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

时间:2019-05-14 06:2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

第一篇: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协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共同团结奋斗 B.共同发展经济 C.共同维护稳定 D.共同促进发展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A.人民当家作主 B.依法治国 C.改善民生 D.党的领导

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A.政府职责体系 B.政府法制体系 C.政府接访体系 D.政府组织体系

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A.监督程序 B.决策程序

C.测评程序 D.立法程序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贯彻()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李良栋教授指出,民主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

正确 错误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正确 错误

3.李良栋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工作中作出出了重大的贡献,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我们的立法质量还不高,立法过程部门化、利益化的倾向还很严重。

正确 错误

4.李良栋教授指出,选举解决不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munity)这个词最初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的一个词,滕尼斯写了一本书叫《社区与社会》,这本书介绍了一下什么叫社区,community这个词和共产党的词根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共同的意思,自治的意思。所以社区这个意思在 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西方国家的基本意思是由自由的人民群众共同构成的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它应当没有任何行政色彩的。

所以在西方国家,社区、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如政府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市场行使的是经济权力,是盈利的,而社区是公众平等交往的领域,它不应当跟政府,也不应当跟市场交织在一起的,但中国长期以来,政府机构下沉,政府机构管着社区是一个传统,而且中国老百姓已离不开政府机构了,所以中国社区建设虽然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它的行政化色彩相对而言仍然比较浓厚,甚至个别地方,如一些直辖市的一些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甚至还有给他参照一些行政级别,如副处级的说法,给他行政级别的待遇,我们现在一部分的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内心中也有存在一些行政化的痕迹在里面,所以目前我国的社区管理主体这一块行政化色彩相对而言比较浓厚,行政化比较浓厚过后,对政府机构的意志贯彻得非常好,但对老百姓活力的发挥,积极性的发挥相对而言有一点约束作用,这是我们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比较薄弱。社区建设要钱,要人,要东西,但现在无论是钱,还是人,还是服务设施相对而言都不太足,这个在中小城市,尤其在农村社区里边表现得非常明显,如社区的工作人员不够多,而且相对而言社区工作人员比较单一,如有“社区老大妈”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老大妈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它也需要一部分新的人才,如社会工作者,它需要大学毕业的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基本上是不敢想象的,在很多中小城市里也很少,人员配备还不够。如经费不足,很多活都无法开展起来,因为它到社区级别就不属于行政系统,财务体系比较麻烦,而且自己没有自己的独立财务,甚至在乡里面代管之类的,钱不够。第三服务设施不足,很多地方的服务设施,无论是娱乐设施还是自己的办公设施都相对而言不足,这些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和谐社区建设相对而言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现象。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对于很多居民和村民来说,他们的社区意识比较大,社区参与程度比较低,很多村民、居民觉得自己这个小区、社区里边的和谐社区建设主要是居委会的事情,党的事情,治保会的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我应该为社区出一份力的意识比较单薄,他又不愿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些事务,觉得耽误事情,觉得我不敢参合,这也制约了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社区的维稳和社区的和谐难以协调一致。这是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词是“和谐”两个字,既有活力又安定有序,但一个社区秩序或社会秩序的状态有很多种,根据社会稳定不稳定,一个社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很多种状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态,如最不稳定的战乱状态、**状态是最不稳定的,如巴基斯坦地区还属于战争状态、**状态,现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不是这种状态。比它稍微好的一个社会状态是骚乱状态,这个国家总体比较稳定,但是经常有老百姓起骚乱,如以前伊斯兰的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如埃及的一些国家,老百姓经常上街游行示威,打砸抢烧的骚乱状态。第三种,比它更好一点的状态是稳定状态。这个社会表面看没有什么大的骚乱,更没有**,它表面上比较稳定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处在这种状态,但比较稳定的状态它有一个问题是它看上去比较稳定,但内在的很多有可能导致冲突和骚乱的因素非常多,随时都可能爆发,这叫稳定状态。第四种状态比它更好一点,社会比较稳定,社会群体的关系比较和谐,叫团结状态。社会群体比较团结,像朝鲜,老百姓的群体之间比较团结。最高的状态是和谐,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和谐共处,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而且这个社会有活力,这是最高状态。对于社区来说,它追求的是和谐,但现在中国整个社会总体状态不是**,肯定不是,骚乱也不是,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团结的状态我们现在可以说因为城乡矛盾、区域矛盾、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新市民和旧市民的矛盾都比较突出,我们也不敢说现在处在比较团结的状态,说我们现在处在一种稳定状态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社会比较稳定,但矛盾冲突也比较多,所以现在建设和谐社区的重点工作是维稳,很多时候把和谐就等于维稳了,但和谐不等于稳定,稳定是第三种状态,和谐是第五种状态,是最高的状态。

但现在政府根据现实的可行性,尤其社区根据现实的可行性,它遵循的是长期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尤其稳定是最重要的,尤其在现在压力制体制下,维稳工作是一票否决的,到街道,到乡镇这一批都是一票否决的,甚至到社区都是这样的,都是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我们的硬任务。所以很多时候,维稳和和谐是难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有时候为了维稳,为了维护稳定而不惜牺牲长期的和谐,都有这种可能的,或者说,你现在为了追求长期的和谐,短期之内很难保持社区稳定的。我举一个例子,一个社区拆迁,这个社区有73户人家,拆迁的过程中有60户人家经过居委会,经过各方做工作,同意跟开发商签合同了,60户人家赔偿了50万,他搬走了,有13户人家死活不搬,不管怎么做工作都不行,他不断地到市政府门口去示威,不断去北京上访,不断地在工地上横躺着不让开工,闹了两三个月之后,当地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受不了了,最后偷偷跟他们达成协议,这13户人家每户增加20户,签订了秘密协议不要公开,但隔了一年多后,房子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这60户人家突然发现原来这13户人家多给了他20万,这60户人家就不敢了,结果这60户人家大部分人又开始上访,又开始到市政府门口聚集,通过各种途径喊冤,喊委屈,结果这种维稳的动作是维护了13户人家的稳定,但长期导致了社区不和谐,导致一年过后,三年过后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个社区仍然不和谐,而且是回迁户的格局,这13户人家跟这60户人家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好,本来是13户人家的问题,结果变成60户人家的问题,所以短期的维稳有可能跟长期的和谐难以协调一致,这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这是第四点问题。

第五点问题,国家政权下沉和民主自治的相悖离。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现在对基层的社会管理非常重视,我们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创新,各地动作都不断,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把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基层稳定和谐,这样的话国家政权有可能不断地下沉,它把自己的力量下沉,为了维护基层的稳定,把财力、人力,还有一些东西都下沉到村庄和社区里面去,给社区老百姓提供服务,同时提供管理,进行服务管理,在下沉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国家政权下沉了,有可能和居民的民主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互之间是矛盾的。国家政权下沉的一个标志,举一个例子,某一个市为了保证全市5000多个村庄和社区和谐稳定,就在各个村庄和社区里面设立一个治安员,每一个村庄设立一个治安员,这个治安员统一招考、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下派到村庄里面去,成立一个警务室,治安员都拿政府工资,政府的公共财政给他支出,这位治安员同时兼当地的一些村委会主任助理,相应地参加一些当地村务工作,参加当地党务的一些工作。这些治安员是基层政权下沉的标志,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也有可能干涉到当地居民和村民的自治,很多事情本应该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事情有可能跟社会稳定混在一起,侵犯了居民的民主自治的权力,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就有可能侵犯他们的权力,这样的话,国家政权下沉有可能跟民主自治相悖离,我们如何又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又要让社区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力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我们目前仍然无法处理好的一个大问题。这是我说的居民自治目的存在的一个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成就是很辉煌,很显著的,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正是因为存在以上问题,所以我们各个地区都进行了很多地方性的探索。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地方性探索

第二个问题,和谐社区建设的地方性探索。各个地方进行了很多探索,怎样把社区建得更加和谐,这些探索分别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探索的,这些探索对各个地方进行和谐社区多少都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以下我讲这么几个探索:第一个探索,在体制这一块的探索,强化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如北京,北京成立在市委和市政府共同领导的一个市委工作委员会,市政府的社会建设办公室,各个区也相应成立了区委的社会工作委员会,区政府的社会建设办公室,在街道一个级别也分别成立相应的机构,但在社区这一块不成立,但这些社区社会工作委员会或社会建设办公室对社区建设都提供指导,如社区党建工作,它提供指导;社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稳定工作,它提供指导,它对社区党建提供相应的指导,甚至建立一个新的考核体系,它成立了新的机构,大庆都有这种社会工作委员会,大庆甚至是市委常委担任社会工作委员会的主任,重视程度很高。在领导体制这一块,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这是第一个地方性的探索。

第二个和谐社区的探索,对农村社区的和谐社区建设进行总体性创造的探索,整个农村地区,我们这一片怎么建设和谐社区进行了探索。例子非常多,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河北沧州肃宁的“四个覆盖”的做法,河北沧州肃宁3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80%以上都是农民,27、28万都是农民,这样的话,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稳定问题非常重要。河北沧州肃宁县就专门推行了一个农村社区的“四个覆盖”,在所有的农村社区做到党组织全覆盖、居民自治组织全覆盖、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所有的村庄都有党组织,都有居民的居委会,都有经济合作组织,如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社会,瓜果协会这些协会,同时综治维稳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些治保,治安保卫,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这一块,巡逻队这些东西,它全部覆盖。使农村地区社区有人管,管得到,管得住,这是农村社区的三大问题。现在农村社区的三大问题:第一,没人管,很多村支部书记、村长出去打工去了,很多时候没人管;第二,管得到,很多事它管不到,它管不了,像农村治安问题,它力量不够;管得住,以前管不住,有一些社区比较乱。这样的话,肃宁地区通过“四个组织”全部覆盖,把广大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调解、自我保护,实现了这个目标。实行1、2年以来,使农村社会的秩序明显好转,而且农村地区社区的老百姓非常开心,非常和谐。

习近平同志专门给它一个长段的批示,批示的第一句话是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效果不错,值得推广,是这样的一个批示。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是农村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做好的问题,但是在沧州肃宁这个地方,它进行了探索。

河北秦皇岛地区以肃宁为基础,进一步把“四个覆盖”变成为“六个覆盖、六个提升”,除了党组织覆盖之外,村民自治组织覆盖之外,经济合作组织覆盖之外,还有一个综治维稳组织覆盖,另外加上两个社会组织覆盖,一个文化组织覆盖,一个社会保障组织覆盖,六个覆盖,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明显提高,这是第二个创新。

第三个创新,创新社区的运行机制,使整个社区运行得比较和谐。如沈阳的沈河区模式,我们搞社区建设的同志都知道,沈河区的“沈阳模式”是个老模式,运行得非常好。沈阳沈河区的社区建设在运行机制这一块,按照国家权力机关运作的机制,参照国家机关的运作机制的做法,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这三个委员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会。这三个大会和委员会,它分别代表了决策、执行和议事协商这三个机构。社区的事务决策主要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有什么大事小事都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表决、决策,这个事情决定了过后就由社区委员会来统一执行,执行的过程中由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来协商、监督,它有决策制度、有执行机构、有监督机构,是议行分离、相互制约。整个社区运行真正体现了居民自治自觉、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所以导致社区运行得非常好,这是社区创新的运行机制这一块。

第四个,探索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机制。社区,尤其是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矛盾化解是关键,很多矛盾都是起于基层,我们不希望它从社区跑到街道,跑到区里边,跑到市里面,跑到省里边,最后跑到北京,我们希望在村委会和居委会、街道,在比较基层的层面把它解决掉,社区的和谐程度就会明显地增高。我们现在探索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这一块,各个地区都有很多新的做法,现在全国比较好的一个做法是南通探索的一个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全国很多社区都去学习,社会矛盾的调解。南通最近十几年以来,探索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这样一个六级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从村开始,到街道,区里面,市里面,一直往上,六级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它在各个村庄,以村庄和社区为基础,希望实现社会和谐,具体的做法是在所有的社区里面都设立了一个“1122”模式,都建立了“1122”模式,所有的基层社区都推行“1122”专职队伍建设新模式,在所有的基层社区里面都配备一名公安干警,配备一名综治专干,配备两名专职治安,配备两名专职调解员,“1122”模式。在一个村庄、一个社区里面有6个人,一个是公安民警,第二个是综治专干,村委会、居委会的综治专干,配备两名的治安员,配备两名调解员都是专职的,综治专干和民警还好说,因为本来都有,但两名的专职治安,两名的调解员很多地区都没有,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拿出大笔的钱购买公共岗位在村庄配备治安员和调解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让老百姓的矛盾,起于基层,终于基层,矛盾不上交。经过多年的努力,南通地区的和谐社区建设是非常成功的,80%的矛盾冲突都化解在基层的社区层面,矛盾不上交。这是基层社会矛盾化解这一块。

最后一个,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这一块,这也是社区和谐的一个关键所在,很多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还有城郊接合部的社区,它是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农村地方有很多特殊人群在居住,如刑满释放人员,如解教人员(劳动教养结束的人员),如精神病,如老上访户,如流浪乞讨儿童,如法轮功,甚至于一些敌对势力,还有一些宗教敌对势力,这一些都是特殊人群,还有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对社区的和谐稳定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基层社区,尤其是社会稳定工作的一个重心所在,很多地区都对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这一块做了很多探索。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如广州在2010年开始在全省2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中间,流动人口中间推行了居住证制度,把暂住证制度给取消,推行了居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主要是管理,而居住证制度更多体现的是服务,如提供办理驾照等11项新公共服务,通过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社区的外来人口感觉到这个社区是我家,我是新市民,所以它对社区的认同感就会增加很多。如广州的居住证制度现在在全国开始推行,各个地方都在效仿,中央在全国推行。

如北京推行以房管人制度,北京专门成立了一个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放在一起,在社区层面上。大家可以看这个图片,每个社区都设立了一个来京人员出租房屋服务站,服务站不仅仅是给你提供租房子服务,它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你的孩子要上学,你可以问社区怎么办上学手续,如你要交社保,你在社区享受公共医疗服务,社区都会提供相应的咨询,甚至直接提供服务,所以北京市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和以业管人相结合,以证,暂住证;以房,出租房屋,你到我这个社区来居住的话,我就把你登记下来,走的话就销掉,然后把数据都录入电脑中,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北京地区住房的情况、变动情况或社区给他提供服务的情况都基本上比较清楚。

如北京还推行了一个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式管理做法。对于城郊结合部社区,因为流动人口比本地人口还要多,甚至多了多少倍,这样的话社会治安情况就比较混乱,和谐社会建设就比较难,北京市对300多个流动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的流动人口倒挂村推行封闭式管理,叫社区化管理,把城郊结合部都砌上围墙,做上大门,安上摄像头,配上专职保安,整天巡逻,社区以外的人进来过后对他进行查询、问询,这样的话,这个社区的治安情况明显比过去好了多,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式管理。以上是我说在解决和谐社区建设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社区的领导体制、农村社区的整体性创新、运行机制、矛盾的化解机制以及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的创新这一块,分别介绍了一下不同地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这些探索和尝试都是得到中央承认的,甚至推广的,所以值得各个地区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参考、借鉴。这是我从地方探索和创新的层面来讲怎么建设和谐社区。

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社区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点,最后一点,从宏观层面来讲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这是从宏观层面、从国家层面、从都很适用的层面来讲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讲几点。第一点,健全社区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人现在主要居住在社区里面的,单位制以前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以前中国是单位制,无论是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还是城市的真正意义上的单位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制度,它都发挥了社会稳定的作用,都发挥了维护社区和谐的作用,但现在的单位制度有一部分在延续,但大部分老百姓不是生活在单位制度里面的。这很简单,我们都可以分析一下,现在将近一千万的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加上三千六百多万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加上国企一千多万人员,现在真正地在单位制度内部的也就六、七千万人,但他们的家属乘以三的话也就是两亿多人口,所以中国的大部分人口,80%以上的人重点是生活在社区里面,而且现在还有很多新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很多单位只管你的工作,不管生活,结婚、生老病死,单位都不管的,所以这样的话都是由社会来管或者自己管,很多时候,8小时以外的社区生活重要性比过去更加重要了。这样的话,我们过去是“单位人”,现在是“社区人”、“社会人”,是“自由人”,在这样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基层的社会管理体制一定要健全,一定要加强,我们现在中国总体情况是大中城市的社区管理体系,和谐社区的建设体制是比较健全的,小城市,尤其是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相对而言,体制比较健全但执行比较起来困难,还有一些体制是涣散的,很多村委会的干部都出去打工去了,都找不到人影,甚至很多中小城市的居委会没有钱,没有人,建设起来非常困难。

这样的话,我们要完善社区的社会管理体制,顶层设计这一块首先要做好设计,因为现在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任务非常多,很多国家的公共服务,很多的社会管理的职能都承担到社区来了,社区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上面是千根线,下面是一根针,都要经过社区的针缝里给穿过去,所以社区工作的任务非常重,非常多,还有很多新的任务不断地加过来,在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社区的顶层设计这一块做得非常好,如北京市统一“两委一站”,居委会、村委会加上一个站(服务站),“两委一站”,加上一个服务站,这个服务站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集中到这几个地方来,“两委一站”的做法,体制这一块就比较集中,做法就比较好,比较清晰,你来什么事情都是结构体制快都比较清晰,这是顶层设计这一块,所以,将来很多社区理顺社区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理顺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它到底是什么关系?一定要说清楚。另外,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织是什么关系,和一些经合组织是什么关系,这一定要说清楚。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各负其责,应该各得其所。

另外一个,在管理体制这一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要发挥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协同作用和公众参与的作用。社区协同作用和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否则的话社区建设就变成党的建设、几个社区领导的建设,其他人跟他没关系。要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和公众参与作用的话有两个精神应当关注,一个精神是自愿精神,一个精神是互助精神。自愿精神要发挥年轻人的自愿者,作为自愿者的精神。自愿精神是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中华民族有一个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手腕相助的历史传统,几千年以来村庄之间、邻居之间、亲戚之间的互助和自愿精神都非常普遍,只不过现在城市社区越来越多过后,很多社区是新建的,所以它的自愿精神和互助精神的发挥程度有限,我们将来要不断把它给发挥出来。

如奥运会期间,汶川大地震期间,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轻人都自愿去帮忙,很多人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

社区建设也需要自愿者,我们现在一到重大节日,重大会议的时候,基层社区就非常紧张,动员很多老太太们,动员很多基层干部们上岗,五步一人,几十米就一个人,然后死看死守,这种做法暂时是有效的,但有时候还更需要发挥社区成员自愿精神,让他感觉这个社区是我的,这是我的家,我也有一份责任,我愿意自愿地做社工,做相关的自愿工作。

另外是互助精神,如很多老年人退休了过后,在社区里面人很多,他们有时候除了照顾好家人、煮饭、看孩子之外,还有有余的精力,这有余的精力还有时候打打牌,这都没问题,但有时候对于一部分人是否可以动员他们,像图片一样,形成一个巡逻队,在街道口上自愿进行维护交通秩序、社会治安,这都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他们有自愿精神和互助精神,这种自愿精神和互助精神一旦发挥起来过后,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起来过后,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就比以前好做得多。这是第一点,要健全社区的管理体制,让社区的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二)不断完善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点,宏观的对策建议要不断地完善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功能。社区要和谐的话,利益和谐是关键,因为目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冲突主要是利益冲突,如果把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解决好的话,把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人群之间的矛盾,把贫富矛盾、阶层矛盾、劳资矛盾,还有一些新旧市民之间的矛盾解决好的话,和谐社区建设就非常容易做,我们在社区层面要不断完善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社区就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如在利益分配和调解这一块,社区对劳动就业、社保、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社区都承担的,服务站所都承担的,叫新来的工人工作,给他教育功能,如老民工的孩子进城过后,父母工作时间特别长,但孩子放学很早,社区就会组织一批大学生来给他看孩子,这都是一个公共服务,他能够使外来流动人口感到非常开心,利益得到相对的调解,分配起来就比较公平。

如在诉求表达诉求表达这一块,社区也承担了一个巨大的功能,社区有一个基本的,让基层老百姓的利益表达,不高兴的事情可以表达出来,首先就应该向居委会、向村委会、向党组织反映,社区是行政部门的神经末梢,所以社区的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我们到街道、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乡镇这一块,行政机关就到此为止了,但社区是神经末梢,很多事情社区的利益表达诉求这一块,它能够直接跟村民和居民对接,它也能够跟政府机构对接,这样的话很多的利益诉求表达,它能够向上表达,下情上达,上情也可以下达,国家和政府的意志也可以下达,社区机构是非常重要,诉求表达是关键部门,社区制度如果非常健全的话,表达和平就比较简单,如果社区力量比较强大的话,居民和村民的非正常的上访、常访、反复上访、群体性上访以及几十年的累计性上访就会越来越少。

再比如,在矛盾的调处这一块,社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应该形成比较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如人民调解机制,居民的自治自觉机制这都是两个最重要的矛盾调处机制。如果有矛盾了,社区里和村委会的矛盾有时候很小,有时候是鸡毛蒜皮的一些矛盾,大一点的,比方说宅基地、村委会干部选举,如拆迁,这是大矛盾。小矛盾,如吵架这些矛盾,有时候矛盾很多、很琐碎,有时候根本就不用民警介入、国家强力机关介入,也不需要政府机关介入,人民自己调解就可以了,村委会内部、居委会内部自己就能够把这件事情解决掉,有时候可以通过自治的方式自己解决,如果村委会和居委会把相关制度比较健全的话,成立了很多相关的调解制度,挂在墙上了,深入老百姓的心中了,写在纸上了,街道都有,老百姓都能够看得到,都记入心中的话,矛盾调处这一块就比较好做。

最后一点,矛盾的冲突应对这一块,社区也发生很重要的作用,比方社区几十个人上街了,去静坐了,甚至是喊口号去了,这时候我国可以通过强力机关来制止,警察,领导干部出来做解释工作,这都可以,但最重要的是当地社区的人能够把问题给解决掉,把他拉回去,问题解决掉,所以社区非常重要。

我们要不断完善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分为四个机制,一,在利益分配和调节这一块,调解它的机制;第二,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第三,矛盾的调处机制;第四,冲突的应对机制这一块,政府机构在不断完善,但一定要把基础弄到基层来,把基层给夯实了,否则的话就是地动山摇的,如果把基层社区这一块的矛盾的调解等利益协调机制比较健全的话,我们将来做起工作来的话就比较简单,社区就比较和谐,这是第二个对策建议,不断完善社区的利益协调机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细化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应的一些制度规范,政府要提供支持。

(三)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良性互动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政策建议,前面两点我们重点是给当地政府、给社区本身提的,第三点是给国家、给中央、给大的宏观层面提的一个和谐社区建设的建议,一定要实现改善 1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民生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一定要良性互动。和谐社会建设现在主要有两种手段,按照我们“十二五”说的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改善民生,第二种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里边,第八篇和第九篇分别讲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所以,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手段,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软手段,如给你好处,给你提供服务,你不要闹事情,大家比较和谐,相安无事就好了,和谐共处,有活力又和谐,这是软手段,同时我们也在加强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手段,和谐社会建设下沉到社区建设的话,你就会发现,在社区建设里边也存在两种手段,一手软,一手硬,像治安、综治,综治专干,治安员属于硬手段。提供服务,就业服务、孩子的教育服务、看病服务,这些服务,居民自治的服务是一个软手段,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软手段和硬手段都必须并行,一手软,一手硬是不行的,两手都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比较完善,而且两者必须良性互动,如果不能良性互动的话,我们有时候加强社会管理的手段暂时是导致了社会的稳定了,但长期有可能导致这个社会不和谐,民生也无法改善,有时候我们改善民生的很多手段可能导致社会的长期不和谐,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举一个例子,住房问题。这在城市社区里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不断地改善民生,我们不断地建各种各样的保障性住房,包括二线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在城市地区建了很多保障性住房改善收入比较低下的社区居民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改善得比较好,同时我国对中高等收入推行了商品房制度,商品房制度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导致了一个共同的结果:不同经济资源、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的人居住在不同的社区里面,我列了一下,如在大中城市里面,如果你的收入不同,社会声望不同,掌握的权利不同的话,那你就会住在不同的社区里边。如有人住在城郊的别墅区里边,住在高档社区里面,这是社会的上层;有人住在普通商品房里面,两限房区里边,经济适用房区里边,这可能是社会的中层;还有人住在公共租赁住房里边,廉租房里面,城中村里边,甚至远郊的村庄里面这可能是城市里面比较下层的人居住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住房问题,改善民生,但导致了不同的人群住在不同的地方,社会出现了隔离现象,不同人群相互隔离了,他们不住在一个地方。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图片,如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别墅区,它就分布在一些上风上水,比较好的地方,房价很贵,八达岭别墅区,西山别墅区,潮白河别墅区等,它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只有社会的上层,经济素质非常高的,政治权力非常大的,社会声望很高的这一部分人才能居住。

高档社区,如均价4、5万,5、6万的高档社区也分布在位置比较好的地方,他们的社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区都是隔离的,社区的居民的收入都比较高。

但同时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尤其是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建的,产权主要是政府的,政府建的时候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它建的位置相对而言就比较差,地价比较低的地方建的,穷人居住在一起的,结果很明显,结果导致先富型的人群自愿性隔离,先富人群自己愿意自己隔离开来,我成立一个独立的社区,我独立生活。同时,社会底层是被动性的隔离,先富群体是长期生活在高档的酒店、会所和高档小区里面。社会底层会被动隔离,他们被集中在一个位置比较差的一些社区里面,这里的公交车也不方便,买菜也不方,比较偏僻的一些地方,治安环境不太好,聚集在这些社区里面,叫社会底层的被动性隔离。

我们可以看这个图片,这个图片不是中国的这就是社会底层社会人群聚集在一个地方,这是巴西的,巴西人口非常多,人均GDP比中国还要高,但巴西,大城市里边有一个规定,农民到城市里面居住的话,随便都可以进来的,没有什么户籍迁移管理制度规定的,所以几百万的老百姓聚集在一个大城市里,这张图片就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的大城市,一个非常美的旅游城市,几百万穷人聚集在一个社区里面,巴西马上要举办2016年奥运会,所以几百万穷人聚居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很不稳定,比中国城市社区乱得多。

你可以看一些图片,如这个图片是巴西社区的无业年轻人,他们摆弄的枪是真枪,不是假枪,是冲锋枪。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几百万人的贫民窟里,重武器有几万件,轻武器不计其数,看他们内部的治安问题就非常严重,警察就不敢进去巡逻,而且里面都有枪支,而且毒贩经常在里面统治一切。如这个图片可以看出来,双方的毒贩发生交火火并过后,打死的人就在社区门口烧了,老百姓也不管,警察也不敢干。巴西马上就要开奥运会,为了让奥运会场馆周围的村庄安全一点,警察就进来,但进来的时候都不敢自己进来,都是开着装甲车进来,警察都不敢社区,只有军人才敢进去,所以像里约热内卢专门把旅游区和贫民区这两种不同的社区建立一个隔离墙,把它建的隔离墙分开,旅游的人别进去,里面的人少出来,这里面是乱的,外面是比较稳定的。

不仅仅是巴西,像印度,跟中国同属发展中的大国,印度的贫民窟也非常多,如这个图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贫民窟——达拉维贫民窟,达拉维贫民窟住了几十万人口,像这种社区的话,要想让它和谐,要想让它稳定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社区的治安不说了,消防都没法弄,一旦起火的话,整个社区基本上就烧得差不多了,前段时间印度的贫民窟经常起火,起火一烧就几十个人死了,几千家、上万家的房子烧没了,消防车都进不去,这种社区根本无和谐可言了。中国到目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贫民聚集的地方,因为中国首先不让农民随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到城市里打工聚集,第二城市地区经常搞棚户区改造,发展得非常快,但并不是说越发达,做得越好,这个社区就不会有冲突,就不会有**的问题,社区是和谐的。

发达国家因为住房居住隔离的问题也导致了大规模群众的空间隔离的现象,如巴黎,巴黎大骚乱,2005年、2007年、2010年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社区居民的骚乱问题,导致当时社区不和谐,出现**。但巴黎的社区**,看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出来,巴黎所谓的大骚乱主要是在郊区的一些社区里**,郊区的社区不是市中心,市中心没什么**可言,主要是郊区的一些地区,如我画的两个红圈,第一次是在克利希苏布瓦市,后来是在villiers-le-bel,然后在各个地方蔓延,蔓延的过程中,它是在郊区的一些社区里面出现了骚乱,而郊区这些社区主要是一些贫困失业的人员,西亚和北非来的阿拉伯地区的人、年轻的无业人员,还有一些犯罪集团,他们聚集的地方,这些事情都是他们组织,这样的话这些社区就比较乱,本来和谐社区就比较难,所以一旦出现问题过后,马上就出现了骚乱,它把穷人和危险的人聚集在一起了,空间隔离了,凝固下来了。

英国也是一样的,英国2011年8月6号出现大规模的“伦敦骚乱”,很多社区都出现了打砸抢烧的现象,导致很多社区的住房被烧了,很多超市都被抢了,英国伦敦警方先后逮捕了3000人,把1800多人判刑,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大家想象一下,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一下把1800多人一下子判刑,所以当时的骚乱是非常厉害的。骚乱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因为穷人聚集在一定的区域里面,富人聚集在另外一个区域里面,导致穷人和年轻人,尤其失业过后,经济危机爆发过后,欧债危机爆发过后,很多年轻人失业,失业了过后还得闹事,才开始大规模打砸烧抢。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个现象,这就是发展中的大国,巴西、印度还有墨西哥,以及发达国家,像英国、法国这些国家都给我们一个直接的提示,不要让穷人聚集在一个地方,穷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会导致社会的捣乱,和谐社区进展不从谈起。

但对中国来说,更加宏观的一个建议是,因为中国没有出现穷人聚集的现象,所以更加宏观的一个国家层面的启示是,我们一定要保障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和谐一致。我们改善民生,如现在城市地区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到2015年,要在城市地区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要让城市里面收入比较低下的20%的人全部住上保障性住房,但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可能出现巴西、印度、墨西哥以及英国、法国已经出现的现象,把穷人聚在一起,而富人住在另外一个地方,尽管短期内社区内部是和谐的,但五年、十年过后,社区内部就会出现这是贫民窟,那是富人区的现象,社区内部矛盾会多,社区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已经给了我们这个启示,所以我国在未来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一定要警示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两者的协调一致,这需要我国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基层努力,更需要我国在政治上,国家的各个省、市在宏观政策上有战略思维,不要为了短期痛而引起长期的疼痛,这样的话整个和谐社区建设才能做得更好,城乡社区的老百姓才能保证和谐共处,整个社区才能保证既有活力,又安定有序,和谐社区建设才能算是完满完成它的任务。这是我今天的内容,时间比较有限,其中讲的也有不妥,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三篇:社会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

专业:社会工作 年级:2010级 姓名:王慧娟 学号:20105221005

2011年 2 月 18 日

结业论文目录

一、基本概念界定........................................................................................3

(一)社会工作.....................................................................................3

(二)社会工作者.................................................................................4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4

(一)社会工作视野下社会的不和谐现状................................................4

(二)新增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配合...................................5

(三)专业机构需要专业人才.................................................................6

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6

(一)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贡献..........................................................6 总结............................................................................................................7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必然引起新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需发展社会工作。在现实生

活中,社会工作通过为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开展公共服务,预防和协助解决突发性事件,促进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及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巨大作用。中国社会工作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路径,对稳妥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社会工作 和谐社会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被历史性地推向了中国社会的前台,并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稳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经济在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层面遇到了用原来传统方式方法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贫富分化的加剧;严重的失业问题;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社会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等,并且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述问题在我国民族地区表现极为突出。这些问题是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回避,同时又无法用原来的体制和方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滋生的社会矛盾,再延用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方法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寻求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助人专业活动,是帮助当事人改善和调解他们的问题,创造有利于个人的社会环境。

王思斌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芬克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技巧;贝斯提克把社会工作定义为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只是逻辑。本文也借鉴王思斌教授对于“社会工作”这一概念的界定。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已有较为充分的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己经成为制度,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研究中的“社会工作”专指中国大陆范围内的、植根于专业教育基础上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要素之一,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目前社会工作己经向社区、企业、学校、医疗、司法等领域渗透,同时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在我国,社会工作师己成为新的职业资格,社会工作师这一新的职业资格准入的设置,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有利于我国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社会工作视野下社会的不和谐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因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政府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关心民生的政府在反思先前改革的疏漏,也在加快制定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政策、1.教育与学业问题

大学生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紧迫感增强,计算机、英语方面的考证热持续升温,有84%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心理上的适应问题,学习目标的迷失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习兴趣低下以及考试焦虑问题上表现突出。2.文化与价值观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也显示出从街头抗议等显性的反叛过渡到了政治调侃、网络抗议等隐性的反叛。有部分人们远离了对社会和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的是“韩流”、“哈狗”等新的话语与形式,是崇尚“美女作家”、“玩酷”、“玩飘”、放纵主义或者说放弃价值、游戏人生、沉溺于感官的刺激与享受的宣泄。3.弱势群体问题

近几年,吸毒、艾滋病、同性恋等人群规模呈扩大趋势。2001年9月,艾滋病感染者已达28133人;据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同性恋者为3000万人;就公安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1991年我国吸毒人数为14.8万人,1999年为68.1万人。鉴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成员往往远离艾滋病患者、吸毒者和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等群体通常被迫处于社会边缘,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歧视。

(二)新增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配合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另外,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渗透,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问题也开始在我国蔓延。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冲击,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社会工作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发挥其独特作用。

例如,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人口占国家总人数的7%时,这个国家就处于老龄化。截止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9亿,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04亿,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大势必会加重社会与家庭的负担。再如:老年人、艾滋病、同性恋

等人群往往被人们忽略,尤其是艾滋病、同性恋等群体,他们常常被看做异类,无处诉说其苦衷,其遭遇的困难得不到社会的正视。这些人群的问题的解决急需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介入。

(三)专业机构需要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主体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

以民政系统为例: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9.5万多家,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从业人员往往把社会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其素质亟待提高。

而且据了解,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领域,基层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几乎是空白,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增设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

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

(一)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贡献

1.社会工作通过对困难者提供帮助,有助于弥补困难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采用专业的方法,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做深人可观的了解分析,给予恰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以弥补其缺陷,促进受助者的能力发展,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机会,以达成最大的成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社会工作通过进行公共服务、倡导社会公益,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不但向经济上有困难的人群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也向日常生活上有其他困难、有其他需要的人群提供多样化服务。比如,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向进城民工提供适应城市生活的辅导和服务。此外,社会工作还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益,例如倡导环境保护、抵制艾滋病传播等。3.社会工作可以在预防和解决突发性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以坚持深入民众的工作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的。所以,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工作者因其科学工作方法和民众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更易于接近冲突双方,并依照社会公正原则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总结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和其环境,就着人与环境的运作,及二者的配合,补救其不足,预防问题的产生,及提升其功能,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效果。从社会工作的目标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更注重从实践中创造和谐,这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4.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5.张和清、向荣、高万红,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6.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胡日差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1)8.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9.刘梦、张叶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9)8

第四篇: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陆续涌现了许多由社区居民自发或由有关部门倡导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功能定位出发,分析了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对如何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

和谐社区

对策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民间组织,利用民间组织向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助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参与社区建设,拓宽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渠道 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民间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三)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企业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大批下岗人员的就业转移到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以社区为基础的工作岗位,为待业人群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社会组织致力于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为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维护社区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解决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促进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有秩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排斥、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成熟、理性,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五)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如社区志愿者协会、老年协会、群众文化团队等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的特点,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开展活动较为频繁,对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拓展人们奉献社会的渠道。社区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涨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谐社区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设也会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规范社会作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区社会组织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

例如,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居委会在性质上属于群众的基层自治组织,但现实是社区居委会是准行政组织,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背离了自治的根本性质,丧失了独立自主性,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承担着领导、指挥其他社区社会组织的职能,其自身也是被动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没有形成吸引社区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应机制,社区社会组织主体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我国目前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等方面的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法律政策层面上缺少鼓励、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应制度,不仅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了其自治和相当一部分社会功能的实现。

(三)社区社会组织主体地位不明确

社区社会组织结构不合理,数量少,基础条件薄弱,规范化不够,其成员素质不高,自身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能力弱,难以发挥作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政府投资占大多数,而相应的捐赠、减免税、财务等方面的政策也不完备,致使社区社会组织资产和理财的能力不足。加上社区社会组织中公益服务类型的很少,这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凸现,社会问题增多的现实很不协调,不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单一 从整体上来说,和谐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我国还处于探索之中,加上社区社会组织经济实力上比较弱小,现实中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等个别领域,途径和方式比较单

一、分散,主要是自主的、零散的社区服务,或者是社区居委会依照基层政府要求开展的准行政职能工作等。

(五)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信任度低,社会动员能力有限 由于法制不健全,外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缺乏自身能力建设,内部管理混乱,有的甚至违背其服务宗旨,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服务质量,忽视社会信誉和社会责任,导致莫社会影响力大大降低,难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不能有效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

三、规范、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一)以培育发展为核心,加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但往往都无“户口”,不受监管,方向极易走偏。一些没有正式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有的走入半公开或地下状态,极易走入歧途,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面力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张合法的“身份证”,也就是民政部门要予以备案,承认它的合法性。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艰难的问题,我们要把制定的政策用好、用实、用出效果,还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及等街道办事处沟通、协调,减少登记、批准环节,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申请、审核、审批制度,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提升社区成员申报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发挥作用为根本,加快建立社会组织机制

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和培育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因此,我们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要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将社区内的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可为民服务的人员、可利用的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分类建档,掌握社区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其次要按照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规模、功能、业务领域、成员与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根据其特点,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上,充分满足居民多层次需要,尽量适合居民喜好特长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使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基层社会组织活动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然后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机制,形成以各地民政局为备案机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为主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基础的三级监督管理网络,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

(三)以提升形象为目标,注重社会组织品牌建设 工作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重研究解决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统筹规划,科学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运行有序、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格局。要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路、总结推广、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立足于以社区为平台整合民间资源,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凝聚社区力量,以社会志愿者为骨干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大力培育一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服务功能较强的社区社会组织示范点,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使各类社区基层社会组织已步入健康、规范、持续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格局,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作用。

(四)以群众满意为归宿,彰显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社区社会组织散落在社区中,大多没有规范的组织机构,缺乏组织协调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需要有一个活动和发展的平台,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管理、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规范和引导两大任务摆在了民政部门面前。“规范”主要是帮助健全组织、理顺关系、搭好平台;“引导”主要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服务,制度化地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多种活动,凝聚了居民、服务了居民、满足了居民不同的需求,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我们要积极培育、引导扶持、规范,努力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社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五篇: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问题。

1.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加速小城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或建制镇,推进了小城镇的加速发展。[3]

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般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附近若干村落,成为幅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由于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必然产生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城镇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多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这种人为的改造、损毁,事实上就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毁灭。

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着道路毁坏、河流污染、湖泊干涸、土地荒芜、绿化率低、资源浪费、古迹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着空间分布分散、规模小、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毁损严重、经济实力弱、竞争意识落后与发展环境差等情况,导致小城镇建设滞后。

三是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

2.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2.1小城镇建设活动本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矿藏资源(如铁矿、煤矿、石矿和粘土矿等)的开采和重新组合,必然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同时,在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得大量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等,又会造成超越自然环境容量的各种污染,其污染的治理还将耗费大量投资;并且,生产过程如果管理不好,将会使生态环境产生恶性循环;此外,各种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及桥涵的建设,电力、信息、油气等各种管网的埋(架)设,同样会造成大量的土方搬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4]。

2.2布局和规划上的盲目性,忽视特色,破坏文化底蕴。

以20世纪 50年代的北京为例,它曾为修地铁而拆除了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北京城墙,城市的框架被大幅度更改,古都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许多地方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催生行为,对原有的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强调政府行为,习惯于闻风而动、一哄而上,大搞形式主义,或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或到处仿古建筑,或大搞微缩景观,甚至不惜破坏名胜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延续利用,使城镇环境变得单调、冷峻、枯燥,造成生态失衡的“特色”危机,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丧失殆尽,让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感到紧张和郁闷。

2.3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立起来。

在小城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而把人的物质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例如,许多村办或乡办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自然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没有考虑到被污染的环境会以怎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也没有考虑到生态效益所带来的长期作用。诚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毋庸置疑的,但切不可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不顾。这种将阶段性与根本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的做法,只会使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

2.4因投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其它的融投资渠道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投资主体,其基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外的资金收入,诸如出租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但这些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因而,政府担保的社会集资往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有些地方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必将导致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前瞻性,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频频出现,如此一来,小城镇建设要谈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更难了。

3.典型国外城市小城镇建设经验

3.1日本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日本的小城镇己走过了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正在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战后日本建制镇的数量,已从1945年的1797个,发展到1965年的2005个,经过20年达到了高峰期,此后1995年减为2001个,2000年又减为1991个,从发展来看,日本小城镇逐渐从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的单一模式,向个性化、园林化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小城镇的质量和个性。政府宏观角度上制定了城镇发展计划,分为全国计划、大城市圈整备计划和地方城镇开发促进计划等三大类,同时还颁布《新城镇村建设促进法》(1956年),《关于市合并特例的法律》(1962年),《关于市镇村合并特例的法律》(1965年),在这些计划和法律中明确地提出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通过扩大公共投资,为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配

套建设提供保障,这些设施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企业迁入、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加速了城镇经济集聚的进程。目前在日本国内有多个花园式小城镇的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观光地。

3.2美国小城镇管理和环境保护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小城镇政府拥有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独立自主地决定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居民明确自身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并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手段;美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吸纳个人资本投入是建设资金的主渠道,主要项目是开发房地产和投资经营第三产业,小城镇在投资金融方面指向明确,手续简洁,更重要的是在规划、环保、公共服务设施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和习俗,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最后,塑造城市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在小城镇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住区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则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美国小城镇建设也十分注意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

3.3德国小城镇规划与保护

小城镇在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有8500多个小城镇,吸纳了约60%的人口,聚集了80%的中小企业。各个小城镇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地方组织体系。科学的城镇规划和系统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和舒适的环境。德国对城镇规划进行了严格的立法,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被考虑进去。德国小城镇的财政体制实行区域自治管理和区域财政平衡的体制。小城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由于各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采取集中部分税收上缴国家和留成部分税收给小城镇,以鼓励小城镇引入资金发展经济,改善区域环境。同时通过建立纵向和横向的财政平衡机制,对于增加小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和增强其财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

相比国外,我国小城镇环境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完整的环境政策体系还正在完善中[4] [5]。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第一次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它从制度上逐渐规范了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区域环境和布局做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目前国内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国内我们既能看到周庄、丽江那样建筑有序、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风情小镇,也能看到污水横溢、街面混乱的破旧不堪的农村集镇。因此,国内小城镇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4.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四态同步”理念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态同步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态(小镇的历史文化)、生态(小镇的环境)、业态(小镇的产业)和形态(小镇的城市格局)应该同步,而四态中,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无论在产业引进或城镇改造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小镇的环境承载力。实现“四态同步、生态优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4.1土地是根本

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应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要协调各业用地布局,通过用途管制,杜绝乱占滥用耕地,使地尽其用。通过农村居民点缩并,集中居住,退宅还耕,以城市化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于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应建立统一协调规划体系。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的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把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区域规划体系中,避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避免搞“圈地运动”和“开发区”、搞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方式。对于目前比较盛行的“飞地工业”策略,也应该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实施,确保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

4.2规划是龙头

小城镇的规划应是一种绿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从现有的关注大气、水体、噪音、环境的污染程度转向把小城镇环境、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规划,规划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去把握,从自然环境中去发现,从区位交通中去判断,用建筑实体来表现,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在规划中应重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商业街区延续等文章,充分挖掘和体现人文、自然景观,塑造特小城镇特色;在规划中应避免产业趋同现象,同时,在修改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制定小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并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地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使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环境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区域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系统,水利整治与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使其通过综合治理创造综合效益,满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3资金是保障

从我国多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乡镇企业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三个焦点问题,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利用市场机制是在小城镇财政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条有效出路。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方面,投资、融资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大财政支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多渠道、全方位地筹集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资金吸纳能力。

4.4公众参与是核心

居民的参与是城镇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人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城镇在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统社会形态中农民演变为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市民[6]。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状况感受的反映、对政府环保措施的评价在加强,但是小城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差异较大,对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认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不高,也缺乏身体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为此,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居民的可持续行为,提高居民的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秀淼.日本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0,(3).[2]沈贵平.从国外经验谈我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9年3月

[3]刘丽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福州新闻网.[4]刘莉莉.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城镇[J].当代建设,2001,(5).[5]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金鉴明.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台州园林网.

下载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课程的考试90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林业产业是规......

    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杨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进入......

    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的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和谐社区......

    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 ——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 江 北 社 区 二〇〇九年八月 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 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

    分党校考试问题及答案

    分党校考试问题及答案: 一.党章 1.现用党章的通过时间:党的十七大做了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精选)

    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构、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它继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但......

    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规模小、密度低,基础设......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袁仕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存在较多问题,给我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