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05: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文号:赣府厅发(2002)28号

颁布日期:2002-06-18

实施日期:2002-06-1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省财政厅二○○二年六月十日)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和〘财政部关于下发〖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财预〔2000〕134号)精神,现就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

制,应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与乡的事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适合县管理的收支上收县市管理,做到责权结合。

(二)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使乡镇财力能够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所需的必要支出。

(三)科学规范、合理公平。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要力求科学规范,做到公平合理,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支范围

(一)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按照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原由乡镇统筹资金安排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建设、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补助等支出,原则上纳入乡镇预算支出范围,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入范围,明确收入归属。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要按税种划分,乡镇经常性收入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保证乡镇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取消乡镇统筹费后,由于调整农业税政策新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原则上全部留给乡镇,用于弥补乡镇因农村税费改革出现的收支缺口。

(三)根据划定的收支范围,认真核定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数。财政收入基数根据税费改革后相关税种的收入核定;财政支出基数根据压缩后在编人员数量和相关支出标准确定。对收入大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上解基数;对收入小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补助基数。属于县、乡范围内增收,由县、乡财政支配;县、乡镇范围内减收,也由县、乡镇财政负担,并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后自求平衡。

三、正确处理设区市、县、乡财政分配关系,保障基层政权运转所必需支出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要正确处理设区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分配关系,设区市、县本级集中财力要适度,并适当向乡级财政倾斜,照顾乡级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政权的基本支出需求,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对县、乡的财政风险问题,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控。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财政困难和贫困地区的县、乡,各设区市要在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节,逐步缩小县、乡之间财力差异。在制定转移支付办法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县、乡特别是乡镇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力求科学与规范。乡镇除了将上级对行政村的补贴、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落到实处外,对困难行政村还要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大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5万元,小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万元,确保行政村的正常运转。

五、完善乡镇国库,强化资金管理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库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快乡镇国库建设,有条件而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要尽快建立。要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乡镇国库资金除用于拨付预算安排的支出外,不得用于其它方面的开支。

六、精减机构、压缩人员,减少不合理开支

各地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根据政企分开和精减、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机构,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要在逐步制定并实施清退计划,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不合理支出。

七、建立、健全工资发放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发放

各地要全面推行工资资金专户管理,工资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工资发放。要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统发工资的工作。

第二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法规名称】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颁布部门】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藏政发[2004]14号

【颁布时间】 2004-02-12

【实施时间】 2004-02-1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加快建立我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步伐,明确划分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对于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完善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以来,我区的纵向财政体制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这一体制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保证了各项事业的资金需要,为推动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责任不够清晰,“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不清。各级财政承担了同级政府部门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自治区财政同时承担了地(市)、县财政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针对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我区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是,依据现行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划清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

财政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纵向财政体制);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横向财政体制)。

一、关于纵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要求及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26号)精神,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目前既定的事权格局,界定收支责任,合理配置财力,促进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2.重点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财力差距,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按照上述原则,将我区现行纵向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调整为“划分收支、专项扶持、财力补助、转移支付”。

1.划分收支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的收入划分:

自治区固定收入包括中央体制补助、各种专项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除关税和海关代征税以外,在我区征收的其他中央税和共享税的中央部分;按现行体制属于自治区级的各种税收和收入。

自2004年起,自治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其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归属,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地(市)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地(市)留成部分〕、地(市)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城建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地(市)级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县(市、区)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县(市)留成部分〕、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县(市、区)级国有资

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共享收入,主要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按比例分成办法,资源税分成比例为自治区30%、地(市)30%、县(市、区)40%;土地增值税分成比例自治区60%,地(市)20%、县(市、区)20%。按现行政策由中央返还我区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缴中央部分,通过不同渠道返还各地(市)、县(市、区)。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全部返还地(市)、县(市、区);增值税75%部分的70%返还

地(市)、县(市、区),30%由自治区通过调控转移到地(市)、县(市、区)。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支出划分:

自治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地(市)、县(市、区),自治区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地(市)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县(市、区),地(市)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县(市、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动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

2.专项扶持

主要用于解决各地(市)、县(市、区)的特殊事权支出。在全区统一的体制补助和转移支付之外建立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体制,重点补助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事权,使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为维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特殊事权支出;基本建设和国家出台增资政策新增的工资性支出;专项转移支付(包括横向转移支付)。

3.财力补助

财力补助是自治区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完成预算任务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地(市)、县(市、区)给予的奖励性补助资金(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4.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指一般性转移支付。自治区根据地(市)、县(市、区)人均财力、公共支出水平等因素,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各地(市)、县(市、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基本均等。在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因素的取值更加科学,使结果更加合理、使转移支付的数量逐步增加。

实行上述体制后,凡未完成预算收支任务和超预算支出造成财政赤字的,由同级政府负责。自治区将通过加大干部离任财政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监督的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关于横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按照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部门预算支出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人员经费包括:部门支付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各类报酬,以及按有关规定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

公用经费包括:反映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按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核定。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培训费、福利费、招待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小型修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其他。

专项经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人员和公用经费之外发生的支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确定的资金用途和数额,做到专款专用。

(二)财政部门行使管理综合财政预算收入的职能。凡已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均上交国库,相应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

(三)对基本建设和教育等支出,主管部门通过编制资金中长期计划和计划行使预算建议权,财政部门通过编制资金预算行使资金分配权。

(四)建立收入激励机制和支出效绩评价机制(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三、明确财政正常支出的范围,严肃预算管理

(一)按照现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征地及迁移补偿费、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费用、设计确定的装修装饰费、为项目功能发挥而发生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费等均在基建项目总投资中安排。维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零星设备购置费、日常运行费等由财政部门安排。

(二)预算执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专项工作,其所需经费应列入年初预算,预算执行中除政策因素外,财政部门不予追加。

(三)自治区各部门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规定之外,不得要求各地(市)、县(市、区)安排项目配套资金。附件:1.按预算科目划分事权(表一略)

2.自治区、地(市)、县支出责任表(表二略)

3.地县事权自治区补助项目表(表三略)

第三篇: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财地字[1996]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中央对省级的分税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并且在预算执行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称地区)根据中央对省级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办法。这些办法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分税制的总体要求。但是,有些地区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财力分配方面还存在明显不合理因素,在税种划分、税收返还操作办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为了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的完整性,各地区要参照中央对省级分税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分税制体制落实到市、县级,有条件的地区可落实到乡级。

二、各地区在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国发[1993]85号文件精神,严格按体制规定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已经划归中央的收入,不得列入地方性收入范围。

三、为保护各级财政培养财源和组织征收“两税”的积极性,在“两税”收入分配方面,各地区对增值税25%部分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收入的增量,原则是应按中央对省的办法执行。确因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的,应保证县级财政获得的收入增量不低于上述收入总增量的70%。在地方税收入分配方面,应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困难,尽量按税种划分收入,充分调动基层财政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四、省级财政承担调节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职责。在目前情况下,省级财政必须将适当集中的财力用于解决财政困难县的工资发放和其他必不可少的支出,两年内使各县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不低于4000元。

五、为解决分税制后存在的增量重复上解的问题,从1995年起中央财政已取消了上解地区原体制上解的递增。各地区应比照中央对省的做法,逐步取消下级财政原体制上解的递增。

六、为了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保证各级财政资金的正常调度,从1996年起,各地区必须按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办法,将资金调度比例逐级核定至县级,省、市级均不得再采用拨款方式调度税收返还资金。

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1996年03月26日 实施日期:1996年03月26日

第四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关于对解决职工子女入托和上小学的建议的答复

九三学社黄山风景区支社:

一直以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对职工子女就学问题都高度重视,2008年和2010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由于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许多农民为了让孩子接受城市教育而进城,他们为照顾孩子而到大连打工。根据有关政策,只要孩子的监护人在本地有居住证明、务工合同(证明、营业执照)、儿童免疫接种证,适龄儿童就可以在居住地附近就近入学。

根据2001—2002,2002—2003,2003—2004三个学年调查统计的数字显示,农民工子女在马尾公办学校就学的人数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1—2002学年,在小学就读的有1393人,占全区小学生人数的16.7%,在初中就读的有334人,占全区初中生人数的8.7%;2002—2003学年,在小学就读的有2887人,占全区小学生人数的32.2%,比增15.5%,在初中就读的有540人,占全区初中生人数的13.4%,比增4.7%;2003—2004学年(截止2004年3月底),在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有3464人,占全区小学生人数的42.7%,比增10.5%,在初中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有766人,占全区初中生人数19%,比增5.4%。今年在小学就读的3464名农民工子女,就读师大二附小、马尾实小、罗星辖区内3所小学的有1977人,占全区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的57.1%。只能容纳30个班级的师大二附小,今年达到31个班级,在校学生数1726人,班生平均数达到55.7人;只能容纳24个班级的马尾实小,今年达到25个班,在校学生数1252人,班生平均数达50.1人,两所学校的班级数和班生平均数已超规模。

您提出的《抓紧筹划高教园区中小学建设,切实解决园区教职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大量教职工入住茶山高教园区,教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日益凸现,高教园区配套学校的建设迫在眉睫。

2004年10月8日,钱成良副市长主持召开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会议明确:在整合茶山第一小学和茶山中学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高教园区13-01号地块兴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含附属幼儿园),新建的学校要解决高教园区教职工子女就学,同时要充分考虑就近居民子女就学。

根据会议精神,我局会同瓯海区教育局多次到高教园区管委会、茶山街道茶山中学、小学实地调研,与瓯海区规划分局就茶山街道中小学布局规划的问题进行商讨,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方案。但是,由于方案牵涉到高教园区、茶山现有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加上高教园区配套学校的规划用地不足,无法单独实施,因此,学校建设难以启动。

2009年初,赵一德市长教育调研并主持召开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就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协调。会议就高教园区配套学校建设问题明确:在高教园区09-01号和09-04号地块建设一所规模为1200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解决高教园区教职员工子女就学为主,兼顾解决原茶山一小施教区村民子女的就学,还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主体、责任部门和经费筹措等。

目前,我们已建立了相应的筹建小组,开始启动学校建设的前期工作,并已与高教园区管委会、茶山街道进行多次衔接,下一步将进行供地、规划红线、建设方案等手续报批工作,争取在2010年10月开工建设、2012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

您提的建议非常中肯,这也是我们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学校的建设方案,并会同市高教园区建设管委会和瓯海区茶山街道尽快完成地块的“七通一平”与处理征地政策遗留问题,争取学校建设早日开工,以满足当地百姓义务教育的需要。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多年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户口、房证、学校”三对口标准,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根据国家“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办公中小学为主”的原则,邯郸市教育局制定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申请入学需要出具五种材料,即“五证”(父母双方所在务工单位出具就业证明或劳动合同协议;经商人员出具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部门出具的税收证明;流入地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证;在现暂住地的居住证明;父母双方及子女的原籍户口;流入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转学证明,一年级新生入学需要户籍所在地原制定就读学校开具的联系函加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章),然后由务工地教行政部门在所辖区域内选择相对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学校管理严格的学校安排学生就学。同时,学生在收费、学籍管理、毕业、升学、奖励、评优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对于刘先生侄子上学的问题,如果该生监护人属于进城务工农民,应向务工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五证”和就学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同一安排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读学校。

部队不少已婚官兵均来自外地,两地分居家庭多,很多同志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子女能否受到良好教育,时刻牵动着部队官兵的心。帮助解决好部队子女入学问题,是拥军爱民、稳定军心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实际举措。近年来,无锡教育部门从支持部队、关心官兵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民政部、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帮助不少驻锡部队干部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我们感到,这项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定机制,不少官兵子女上学要托关系、找后门、花更多的择校费。为此,现就进一步帮助解决好部队干部子女入学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属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据属地界定学区,就近入学;干部本人提出需跨学区择校的,按照国家规定不再收取择校费;高中阶段,达不到计划内录取分数线的,减免适当比例的计划外培养费。

2、驻军单位官兵因驻防或工作调动的,其子女转学按照属地、就近优先安排的原则解决;

3、从外地转入本市的驻军官兵子女,由同类学校转入同类学校的,经认定核实后,不再收取国家规定标准以外的费用;

4、由一般学校转入优质学校的,适当减免相关费用;

5、部队困难官兵和职工比照当地困难职工标准,对其子女由所在学校给予减免一定学费和杂费照顾。

6、教育部门设立相关组织,专门协调解决部队子女上学问题。每学期开学前,通知各驻锡部队上报需解决子女上学情况,由教育部门统一登记汇总,并及时协调安排入学事宜。

提 案 回 复

韩桂英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进一步解决好部队子女入学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已交我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多年来,驻锡部队视驻地无锡为故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无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无锡市各级教育部门也始终把解决部队子女入学问题作为拥军优属、支持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国家民政部、教育部、总政治部《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和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我市把部队适龄子女纳入全市教育优待对象的范围,对其入学予以通盘考虑和谋划,切实保证优先就近受到良好教育。我们指定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区属小学、初中、幼儿园供部队子女就学。目前驻锡部队单位的几千名子女分布在全市上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受到良好教育。结合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部队官兵子女在锡接受义务教育的,根据其实际居住地,由所属市(县)、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在所在区域内条件较好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就读。本人希望跨学区择校的,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因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强调统一性、严肃性,涉及部队子弟升学,只能在不违反政策前提下酌情考虑。另,国家制定了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三限”规定,原则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如果有部队子女确属家庭经济困难,可由学生家长或本人向录取学校提出申请,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二、部队官兵因驻防或工作调动,其子女转学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的规定办理,并予以优先照顾安排。目前,无锡市义务教育阶段已实行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于部队子女,凡属义务教育阶段转入的,同样享受这一待遇。高中阶段同类学校转入的,学校也可不再另外收取规定标准以外的费用。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处(科)为协调解决部队子女上学等问题的专门部门,负责与部队相关部门的联系、接洽和协商。驻锡部队可在每年的8月初,将本拟申请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名单依据其实际居住地,分别报实际居住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着“依法为要,情理为兼,服务部队,造福地方”的原则,切实作好部队适龄子女的入学工作,努力解决部队干部的后顾之忧,使驻锡官兵能为第二故乡的改革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师资与学生人数不匹配的现象更加突出,缺口加大。(2)市内四区各小学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县市,加之暂住证、务工合同、租房合同等手续的办理比较简单,出现开学前一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带孩子坐火车赶来报名,甚至在报名前一天将暂住证地址改为市南区的现象,加大我区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的负担。(3)由于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学制与我区存在差异,有不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转入我区后与城市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基础方面差距较大,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区小学的招生以户籍和居住地为依据,遵循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近入学”原则是为平衡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生源平等而设立的,机关人员子女和有房人员的子女的入学也按这一政策执行。

据衢江区政府反馈,根据《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关于印发衢江新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衢江教〔2006〕69号)文件精神,本辖区的常住居民子女,只要提供户口本和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即可到衢江新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

学前教育多年来一直实行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各单位办园为主体的办园体制。各幼儿园都是面向社会自主招生,未实现“划片招生、就近入园”。国务院和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高度关注,当前我市正在研究相关对策,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快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目前我市部分幼儿园按照托幼一体化工程要求,在高标准实施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托幼一体化研究,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并与3-6岁儿童教育相衔接,使更多的儿童更早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在每年的招生中许多幼儿园把亲子班的招生列入幼儿园整体招生计划,并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学段。针对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市教育局将深入调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现有早教机构的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强化师资素质,提高早教质量。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⑴近几年,我市中小学校规范办学,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出现了一批课程改革的知名学校;采取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下一步,市教育局将通过加强布局调整,促进办学体制改革和鼓励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加大名师和名校长培训等措施,使更多的学校跨入名校的行列。

⑵近年来,市教育局重点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推广市南等区(市)定期交流校长教师的经验,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指标生比例等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了市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学校间差距。目前,七区所有中小学基本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结合贯彻国家、省和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制度建设、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内涵建设等,进一步均衡市区东西、南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⑶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多年来,我市采取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初中通过电脑派位或以小学为单位整体调拨等方式就近入学,依法确保了符合条件适龄儿童少年的就近入学。我市2004年就取消了择校费,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免费就近入学。近年来通过推进学校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名师交流等措施,学校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但个别家长要求择校的现象依然存在。下一步,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采取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等措施,促进各学校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遏制择校现象,引导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

第五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完善市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筑府发〔2011〕68号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

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区、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理顺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框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市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各项战略任务,现对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增强各区、市、县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市财政收支的合理匹配。

(二)在各区、市、县体制调整前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区(市、县)封闭运行特殊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建立激励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各区、市、县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三)合理分配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推动贵阳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分市、区(市、县)的财权和

事权。

(二)遵循属地征收的原则,将新注册企业税收征管权限下放到各区、市、县。

(三)遵循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原则,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统一财税政策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具体方案

(一)税收收入

1.按照“稳定存量、调整增量”的基本原则,2011年6月30日前已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其税收征管范围、税收入库级次及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以保证各级财政的稳定运行。

2.坚持“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打破原有所有制、地域和部门界限,从2011年7月1日起,原有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由市级征收的政策停止执行,对全市范围内新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全部实行属地征收,市、区(市、县)按3∶7比例入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新注册企业税收区(市、县)级分成部分按财政收入的不同增幅实行不同的分成比例。从2012年起,各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以下的,市、区(市、县)按4∶6分成;增长19%(含)-25%的,市、区(市、县)按3.5∶6.5分成;增长25%(含)-30%的,市、区(市、县)按3∶7分成;增长30%(含)以上的,市、区(市、县)按2∶8分成。新注册企业建设期内产生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作为区(市、县)固定收入,市级不参与分享。

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如部分区(市、县)由于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执行而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市财政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调整补助。

(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级次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三)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资源储备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按照“资源与建设项目配套、成本债务全覆盖”的原则实施。达到“基础设施先行、地块价值提升、成本共同控制、收益共同分享、资金来源保障”的目标。

按照《土地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区域内土地出让收入和跨区(市、县)重点项目周边或配套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收取后再行分配。

1.以“招、拍、挂”等方式出让(除工业用地外)所取得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分配方式如下:

一是实施土地收储支付的成本性支出控制在土地出让收入的45%以内,实际征地拆迁成本超出批准的征地拆迁预算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担(抵扣土地出让收益);实际征地拆迁成本低于征地拆迁预算的结余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享。

成本管理费按土地出让收入的2%安排,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5%,提取市级存量贷款偿债资金25%。

二是剩余部分净收益按照国家、省、市规定比例计提后,云岩区、南明区分享60%,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分享80%。

2.“棚户区、城中村”和重点区域改造项目由市委、市政府按“一事一议”原则确定。

3.工业用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4.产业园区内原市属国有企业用地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并按规定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5.其他原市属国有企业和原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出让收入由市级全额收取。

6.高新开发区、白云区(开发区内)、金阳新区、小河区土地出让收入应上划省部分,由各区统一上缴市级,由市财政统一上划省财政,若各区不及时上缴,市级垫付部分由市财政在市区两级结算中扣回。省给予的土地出让收入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由市级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对区(市、县)承担的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补助。

通过以上调整,以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体制为契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更好地为贵阳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四)转移支付和上解

中央、省通过市实行的转移支付补助和上解办法继续维持不变。市与各区、市、县间原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上解政策以2011年年末计算数为基数,作为以后固定的定额结算补助和上解数。2012年以后,各区、市、县的新增收入执行新的税收分成体制,原有的超财力上解体制不再执行。

市级财政通过适当的体制设计,建立“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资金”,用于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市级对财政较困难区(市、县)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支出划分

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等部门要按本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及时做好相关税收分成和财政清算工作。

(二)规范财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既定的财政体制。各区、市、县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自求收支平衡。

(三)各区、市、县要严格按照市、区(市、县)的收入范围及属地征收原则征收财政收入,正确掌握收入级次。市、区(市、县)两级原有企业,变更注册后,不得改变其税收级次(进行重大改制、重组或按市委、市政府相关意见调整税收级次的除外)。自行改变的,责令立即改正并扣缴其所得利益。

(四)加强对全市土地矿产储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原则实施土地储备,按照先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价值再有计划地对宗地出让进行短期、中长期合理配置,以达到出让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所有土地必须全部完成储备后才能进入出让程序,原则上不得采用“生地”、“生地熟挂”等方式出让。

五、执行期限

本意见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十二五”期末视情况再进行调整。本意见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体制△意见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10月31日印发

下载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