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
关于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
关于镇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议
根据市财政局2004年4月提出的关于调整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方案和目前市财政对三镇财政实行的收支全面监管的措施,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我镇对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些考虑汇报如下:
一、对原分税制体制运行基本情况的评价
市人民政府嘉政发(2002)
86号文件确定的市镇预算管理体制,以完善镇财政职能为目标,以增加镇财政收入为中心,按照“镇事镇办”、镇政府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合理界定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市镇财政核定基数、分灶吃饭、超收分成,建立了奖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市财政下达的收入基数并有一定的超收,既保证了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和正常的公用经费开支,同时,镇财政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每年的镇财政超收分成对镇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镇级社会事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镇近年来实施的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农村居民点改造、镇村道路硬化、镇文化活动中心、镇机关食堂、剧场、道路绿化、日光温室基地、良种胚胎移植基地、镇卫生院医疗大楼、镇政府一条街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得益于这一体制。我们认为,这一体制对于镇上来说,是责、权、利相结合,财权事权相统一,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这种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基本符合我市三镇实际的。我镇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目前我市三镇实际情况,目前这一体制不宜做大的调整。
二、关于市财政新方案一些看法
1、新方案提出,在取消农业税后,镇财政不再组织收入和管理支出,除镇政府外,镇属各单位经费全部按业务归口上划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工资统发,由市财政在市级预算中统一予以安排,这一点对于保障镇属单位正常人员和业务经费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减轻镇财政的支出压力,总体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经费渠道改变后,镇政府对下属各单位的管理权限会随之缩小,监控力减弱,而许多下属单位的工作,市上是统一纳入镇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中进行考核的,经费和人员管理权限不放在镇上,镇上在人员管理和业务协调上比较困难,会给镇上整体工作协调发展造成被动。
2、新方案提出,每年在全市计划中考虑一块乡镇建设资金,各乡镇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确定的项目,纳入市计委的全市计划盘子,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即市计委立项后市财政安排资金。我们认为,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镇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些项目和资金问题,但考虑到镇级建设项目在全市社会发展计划中的比重较小,即使经过争取得到了安排,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也不会太多,而且要在三镇进行平衡,总体上影响到各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镇级财政一旦不再组织收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就会陷入靠“天”吃饭,完全靠市上安排项目和资金,才能进行,镇政府完全没有了工作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会严重影响到乡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目前,由于自身收入有限,各种隐性支出项目(市级计划盘子和市级预算中未予安排和承担的支出)很多,镇财政支出压力很大,仅我镇历年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负债数额达200多万,就目前的收入能力而言,镇级财政短期内根本无力偿还,近年因拖欠工程款镇政府曾被告上法院,镇政府帐户甚至镇金库帐户都被法院查封过。如果目前取消镇级财政收入管理职能,而市财政又不可能对这些镇级债务一次性解决,必将会使这些负债的偿还更加困难。如能维持现体制,由镇财政从镇级收入中进行逐年消化,无论是对于市财政,还是对于镇财政来说,都应属比较稳妥可行。
4、自今年起,市财政对三镇实行下达总支出指标,按月核拨经费的办法。由于市财政税务部门对三镇入库税款严格按照税收级次进行稽核,而镇属企业利税效益不佳,镇金库基本已无税收收入,我镇今年1-3月累计收入仅5.3万元,而镇级财政每月仅人员工资一项即需10万元,现在每月由市财政按人员核拨经费,镇政府没有一点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
三、综合意见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
1、原来实行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仍应基本维持不变,这样,市镇财政责权明确,预算管理上较顺畅,镇级财政有动力有压力,可以提高镇上抓收入控支出的积极性,有有利于市财政的监管和镇级财政今后的长远发展。
2、在现体制基础上,为了稳定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其正常运转和基本职能的发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镇级支出中人员经费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公务经费及已列入市级计划盘子内的项目资金应由市财政全额负担。使镇政府能够减轻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抓经济促发展。
3、重新核定镇级收入范围,农业税取消后镇级税源减少,为了保证镇级财力,可否考虑将各
镇镇域辖区内的所有企业税收收入全部划定为镇级财政收入范围,镇级财政组织入库的收入全额留镇作为镇级收入,以使镇政府能够有一定的财力进行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
4、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请市财政考虑对镇级财政收支安排进行适当倾斜。请市财政考虑到镇级财政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各镇历年沉淀的债务进行清偿,以减轻
镇级财政支出压力。
5、在支出安排上,考虑到镇级政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的全面性、复杂性,镇级党政同时负担党务、行政、民政、农林、土地、文化、综合治理、共青团、妇联、武装部等多项工作职能,工作涉及面广泛,对口业务部门众多,工作头绪繁杂,历年来镇级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办公费、取暧费、差旅费、小车燃修费、公务接待费等,往往捉襟见肘,如市财政对镇级支出预算仍按照对市属其他部门的统一标准进行核定,显失公平,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我镇意见请市财政应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适当倾斜,充分照顾到镇级政府的工作实际,以使镇政府的承担的各项综合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意见,请斟酌。
天河镇财政所
二○○五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篇:xx县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意见
XX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为明确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开发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引领全县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发„2014‟号)文件精神,结合现行财税体制政策,县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建立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一、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根据经济开发区事权范围,合理界定财权,实现权、责、利相结合。
(二)促进和保障发展原则。创新发展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与财力增长同步,充分调动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三)财力给予倾斜原则。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倾斜用于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四)科学透明原则。体制设计公开透明、科学简洁、便于操作、利于结算。
二、主要内容
对经济开发区实行“定收定支,收入分成,核定基数,保障重点,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自2015年起在经济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金库,完善预、决算制度,单独核 算财政收支。
(一)收支范围。
1.收入范围的划分。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实现的各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纳入县与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范围。其中: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3:7分成; 房地产及建筑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8:2分成; 其他行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5:5分成;为促进园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土地使用税收入全额留给开发区。
2.支出范围的划分。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担自身范围内机关运转所需的支出,以及辖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所需的支出。具体包括: 人员经费支出、基本运转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征地拆迁及安置支出、支持企业发展支出、社会事务支出及其他应由开发区承担的支出。
(二)财政收支基数及补助(上解)基数。
1.收入基数的确定。按以上经济开发区税收收入范围的划分,以及2014年税收收入实绩,确定开发区的收入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2.支出基数的确定。根据经济开发区事权范围的划分,以及各项支出的标准,确定开发区的支出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3.补助和上解基数的确定。根据经济开发区的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确定财政补助或上解基数。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 2 部分定额上解;收入基数小于支出基数部分定额补助。经核定,县财政对经济开发区补助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三)其他事项。
1.财政体制确定后,财政收支基数原则上不作调整,遇政策变化需调整基数,报经县政府批准后执行。
2、经济开发区收入基数确定后,在体制执行期间,依据经济开发区入库地方级收入实绩,超收入基数部分,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使用。
3.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扣除县调控部分,剩余部分留给经济开发区,用于相关的支出。
4.列入县建设计划的土地征迁及建设类项目支出,开发区自身财力不能保障,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调度资金借给开发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需要。
5.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取得的基金收入缴入县金库,扣除按政策计提的专项资金后,剩余部分统筹使用,包括用于经济开发区土地收储相关费用,各项基础建设支出,归还前期项目借款等,具体数额根据县政府批准的项目支出计划确定。
6.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涉及的农村财政财务管理方面收支,按县对镇(场、街道)有关政策执行。
(四)结算办法。
县与开发区财政结算实行“按月结算、分月调度(或上解)、年终清算”的办法。经济开发区金库设立前,县财政依据税务 3 机关及县非税局提供的收入归属统计,计算经济开发区分成收入,纳入县预算管理系统,分月下达用款计划;开发区金库设立后,按属地范围组织的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缴入经济开发区金库,经济开发区财政按照行业范围税收归属统计,按体制分月上解县金库。年终进行财政体制资金清算。
三、配套措施
(一)建立预决算编制及审批制度。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建立后,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要求编制财政预算、决算(草案),报县财政局审查,县财政局在向县人大报告本级预算、决算时,一并报告,批准后执行。经济开发区财政局要在县财政局的指导下,设置会计岗位,建全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并按时向县财政局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
(二)完善税收征管体系。为加强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税收征管工作,县国税、地税部门要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产生的各类税收,由派出机构负责征收,并按月编制经济开发区税收入库情况报表。
(三)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经济开发区要按照财政管理有关要求,建全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建立政府采购审批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硬化收支预算,明确支出顺序;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保证人员经费、机构运转及重点项目支出需要。规范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不断 4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暂定三年。在执行期间,如遇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县政府将按政策规定,对管理体制进行修订、补充、完善。
第三篇: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论文
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各项权利的下放,中国政府教育财政管理权限也在下移。教育财政的“分级管理”给整个教育体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20世纪末,中国实行税费改革以来,某些问题就越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为了使新的教育财政体制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从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对中国政府教育支出体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科教兴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教育不公有社会分配不公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属于公共品的教育无利润可言,即使说有利可图,也是体现在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幸福和长远效益上,不可能有短期的“产业化”利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让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学校和部门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利润”,大喊教育产业化改革。
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
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财政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
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结构失衡。
首先,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
教育投入的地区分级负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教育投入地区
之间的不均衡随时间的递进在进一步加剧。最后,是重点学校与普通
学校、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重点学校的存在可以说是
目前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的祸根之一。此外,重点学校的存在还是
引起公民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教育帐“倒挂”的失衡现象。
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
在任何社会,教育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
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是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
教育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一)教育公平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理念。公共财政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形式,它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
缺陷进行弥补。公共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依靠市场难
以满足,必须通过政府财政来提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
共品,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市场经济
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并完善我国
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教
育体制。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社会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事务的行为,科
学地界定各级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逐渐向培育市场环境、调控市场
运行、维护社会公平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转变。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完善我国
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前提。目前教育投入体制的诸多问题,都是
由于依然存在计划经济年代下的户籍管理的属地管理原则的教育体
制以及“精英教育”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城市化发
展、知识经济社会及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教育和教育政策首先要适应
社会的发展,要改少数精英教育为“大众无差别教育”。
(三)加大投入,调整结构,让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向弱势
群体倾斜。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刻不容缓。
首先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借鉴发达国家
对基础教育确定标准办学水平和实行职位轮岗的做法,完善我国义务
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
中央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
育承担兜底责任。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0908061085 李燕
第四篇: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1)受益原则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
(2)效率原则 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3)区域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4)技术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集权原则 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2)效率原则
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划归地方政府
(3)恰当原则
(4)收益与负担对
对于收益和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等原则 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和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例题1·多选题】(2011年)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A.受益原则
B.效率原则
C.区域原则
D.技术原则
E.公开原则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技术原则。
【例题2·多选题】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A.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C.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E.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熟悉)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
类型
特征
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
(1)财政联
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中央财政与
邦制模式
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力财权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
(2)财政单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一制模式
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等 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代表国家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熟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总体上讲,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年至1993年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是“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1)1980-1984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灶吃饭体制(2)1985-1987年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3)1988-1993年实行包干财政体制了解包干型的优缺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了解)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了解)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
1994年改革
近年来的调整完善
确定支出(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
范围的支出范围。教材111页
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97%;地方分享3%
中央固定收入:将
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2)调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
维护国家权益、实
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5%——8%——5%
施宏观调控所必
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
需的税种划分为
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入上缴中央财政。
(2)依据中央税
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
财权事权
润等收入。
相统一的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
原则,合理划分中
收入划分
央与地方收入。按
税种划分地方固定收入:将中央和地适合地方征管的方收入
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成。
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而增加 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
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享改革:除铁路运输、7.5。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
中央与地方共享
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
收入:将同经济发
方25%;
展直接相关的主
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
要税种划分为中
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
央与地方共享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3)按统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一比例确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定中央财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
政对地方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制度
数额。
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例题1·单选题】依据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其原则是()。A.事权和财权相结合B.事权和收入相结合C.分级管理D.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例题2·单选题】(2008年)下列税种中,从2002年1月1日起成为我国中央地方共享税的是()。A.增值税B.所得税C.证券交易印花税D.资源税『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所得税从2002年1月1日起成为我国中央地方共享税。
【例题3·单选题】(2007年)按照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央固定收入。A.铁路运输部缴纳的房产税收入
B.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收入C.国家邮政局上缴的利润D.省属企业缴纳的消费税收入『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房产税属于地方固定收入,不属于中央固定收入。
【例题4·单选题】(2010年)按照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关税属于()。A.中央税
B.中央与地方共管税C.中央与地方共享税D.地方税『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按照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关税属于中央税。
【例题5·单选题】(2011年)2010年某省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为500亿元,按照现行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该省应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亿元。A.125B.250C.200D.30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所得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从2003年以后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所以该省应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500×40%=200亿元。(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了解)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
(1)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2)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3)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4)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财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将政府间转移支付归纳为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种形式。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2.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熟悉)(1)完整性(2)对称性(3)科学性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法制性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和专项拨款
(1)均衡拨款——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项目,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施财力匹配与均衡
(2)专项拨款——专项转移支付严格限于中央委托事务、共同事权事务、效益外溢事务和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2.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了弥补财政实力薄弱
(1)一般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性转移支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付
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筹安排。
(2)专项
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转移支付
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
3.税收返还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合理使用转移支付方式2.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3.提高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水平
第五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完善市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筑府发〔2011〕68号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
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区、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理顺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框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市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各项战略任务,现对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增强各区、市、县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市财政收支的合理匹配。
(二)在各区、市、县体制调整前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区(市、县)封闭运行特殊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建立激励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各区、市、县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三)合理分配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推动贵阳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分市、区(市、县)的财权和
事权。
(二)遵循属地征收的原则,将新注册企业税收征管权限下放到各区、市、县。
(三)遵循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原则,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统一财税政策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具体方案
(一)税收收入
1.按照“稳定存量、调整增量”的基本原则,2011年6月30日前已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其税收征管范围、税收入库级次及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以保证各级财政的稳定运行。
2.坚持“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打破原有所有制、地域和部门界限,从2011年7月1日起,原有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由市级征收的政策停止执行,对全市范围内新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全部实行属地征收,市、区(市、县)按3∶7比例入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新注册企业税收区(市、县)级分成部分按财政收入的不同增幅实行不同的分成比例。从2012年起,各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以下的,市、区(市、县)按4∶6分成;增长19%(含)-25%的,市、区(市、县)按3.5∶6.5分成;增长25%(含)-30%的,市、区(市、县)按3∶7分成;增长30%(含)以上的,市、区(市、县)按2∶8分成。新注册企业建设期内产生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作为区(市、县)固定收入,市级不参与分享。
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如部分区(市、县)由于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执行而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市财政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调整补助。
(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级次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三)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资源储备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按照“资源与建设项目配套、成本债务全覆盖”的原则实施。达到“基础设施先行、地块价值提升、成本共同控制、收益共同分享、资金来源保障”的目标。
按照《土地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区域内土地出让收入和跨区(市、县)重点项目周边或配套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收取后再行分配。
1.以“招、拍、挂”等方式出让(除工业用地外)所取得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分配方式如下:
一是实施土地收储支付的成本性支出控制在土地出让收入的45%以内,实际征地拆迁成本超出批准的征地拆迁预算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担(抵扣土地出让收益);实际征地拆迁成本低于征地拆迁预算的结余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享。
成本管理费按土地出让收入的2%安排,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5%,提取市级存量贷款偿债资金25%。
二是剩余部分净收益按照国家、省、市规定比例计提后,云岩区、南明区分享60%,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分享80%。
2.“棚户区、城中村”和重点区域改造项目由市委、市政府按“一事一议”原则确定。
3.工业用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4.产业园区内原市属国有企业用地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并按规定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5.其他原市属国有企业和原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出让收入由市级全额收取。
6.高新开发区、白云区(开发区内)、金阳新区、小河区土地出让收入应上划省部分,由各区统一上缴市级,由市财政统一上划省财政,若各区不及时上缴,市级垫付部分由市财政在市区两级结算中扣回。省给予的土地出让收入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由市级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对区(市、县)承担的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补助。
通过以上调整,以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体制为契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更好地为贵阳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四)转移支付和上解
中央、省通过市实行的转移支付补助和上解办法继续维持不变。市与各区、市、县间原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上解政策以2011年年末计算数为基数,作为以后固定的定额结算补助和上解数。2012年以后,各区、市、县的新增收入执行新的税收分成体制,原有的超财力上解体制不再执行。
市级财政通过适当的体制设计,建立“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资金”,用于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市级对财政较困难区(市、县)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支出划分
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等部门要按本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及时做好相关税收分成和财政清算工作。
(二)规范财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既定的财政体制。各区、市、县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自求收支平衡。
(三)各区、市、县要严格按照市、区(市、县)的收入范围及属地征收原则征收财政收入,正确掌握收入级次。市、区(市、县)两级原有企业,变更注册后,不得改变其税收级次(进行重大改制、重组或按市委、市政府相关意见调整税收级次的除外)。自行改变的,责令立即改正并扣缴其所得利益。
(四)加强对全市土地矿产储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原则实施土地储备,按照先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价值再有计划地对宗地出让进行短期、中长期合理配置,以达到出让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所有土地必须全部完成储备后才能进入出让程序,原则上不得采用“生地”、“生地熟挂”等方式出让。
五、执行期限
本意见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十二五”期末视情况再进行调整。本意见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体制△意见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10月3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