需要9~20项中介报告,整个流程长达300多天,涉及12个委办局、20多个科室,经手150多人

次。

项目设臵结构不合理,“重复中介”效率低。具体表现为: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阶段可能要求当事人进行同一内容或结果同质性极强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虽然各地在推行简政放权,但工作有简单化倾向,导致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设臵少了,结构不合理问题却依然突出。部分地区强制要求各部门按照固定比例核减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没有考虑到不同领域具体项目设臵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将本该保留的项目取消、该取消的项目却未被全部取消的现象。企业把太多时间精力放在中介服务环节上,对于很多行业早投产就意味着早创收,贻误商机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垄断问题突出,行政过度干预。首先是行政强制。一些审批部门在企业申报项目时,要求企业必须委托其指定的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服务。否则就很难甚至不能获得审批,企业没有选择余地,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自由选择的原则,且缺乏竞争导致中介机构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服务水平和质量裹足不前。

其次是利益关联。一部分行政中介机构与行政审批部门利益相关。表现在:部分中介机构本身就是审批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或者主管的行业协会;有些审批部门的现职人员或离退休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或任职。因此很难保障中介服务的公正合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垄断。存在垄断的中介机构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这些机构通常承担重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或提供高技术壁垒的专项服务,影响力大、影响面广。

最后是限制竞争。一方面,一些行政审批部门对本领域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实行总量控制与总体调剂,实际上不利于通过市场实现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与市场需求的自动匹配,客观上起到了干预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性垄断存在且具有地域排他性特点,地方政府通常直接或变相规定只能由本地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上述情况在地市级行政区尤为明显,实际上剥夺了企业对中介机构的选择权。

(三)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即使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服务领域竞争激烈,也存在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比如施工图审查、消防检测等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中介服务机构存量较多,一家独大或寡头垄断的现象较少,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低价竞争问题突出。

又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含房地产)建设、工业等领域中介项目多、收费总量高的问题较为严重。调研结果显示,建设工程领域个别项目的中介服务收费接近项目总投资额的10%。一些跨地区的公路、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须在途经地分段进行,造成中介服务耗时较长,增加了业主单位的时间成本。

(四)市场监管薄弱,惩处力度不足。首先,监管权分散,监管依据不完备。表现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监管依据分散制定,缺乏针对中介服务特点的统一、权威、系统的监管规则。中介服务各领域现行的监管依据多由行政审批主管部门自行制定,以部门规章甚至内部文件等形式发布,层级较低。

其次,综合监管和事后监管能力薄弱。表现在:综合性监管覆盖面较宽,但监管效果差、约束力不够,价格监管基本落空。专业性监管约束力较强,但集中于事前监管,事后监管薄弱,且对中介服务的质量监管,主要采取抽查再验证的方式进行,比例较低。信用监管未发挥效用,其内容设臵存在结构性、时效性差等问题一直未解决,难以及时、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且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尚未纳入该体系,对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的监管基本处于空白。

最后,对违规经营的惩处力度不足。目前主要限于警告、罚款等,对中介机构资质与从业人员执业资质的关联性不足。由于信用监管与专业性监管的分离,各监管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部分失信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行政惩处。目前通过司法途径对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经营行为进行追究的比例仍然很小,成本高、举证难使相关各方均缺

乏动力。

三、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举措

(一)清理中介服务事项。这是首要工作,是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规按照行政许可法有关行政许可条件要求规定的中介服务事项外,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也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材料。审批部门能够通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以及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项,不设定中介服务。严禁现有或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转为中介服务和将一项中介服务拆分为多个环节等现象的发生。依照规定应由审批部门委托相关机构为其审批提供的技术性服务,纳入行政审批程序,由审批部门委托开展,减轻申请人负担。

(二)切断利益关联,破除中介服务垄断。一是破除壁垒打破垄断,放宽中介服务机构准入条件,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资质资格许可外,其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资格审批一律取消。取消各部门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或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严禁通过限额管理控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

二是切断利益关联,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举办的企业,不得开展与本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需要开展的应转企改制或与主管部门脱钩。对专业性强、市场暂时无

审批部门必须明确过渡期限,提出改革方案。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同等对待;对申请人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事项,不得再委托同一机构开展该事项的技术性审查。行业协会商会类中介服务机构一律与审批部门脱钩,平等参与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在中介服务机构兼职(任职),政府机关离退休人员在中介服务机构兼职(任职)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不得领取报酬。

(三)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实行清单管理。一是规范市场秩序,对于市场发育成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竞争充分规范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对于垄断性较强,短期内无法形成充分竞争的,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同时深入推进中介服务收费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范围。事业单位提供中介服务的,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一律由审批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严禁通过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取费用、扩大收费范围、减少服务内容等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严禁相互串通、操纵中介服务市场价格。

二是实行清单管理。对清理规范后保留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明确项目名称、设臵依据、服务时

限,其中实行政府定价或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项目,同时明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国务院审改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审批部门提出拟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不得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今后确需新设的,必须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审查论证,依照法定程序设定并纳入清单管理。各审批部门要在本部门网站将中介服务事项及相关信息与行政审批事项一并向社会公开。

(四)加强中介服务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中介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指导监督本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执业公示、一次性告知、执业记录等制度,细化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建立惩戒和淘汰机制,严格查处违规收费、出具虚假证明或报告、谋取不正当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相关信用状况和考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示。

下载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80分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课程的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保险中介的概述1.保险中介的定义保险行业通过精细分工将保险中介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保险中介是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之......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多年,已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

    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二、对策 (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教......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范例)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

    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们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优教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内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在持续增......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绪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

    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摘 要】公车改革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公车需要改革,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