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自贡中意友好医院
检验科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质控措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在开展室内质控之前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② 搞好质量控制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质控基础知识,能通过质控图查找失控原因,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③控制好质控血清的质量:在开展质量控制前,必须认真选择和标化各种标准品,并注意观察其稳定性和瓶间差。高质量的定值质控血清是质控的最佳保证;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
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应用质控品的注意事项:
1、要充分了解控制品的复溶过程。
2、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注意各分析物的稳定性。
3、说明书的质控值只为对应的检测系统提供数据参考。
4、“开放”检测系统可考虑选用无参考值质控品。
5、实验室应尽量保证质控品批号的稳定。
6、了解质控品和病人血清的差异——基质效应。
7、质控品的值不具有溯源性。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将设计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每一质控结果是否在控。现多采用Westgard多规则即:12s/13s/22s/R4s/10X。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尽量查明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为真失控的情况,应该在重做质控结果在控以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如失控信号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常规测定报告可以按原先测定结果发出,不必重做。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去寻找原因:
失控原因分析
(1)立即迅速、仔细的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分析有无特殊情况,如电压波动、仪器不稳、试剂瓶标签脱落、试剂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质控品瓶盖松动、复溶过程异常等。并应检查使用的容器、量器是否正确、仪器有无变动(如波长旋钮移动了位置)、校准品或试剂有无变更生产厂家、批号或接近失效期等,同时复查计算结果。
(2)立即重测定同一质控品。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3)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4)新开一批质控品,重做失控项目。如果结果在控,说明前一批血清可能都有问题,检查它们的有效期和贮存环境,以查明问题之所在。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5)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比色杯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等维护。另外还要检查试剂,此时可更换试剂以查明原因。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6)重新校准,重测失控项目。用新的校准液校准仪器,排除校准液的原因。
(7)请专家帮助。如果前六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那可能是仪器或试剂的原因,应和仪器或试剂厂家联系请求他们的技术支援。
如何正确对待失控
质控在控:患者样本可以检测和报告。
质控失控:1.停止患者样本的检测。2.拒发检测报告。3.寻找原因。4.解决问题。5.对失控时的患者样本进行重新检测。6.做好记录。7.避免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失控。8.盲目的重复检测质控品。9.试用新控制品。
失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处理失控!
查明失控原因并解决问题:
1、查看质控图,根据失控规则明确误差的类型。
2、判断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的关系。
3、自动分析仪多项目检测系统上常见因素,单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出现失控。
4、与近期变化有关的原因。
5、确认解决问题,做好记录。
五、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1.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处理
每月末,应对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计算的内容至少应包
括:当月每个测定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及除外失控数据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当月及以前每个测定项目所有在控数据的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每个月的月末,应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存档的质控数据包括:当月所 有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当月所有项目质控数据的质控图;上述所有计算的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当月的失控报告单(包括违背哪一项失控规则,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
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
每个月的月末,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应将以下汇总表上报实验室负责人:当月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数据汇总表;所有测定项目该月的失控情况汇总表。
4.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每个月的月末,都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评价,查看与以往各月的平均数之间、标准差之间、变异系数之间是否有明显不同。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变异,就要对质控图的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并要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系统误差
1、质控结果的均值发生变化是系统误差的证据。均值的变化可表现为倾向和漂移。
2、倾向提示检测系统可靠性的逐渐丧失,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而细小的。
3、漂移则是指控制品均值的突然改变。
倾向和漂移
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1、样品或试剂加样系统安装不完整。
2、恒温系统温度偏倚或漂移。
3、实验场地室温或湿度不合适。
4、试剂或校准品批号更换。
5、试剂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6、校准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7、控制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8、控制品处理不当,如:不要求冰冻的却冰冻了。
9、滤网脏。
10、光源坏。
11、检测系统使用非试剂级用水。
12、近期做过校准。
13、更换操作人员。
随机误差
技术上,随机误差是对于预期结果无一定方向与大小的离散。在 QC 结果中,相对于均值发生的正或负的离差被定义为随机误差。这些若被确定为可接受(或预期)的随机误差,并由标准差量化;若数据点超出预期的数据群体(即,数据点超出±3s限值)的,为不可接受(未预期)的随机误差。
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
1、电源。
2、控制品的重复加样。
3、控制品编号错误。
4、水中产生气泡。
5、试剂或样品加样系统内有气泡。
6、控制品复溶不正确。
7、控制品储存于自动化霜冰箱内。
8、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第二篇: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
第三篇:美国CLIA88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文件
美国CLIA’88临床检验各专业室内质量控制文件
(一)美国CLIA’88质量控制要求
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最终规则(CLIA final rule)于2003年1月24日通过,2003年4月24日实施。其中K-非豁免试验的质量体系,分析系统中493.1256标准: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对各专业质量控制提出具体要求。
1、控制程序
根据美国CLIA’88最终规则Sec.493.1256标准:控制程序(a)对于每一检测系统,实验室负责制定控制程序,监测整个分析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b)实验室必须建立检测控制物的数量、类型和频率,如果适合,实验室应按Sec.493.1256(b)(3)规定验证或建立性能规范。(c)控制程序必须
(1)立即检测出由于检测系统故障、不利的环境条件及操作者性能而产生的误差。
(2)长期监测由于检测系统性能和环境条件改变和操作者性能变化而可能影响到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性能。
(d)除了CMS批准的程序,如国家操作手册附录C中规定(CMS Pub.7)的外,提供了等效质量检测,实验室必须
(1)执行本节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除非在493.1261到493.1278部分其他专业和亚专业有其他的规定。
(2)对于每一检测系统,当他们满足或超出本节(d)(3)部分要求时,执行的质量控制程序使用厂家规定或实验室建立的个数和频率。
(3)每天检测患者标本时至少每天检测一次控制品,或执行如下的步骤(i)每一定量检测程序,包括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控制品;
(ii)对每一定性的检测程序,包括一个阴性和一个阳性控制品;
(iii)对于产生分级或滴度结果的检测程序,分别包括阴性控制品和具有分级或滴度反应性的控制品;
(iV)对于具有提取阶段的每一检测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品,其中一种能够检出提取阶段的误差;
(v)对于每一种分子扩增程序,包括两个控制品,如果反应抑制性是假阴性结果的显著性来源,一个控制品能够检出抑制性作用。(4)对于薄层层析
(i)如果适当时,在每一板或卡上点上含有所有已知的物质或药物组的校准品,其经薄层层析识别,由实验室报告;
(ii)适当时,在每板或卡上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品,应与患者标本检测步骤一样处理,包括提取过程。
(5)对于每个电泳程序,和患者标本一样处理,至少有一个控制品,其含有确定或检测的物质。
(6)当引入完全改变的试剂,执行了主要的预防性维护;或更换影响试验性能的任何关键部件时,在恢复患者检测之前,应按照本节的规定进行控制品的检测。
(7)在整个检测时间内,所有进行试验的检验人员均使用相同的控制品进行检测。(8)应与检测患者标本一样的方式来检测控制品。
(9)当校准品作为控制品时,使用与用于建立切值或校准检测系统不同批号的校准品。(10)建立或验证所有控制品的可接受的标准。(i)当使用的控制品提供定量的结果时,必须确定每一批号控制品的统计参数(如:均值和标准差)。
(ii)实验室可使用商品化定值的控制品,其定值是与实验室所使方法和仪器有关;实验室需要对其值进行验证。
(iii)通过长时期同时检测已有统计学参数的控制品,实验室应建立起非定值控制品的统计学参数。
(e)对于试剂、培养基和供应品的检查,实验室必须做如下的工作:
(1)当制备或打开时,若合适,检查每批自制的、或商品的每个批号的试剂、培养基平板、染色液、抗血清和鉴定系统(使用两个或更多物质、或两个或更多以上的试剂、或各种组合的系统)的阳性和阴性反应性,以及反应性等级。
(2)每个工作日(除了本亚章的规定外),检查染色物质的反应性以保证出现预期的染色特征。如适当,应包括阳性和阴性反应性的控制品。
(3)每次使用时,检查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剂对反应阴性和阳性时的反应性。(4)在之前,或与最初同时使用
(i)如果检测要求无菌,应对每一批号培养基进行无菌试验;
(ii)检测每批培养基对各菌种的支持生长的能力,必要时,可选择或抑制特定的生物,或产生生化反应。
(iii)当向厂家报告培养基任何的变质时,文件记录培养基的物理特征。(5)按照制造商说明书,使用试剂、培养基和供应品,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f)在报告患者试验结果之前,控制品的结果必须满足实验室的,以及必要时,厂家检测系统可接受准则的要求。
(g)实验室必须记录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h)如果无法获得控制品,实验室必须有替代机制检出即刻的误差及长期监测检测系统性能。必须文件记录替代控制程序的性能。
2、Sec.493.1261标准:细菌学
(a)实验室必须使用控制生物体来检查下列的阳性和阴性的反应性:(1)每日检查所使用的β-内酰胺酶。(2)每周要检查所做的革兰染色。
(3)当制备或打开每一批(实验室自制)、批号(商品制备)和抗血清的运输时,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
(b)对于抗生素敏感试验,实验室必须在之前、同时、最初使用时,使用批准的控制生物体,来检查每批培养基、抗生素。
(1)对于每天进行的试验,实验室必须使用适当的控制的生物体来检查程序。
(2)在报告患者结果之前,实验室控制生物体的区带大小或最低抑制浓度必须在规定的界限之内。
(c)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如本节规定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3、Sec.493.1262标准:分枝杆菌学
(a)每日检查,实验室必须用至少一种快酸生物体,其可产生阳性反应和一种快酸生物体产生阴性反应来检查用于分枝杆菌鉴定的所有试剂或检测程序。
(b)对于抗分枝杆菌敏感试验,实验室必须在之前、或同时在最初使用,使用批准的控制生物体,来检查每批培养基、抗分支杆菌剂。(1)实验室必须建立可接受控制结果的界限。
(2)每周执行的试验,实验室必须使用适当的质控生物体来检查程序。(3)在报告患者结果之前,控制生物体的结果必须在建立的界限之内。(c)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如本节规定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4、Sec.493.1263标准:真菌学(a)当制备或打开时,用控制生物体检查每批自制的、或商品的每个批号的试剂和乳(酸)酚棉蓝的运输的反应性。
(b)对于真菌敏感试验,实验室必须在之前或同时、最初使用,使用适当的控制生物体,来检查每一批号的培养基、抗真菌试剂。
(1)实验室必须建立可接受质控结果的界限。
(2)每天执行的试验,实验室必须使用适当的质控生物体来检查程序。(3)在报告患者结果之前,质控生物体的结果必须在建立的界限之内。(c)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如本节规定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5、Sec.493.1264标准:寄生虫学
(a)实验室必须具有可获得的参考标本的载物片或照片,如果可获得寄生虫鉴定的粗的标本,可使用这些作为实验室与诊断标本进行适当比较的参考。
(b)实验室必须校准和使用校准的目镜测微计来确定卵和寄生虫的大小,如果大小是关键参数。
(c)每月使用,实验室必须使用粪便样本控制品检查永久的染色将证实染色特征。(d)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如本节规定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6、Sec.493.1265标准:病毒学
(a)当使用细胞培养来分离或鉴定病毒时,实验室必须同时培养一种细胞底物的控制品或非接种的细胞作为阴性控制品。
(b)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本节规定的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7、Sec.493.1267标准:常规化学
对于血气分析,实验室必须执行如下步骤:
(a)根据厂家的说明书和厂家推荐的最少的频次进行校准或验证校准。(b)每8小时检测一个控制品样本,每天检测应使用低和高值的控制品。
(c)除非自动化仪器至少每30分钟内部验证校准,每次检测标本都应同时测一份控制品。
(d)文件记录本部分规定的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8、Sec.493.1269标准:血液学
(a)对于使用血球计数器手工进行细胞计数的(1)每8个小时操作必须检测一个控制品。(2)患者标本和控制品必须进行双份检测。
(b)对于所有非手工的凝血检测系统,每8个小时的操作和每次更换试剂,实验室必须包括两个水平的控制品。(c)对于手工凝血试验
(1)在检测患者样本和每次更换试剂之前,每次执行的试验必须检测两个水平的控制品;(2)患者标本和控制品必须以双份进行检测。
(d)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本节规定的所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9、Sec.493.1271 标准:免疫血液学(a)患者检测
(1)实验室必须按照厂家的说明书执行AB0型,D(Rho)型,未预见到抗体检测、抗体识别和相容性试验,如果适用,从21 CFR 606.151(a)到(e)。I(2)实验室必须通过用抗-A和抗-B试剂与未知红细胞同时进行检测来确定AB0 血型。对于确认AB0血型,用已知Al和B红细胞与未知血清进行检测。l(3)实验室必须通过未知红细胞与抗-D(抗-RhD)血型试剂一起检测来确定D(RhD)型(b)免疫血液学检测和血液和血制品的分配。血液和血产品的检测和分配必须遵守21 CFR 606.100(b)(12);606.160(b)(3)(ii)和(b)(3)(v);610.40;640.5(a),(b),(c),和(e);和640.11(b)。
(c)血液和血液产品的保存。血液和血液产品必须保存在适当的条件下,应包括适当的温度警报系统,并定期对其检查。
(1)可听见的警报系统必须监测适当的血液和血液产品24小时时间内的保存温度。(2)必须文件记录警报系统的检查。
(d)保留输血的样本。根据实验室已建立的程序,输完血的每一单位的样本必须保留为出现输血反应后的进一步检测。实验室必须立即处理已过有效期不用保留作进一步检测的血液。
(e)输血反应的调查。
(1)根据其已建立的程序,实验室执行相容性试验,或发出血液或血液产品,必须迅速地调查机构内发生的所有输血反应,机构有调查责任及给医护人员提供关于输血程序改进的建议。
(2)若适用时,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采取所有必需的纠正措施,防止输血反应的再发生,以及审核所有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它们对于保证输血安全是适当的。(f)实验室必须文件记录本节规定的所执行的所有控制程序。
(二)临床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根据美国CLIA’88最终规则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如下:每一定量检测程序,包括两个不同浓度的控制品。通过上述的质量控制方法选择和设计指南(允许总误差、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90%误差检出概率和小于5%的假失控概率等)对常规化学检验项目设计质控方法,其误差检出概率可满足要求。如果选择的质控方法其误差检出概率处于中度和低度的情况,根据全面质控策略(total QC strategy),可采用其他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改进措施。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
其统计质控方法设计方案同常规化学检测项目。由于控制品有效期较短,不可能完全使用上述临床化学使用的绘制质控图方法,此时可采用短期控制品绘制质控图的方式,另一方面可采用保留患者样品、患者样品双份测定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对于红细胞指数项目更多的是采用患者数据方式,即Bull’S移动均值法。
(四)临床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
定性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根据美国CLIA’88最终规则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如下: 对每一定性的检测程序,每一分析批应包括一个阴性和一个阳性控制品;对于产生分级或滴度结果的检测程序,分别包括阴性控制品和具有分级或滴度反应性的阳性控制品。
两种控制品的选择应基于双重反应的不可靠性,即控制品在C0和C1浓度应可获得来执行这一方法:在C1浓度的控制品A(+)(临界值控制品),在C0浓度的控制品B(-).通过使用这两个控制品,可制作如图17-3所示的图形,根据可建立四种不同的区间: ①区间(1)代表处于控制状态;
②区间(2)和(3),相当于单一假反应:区间(2)为假阳性反应,区间(3)为假阴性反应; ③区间(4),代表双重的假反应:假阳性及假阴性(此种控制图可由Clinet—IQC软件制作)。
在定性分析中这种质控图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提供双重反应的仪器/系统的性能。这 种质控图的目的是检出假阳性反应和假阴性反应,看来为了这一目的同时使用两个控制 品是非常方便的。
(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质量控制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 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Ⅰ、检验前程序
1.检验申请单应包括标本来源,必要时说明感染类型和/或目标微生物。2.除一般要求外,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指南,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不同部位标本的采集方法。如:血培养应明确说明并执行标本采集的消毒技术、合适的标本量;
(2)合格的标本类型、送检次数、标本量。如:粪便常规培养宜包括未向专业人员咨询前。每位患者采集标本不多于2份;
(3)应明确规定需要尽快运送的标本,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延误并尽快处理;(4)合适的运送培养基;
(5)延迟运送时,标本的贮藏方法;
(6)安全运送标本的方法(如:密封容器、无标本外漏等);(7)标本标识。
3.应制定标本接收标准,如无肉眼可见的渗漏、合适的标本类型/量、正确的保存、预防拭子干燥、正确的运送培养基等。应评估标本合格与否。不合格的痰标本应尽快通知医生、护士或患者(门诊)以便重新采集。Ⅱ、检验程序
细菌:所选择的涂片、染色技术、培养基应能从标本中分离、识别相应的病原菌鉴定方法应符合要求(如:通过血清学、革兰染色、茵落形态、生长条件、代谢反应、生化和酶活 性、抗茵药物耐药性谱等特性鉴定);应能处理组织标本。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稀释法(琼脂稀释法、液体稀释法)、浓度 梯度扩散法(E试验)或自动化仪器检测。实验室应遵循一定的准则,提供与服务相适应 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能检测苯唑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等病原菌。
痰培养应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若 标本被唾液严重污染,可以不鉴定全部细菌或不做药敏试验;呼吸道和耳鼻喉标本应能分 离β溶血链球菌和嗜血杆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镜检查标本应能定量培养。
尿液常规进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应能分离、鉴定革兰阳性和/或革兰阴性细菌。
泌尿生殖道标本应有合适条件培养淋病奈瑟菌;阴道炎患者标本应进行革兰染色;最好能开展孕妇(怀孕35~37周)B群链球菌的筛查,药敏实验应包括林可霉素和红霉素。
粪便标本应能分离、鉴定腹泻相关病原菌(如沙门菌、志贺菌、耶尔森杆菌、弯曲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结果报告应标明具体的细菌名称,如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等;无症状携带者,常规使用增菌培养基或选择培养基;应能检测霍乱弧菌、艰难梭菌;粘性较低的培养标本,宜进行直接显微镜检查。年龄大于6个月,有抗菌药物治疗史的严重腹泻患者,粪便常规培养无异常发现时,可检测艰难梭菌毒素。
脑脊液培养标本应立即处理,常规进行革兰染色,培养基和孵育条件确保能培养常见苛养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奴卡菌等);应根据实验室制定的危急值处理规程报告阳性结果(包括显微镜检查结果);抗原试验,无论结果为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再进行细菌培养;最好有其他方法检测不能培养或难培养的细菌。
伤口标本应明确培养程序,深部伤口感染应至少包括标本采集、需氧菌及厌氧菌的培养及鉴定。如果不具备厌氧培养条件,则应有程序表明,标本置合格的运送系统迅速送有条件的实验室。应有适当的方法检测苛养菌(如放线菌,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最好进行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并报告结果。
厌氧菌培养时间与标本类型、诊断有关,但在第一次培养评估之前应有足够的培养时间(至少48小时)。应有合适的液体培养基(如巯基乙酸盐培养基),有合适的鉴定方法(适用时)。
分枝杆菌:检查标本应置密闭的防渗漏容器内;某些标本(如:尿液、痰液)抗酸染色及培养前应浓缩。应以密闭的螺旋盖试管置密封的离心架内离心,以最大程度减少气溶胶危害。应进行原始标本涂片分枝杆菌荧光染色;常规培养在35~37℃,当临床有特殊说明(某些特殊菌属)时,可置30~32。C或42℃。标本量大时,宜至少接种2类培养基。应在收到标本24小时内报告抗酸染色结果。
真菌:应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环境,以保证分离重要的致病菌,并尽量减少污染;分离和鉴定程序应包括直接或染色(如10%KOH,墨汁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初筛、合适的选择性培养基、孵育温度以及药敏试验。应准备两种培养基(含或不含抗菌药物)。如果在室温下培养,应每天监测并记录室温(22~26℃)以确定室温持续满足真菌的生长。
提供鉴定服务的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真菌鉴定程序,包括玻片培养(必要时),生化反应,营养试验(必要时)。否则应送有条件的实验室鉴定。
经空气传播有高度传染性的微生物标本、含菌丝体的真菌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安全罩内处理。若采用平板培养,应有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封盖),以防止平板意外打开。只有具备严格的、适当的安全措施才能进行玻片培养。
病毒:单层细胞应孵育一定时间,以满足相应病毒的生琵要求;应详细记录细胞类型、传代数、细胞来源、培养基及生长状况;应检测并记录培养基和稀释剂的无菌试验和pH;应监测细胞病变效应,以优化培养的最佳时fB3。宜比较未经接种或接种无菌物质的单层细胞与接种临床标本的培养物。
应建立程序,对定量血清试验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并标准化。工作表和/或记录应显示试剂或参比血清的滴度(如果可能),以及检测结果的实际滴度。所有血清学试验检测抗原或抗体,应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
寄生虫:实验室应与临床医师协商制定寄生虫常规检验操作规程并遵循,其中包括常规寄生虫学试验粪便标本的采集时间、次数、标本量。粪便显微镜检查虫卵和寄生虫,应包括浓缩过程和固定染色试验;新鲜稀便显微镜检查应包括直接湿片检查,以观察寄生虫的动力。
血液寄生虫(疟原虫或其他血源性寄生虫)显微镜检查应制备厚血涂片和薄血涂片,阳性结果应执行危急值报告程序。血涂片检验疟原虫阳性时,应同时报告鉴定结果。分子微生物学:每次患者标本核酸提取、准备过程(手工或自动化),应平行设立阴阳性质控。应规定并记录所有孵育(反应)温度。如果孵育温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在发报告前采取纠正措施。试验操作和结果报告应遵循制造商的建议,而不用其他试剂、探针 取代。
应制定程序验证所有环节,包括染色、试剂、培养基、抗血清和分析软件等符合预期性能。应规定特殊病原体的识别、隔离、报告,以及特殊处理程序。除一般内容外,程序还应包括适宜的培养环境和足够的培养时间;非选择性培养基(平板直径大于9cm)宜只接种一份标本。应能够尽快完成白喉杆菌、气性坏疽菌群、炭疽杆菌、肉毒梭菌和破伤风杆菌检测;痰标本应进行常规涂片、革兰染色,以确定标本的可接受性或培养范围。
Ⅲ、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应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包括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如实验分析前、中、后(报告),以及病人识别及准备;标本采集、标识、保存、运送、处理、检测后贮藏;报告发送时间。这些内容应符合相关标准。如:应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功能评估及温度监测;在报告患者结果之前,应确认质控在可接受范围;缺乏审核者的报告结果,应由适当人员在24小时内进行评估;应有措施发现并更正重大的文字错误、实验错误以及可能影响患者处理的不寻常的检测结果。
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实验原理、临床意义、标本类型、检测试剂、定标试剂、质控、操作步骤、计算方法、生物参考区间及检测结果的解释,并注明分析前后注意事项。操作者应能方便取阅,实际操作应与之相符。
应有文档资料证明,工作人员了解其操作活动涉及的所有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至少每年一次由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评估。新的制度、操作规程或原有文件的 重要变更实施前,应由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评估并批准。
应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显微镜检查结果判断及报告的一致性。
试剂:所有试剂应标注:名称和质量、浓度或滴度;存放条件;配制时间;失效期。以上内容亦应记录。若试剂启封,改变了有效期和储存条件,应记录新的有效期。试剂的储存条件应遵循生产商的建议,并在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新批号或货次的试剂使用前,应通过直接分析参考物质、新旧批号平行实验或常规质控等方法进行性能验证,并记录。定性试验试剂应至少检测一个已知阳性和一个已知阴性样本。
直接抗原检测试剂,若含内质控,每一新批号或相同批号不同货次应检测阳性和阴性外质控并记录。若不含内质控,实验应每天检测阳性和阴性质控并记录。
培养基:外观应良好(平滑、水分适宜、无污染、适当的颜色和厚度,试管培养基湿度适宜),应有明确标签,根据标签应能获得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配方(适用时)、质量控制、贮存条件等信息。
购买的有质量保证标准的培养基,实验室应保存制造商所遵循的质量保证标准,以及每批号产品完成无菌试验、生长试验、生化反应及质量控制性能的合格证明等文件;无质量保证标准的培养基,每批号和/或每次购买的产品应检测相应的性能,包括生长试验或与旧批号平行试验、生长抑制试验(适用时)、生化反应(适用时)等。每个批号和/或每次购买时,应检查并记录产品的破损、污染,及外观、冷冻或加热现象。
自制培养基,每批号产品应检测相应的性能,包括无菌试验、生长试验或与旧批号平行试验、生长抑制试验(适用时)、生化反应(适用时)等。
细菌:所有染色剂(革兰染色、特殊染色、荧光染色)的新批号,以及使用中的染色剂,应至少每周用已知阳性和阴性(适用时)的质控菌株检测染色程序;使用的每种染色方法,应有操作程序(如:每种试剂作用时间等),并遵循。
新批号及每一货次的试剂、纸片,如吲哚试剂,杆菌肽,奥普托辛,X、V、XV因子纸片等应有阴阳性质控。凝固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3内酰胺酶,除新批号及每一货次外,使用每天应做阴性和阳性质控,但商业头孢菌素试剂的8内酰胺酶试验可遵循制造商的 奄议。应验证商业鉴定系统(包括自动、半自动、手32)结果的可靠性。
诊断性抗血清试验应设阴阳性,尤其是阴性对照。
有多种组成部分的试剂盒,应使用同--于tL号的成分,除非生产商有特别说明。
应每天监测并记录CO2孵育箱内的C02浓度。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规采用的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E试验或其他)应制定操作程序(含各类病原体和/或标本的检测药物、质控标准、结果解释等),该程序应遵循适用的标准。
实验室常规采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应以参考菌株连续检测20~30天,每一组药物/微生物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频率应小于l/20或3/30。此后,检测频率可为每周一次。
每一新批号药敏试验纸片、试剂或培养基使用前,应以质控菌株验证。
应以单个菌落或纯培养物,而非混合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应有措施保证菌液浓度符合检测要求。
应建立多重耐药细菌检测方法,如苯唑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等。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操作程序应涉及对少见或矛盾的药敏试验结果的处理。
应保存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资料,并至少每年向临床医师报告。
厌氧菌:应以有效的方法检测厌氧培养环境(如以亚甲兰试条、厌氧菌或适当的程序检测厌氧系统的厌氧条件)。当厌氧培养系统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必要时通知送检者。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应在实验的每天用适当的阳性和阴性质控验证;荧光染色应每次以阴性和阳性对照验证。
真菌:直接染色(如:抗酸染色、PAS、吉姆萨染色、墨汁染色)检查患者标本的,应每天做阴性和阳性质控(某些染色如吉姆萨染色,玻片本身作为阴性质控。KOH制备的玻片 不需要质控)。
病毒:连续细胞传代时应定期监测支原体污染(应监测阴性未传代的质控株,而不是培养支原体);应监测用于细胞生长培养液的动物血清的细胞毒性;应具备相应的细胞株用于病毒培养。
寄生虫:操作者应能方便获取参考资料(如显微照片或印刷图谱等)。
如果使用硫酸锌,应定期监测该溶液比重,比重计量程应合适。硫酸锌悬液应贮存于密封瓶。
应以目镜测微尺确定虫卵、幼虫、包囊或滋养体的大小。目镜测微尺应定标,每次更换目镜或物镜时应重新定标。
分子微生物学:应妥善存储所有试验试剂,包括缓冲液和蒸馏水,以防止DNA/RNA污染;应妥善保存含目的序列的阳性质控和含核酸但无目的序列的阴性质控。
检测患者标本的每天,应平行检测适当的阳性和阴性质控。若阴性质控呈阳性或阴阳不定时,应监测实验室工作台面、水浴箱等环境核酸,并记录监测结果及对污染区所采取的清洁措施。
如果实验室不能确定某类标本中缺乏核苷酸抑制物,则应取出患者的部分标本,以评估扩增反应的抑制性。
第四篇: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
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
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
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4.某些耐药菌检测的质量控制:一些耐药菌株如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等的IQC具体方法、质控菌株及质控预期结果参见最新的CLSI规定。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第五篇:室内装修流程、质量控制要点感想
室内装修流程、质量控制要点感想
经过室内设计流程和质量控制培训,对质量控制上有些认识。有些自己的感触。如何控制精装修住宅的施工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装修住宅施工涉及的工种门类多,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尤为突出,稍一不慎,住宅用户意见纷纷,投诉将接踵而至,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远远超过初装修标准的住宅。跟踪了部分装修住宅的施工全过程,分析了装修住宅质量控制的难点和要点,初步总结出一点经验。
一、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是质量控制的先行要素
为保证全装修住宅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必须实行总承包管理。项目应设置强有力的总承包管理班子,协调各专业各工种的施工。如果建设单位随意肢解工程,过多地自行分包,削弱总包的管理力度,将严重危害工程质量。这样建设单位既违反了《建筑法》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文,也将使自己深陷于各种矛盾的旋涡之中而不能自拔。《建筑法》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为规范建设与各方的质量行为作了明确规定,凡恪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控制就有保证,反之亦然。
精装修住宅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明确要求,及时将施工图准备齐全,做好水、电、燃气等各专业单位的协调工作。施工图纸一旦生效,建设单位不应随意修改。即使必须进行修改,也应深思熟虑,慎重对待。如果随心所欲,将破坏有序的施工流程,造成大量返工,使施工单位疲于应对。
二、精装修的设计应全面体现用户需求,不必刻意求全
设计是装修工程的灵魂。具有完美的设计风格,充分满足使用要求,装修的设计应具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大气、雅气、洋气,切忌矫揉造作。我们建议,装修与结构宜为同一个设计单位,这样可以使建筑与结构更好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协调预留、预埋等工作。设计应认真分析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如中小户型住宅的业主一般是为了满足居住要求,或方便就近工作和学习,一般的装修水准即可适应其需求;而大户型住宅的高端用户,则更多地含着享受的理念,个性化的需求特别强烈,一般装修难以满足其特殊要求。为了给大户型的业主留有自我创作的余地,我们设想,对大户型住宅,设计不必刻意求全,可以仅完成“硬装修”——即完成全部的湿作业施工、全部的管线设备安装及门窗安装等内容,而不必全部完成“软装修”——即灯具、窗帘等装修内容。甚至在设置双层地板的住宅中,可以仅完成毛地板的铺设,面层地板由业主自行完成,自行决定品种色彩。这样,留有较多的空间,让业主自行发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的效果如何,最简便的办法是通过样板房的施工来验证。样板房可以使销售对象产生直观的认识,也可以对全面的装修施工起到示范指导作用,更可以在样板房的施工中发现设计图纸与施工实物之间的矛盾,对装修的质量控制极为有利。
三、装修材料应慎重选择,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精装修住宅的材料、配件面广量大,种类繁多,加上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遴选材料、配件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应充分关注材料、配件的性能和质量标准,务必使其满足要求。首先,应严格遵守有关产品、配件的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用制度,严防以次充好,甚至将假冒伪劣产品用于装修工程。要把好材料、配件的采购与验收两大关。材料员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分别对所需材料、配件的合格证、准用证、规格、型号和数量等进行核对、验收,正确使用材料、配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装修施工,应以广泛使用成品、半成品为好,尽量减少现场加工的工作量。必须进行现场加工制作的,应设置专用场地,集中加工制作。工件加工制作完毕,须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集中加工,有利于提高加工工件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工效,有利于质量控制。
现代的建筑,提高质量已不是仅靠精工细作能解决的,而应依赖于新材料的使用和新技术的运用。我们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工程质量和质量品位。有些新技术的运用,能简化施工,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更有利于质量控制。比如,使用干粉建材施工的平顶、墙面,其质量水准与以往的中级粉刷就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应在充分了解熟悉的前提下,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大胆而又谨慎才是正确的态度。
选择材料时,尤其要注意对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控制的要求,满足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要求。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做出合格的工程。
四、全装修住宅施工要走出质量控制新路
精装修住宅的施工,应尽量采用干作业,避免湿作业。湿作业施工,工期控制难度大,不易组织合理的交叉施工,对施工现场易造成污染,不利于成品的保护。干作业施工,现场以装配安装为主,可以组织有序合理的立体交叉施工,有效地缩短工期,还可以减少现场污染,有利于成品保护。
施工单位应做好自身的质量控制工作,控制的重点应是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消除各专业各工种间相互影响的矛盾至关重要。施工前,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分析研究施工图纸,对各专业的施工图进行校核,寻找并发现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及矛盾,在图纸会审时加以解决。施工单位还应根据装修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编写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各专业技术人员作出各自的翻样图及材料明细表,总承包方据此制定装修工程的综合工艺流程图,并提出材料采购的要求。总承包方应组织各工种的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应包括各工种的翻样图、材料明细表以及根据规范标准提出书面的有关技术质量要求。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施工。事中,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检查和做好各工序的验收工作。
精装修住宅的隐蔽工程,必须严格执行验收证制度,未经有关参与各方的认可,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曾有一个工程,一个分支给水管在试压试验后,因设计修改不得不返工重做,此后未进行再次检测,后来就因为这个重做的分支给水管部位发生渗水,引起返工。
精装修的专业门类多,建议,应尽量细化专业分工。这样可以简化操作人员的复杂劳动,有利于精益求精,提高工效,更便于质量控制。有些工程,施工时,专门设一人打防水胶。由于工作内容单一,操作标准要求简单明确,易于掌握,施工人员驾轻就熟,使防水胶的涂敷整齐美观,还省工省料,效果极为显着。
五、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做好精装修住宅的质量控制工作
精装修住宅的施工特点是工种多、隐蔽工程多,使监理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施工单位自身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加上监理全面的监控,施工质量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监理单位首先应该对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在充分熟悉施工图纸的基础上,参与施工前的设计图纸会审;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进行审查;对翻样图、材料明细表、综合工艺流程图等应进行校核;应督促施工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进入现场的材料、配件应进行验收审批。通过这些对管理方面的监理,促使施工单位组织科学的、有条不紊的施工。对施工管理的监理是监理充分发挥其职责的重要领域,可对工程的质量控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施工操作的监理是监理单位的另一大职责。监理单位应对重点部位、施工难点进行旁站监理、平行巡视;应及时进行各分项、分部的检查验收。这些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应是监理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监理的工作是高智商的劳动,通过积极认真地参与,对精装修工程控制质量的贡献必定功不可没。
精装修住宅是一项新的社会需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提高管理水平,控制装修质量。我们要共同努力,迎接市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