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从1978年到2003年的26年中,中国技术创新的平均增长幅度为3.3%,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1 8%。尽管我国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有大幅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相比,我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产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起主导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缓慢经济增长缺乏强劲的后劲,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低,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R&D费用是技术创新中重要的投入要素,支出主体用它来进行研发活动,以生产出新的技术知识。R&D费用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下面是部分国家的R&D经费投入表和R&D经费来源情况及我国R&D经费情况。
由表1和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研发投入从1 996年~2000年有所上升,但从R&D/GDP的指标来看,仍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R&D经费投入中,最具市场转化力的应用研究的投入占R&D经费的比例较小近年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基础研究支出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它的投入不足必然影响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R&D的投入也较少。根据日本的经验一个R&D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2%方可维持,达到5%以上才有国际竞争力。1 996年我国企业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0.48%,至2000年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63%,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R&D的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很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R&D经费来源50%以上来自于企业,这充分说明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而我国R&O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占50%.企业只占35%左右,出现政府和企业的错位现象,企业只在技术进步活动中扮演配角.导致企业R&D经费不足和R&O与市场脱节,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寻求超额垄断利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点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动力。发达国家正是由于企业成为R&D的主体,使得技术创新能够与市场紧密结合,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才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产业界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科技成果,但是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同于一般普通的商品只要通过简单的买卖关系既可完成转化.科技成果的绝大部分交易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的交换行为,技术拥有者和技术购买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技术资源并不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在买方使用某种技术成果得到收益以前.只能间接地从卖方那里了解这种技术的有效性.这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从而给交易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一个健全高效的体系作为支撑。具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包括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体系技术市场和评价仲裁机制。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不紧密,科研单位向企业转移技术困难。科研单位一般只进行纯技术性的研究,科技成果很难自己推广,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据调查,具有一定应用面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20%左右,还有大量科技成果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技术创新企业的规模都不大,没有足够的资金买断技术,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收回购买新技术的费用和得到预期的超额利润。而技术创新企业出于资金和商业利益考虑,创新的动力就大大减弱。同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应国内外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因此,企业不敢贸然购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三)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制度的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深远影响.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不仅是技术自身的演进,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紧密相关的体制和文化环境。我国以前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运作体系中.政府管制较为严厉.人们进行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而且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其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维定式和长期小农经济中形成的那种“平均主义”的落后观念.都是不利于技术创新的。
(四)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在西方国家,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己逐步代替政府投资,成为科技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我国目前有各类科技信托、风险投资公司近百家,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但资金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真正的风险性科技创业投资较少。例如,国内证券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受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条件限制,在其发展过程中难以通过并购和控股的形式筹集到快速发展的资金,很难得到国家批准给予新股投资发行额度,这都影响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发展。
(五)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比较差。通过新技术对企业的渗透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水平。90年代新技术对企业的渗透率,美国为80%,法国为40%,德国为60%,日本为65%,韩国为35%,我国仅为20%。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却相对滞后。我国机械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0.5年,开发周期是18个月;而美国同类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仅是3年,产品开发周期仅仅3个月。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差。
二、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中还存在着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解决R&D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特点.建立政府和民间相结合、上市与非上市产权交易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是逐渐拓宽现有资本市场的范围,大力鼓励和发展面向企业的资本市场;二是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三是允许少量国外风险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加强企业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金融机构应该完善资金市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企业应该大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积极做好项目和产品推荐工作,主动开拓筹资渠道,保证足够的R&D经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
加速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已有的基础和潜力,促进技术开发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着重看其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形成规模化生产,并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必须明确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克服科研机构分散、低水平重复、缺乏相互合作的现象,促进科技、教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我国企业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建立以“产”为主,“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充分、积极利用大专院校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三)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首先,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最后,强化激励机制,在制度上形成“事业留人”环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产权多样化、知识产业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实行技术发明人、企业管理者及企业职工的持股、股票期权、优先认股权等方法,使技术与管理转化为资本或股权。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鼓励和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四)加大力度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只有保护创新才能激励持续的创新,保护创新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法律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立法,如技术创新基金法、高科技风险投资法、科研机构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保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同时,国家还应建立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通过设立各种专项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市场经营风险。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来推动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就要确立企业在技术投入、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形成利益与风险驱动机制。在支持技术创新问题上,政府应对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不应“抓大放小”。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实践说明,中小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在美国.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由小企业完成的。拥有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开发、生产新产品的进程中,所需资金投入要比大企业少得多;因而在同等资金支持下,中小企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是大企业的好几倍。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问题上,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中小型企业强。我国以往仅仅资助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造成了在技术创新问题上的不公平竞争,忽视了占我国工业企业总数98%以上的小企业。国家应该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多方面的扶持,政府应通过低息贷款、借贷担保、出口信贷或国家采购等手段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要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利益。
(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紧密结合
在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上,应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进行二次研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浅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钟耀乐(101571247)
摘要: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受传统文化、时代发展特点、自身发展需要和专制主义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然而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展示自身形象、约束员工行为、引导员工价值观念、团结凝聚激励员工等重要功能让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学习着通过让普通人做非凡的事、培养团队精神、让员工畅所欲言、领导人身体力行推动等方式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品牌形象、管理、发展、规章制度
绪论:伴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西方企业管理经验的传入,企业文化在中国早就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现代的公司制企业管理,一靠公司制定的规则制度这一硬性规定,二是依靠公司文化这一软力量。唯有软硬兼施,充分发挥这俩种手段的作用,企业才有可能真正长久的屹立于现代的企业丛林之中。然而如今过于年轻的中国企业却陷入了重规章制度轻企业文化的一个怪圈或者企业文化建设有形无神,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企业文化管理成功经验,结合当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并为之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成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渐进
()培养、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体系或基本信念。1企业文化与制度安排、建立领导力、提高管理水平类似,绝不是因为这样做“显得有文化”,而是企业文化无处不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会稳定地促进企业员工满意度、顾客忠诚度、企业销售增长等,所以可以说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成与败。然而,由于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源头的不同导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良莠不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况。
(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和谐、诚信、敬业之余也会导致无纪律。
中国的管理者与员工,其日常思考与行为都必不可少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若能汲取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企业敬业、诚信、和谐的一面,则可以很好的促进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平安保险公司强调以儒家文化之仁、义、礼、智、信来作为其企业文化内涵,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过于注重传统文化重人的灵活会导致企业的无纪律与无系统,而企业没有严格的纪律与系统,就会出现各种人情世故拖沓现象,企业就难以稳定。
(二)是否可以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结合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道坎。
文化是产品的灵魂,产品是文化的载体,青岛啤酒的企业文化不仅能紧紧捉住时代发展的特点,而且还与其他民族文化、当地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打造了属于青岛自己的文化品牌。青岛啤酒的经营核心是“经营快乐”其企业文
(2)化核心是“追求卓越,奉献社会”。当然,一些企业是为了有企业文化而去打
造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其结果是有形无神,根本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只能是公司的累赘。
(三)专制主义在中国的长远流传导致现如今中国企业的“一把手”企业文化严重。
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在一次万向集团内部研讨会上说过:“万向就是
(3)鲁冠球,鲁冠球就是万向”万科集体董事长也曾经说过:“有人评价万科的组
(4)织纪律严明,我想这是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由于专制主义重视领导意志,所以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个性特点、价值观,会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有时候主要领导的独立专行会把企业带人深渊。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指出,“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依赖天才,所能依赖的只有企业精神。”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外展示自己的形象,构建自己的企业品牌。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内协调员工的工作,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会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规范和引导作用。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团结、凝聚员工,激励员工更努力、高效的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塑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行为符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受到激励。
三、如何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形式上推广一种理念并不意味着这种理念就真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企业还需要有与这种文化理念相匹配的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制度体系。(5)
(一)让普通人做非凡的事
企业应学会让员工重视自身价值,倡导员工竞争和献身精神,奖励员工创新,利益共享,以人为本。要让员工感觉他们在干的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工作,而是一项伟大的非凡的事业。同时要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爱,赢取员工的忠诚。
(二)、培养团队精神
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创造优秀的团队,就必须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一个团队内部成员都能够理解,使企业或部门的利益与个人的自我价值一致起来,使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除此之外,必须培养创新精神,解放人的思维,充分信任、讲求民主、注重沟通、张扬个性。
(三)、让员工畅所欲言
企业管理者若想培养人才,就必须制造一个能接受部属意见的环境和气氛,不只是消极地沟通安抚,更要积极地采用推行,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争取成功。一个人的智慧,绝对比不上群众的智慧,所以上司积极听取部属的意见,才能得到共同的成长和较高的工作成效。
(四)领导人身体力行推动
企业在形式上推广一种理念并不意味着这种理念就真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所以领导人必须身体力行亲自推广。很多培养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说很多遍都不如领导人亲身示范一遍。所以企业管理层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就是最好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
结语: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一环,可以为企业提供诸多优势。由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时间有限,其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前建设中国的企业文化,必须发扬企业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企业环境的实际情况,突出本企业的特色,在扎扎实实建设制度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够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最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学、张建军《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28
页。
(2)徐楠 《逆向营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第57页。
(3)李胜基《胜局》 沈阳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三次印刷第235页。
(4)张志学、张建军《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
3页。
(5)张志学、张建军《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0页。
第三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条件分析与对策.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条件分析与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对企业内外环境认识程度,分析其技术创新的优劣势,找出合适的创新策略,增加技术创新的把握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对策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小企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中小企业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由小变大的发展机会,关键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唯有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才能赢得和保持优势。1 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劣势分析1.1 优势分析
(1)快速的市场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与大企业相比它们的经营活动更多地直接地面对消费者,更快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同时,中小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可以迅速而准确传递给有关的决策者,并且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利用。
(2)技术创新体制灵活。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安排相对灵活且有弹性,不具有官僚体制的特征,上下级关系比较融洽,组织环境较宽松自由,有利于创新思想的培育。
(3)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小。技术创新的转换成本是指由一种技术(产品或工艺)转换为另一种技术(产品或工艺)的损失和需要支付的费用。中小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小、替代差距小,从而具有转换成本小的优势,很容易在环境有利时进行技术创新,环境不利时随时撤出,转向其他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技术跳跃进行创新侵入新的产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4)容易获得管理层能参与和支持。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决策层的参与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管理层除了对技术创新制定战略外,通常还亲自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组织和领导技术创新工作,真正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角;这样,就大大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也有效地促进创新技术向商品化转移。1.2 劣势分析
(1)创新型人才短缺。由于历史的、体制的、经济的、认识的、机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现有的和引进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重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并且也制定了更加详细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但是仍然难以摆脱“没人才得不到人才,有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低层次的知识结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2)创新资金不足。中小企业一般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加上政府的支持不足,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通资本,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易碰到资本实力短绌的瓶颈制约。
(3)自主创新的能力差。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在技术创新上很难和大企业进行竞争,要想在核心技术上赶超大企业的可能性很小。除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资源优势和原始资本积累以及采取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方式发展起来的,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过大,缺乏稳定的技术源,而且很多都是依赖于同一个“技术源”,很难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为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难度。
(4)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弱。目前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单
一、信息手段落后,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也不健全。
(5)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了创新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比例,因此知识产权的确立是一种直接的创新激励手段,但中小企业常常因无法承担昂贵的法律诉讼费用而无奈接受知识产权被盗所带来的经济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损失的局面,导致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得不到强化和产生不公平感,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2 中小企业技创新对策2.1 进入风投,规范财务管理
(1)引入风险投资。发展知识经济,要借风险投资一臂之力。我国风险投资业已经有了发展,但由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制约因素,风险投资的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中靠风险资金支持的仅占2.3%,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因此,在目前国内融资渠道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吸引社会风险投资就成为广大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2)规范财务管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和资金需求现状,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融资和资金使用策略:①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企业反倒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②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串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③资金运作上,在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2.2 建立技术联盟
(1)解决资源不足。企业战略必须有资源作保证,研究、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科技人员、发展信息、研究经费、经验技能、仪器设备、营销知识、原材料等。随着技术竞争加剧,对企业的资源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技术竞争迫使企业要不断地投入资源,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来管理环境,以解决获取资源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保证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
(2)降低开发成本。在价值工程中,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生产成本指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试造以及制造费用。研究开发、设计试造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期间需要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和充足的经费保证。由于存在技术风险,以及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综合实力差异,因此,单一中小企业就面临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的选择问题。选择的标准是最小风险和最小开发成本。
2.3 启动人才战略
(1)确认人才需求的标准。高级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同一般的资源不同,具有专用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并不是在任何的企业都能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的,同时如果企业不能为人才提供其施展才能的空间时,人才就会离开企业或变得一文不值。
(2)尊重和爱护人才。保护、爱护和尊重人才,是全社会都应注意的问题,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一点格外重要。原因就在于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从总体上处于劣势,如若在保护、爱护和尊重人才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则将进一步增加自己选用人才的困难,使人才要么进不来,要么留不住。从实践情况看,中小企业在保护、爱护和尊重人才方面,首先特别要注意对人才各种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必要的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的信任。其次,企业要根据条件尽力为他们创造对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其不感到受企业规模的局限,有足够的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余地。对他们的各种创新思想要予以足够的尊重和实事求是的支持。
(3)培养对人才的信任感。中小企业往往在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一方面经营管理对人才是“求贤若渴”,不惜花大力气引进;另一方面对待引进到企业的人才上却又是“叶公好龙”,害怕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引进人才的不信任,造成管理者对外来人才总是处处防备,不敢放手让他们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一些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思维的充分展开。2.4 整合企业文化
(1)风险与稳健的文化整合。降低风险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原则,现代企业实行经营者自负盈亏,所以经营管理者寻求生产稳健和利润平稳发展,必须对生产过程和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对风险进行规避。技术创新是一个存在风险、前景无法准确预测的活动,必然与稳健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创新,尤其是重大的创新可能引发企业整个结构性变革,带来巨大风险,管理者自然会抵制这种风险。管理者总看到新技术的缺陷以及未形成市场,而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在新产品尚不存在或未完全成熟时是无法决定其市场前景的。市场很可能很快被一个根本性创新产品所占领。企业经营者宁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传统技术的开发,但创新的收益存在递减性,技术的替代使企业失去生命力。
(2)控制与求异的文化整合。企业管理注重控制,计划、决策、协调、监督等着眼于控制,生产、销售、财务是实施有效控制的主要领域,通过有效控制,实现企业目标。生产管理与创新整合不是同一性质的领导活动,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生产部门与创新部门在认识上存在价值分歧,作为企业领导,需要注意二者的差异,并加以整合。既鼓励创新的产生,让创新创性的源头始终活跃,又注意生产上的可控制性和企业自身条件,以创新来整合。
(3)个人与集体的文化整合。创新活动的实现关键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有个性,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创新的信息,形成创新构思。这样的人不可能接受集体过多的控制,企业集体文化中反映集体行为的服从、守纪的文化内容,会引起个人的反抗。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注意在创新部门创造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理解创新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使个人的创新有充分施展的空间。建立不同于生产部门的创新价值判断体系和激励普生机制,形成与其企业整体文化相适应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整体的行为和文化。2.5 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在技术创新后,要权衡利弊,对应该申请专利的产品或技术要及时申请,避免他人仿制,对已取得专利权的产品,要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保护权,或请专利局调处,或向法院起诉,及时制止他人侵犯自己的权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善于应用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请求他人专利无效或阻止他人取得专利权,解除对本企业的发展障碍。参考文献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陈佳贵.战略联盟: 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第四篇:对中国企业现状的分析
浅析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状况
张浩
(公共管理学院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学号:2008190415)
指导老师:邹凯
摘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也已成为各国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与大企业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小企业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收入、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方面,深刻了解中小企业,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地域经济状况国民收入文化层次消费者策略
一、中小企业的现状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占公司总数量的99%,但其中每分钟就有9家公司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不足10%。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企业总数60%的利税,解决了75%的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那么,怎样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使其拥有核心的竞争能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残酷市场中存有一方立锥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要先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着手。
(一)中小企业所处地域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前繁荣。速度迅猛之势可谓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如此庞大数量的企业都分布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呢?
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率先针对我国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先后提出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80代主要分布地区为经济较发达的南方城市。从地区平均角度考虑,中小企业对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普遍高于大企业。如海南、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区中小企业对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3。而一些工业总产值增长较慢的地区,如黑龙江、安徽、江西、四川、新疆等,中小企业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有的甚至低于1/3。
可见,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的地区往往也是中小企业贡献率较高的地区。由此,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分布特点大概为工业发达或发展迅速地区和人口密集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依托交通便利、劳动力密集的中等发达城市。
(二)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西安举行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同时,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此外,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表明,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发展道路并不顺利,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大部分都成了经济大浪淘掉的沉沙。德鲁克曾指出:“中型企业阶段可能是最普遍的阶段,也是困难的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管理组织的问题而带来的严重的麻烦,是常见的情况。”(中型企业指的就是由小企业发展一段时间而形成的企业,意思接近于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靠的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提升速度的“快”。因此企业要发展就要雇佣大量人力、投入大量物力和财力,从而导致企业短时间内迅猛膨胀,但中小企业管理机制尚未成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进而导致企业发展畸形,长期下去就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地,企业经济发展受到强大阻碍,最终难以逃脱没落的结局。
另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阻碍其经济发展困难的一个瓶颈。一方面,就是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即资金的供给(金融机构)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条件提供资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会综合考虑贷款利率和风险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贷款。没有足够的把握是不会轻易放贷的。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大多不规范、经营管理随意性大,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预期不明、评价不高、信用评级普遍偏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另外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另外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员工素质不高,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信用意识淡薄。这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难以维持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经济实力的壮大。
(三)中小企业的文化层次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是指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所持的态度)
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特定企业为追求目的而建立的企业制度联系着的。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在这一层次上是为企业制度提供的。第二个层次是与参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人的“个性”联系着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以改变的最深厚的文化层次,是与每个参与企业活动的个人所在社会文化传统联系着的。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最关键的还是“个性层次”。因为,“个性”是自由的,它总在努力与企业层次的“共性”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每个人都力图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域,在那里人性获得基本的自由权利。
然而中小企业尚处在第一个企业文化层次上,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大多都是为了保证制度的实现.例如:关于上班时间的规定,大多中小企业都是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设定的,并附有严格的奖惩方法.这就使得企业没有人情味。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营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才能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向更好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样,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有利于企业吸收优秀人才,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国民收入提高
国民收入是以收人的方式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我国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额的50%,可见,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不成熟性,发展不稳定性导致其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具有不稳定性,缺乏持久性。这样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阻碍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影响我国复兴大业。所以我国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财力的投入。
相反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也会拉动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必定带来市场需求相应的增多,市场的扩大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给力中小企业积累发展资金的机会。我国国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可以说是“互助”的关系,相互促进。所以,国家中小企业的地位
和作用是不容忽视了。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集中各方力量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消费者特点及类别的分析
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消费占GDP的贡献率我国通常在50%-60%左右,国外一般高达70%-80%左右,美国、英国甚至高达85%以上。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消费特点存在差异,同时,消费类型也有较明显差别。那么,企业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特点类型对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消费者消费特点
我国企业发展离不开对消费者各方面特点的研究。中国消费人群是庞大的,有力量的。从整体上看,我国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心理购买行为总体上都存在着尝鲜感、好奇心、想要购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特性。这种特点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在购买 某件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由需要产生购买意识,再由意识产生兴趣,之后分析自己的需求,最后决定购买,可见消费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买卖。而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的高消费者则追求时尚、追求刺激、青睐外国名牌。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自然地会产生追求更高的心理需求,高消费满足了人们享受高层次高水平生活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二)消费者的分类
我国消费人群庞大,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看,所分种类也各有不同。如按照年龄性别则可分为男女老少:按消费水平高低则有高低消费之分;根据消费动力的不同也可把消费者划分为事业取向、家庭取向或娱乐取向三种人;按照消费地域又可分为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甚至还有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人群。如此分类方法不胜枚举,其中各种分类也有交叉的地方,总体分析来看中国消费人群大概可分为:保守消费型、追求温饱型、前卫消费型。
保守消费型主要一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当中,他们的消费观念以实际生存需要来定,即以少花钱,来维持生命为目的来消费。尽力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物品,满足维持生命和适当的娱乐。而以最大的可能积蓄存款,以满足子孙后代的生活和教育。
追求温饱消费主要还是满足基本生活层次,只有保证生存才能要求温饱无忧,达到温饱线上以后才能要求享受,我国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富翁,80%以上的人们都是温饱以上的消费人群,他们是消费者的主体,企业也应主要关注这部分消费人群的深层开发利用。
前卫消费主要是集中在16~30岁的人群中,他们的消费没有负担,不用承担抚养义务,使他们消费不计多少,只要心情舒畅就好。他们追求潇洒、刺激。这部分人虽然不多,经济实力也不是很雄厚,但他们可以引领消费浪潮,主导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消费方向,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消费力量。
企业要发展,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还要抓住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掌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消费者的消费特点更切实的结合,投其所好,才能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赢得消费者,进而赢得市场竞争力。以推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三、企业发展的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地域分布、经济状况、国民收入、文化层次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和企业自身应充分重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意义。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企业整体的实力,增强我国国民经济的世界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一)选准发展地区,抓住关键销售对象
企业发展地域不平衡性是难以避免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集中在经济实力中等偏上的城市立足。这样集中的后果则是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产生不正当竞争,导致本不成熟的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另外,企业找不准发展地区,会导致企业没有竞争力,最终成为当地企业的笑柄。
因此,企业发展要找好契机,更要选好发展基地,找到自身特点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地域,此地,要有尽量的充分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消费基础,但并不代表企业所有产品局限此地销售。将地域优势和消费优势良好的结合,那么就能够为企业的起步、发展、壮大、成熟、成功提供有利的保障。
选择好发展地域,还有明确自己的核心消费者群体类型。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准确定位自己的消费者类型,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实现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细分,生产大企业或外国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学会开拓间隙市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产品有可销之路。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消费者定位多元化、成本最低化
消费者的类型是不确定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企业要发展,就要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采取不同的消费者定位战略。可以从专注于高端扩大到中低端;销售方式也可从守株待兔型转为主动出击型。企业要争取的顾客应当是能给企业最大启发的顾客,是交到企业如何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提供最大价值的顾客,是能提出挑战,让企业想出办法后也可以嘉惠其他人的顾客。
另外,企业要发展一方面要注重自身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动态。从自身产品方面,企业要注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两方面。生产方面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销售方面降低成本则可以适当的采取网上销售、精准营销而非大面积的集体轰炸等渠道。
企业发展依赖多种因素,实现总体成本最低是十分有必要的措施之一,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客户层面,遵循总成本最低的企业的主张应是为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及时、有效的低成本产品,以赢得消费者,和消费市场。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战略层面的竞争力培养。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争取与优秀的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与合作伙伴的文化融合,推动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要求,努力用“文化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制胜与文化制胜并举,开创现代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新局面。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辨证地扬弃。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同时,也要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应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推动工厂的建设发展。另外,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同样对建设企业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是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企业与员工、股东、社会、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有了它企业建设发展策略、经营管理风格、产品研发方向等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指导和规范。
第五篇: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餐饮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难得一次的“下馆子”已经逐渐成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餐饮业随着经济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国内其他行业巨头正在进入国内餐饮市场,许多本地的餐饮商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众多的餐饮企业中,高级餐饮企业和连锁化的企业往往有着自身的标准,来为消费者提高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然而更多的餐饮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阻碍了它们更好的发展。综合国内研究,以及笔者的经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卫生状况不佳。无论是在家就餐还是在外就餐,就餐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就餐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餐环境不仅仅体现在具有高档的装饰,也体现在大厅一块地砖是否发亮,餐盘角落是否有无污点。“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中小规模的餐饮企业往往能够做好大的就餐环境,却容易让消费者在就餐时发现筷架上有小黑点,餐巾布上有酱油渍,让消费者就餐心情全无。
二是服务意识欠缺。餐饮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从业人员数量大,但对质量要求不高,这造成了餐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中小餐饮企业因为财力有限,基本不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没有培养主动服务的意识,因此中小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服务水平较低,往往是“被动地服务”。
三是饭菜质量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地沟油、剩菜重上等。这不仅在短期内影响了餐饮业的经营,而且从长期会让消费者对餐饮的食品安全存在不信任感。除饭菜的质量安全外,许多餐饮企业对饭菜的口味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许多餐饮企业的饭菜毫无特色,口味毫无特点,在饭菜质量上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少餐饮企业往往忽略了调味料、米饭质量的把关,与一般的小餐厅相差无几。
四是价格公平合理不足。尽管目前对餐饮企业的价格管理越来越严,但仍有不少的企业在价格设置上违规操作,如设置价格陷阱、价格透明度不高等。如此一来,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会有不安的情绪,影响就餐心情。
那么在下次选择就餐地点时,就不会做回头客再来企业就餐了。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分析国内外优秀的餐饮企业,特别是最近比较有名的“海底捞”餐饮企业成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做有效的改进。
一、准确定位,全方位开发
随着国家对公款吃喝的控制,餐饮消费将逐步呈现“个人消费增加、公款消费减少、平均消费水平下降”的局面。餐饮市场形成了“大众化为主,高中低兼顾,多方位开发”的格局。这对餐饮企业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餐饮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周围同业布点和经营情况,以及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条件,选择自己的经营服务对象,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然后根据市场定位确定企业的产品结构。比如高档的餐饮企业可以开出区域来面向普通消费者,实行大众化经营,或者经营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如面、汤包等,来创建独特的饮食氛围。
二、以人为本,改善用人机制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餐饮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大到主管人员,小到厨师门童,都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本。用人力资源管理课本的话说:企业的问题根源都是人的问题。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关心人,留住人,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人的培养和使用,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餐饮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双向选择,能进能出,自由流动;二是能者上,庸者下;三是有职有权,责权分明;四是建立奖励机制,报酬与职务与业绩挂钩,有条件的可推行年薪制、股权制;五是强化监督机制,约束不轨行为。
三、创新思维,建立发扬特色
社会在前进,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没有特色的餐馆,生意是红火不起来的;老是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路,必定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在保持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创新菜,才能战胜对手,持续发展。
那什么算是“创新菜”呢?笔者认为主要菜肴具备了“新原料、新调味、新技法、新配制、新款式”五条当中的一条边可认定为“创新菜”,具备条件
越多,其创新含量就越大。当然创新菜必须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没有消费者肯定的“创新菜”不能称为“创新菜”。对于那些没有实力来创造新菜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经常推出一些过去没有生产和供应的新菜,这些新菜不一定要具备上述创新条件,只要消费者喜欢就应该大力开发。
四、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以前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中,企业的宣传已经成为其成功因素之一。高档大型的餐饮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在常见的平面媒体中进行宣传,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或者举行主题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中小规模的餐饮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当今比较热门的SNS媒体,如微博、人人网、团购网等,加强与目标消费者的一对一宣传沟通,以便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提升其忠诚度。同时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SNS媒体来形成“口碑”效应,让消费者来为其做宣传,打广告,扩大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