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战略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某贸易公司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 某建设监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某水泥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某电泵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我国财务软件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11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12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会计诚信研究 13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14 Excel服务器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5 xx公司ISO质量体系与企业制度相容性研究 16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17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18 某招行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19 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财务重述研究 服装生产企业仓储与存货内部控制评价——以xx公司为例 21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GDP相关性研究 22 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23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对策 24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财务问题研究 26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2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以苏宁电器为例 29 xx建筑装饰公司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3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金融业为例 32 基于碳排放权的融资方式探讨 33 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对策
出口外贸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 35 某电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6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探讨 37 某公司降低资金成本的途径研究 38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 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积极效应分析 40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41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研究 4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连锁零售行业存货管理方法应用研究——以联华超市为例 44 试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45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4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塑料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48 JIT-VMI存货管理模式的研究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 50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股权激励及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分析 52 基于所得税税收视角的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53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54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5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58 海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xx酒店成本管理研究 60 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探究 61 基于财务决策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62 某房地产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63 我国农村居民投资策略分析
浅谈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
EVA和BSC的综合应用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影响研究--以苏宁云商为例 66 某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67 BC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家族型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电器公司为例 69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研究
民营企业筹资方式研究--以“横店系”为例 71 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内部审计的研究 72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 73 三全食品公司的财务分析 74 企业绿色体系设计 75 关于借款费用准则的思考 76 财务报告的改进及对公司发展影响 7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78 某酒业公司筹资活动管理研究 79 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80 企业年金及其会计研究 81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贷款模式探讨 82 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8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84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粉饰的方式及防范措施 8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87 企业并购中的绩效与风险研究
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发展研究——以某医药公司为例 89 某实业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90 某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优化研究 91 温州xx皮塑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92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93 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优惠探讨
TCL购并汤姆逊彩电业务的财务风险研究 95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96 我国优秀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及启示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某电子公司为例 98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99 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 100 企业民间借贷的相关问题研究 10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酒店餐饮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以某大酒店为例 103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的强化——再看会计委派制 104 商业企业新型促销方式的税务筹划 105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106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以xx物流公司为例 108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 109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有关问题的探讨 110 公司财务分析——以中石化财务分析为例 111 东风汽车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112 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额调整前后的税收对比研究 114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某药业集团中的应用与改进研究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与应用的研究 116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 117 xx袜业公司销售信用政策问题研究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义乌市外贸企业的影响研究 11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20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 122 某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23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以某镀锌厂为例 124 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探讨 125 采购业务核算的智能化判断 126 某葡萄酒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角度下某公司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128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129 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以成熟型家庭为例 130 企业筹资方式的研究 131 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制药行业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以某制药为例 133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某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以某银行分行为例 136 物流企业负债经营分析——以xx公司为例 137 商业银行的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138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139 新湖集团借壳上市案例分析及启示 140 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14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低成本战略浅析——以格兰仕集团为例 143 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144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关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及案例分析 146 中国工商银行资本管理研究 147 论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 148 审计市场定价与监管
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岗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1 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xx为例 152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其防范 153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54 杜邦分析法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155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156 某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157 杜邦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以某公司为例 158 农村村级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某镇为例 159 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以某饲料公司为例 160 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以某自动化公司为例 161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162 服装生产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设计——以某服装集团为例 163 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借款难的政策探讨 164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探讨 165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66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 167 苏宁电器资产质量分析
168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健全内部控制的启示 169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70 某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成本管理研究
171 基于某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公允价值研究 172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73 论我国上市企业融资问题
174 浅论温州市佳利达鞋业有限公司存货管理
175 从乳业巨头看我国股权激励制度——以蒙牛和伊利作对比分析 176 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与对策
177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症结与对策问题的探讨 178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探讨 179 成长型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18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8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舞弊审计问题研究 182 论资产减值准则的盈余管理影响 183 低碳经济下xx公司环境成本控制 184 财务分析在股票投资价值分析中的应用 185 某公司融资结构研究
186 制造业存货管理水平提升途径的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187 反倾销视角下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188 某公司在供应链下的采购成本管理 189 某公司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190 企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191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中的困惑及其对策 192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193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 194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路径研究 195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 19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97 内资啤酒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燕京啤酒为例 198 项目投资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199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和思考 200 论会计计量与报告的二元模式
第二篇:互联网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互联网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摘 要:互联网行业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路径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话题。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巨头纷纷采取了并购重组的方式扩大其商业版图,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从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角度分析互联网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效应以及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
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步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企业巨头们为了迅速扩大企业竞争优势,凭借其在细分市场的垄断地位频频对外收购或投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赴美IPO之际投资优酷、高德地图、恒大足球俱乐部、银泰等,为成就史上最大IPO打下坚实基础。腾讯入股大众点评、京东商城、58同城等,进一步扩大其商业帝国版图,股价一路攀升。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式进入新一轮并购高潮,对我国互联网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之一,企业通过并购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增长点、节约融资成本等财务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上市公司并购会给企业股票价格带来积极影响,给投资者正面的预期,最终增加企业市场价值,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互联网行业作为目前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以技术、客户为导向来组织自身资源。然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极快,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以高强度压力、高人力资源、高财务资源投入取得在短期内高速的发展和增长,并形成寡头垄断,控制客户以及市场,若达不到其发展的要求和节奏就被快速淘汰。因此并购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互联网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财务协同效应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协同的正面效应
一般来说,财务协同效应不仅包括企业通过合并活动实现的依靠税收筹划、证券交易等因素所带来的纯现金的收益,也包括由于资金集中使用和资金结算等金融活动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活动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果的提高。最终财务协同效应与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一起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1.提高盈利空间
(1)增加用户流量。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价值对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的盈利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如何发掘潜在用户、拓展关系链、增加流量入口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通过并购其他互联网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取用户群,增加用户使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例如腾讯收购58同城,58同城作为当前分类信息服务领域最大的服务商,除了拥有本地化服务的天然优势外,还积累了大批的中小商户资源,为腾讯的O2O生活电商领域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用户资源。其他的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及百度,也收购了不同领域的网络交流平台企业,为其战略发展提供广泛的用户基础。
(2)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纷纷打破界限,互相融合,通过互联网线上操作和宣传为线下传统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和优惠。因此现在的传统行业相当于互联网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传统行业稳定了线下业务的质量,并且控制成本,为其稳定快速的扩张业务提供有利的保障。
(3)丰富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为了巩固、扩大企业的商业版图,互联网企业并购逐渐出现多元化并购现象。多元化并购可以分散风险、获得高利润机会,并且在企业在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对于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技术和用户基础,拓展新的领域,可以扩大自身业务范围,获取利润新增长点,为核心业务提供现金支持,并且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
(4)降低成本。对于互联网企业,并购能够减少成本,其中包括技术开发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互联网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然而凭借自身的技术和固有的人力资源很难跟上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日益更新。同时,互联网企业要打造全方位的商业生态系统,必须涉及到不同方面的技术,重新招聘相关人才或者转换自身开发功能的成本会比较高,因此通过并购相关企业能够利用对方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减少时间成本。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进入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市场是许多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许多业绩良好的互联网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从而寻求并购。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半年内并购公司超过12家,包括高德地图、优酷土豆等企业,为投资者描绘了宏大的蓝图,以战略投资为策略提升IPO估值。京东在上市前得到腾讯入股,腾讯作为京东的一个重要股东,除了将原有的资源如电商业务注入京东,还会开放一部分特有的资源给京东,京东估值大大增加。
(2)股票预期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如果效益较好的收购方并购市场评价较低的的目标企业,由于并购后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市场对并购后的企业评价提高而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从而产生股票预期效应。比如腾讯投资华南城消息发布之后,华南城股票一度上涨60.83%,而后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3)提高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互联网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实现企业并购之后,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实力,降低风险,因此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比如华南城在腾讯入股后,美银美林认为,此举显示腾讯对华南城的信心以及加强双方于电商物流的合作,因此该行将华南城的资产净值折让由45%下调至40%,目标价相应由4.9元调升至5.5元,维持“买入”评级。而接着华南城获得拟于中国发行本金总额最多为43亿人币的365天期短期融资券的相关批准。
二、互联网企业并购财务协同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获得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等许多财务上的正面效应,但是并购过程中以及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中由于并购双方的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的不同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甚至会在财务上带来负面效应。
1.整合风险与成本。企业规模增长,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协调难度加大,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互联网企业在整合过程涉及战略、技术、专利、人力等多方面的调整,整合成本增加。有些互联网企业并购只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而入股目标企业,没有全资收购,在整合过程可能会遇到较大阻碍。另外,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往往被高估,并购后其经营业绩未必能达到预期水平,从而使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都无法有效发挥。比如国内户外用品企业探路者收购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户外运动交流网站,收购绿野网后在短期内对探路者公司经营业绩没有重大影响,绿野网年收入低于公司年收入的2%,原因是户外旅行综合服务平台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期,该平台在探路者入股后的前三年实现整体的盈亏平衡,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对探路者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探路者与绿野网在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投资后若不能对标的企业进行有效的企业文化理解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整合,可能给公司业务整合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一定的风险。
2.经营风险。我国互联网企业成长时间较短,产业环境变化迅速,企业急于通过并购丰富盈利模式以期做大做强。因此在实施并购时,如果盲目地进行扩展经营领域,特别是进入一些非相关性的新领域,就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互联网企业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网络优势,若新业务涉及企业不熟悉的与现有业务无关新领域扩展时,企业在要承受着技术、业务、管理、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腾讯入股大众点评,不仅给了微信支付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也让大众点评获得了微信的基础平台和支付支持,然而大众点评无法获得微信带来的流量优势。
3.融资风险。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一般通过债券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然而我国互联网企业融资途径较少,主要通过海外上市以及风险资金投资。但是,这类资金受到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投资者的投资意向以及政府监管等因素的制约,支持企业并购的难度很大,也不易迅速见效。因此,企业往往主要依赖债务性资金,但是高负债导致高额的资金占用成本和财务风险。同时我国互联网企业大多选择海外上市,并购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造成市值下跌,容易引起外资对我国优势互联网企业的公开市场收购,给企业带来发展的风险。
三、建议
企业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在并购之前必须结合互联网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并购之后给企业带来的的财务效应,评估其正面效应以及负面效应。
1.衡量企业并购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是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评估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寻求最佳经济决策。首先互联网企业在计划并购前应考虑并购所带来的的短期效益以及长期效益。短期效益一般风险较低,在公司层面可以进行分析预测,比如股票预期效应等。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技术不断创新变化,企业间竞争激烈,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协同效益在未来的发挥难以预测。因此企业应该评估并购行为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在这基础上对长期效益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并购成本也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成本包括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收购成本、谈判成本、沟通成本、信息成本等,这些与并购的方式有关,是能够预测和控制的。但是对于长期成本,尤其是在整合过程中的改制成本、注入资金成本等等,这些成本是难以控制、不断变化的,应该进行充分的评估。
2.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
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是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资产收购是指收购者以支付有偿对价直接取得目标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有权的一种收购方式,可以直接取得目标公司的优质资产而不影响目标公司的股东权益。股权收购是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者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通过并购行为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若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供应渠道、销售渠道等资源本身感兴趣,应采取资产并购。但是要资产收购会增加整合成本,逐步过渡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可能短期受到影响,而目标公司长期经营的而建立的品牌知名度让渡到新企业时不能确保100%被认可或对接。同时,资产收购不能控制目标公司的发展方向,对互联网企业整合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生活圈的战略规划存在不利影响。因此,股权收购相对更适合互联网企业,能够增强对目标公司的控制,使得目标公司的发展与本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但是对于股权收购,收购公司应考虑选择全资控股或者部分控股。全资收购能够对目标公司绝对控制,但是一般收购成本会比较高。因此较多互联网企业选择部分控股,与目标企业组成战略合作联盟。
其次,企业要评估财务状况选择适当的支付方式。根据并购支付工具不同分为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现金支付要求收购企业在确定的时间支付一定的现金,因此对企业的现金流具有较高要求,并且要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融资能力、财务风险等。互联网企业对现金的需求比较高,对技术、市场的开放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现金支付并购方式有一定的风险。而股票支付不需要并购公司消耗大量的资金,直接用股票作为支付工具来支付并购价款,因此不会影响现金流量。但是股票支付需要考虑稀释股权对企业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泽南.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风险[J].企业经济,2012,6.[2]黎富兵.论企业并购的十大财务效应[J].经济研究导刊,2012,6.[3]阮飞,李明,董纪昌,阮征.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以及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4]李郑巧.联想海外收购业务后的跨国企业财务分析[Z].财税论坛,2011,8.[5]杨文杰.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效应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
第三篇:产业演进中的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
产业演进中的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
作者 :俞丽辉 马 静 杜润清 更新时间:2011-1-20
武汉网站建设
服务内容为:网站建设、域名服务、虚
拟主机、网站优化、网络推广...武汉网络营销
服务内容为:网络营销、创意营销、整合营销、论坛营销、博客...武汉网络公关
服务内容为:网络公关、网络维权、品牌推广、危机事件、形...摘 要 产业演进理论认为并购是进行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并购史的研究,引出我国现阶段并购现状,指出面临国外大企业的冲击,中国企业只有走并购之路,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住脚步。同时对我国并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并购企业借鉴。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产业演进 企业文化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产业演进理论指出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这四个阶段,而并购是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由于加入了WTO,为我国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将中国企业推向了世界,即在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将中国企业推向了高手林立的世界舞台上。而从中国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的企业有很大差距,加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合理(股权比较集中,大股东的“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公司经营效益的提高,导致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外部压力较弱,不适应目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的大环境下取得成功,就必须要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合并各方的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住WTO的冲击。可见,在产业演进中,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问题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并购的历史背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从1897年起已掀起了5次并购浪潮,先后间隔期为10年。第一次并购浪潮主要是横向并购,并购集中在资源行业;第二次并购浪潮主要是纵向并购,产生大量垄断寡头;第三次并购主要是混合并购,目的在于经济的扩张,企业多走多元化道路;第四次并购的背景是多元化的失败,所以将核心放在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第五次并购主要是由于管制的放松产生的战略并购。所以综合美国的并购史来看,企业的并购历程实际上是一个垄断与反垄断的过程。
中国企业的并购是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有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也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各方利益主体在中国企业并购及并购整合中的行为取向。通常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并购,只能称之为“行政性企业重组”的准兼并;而真正的并购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产生的,随着中国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并购对搞好企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有重要意义。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并购随着政策的变化分为4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84~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企业并购是1984年出现在保定和武汉两地。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并购的数量少、规模小,且并购主要发生在少数城市的少数中、小型企业中;并购基本是在同地区、同行业、同部门内的企业间进行;行政的干预色彩较浓——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程序,主要是政府从产业政策角度考虑促进企业间的兼并;且这期间的并购沿着“扶持先进,淘汰落后”的路子展开,所以多发生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
(2)第一次并购高潮。这一阶段从1988~1989年。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正是这种政策的推动,在20世纪80年代接连有6 226户企业兼并了6 966户企业。这一时期并购特点,在兼并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增加,由一对一的单个兼并转向一对多的复合兼并;兼并的动机由消灭亏损转向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兼并方式也多样化。
(3)低落阶段。在1989~1992年期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紧缩,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并购势头回落。这一时期并购特点是随着产业演进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地方出现行政强制性“拉郎配”现象。
(4)第二次并购浪潮。从1992年至今,在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这一时期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特别是到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纷纷涌入国内,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走并购之路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迫使国内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并购。这一时期的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强强联手”;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大量出现,外资大量并购国有企业;由财务并购转向战略并购的局面,如“买壳上市”的战略并购使一大批企业(海尔、青啤等上市公司)壮大起来了;并购方法日渐成熟,如海尔的“吃休克鱼”、文化注入式兼并模式等各种新型并购技巧纷纷涌现,使国内并购的效益更高。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我国企业并购兴起的动因,主要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从上述我国企业并购史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
(1)利润最大化动因。规模经济理论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发展规模使企业的成本最小化,这是并购的主要动机。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而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手段比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费用更低,所以通过纵向并购降低交易费用越来越受关注。范围经济理论认为,通过购并可以获得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的剩余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获得与现有企业互补的资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势力论认为,通过并购增强企业市场力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2)加入WTO后,面对全球并购浪潮,政府主导企业并购。在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经济内部的产权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效益,正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并购形式展开。同时由于加入WTO,国外大型企业纷纷涌入,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进入,而目前中国企业尚缺乏与国际大集团相抗衡的核心能力,所以国内的大型百货公司不得不走合并的道路来整合优势资源,如上海市第一百货跟华联商厦的合并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现阶段的并购战略的重点在于产业链与产品链的整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并购优化产业资源。
(3)低成本扩张和免税政策动因。通过并购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进入该行业,并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在并购之后迅速置入本企业的文化,帮助管理收购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并购其实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税
收筹划,使并购的活动以非现金交易的形式进行,可以帮助企业合法避税,正如国美电器的上市,将资产从3亿增加到88亿却不用交税。所以很多企业就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合并或上市,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税金支出。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已艰难地经历30多个年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极为广阔的前景。但根据据现在的情况看,要让它健康地成长,成为优胜劣汰和资产调整的重要手段,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政府对企业并购行为的不当干预。我国的并购多是政府“拉郎配”,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多,使企业在并购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为本企业成长增添热量,这就丧失了并购的职能。而且很多的并购只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并不考虑企业是否有兼并的实力和兼并的正确时机,硬性兼并,会与企业本来的发展愿望相悖,破坏企业前进的道路。所以,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市场、坚定企业发展方向、完善企业的组织职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要盲目兼并,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性经济的发展中站稳脚跟。
(2)并购后管理能力能否适应规模扩大了的企业。国内有的企业家在管理原来的企业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但一旦并购完成后,企业规模一下子扩大了,管理能力就跟不上了,结果使原有企业的利益也受到损失。1996年12月底,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宣布兼并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在当时被称为是一桩“美丽的姻缘”,但不到一年,由于新组建的企业规模庞大、管理难度增加,波音飞机公司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亏损。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吸取西方的并购经验,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避免管理者个人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而非从企业的长远角度考虑而进行的并购活动,同时强化管理者的意识,不要片面追求企业规模达到多元化经营,而是要战略并购,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升业务能力。
(3)公司治理结构不清,致使员工不能投入工作是整合的最大障碍。并购完成后,加强对并购后企业的改造,调整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转的效率。由于合并前各公司的经营方式的不同,并购后的新公司可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如一家管理非常分散,而另一家却习惯于高度集权控制,合并后就会带来问题。
目前,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常有集权型(U型)、分权型(H型)和事业部制(M型)三种类型。集权型的特点是利用层级制对企业实行控制,其特点是稳定但反映速度慢;分权型实行的是母子公司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特点是反映灵活但不易集中;事业部型通常是半自主的利润中心,特点是利润分配要依赖大公司总部的决策,同时总公司利用适度的科层结构和市场机制对事业部进行控制。解决股权分置之后的上市公司,公司所获得的控制权和并购能力的提高,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和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具有显著的针对性。
(4)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整合问题。对于购并双方来说,都有自己特征的企业文化,所以要对文化进行整合,目的在于集中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种:历史性——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所以并购时要考虑国别、民族、产业、地域的文化特征差异;人本性——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异质性——由于企业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初始物质和知识资源条件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构成企业间文化的差别;凝聚性——员工间的一种共识,并以此产生的共同的责任感,使企业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由于企业不同的文化特征,使购并双方企业间在文化上存在冲突。企业并购是组织机构调整的一次变革,这必然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形成强大的冲击,并能带来很大的差异和不适应,这也给组织机构调整带来诸多问题,有时十分严重,并可能导致组织创新难以进行。一个看起来高度和谐的组织,或者一个表面上看能够带来并购协同效应的组织,可能潜在着严重危害双方和睦共处的文化。所以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真正的并购才刚刚开始,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把握机会,用战略的眼光来实施并购,只有这样才有能力面对国际性的大企业的压力,才能在竞争中成为一棵常青树。
参考文献谭伟东.公司文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甘碧群.企业并购整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张曙光.集团化过程中的产权重组和企业并购[J].天津社会科学,1998(4)4 韩世坤.全球企业并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曹永刚.并购策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四篇: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
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兼并活动已从单纯的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发展为混合型兼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纯粹混合兼并有可能是为了谋求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那些发展时间较长,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往往有相对富裕的现金流入,但是苦于没有适合的投资机会,而将资金用于股利的发放。长此以往,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加暗淡,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其管理当局希望能从其他企业中找到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从而形成资金供给。与此同时,那些新兴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其内部资金缺乏,而外部融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加之企业负债能力差,获取资金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特别需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并在供求之间搭起了通道。两种企业通过兼并形式形成一个小型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效益,另一方面得到了充裕的低成本资金,可以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使得兼并后企业能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这也正是财务协同效应的意义所在。
例如1987年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对大众食品公司的收购。飞利浦·莫利斯公司是从事烟草经营的企业,但是烟草业规模由于“无烟社会”运动的发起而逐渐缩小。因而将其资金投向食品工业,这为食品公司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对于食品公司而言,新产品的开发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这一成功的兼并使资金流向了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在合并后的企业中形成了显著的财务协同效应。
第五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企业兼并和收购论文)毕业论文
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中文摘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宗旨,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它产生的动力就来源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企业并购具有多方面的效应,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分散企业经营风险,还能通过并购达到一定的规模,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但初始动机总是与节约财务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其直接动因就是财务协同效应。
[关键词] 并购;协同效应;分析
【Abstract】The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is the purpose of entrepreneurs engaged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s a commodity economic activities is no exception, it comes from the mo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motivation.M & A has many effect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disperse the risk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t also achieve a certain scale throug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increase the market share of enterprises.M & A is a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balance process, but the initial motiv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aving financial costs and reduc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sts, and the direct cause is financial synergy effect.【Key word】Merger and acquisition;synergy effect;analysis
目录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协同效应相关概念.......................3
二、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3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及意义.............................4
(一)收入和成本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盈利能力..........4
(二)实现合理避税效应................................4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能力......................5
四、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5
(一)整合财务管理目标................................5
(二)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6
(三)整合资金管理控制................................6
(四)整合并购公司权责明晰............................6
五、结论.................................................7 参考文献
...............................................7 据美国调查公司汤森路透统计,2016年1-6月发布的我国企业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总额达到上一年同期2.1倍的1225亿7240万美元。占全球海外并购总额的20.7%,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超过德国(18%)和美国(12%)位居首位。2016年全年可能超过2千亿美元。研究并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使我们能够把握并购的脉搏,进一步加深对并购的理解。企业兼并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们对其研究分析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关于其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仍未能形成定论。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协同效应相关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的总称,是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经营决策控制权(部分或全部),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如现金、证券及实物资产等去购买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股权或实物资产),并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经济行为。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内部财务资源的整体协调,促使联合企业财务能力增强,从而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财务协同效应不仅包括由于税法、证券交易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包括由于资金集中使用和资金结算等金融活动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活动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果的提高。财务协同效应最终将和经营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一起协调配合,促进企业集团运作效率提高,从而使整体价值得到增加。
二、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
并非所有的兼并都能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因为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兼并过程中必须有一方(往往是收购企业)资金充裕,由于缺乏可行的投资机会,其资金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状态,通常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需求增长速度低于整个经济平均的行业增长速度,内部现金流量可能超过其所在行业中目前存在的投资需要。因此,收购企业可能会向被兼并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
其次,被收购方往往缺乏自由现金流量,而其行业的需求部分或会增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类企业可能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资本投入和积累都较少,经营风险较大,难以直接从外界得到大量的资金或资金成本过高,使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所以他们也希望通过兼并获得低成本的内部资金。
最后,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资金分布必须是非相关的。只有当一方具有 3 较多的自由资金,而另一方同时缺乏资金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财务协同效应,否则效果会受到限制。例如,收购方的年平均自由现金流量过剩,但是在其经营高峰期的一个月中,自由现金流量恰好为零,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被兼并方的经营高峰期,也非常需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将难以通过内部资金流动的形式发挥财务协同效应。因而企业应通过资金预算等方式合理配置自由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保证财务协同效应的最大发挥。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及意义
(一)收入和成本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1.营业收入的增加。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整合后的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总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战略优势和对市场控制力的增强等。首先,在市场营销上,并购后会改善以前效果欠佳的广告、薄弱的分销网络和不平衡的产品系列等情况;其次,某些并购能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使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下,增加未来经营柔性;最后,企业并购另一企业而增大其市场力量,致使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强。
2.产品成本的降低。业兼并整合后,经营效率可能比独立经营时更高。通过收购兼并而获得的经营高效率可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生产、管理规模经济的实现。兼并前两个独立的企业可能至少其中一家没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和管理能力过剩,因此,通过兼并整合,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充分发挥中高层管理潜能,可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其次是兼并整合后,相关经营活动的协调更容易且能够实现技术的转移,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最后是其他已有资源的统筹利用。比如不同生产或销售期的产品在仓储时间上对库房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单位存贮成本。
(二)实现合理避税效应
并购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在投放到被并购企业中时可以根据税法的某些规定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括亏损递延条款,即企业当年的亏损可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
比如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结转,用以后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同时相关法规又规定:“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4 以前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以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因此,如果被并购企业存在未抵补亏损,而收购企业每年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利润,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取亏损公司的控制权,利用其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来利益。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能力
一方面,并购可以为优化资金需求时间分布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企业内部资金而言,由于混合兼并使企业涵盖了多种不同行业,而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报速度、时间存在差别,从而使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分布相对平均,即当一个行业投资收到报酬时,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项目,待到该行业需要再投资时,又可以使用其他行业的投资回报。通过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始终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可调动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达到优化内部资金时间分布的目的。
另一方面,并购可以使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混合兼并使得企业经营所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经营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方案。企业从中选取最为有利的项目。同时兼并后的企业相当于拥有一个小型资本市场,把原本属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职能内部化了,使企业内部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企业投资报酬率并明显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并购活动能够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如果被并购方负债率较低,并购以后会降低并购方的整体负债率水平,从而提高融资能力。企业并购后,规模和实力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获取低成本资金。
四、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财务整合是企业扩张的需要,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财务整合应在公司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指导下,将财务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进行合理的整合,追求公司人、财、物的配置结构最优化,全面提高公司的资源运行效率,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主要措施包括:
(一)整合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中环境因素变化对理财活动影响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目标。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般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的目标函数.并以此展开厂商行为的分析。但在财务理论中,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到了普遍批评。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 5 价值最大化是目前较常用的财务管理目标。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只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也兼顾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是与债权人的利益相一致的,而且兼顾了经营者和其他员工的利益;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二)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是保证并购公司有效运行的关键。组织结构的设置要与企业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大小相一致。如果企业经营过程复杂,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量大,财务组织机构就应相应大些,内部分工也应细些,并可考虑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按其职能的不同划分开来,反之亦然。财务组织机构部门的责权分工必须明确,并能相互制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精简、高效的要求,防止岗位重叠,人浮于事,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效率的工作环境。
并购双方在实现财务机构、财务人员的整合后,接下来的重点便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只有人员、机构、制度三方面的整合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为并购公司对被并购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奠定基础。财务制度的整合归根结底是企业所实行的一系列的财务政策的选择。财务制度体系整合包括投资制度、融资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利润管理、工资制度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整合,对于外向型并购公司,还包括国际财务管理的整合。
(三)整合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后通常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并购后的资金管理非常重要,财务整合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要满足并购后经营调整和组织调整对资金的需求。即提供充足的资金以支持经营、组织的调整,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多方面的资金支援。为此,并购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对目标企业的资金控制,实行一体化的资金运作。在资金使用上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实现对目标企业资金统一调控的目的。
(四)整合并购公司权责明晰
并购公司为了有效地运营及有效控制,通常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管理的具体形式,则因并购公司的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但无论怎样,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企业,必须使每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要有十 6 分明确的权责范围,做到权小责小,权大责大,权责紧密结合。并购公司只有构建起这种梯度明确的权责机制。才能有效实现战略与战术、投资发展与生产经营,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收益与支出的有效整合,保证公司持续、稳定经营和高速发展。
成功的财务整合是并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来自于财务整合过程。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核心内容,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并购后的财务先行和成功整合,为其他资源整合的成功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财务的成功整合也有利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斯蒂格勒(Stigler)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主要靠内部扩张起来的,兼并作为资本集中,是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分析了财务协同效应实现的前提及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总结分析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归纳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探讨,旨在能为企业并购战略制定与执行提供指导,也为对我国企业并购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作充分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 齐艳秋,王春.论并购后整合战略[M].北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
[2] 夏新平,宋光耀.企业并购中协同效应的计算[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03 [3] 宋耘.并购绩效的协同效应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7,03
[4] 冯福根,吴林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08 [5] 张宏霞.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J].企业管理与改革,2008(8).[6] 程增先,胡金书.重组公司的财务整合[J].经济论坛,2002,09 [7] 刘克飞.试论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J].中国商界,2009,09 [8] 朱宝宪,吴亚君.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05 [9] 胡秋燕.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J].新疆农垦经济,2003(3).[10] 包明华.并购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 刘乐荣.论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J].上海会计,2005,01 [12] 初宜红.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解释[J].山东社会科学,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