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

时间:2019-05-12 14: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

第一篇: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

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

前一时期,保险营销制度在促进保险业快速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我国保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保险营销员管理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通过改革创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对保险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防范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具有深远意义。经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现就做好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守法意识,高度重视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注重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创新模式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二、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理顺和明确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关系,减少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纠纷,切实维护保险营销员的合法权益。着力构建一个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对等、效率与公平兼顾、收入与业绩挂钩,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品行良好、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险营销队伍。1

三、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应切实承担起本公司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责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务求实效,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公司领导机构,由营销员管理、财务、法律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统筹本公司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结合公司实际,研究选择合法、有效的保险营销发展方式,制订改革方案,完善配套措施。

四、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要按照体制更顺、管控更严、素质更高、队伍更稳的发展方向,全面梳理本公司保险营销员管理情况,要切实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公司招聘行为。要缩减保险营销队伍组织管理层级,加强基层机构的管控和监察力度,从严约束和规范基层营销团队管理人员的行为。要逐步转变人力和规模考核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考核向基层绩优人员,向业务质量倾斜。要加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加大对保险营销员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力度,狠抓营销员队伍的诚信建设,提升保险营销员的综合素质。要改善保险营销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提高保险营销员的职业归属感和公司认同感,促进保险营销队伍稳定发展。

五、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逐步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专业保险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集中力量加强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资金运用,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六、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设立大型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销售公司,加快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步伐,稳步提高承接保险销售职能的能力,为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和服务平台。

七、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积极探索改革完善保险营销管理制度,认真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并监督落实情况。要在现行法规框架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支持有关部门

依法整顿市场秩序。对于符合现行法规制度,采取新的保险营销模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在机构批设、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八、全行业要把保险营销队伍稳定问题摆在改革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推进各项改革进程。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要高度关注保险营销队伍的潜藏风险,建立健全保险营销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机制,对于风险苗头和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向各级保险监管部门报告。

全行业要注意研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化解改革阻力,推动改革进程。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研究与分析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保监中介[2010]1221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

为扎实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近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保监发[2010]84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按照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创新模式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其中稳定是基础,要在保持现有营销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改革。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保险营销的新模式、新路子,着力构建一个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对等、效率与公平兼顾、收入与业绩挂钩,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职业品行良好、专业素质较高、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险营销队伍。

二、保险公司要切实转换经营理念,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公司的管控责任,规范保险营销的招聘行为和日常管理,加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提升保险营销人员综合素质,维护营销队伍稳定。同时要提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促进保险产业升级,实现专业化经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三、保险中介机构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通过构建专业产品销售网络等途径,逐步实现产品销售体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中介渠道承接保险销售职能的能力,为改革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和服务平台。同时要加强同保险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双方良性互动关系,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四、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努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注重发挥和保护市场的自主创造性,鼓励支持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主动探索与创新模式,结合公司和地方实际进行各种有益尝试。同时,要注重统筹兼顾,保持改革过程的稳定,发现风险苗头和不稳定因素时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由于改革的过急过快而引发风险隐患。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改革进程,及时反馈和报告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第三篇: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意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保险营销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我国保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保险营销员管理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

为保证保险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被保险人利益,自2009年起,中国保监会将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改革”)确立为重点工作,并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政策法规研究以及内外部沟通协调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及思路措施,统一了行业思想。目前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发布《意见》正式启动改革工作较为适宜。

问:《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改革的主要思路,《意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逐步理顺和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关系。同时要求全行业建立健全保险营销风险防范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保障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进行。二是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加强管控责任,转变营销发展理念和方式,按照体制更顺、管控更严、素质更高、队伍更稳的发展方向,促进保险营销队伍稳定发展。三是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逐步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四是加大对外开放,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设立大型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销售公司,加快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新型的保险销售体系来承接现有模式。五是对各级保险监管部门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对于符合现行法规制度,采取新模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将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

问:现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存在哪些矛盾与问题?

答:一是大进大出的粗放保险营销运行机制既不能满足新阶段、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保险消费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保险业形象,降低人们对保险的认同度和有效需求,不利于保险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发实施,我国的法律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保险营销运行机制以及保险营销队伍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三是现行保险营销管理模式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基本利益保障不充分。

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答: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创新模式”。其中稳定是改革的基础,要在保持现有营销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构建一个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对等、收入与业绩挂钩、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职业品行良好、专业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险营销队伍。

问:改革所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哪些?

答:一是从保险业发展和营销队伍管理的现实需要来看,全面改革的时机尚不具备。目前,保险营销是寿险业最主要的业务渠道,关系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在短时期内尚难找到一条有效的替代渠道。在找到有效的新型管理手段之前,保险公司仍需依托现有机制落实对保险营销队伍的管理和约束。二是现有保险中介市场受到发展规模和资本的限制,市场创新能力十分有限,成为改革进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制约因素。尽管有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显示出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自主地进行改革创新的探索,但受技术和资本的制约,总体而言,市场尚没有一个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营销体系来承接原有的体制。三是体制性改革涉及面宽,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不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对保险业内众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打破现行模式的原有体制惯性,涉及百万之众的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必须做到稳妥审慎。

问:保监会为推动改革做了哪些基础性工作?

答:去年以来,为推动营销体制改革,保监会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务实而又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逐步统一全行业思想。通过多次组织召开通气会和动员会,约谈主要寿险公司负责人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全行业对改革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发出监管政策信号,督促他们认清形势,打消顾虑,统一思想,提高对改革工作紧迫性、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二是提出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去年8月,保监会召开专题主席办公会,研究保险营销员体制问题,会上确立了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工作思路。去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敦促保险公司转变营销发展理念和方式、强化保险营销队伍建设。三是全面开展调研工作。针对现行体制的运营机制问题,全面调研国内外保险营销主要模式以及欧美等境外保险市场的基本营销制度,主要包括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征求意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四是积极发挥行业力量,鼓励创新模式。今年4月,由部分保监局、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保险营销业界专家联合组成的保险营销员管理问题专项研究小组成立,开展专项研究工作,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积极关注市场新动态,注重发挥和保护市场的自主创造性,鼓励支持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主动探索,结合公司和地方实际,进行各种营销新模式和新措施的有益尝试。

问:现阶段发布《意见》对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答:如果不加快改革进程,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保监会发布《意见》,明确营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方向,减少当前保险营销体制下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是向全行业提出原则性要求,作为下一阶段一系列改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改革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对于我国保险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防范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具有深远意义。

第四篇:保监会有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发布答记者问的应用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发布答记者问

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意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保险营销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我国保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保险营销员管理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比较突出。

为保证保险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被保险人利益,自2009年起,中国保监会将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改革”)确立为重点工作,并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政策法规研究以及内外部沟通协调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及思路措施,统一了行业思想。目前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发布《意见》正式启动改革工作较为适宜。

问:《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根据改革的主要思路,《意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逐步理顺和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关系。同时要求全行业建立健全保险营销风险防范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保障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进行。二是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加强管控责任,转变营销发展理念和方式,按照体制更顺、管控更严、素质更高、队伍更稳的发展方向,促进保险营销队伍稳定发展。三是要求 1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逐步实现保险销售体系专业化和职业化。四是加大对外开放,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投资设立大型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销售公司,加快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新型的保险销售体系来承接现有模式。五是对各级保险监管部门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对于符合现行法规制度,采取新模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将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

问:现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存在哪些矛盾与问题?

答:一是大进大出的粗放保险营销运行机制既不能满足新阶段、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保险消费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保险业形象,降低人们对保险的认同度和有效需求,不利于保险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发实施,我国的法律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保险营销运行机制以及保险营销队伍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三是现行保险营销管理模式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基本利益保障不充分。

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答: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创新模式”。其中稳定是改革的基础,要在保持现有营销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构建一个法律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对等、收入与业绩挂钩、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职业品行良好、专业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险营销队伍。

问:改革所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哪些?

答:一是从保险业发展和营销队伍管理的现实需要来看,全面改革的时机尚不具备。目前,保险营销是寿险业最主要的业务渠道,关系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在短时期内尚难找到一条有效的替代渠道。在找到有效的新型管理手段之前,保险公司仍需依托现有机制落实对保险营销队伍的管理和约束。二是现有保险中介市场受到发展规模和资本的限制,市场创新能力十分有限,成为改革进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制约因素。尽管有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显示出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条件下,自主地进行改革创新的探索,但受技术和资本的制约,总体而言,市场尚没有一个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营销体系来承接原有的体制。三是体制性改革涉及面宽,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不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对保险

业内众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打破现行模式的原有体制惯性,涉及百万之众的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必须做到稳妥审慎。

问:保监会为推动改革做了哪些基础性工作?

答:去年以来,为推动营销体制改革,保监会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务实而又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逐步统一全行业思想。通过多次组织召开通气会和动员会,约谈主要寿险公司负责人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全行业对改革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发出监管政策信号,督促他们认清形势,打消顾虑,统一思想,提高对改革工作紧迫性、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二是提出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去年8月,保监会召开专题主席办公会,研究保险营销员体制问题,会上确立了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工作思路。去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敦促保险公司转变营销发展理念和方式、强化保险营销队伍建设。三是全面开展调研工作。针对现行体制的运营机制问题,全面调研国内外保险营销主要模式以及欧美等境外保险市场的基本营销制度,主要包括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征求意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四是积极发挥行业力量,鼓励创新模式。今年4月,由部分保监局、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保险营销业界专家联合组成的保险营销员管理问题专项研究小组成立,开展专项研究工作,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积极关注市场新动态,注重发挥和保护市场的自主创造性,鼓励支持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主动探索,结合公司和地方实际,进行各种营销新模式和新措施的有益尝试。

问:现阶段发布《意见》对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答:如果不加快改革进程,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保监会发布《意见》,明确营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方向,减少当前保险营销体制下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是向全行业提出原则性要求,作为下一阶段一系列改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改革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对于我国保险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防范保险市场系统性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具有深远意义。

第五篇: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______行政管理(专)______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名: 郭 明 学 号:

1061001464727

专 业: 行政管理(专)入 学 时 间:

2010 年 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王 晖 所 在 电 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韩城进校工作站

2012年 5月9日

目 录

一、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1

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2

1、管理层分工不明确--------2

2、管理人员的职位不清楚----3

3、管理者的管理环节存在漏洞4

三、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5

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8

五、参考文献------------10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郭 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韩城进校工作站)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现有体制和改革的具体方案。首先从国有企业的起源发展和涵义,引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定义和体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在对我处于的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进行总结归纳,阐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国企改革 社会保障

健全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体最初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归全民所有”建立起来的,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它成为国际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支出渠道。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中的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在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计划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利润追求,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工厂”或者说是“生产车间”。1980年以后,随着“包”字(承包)进程,国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实行了承包、承租经营模式,国有企业成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国家放权让利的改革又强化了国有企业的这一功能),同时,国家财政来源于国有企业的收入比重下降,国家财政投向于国有企业的支出也有所放缓,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租赁 3 工厂”。

无论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理论上,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仍然是我国现有国企干部管理体制,以政府任命为主,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干部管理极不协调,其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如下:

1、管理层分工不明确。

对有的大型国有公司,仍然延袭传流行政人事下管一级的方式,连其人力资源部的部长都由上级党组织来考察任命。这种管理层上的混乱,造成董事会成了摆设,实际上是剥夺了董事的权利,造成出资人不到位和内部人控制,违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按照现代公司制,股东是出资人,应由股东来行使出资人权力。在股东较为分散的情况下,按股份比例推荐董事,形成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以维护股东利益为落脚点,行使决策权,对股东负责;由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进行日常经营,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层次是清楚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但是在实际中,国家不仅仅是任命董事和董事长,连经理层也一起任命管理,而且要注重经理层的选拔和任命,经理层的实际权为远远大于董事会,董事没有实际意义,就只好来个董事兼副经理,有时甚至是把那些不便安排的干部作为董事。

2、管理人员的职位不清楚。

管理部门对由自己考察任命的干部,一般情况下也只是到要调整时才去考察,匆匆忙忙选择或交流,很难了解所选干部的真实情况,在我国几乎清一色地由政府要害部门在职领导兼任,并且由组织部门认命,且不论他们本职工作相当繁忙,有无时间来参与企业决策值得怀疑,关键是这些人本身就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保证其客观公正性。有的职工持股会选出的职工董事,也必须由组织部门考核任命,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级别”,则不能任职。

目前国有公司干部职位(领导干部)设置较多,有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党委、工会主席、“总师”(如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计划师)等,这样一算下来,即使董事会,经理层和党委高层度重合,一个企业班子也往往达到上十人,一个省、地区或市,这样的国有企业班子常常几十上百个,干部管理部门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了解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有的公司,上级组织部门一年到头可能还去不了一回,又怎谈对企业干部的了解和日常动态的管理,又怎能保证所选干部是否称职。

其实作为大股东的出资人,其管理对象应该只是出资人代表董事会成员,经理层系统交由董事会聘任管理,工会主席也应该由公司工会选举产生,是不是所谓“总师”也宜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由公司自行决定聘用与否,是不是要作为一个领导职位由上一级组织部门来管理值得研究,而现在却成了安排领导干部一个职位。而作为大股东应该注重的监事会却并未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一般情况下只有监事会主席才算为领导职位,而对于监事的要求却并不严格。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本来是为照顾少股东利益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在国外基本上都由社会名 5 流,如专家学者、离任总裁、商界或法律界成功人士等担任。

3、管理者的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者的管理环节是不全面的,或者说管理的力度是不均衡的,换句话说是该管理的没管或没管好,不该管的往往又下了过多功夫。一是管理方式单一,过分注重直接管理,对企业高管人员以委派(任)代替委托,委派与委托虽只一字之差,但却内涵迥异。既然国有资产是多级委托管理,就应体现出委托的经济含义,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经营者,通过经济关系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委派是一种行政手段,而委托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经济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其实现途径等同起来,无论什么干部,都采取同一个模式管理,并都要拿在党组织手里亲自管,“管理”干部的同时也“管死”了干部。这种直管方式严格地限制了国企高管人员的合理流动,国企高管人员如果要跳槽到任何一个民族企业担任相关职务,只要这个企业接收一般还是可以实现双向选择,而这个人如果想到其他国有企业任职就很难做到。同样,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如果想到国企做高管人则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国企高管人员只有自主流动(实际上是流失)到民营企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流动的可能。

约束机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监事会为例,很多国有公司,通常要么监事会不健全,要么由公司中层干部兼任监事,实际上是形成虚设。另外对一些概念的误解也容易导致监督和激励不力。如认为企业非要有“一把手”不可,于是让董事长手握重权,使应本由董事会依法决策的事也由“一把手”决定。有时为了 6 加强董事长的权威,甚至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肩挑,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权力制衡。

干部绩效管理不到位,有效激励不足。我国对现有国企高管人员的管理往往局限于考察和任命,而对干部的前期发现和后期监督激励缺乏应有的重视。现在虽然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对高管人员实行了年薪制,股票期权激励,但这些与他们的绩效挂钩并不紧密,企业业绩上来了,奖金自然少不了,企业亏损了,年薪也照拿,有些企业干部在此企业没干好,易地再为官的现象也不少见。

三、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改革和完善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中央和地方党委对国有企业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办法,探索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责任追究制度。

其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加快经营者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管理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激励、监督制度,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一,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了企业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人事改革也就成为“空话”。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须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经理层职业化,实际较彻底的委托代理制,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企领导干部用人和选拔机制,在“党管干部”的用人机制之 7 外加入市场化的选聘机制,全方位地配置人才资源。

市场化选聘的最终目的就是筛选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有魅力的人才走上国企领导岗位,进一步完善权力制衡,明确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各自职责,建立决策中心,生产经营中心,监督制约中心的三权制衡机制;改革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建立“双轨制激励和晋升机制”,实行管理股份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用价值规律的杠杆来引导和调整国企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一是推行年薪制;二是推行持股经营,对确实行做出贡献的经营者;除自己出资所购股份外,每年还进行一定比例的期股奖励;三是采取晋升制度,为表现优秀的管理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要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资产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同时,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要区别于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实行分类管理,取削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资产关系和企业规模、利锐等指标享受有关培训、收看文件等政治待遇,在企业内部,按照政策层和经营层分离的要求,实行产权代表委派制和经营管理者的聘任制。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按产权关系进行委派或推荐,出资方重点管好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经理班子由董事会聘任和管理,保证董事长对总经理,总经理对副总经理和“三总师”的提名权。

最后,按照经营管理者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要求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公开选择的力度,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及经理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强调企业经营者的任期制。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经营管 8 理者任职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按不同行业、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不同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科学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资格认定,条件成熟时,实际持证上岗,逐步推进经营者的职业化进程。首先,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须合理界定提名主体,解决“谁提名”的问题。

组织提名是最主要的提名方式,包括下级组织向上级组织提名推荐干部、组织部门向党委提出任用意见,这种组织提名综合了民主推荐和领导干部个人提名的情况。个人推荐目前只在公选干部中有所体现。其次,推荐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差额选拔的本质是选择民主和比较择优。选择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比较择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各地区各部门在差额选拔干部方面已经有大量探索和丰富实践。下一步主要考虑:一是普遍推行“三差额”。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党政机关选拔任用干部要按规定普遍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地方领导班子换届要按规定实行差额选举,让更多优秀人选进入组织视野,通过比较实现好中选优。二是完善地方党委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规范常委会票决干部的程序和方法,逐步扩大全委会票决干部的范围。三是探索差额票决。选择一些地方进行地方党委差额票决干部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办法。

一般来说,目前实行的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自荐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几种办法怎样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并且权力和责任相统一,规定范围化运作。一定范围的民主推荐是干部任用的基础和前提,不管哪种途径提出的干部,没有一定范围的民意基础,不能任用。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是选择干部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应该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权利。需要完善的是要有规范 9 的提名方式,要坚持县名推荐、阳光操作,以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

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空产活跃,但是也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容易出现漏洞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非常必要。

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还要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作用;要不断地深化厂务公开,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实行“阳光工程”,避免暗箱操作;在涉及大宗物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生产经营事项,都要指定透明,严格的程序性规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下岗分流、收入分配等都要通过职代会讨论,真正使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行为操作有规章、运作有规范。

企业党委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应当担负起企业内部监督机构的领导和协调责任,行政领导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责任主体,同样应该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公司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降低国企职务犯罪。参考文献:

1、钱再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2、蔡昉:《转轨中的国有企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65页

3、陈建华:《国有企业社会保障问题探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第3期

4、张敏杰:《国有企业研究》 长春出版社 2003年

5、赵洁、胡启南:《国有企业切实解决好下岗问题》 《求实》2009年第 11期

下载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监会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研究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