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2: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月4日,2007“诚信兴商宣传月”开幕式暨高层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部副主任程多生先生出席“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与财富增长”分论坛,就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从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目前诚信建设的状况

企业诚信建设方面有一些初步的成效。

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不断重视诚信建设,创新诚信管理模式,企业诚信管理已经通过单纯的道德规范范畴,转变为新企业的管理职能,许多企业开始制定诚信建设目标,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90%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战略考量。83%的企业已经在定制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64%的企业有明显的诚信建设目标。

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制度逐步健全。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5%的伙伴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主要有信用评级、建立档案、评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占75%,通过行业协会的占69%,通过行业内企业交流获取信息的占66%。这个在企业里面已经成为普遍的实践。

第三个方面是企业重视职业道德管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5%的企业对员工有明显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与企业的奖惩制度进行挂钩。有一些企业还引用了道德检察官制度,建立了道德问题和树立机制。

第四个方面是积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大家都知道诚信是很重要的。根据我们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成为中国非常普遍的实践。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说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员工、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说,也就是说企业要尊重人权,尊重工人的基本权利等多方面运用。社会责任报告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流行的做法。一个就是有利于向公众公布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把企业放在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得企业能够不断的持续改进。中国企业从这几年来看,已经有一些发布报告。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中国现在已经有20多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个报告是每年都在发布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从今年开始,国资委要求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要开始实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并且把社会责任的表现作为考核国企干部的标准。所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使企业向社会展示自己重要的一方面。并且根据国际的报告还有一些要求,这个要经得起审核,就是这个信息是完全真实公开的,可以经得起任何核查的。

以上是企业在诚信建设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就。但是总体上来看,企业诚信建设还是处于起伏阶段,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和障碍。

最突出的问题,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内部的人员和资金相对匮乏。企业信用管理仍然严重不足,根据我们的调查87%的企业感觉缺少专业方面的人员。另外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得不到落实。所以这个在企业中很难形成。与国外的企业相比,在国内的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还不能适应中国市场发展的要求。这是企业内部的原因另外还存在一些企业外部的原因。比如说在经济领域中,信用缺失现象比较突出。根据我们显示表明很多企业都受到社会行为的困扰。主要有脱现款、假冒伪劣产品、欺诈等行为。在这些现象中,虚假信息占31%,伪冒产品占28%等等。另外一方面企业失信事件还持有发生。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失信有多法的缺失,尤其是在2006年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诚信建设,挥发统一的引导,企业服务相对滞后,我们缺少作诚信方面的标准和应用。企业诚信的管理还在探索之中,是否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诚信体系,有66%的企业都认为有必要建立全国诚信标准体系。在此同时,企业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市场发育不够。这根据我们企业需求调查显示,有69%的企业表示他们要即使了解客户的资料,22%的企业愿意了解多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19%的企业愿意了解专业化的管理应收帐款知识。这些都说明在服务领域里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认为企业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复杂工作,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立法的情况,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使政府成为全社会的表率,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建立实行约束和惩罚制度,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的诚信氛围。我们都知道社会的诚信氛围是很重要的,今天上海副市长也说了,上海的保险业、出租业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个方面要充分发挥商会与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

城市建设服务体系。我们这样的一个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在诚信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方面我们能够代表企业参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制订,同时在法律政策当中体现企业的愿望。另外一个我们可以透过组织力量来影响企业。全国整规办最近在全国44个地方开始试点,我们也有性参与这个组织,就是来推动诚信工作。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对全国诚信企业进行表彰。我们几乎每年都给全国诚信企业表彰,而且想不断的把这个工作推向更深的方向,可能将来数据库、建立体系,让企业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我们的系统。我们的表彰方式将来可能不是一年就表彰一次了。所以每个企业都会加入我们的数据库,他们的企业在诚信方面做的良好表现都能随时向社会公布。

最后一方面作为诚信建设来说,重要的载体还是在企业。所以在这一方面企业本身加强诚信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方面企业应该紧密结合诚信体系。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信用管理,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这里主要包括建立客户资讯管理制度、建立债款保障制度、建立应收帐款状况制度、提高合同履约力。第二个要推动职工道德行为准则。我们要明确对企业各方面的责任,对员工近到应有的责任,对股东投资人进行客观严谨的沟通,对行业业务伙伴进行平等公正的竞争行为,不断推进企业内部的建设。总之全面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就要让诚信想诚信、会诚信、用诚信。围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结合我国诚信文化传统,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实践创新,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李青)

第二篇: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信息化无疑是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管理的协调还是产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各个企业存在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9家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文献调研,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总结说:企业信息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企业重点关注硬件设施的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对于人员与设备的融合、业务流程与软件的配套还未关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拥有容易维护的信息系统,一般以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的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应用为特征;(2)局部覆盖阶段:企业内部部分实现了信息化,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在某些业务上实现了信息化,各个应用模块却并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主要的应用代表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的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3)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介于创新应用与局部信息化之间,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人员素质、流程再造等问题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但还没能在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这时信息化应该是面向整个流程的,跨领域、跨组织的信息化应用,代表性信息化应用包括:全程供应链应用、CR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应用;(4)创新应用阶段:当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直接的反映到管理层,管理层又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系统指定发展战略,传递管理决策时,企业信息化就进入创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信息化机制来制定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整个企业和信息化系统完全融合,代表性的应用有:商务智能、全面绩效管理、随需应变的架构和机制等。

企业信息化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有的行业由于其本身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早的开展企业信息化,而有些传统型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较迟缓,信息化改革则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3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资料的整理(资料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交流资料),对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做了统计,其中既包括石化、冶金这样的重工业、也包括纺织、造纸类的轻工业,以及物流等新兴工业门类,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也包括像美特斯邦威这样的民营企业,因此本次企业信息化调研样本涵盖了大中型企业的多个行业类型。

在被调查的39家企业中,24.5%的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3%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各单项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尚未开展。22.2%的企业正在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10.3%的企业处于创新应用阶段,在市场开拓创新、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着。其中,冶金和石化行业进入创新应用阶段的较为普遍,重型机械和棉纺织行业总体处于由局部覆盖向集成过渡阶段,化工、造纸和食品行业基本处于局部覆盖阶段。

1.3 信息化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及企业数量

调查显示,39家企业全部实现硬件设备架设和OA办公自动化,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均已进入信息化建设时期。有46%—70%的企业安装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仅有11%和13%的企业实现了ERP整体实施,建立了像金蝶,财富软件等大品牌下的管控与决策信息平台。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两头小指的是处于起步阶段和深度创新阶段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处于局部覆盖阶段和过渡阶段,单项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趋近成熟,但是协同集成尚未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存在认识误区

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将其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将管理中的问题融合进去,某家纺织品制造企业,其使用了财富的ERP系统可以统计“每日断纱数目”和“每日走机次数”等数据,对质量反馈做出反应,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国外的纺织企业,通过ERP实现的是“质量成本控制”。仅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两者的实施难度没有多大差别,资金投入也没有太多的增加,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上。

2.2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困难预期不足

现代的企业信息系统是对企业业务活动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例如广药集团成立后,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数据无法共享,而下属各家公司采用的信息系统不一致,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商业体系信息系统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为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团委托财富软件整合下属8家制造企业和3家商业公司的信息系统,但之前各个子公司,如广州医药公司、药材公司、采芝林的信息系统都不一致,信息化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商业体系信息系统的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

2.3 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是整个组织的变革,不但涉及修改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管理体系的升级仅仅依靠技术人员、IT经理,根本没能力完成这样的转变,而如果追求在不触动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也没有实际价值。只有企业领导、中层经理和IT经理共同参与实施、分担责任,才能动员全体员工使各部门朝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才能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企业对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转变缺乏准备,或者是过多地以现行的流程评估系统,都可能造成信息化失败。

2.4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流程相脱节

信息化实施的困难,主要还在管理问题上。企业信息化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原来独享的信息资源、还要承担独立抉择的责任;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对原先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往往引起内部人员的消极合作、甚至抵触情绪。某国企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车间、分厂的主管认为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阻碍了他们运用权谋治理下属,因此消极观望。企业信息化也使得流程简化、责任明晰,高层领导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监督,但中下层的管理者和基层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管理方式,在这种压力下,ERP最后也无法推行下去。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以业务为主导,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误区,我们更应该以业务为主导进行企业信息化。什么是以业务为主导?财富软件何雪峰提出,第一,企业应有发展战略,无论是否形成书面性的文字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明确。第二,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必须明确。第三,明确核心业务之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流程、实施信息化,即企业信息化是以业务需求作为建设的基础,是以解决企业问题为目的的。

3.2 打破信息化规律,摆脱企业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初期很容易出现信息化“黑洞”现象,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却离企业家的理想越来越远。信息化“黑洞”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不但要求技术层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相匹配,而各种软件条件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离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却越来越远,形成“黑洞”。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该高层管理者应该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投入信息化建设,从而设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后企业应该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勘察”诊断;充分认识企业管理所处的阶段,企业管理划分为隐性管理阶段、显性管理阶段、量化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阶段以及优化管理阶段,企业在充分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规划。

3.3 分阶段建设,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工程,其实施要经过支持、排斥、磨合、认同和协同应用多个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要获得投资和最初的立项,首先应该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原来的工作习惯和管理制度,甚至组织结构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员工会感到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遭到排斥。在这一阶段,如果领导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信息化建设就会夭折。度过排斥期,企业还将与新建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期,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契合的地方,企业在经过调研后与软件厂商协调,对具体的不适进行调整和改进,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员工的工作方式也需要重新适应。在磨合到企业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变得更透明、公正,这时,企业进入到认同期。统一的办公平台提升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业务处理更加流畅,这时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除了利用信息系统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员工与系统融合,整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4 以标准化促信息化,实现系统与管理的衔接

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达到逐步提升,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信息化。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无法管理起散沙一样的企业,有一定标准化基础的管理才有可能走向信息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而最后能进入信息系统的模块都是流程梳理通畅,标准化制定完成的,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只是相对与具体的企业而言的,企业应用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却必须渗透下去,只有企业思路清晰,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予以实施,才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

3.5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强调企业应用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形中导致企业对有效发挥信息化价值关注不足,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黑洞”的出现。建立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信息化建设“黑洞”现象重要举措。

最后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也给出了总结性意见: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三个评估要素,IT应用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将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而企业信息化绩效又为管控能力和IT应用的改善提供了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避免信息化投入风险。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篇:旅游诚信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旅游诚信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0期)

石维富 李东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各类不诚信行为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诚信建设主要存在旅游法制建设滞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采取加强公民诚信道德教育、加大旅游法制建设、加大旅游普法和维权宣传、健全旅游信息建设、建立旅游诚信评价和奖惩机制等措施,加强旅游诚信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诚信 旅游法制 旅游投诉

旅游活动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活动。游客到异地、异国旅游多为一次性消费行为,在长距离大范围的空间内,当失信获利大于守信成本时,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产生种种不诚信行为,旅游投诉、争端甚至恶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旅游业发展,而且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我国旅游诚信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加强我国旅游诚信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我国旅游诚信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诚信建设现状。首先,从国家重视程度来看。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推崇诚实守信,将诚信视为立国安邦、安身立命之本。改革开发以来,党和国家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重视道德教育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邓小平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进一步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关联带动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处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的前沿。面对日益显露的旅游不诚信行为,为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全国旅游行业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诚信旅游活动,倡导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引导顾客明白消费。2008年,在合肥市举办了中国旅游诚信建设论坛。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

2011年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了旅游行业“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2012年春节前后“天价海鲜”“天价房费”等欺诈事件进一步引发公众对诚信的严重怀疑,我国旅行社行业首个“诚信年”活动—中青旅“2012诚信年”活动正式启动。在地方层面,部分地区制定了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经营主体诚信等级规范和标准,开展了旅游诚信创建活动。

第二,从立法和执法层面来看。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个人和政府诚信行为都作了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此外,还有消费者保护法、价格法等,这些均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经营行为作了相关规定。同时,发展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诚信政府的建设,《行政许可法》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在旅游法制建设领域,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管理旅游业的开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旅游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服务活动作了规定和要求,也为游客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我国旅游业综合立法—《旅游法》,从1982年开始起草,酝酿30多年,历经3次审议,于2013年4月通过,其中第六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旅游法》为解决旅游不诚信行为和问题,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的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有旅游、工商、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地均成立了旅游质监所并公布了电话,北京、四川省成立了旅游执法总队,负责进行旅游执法检查,查处旅游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违法经营行为,受理旅游投诉和举报。针对旅游市场监管多头执法的问题,《旅游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旅游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交通等执法部门对相关旅游经营行为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从旅游信息化建设来看。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信文化,促进诚信企业发展,为旅游者投诉和维权、安全消费查询搭建平台,记录和查询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国家旅游局开通了中国旅游诚信网。安徽、湖北、天津、江苏等省份相继开通了旅游诚信网。部分省份还开通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指导游客正确选择有品质的旅游产品,推荐优质旅游项目,保障游客权益。

第四,从旅游投诉和维权来看。为了保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早在1991年国家旅游局就出台了《旅游投诉暂行规定》,明确了旅游投诉的管理机构、职责、程序等。中国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质监所)从2002年开始统计和发布关于旅游投诉的案件。2006年,国家旅游局质量规范与管理司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也通报了全国旅游投诉情况和旅游服务消费体察活动报告。国家旅游局和各地也公布了旅游投诉电话。针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遇到问题投诉无门的问题,《旅游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

我国旅游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旅游法制建设滞后。我国旅游立法严重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其表现主要是我国旅游业综合立法,从1982年开始起草,由于综合性强、牵涉面宽,始终未能出台,“依法治旅”始终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旅游行业全面管理无法可依,旅游业出现的问题只能参照其他法律法规来执行,无法依法根本解决。已有的旅游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相互之间的衔接缺乏,没有涵盖旅游业各个要素,特别是关于旅游企业、游客等

旅游利益相关主体的不诚信行为没有明确的立法条款,多数依靠旅游企业和民众的自觉和道德伦理的约束和规范。立法的缺失和滞后,在失信获利大于守信成本时,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往往将道德规范置于脑后,从而选择失信。

第二,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具有“各自为政,又权力交错;各不相干,又互相缠绕”的典型特征。如《旅行社条例》规定:旅游、工商、价格、商务、外汇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管理,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处理。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使旅游业条块分割,执行与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决策权相对分散,出现了“管理重事前层层审批、过程没有部门监管、发生问题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监督管理不到位,难以形成执法合力。执法不严、不到位严重削弱了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约束力,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和权威性,使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有空可钻。

第三,旅游信息不对称。我国旅游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不了解,无法及时掌握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全面、准确的信息,只能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判断和各种零星不全面的信息作出选择,使旅游者与旅行企业在博弈过程中处于劣势。相反,由于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具有信息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助长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

第四,游客依法维权的渠道不畅通。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消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消费环节都有不同的监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游客遇到问题向谁投诉、投诉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就成了问题。投诉部门宣传不到位,游客对于怎样投诉?向谁投诉?什么程序等不了解,产生了“投诉程序环境”障碍。这导致部分游客放弃投诉,形成隐性投诉,对旅游接待或有关服务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示不满,自己或影响他人不再购买旅游产品。

旅游、工商、价格等投诉部门在受理旅游投诉问题时,投诉程序繁琐,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调查取证,游客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协助调查,使游客处于旅游和投诉的两难境地,影响了游客投诉维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诉维权渠道的不畅通、投诉处理效率不高使得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不诚信行为大行其道。

加强我国旅游诚信建设的对策

加强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诚信的主体是人,要求人人都从日常行为做起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营造诚实守信的旅游氛围和形象,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一定的社会氛围。首先,通过多种新式开展“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家庭、诚信市民”主题教育,倡导诚信理念,弘扬诚信之风,提高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崇尚诚信的浓厚社会氛围。其次,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旅游行业协会要加强旅游行业诚信道德教育、培训和管理,规范旅游从业人员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加大旅游法制建设。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就是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监管,加强对守信者的保护和失信者的惩罚,彰显“守信者获得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社会价值导向,①强化旅游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促使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行为、市场运行秩序更加规范化。首先,必须加强旅游立法,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对守信者激励、对失信

者惩戒的机制,切实用法律来保护和规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游客理性消费文明旅游;其次,坚持立法建设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旅游执法监管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制定执法监管机构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形成执法统一合力,加大市场检查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不诚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其不诚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旅游失信成本上升到企业与个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加大旅游普法和维权宣传。首先,加强普法教育和宣传,加大法律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形成自觉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同时要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其次,加强旅游投诉维权监督平台建设,开通旅游诚信网和相关部门联动、统一的旅游投诉热线等。第三,加大旅游投诉维权的宣传,通过网络、宣传册、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公布旅游维权投诉举报电话以及投诉处理程序,确保投诉渠道畅通,引导规范游客合理维权;建立预先提示和教育机制,督促旅游企业在其营业场所张贴维权相关信息,确保游客能预先了解并掌握维权的方法,尽量做到信息对称,避免上当受骗。最后,建立及时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做到有报必查、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提高投诉处理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游客正当合法权益。让游客和诚信经营的旅游企业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敢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失信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及时得到法制的惩处。

健全旅游信息建设。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覆盖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经营主体的诚信档案及公示制度,方便游客及时查询,改变以往游客被动出游的信息劣势地位,成为游客旅游决策的指南,让游客掌握出游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首先,建立健全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并通过旅游诚信网等平台及时公布和更新,包括他们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纳税状况、债务纠纷、投诉信息、处罚信息、奖励信息等。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与舆论导向作用,设置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诚信典型给予坚决的舆论支持,对失信的典型给予坚决的曝光谴责,维护诚信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正当利益,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使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游客等旅游利益相关主体树立诚信经营、服务和理性消费的理念。

建立旅游诚信评价和奖惩机制。首先,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定旅游诚信评价的规则和标准,加快建立《优秀诚信旅行社登记划分和评分标准》《旅游饭店诚信等级划分和评分标准》等旅游经营主体诚信评价标准和质量等级,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遵守法律法规、旅游行业自律公约以及诚信经营、服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科学量化确定其信用等级、信誉指数等,实行相配套的诚信评价等级管理,反映其综合实力、服务水平等。

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诚信激励和惩处制度,对旅游诚信评价等级较高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授予荣誉称号、给予优惠扶持、免费宣传促销,并向社会公示,树立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对旅游诚信等级较低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及时披露,向社会公示,增强旅游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

结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领产业,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也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国际游客还是国内游客都不能再容忍一而再再而三的旅游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如何积极应对旅游业出现的各种诚信危机,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考验着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也在考验着政府。

【作者分别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攀枝花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项目“四川旅游诚信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11W028】

【注释】

①李先波:“诚信建设在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中的特殊作用”,《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第四篇:《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目录

《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目录李晓群著

浪费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难点,应引起企业领导人及其职工的重视。作者通过多年积累的数据和实例,从企业浪费的现象、原因、危害及其解决(或治理)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向人们揭示了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同时改善纵容浪费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书对浪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我国系属首次。

目录

第一章 关于浪费的一般描述…………………………………………………………(1)

第一节 何为浪费……………………………………………………………(1)

第二节 浪费的危害…………………………………………………………(5)

第三节 浪费的表现形式与分类…………………………………………(11)

第四节 浪费的愿意………………………………………………………(17)

第二章 企业浪费研究………………………………………………………………(20)

第一节 何为企业浪费………………………………………………………(20)

第三章 第二节 企业浪费研究的目的………………………………………………(25)第三节 企业浪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7)第四节 企业浪费的判别……………………………………………………(30)企业浪费表现………………………………………………………………(37)

第一节 企业浪费表现分类…………………………………………………(37)

第二节 企业浪费表现………………………………………………………(42)

第三节 对企业浪费表现的思考…………………………………………(99)

第四章 企业浪费原因………………………………………………………………(107)

第一节 外部原因分析……………………………………………………(107)

第二节 内部原因分析……………………………………………………(121)

第三节 管理方面原因分析………………………………………………(129)

第四节 综合分析…………………………………………………………(135)

第五章 企业浪费危害………………………………………………………………(147)

第一节 浪费与节约………………………………………………………(147)

第二节 浪费与效率………………………………………………………(149)

第三节 浪费与经济效益…………………………………………………(151)

第六章 治理企业浪费对策…………………………………………………………(156)

第一节 解决浪费问题的可能性…………………………………………(147)

第二节 改善造成企业浪费的社会环境条件……………………………(149)

第三节 改善企业内部功能,强化管理…………………………………(151)

(本书是90年代企业发展战略丛书之一,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

第五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诚信建设综述

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诚信建设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诚实信用和社会责任已日益成为国际范围内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规范和法律要求。2011年,我国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我国企业也在挑战中不断发展,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行,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

一、我国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的新进展

1.政府部门不断加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工作 2011年,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充分发挥引导、规范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不断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明确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机构和职责,组织开展相关基础性研究,探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措施。重点做好“五抓五促进”,即抓职责落实,促进体系建设;抓环境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抓质量提升,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抓安全生产,促进社会稳定;抓节能减排,促进“两型”社会建设。2011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发布了《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提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载体,立足战略高度认识、部署和推进中央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提供支撑。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2012年,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导,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还专门成立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加大研究制定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加强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完善社会责任工作体制和制度。

2011年,质检总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进出口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全年清查出口种植养殖备案场4470家,55家严重违规出口企业被列入“黑名单”。2012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质检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10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

2011年9月,商务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外汇局、中国贸促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消协等16个部门在京联合开展2011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宣传月活动自9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活动的主题是“诚信兴商,放心消费”。宣传月期间,将举办“2011中国信用企业大会”,对全国性商会协会评定的部分A级以上信用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各有关部门还将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特点,有计划地开展诚信方面的宣传活动。按照部署,中国企业联合会将在中国企业诚信网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证监会长期致力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诚信水平,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市场诚信建设。2011年,证监会共处理违法违规线索290件,调查各类案件209起,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68项,罚没款3.48亿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25起。2012年7月,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诚信监管办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资本市场首部专门的诚信监管规章。作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一部重要基础性法律制度,《诚信办法》把“诚信”纳入监督管理的范畴,从而构建起行政监督、市场自律、公司自治三位一体的诚信建设体系。

2.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与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898家企业公开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比2007年净增加了800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塑造品牌形象、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密切关系,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企业界对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负有重要责任,也已渐成共识。部分领先企业已经从管理变革和优化乃至管理模式的高度探索社会责任管理。2011年,我国社会责任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行,表现在:认识逐步深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诚信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合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初见成效;产品质量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状况总体持续向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取得积极进展;参与慈善公益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等。

各个行业大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2011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首次向社会披露证券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多数证券公司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体系,能够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该报告显示,大多数证券公司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体系,有79家公司通过承诺或计划的方式保障用于社会责任工作的经费落实到位,部分公司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尝试向社会做出社会责任承诺。2011各证券公司通过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努力促进就业、大力宣传国家经济政策等方式积极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截止2011年末,我国证券公司员工总数达到27.14万人,新增就业岗位47996个;行业全年实现净利润390.03亿元,交纳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合计180.78亿元;全年累计承销股票、债券等28326亿元,282家企业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220家企业实施股权再融资,全年证券融资总额5073亿元。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持续增长。不同性质企业发布的报告均有增长,民营企业发布了187份报告,同比增长41.7%。外资企业中文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国别报告成为外资企业报告的主要形式。外资企业为适应中国区发展的需要发布中文社会责任报告,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

与此同时,报告可信度提升,采用多种标准编制的报告大幅度增加。报告的可信度普遍提升,大部分报告力争客观表述企业履责实践,多数报告引用来自政府、员工、媒体及行业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评价。依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GRI G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多种标准进行编制的报告达到152份,同比增加了73%。部分报告创新明显,显现“四新”特征。报告的创新性较去年有明显提升,企业更加注重在报告中提出新理念,采用新的编制模式,应用新的编制标准,使用新的报告结构。

3.社会责任已日益融入央企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1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报告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继续走在全社会企业的前列,截至2011年底,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已经达到76家,比2010年增加21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共有76家,占全部117家中央企业的65%;其中有71家发布了20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航天科技、中电科技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中国电信、港中旅集团等21家企业首次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62份报告命名为“社会责任报告”(占87%),9份命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占13%)。从报告企业分布特征看,规模特征比较明显,企业规模越大,发布的比例越高。从行业特征看,则是基本涉及了中央企业所在重要行业。

与此同时,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明确了归口管理部门,多数企业在公司治理层面建立了有关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兵器工业、中国电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鞍钢集团、上海贝尔等企业设立了专门社会责任工作部门。中央企业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加大环保投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的发 展道路。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下降 20.3%;二氧化硫排放量比 2005年减少 36.3%,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 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36.1%,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7 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经过近年的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在逐步实现从注重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价值创造转变、从相对封闭向积极与社会沟通转变、从单纯注重生产经营向提升品牌美誉度转变的进程中,中央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度也得以明显提升,不少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到公司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中。中央企业作为全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和表率,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4.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成立,国内企业国际参与明显增强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正式授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石化牵头成立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动员更多中国企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推动企业遵守并实施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加强中国企业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中国已有240多家企业和机构加入。全球契约中国网络的成立,将动员更多中国企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推动企业遵守并实施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加强中国企业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进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我国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如五矿等,还发布了国别报告,获得了国内外的良好评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对中国取得成绩表示赞赏,并称将继续加强与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中国企业的紧密合作,更好的协助中国企业负责任地走出去,塑造良好国际企业公民形象,助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 1.外部环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提出更高要求 综观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日趋深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暖、能源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重大灾害救援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企业作为配臵全球资源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参与解决全球问题、履行全球社会责任寄予厚望。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呈现标准化新趋势。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颁布企业责任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2010年11月发布了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这是迄今为止最具系统性、最为完整的社会责任体系,不仅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和定义,还对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提供了框架指南。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强调ISO26000是一个不适用于认证的标准,供组织自愿选择使用,但考虑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影响力,必须充分估计 ISO26000 可能给全球各类组织社会责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三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呈现出刚性约束新趋势。近年来,社会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踊跃参与、影响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资本市场出现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投资者出现了责任投资新潮,行业巨头要求商业伙伴或者产业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对企业商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日趋严格。在各个利益相关方推动下,世界银行等组织要求将社会责任标准融入投资活动中,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准备征收碳关税,有的甚至可能成为新的投资和贸易壁垒。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门槛不断上升,必尽责任的范围越来越大,愿尽责任范围在缩小,越来越多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仍需全面提高

从企业实践方面来看,这些年企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意识还不够强,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任务还很重,维护各利益相关方权益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集约式发展、绿色发展还需要大力强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透明运营和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塑造央企品牌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使企业的竞争力不但体现在规模和实力,更要体现在形象和品牌的影响力。但仍有不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系统、不到位;工业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劳资关系、节能减排等仍存在不少问题与企业诚信有关;一些企业责任缺失现象严重,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等。

从作为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重视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工作还未由文字加工、编辑向真正的社会责任管理转变,对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关注还没有充分回应,各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规划的了解和认同还远远不够。有关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企业没有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没有成立专门部门或组织,没有对社会责任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在社会责任管理、执行和落实等方面思想重视不够,行动不积极,缺少必要的资金和人力等基础性的资源投入。同时,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撰写不规范、不系统,存在人为的偏差和选择性阐述,有意绕开负面新闻和重大事件的反馈等,扭曲了社会责任的本质,不利于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提升和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与信赖。外资企业发布报告的总数相对较少,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潜力巨大。外资企业报告对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相对较多,经济责任信息披露相对较少。

3.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目前,社会诚信失范问题在各个领域或多或少存在着,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隐患。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2011年,以食品和药品等行业的诚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地沟油流向餐桌、双汇被曝含瘦肉精、多地抢购碘盐、来自台湾的塑化剂**等重大失信事件,严重影响到大众的日常饮食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以瘦肉精案件为例,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震惊全国。4月1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已将河南瘦肉精生产窝点、销售渠道乃至非法添加使用环节捣毁,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6名。双汇“瘦肉精”事件震惊海内外之后,又有达芬奇家居事件浮出水面,出问题的企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让人深为愈演愈烈的社会诚信危机而担忧。

2011年,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有关调查显示,当前,虚假广告欺骗现象的严重程度得分为78.3分,属于“非常严重”范围;房地产开发和中介、食品行业、药品行业的严重程度得分分别为71分、65.4分、64分,均属“严重”范围。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全球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已被看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渠道。从国内看,中央多次强调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十二五”期间,企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形势和社会格局变化促使企业履责倒逼机制加快形成,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也将有力促使企业社会责任加速发展。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诚信经营,实现可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营造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应当把实现行业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四位一体、多元共促”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方合力的作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应从自身职能出发,从规制、推进、监督三方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服务、协调、中介、自律职能,采取措施引导和督促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牢记责任,强化意识,提升责任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

2.企业将社会责任实践全面纳入长远发展和经营管理

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应充分考虑国家“十二五”规划、202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从更加全面、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待社会责任实践,寻找企业发展新机遇,创造企业发展新模式,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水准积蓄力量,共同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水平提升。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中西部企业更需要加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责任实践。

企业应深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深刻认识自身业务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了解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观,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首先,建立或指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社会责任职责,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全过程,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第三,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检查和评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措施及成效,明确改进方向,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更加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系统检验和报告一个企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企业应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理解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逻辑,努力编制和发布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更好地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与此同时,企业应在注重披露社会绩效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和环境绩效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以增强报告内容实质性,使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全面深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绩效,全面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质量,实现管理提升、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价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实际,整合和优化配臵各种资源,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实践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持续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环境、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完美结合。

下载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企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五篇范文

    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冯颜利 吴兴德  2012-08-03 11:05:52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1期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诚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失信频......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

    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4-10 09:19:10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中国学术期刊 字号:T | T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存主要问题是:培训投入较少,业务管理水平低下,专业人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对策 专业代码:国际经济与贸易(00243) 作者姓名: 胡亚会 学 号: 2008204224 单 位......

    浅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钟耀乐(101571247)摘要: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受传统文化、时代发展特点、自身发展需要和专制主义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然而企业文化所拥......

    中国企业领导力与建设框架

    中国企业领导力与建设框架国庆假期与一位在香港致力于领导力开发的专家见面会谈,这位在欧美等国际市场都非常活跃的领导力开发专家正好与我研究服务的对象相同??面向组织团队......

    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五篇范文)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和谐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 王道勇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博士 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