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匹配研究(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匹配研究
作者:马锐军 张 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2期
[摘要]文章针对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能本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主线,采取其他的方式和途径作为配合来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匹配的对策。[关键词]企业并购;人力资源匹配;能本管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马锐军,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张勇,辽宁鞍山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运分公司,辽宁鞍山,114000[中图分类号] F27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6)12-0061-03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时候常常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即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能够达到最优配置。但是对企业是什么及企业的性质则没有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则在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森等研究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他们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的最基本的性质。企业是由中心签约人与要素所有者签订的一系列的合约,合约可以是完备的也可以是不完备的,这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的情况而定,因而企业是合约的产物,企业的边界就是合约的边界[1](P5-7)。当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合约的边界将发生变化。这也为企业并购奠定了理论基础,即企业并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互独立的合约重新签订新的合约关系。为什么并购要比单一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优势,这有它的理论基础和动因理论。理论基础有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成长理论、竞争力理论、能力理论和博弈论等;动因理论则有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代理理论、信息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价值低估理论和财富再分配理论等[2](P25-44)。于理论基础和动因理论本文因篇幅所限将不做研究。但是它们的确为现实企业并购给予了理论性的指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企业做大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企业通过内部的积累进行发展;二是企业通过对外部市场进行并购。但是如果我们去研究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如沃尔玛和花旗集团等)及中国大型企业的成长历史(如海尔、海信和长虹等)都不难发现,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很少有企业不是通过企业并购活动发展壮大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选择模式。但是企业并购不一定会成功,科尔尼公司在1998~1999年对全球115个并购交易的调查表明,58%的并购交易未能达到预期价值目标而以失败告终[4],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的比率,我们需要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活动加以研究。一般而言,企业并购有三个阶段:一是战略选择阶段,二是并购实施阶段,三是并购整合阶段[5](P5)。然而前两个则是企业的战略、理念、愿景和规划,至于并购能否成功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则是并购整合阶段,因而它也就成为并购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企业并购整合阶段有整合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组织和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不同的客户及其他的各项业务活动等。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每个企业都能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不论这些优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即企业的各种战略制订活动和利用稀缺资源的能力都是由员工来完成,各种理念、行为和文化的形成也都是由员工来塑造和规范。而且,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以其价值性、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6](P214-216),当企业发生并购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企业中的员工而不是诸如文化和财务等方面,这种冲击将会对员工产生影响。因而首先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或匹配机制的研究。我国学者罗谨琏从提高绩效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源整合是指组织通过运用组织制度、激励、文化等手段与组织成员在目标、愿景、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互相整合、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形成高凝聚力的团队的过程[5](P18)。本文针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发现所有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必须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能力,才能够有效执行和落实并购整合的过程。因此,笔者将从人力资源能力匹配以适应企业并购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根本之所在。通过对员工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及其他不利于公司经营效益提高的问题,特别是员工流失问题和经营绩效的暂时下降等,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可行性的方案:(1)要解决员工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需要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员工明白公司的愿景建设和规划;(2)要避免公司优秀的人员流失现象的发生和经营绩效的下降,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采取适当的文化冲突管理;(3)要解决(1)和(2)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层团队;(4)要充分发挥以上三点的作用,必须紧扣能本管理的思想及加强公司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使公司有合适的人力资源供给使得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匹配达到充分的一致性,也需要完成以上三点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这也为公司的其他整合活动提供了应有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企业并购的成功。
企业并购阶段对员工心理上的影响有:对企业信任度的降低、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的缓慢使人发生猜疑、员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等。在行为上的影响有: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无效、个人或部门产生协作困难、权力的扩大或弱化现象等[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有效的沟通和明确的愿景表达。沟通的目的是领导层或管理人员为了让并购双方企业员工对企业并购的支持和认可。虽然领导层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沟通指明公司的前进方向及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完成任务,但是,如果员工对并购不理解及心理上的障碍未解决,会使并购整合中各项业务工作进展不顺,从而影响并购整合的整个计划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选择非正式的传播渠道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媒介。因为在并购开始,员工会认为领导层传达的指示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以及领导者缺少对员工足够的承诺及在措辞上的含糊不清,尤其是关于裁员问题等;另外,员工提供的相关反馈信息也是无效。然而通过非正式的传播渠道可以更迅速和有效地传达员工的需要和意愿,使得员工明白到底并购是出于何种状况及原因是什么,从而为并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此外,在沟通中不断地强化公司的愿景,愿景给新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定位,使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和进取在愿景的构想下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感。而这种方向感使得公司在做出一系列有关公司重大的决策和规划的时候,领导层能够充满信心地发起变革,并且员工能够支持和理解这种变革,从而使得沟通效果达到最大化。
企业并购中的人才流失和经营绩效的下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解决。制度建设为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匹配的成功提供了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管理模
式是本文在制度建设中重点强调的。对新并购后的公司激励机制主要是重建科学的薪酬体系,对员工实行股权激励,采取目标管理方式诱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对员工的行为采取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奖励员工勇于冒险的精神,对员工的失败不予以惩罚,鼓励好的想法和提议,提供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公平的晋升机制。但必须淘汰那些严重不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员工(如态度和技能、工作效率等),适当的员工淘汰可以提高并购的整体效率。但是应该采取柔性的解雇技术和手段,尽量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此同时,对被解雇的人力资源采用合理的安置,在理性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的方式,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暗示、沟通和合理的补偿方式是比较好的解雇方法。企业尽可能避免离职员工对公司的不满情绪,从而减少给公司造成负面的影响。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针对不同公司的领导风格及管理理念采取适合的管理模式,未必是实施统一的管理方法,人们适应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需要时间的酝酿,应采取多元化管理策略和方式,保持并购整合后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人文性、可塑性、系统性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不同[7](P202)。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评估相当重要,不同企业文化的注入方式对于企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对双方员工接受的,而且体现了并购后企业价值观和愿景的文化,从而通过文化凝聚力的方式促进公司业绩的不断增长。但是员工固有的行为方式很难改变,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中加以培育、塑造、突破和升华,减少文化冲突的存在。心智模式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引入的。它是指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7](P202)。但是人的心智模式一旦形成,还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限制了我们思维的界限和做事情的方式。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不仅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且会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它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成为寻找突破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把心智模式的改变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虽然人们适应一个新的文化需要时间,也需要一定的修炼方可到达,但是它的确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去适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很少考虑这种文化是自己的还是从其他公司移植而来的,这也是我们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需要重点所培训和开发的内容之一。
建立有执行力的领导层团队是使企业并购当中有效沟通、愿景规划、制度建设和文化冲突管理顺利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企业并购中,新公司的领导层不仅应该迅速到位而且需要有一个好的执行力,在一个缺乏支持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适当的决策并非易事,这需要领导有很强的判断力、决策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领导层也必须要控制整个并购局势,并且对并购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清楚,从而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出相应的计划和实施安排,以便有利于企业并购的成功概率[8]。
能本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企业并购中所重点强调和建设的环节,它为企业并购的各项整合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的转变,如今在企业中所倡导的能本管理中能力是推动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和壮大的关键要素,企业也是把能力作为根本的或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9](P23-25)。也只有能力提高了才可以使得沟通、愿景规划、制度建设和心智模式的改变及领
导层团队的决策,因此必须以能力的提高为主导因素。在企业并购中,因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内部运营环境的改变会使员工能力和工作岗位发生不匹配的现象。我们应该按照“有为应有位”和“有位应有为”的能岗匹配制度,采取积极和合理的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其他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这种不匹配现象采取逃避或漠视的态度,暂时的不匹配会使整个并购或变革流程受到阻碍及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业绩增长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使能岗匹配制度在企业并购当中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在并购整个阶段及时给企业员工的德能以引导和感化,技能的培训和开发及智能以挖掘和开导。为了实现企业并购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应以能力为核心把企业创建为能力型组织,以应对整个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充分挖掘能本管理的四大机制:能力发现机制、能力利用机制、能力开发机制和能力竞争和舍弃机制[9](P44-47)。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为公司带来最大的价值创造。其次在企业并购执行过程中加强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匹配,从而使并购后整个公司业绩增长和长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人力资源供给保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等。这种能力建设应该包含公司全体人员而不是特指其中的一部分。
企业并购的发展速度在21世纪将会越来越快且交易金额不断增长。企业并购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企业的并购,跨国公司的并购在20世纪(如2001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及2004年中国联想收购IBM全球PC等)异常活跃。虽然并购的失败案例也会发生,但是,从整个全球范围来看并购趋势不可逆转。为了使并购整合成功,我们应先从人力资源能力匹配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配合其他的整合活动,从而使得企业并购能够成功。[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并购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扬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3]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4]马克思M 哈贝,佛里茨·克劳格,麦克R 塔姆.并购整合 并购企业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罗谨琏.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源整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6]王云英著.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跨国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实证分析研究[EB/OL].中国期刊网.[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8]齐艳秋,等.论购并整合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9]戚鲁,杨华.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二篇: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
------------------
如果企业核心人员在购并后感觉到自己被排挤在圈外,他们就会开始精心准备简历。
购并消息的宣布向市场发出了鲜明的信息:你将带领企业进入新的成长时期,你会积极寻找企业扩张的机会,你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不幸的是,购并也向竞争对手和猎头公司发出了鲜明的信息:从你的公司中挑选人才的机会也成熟了。
竞争对手们知道,由于购并,你的员工将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这份工作。即便有,这份工作在哪里,收入如何,或他能否适应新的组织结构,他的工作表现如何被评估。通常,骨干分子会在消息公布后的五天之内,也是谣言漫天飞的时候,收到猎头的电话,无一级别可以幸免。
长期以来,购并带来的法律、财务以及企业运作方面的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今,参与了收购兼并活动的经理们意识到,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在企业变更时处理好人事问题,才是使购并交易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核心因素。最近一次调查中,来自巴西、中国、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的高级经理们,75%以上的人认为,留住人才才是购并成功的关键所在(图示1)。
人力问题也是购并失败的主因。你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你想挽留的人在双方公司磨合期结束后的确留了下来。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雇员挑选。雇员挑选的内容和进度由购并的性质决定。购并的形式有四种:维持独立日常运作;接管法,即收购方接管被收购公司;双方公司地位平等的合并;以及革新法,购并后成立的新公司,实力远远超过原有的任一家公司。
如果公司决定仍旧各自独立运作,事情基本保持不变,大多数员工仍留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那么,当务之急是澄清和确定高层经理的位置。
在接管法中,通常作法是收购方的管理层继续留任。不过偶尔也有这样的个案,被收购方的管理层十分出色,也保留了下来。有一家名列财富前500名的化工公司用接管法收购了另一家管理层较弱的化工公司。他们很快发现,被收购方的管理层在某些领域表现十分出色。所以收购方迅速确定了对方队伍中的管理人才,开出丰厚的条件,诚意挽留。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中,稳定被收购方的人心要比进行繁琐冗长的员工评估要重要得多。
真正的挑战存在于第三、第四种购并方式中。双方地位平等的合并中,每一个职位,都要对双方公司有关员工进行评估,采用“优者胜出”的解决方案。在变革法中亦是如此,采用“最优者胜出”的方法(见嵌文:采访Jon Boscia)。
当然,这些解决方案不可能马上奏效。因此,重要的员工在购并后的不安定期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甚至在你没来得及发现谁是重要人才时,他们已消失了。为了留住人才,员
工评估挑选工作开展得越早越好。经验证明,花费6-8周的时间可完成对企业各级员工的挑选任命。通过迅速展开筛选工作,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企业可将人才流失率降到最低,促进购并的成功。
如果购并的目的是寻求企业发展而非提高经营效率,人员的整合应该推迟
如果购并的目的是寻求企业发展而非提高经营效率,人员的整合应该延后进行。思科公司(CISCO)是这方面的楷模。在进行了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收购之后,思科花了3个月的时间,筛选并淘汰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增长的整合行为。
无论购并以何种形式进行,人们总希望进程越快越好。其目的是稳定市场和员工。但这样会分散高层经理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在企业变革中完善企业。在任何的购并中,带来企业价值增长的机会才应是推动购并进程的动力。
采访 Jon Boscia
1997年,林肯人寿保险公司收购了信诺(CIGNA)的个人寿险和养老保险业务。这项收购是将公司从综合性保险公司转变为专业金融服务公司的步骤之一。1998年,林肯又收购了安泰(Aetna)的寿险业务。这次的整合很复杂,因为收购行动牵涉了三方。这两次的收购被分析员们认为是成功的,因为林肯公司在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方面都超越了目标。在下面的采访中,林肯的首席行政长官Jon Boscia、两次收购行动的首席整合长官Mike Walker和麦肯锡的Andrew Appel讨论了这两次收购给林肯带来的挑战。
Jon Boscia:我认为,我们的挑战首先是赢得分销商和基层员工的热情支持。我们购买的机构和我们原有的分销渠道极为不同,我们相信,关键的挑战是使新购买的分销渠道依旧保持高盈利能力。我们曾经担心,新的分销渠道会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对高档的分销渠道所知有限,不应该买下它们这样高档次的分销商。
一个相关的议题是信诺的员工问题。那些来到林肯的员工原本在信诺和安泰工作得很愉快。当他们突然来到新机构时,他们会问,“在这里,他们会看重我吗?”“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我能相信他们吗?”那正是你的对手紧锣密鼓从你的公司挖走最优秀人才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与我们在Fort Wayne的现有的寿险业员工沟通交流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们都是优秀的有能力的员工,而我们却要把寿险业务的中心转移到Hartford(原信诺的总部所在地)。我们想让新员工对他们的技能感觉良好,又不想疏远老员工。
采访者:在你们采取的行动中,哪一步特别有效?
Jon Boscia:我们马上来到被收购公司的员工面前,把公司和我们个人都介绍给他们。我们在那里接受了所有的提问,对有关收购意图和购并程序的问题不做任何回避。我们开诚布公,并在消息公布的当天就赶到了那里。当你在24小时内出现,效果会好得不能再好了。我们当场任命了整合行动的负责人,Mike(Waker)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与我们FOrt Wayne总部的寿险员工会面,林肯绝大多数的寿险员工都在那里工作。我们必须解答以下的这些问题:“我们是购买方,而不是被收购方,所
以我们为什么要丢掉工作?”“你们准备怎么对待我们?”“这种运转程序能有效吗?”在交易对外公布之前,我们就已做出了许多决策,所以我们可以马上来到员工面前。我认为,使员工人心稳定的原因是,这次收购是仔细筹划的一次行动,而不是我们事后要收拾烂摊子的冒险投机行为。
Mike Walker:我不认为有很多公司能够做到我们在消息公布当天所做到的。我们有一份重要人物的名单。当天,我们便在现场和这些重要员工见了面。我们由高层员工组成的队伍在消息公布后两小时内就和重要的分销人员通电话,告诉他们“我代表Jon Bonsia,我想告诉你,这次收购成功,我们十分激动,你是收购的主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会告诉他们,“我们三天之内会在芝加哥举行会议,希望你能出席。因为在会议上,我们会详细解释林肯为什么要做出这次收购,以及你对公司是如何的重要。”
采访者:这些通话造成什么影响?
Jon Boscia:百分百地挽留住了人才。我必须说,这特别有效。在收购过程中得到重要员工名单分外重要,因为在我们这行,人才是企业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即使你大笔地花钱,生意仍会走下坡路。企业整合比购买整个公司更难找准真正的人才。你不认识那些人,而许多真正的核心人物负责数项业务,所以他们可能不在企业组织图上。你必须深挖下去。
Mike Walker:当我们在费城的四季酒店和信诺进行初次会谈时,我们拿着他们的组织结构图,刨根问底:“谁是我们必须留住的关键人物?”
Jon Boscia:你必须尽早发现人才,即使他们是低层的员工,有待提升一两个级别。让有能力的人担任领袖,会使企业脱胎换骨。这也许会造成紧张气氛,但你对此只有忍耐。再次声明,迅速地出现在员工面前,充分沟通,在人们听到语言之前澄清事实,尽管有些事要待以后才能公开。告诉人们目前你所不知的,向他们保证你在知道后一定告诉他们。如果你直截了当,他们就会理解收购的目标所在——游戏的结局如何——当人们一直能够了解最新进展时,你已在通往收购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人员评选的四种方式
用“接管法”或“变革法”进行收购时,会采用“优者胜出”的方法。这时你就要决定如何做出每一个人事方面的决策。你有四种选择,第四种已很少被采用,主要是在“新头目”和“双主制”之间进行选择。用“新头目”方式,每一产品线和每一职能部门会有一位总负责人,由他从雇员中挑选搭建自己的班子。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由于员工队伍由他自己选定,他很快就可以信赖和依靠部下展开工作。整个过程进展迅速。在实际中,由于这个总头目对另一家公司的员工所知甚少,所以这种员工筛选方式会招来非议。新头目有责任充分调查对方员工,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借助于独立的经理评介机构。
在“双主制”中,对每一业务块两家公司都各派出一名负责人,共同组建新的队伍。这种方法的益处和弊处与前一种正好相反。两个头目加起来,对所有员工都很了解,但不幸的是,这两人之间会有冲突。根据“优者胜出”,最终在两人中只能胜出一人,那位亚军因而会失去挑选最佳人才的动力。“双主制”抵消了“新头目”对自己公司雇员的偏向,但有造
成双方冲突的可能性。
另两种方式是“第三方评介”和“揭榜法”。在前一种方式中,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通常是猎头公司,采用面试和360度反馈的方式对候选人进行评估,然后向各个决策人做出推荐。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公正客观和采用市场标准选拔人才,但它十分耗时。尽管如此,最近几宗大规模购并案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是大范围使用,有的是在关键职位没有明显胜出的候选人时采用。
如果使用得当,独立的管理人才评介机构使“偏心”降到最低,并加快决策过程
如果使用得当,独立的管理人才评介机构使“偏心”降到最低,加快了决策过程,为下情上达最高层铺设了道路。但是,员工可能会因那些喋喋不休的外人的出现而心中不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上司更适合评估员工真正的价值。
第四种方法“揭榜法”,是指在两家公司内部对所有空缺职位公开招聘,任何员工都可申请。这种方式让埋没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但是,致力于培养、发展人才的公司,认为员工发展应具有延续性,倾向于提升原先计划培养的员工。这一点,“揭榜法”无法满足。另一个弊端是,从一大难应征信中筛选出合适的人很花时间,而且它间接告诉整个公司,那些职位的现任者会失业。如果外界有好机会,员工会纷纷离职。
员工筛选程序
典型作法是,先搭建新的组织结构框架,之后安排人员。人员的安排从首席行政长官下一级开始,一层层地往下安排。用“优者胜出”方式选定首席行政长官之下三级管理层,时间是18-24周。然后花8一16周选定其余各级别人员(简单的收购行为用1-2个月就可全部完成,复杂的变革式购并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购并过程中要遵守时间表,但也不要排除存在突破性进展和胶着状态的可能性。
抓住关键人才
在购并中,你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即使购并过程进展迅速,在完成之前,员工已变得焦虑,甚至焦灼不安。所以关键的一点是,在购并完成之前,就要使重要员工知道他们的前途如何。理想的作法是,在购并消息公开化之前就做到这点。
第一步是双方最高层的会晤。双方各派出数名最高级别的员工,迅速拟定出包括50-100名新公司不可缺少的重要员工名单。同时,也应意识到,由于时间仓促,经理们个人看法的局限性会影响这份名单的质量。然后,指定一位高层人士负责稳定这些关键人员。否则的话,这一最基本举措会在两公司忙于大规模整合时失败。对人员确认存在疑问时,与之最相关的业务经理有决定权。图中这个简单的矩阵可帮助选出所有重要员工(图示2)。根据这张图,你可以跟踪了解,什么因素能激励员工不跳槽,何时以及采取何种手段挽留住他们,谁对员工的稳定负有直接责任。我们称之为“再次招聘矩阵”。如果你对挽留员工方面花上当初雇佣他们同等的精力,你肯定能成功。
设立指导原则
员工筛选过程要包括一份阐述筛选指导原则和措施的声明。这份声明能监督筛选过程标准一致,并有力沟通了新公司的宗旨和价值观。当然,不同的购并有不同的指导原则,但好的指导原则大体如下:
●选出最适合的人才,将两家的强项转变成公司的资本。
●筛选会严格基于“能者得之”,完全根据候选人的能力、资格、个人发展目标、工作经验是否符合职位要求而定。
●政治倾向和年龄不影响决定。
●由首席行政长官、人事部负责人和其余高层经理组成的委员会将审核引起争议的决定。
●新机构的经理不会通过按比例在两家公司中分派的方式选定。但是,如果超过65%的新公司经理职位由一家公司的员工担任,上文所提及的委员会需加以审核。
●只有在通过内部筛选仍无法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始从外界招聘。
●不可考虑让那些落选其现任职位的员工担任低一级的职位。
在两家公司的运作方式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新机构必须做到更好:真正的企业变革。这时,需要完全不同的指导原则:例如,员工与直接上司的人数比必须高出原来任一公司的20%,且不能低于6:1。又例如,在筛选每一级职位时,至少有一人必须被提升。
这些筛选原则将促成企业运作方式的真正改变。
金钱激励是重要的当然,有吸引力的金钱激励能够维持员工的工作表现,并留住关键人才。诀窍是不能付得过多或过少。这些用于激励员工土气的花费大约使购并的交易费用上涨5%-10%,足以使交易无法完成,所以事先对此有所估计是很重要的。
事先估算用于留住员工的费用十分重要,这类费用大约使购并的交易费用上涨5%-10%,足以使交易无法完成当你极力留住员工并激励他们士气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考虑所谓的遣散费。对于没有持有公司股票、因而可以无牵挂地离开的员工,相当于其三、六或九个月工资(取决于这些员工的重要性)50%的数额已足够。有时,分批分期发放遣散费能取得最佳效果。
资深并持有公司股票的员工,需发放相当于这些月数工资和奖金总额的遣散费。对在购并过程中工作出色的高层经理们,也许要支付相当于当年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总值的数额。
对大笔遣散费的高级经理,可将他们的奖金一半以现金,一半以期权方式支付,这样有助于激励他们在购并工作期间留下来,确保整合过程的成功。
这些费用可分期分批支付。当一家健康用品公司购买了另一家同类公司,建立起一个年营业收入200亿美金的新公司时,被收购方正面临破产。交易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被收购方的高层人士都被解雇了,只留下两个掌握关键知识的经理。这两位的聘用期是18个月,给他们安排的激励报酬也是18个月后过期。
激励报酬总额达300万一400万美元。报酬是分期支付的,并要求两人在降低成本方面达到一系列的目标,并对留住重要员工和维持客户服务的质量负担起直接责任。有一半的报酬在最后才支付。那时,生产成本已降低了80%,而营业收入减少有限。
另一家公司,向濒于破产的零售商企业的经理们提供相当于基本收入20%-50%的奖金,根据经理级别高低,每月或每六个月到一年发一次奖金。在另外一宗零售业的收购案中,公司设立了奖金库,整合小组在完成目标后,公司从库中拨出奖金发放。
如果严谨的管理作风造成整合期偏长,留住被收购方的核心员工就会分外困难。这种情形下,对个人、或者特定团队的部分员工,需要增加激励报酬,同时还应该公开保证这些人在一段时期内担当的角色和工作的安全。重要的是,要让被收购方员工充分和及时知晓——而不是加以隐瞒——被收购方和收购方有哪些重复职位。
在完成对重要员工的挽留和激励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人员的遣散。最佳的长期策略是拟定条件丰厚的合同终止补偿条例。尽管花费甚多,但好的补偿条例对留任员工的士气有积极的影响。
在两家区域性公共事业公司的购并过程中,被收购方只有部分管理人士能够由于企业控制权变更而享受到“金色降落伞”的保护。为了鼓励其余人离去,收购方提供了一缆子的补偿计划。而那些被要求留任的经理们则收到了丰厚的现金和股票红利。由于这些措施,留下来的员工和经理们感到,他们将来会受到公平待遇。
保持沟通交流
购并展开后,经理们经常会不情愿与被购并方的关键员工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无法回答后者的许多问题。但是不见面可能会造成致命的错误。在最近发生的一起跨国医药公司的购并案中,我们被要求和刚刚得到了新机构中一个诱人职位的核心员工谈话。在采访中,她承认,在得到这个新职位之前,她正与另一家公司接触。这次购并是她公司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但她没有参与,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最新进展。由于对自己在新机构中的位置一无所知,她从来没有指望过能够得到满意的安排。她最终没有跳槽纯属偶然。
那些没有参与购并过程的关键员工,如果被告知也是相关职位的候选人,并且得到保证不会受到排挤,那么他们离开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如果他们感觉不在圈内,他们可能就会忙着到别处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
第三篇: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战略整合2005年02月01日 09:01:
31内容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但多数以失败告终,尽管原因多种,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因此,文中提出企业并购中应从五个方面采取人力资源战略整合。
关键词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经济_体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很多公司在并购中都忘记了“人”的存在,并常常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忽略了销售团队和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只是孤立地考虑整合本身的内容,认为整合只是从并购协议签订后到正式生产运营这﹁过渡期的工作,而没有意识到整合的持续性,忽视了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重要性。
一、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在并购过程中,许多企业注重财务结构与并购后的商机、获利能力、法律程序等,容易忽略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事实上,人力资源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并购行为在目标企业中带来的任何变化都必须考虑它对人的影响。按照财务和商业标准,无论收购优势有多明显,它们毕竟都是人创造的。并购中如果处理不好人力资源问题,并购后企业的一些优势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殆尽,不仅不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也使并购企业很难获得并购的价值。因此,获得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把握好并购中人力资源的价值,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
并购将给企业员工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不安和紧张,使员工间的产生不信任和自我保护、抵制变化的行为,不仅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企业的生产率下降,经营业绩受损。另一方面,心理上的压力及并购后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大量员工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离职,从而进一步造成企业并购的“人力成本”和企业经营业绩的损失。在并购中,采取人力资源战略整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这些“人力成本”。
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引导企业内各成员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提高组织绩效,既是目的,又是一个过程。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之上的更高层面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是基于系统观点和行为重组理论的激励,是发展了的激励。
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主要工作有:有效评估当前的人力资源;决定哪些人才应当挽留下来;决定哪些人员应当重新安排或者解雇;建立人才数据库;保持管理队伍的连续性;学会如何管理和激励;有针对性的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接受指导与改进管理的机会;评价员工的适应性;评估工作动力;决定公司业绩的真正因素。
二、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的主要战略
(一)成立界面问题处理小组
企业的并购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许多问题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全预料到的,双方管理容易形成敌意,也就是出现界面问题。为了不影响并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需要成立一个界面问题处理小组,全面策划、组织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成员由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员工代表以及社会上聘请的管理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一些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政策解释、处理突发事件和制定人力资源整合的战略等工作,为企业的顺利并购扫清障碍,当人力资源整合完成以后,这一临时结构即可解散。
(二)与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以稳定人心
针对企业并购后而设计的组织方案,需要很深的企业战略前瞻性和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并购交易一宣布,就要求管理层立即提出一系列阶段的组织方案,并在随后的数周内执行。要尽可能跟员工及时沟通,使员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并购中变数太多,不能做太多的承诺,但是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明确的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中层的领导,那些高层认为在并购之后将在公司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管理者.更要保持跟他们随时沟通,帮助他们掌握应付并购中出现的混乱局面的技巧,这样才能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在并购的初期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在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员工薪水、福利、劳资关系等的基本评估后,其工作重点就应该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主要是对员工心理的安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刊物、E-mail、人员任命、新规章制度的制订与实施等多种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组织变革、了解变革可能面临的影响,关心并协助员工渡过并购尴尬期。
在并购过程中,面对双方员工的众多想法或猜测,沟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实话实说。沟通目标应清晰、全面、透明,关于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都应与员工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让员工随意猜测,应让他们心中的问题有明确的答案;②沟通要集中。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最好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面对面地进行,不要今天几个,明天几个,以避免出现沟通内容的不一致性;③沟通应采用一个正式的渠道。所有消息应保持统一口径,尽可能消除小道消息,以免影响员工的思想状态,还要从并购一开始就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沟通,一直坚持到底。在沟通这一点上,德国戴姆勒与美国克莱斯勒的并购案例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成立了Duinder-Chrysle TV电台,每天向全球36个国家以7种不同语言播送企业资讯,总裁还定期发送电子邮件给各地员工,并欢迎员工提问等。通过这些沟通方式,增进了员工对新企业的了解,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猜疑、矛盾与冲突,促进了企业并购的成功。
(三)做好并购后企业的人力资源整顿
许多并购案例的人力资源整顿工作的规划,均在并购后进行,这是因为必须进入并完全了解状况后才易下手。事实上,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必须要对员工进行重新选择和安排,做到“该留的留,不该留的不留”。
在明确了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类型和对企业原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诊断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取舍方案。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取舍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这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初始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引进的人才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取舍一定要慎重。因此,并购企业在进行目标企业员工的选择与安排时,应尽可能考虑以下几条原则,即:选择最合格的人力资源,将双方的强项变成新企业的资本;筛选过程完全基于员工的“能者得之”的原则,根据员工的能力、个人发展目标、工作经验是否符合新工作职位的要求而定;应优先考虑内部员工对岗位的适合性;人员的选择与安排,时间上不要拖得太久。根据国内外成功的并购经验,安排CEO以下三级管理层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对一些普通岗位的人员安排一般在1-2个月即应完成。
采取行动保护关键员工。首先,作为并购企业的高层应在整合阶段尽快确定目标企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员工;其次,要制定专门政策稳定这些员工。在选择、挽留、激励这些重要员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职位、奖金、股票、股票期权等物质和精神的组合方式对其进行激励,使他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在企业并购后自身的发展前景,从而成为企业并购成功的助推器。公司可以专门委任一位经理负责留住人才的工作。
要为目标企业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的并购狂热作研究后,提出并购成功的五个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在兼并的第一年内,极为重要的是让两个公司管理队伍中的大批人员,都受到跨越界线的重大晋升——即从以前的公司晋升到另一个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两个公司的管理者都相信,兼并为他们提供了个人机会”。其实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做法,充分发挥职工的才能与创造力。我国总结出一个较好的经验是:“平稳过渡、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即并购后不急于调整,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了解,根据职工的实际能力水平,再定机构、定岗位、定人员,并通过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各自找到适合其实际能力的位置。这种方法,既能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能量与作用,人尽其才,各尽其用,又能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紧迫感,进而发挥出职工队伍的潜力,实现并购双方技术、管理人员的优化组合,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直线管理者应鉴别出各个层面的关键员工,并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让他们参与密切的并购过程,如果这些人在并购的早期被忽视的话,他们往往会跳槽。近来发现,即使没有金钱的诱导和坚定的保证,对一些员工来说,只要让他们知道公司很器重他们并会在新组织中给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鼓励。
(四)增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并购后,员工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能把公司原本分离的运营基础紧密联系起来,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增强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而且有助于促进合并公司双方之间的技能转移。员工培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培训。使新的组织中的每位员工都能尽快明确组织的现状、战略、目标以及自己的任务、目标,帮助员工正确对待并购事件和人事调整,转变对并购的不良心理状态;第二,企业文化培训。并购后,并购方可能把自己的文化移植到被并购企业,也可能两种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价值观向企业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靠近;第三,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对工作的要求,提高工作所需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并在实践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业绩水平。
公司进行重大并购的时候,就是对公司的员工进行重新评价和人员重新分配组合的时刻。员工培训既有助于对员工进行重新评价,又有助于决定如何对他们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也就可以保证整合计划的顺利进行。
(五)进行企业文化的战略整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行为模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三个层面。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具有不可模仿性。并购既是机制的或结构的并购,又是心理的或文化的并购。并购时,要分析清楚双方文化的优势是什么。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找到双方在文化上的优势,选择最符合新战略的文化元素,才能使企业文化推动公司发展。改变企业文化、提高员工表现水平的最为快捷的办法就是大张旗鼓地奖励表现好的人。那些想得到承认和奖励的人就会自动改变他们的行为并效法楷模。但如果没有奖励和承认,那些不乐意改变行为的人就会跳槽。
新的企业文化的整合应注意:明确并购是方式、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虑双方企业的文化背景差异;文化整合要有耐心;杜绝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整合模式;明白文化整合的关键是要评估双方企业的文化特质,找出差距与相容性,然后再决定所采取的文化整合模式。
作者:万希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丽辉
第四篇: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研究[范文]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研究
引言: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然而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力贡献。经常性地,我们都会把企业并购的不成功归结为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刨去正常经营行为中遇到的大经济环境、产业及行业环境变化对并购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外,文化融合在企业并购中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本文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结合多年咨询实践经验为您揭开文化融合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谜团。
企业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轮新的并购浪潮。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迅速增强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人们试图通过并购重组提高整个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同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象:企业并购有时反而降低了效率。事实上,成功并购一个企业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最终成功,甚至会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失败。例如企业规模的扩大不能带来利润的增加;么资产重组反而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等。其实,这与企业文化是否实现有机的融合息息相关。企业并购后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一、文化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根据多年参与的数百次企业并购重组咨询实践中研究发现:并购的成功有赖于在产业选择、资本融合和企业文化融合三个关键方面的成功。产业的选择与资本的融合都是在并购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考虑的,是并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做好它们对于并购交易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如何做好产业的选择和资本的融合有很多外部力量可以借鉴。但是,如果不能进行文化融合,物理性质的重组只不过是把原来的几个企业变成现在的一个企业,企业间无非是简单的1+1的联合,是生产要素随机与简单的叠加,企业重组后没有任何实效的改变,其结果就是集而不团,只是管理层次增加,管理链条加长,徒增管理成本,企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而作为影响并购成败和最终实现并购目的三大关键因素之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一,企业文化融合更像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股权、资产的更替和叠加,而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人员、文化的融合,实现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倍增,最终让并购发挥1+1>2的最优功效。但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来间接地影响有形资产的利用和整体协作,最终影响企业并购预期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在并购重组中往往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并购进程中较为滞后;而企业文化融合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很难借助外部的力量完成。因此,企业文化融合往往成为影响并购成败的最后的一道难关。
二、影响文化融合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大潮中,企业并购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企业中频繁发生。而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与习俗,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感性认识,还会造成沟通上的误会。华恒智信认为,对于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来说,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除了霍夫斯塔德所说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等五个方面以外,还包括价值观不同、文化交融性、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定型观念、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管理方式、种族优越感、沟通障碍、判断效果的标准和宗教信仰、商务禁忌、风俗习惯等。而深究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源,则在于战略目标、资源禀赋和利益的矛盾。
并购中导致企业文化冲突的首先原因是对战略目标的不认同。企业目标往往是组织的创始人及其领导者个人梦想和追求的体现,而组织成员由于各自文化背景、工作岗位、学历、性别等的不同,对目标的关注、理解和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有人无法理解,有人甚至反对,有人采取消极盲从的态度,从而表现为人们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规范等的抗拒和冲突。
其次,组织成员各自资源禀赋的不同是导致企业文化冲突的另一个根源,这种文化冲突多表现为规模相当的两家或多家企业的合并重组、合资与合作中。大家走到一起来,必然是要寻求一种价值增值,融合双方的资源,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人性的弱点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显露出来,合作参与者是否真诚地贡献出自己所拥有的特殊的资源禀赋,往往决定了合作的成功或者破裂。
另外,各自对不同利益的追逐也会导致文化上的冲突。并购中,组织成员一旦加入某一组织,总体来说,他们对组织目标及其行为准则是接受的,有时虽然是不理解,但屈就于该组织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利益,也会遵守组织的价值准则。然而,人性的贪婪很少有人能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够克服,由于人性的贪婪而导致的合作者之间利益冲突往往表现为文化的冲突。
企业需要在战略目标、资源禀赋和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资源禀赋上是平衡的,但各自利益不一致,也会发生冲突;战略目标一致,利益相同,但各自所有用的资源禀赋上无法取得平衡,冲突仍然会发生;利益相同,资源禀赋取得平衡,但对战略目标的认识不同,也无法实现合作。
三、文化融合的有效建议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有效的完成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呢?华恒智信根据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的经验为您提供以下有效建议。
(一)企业并购之前,注重企业文化的营销
事实上,在并购前双方就已经严格审视了彼此的文化。因此,在并购实现过程中,就会出现并购企业选择的并购主体往往不是出价最高的企业。那么,如果想成功实现并购,并购双方进行各自的企业文化营销就是必要和首要的。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深刻鲜明并持续坚守的文化,决定着企业本身的能力及发展前景。尽管企业文化存在产品及服务的外在表现,但更为核心及真实的文化仍然蕴含在企业内部。所以,并购双方在寻求并购机会之前就要进行有意识的针对企业文化的营销。
这个阶段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营销,即为企业文化展示。所有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之间关联的界面都是展示的舞台。并购主体的领导者风格、谈话方式、团队关系,甚至衣着、名片及文本文件等等都是展示的介质。这种展示就像两个新认识朋友之间的相互打量,尽管半个脑袋负责信息收集,理性判断和思考,但另半个脑袋给出的才是最终的感性的判断,当然这些感性来自无法明确指出的不经意的多个细节积累。
企业文化营销,对并购双方来讲,营销的结果是获得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坦诚,彼此融为一体的意愿。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平台,才可能建立起日后双方沟通的语境,行为的概念,也才可能并购后在大企业发展理念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改变。
(二)企业并购之中中高层发挥缓冲与桥梁的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并购的行为对于某些行业来讲频次之高似乎可以看作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管理者之外的一般员工甚至对并购行为不以为然,并购初期对并购企业的情绪促动对象更多集中在企业中高层。此时与并购企业的高层在并购后战略方向调整上要沟通彻底,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保持理解一致。要明确,再明确并购企业在大企业中接下来的定位、使命和目标。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可操之过急的阶段,在想法没有达成一致之前,其它一切行动诸如外派人员、组织机构调整、资源协调配置等等,抛出去以后都如散沙一样,落下水面,找不到关联。
那么,如何让并购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层面与大企业一致呢。贴身服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购主体通过组建临时工作组的形式,临时小组的成员可以来自并购主体的各个业务及管理单元,以贴身服务的方式来帮助并购企业高层快速深入了解企业。整个过程中,临时工作组除了进行信息传递这一主要职责外,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企业文化的阐释。如果说并购前是企业文化展示的话,那么现在就是通过具体的事务处理,人员交往,故事示例来更为生动真实地阐述释义实证并购主体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在基于大企业一体的前提下的战略信息与文化信息的双向流动,因为流动,所以才能客观看待。
如果企业并购仅是为了获得品牌布局或者构建产品格局,那么,并购企业高层的战略统一及文化理解做得成功,整个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就完成了一半。接下来战术层面的文化融合将是一个深耕细作的进程。但因为头脑决定行动,好的思想,正确的方向,将会为接下来的企业文化融合保驾护航。
(三)并购成功后高度重视企业文化融合工作
首先,要摸清并购重组双方的企业文化基础,制定好文化融合方案。
要把企业文化融合纳入并购重组的工作目标,在并购重组之前要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组织专门人员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性,注意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挖掘和清理重组双方各自的文化资源,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制定文化融合的方案,明确企业文化融合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的任务,以及措施和手段,为并购重组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其次,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融合方式。
文化融合是减少摩擦与冲突,加强合作的有效手段。要根据并购双方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融合方式。若并购方的文化为强势、优秀文化、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文化为弱势文化,被并购企业对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认同度很高,则被并购方接收并购方的文化;若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强度相似且互相欣赏,愿意调整原有文化的一些弊端,则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若并购双方均具有较强的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改变,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同时,并购后双方业务相对独立,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冲突,则并购双方的原油文化可暂时保持不变,根据重组后的企业发展,兼容并蓄,相互融合,再逐步融合建设新企业文化。
再次,要打造企业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
企业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研究文化融合和创新,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切实推动。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是搞好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十分注意广泛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积极性,投入到企业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来,自觉用融合后的企业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企业文化顺利融合,保证企业并购重组取得成功。
还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一是设立企业文化融合机构,制定具有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影响力的专门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二是注重建立和完善并购重组后的企业理念体系,并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宣传贯彻。特别是重视用新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励员工的斗志,形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注重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把企业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广大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融合步入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和操作规范化的良性轨道;四是加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建立企业识别系统,统一企业标识,塑造企业新的品牌形象。
最后,要建立顺畅的企业文化沟通渠道。
企业文化的融合基础是建立和谐的内部环境。要充分理解和尊重重组各方员工的文化传统和感情因素,注意吸收各自优秀的文化内容纳入新的理念体系,健康地实现文化再造。这样的过程需要出传播,更需要沟通。企业文化沟通要强调成员的平等相处,相互尊重,要建立沟通机制,通畅沟通渠道,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沟通,促进价值观、管理、信息、情感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切实增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凝聚力。
四、文化融合的路径
华恒智信认为,并购最终的文化融合是为了实现上述稳定状态,如果以融合为基准,我们可以将并购的整个过程分为融合前、融合中和融合后三个阶段。融合前包括开始寻找并购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对象到签订并购协议这一时段,融合中则是从并购协议签订之后开始融合到融合完成这一时段,融合后则是从融合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计算。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前、融合中和融合后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细致地管理。华恒智信为您介绍了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管理中三大阶段的七个关键步骤。1.领导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 2.评估合并双方企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着眼未来,规划企业文化融合和建设战略; 4.进行企业文化现状与预期的差距分析; 5.设计必要的组织变革方案; 6.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监控; 7.持续就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沟通。
其中前四步都是企业文化融合前要做的工作;第五步是企业文化融合中要花大力气做的工作,第五步中各方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文化融合工作最终的成败;第六步和第七步是在融合后必须要持续进行的工作。三大阶段七大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十分重要,操作起来需要庞杂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以及作为积极并购者本身的直觉。经过这些步骤的实施,去实现文化融合。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企业各成员单位原来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共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之中,经过冲突与选择的互动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一般来说,新的文化会以原有的优势文化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某些优良成分,重塑企业文化。经过文化融合,新的文化既保留了原有好的特质,又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体系。也可以说,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是以原有企业文化为基础,通过扬弃、创新、再造和重塑,最终形成符合企业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化的过程。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深刻鲜明并持续坚守的文化,决定着企业本身的能力及发展前景。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获得优质资产、资源或者能力,由此让企业更具生命力。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
第五篇:关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分析了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和容易引发的财务风险,提出了增强财务协同效应.减少财务风险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效应 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
(一)企业并购可以产生避税效应
由于各国对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不同.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因此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例如。具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如果支付股利会给股东增加个人所得税.或者回购股票则易改变股票行市并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而收购其他企业的股票.利用盈余抵补亏损.可以规避支付股利带来的即期个人所得税,大幅度减少或延迟所得税额。同时.并购方如不是用现金购买并购目标的股票.而是按一定的股权比例转换.则可实现资产的流动和转移.并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或者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换取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并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此外.如果并购方负债率很低.则并购后企业综合负债率提高.在不大幅提升财务风险的同时。可带来巨额的利息抵税效果
(二)企业并购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企业面对的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世界。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使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通过并购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得以扩大规模.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单位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增强产业内的排他性.实现规模效益:二是企业在交易中必然会发生选择交易伙伴、选择交易方式和监督交易进行的一些费用.从而发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的并购.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力量来重新配置资源,相关经营活动的协调更容易。都可以减少交易环节.以节约生产要素的购置和产品销售的费用: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或新的市场,往往需要较多的投入,而通过并购利用其已有的网络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被兼并企业的关系网络资源如社会关系、人力、物质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优势,从而减少进入新领域或新市场的风险成本。
(三)企业并购可以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财务预期效应是指由于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股票价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现金流量只能依据企业过去的表现如销售额、税后利润、股息及股息分配方式等进行判断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由于并购时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市场对企业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由于并购方规模往往较大。证券流动性较高.企业的市盈率通常被用作并购目标企业的市盈率当并购目标企业的市盈率低于并购方的市盈率时.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对企业评价偏低。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兼并有较低市盈率但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从而引起市盈率的上升.造成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可以产生财务预期效应。[!--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四)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财务运作能力
企业并购后.由于规模和实力的扩大,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得以改观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并购目标难以直接从外界得到大量的资金或资金成本过高.往往缺乏自由现金流量.而其行业的需求却预期会增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使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而并购发生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化活动对资金统一调度.并购目标可以从并购方得到闲置的资金.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更高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创造机能,使现金流人更为充足。二是一旦并购成功.对企业负债能力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而是以整个兼并后的企业为基础.这就使得原本属于高偿债能力企业的负债能力转移到低偿债能力的企业中,提高了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并购目标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外部融资减少了障碍三是并购后控股企业的负债能力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产生很大的杠杆作用.层层连锁控股可依据同样的资本取得更多的借款,从而提高负债的可能
二、企业并购容易引发的财务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来自事前知识的不对称.即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常常表现为未及时发现被并购企业存在资产权不清、有未充分披露的担保和诉讼、被并购企业高管层可能的舞弊现象等。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源于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和事前调查的疏忽大意由于财务报表的固有缺陷和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财务报表的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真实资产与负债状况以及未来现金流量产生”错觉”.收购方在不完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采取贸然行动.往往只看到并购目标企业诱人的一面过高估计合并后的协同效应或规模效益.而对目标企业隐含的亏损所知甚少.一旦收购实施后各种问题马上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了并购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并购成本.引发财务与法律的纠纷.影响并购融资的安排.影响企业整合的进程.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并购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是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有资本来完成一项大型的企业并购活动.有时用本公司的现金或股票.有时则利用杠杆融资并购等债务支付工具.通过向外举债来完成并购。无论利用何种融资途径。均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由于融资途径和收购价款支付方式的限制.实施业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更给收购方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以自有资金进行并购虽然可以降低风险,但也可能造成机会损失,尤其是抽调本企业的流动资金用于并购.还可能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困难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通过借款、杠杆收购等方式来完成并购。[!--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三)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在完成并购后,通过并购形成的新企业因规模过于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以致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经验共享互补。在通过并购进入某一行业或产业,进行产业组合、转移投资方向等一系列大动作时.往往会面临巨大的产品成本风险和市场壁垒风险再加上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往往被高估.并购后其经营业绩未必能达到预期水平.从而使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市场份额效应都无法有效发挥同时.企业规模并不决定一切,有时无限制扩大企业规模.反而会限制效益的提高.而多元化经营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定能够足额弥补其带来的成本增加。此外,为了保持目标企业的持续经营.收购方很难阻止目标企业债务链向己方延伸.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目标企业债务的承担主体.这样做的财务风险大,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企业并赡中的财务管理建议
(一)注意防范信息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既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宏观环境因素.又有并购方的企业环境和资金状况的变化、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并购后管理协调和文化整合的变化等微观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其中括法律、财务、人员、市场网络、专有技术、独特的自然资源等.所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原因因此.并购前应聘请经验丰富的资产评估、法律等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并作全面客观分析。对目标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慎重选择并购目标。
(二)注意防范融资风险
企业在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应对并购资金需要量进行客观预测,认真规划融资结构,合理确定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以及债务资本的长短期限比例一般情况下.用现金方式收购的每股收益的预期值应高于用股票方式收购的每股收益预期值.但用股票收购的债务负担将明显低于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如果并购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务利率.采用现金收购方式为好.适度运用财务杠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防范偿债风险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杠杆收购这一融资方式实现.实质是收购方主要以借债方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产权。继而以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或现金流来偿还债务。
(三)注意防范涉税风险
企业要充分考虑税收效应.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大胆创新.争取在合法范围内减轻双方的税收负担,以增加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各种资产如现金、债权等都有可能成为支付手段.因此要多采用组合证券支付方式,以满足各方利益的需要。一般说来.现金支付会使目标公司及股东增加税负。而换股交易则是免税交易。但是。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并购.如果并购前的企业存在重大的涉税违法行为.即便当时未被税务机关查处。在并购后一经查出,并购后的存续或新设企业都将承担巨额的财产损失或股东权益损失.甚至声誉损害[!--empirenews.page--](四)注意防范营运风险
企业应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能力分析.慎重进行并购决策及并购后整合规划企业并购是为了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而先进的管理是实现这种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后,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协调工作的复杂性提高、难度增加,应随着客观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决策机制、组织结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