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时间:2019-05-13 09: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第一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浅谈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谈起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使我们不得不想起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实施近3年时间了,当初可谓喊得轰轰烈烈,可具体到基层国土资源系统落实得怎样呢?事实求是地说是“雷声大雨点小”,颇领国土资源系统部分干部职工大失所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国土资源工作的正常开展。以下,结合实际,浅谈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国土资源系统现状堪忧

二、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到位

三、人事工作缺失导致关爱干部职工不力

四、建议在新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上述存在问题与时代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使命是不相适应的。如不把存在问题解决好,我们将会无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的神圣职责。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以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土资源部继续开展“提高素质、完善体制”活动为契机,切实注重人事管理工作。要参照税务、工商等垂直管理系统管理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把乡镇国土资源所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到位。逐步推行“公开选拔,凡进必考”和“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用人机制,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国土资源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二篇:当前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建议

——以四川省叙永县为例

县乡国土资源管理承担着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大量具体而繁杂的工作任务,是国土资源部门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窗口,其管理体制及队伍建设不仅事关国土资源部门形象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而且事关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大局。正因为如此,县乡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各级高度重视,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各相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关于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意见陆续出台,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热潮。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但由于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由来已久,改革又涉及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系理顺及利益调整问题,加之人员结构状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彻底、不完善现象,对县乡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高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完善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仍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以下,结合所在的四川省叙永县实际,谈谈县乡国土资源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叙永县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简介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南、西面分别与贵州省、云南省接壤,地跨东经105°03′~105°40′,北纬27°42′~28°31′。东西宽54.3公里,南北长94.9公里,幅员面积297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4个乡,28个社区、230个行政村,1838个村民小组,2010年未人口70.16万人。叙永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县,县域经济以农业生产和矿业经济为基础,在山区县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叙永县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较早。2000年,原叙永县国土局和原叙永县矿办合并成立为叙永县国土资源局,2001年3月,将原25个直接从属于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国土所收编为县国土资源局派出机构,基本实现了对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垂直管理,2008年3月,按照“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要求和省、市、县相关批复,进一步进行了以完善局机关内设机构、乡镇国土资源合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局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设立了办公室、法规监察股、耕保股、规划股、地籍测绘股、土地利用股、矿产资源股、财务股8个行政管理内设股室;将原25个乡镇国土所合并成立为12个乡镇国土资源所;成立了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并完成了核定的32名行政执法编制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

在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叙永县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制度建设日益完善,队伍素质稳步提高,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近几年来,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奋力投身于保障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了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62890公顷、基本农田不少于好53581公顷,并大力设施了数十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实现新增耕地面积3万余亩,完成了川黔高速公路、纳叙铁路、县城新区等一大批省、市、县重点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项目2万多亩的用地保障,已连续6年获得了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还获得了“全国地灾防治先进县”、“全国测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垂直管理不彻底。叙永县从2001年即初步实现了对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人、财、物由县国土资源局统一管理,2004年实现了县国土资源局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由地方党委管理为主改为由市国土资源局管理为主,2008年又进一完善了乡镇国土资源所合并等改革。应该说,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有助于增强县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乡镇国土资源所垂直管理前,乡镇国土资源所受乡镇政府管理,县国土资源局主要作业务指导,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垂直管理后则人员较为稳定,工资福利及经费保障由县局统筹,有效排除了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县国土资源局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贯彻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的能力。但正如许多资料反映的那样,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未完全理顺,而事实上呈现出“垂而不直”的状态,特别县以上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基本上没有实质性改变,对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垂直管理也不彻底。如工资仍由同级财政统筹,机构编制仍属县政府统一管理,市国土资源局只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任免。这种“垂而不直”状态致使县乡国土资源管理的机构不易理顺,人员编制经费福利待遇等很难彻底解决,制约了职能职责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能力自然受到影响。

2、机构编制不适应工作需要。叙永县作为欠发展的山区农业、矿业经济县,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面临着工作条件苦、工作环境差、工作责任大等具体困难,需要健全的工作机构和较强的工作人员力量才能有效地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但多年来困绕本县国土资源管理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机构编制问题。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例如局机关沿袭的是二十多年前原国土局的编制,只有12名行政和1名工勤人员编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行系统管理的需要;另乡镇国土资源所机构改革时全县25个乡镇所合并为12个所,只核定24名事业全额拔款编制,仅占改革前60%的人员编制,而工作范围涉及全县25个乡镇、幅员面积达2977平方公里,一线工作力量明显不足。二是人员编制情况复杂,县国土资源系统内有行政编制人员,有参公管理人员,有事业全额拨款人员,还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人员,多种编制身份人员相互混岗,干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三是执法监察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将30名原公务员过渡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应人员对此难以接受。

3、人事工作缺失不利于干部职工成长。由于县乡国土资源管理处于“半垂直”状态,县组织人事部门认为国土部门是垂直管理部门,因而不愿将国土部门干部职工纳入培养提拔范围,而市国土资源部门又往往只对在职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导致了对绝大多数一般干部职工的管理缺失,关心不够,不利于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干部职工的健康发展。在县每年的人事大调整调动中,许多乡镇、县局机关都有一批人员提拔任用,但叙永县国土资源系统自2001年组建至今10年来,乡镇国土资源所数十名干部却无一人被提拔任用,这令许多处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迷惑,因为他们干到老,无论多么优秀,都没有提拔或晋升的机会。还有现在国土资源系统的垂直管理主要是县国土资源局对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只能在本县国土部门内封闭调整,出口不畅,人员交流范围小,需要引进的人才也不能引进,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作发展的需要。

4、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还难以保障正常运转。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地灾防御监测、打击非法采矿等日常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叙永县属于山区贫困县,财政收入有限,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运转,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对国土资源管理经费保障也相应不足。现在我局12个乡镇所均无自己的办公场地,全部借用乡镇或租用民房办公,根本谈不上“五个一”标准化国土所建设,连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也只有不足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正常开展。

5、部门内部工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和管理措施的落实都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相关规定及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决定,对矿产资源的配置、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及用地报批、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等主要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审批和决定权都由省国土资源厅甚至国土资源部办理,审批和决定权的上收,体现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实行省以下国土资源的统一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事权上收后,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未完全理顺,省国土资源厅对下的管理未延伸到县一级,造成国土资源部门上下管理层间缺乏内部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换渠道,使基层不能及时了解把握相关工作要求,同时上面也不能准确掌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和工作中存在问题,不能深刻体会近年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因保护资源保障发展而面对的错综复杂矛盾和维护稳定的工作压力,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反复,特别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的用地保障很难获得批准,土地整理开发及地灾避让搬迁等保护资源保障民生项目迟迟不能立项实施,致使广大群众和当地党委政府对国土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能颇有意见。

6、执法监察困难重重。“执法难、难执法”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不争的事实。面对土地和矿产资源日渐紧缺的严峻形势,保护资源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而发展的愿望也非常强烈,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在县乡显得尤其突出并难以调和。还有少数人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违法占地、私挖滥采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些违法违规问题,基层国土部门往往束手无策。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理论上可以采取加强动态巡查等方式预防和减少,但由于点多面广,仍对极少数违法者防不胜防,有的在一夜之间就形成了违法用地的既成事实,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在制止违法行为上缺乏强制性规定,靠发通知制止的效果可想而知。对立案查处案件,当事人很少会自动履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会因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种种原因不予受理,或者即便受理也在漫长的等待中不了了之,我局每年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案件不下10件,几乎都没有受理执行

三、加强县乡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议

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严峻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上述存在问题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高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县乡国土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人事编制、经费保障、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内部关系不顺、执法监察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身履行职责和管理不到位原因造成,对此主要要从自身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提高素质、强化效能、加强协调等方面克服解决。但其中很多问题与管理体制不无关系,需要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继续推进完善体制改革和健全管理机制,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对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

1、按系统管理为主的原则,将县乡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纳入市国土资源局或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管理,从而将县乡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工资及经费保障纳入市国土资源局或省国土资源厅相应财政预算,彻底改变当前基层部门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和依靠地方财政赖以生存的问题。

2、争取将乡镇国土资源所编制纳入行政管理体制并适当提高部分乡镇国土资源所的规格设置,切实增强乡镇国土资源所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同时适当考虑增加偏远地区和乡镇所一线人员编制和工作力量。

3、制定面向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干部交流使用,逐步提高现有干部职工的素质,同时及时对缺编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不断补充新生力量。

4、制定县国土资源局和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规范化建设标准,由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设施,逐步夯实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硬件基础。

5、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工作关系,在国土资源系统内大力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适合广大系统干部职工参加的活动,加强系统干部职工间的交流,增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6、适度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行政执法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当前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压力,争取各级地方政府支持,落实保护资源共同责任。二是从更高层面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示范促进县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协同办案和联合执法机制建设。

(叙永县国土资源局:朱甫涛)

第三篇:浅谈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概要

浅谈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谈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谈起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使我们不得不想起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实施近3年时间了,当初可谓喊得轰轰烈烈,可具体到基层国土资源系统落实得怎样呢?事实求是地说是“雷声大雨点小”,颇领国土资源系统部分干部职工大失所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国土资源工作的正常开展。以下,结合实际,浅谈管理体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国土资源系统现状堪忧

国土资源系统虽然刚组建不久,但却发展得很快,目前,各县市国土资源系统人员均在100人以上,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但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业务能力不强、年龄偏大,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的少而又少,科班出身的更是微乎其微。由于财、物不实行垂直管理,人事垂直管理和机构升格变成一句空话。自2004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国土资源系统新进人员依然是政府指令性安排和本系统照顾性安置人员,公开招考人员几乎为零。国土系统在表面上一直是经济较好的部门,令社会不少人向往,造成许多局机关及二级机构人满为患。但是,新进、调进的大部分人员都是“有靠山有关系”,这些人员不少是文化相对偏低又无专业技术,素质普遍不高。而这些人自认为有优越感,平时又不注意学习钻研业务,无论是思想理论水平还是业务素质提高不快,而所需人才又无法引进,致使开展业务工作时几乎都是少数几个业务骨干独撑一面,孤军作战,工作相当被动。土地执法力量也相当薄弱,人员素质低,有的县市国土资源执法大队机构、编制、人员、升格一直没有落实到位,难以应对当前土地违法巡查及查处。再加上乡镇国土资源所由于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许多县市局还没设有人事股或政工股,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仍然由办公室人员兼管,由于是兼管不熟悉业务,对系统人员调进调出等人事变动底子不清,造成工作没有连续性,人事底子不清,人事工作也仅停留于一般的年报统计,统计数也只是摸后脑壳估计,更谈不上人事管理了。为此,干部职工抱怨很大。

二、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到位

乡镇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整个国土资源系统的基石。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已经明确把乡镇国土资源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列为改革的重中之重,xx国土资源厅2006年明确指出要利用3年时间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力争达到“四个一”,即“一栋办公楼、一台执法车、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可地方政府照瓢画芦出台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没有具体明确乡镇国土资源所如何改革,可操作性差。虽然完成县市局领导人事管理上的上收,可大部分县市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乡镇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仍然是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时的双重管理体制。作为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目前所面临诸如经费、人事编制、体制、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问题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与管理体制不无关系。许多乡镇国土资源所没有一个所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简陋,管理手段落后。同时,乡镇国土所在2006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又被精简编制,力量不仅不充实,而且被消弱。许多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局面打不开,主要表现在工作不力,自以为双重管理,主要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国土工作倒变成“业余工作”了,可以不闻不问,甚至有个别干部职工自由散漫,得过且过。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国土资源部门形象,更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这与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相违背。

三、人事工作缺失导致关爱干部职工不力

由于国土资源系统人事管理工作的缺失和系统领导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和重视不够,以及没有用足用活和争取政策等,导致干部职工该享受到的待遇而没有享受到,造成干部职工“经济上无甜头,政治上无奔头”。与其他部门纵向比较就可见一斑,如司法、计生、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每月都有60元-1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而且连续在岗达3年就可享受副科级待遇,而国土干部既无津贴也没有待遇。又如各县市每年几次的人事大调整调动中,许多乡镇、县直局机关都有一定人员晋升为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提拔担任实职的除外)。可据了解,xx县国土局自1987年成立到国土资源局组建至今近20年来,全系统却无一名干部正常晋升为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提拔担任实职的除外),局机关干部被提拔担任副科实职也仅有3人(其

中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后提拔就占2人)。许多优秀乡镇国土员不得不一心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有可能被重用、提拔,他们的大量流失不利于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人员提拔需具备条件之一是公务员,可国土资源系统除局机关人员是行政编制外,其余人员都是事业编制,“一局两制”的存在势必造成占绝大多数的非公务员中的优秀同志无法被提拔。这令许多干了多年国土工作为国土工作付出毕生心血、做出积极贡献的国土干部寒心,因为他们干到老,担任副科实职轮不到不说,却当一辈子科员、职员!

四、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上述存在问题与时代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使命是不相适应的。如不把存在问题解决好,我们将会无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的神圣职责。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以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土资源部继续开展“提高素质、完善体制”活动为契机,切实注重人事管理工作。要参照税务、工商等垂直管理系统管理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把乡镇国土资源所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到位。逐步推行“公开选拔,凡进必考”和“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用人机制,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干部政治、经济待遇,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国土资源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第四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开展了六轮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改革,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始终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人民群众政治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使政府必然面临新的挑战。正如十七届二中全会所指出:“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臵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

“十二五”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有序的轨道,但由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更为凸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因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点,1

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运行机制创新对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务和提高行政效率具有核心作用。历次机构改革,都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但由于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属于隐性问题,不同于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显性问题,改革的目标较难实现,改革的成效也不易评估,且由于缺少后续工作的跟进,这两方面的改革要求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在社会上,人们对机构改革总的感觉是“机构的撤并、人员的调整”。因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更加关注政府转变职能的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从工作流程再造和技术方法革新入手,推进政府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履行职能情况的全程监督。

二是分领域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由于政府部门设臵过多,造成决策权分散、公共利益部门化、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等问题,社会管理“只见部门,不见政府”。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各地积极推行大部门体制,对工业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政府机构进行了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领域了决策权分散,提高政府决策的统一性,实现了较好的社会管理效果。然而,大部门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比如,对专业管理部门中涉及农业和农村等工作的机构可以进一步整合;对市场监管部门中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可以逐步综合设臵。同时,要积极探索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开的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逐步解决决策权分散、执行权交叉重叠的现象,提升政府整体功能。此外,大部门体制改革要针对中央、省、县等各级政府的不同特点区别实行,尤其是要考虑县级政府直接面对群众,其机构设臵应兼顾“决策的统一性”和“执行的便民化”两方面的要求,要充分尊重长期形成的办事习惯,机构设臵调整变动不宜过于频繁。

三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事权关系。适应我国正在经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道路,按照有利于促进基层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办事的原则,着重加强县级政府建设,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是,目前各级政府相关领域的事权划分大多散见于各单项法律法规,其中有许多事项管理权限在省或设区市的政府部门,县级政府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存在责任与权力不对等,影响了县级政府的正常履职与运行。因此,在制订出台法律法规规章时,对涉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权划分的内容,要

坚持权责一致、便民高效的原则,全面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四是创新跨行政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省份形成了许多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聚区,这些区块在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比如,浙江省提出,2011年至2020年将重点发展杭州大江东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力争建设成为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这些产业集聚区往往跨多个县级行政区域,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限制,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大政府间协调力度,统筹解决有关地区之间的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合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因而,要鼓励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积极探索,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此外,还可设立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奖,提高地方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积极性。

五是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现代政府首先是一个有限政府,政府责任应当限定在做好社会必须而其他组织或个人不愿意或无力承担的工作的范围内,政府的“大包大揽”会造成政府职责重点的不突出,也会挫伤社会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因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保证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要推进群众团体的去“行政化”,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服务特定社会群体、汇集利益诉求、作为与政府沟通平台等作用;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专业服务功能;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要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更加注重乡镇政府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乡镇人大的作用,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第五篇: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龚维斌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提上日程,改革的方向和总体思路不断明确,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社会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甚至有增加的趋势。

一、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追求GDP增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很多情况下,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出现时,他们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一些地方政府盖楼堂馆所、公款接待、公款旅游、公款出国有钱,办教育、医疗、发放工人工资没有钱。

2.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在征地、拆迁、市容市政管理中,一些领导干部更多地考虑既得利益团体和强势群体的利益,对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关注不够,一些城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恰当地提出“无摊贩”城市,大大地挤压了弱势群体谋生的空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热衷于与明星大腕和商人老板结交朋友,对于普通群众的疾苦关心不够。企业家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商会、协会、俱乐部,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和农民基本上处于没有组织的状态,缺少组织的依托和关怀,也缺乏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的有力组织保障。

3.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社会管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

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是,相当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于“管”、“卡”、“压”,习惯于围、追、堵、截,习惯于没收财物,习惯于收费办证、罚款了事。社会管理人员对于被管理和服务的社会成员具有心理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对于群众的需求、难处和疾苦,缺少主动调查了解和上达。

二、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极端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

1.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什么都想管,管了很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项,地方政府就像大保姆无所不管,“越位”、“错位”现象经常发生,公共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管理领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政事不分,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一些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实际成为官僚机构,成为“二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大多承担着政府指派的行政管理任务。一些本来应该由社会组织和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却承担下来,成本很高但效率却不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群众却不满意,很多矛盾集中到政府身上,出力不讨好。

2.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有些事情没有人去管理,政府缺位,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也缺位。这个时候一些地方恶霸和黑恶势力就会趁虚而入,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破坏正常社会秩序。近年来,一些城市频繁出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充分表明,一些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正常表达,正当合理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群众越级上访数量始终高位运行也表明,一部分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社会矛盾在基层政府难以有效化解。不少地方政府对于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没有给予应有重视,疏于对他们的社会管理,认为管理和服务他们是流出

地政府的责任。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上级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设置,其依据是当地人而且是十几年前的当地人口的需要,并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及其现实的需要。两种群体、两种社会结构的并存,为黑帮团伙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提供了基础和土壤。

三、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由于对政府自身定位不准,由于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对公民权利缺少应有的尊重,一些地方在社会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简单管理甚至粗暴管理的现象,社会管理主要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即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和指令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公民参与渠道有所拓宽,但是,总体而言,很多时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

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传统社会中“皇权不下县”,基层社会更多地是依靠宗族和乡绅治理。传统社会中乡规民约、社会习俗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是,在社会改造的激烈过程中,传统社会中的优秀社会和文化遗产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虽然在形式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从调解、仲裁、复议、诉讼到信访、上访等一整套的纠纷解决渠道,但是,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渠道不畅通、公正无保障、效力未确定的问题。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大量法院裁定后的案件又重新进入信访渠道,最终由领导人批示甚至包案才能“息诉罢访”“人走事了”。

四、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

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

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目前只有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政部出台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和民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下发的规范性文件等。这些法规或政府性规章总体上数量少,层次不高,缺乏配套,有的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乏专门的对于社会组织,尤其对于其中的民间组织管理的法律,使得社会组织的设立、性质、权利义务、治理结构、行为规范、变更与撤销等都没有明确的规范,同时在人员资格、职称评定、税收待遇等方面也没有相配套的法规与政策,尤其是缺乏问责与绩效评估体系。一方面,大量来自社会的捐赠、资助,因管理不规范、自我约束不够,出现了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管理规范、努力敬业的组织因缺乏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第三方民主政治考评机制,难以取得公众的信任。

对于如何规范大量的信访行为,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如何引导和利用新兴媒体,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等,目前都缺乏相应的位阶较高、法律效力较大的法律规定。

五、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单位和农村的人民公社是社会管理的最主要载体,单位办社会,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成员被称为“单位人”和“公社社员”。随着城市单位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表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人”最终要变成“社区人”,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成为“漂泊的社会人”。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在进行社区建设和管理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权益和需求,外来人口处于无根和无奈的漂泊状态。少数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承担了部分外来人口的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所谓的“工厂政体”。“工厂政体”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单位办社会”的做法。但是,由于外来人口工作的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缺少国有企业普遍社会福利的做法。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于职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社会权利的保障往往压到最低限度。一些以加工和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00-800万甚至超过1000万人,但是,大街上见不到拥挤的人流,因为绝大多数外来人口在工厂大门里工作和生活。

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单位办社会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但是最近几年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又有回潮。一些垄断性大型国有企业、一些有实权的党政部门、一些社会需求大的事业单位,想方设法为其职工谋福利,变相集资建房和购房,单位仍然是职工生老病死、生活福利、矛盾纠纷解决的主要场所和依靠力量。

六、社会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很强的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特别需要大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民政系统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45.3万人。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300多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人,残疾人口8200多万人,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人,孤儿57.3万人,还有1.5亿老年人口,常年受灾人口1亿多人。平均一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多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目前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日本5‰,加拿大2.2‰,美国2‰,香港地区1.7‰,而我国只有0.3‰,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方面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方面,目前女性社会工作者远远多于男性,而且大多是40-50岁的转岗人员,新生力量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目前每年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约有70%因找不到对口岗位而被迫转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

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新世纪以来,我国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因此,我国应加快社会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今后,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

下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陈士哲物业管理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94年以来,新建小区普遍实行物业管理新......

    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资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不妨看看成效及经验都有哪些吧,以下是pincai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及经验近年......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后,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现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姓名:祝苏炜 学籍:200509 所属服务站: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 个人邮箱:zjzsw48@cmr.com.cn 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公用事业......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什么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是指执行产品质量监督的方式、形式和方法的总称。我国对产品质量实行统一立法、区别管......

    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于其非营利性的特点,长期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手段进行资产和资金的分配。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管机制,非经......

    广告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广告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摘要】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已是遍地开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然而在这比比皆是的广告中,虚假广告也......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建议[优秀范文五篇]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建议 多年以来,全体交通运输工作在交通运输部和各级党委、政府同意领导下,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截止2010年底,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