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0: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 思路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结合嘉兴市这几年改革探索的具体实践,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就完善我市社会管理体制问题,谈些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简要回顾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就社会管理体制来说,主要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一直进行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每隔5年进行一次。近年来,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嘉兴实际,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1、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全市各级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社会建设领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局面已经开始扭转,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社会发展水平增速居全省首位。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连村到组公路达1800余公里,行政村公交通达率96%,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56%,16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面推行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积极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高中园区等一批新建教育设施项目相继完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15年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各县(市、区)全部进入省教育强县行列。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初升高比例达到95.2%。㈢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市区“一院三馆”、体育中心及县(市、区)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市村级文化阵地建成率达88.8%,获得竞技体育比赛奖牌150枚,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全市首家惠民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建成使用,社区(村)卫生服务扎实开展,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初步形成,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5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5.4万名。健全政府清欠机制,强化企业用工管理和劳动监察,打造“无欠薪城市”。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城镇职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3万、72.8万、44.7万、62.8万和47.9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万人,失地农民参保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1.8%。㈦社会救济和社会救灾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正常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低保和高于低保标准20%、50%的梯度救助体系。全面开展生活、就业、就医、就学、住房、法律等六项援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9.2%。

2、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加强社会管理基础建设。近年来,我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㈠全面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预算、核算、绩效监督和技术支撑六大体系,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入管理等各项改革,切实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财政保障力度。㈡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我市通过整合社会保障职能,构建了纵向由市—区—镇(街道)—社区—享受对象“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横向由政府社会保障职能与社会慈善救助职能相结合、职责明确、范围清晰、保障到位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㈢促进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发展。我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加快“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运作模式。全市共有社会团体792个,民办非企业407家,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作用。㈣大力推进“平安嘉兴”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制定了《嘉兴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2个专项预案,全市各项事故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信访联动机制,积极调处人民内部矛盾。

3、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探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党政机构改革和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深化了商业、物资、二轻和供销社体制改革;开展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调整了国土管理体制、南湖区按实运作及市与区事权划分;创新新居民事务和社会保障事务管理体制等,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㈠党政部门职能配置更加清晰。加强了党委总揽全局、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进一步规范了市级党政工作部门的职能配置,完善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整合了乡镇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了事权关系,优化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㈡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整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办好“中国嘉兴”门户网站、市长电话和“96345”求助中心,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630项,构建了招投标采购统一平台。㈢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了重大成效,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㈣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了市属事业单位的重新分类和生产经营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开展建立现代事业制度试点工作。

二、我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管理理念和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相比,我市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统包统揽和城乡两元结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打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党政组织机构重叠和残缺现象并存,政事不分现象仍较普遍,分工合作、监督制衡、高效运作的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在GDP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政府长期充当经济建设和投资的主体角色,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服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偏向,对如何加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一些干部未能树立新的社会治理观念,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

2、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对于嘉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来看,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不能充分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一是社会保障网还没有完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尚有不少体制外用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以在校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等未能进入或完全进入社会保障网。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公共服务以初级产品为主。三是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享有的公共服务离均等化的目标仍有距离。四是社会政策的完善度相对滞后于经济政策。五是社会发展的公共投入在政府投入中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就业、食品安全特别是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3、适应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新变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需进一步推进。伴随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量的“单位人”逐渐转变成了“社会人”,流动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度增加,失业和未充分就业人员不少,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各种登记的和未登记的社会组织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等情况,使得我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还相对滞后,尚不能有效地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一是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不够健全,行政化倾向还比较明显,过多地承担了行政任务,其自治和自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我市社会组织的发育及社会功能的发挥还不够。结构不够合理、数量相对不足和相对过剩并存,民间组织活动能力弱,其自治性和自律性还不强,民间组织与政府还缺乏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桥梁纽带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结构还不健全。2006年,我市流动人口已超过162万,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无论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还是服务网络的建设上都还不够完善。

4、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创新。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发生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面临许多新课题。一方面,在土地征用、城建拆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的局部地方、局部领域和少数部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侵犯群众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和现象;另一方面,将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转化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相对滞后。

5、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嘉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2006年嘉兴市人均GDP已经达到5030美元,外来人口超过162万。城市人口和财富的快速集聚,使我市的城市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将接受新的考验。二是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共安全不确定因素骤增,突发事件频率增加、影响扩大。三是嘉兴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涉及国家和地方安全的领域不断增多,各种公共安全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增加了新的安全隐患。四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事前预警工作还较欠缺。

三、完善我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1、统一思想,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认识。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党委、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定位,也为各级党委、政府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指明了方向。嘉兴是党的诞生地,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先行之地”,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四位一体”改革系统推进的迫切需要。当前,嘉兴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向比较完善推进的关键阶段,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纵深发展,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随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社会问题复杂化程度的加剧,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完善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来统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整合,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政府管理中的“短腿”。如何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特别是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这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建设。

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进“和谐嘉兴”建设的现实需要。嘉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其独特的政治优势,“红船精神”已深入嘉兴大地;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总体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加快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建设的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举措也正在实施中,而对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践准备都还薄弱了一点。因而,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继续加快嘉兴的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激发“活力嘉兴”的“活力之源”,推进“和谐嘉兴”建设,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成为必解之题。

2、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保障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实行政府总负责制,通过社会事务的规范和制约,引导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⑴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政府规范和制约社会事务,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制定和完善政策,这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切入点,以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一要在事关公共利益政策导向上,应着重考虑城乡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的突出领域,加大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正确处理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与时俱进、适当调整的关系。二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开展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三要强化行政问责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仅要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等领域实行工作责任制,还要逐步建立政府决策失误问责制,切实推行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决策监督和违法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公众导向的绩效评估,增强政府公信力。四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进程。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发挥大众传媒在表达群众意愿、执行社会监督方面的重要功能,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与政府互动、互通的便利条件。

⑵改进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城乡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的方向。国际上,所谓“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超过60%的财政预算用于社会发展。我市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带有明显的“吃饭财政”、“建设财政”的特点,加上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对于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往往“力不从心”。

改进财政支出结构,首先要致力于把“蛋糕”做大,特别是要千方百计促进低城乡收入家庭增收,加快低收入家庭致富步伐。在此基础上,要切分好“蛋糕”,切实推动“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推进城乡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一要把守公平和正义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意、破解民忧、改善民生,通过公平的公共财政投入安排来弥补市场缺陷,保障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权益,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梳理市、区、乡各级政府的事权,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行为的活动领域,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财权。二要向公共领域倾斜。首先要按照公共财政普惠原则和“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增量调存量”的方法,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财政资金分配要向农村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三就两保两安全加文化”,即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包括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等)、安全生产,文化(农村基层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等,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其次要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品供给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要大力扶持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四项制度改革,逐步增加财政投资规模,积极支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各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实现基础社会保障的城乡均等化。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要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引进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在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领域加快建立特许经营制度,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三要采取“控、保、压”措施,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在有力保障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实施、政府职能履行、政权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等一般性财政支出,积极探索制定治理“三公消费”(公款吃请、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好规范发放津贴补贴有关工作,建设节约型政府。

⑶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已经进行了多轮党政机构改革,取得了成效。我们要在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严格执行上级对党政机构设置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嘉兴实际,继续研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构。一要发挥好新居民事务局的作用。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外地来我市务工、经商、创业人员的暂住人口16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2%。他们在积极参与我市的现代化建设,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在社会保障、劳动保护、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诸多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最近,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设立的新居民事务局,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新居民事务局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使我市的新居民管理服务工作创出新经验、跨上新台阶。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事务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整合市级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事务、公共信息事务的服务功能,以原市社会保险事业局为基础,设立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全面履行政府社会保障事务的经办职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研究完善党政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党的十七大将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应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以统筹发展的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状况,厘清现有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开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局面。

⑷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关于“切实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依托高校教育资源,采取定单式办学的方式,开展学历教育;利用党校、电大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非学历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能力。二要积极探索开展社会工作人才职称评聘工作,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考核管理办法。三要研究改善社会工作人才待遇,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在全市造就一支能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实施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3、抓住重点,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平衡机制。嘉兴素来崇文厚德,民风淳朴。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完善提高,着力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做好疏通和平衡两篇文章,夯实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⑴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城乡就业与培训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城乡就业与培训一体化进程,必须健全和发展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保持就业渠道通畅;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培育现代农民,促进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按照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有利于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要求,推动农民工稳定、有序流动。一要全面实施城乡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逐步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且有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网络;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相结合的办学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动员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区域性培训网络,统一组织开展面向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有转移就业愿望的青壮年农民的减免费引导性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衔接,逐步形成自己的培训特色和品牌。二要统一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覆盖全社会的失业登记办法,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为推进城乡充分就业打好坚实基础。三要统一就业制度,取消企业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计划审批、工种限制等歧视性政策;取消使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各种收费。四要统一就业援助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再就业援助政策,着力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户、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五要统一劳动力市场,以统筹的思维、统筹的机制、统筹的办法,构建服务同质、信息共享、机会均等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逐步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对接、人力资源市场与人才市场的对接、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特别是劳务输入地市场的对接。六要统一公共就业服务,规范业务流程,实现供求双方进入市场“一站式”服务,推进“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同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服务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壮大职业介绍队伍,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⑵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覆盖、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又是发展的推动器。我市以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作正常,全市社会慈善事业较快发展,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得到了妥善供养。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完善社会保障全覆盖,重点是城乡居民中尚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低收入或因各种原因致贫的群体。一要出台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提供一个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平台,在坚持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适当补助的基础上,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对城乡70周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予养老基本生活补助,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二要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和低保金自然增长机制,抓紧做好明年低保金的调标和资金到位的准备工作,搞好低保对象的普查、核查,落实对低保家庭的各项帮扶优惠措施,做到不重不漏,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补尽补,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提高福利设施水平,搞好敬老院规范化和示范性建设。三要整合扶贫帮困资源,适当降低救助“门坎”,加大专项救助力度,减少重复救助,避免救助遗漏,更好地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基本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多渠道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提供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和灾害、重病大病的应急救助。四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不断增强我市慈善事业的实力和后劲,倡导民间帮扶,形成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互联,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补,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格局。

⑶促进教育发展均衡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我们要在全市七个县(市、区)已经成为省级教育强县的基础上,更加有力地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一要强化保障能力。在年底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逐步达到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同标准。二要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紧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实施农村小班教育。每年至少安排10%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重点提升农村办学条件。三要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提高校长履职能力;建立城乡学校紧密型结对交流机制,年底前实现城乡学校结对全覆盖;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四要提升师资素质。加快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一标准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强化教师聘用管理,继续实施职称评审向农村学校适度倾斜的政策,制定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办法。五要确保教育质量。总结和推广课程改革经验,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校教育情况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程监控,减轻学生负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推进农村社区教育。

⑷种好合作医疗“示范田”。我市起步于2003年的城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初步构筑了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居民自愿参加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我们应该再接再厉,把这块“试验田”耕耘成“示范田”。一要扩大个体覆盖面。实行城乡统一的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和筹资补偿标准,全面推行城乡普及型合作医疗保险,居民个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二要建立筹资增长机制。从2007年起到2010年,每年财政补助和个人出资标准的人均筹资总额增长不低于20%,力争到2010年全市合作医疗保险年人均筹资总额达到或超过300元,住院费用结报率达到50%,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三要加强资金监管。理顺合作医疗服务经办机制,完善县与乡镇(街道)经办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合作医疗资金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做到县一级资金管理、统筹年度与财政年度相统一。完善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实行实时结报制度,积极探索费用监控有效办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⑸实现文化资源社会共享。嘉兴作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示范市,我们要在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手段、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初步建成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大部分城乡社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基础上趁势而上,尽早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一要协调整合现有各种文化体育资源,组织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立体式的城乡文化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同时要通过城市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整合部分公共网络信息、开设电视文化专栏等形式,把文化资源信息引入千家万户。二要抓紧研究制订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体育资源的支出比例,加强城乡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和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力争在三年内镇镇建有图书分馆、村村建有图书室,一批农村文化示范户作用明确,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体育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三要加强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文化资源社会共享管理考核办法,使文化资源社会共享度越上新水平。

⑹架构社会稳定新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公共危机管理、司法信访联运、整合居民诉求求助热线等形式,强化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格局,有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我们还要继续重视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加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制度,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一要抓好开拓立体式的社会信息收集网络,建立社情民意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评价和监测社会发展进程,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及时预警,及时防范。二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内幕性动态信息,做到及时获取、准确研判、快速报送、分类办理。三要坚持严格执法监管与专项集中治理相结合,切实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在强调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突出矛盾纠纷专项治理活动,及时化解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防止矛盾激化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四要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办法,统筹化解矛盾纠纷。

4、培育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改变政府控制大部分社会资源并实行统包统揽式管理服务的格局,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分工,逐渐退出社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领域,还权于社会,不断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在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相互制衡中,实现有限政府与自治社会的“强强联合”的“善治”目标。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必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自治组织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⑴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适应我市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正确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加快社会民主化进程。一是规范各项民主程序。各地要对基层民主组织工作规程进行一次“回头看”,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制度创新,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在民主选举中,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民主决策中,要防止歪曲和控制民意的现象发生,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在民主管理中,要全面推行民主议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一系列制度,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与管理权;在民主监督上,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言权。二是加大村务公开力度。要以创建工作为载体,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细化和完善村务公开表式,积极探索村务公开有效形式,切实做好村务公开的各项工作。三是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着眼于整体推进,制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划,进一步形成组织、民政、政法部门和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创造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环境。四是保障人民群众选举权。要全面实施村委会无候选人直接选举,大力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落实好广大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同时,要规范代表选举,加强村民代表与联系户的关系;建立选举观察员制度,及时发现并反映选举中出现的问题。

⑵促进社会自治组织建设。要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网络。一是为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功能的发挥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运行空间,鼓励支持行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同业企业集中的领域中,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化运作、功能齐全、行为规范、服务有效的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非官方”社会行业、中介组织、社工组织、志愿者队伍,扩大覆盖面,提高代表性。二是积极发挥“非官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社会稳定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在农村,要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对村民自治各项功能的整合,发挥整体合力。在城市,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要确立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在城市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其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权限。三是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围绕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健全并组织实施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官方”社会行业、中介组织加强自律,切实履行好服务宗旨,引导其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自律诚信、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体。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还包括加强社会管理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需要完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监测体系;大力推进塕民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等等。由于课题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我们一定要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新的契机,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开拓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新局面。

第二篇: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缓解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对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失土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方向。为此,通过纵观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经验,就建立和完善我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研究。

一、社会保障制度综述

(一)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概况 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从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角度,对社会公民的生活提供一种安全性的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它是西方政府积极推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奉行的国策。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其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变化、发展的产物,受本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制约,内容基本相同,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抚恤三大领域,但在保障制度的起点、理论依据、保障范围、具体项目设立和资金筹集与管理上却各有自己的特征。总体上说,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由保险型,又称“自由式”。以美国为代表。基本特点:一是项目多但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及“公民供给型”高。如在美国投保者每日领取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原工资的50%。二是私人保险业起主导作用,国家则处于次要地位,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交纳,国家主要负责社会救济和公共补贴。该类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即政府调节重点应放在干预经济生活、摆脱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方面。二是强制保险型,又称“保守式”。多数欧陆国家和日本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归入此类型,典型代表是德国。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定的强制性,公民必须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从而享有申请保险待遇的权利;二是除失业保险外,其它保险均由独立的保险机构经营,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只起指导作用,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三是国家起主导作用。其理论基础在二战前是“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社会保险政策缓和劳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二战后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在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经济人道主义,让劳资双方结成伙伴关系。三是公民供给型,又称“国家福利型”或“社会民主式”。此种类型最早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到北欧,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瑞典是这种类型的最突出代表。主要特点:一是社会保障内容庞大,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如瑞典的社会保障覆盖了在瑞典居住的所有人;二是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各行业的雇主,雇员则基本不交纳;这种类型的理论基础是福利学派思想,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建立合理分配、收入均等的福利国家。政府通过课征高累进税,向全体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社会保障。上述三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坚持公平、保证效率方面各具特色。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滞胀”,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困扰,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都在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有很多启示,主要有:一是要认清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再分配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生产领域的问题;二是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立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和选择何种模式,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三是实行社会保障应循序渐进,有重点、多层次;四是制定必要的法规,依法实施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以单位提供保障为主,实行广就业低工资辅之以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的模式。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险逐步覆盖全体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力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更多地侧重于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各类社会保障制度都极不完善,且范围只局限在国有企业职工和部分城镇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保障覆盖面狭隘,保障功能十分有限。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于1984年开始进行改革,1991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试点,于1997年全面推开;医疗保险方面,于1988年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生育保险制度自1988年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企业生育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制定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于1993年开始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偿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保障制

度和体系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在实际运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从城市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目前,我国的保障基金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是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定。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我省社会保险制度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但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以及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浙江特点的做法。一是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全省企业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二是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于1995年率先出台了《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三是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工伤和生育保险事业稳步推进。

二、*区社会保障发展现状 *于1994年8月建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我区依照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适时出台政策,开始了全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新阶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况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区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建立了以养老保险为龙头,连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各项制度,并有了重大发展。——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参加养老保险企业2045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827家;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事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359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44484人(个体10768人)。养老基金结余42470.99万元,支付能力达72.67个月,其中企业养老基金结余38727.28万元,支付能力达77.42个月。——医疗保险制度。至2002年底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至今年6月底,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565家,参保人数达23868人。——工伤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共有511家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815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2.62万元。——失业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失业保险参保2501家,参保人数39915人,失业保险基金结余2870.01万元。——生育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有202个单位,6909人参加生育保险,累计结余生育保险基金4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7年建立了覆盖城乡范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标准城区居民人均210元/月、其它居民人均180元/月。目前,全区城乡低保对象2690户(农村2531户、城镇159户)、4301人(农村3991人、城镇310人)。——失土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于2003年开始启动失土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工作。至6月底,全区共有8个村的5189名村民参加失土农民养老保障,其中392人已领取养老保障金,结余基金360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即着手筹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区已有35.1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93.9%。2004年共收缴基金2015.195万元,剩余355万元。基金运行总体平衡,略有节余。——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目前,全区农村五保对象524人,集中供养440人,户院挂钩43人,集中供养率92.1%;城镇“三无”人员23人,集中供养21人,户院挂钩2人,集中供养率100%。——其它帮扶、救助工作。建立了区慈善总会和慈善基金,开展正常性的慈善救助活动、残疾人康复和救扶工作;重视解决“三残”学生、部分享受低保和困难家庭学生的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大学的助学问题。目前,正着手开展城乡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社会保障制度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要不断巩固低保预备金制度,以确保动态管理下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同时,要建立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的工作机制,保障标准要随着地方财政的增长同步提高。

2、加快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市区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些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面临就业与养老保障的双重压力。建区以来,我区征用农民土地28300亩,失地农民将近6万余人。被征地农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能否获得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事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因此,我区必须高度重视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障,以出台的《*区被征地人员(套房安置)养老保障实施办法(暂行)》(路政办发〔2004〕66号)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3、完善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有20余万,他们从事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城市服务业等各种工作,为我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尽管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工作,工作流动性较强,但他们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我区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开始了养老保险,但还不全面,还有许多个私从业人员没有实施。鉴于这种情况,我区有必要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这些进城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有相对稳定工作的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采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办法,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的保护。

4、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推进速度很快,总体运作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群众认识偏差、补偿服务不到位、基金征管困难以及工作队伍薄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区要继续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此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来抓。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切实加强补偿服务和基金征缴两大关键环节。同时,要大力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高度重视,又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

(一)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扶持。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认识上有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看不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二是存在畏难情绪。所以,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二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要广拓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增值保值机制。结合现实实际,可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建立社会保障银行。按专业银行的形式或金融基金组织的形式建立社会保障银行,一方面通过银行承办保障资金的收缴与发放。另一方面通过银行资金的信贷过程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二是建立保障储备资金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强对部分资金的投资效益,以保证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确保保障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增值率;对于县级保障部门,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

(四)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针对我国目前多头管理、地区分割、标准各异的管理局面,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应该成为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可偿试设立以下机构:一是行政管理层。由政府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设计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我国应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社会保障项目差别很大的实际出发,先把部分保障项目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统一。二是业务经办层。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性与事业性分开的原则,应依法设立不依附于政府部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业务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三是基金运营业。尽快建立诸如社会保障基金会、社会保障投资部等机构,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资的风险、收益和回报率,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建立代表投保人利益的行政监督机构,以对社会保障实施全面监督。

(五)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十分薄弱。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致使社会保险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法,从而调节社会保障实施中的各项社会

关系,保证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贯彻。从目前来看,重点要进行社会保险和保险资金管理方面的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方面的立法,同时进行队伍与执法队伍建设,从而使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相结合。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第5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缓解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对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失土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方向。为此,通过纵观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经验,就建立和完善我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研究。

一、社会保障制度综述

(一)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概况 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从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角度,对社会公民的生活提供一种安全性的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它是西方政府积极推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奉行的国策。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其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变化、发展的产物,受本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制约,内容基本相同,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抚恤三大领域,但在保障制度的起点、理论依据、保障范围、具体项目设立和资金筹集与管理上却各有自己的特征。总体上说,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由保险型,又称“自由式”。以美国为代表。基本特点:一是项目多但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及“公民供给型”高。如在美国投保者每日领取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原工资的50%。二是私人保险业起主导作用,国家则处于次要地位,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交纳,国家主要负责社会救济和公共补贴。该类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即政府调节重点应放在干预经济生活、摆脱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方面。二是强制保险型,又称“保守式”。多数欧陆国家和日本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归入此类型,典型代表是德国。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定的强制性,公民必须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从而享有申请保险待遇的权利;二是除失业保险外,其它保险均由独立的保险机构经营,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只起指导作用,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三是国家起主导作用。其理论基础在二战前是“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社会保险政策缓和劳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二战后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在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经济人道主义,让劳资双方结成伙伴关系。三是公民供给型,又称“国家福利型”或“社会民主式”。此种类型最早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到北欧,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瑞典是这种类型的最突出代表。主要特点:一是社会保障内容庞大,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如瑞典的社会保障覆盖了在瑞典居住的所有人;二是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各行业的雇主,雇员则基本不交纳;这种类型的理论基础是福利学派思想,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建立合理分配、收入均等的福利国家。政府通过课征高累进税,向全体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社会保障。上述三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坚持公平、保证效率方面各具特色。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滞胀”,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困扰,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都在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有很多启示,主要有:一是要认清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再分配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生产领域的问题;二是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立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和选择何种模式,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三是实行社会保障应循序渐进,有重点、多层次;四是制定必要的法规,依法实施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以单位提供保障为主,实行广就业低工资辅之以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的模式。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险逐步覆盖全体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力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更多地侧重于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各类社会保障制度都极不完善,且范围只局限在国有企业职工和部分城镇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保障覆盖面狭隘,保障功能十分有限。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于1984年开始进行改革,1991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试点,于1997年全面推开;医疗保险方面,于1988年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生育保险制度自1988年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企业生育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制定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于1993年开始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偿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规划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我国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在实际运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从城市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私营和外商

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目前,我国的保障基金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是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为适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xx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决定。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我省社会保险制度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但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以及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浙江特点的做法。一是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全省企业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二是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于1995年率先出台了《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三是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工伤和生育保险事业稳步推进。

二、*区社会保障发展现状 *于1994年8月建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中央、xx作出了一系列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我区依照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适时出台政策,开始了全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新阶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况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区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建立了以养老保险为龙头,连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各项制度,并有了重大发展。——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参加养老保险企业2045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827家;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事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359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职工44484人(个体10768人)。养老基金结余42470.99万元,支付能力达72.67个月,其中企业养老基金结余38727.28万元,支付能力达77.42个月。——医疗保险制度。至2002年底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至今年6月底,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565家,参保人数达23868人。——工伤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共有511家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815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2.62万元。——失业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失业保险参保2501家,参保人数39915人,失业保险基金结余2870.01万元。——生育保险制度。至今年6月底,全区有202个单位,6909人参加生育保险,累计结余生育保险基金4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7年建立了覆盖城乡范围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标准城区居民人均210元/月、其它居民人均180元/月。目前,全区城乡低保对象2690户(农村2531户、城镇159户)、4301人(农村3991人、城镇310人)。——失土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于2003年开始启动失土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工作。至6月底,全区共有8个村的5189名村民参加失土农民养老保障,其中392人已领取养老保障金,结余基金360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即着手筹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区已有35.1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93.9%。2004年共收缴基金2015.195万元,剩余355万元。基金运行总体平衡,略有节余。——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目前,全区农村五保对象524人,集中供养440人,户院挂钩43人,集中供养率92.1%;城镇“三无”人员23人,集中供养21人,户院挂钩2人,集中供养率100%。——其它帮扶、救助工作。建立了区慈善总会和慈善基金,开展正常性的慈善救助活动、残疾人康复和救扶工作;重视解决“三残”学生、部分享受低保和困难家庭学生的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大学的助学问题。目前,正着手开展城乡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社会保障制度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有所探索外,在最核心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基础还十分薄弱。

2、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没有社会保障的群体要求享有社会保障,已经有社会保障的要求提高待遇;二是企业退休人员强烈要求提高养老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持平的呼声很大,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三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

3、保障资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一是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后,保面任务较为艰

巨,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欠缴现象;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资金到位率比较低,造成基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三、*区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与重点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已具一定规模。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475美元,财政总收入12.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16元,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区政府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提出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亟须改革。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享受来自社会和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待遇不一样、不平等,对比强烈,已经严重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在统筹规划国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时,应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实现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因此,要扭转只有城市就业者有社会保障而农村就业者社会保障缺失,或以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来代替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不合理现象,构筑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网络覆盖区域全部和全体社会成员。制度安排的一元化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但它需要严格的前提条件,包括发达的经济、雄厚的财力、类同的需求乃至地区发展的均衡、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平等等。我区目前财力已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够充裕;城乡发展基本平衡,但还有一定的差距,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薄弱,因此,试图让城乡两种不同水平的保障制度马上并轨,一下子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区在现阶段还不具备马上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条件,近期将多元化制度安排作为过渡显然是必要的。目前,我区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对接,特别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还不合理。由于考虑到乡镇、个私企业及其职工,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当前客观存在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不同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应采取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的做法。较为妥善的改革路径是城乡宜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城乡分头推进,创造统一的条件和基础,而重点是农村。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城乡并轨,通过完善城保、镇保、农保三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可转换、相衔接的机制,使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彻底接轨。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由以上可知,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目前我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方面。从我区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土地外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举,走社会化和家庭化保障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社会化养老为主,这是我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目前,我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基础还比较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已有的保障项目,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任务,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另一方面,设置一些急需的项目,去解决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以后所形成的新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总体项目设计如下:

1、农村社会保险及子系统。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灾害保险。在这个系统中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医疗保险为补充,逐步发展灾害保险。因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村人口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在这一部分中可以采用以家庭保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支柱、自我保险为补充的模式。

2、农村社会救济及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因自然灾害、天灾人祸、残疾、孤老等问题的救助项目。其子项目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特殊救济等。农村的社会救济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因为大部分农村人均收入低,在灾害面前很难自我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保障对象是灾祸殃及者或丧失劳动能力者。

3、农村社会福利及子系统。这方面现阶段的地位次于其他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其结构为:农村残疾人福利、农村教育福利、农村社区服务和农村产品价格补贴。

4、农村社会扶贫及子系统。为了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将社会扶贫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实行思想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资金扶贫等。通过综合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三)当前应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重点,突破难点。针对目前我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亟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道“防线”,起“兜底”作用。目前,我区已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保障面和补偿额度上还和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区要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认真落实《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足额列入财政预算。要不断巩固低保预备金制度,以确保动态管理下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同时,要建立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的工作机制,保障标准要随着地方财政的增长同步提高。

2、加快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项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市区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些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面临就业与养老保障的双重压力。建区以来,我区征用农民土地28300亩,失地农民将近6万余人。被征地农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能否获得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事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因此,我区必须高度重视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障,以出台的《*区被征地人员(套房安置)养老保障实施办法(暂行)》(路政办发〔2004〕66号)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3、完善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有20余万,他们从事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城市服务业等各种工作,为我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尽管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工作,工作流动性较强,但他们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我区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开始了养老保险,但还不全面,还有许多个私从业人员没有实施。鉴于这种情况,我区有必要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这些进城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有相对稳定工作的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采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办法,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的保护。

4、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推进速度很快,总体运作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群众认识偏差、补偿服务不到位、基金征管困难以及工作队伍薄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区要继续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此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来抓。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切实加强补偿服务和基金征缴两大关键环节。同时,要大力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高度重视,又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

(一)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扶持。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认识上有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看不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二是存在畏难情绪。所以,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二是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要广拓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三是要建立个人帐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四是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增值保值机制。结合现实实际,可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建立社会保障银行。按专业银行的形式或金融基金组织的形式建立社会保障银行,一方面通过银行承办保障资金的收缴与发放。另一方面通过银行资金的信贷过程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二是建立保障储备资金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强对部分资金的投资效益,以保证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确保保障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增值率;对于县级保障部门,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

(四)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针对我国目前多头管理、地区分割、标准各异的管理局面,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应该成为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可偿试设立以下机构:一是行政管理层。由政府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设计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我国应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社会保障项目差别很大的实际出发,先把部分保障项目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统一。二是业务经办层。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性与事业性分开的原则,应依法设立不依附于政府部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业务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三是基金运营业。尽快建立诸如社会保障基金会、社会保障投资部等机构,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资的风险、收益和回报率,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建立代表投保人利益的行政监督机构,以对社会保障实施全面监督。

(五)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十分薄弱。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致使社会保险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法,从而调节社会保障实施中的各项社会关系,保证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贯彻。从目前来看,重点要进行社会保险和保险资金管理方面的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方面的立法,同时进行队伍与执法队伍建设,从而使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相结合。

第四篇: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缓解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对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失土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方向。为此,通过纵观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经验,就建立和完善我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研究。

一、社会保障制度综述

(一)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概况

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从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角度,对社会公民的生活提供一种安全性的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它是西方政府积极推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奉行的国策。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其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变化、发展的产物,受本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制约,内容基本相同,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抚恤三大领域,但在保障制度的起点、理论依据、保障范围、具体项目设立和资金筹集与管理上却各有自己的特征。总体上说,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由保险型,又称“自由式”。以美国为代表。基本特点:一是项目多但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及“公民供给型”高。如在美国投保者每日领取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原工资的50%。二是私人保险业起主导作用,国家则处于次要地位,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交纳,国家主要负责社会救济和公共补贴。该类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即政府调节重点应放在干预经济生活、摆脱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方面。二是强制保险型,又称“保守式”。多数欧陆国家和日本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归入此类型,典型代表是德国。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定的强制性,公民必须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从而享有申请保险待遇的权利;二是除失业保险外,其它保险均由独立的保险机构经营,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只起指导作用,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三是国家起主导作用。其理论基础在二战前是“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社会保险政策缓和劳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二战后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在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经济人道主义,让劳资双方结成伙伴关系。三是公民供给型,又称“国家福利型”或“社会民主式”。此种类型最早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到北欧,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瑞典是这种类型的最突出代表。主要特点:一是社会保障内容庞大,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如瑞典的社会保障覆盖了在瑞典居住的所有人;二是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各行业的雇主,雇员则基本不交纳;这种类型的理论基础是福利学派思想,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建立合理分配、收入均等的福利国家。政府通过课征高累进税,向全体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社会保障。上述三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坚持公平、保证效率方面各具特色。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滞胀”,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困扰,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都在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有很多启示,主要有:一是要认清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再分配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生产领域的问题;二是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立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和选择何种模式,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三是实行社会保障应循序渐进,有重点、多层次;四是制定必要的法规,依法实施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以单位提供保障为主,实行广就业低工资辅之以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的模式。

第五篇:完善应急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自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的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应对危机的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式危机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危机全过程管理。危机管理体制从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害过渡到综合协调的危机管理,从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

过渡到政府专门办事机构的协调。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一个依托于政府办公厅(室)的应急办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危机管理的新体制初步确立。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1.指挥部与同级的应急办之间的职责没有划清、关系没有理顺

议事协调机构同办事机构职责重叠,关系不顺的问题在危机处置和常态工作中都有发生。以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控指挥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国务院应急办)为例:

一是在危机处置过程中,按照中编办的批复,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等工作。”可见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是明确界定的,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其处置权利有限定,须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而防控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有“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危机关头履行着临场指挥处置的职责。防控指挥部的总指挥是国务院副总理,防控指挥部等10个议事协调机构实际上也履行着“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

二是在常态工作中,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防控指挥部的任务也包括“对各地防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随着应急办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这种职责上的冲突可能会日渐显露。

2.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不足

一是常态协调的权威性不足。在危机发生期间,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议事协调机构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特别是指挥部)的协调能力是强的。但是“指挥部”不是常设机构,只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被启动,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储备等工作。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在没有严重灾情的平常年份,某自然灾害专项指挥部一年只开一两次会议,日常业务由设在某部委的办公室负责。

二是同级协调的权威性不足。现行的政府应急体制有在指挥部之外再组建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情况。例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都设在地震局)并存,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与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相同。两块牌子,各有用处。即便如此,由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同级别的其他部门还是有很大难度。有些部门,例如发改委,出现在每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中;财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和农业部也出现在绝大部分议事协调机构中。同级部门协调这些政府强势部门存在相当难度。即使副总理担任专项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协调该副总理分管之外的部门也有难度。现有应急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突发事件设立的,机构之间沟通相对不足,预警信息发布后难以形成统一应对合力。

3.一些领导小组和委员会与应急管理关联度低,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区别较大

有一些领导小组、委员会承担的是政府常态工作。例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绝大部分部际联席会议的任务是政府常态工作的一部分。例如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煤矿关闭整顿的政策措施;制订工作计划和阶段性任务并组织落实;协调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活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联席会议由牵头部门召集,不刻制印章,也不正式行文。其工作规则是定期(大多为每年或者每半年一次,个别为每季度)或者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协调解决指定的有关问题。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并抄报国务院。各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分别落实。对难以协调一致的问题,由牵头部门报上级决定。但个别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能却类似于指挥部。例如境外中国公民的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按照《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启动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委员会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分类不清、职能不统一,因此不能仅从机构的名称推断其职能。政府

下载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保障。在厘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农村 管理 体制创新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______行政管理(专)______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

    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与再创新研究

    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与再创新研究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研究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 1、我省社会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1)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和治理取得成......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2007-02-02 21:55:3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的......

    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思路与建议

    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思路与建议 摘要: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国家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必要的经济限制措施。它对于有效控制政策外生育、确保人口计划顺利实现和......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