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全区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一)基层财政体制现状
区现有30个街道镇乡,均设置了财政所(3个街道财政所、12个镇财政所、15个乡财政所)。
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乡镇与其承担事权相一致的财政,按照责权明晰、科学合理、综合配套、保障到位的要求,对乡镇人员经费(行政人员生活补贴)、运转经费(含事业人员)全额纳入支出基数,切实做到责权结合。
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乡镇保障力度,调动乡镇积极性,突出区级与乡镇财力分配,确保全区总收入保持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
科学合理确定基数。针对上一轮体制调整时部分乡镇收入基数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重新合理确定乡镇收入基数,把乡镇财政收入基数做实。
规范税收程序。为了减少税收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乡镇之间、乡镇与街道之间、乡镇与区级之间挖税买税的现象,净化税收征收环境。
注重调动乡镇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相结合,实行以奖代补,乡镇的工作性津贴等支出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才能兑现,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现状
新形势、新时期赋予财政管理机制新的要求。一是编制年度财政预决算方案并组织执行;二是制定财政收入计划,依法组织各项财政收入,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委托代征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保障乡镇人员工资支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和社会公共需求支出的资金需要;四是加强本级财政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帐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办理预算内外资金和各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五是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七是监督和检查所属会计单位执行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提出加强规范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八是兑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强化涉农直补资金的发放与管理工作。
(三)基层财政队伍现状
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乡镇机构改革意见》(委办发14号)规定乡镇财政所为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区人事局明确乡镇财政所人员身份为参照公务员执行(待市上审批之中)。全区30个街道镇乡财政所编制人数120人,在岗在编人员103人(实际在职人数122人,有19人属其他站所行政编制但在财政所上班),平均每个街道镇乡4人,最多的6人,最少的仅2人。
二、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收支平衡缺口大。全区30个街道乡镇,财政总支出8889.8万元,总收入5678.9万元,靠区级财力补助街道镇乡3210.9万元,不吃财政补贴饭的只有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邻鄂镇),其他27个街道乡镇平均补贴达118.9万元,基本上是一个靠区级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基层财政格局。
自立自强精神不足。以乡镇为基础的财政、经济发展计划,没有突出逐步缩小财政补贴标准,摘掉靠财政补贴帽子的奋斗目标。靠财政补贴运转的乡、镇、街道税基培养乏力,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不突出。
(二)运作机制上的不到位
适应不同经济财政模式的基层财政所运作模式不明晰。全区30个街道镇乡以社会、经济、财政应为三大模式,一是城市财政经济模式;二是城郊工业财政经济模式;三是农村产业财政经济模式,应尽快完善。
对大件和不易损耗的采购缺乏专家参与招标,鉴定质量环节。采购商品达不到理想使用年限较为突出,如电脑物件。
乡镇实行传票、报销运作方式,无疑增加了基层运作成本。
(三)基层镇乡公共服务型阳光财政程序化体现较差,目前在基层政府财政所还未见到比较成熟的完整方案
街道镇乡对享受中央、市、区的阳光财政 惠民补贴,项目、标准、兑现程序、结算终止日期在村、社区、居民小组,未见到公示榜。
街道镇乡对所在地区的公共事业建设、村民法律法规、科普教育投入预安排没有措施体现。
(四)基层财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财政队伍流失严重。区成立时,全区基层财政所编制人数158人,平均每个乡镇达5人,在我区财政所机构人员确定为事业编制后两年多时间,队伍建设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编制、人数大幅度减少。现在基层财政所编制人员只有120人,在岗人员122人,属财政所编制在岗人员只有103人,与建区时比较,编制人员减少38人,在编在职人员减少36人。二是工作变动频繁,两年多时间,30个街道镇乡中有17个财政所所长发生工作变动,有4个属于提拔,一个属正常调动,2个外出打工,10个由事业转为行政。三是财政所人员身份复杂。如黄溪、白石、五里3个镇乡财政所,人员按在编在岗统计为零,因在财政所上班人员的身份全部挂靠在其他站所。又如财政所长身份,现在就有四种:一是事业编制;二是工人编制;三是行政编制(转为行政编制挂靠在其它站所的主任科员);四是副处级助理调研员兼任。
基层财政所人员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等待观望思想严重。以来,由于基层财政所人员原来享受的“参公”身份、事业性质。没有及时纳入参公人员登记和调资工作暂缓等因素的影响,思想上想不通,颇有尴尬和失落感,心态不平衡,主观能动性差,情绪较为波动。
三、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二是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按这样的要求,街道镇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体现财政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新增的职能要追加运转财力支持(例如文化站),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如乡镇广播站)。三是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公共服务体系项目支出要列入基层财政预算方案报告以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进行监督,切实增强乡镇履行职责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确立基层财政在公共服务上的主导地位。即基层财政所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可以行使以下基本职能:一是拟定公共服务指标体系,提供政府决策;二是监管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投资,以保证基本公共产品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三)制定壮大产业经济规模,培植税源,增强税基,逐步解决收支平衡的基层财政经济发展计划。街道镇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配置市场,发展以适应增加财政财力的产业,增强税基,逐年缩小补贴指标。据调查补贴少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大,补贴大的乡镇主导产业就小或无。就的区情有市场优势的蚕桑、生猪、烤烟、菜果品原料生产和深加工,大有潜力可挖,是增加税源的有效途径。以蚕桑为例,投入不大,见效快,技术难度不高,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是适应农业区情的好税基产业。但有的乡镇人口上万人,耕地上万亩,土质又不适宜烤烟生产、抓蚕桑生产七八年,也不过亩,只有两三个村种植。如此的发展速度,很不适应形势发展富民强区的要求。必须实行以镇、乡、村为单位的支柱产业发展模式,在3—5年内见成效。坚持追踪考核制度,未有突出税基税源产业的乡镇,区政府要帮助他们科学地找项目,制定发展生产计划,督促产业项目的实施见成效。对原有蚕桑产业的乡镇实行以交售蚕茧的销售增值税50%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新发展的乡镇头三年售茧增值税100%的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五年后享受50%的售茧增值税以奖转移支付给乡镇的优惠政策,从而解决基层靠补贴吃饭的财政,实现富民强区集中区级财力办大事的局面。
(四)全面建立街道镇乡为单位的财政网络运作体系。以适应乡财区管的要求,保障高速及时的运作模式,节约经管人员报帐往返区、乡的运作成本;进一步完善街道镇乡所需运转物品的采购程序。一是对所有采购环节都应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参与全程监督。二是对大件和不易耗材,如电脑用品,应邀请专家代表参与质量鉴定,实现对物品的使用年限和价值。三是对易耗材和常用物品实行年度预报制,以便采购中心提前列入采购计划,基层政府及时获得所需物品的使用。
(五)建立管理考核制度。生产发展所需经费,年初以公安人口统计数为依据,按人平一定数额预算到镇乡,年终应以产业发展实绩进行结算,从而形成增强培植税源,增加税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六)建立一支精干稳定的乡镇街道财政队伍。通过考试优选。基层财政所人员性质明确后,按高效、精干原则,以职能设岗,以岗定人,每个街道镇乡3—4人为宜。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区人事局、基层党委也要加强基层财政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
(七)建立培植税源的激励机制。对街道镇乡新增规模(产值500万元)产业的增值税,前三年应实行100%的以奖转移支付给街道镇乡。
第二篇:关于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推进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阳光财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全区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现状(一)基层财政体制现状 区现有30个街道镇乡,均设置了财政所(3个街道财政所、12个镇财政所、15个乡财政所)。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乡镇与其承担事权相一致的财政,按照责权明晰、科学合理、综合配套、保障到位的要求,对乡镇人员经费(行政人员生活补贴)、运转经费(含事业人员)全额纳入支出基数,切实做到责权结合。
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对乡镇保障力度,调动乡镇积极性,突出区级与乡镇财力分配,确保全区总收入保持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
科学合理确定基数。针对上一轮体制调整时部分乡镇收入基数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重新合理确定乡镇收入基数,把乡镇财政收入基数做实。
规范税收程序。为了减少税收成本,从源头上杜绝乡镇之间、乡镇与街道之间、乡镇与区级之间挖税买税的现象,净化税收征收环境。
注重调动乡镇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相结合,实行以奖代补,乡镇的工作性津贴等支出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才能兑现,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现状 新形势、新时期赋予财政管理机制新的要求。一是编制财政预决算方案并组织执行;二是制定财政收入计划,依法组织各项财政收入,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委托代征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保障乡镇人员工资支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和社会公共需求支出的资金需要;四是加强本级财政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帐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办理预算内外资金和各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五是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六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七是监督和检查所属会计单位执行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案件,提出加强规范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八是兑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强化涉农直补资金的发放与管理工作。(三)基层财政队伍现状
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乡镇机构改革意见》(委办发14号)规定乡镇财政所为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区人事局明确乡镇财政所人员身份为参照公务员执行(待市上审批之中)。全区30个街道镇乡财政所编制人数120人,在岗在编人员103人(实际在职人数122人,有19人属其他站所行政编制但在财政所上班),平均每个街道镇乡4人,最多的6人,最少的仅2人。
二、基层财政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基层财政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收支平衡缺口大。全区30个街道乡镇,财政总支出8889.8万元,总收入5678.9万元,靠区级财力补助街道镇乡3210.9万元,不吃财政补贴饭的只有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邻鄂镇),其他27个街道乡镇平均补贴达118.9万元,基本上是一个靠区级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基层财政格局。自立自强精神不足。以乡镇为基础的财政、经济发展计划,没有突出逐步缩小财政补贴标准,摘掉靠财政补贴帽子的奋斗目标。靠财政补贴运转的乡、镇、街道税基培养乏力,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不突出。(二)运作机制上的不到位 适应不同经济财政模式的基层财政所运作模式不明晰。全区30个街道镇乡以社会、经济、财政应为三大模式,一是城市财政经济模式;二是城郊工业财政经济模式;三是农村产业财政经济模式,应尽快完善。
第三篇: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激发基层活力,用好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现行基层行政体制是在1998年撤销地区建立开发区,撤销开发区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立区等多次行政体制调整基础上形成的。区成立以前,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辖8个区工委,50个乡镇,526个村(居)委,3441个村(居)民小组。区成立后,进行乡镇机构调整时,撤销8个区工委,将50个乡镇调整为30个街道、镇、乡(其中3个街道,12个乡,15个镇);村(居)委由526个调整为219个;村(居)民小组调整为1094个。调整后,全区街道、镇、乡平均幅员面积由49.96平方公里扩大为79.9平方公里,最大的阿蓬江镇173平方公里,最小的水田34平方公里(不含国有林场面积);平均人口由调整前的9804人增至16340人,据末统计,人口最多为城东街道41791人,其次濯水镇为27704人,最少为白土乡7870人。
乡镇机构设置通过和两次全市同步改革,各街道、镇、乡设置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科)、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挂民政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等4个综合办事机构。3个街道和正阳、舟白、冯家、阿蓬江、石会、马刺、濯水等镇增设“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
人大、纪检监察、人武、工青妇等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设置了14个片区国土所、14个片区司法所、15个片区公安派出所、4个基层法庭。
各乡镇设置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所、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等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街道增设流动人口管理站。
核定下达乡镇行政编制890名(不含国土所编制51名),后勤事业编制72名,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含财政所编制);目前实有公务员868人,工人72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93人。
二、主要问题
******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政府“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报务、维护和谐稳定”等五大职能。但目前基层行政管理仍存在与统筹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需要区委区政府乃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行政单元多,管理成本高
近邻湖北省***36.4万人,仅设置10个乡镇。贵州省***15.07万人,设置9个乡镇。区50万人设置30个乡镇行政单元明显偏多。
***总理曾感慨:“中国古代《大学》一文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区县归并“两套人马治县”,“食之者众”在尤为突出。在乡镇表现为经济实力弱,财政供养人员多,基层不堪负重。走访过程中,有同志实话实说:再减员30%—50%,工作也能照常开展。
(二)事权不明晰,转型有差距
一是纵向划分不明晰。市对区,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不规范,基层执法无手段,随意性较大。委托执法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人财物不配套”以及法律保障缺失等问题。如基层“扣车扣证”,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之规定。形成“道路交通检查靠‘走’,水上交通检查靠‘吼’,食品安全检查靠‘看’,罚没执法靠‘抹’”的局面。很多乡镇认为,部门有借“委托”下卸责任之嫌,出现事故,乡镇政府就成了“替罪羊”。
二是横向划分不明晰。机构职能设置存在“政事不分”、实际工作存在“政事难分”问题。不少乡镇事业与行政是打通运行,形成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多,履行本职职能少;街道机构设置市上无明确规定。工作急需的“城管中队”既无机构也无编制;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所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重叠。
三是乡镇与村居划分不明晰。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与群众联系不够紧密,干部反映“不好管”,群众反映“无人管”。
四是对内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滞后。管理手段较单一。经济监督、社会管理上沿用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多,经济、法律引导手段少。
(三)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
项目过于繁杂。包罗万象“大而全”,喧宾夺主,淡化了重点。
内容不够完备。有科学发展导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民生问题等项目需要充实。
形式比较单一。通常是年终突击式“官考”。各类计划小结总结报表等“游戏式考核”老套繁琐,助长了基层“现编现抄”,疲于应付等形式主义。
结构需要优化。“规定动作”“一条鞭”考核难以充分照顾各地特殊的生产生态条件。如城北水库上游区域大规模养殖生猪可能影响城区水源环保安全;蓬东麻田村因煤炭开采水井全部干涸,人吃水都靠车拉,大规模发展生猪也不切实际。
(四)干部管理方法急需改进
原“县—区—乡”三级体制下,乡镇之间干部的适时动态交流可有效保持基层队伍活力。体制调整后管理方式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基层干部处于“块状分割”形态,干部流动存在“三好”“三难”现象:即“上好动下难动”(科级以上流动易科级以下流动难);“进好动出难动”,“内好动外难动”(行政体制内流动易,事业向行政流动难)。有的乡镇建区8年来,除个别干部提拔调动和调入区级单位外,乡镇间交流基本没有。个别干部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队伍缺少活力,基层又无手段,只好望洋兴叹!
(五)分配政策需要完善 分配缺乏灵活性。基层政事难分,工作统一做,却“政事不同酬”;村组干部报酬无统一规范,各地差别过大;实行全市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职与非领导职务津补贴基本无差别,一线干部任务重、责任大,连工作话费补助也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干部的积极性。
(六)村民自治任重道远
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村民自治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村居规模扩大村组干部工作量成倍增加,然而有的村干部报酬偏低(每月仅250元);村民自治决策执行中缺乏约束手段,《村规民约》实施不力,有的流于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不规范。
三、对策建议
(一)精兵简政,建立集约高效的行政体制
“精兵”势在必行。不“精兵”就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负担,不“精兵”就无从提高行政效率。“食之者众”这类非常问题需要用非常措施来解决。要下决心通过“强村弱乡”、“诱导创业”等多种形式精简分流富余财政供养人口。
“简政”大势所趋。随着免除农业税、村民自治、依法行政等国家大政重大调整,基层政府职能从“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式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必将加速推进。“简政”是必由之路;我区5000多人的原蒲花乡改由居委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湖北***、贵州***的“大乡镇制”的经验有力证明了“简政”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信息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简政”条件日趋成熟。
“简政”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舟白机场陆续开通,阿蓬江流域开发的深入推进,作为武陵山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与国家“大部委制”改革相呼应,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基层行政单元,适当扩大乡镇及村(居)建制,大幅度减少街道、乡镇数量,相应增大街道、乡镇管辖村、居范畴。在此基础上适度减少干部职数,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乡镇行政中心尽可能沿渝怀铁道、沿高速公路、沿阿蓬江流域布局,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更好促进“三沿”产业发展和冯家、濯水、阿蓬江镇城市绵延带建设。根据城市扩张要求及舟白、正阳两镇行政职能的特点,有必要及时将其转为“街道”建制,并相应调整其称谓和职能。
(二)深化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管理机制 明晰各级事权。职责不明,“政事不分”,老是“打麻子账”,就谈不上职能转变。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区与乡镇的职责权限,从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出发,选择“条条管理”或“块块管理”的具体模式,不宜“一刀切”。基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委托执法。市、区党委、政府应从严掌控部门与基层“责权利”的综合平衡,“责任委托”的同时,人财物等执法资源应向下作相应的倾斜分配,要研究制定市对区县、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真正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转变领导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农村产业发展要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惯性模式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和通过经济及法律手段间接调控经济的方式上来;政府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让基层政府从“有限政府无限责任”状态中解脱出来。
健全服务机制。解决边远乡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是政府面临的繁重任务。基层政府要通过做好“便民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纳入乡镇的重要日常工作。行政富余人员优先充实“办事”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的代办网点,建立健全包括组织领导、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统一的制度和政策。把“便民服务”真正办成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扶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公安、司法、国土、法院、工商、税务等实行片区管理的部门要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如增设代办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解放思想,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制度。建立与两级体制相适应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乡镇间、乡镇与区级部门间的科级以下干部有序流动制度。在一个地方工作满未达“改非”年龄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给乡镇一定的“优秀者正向交流”、“末位者逆向交流”的指导性指标。努力建设一支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
畅通出口。区县归并形成干部数量过大,结构不合理是一道“马拉松”难题。然而换一个角度审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区县归并后留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政策得当,可以转化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温州“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借鉴河南商丘市“经济大发展、全民大创业”的做法,出台“工商零注册”、“按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给予买断性补偿”等宽松的工商登记、信贷融资、税费减免等创业配套政策,鼓励财政供养人员辞职或离岗创业。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推动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唯才是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行政与“参公”单位人才互动机制。行政单位公务员缺编,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从熟悉农村工作的事业干部队伍中补充。
(四)调整充实,建立科学公正的综合考核机制
基层考核要坚持“富民为本”的基本宗旨,按照“分类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民意、公开结果、接受监督、赏罚分明、推动工作”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类别:按照区划类型及不同的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可将原街道、中心镇、其他乡镇三类合并为街道、乡镇两大类考核,将正阳、舟白两镇纳入街道考核范围;
考核内容:突出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和乡镇政府职能的重点,增加民生、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项目适当精简,一般性常规工作改为单项评比。
考核结构:为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可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改善考核结构。
考核方式:要“官考”与“民考”并重,“自评”与“互评”结合。更加尊重民意,增大基层群众及辖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与度。考核结果经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简化过程考核,重在最终绩效。
(五)整改机构,创建科学公正的分配激励机制
职能重组,政事分开。深化乡镇综合改革,通过分流、改制等方式理顺事业与行政间的分配关系。按行政性、纯公益服务性、经营性等标准重新调整界定乡镇事业机构性质。将财政、社保等具备典型行政性质的机构划归行政序列,将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等承担的安检、执法、统计等行政职能剥离并入行政机构,符合条件的相应人员转入公务员序列,其工资分配参照行政标准执行。
试行公共服务采购制。总结推广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经验,试行公共服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赋予服务对象以选择优质服务的权利,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干事”。
规范村居干部待遇。在撤并减少乡镇和村居建制基础上,由区政府按村居规模和乡镇财力状况统一制定村居干部报酬的分类标准和补助办法,区级补助纳入财政预算。
制定津补贴配套政策。高度重视普遍性倾向性的干部思想动态,在执行津补贴统一规定前提下,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地方性补充政策。
(六)统筹规划健全规范基层自治机制
加强村居自治的基础建设。研究制定村(居)委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通过村居投劳、区乡投资等办法,用2至3年时间使村(居)委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和改善基层自治工作领导。基层政府对村务工作要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服务引导。少干一些干不了、干不好、“戴着碓窝唱戏”的事。
民主自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研究制定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与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重、激励城镇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的能人下乡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第四篇: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激发基层活力,用好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现行基层行政体制是在1998年撤销地区建立开发区,撤销开,乡镇之间干部的适时动态交流可有效保持基层队伍活力。体制调整后管理方式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基层干部处于“块状分割”形态,干部流动存在“三好”“三难”现象:即“上好动下难动”(科级以上流动易科级以下流动难);“进好动出难动”,“内好动外难动”(行政体制内流动易,事业向行政流动难)。有的乡镇建区8年来,除个别干部提拔调动和调入区级单位外,乡镇间交流基本没有。个别干部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队伍缺少活力,基层又无手段,只好望洋兴叹!
(五)分配政策需要完善
分配缺乏灵活性。基层政事难分,工作统一做,却“政事不同酬”;村组干部报酬无统一规范,各地差别过大;实行全市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职与非领导职务津补贴基本无差别,一线干部任务重、责任大,连工作话费补助也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干部的积极性。
(六)村民自治任重道远
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村民自治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村居规模扩大村组干部工作量成倍增加,然而有的村干部报酬偏低(每月仅250元);村民自治决策执行中缺乏约束手段,《村规民约》实施不力,有的流于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不规范。
三、对策建议
(一)精兵简政,建立集约高效的行政体制
“精兵”势在必行。不“精兵”就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负担,不“精兵”就无从提高行政效率。“食之者众”这类非常问题需要用非常措施来解决。要下决心通过“强村弱乡”、“诱导创业”等多种形式精简分流富余财政供养人口。
“简政”大势所趋。随着免除农业税、村民自治、依法行政等国家大政重大调整,基层政府职能从“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式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必将加速推进。“简政”是必由之路;我区5000多人的原蒲花乡改由居委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湖北咸丰县、贵州雷山县的“大乡镇制”的经验有力证明了“简政”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信息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简政”条件日趋成熟。“简政”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舟白机场陆续开通,阿蓬江流域开发的深入推进,作为武陵山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与国家“大部委制”改革相呼应,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基层行政单元,适当扩大乡镇及村(居)建制,大幅度减少街道、乡镇数量,相应增大街道、乡镇管辖村、居范畴。在此基础上适度减少干部职数,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乡镇行政中心尽可能沿渝怀铁道、沿高速公路、沿阿蓬江流域布局,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更好促进“三沿”产业发展和冯家、濯水、阿蓬江镇城市绵延带建设。根据城市扩张要求及舟白、正阳两镇行政职能的特点,有必要及时将其转为“街道”建制,并相应调整其称谓和职能。
(二)深化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管理机制
明晰各级事权。职责不明,“政事不分”,老是“打麻子账”,就谈不上职能转变。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区与乡镇的职责权限,从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出发,选择“条条管理”或“块块管理”的具体模式,不宜“一刀切”。基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委托执法。市、区党委、政府应从严掌控部门与基层“责权利”的综合平衡,“责任委托”的同时,人财物等执法资源应向下作相应的倾斜分配,要研究制定市对区县、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真正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转变领导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农村产业发展要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惯性模式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和通过经济及法律手段间接调控经济的方式上来;政府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让基层政府从“有限政府无限责任”状态中解脱出来。
健全服务机制。解决边远乡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是政府面临的繁重任务。基层政府要通过做好“便民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纳入乡镇的重要日常工作。行政富余人员优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先充实“办事”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的代办网点,建立健全包括组织领导、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统一的制度和政策。把“便民服务”真正办成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扶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公安、司法、国土、法院、工商、税务等实行片区管理的部门要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如增设代办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解放思想,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制度。建立与两级体制相适应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乡镇间、乡镇与区级部门间的科级以下干部有序流动制度。在一个地方工作满未达“改非”年龄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给乡镇一定的“优秀者正向交流”、“末位者逆向交流”的指导性指标。努力建设一支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
畅通出口。区县归并形成干部数量过大,结构不合理是一道“马拉松”难题。然而换一个角度审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区县归并后留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政策得当,可以转化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温州“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借鉴河南商丘市“经济大发展、全民大创业”的做法,出台“工商零注册”、“按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给予买断性补偿”等宽松的工商登记、信贷融资、税费减免等创业配套政策,鼓励财政供养人员辞职或离岗创业。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推动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唯才是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行政与“参公”单位人才互动机制。行政单位公务员缺编,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从熟悉农村工作的事业干部队伍中补充。
(四)调整充实,建立科学公正的综合考核机制
基层考核要坚持“富民为本”的基本宗旨,按照“分类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民意、公开结果、接受监督、赏罚分明、推动工作”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类别:按照区划类型及不同的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可将原街道、中心镇、其他乡镇三类合并为街道、乡镇两大类考核,将正阳、舟白两镇纳入街道考核范围;
考核内容:突出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和乡镇政府职能的重点,增加民生、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项目适当精简,一般性常规工作改为单项评比。
考核结构:为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可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改善考核结构。
考核方式:要“官考”与“民考”并重,“自评”与“互评”结合。更加尊重民意,增大基层群众及辖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与度。考核结果经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简化过程考核,重在最终绩效。
(五)整改机构,创建科学公正的分配激励机制
职能重组,政事分开。深化乡镇综合改革,通过分流、改制等方式理顺事业与行政间的分配关系。按行政性、纯公益服务性、经营性等标准重新调整界定乡镇事业机构性质。将财政、社保等具备典型行政性质的机构划归行政序列,将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等承担的安检、执法、统计等行政职能剥离并入行政机构,符合条件的相应人员转入公务员序列,其工资分配参照行政标准执行。
试行公共服务采购制。总结推广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经验,试行公共服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赋予服务对象以选择优质服务的权利,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干事”。
规范村居干部待遇。在撤并减少乡镇和村居建制基础上,由区政府按村居规模和乡镇财力状况统一制定村居干部报酬的分类标准和补助办法,区级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制定津补贴配套政策。高度重视普遍性倾向性的干部思想动态,在执行津补贴统一规定前提下,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地方性补充政策。
(六)统筹规划健全规范基层自治机制
加强村居自治的基础建设。研究制定村(居)委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通过村居投劳、区乡投资等办法,用2至3年时间使村(居)委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和改善基层自治工作领导。基层政府对村务工作要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服务引导。少干一些干不了、干不好、“戴着碓窝唱戏”的事。
民主自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研究制定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与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重、激励城镇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的能人下乡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第五篇: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论文
中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各项权利的下放,中国政府教育财政管理权限也在下移。教育财政的“分级管理”给整个教育体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20世纪末,中国实行税费改革以来,某些问题就越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为了使新的教育财政体制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从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对中国政府教育支出体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科教兴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教育不公有社会分配不公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属于公共品的教育无利润可言,即使说有利可图,也是体现在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幸福和长远效益上,不可能有短期的“产业化”利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让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学校和部门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利润”,大喊教育产业化改革。
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
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财政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
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结构失衡。
首先,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
教育投入的地区分级负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教育投入地区
之间的不均衡随时间的递进在进一步加剧。最后,是重点学校与普通
学校、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重点学校的存在可以说是
目前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的祸根之一。此外,重点学校的存在还是
引起公民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教育帐“倒挂”的失衡现象。
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
在任何社会,教育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
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是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
教育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一)教育公平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理念。公共财政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形式,它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
缺陷进行弥补。公共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依靠市场难
以满足,必须通过政府财政来提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
共品,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市场经济
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并完善我国
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教
育体制。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社会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事务的行为,科
学地界定各级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逐渐向培育市场环境、调控市场
运行、维护社会公平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转变。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完善我国
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前提。目前教育投入体制的诸多问题,都是
由于依然存在计划经济年代下的户籍管理的属地管理原则的教育体
制以及“精英教育”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城市化发
展、知识经济社会及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教育和教育政策首先要适应
社会的发展,要改少数精英教育为“大众无差别教育”。
(三)加大投入,调整结构,让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向弱势
群体倾斜。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刻不容缓。
首先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借鉴发达国家
对基础教育确定标准办学水平和实行职位轮岗的做法,完善我国义务
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
中央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
育承担兜底责任。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0908061085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