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沧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沧政字〔2011〕78号
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建设,经市政府研究,现就高新区
(起步区,下同)财政管理体制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新区建立区级财政,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机构和金库。高新区范围内的财政预算、决
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监督等财政工作,统一由高新区财政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施。高新
区要加强财政管理,确保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二、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实行属地征收,按全市统一规定的入库
级次分级入库。
三、高新区上划中央和省的税收返还,按中央和省的体制规定执行。
四、以2010年为基期年,核定高新区财政收入基数。基数内形成的财力,仍按体制规定通
过年度结算分别划归市本级、沧县和运河区。以后年度高新区上划市级增值税、营业税和企
业所得税超基数部分,市财政全额返还高新区。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契税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作为市级收入。每年市财政根据高新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增
长情况,对高新区给予一定数额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专项返还。
五、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缴入高新区国库,按政策规定应计提的保障
性住房资金、河北省铁路建设费、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教育发展基金,由市高新区专项
上解市财政,每半年清算解缴一次。
六、沧县和运河区移交高新区六个村庄的学校教师工资、村干部津贴和涉及民生的14项财
政补贴,移交前沧县和运河区按政策规定应负担的经常性支出基数,由市财政从沧县和运河
区财政通过年度结算划转高新区,2011年以后年度的新增支出,由高新区自有财力负担。
七、本财政体制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3年12月31日止,暂定三年。
二○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河南省 > 安阳市
【法规名称】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颁布部门】安阳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7-03-1
5【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安政〔2007〕21号 【实施日期】2007-01-01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安政〔2007〕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支持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理顺市与开发区,开发区与其他 城市区的收入分配关系,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调整现行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和理顺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扩大开发区行政管理权限,营造有利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工作环境,通过不断支持和促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
基本原则:理顺体制,属地征管,放权让利,激励发展。
二、预算级次。
1、凡在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区域管理范围内注册、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除市政府特殊规定外,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2、为支持开发区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从2007年起,原属市级收入范围企业(以安政办〔2005〕151号规定为准)及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市级收入企业)搬迁到开发区范围内的,下划开发区,预算级次调整为开发区区级。
3、市级收入企业在开发区范围内投资新建的工商企业项目,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4、在开发区范围内的省属、市属各类院校缴纳的教育营业税和所得税为市级收入,其余为开发区区级收入。
5、在开发区范围内的房屋契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和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作为市级收入。土地契税由市级征管部门代征,收入为区级收入。
6、开发区范围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三、分成与上解
1、核定上解基数。市级收入企业搬迁到开发区范围内的,开发区以2006年实际完成数或搬迁前一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定额上解市财政。
市级收入企业在开发区范围内新建的工商企业,从其开工建设之日起三年内缴入开发区的税收,全额留开发区,市财政免予上解,期满后由市财政核定上解基数。
2、增量分成。分成基数包括市下划的收入基数和开发区2006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实际完成数。开发区2007年及以后年度比分成基数增加的地方分成部分,市级分成20%。今后实际完成数低于分成基数的,市将相应调减其分成基数。
3、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交易契税,市与区5:5分成,年终专项上解。
4、2006年混库收入数,相应调整市、区补助或上解基数。
四、有关问题的处理
1、考虑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为支持开发区发展,根据现行财政体制,从2007年起三年内市财政将开发区上解市级的税收增量全部用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中央、省、市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经核实后在核定基数和增量时扣除。
3、在开发区范围内生产经营,税收缴入文峰区的企业,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4、补缴和退还以前年度的收入,一律按新体制确定的收入划分范围和级次及上述规定办理调库手续。
5、开发区每月要按当月收入额的10%—20%向市财政国库上解现金,同时市财政要在现金调度上支持开发区。
6、其他市与开发区收入划分和税收返还计算办法等本文件未涉及部分仍按原体制规定执行。
7、属于其他区收入范围的企业搬迁到开发区的比照市级收入企业的办法执行,即以搬迁前一年缴入原区级收入额为基数定额上解市财政,由市财政相应补助迁出区,增量分成部分由开发区和迁出区协商确定。迁入开发区后,企业如果达不到基数(迁入开发区前一年实际完成数),按实际完成数定额上解市财政,市财政相应调整对迁出区的补助。
8、税务部门根据本通知相应调整税收征管体制。
9、新体制正式运行后,市与开发区财政、税务和国库部门共同配合,将按原体制入库的各项收入按新体制规定相应调整。
10、本通知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前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五日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
方案的通知
宝政发 〔2010〕51号
宝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财政体制方案的通知
渭滨区、陈仓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理顺渭滨区、陈仓区六个镇由高新区整建制托管后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税收征
管体制,推动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市政府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调整和完善高新区
财政管理体制。现将《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方案》印发你们,请依
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方案
从2010年1月1日起,渭滨区马营镇、八鱼镇和陈仓区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钓渭
镇六个镇,由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实施整建制托管。为了理顺托管六
个镇之后高新区范围内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推动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两区多园”突破发展的意见》(宝市发〔2009〕20号)精神,从2010年起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
一、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集中的原则。调整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征管体制,实行统一的税收分成比例,财
政支出由高新区集中管理,支持高新区突破发展。
(二)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保证既得财力,扩大共享收入范围,建立财政收入增长共享机
制。
(三)协作共赢的原则。在与省对市财政体制衔接的基础上,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加强协作
配合,保证新老体制平稳过渡,维护我市整体利益。
二、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的具体内容
(一)财政收入范围
高新区财政收入范围为:渭滨区马营镇、八鱼镇、陈仓区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钓渭
镇六个镇的行政区划范围,以及石鼓路以西,原宝鸡制药机械厂东围墙以东,310国道以北,火炬路以南1.49平方公里范围。
(二)财政收入的划分
在现行省与我市财政收入划分的基础上,高新区范围内留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作如下划
分:
1.固定收入
以下收入为市本级固定收入:宝鸡卷烟厂、市烟草公司、电信通讯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和
教育费附加收入,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市以下垂直管理机构征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不含教育费附加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
以下收入为高新区固定收入: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收入(此三项不含市本级固定收入部分),高新区管委会、托管六个镇政府及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征缴按中省市规定属高新区的非税收入。
2.共享收入
以下收入为高新区范围内共享收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市国税、地税直属税务分局征收部分)、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不含市国税、地税直属税务分局征收部分)、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契税,以及固定收入外的其他财政收入。共享收入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按30∶40∶15∶15的比例分成。
(三)建立财政收入增长共享机制
共享收入日常缴库办法。除市本级固定收入由各征收机构在国家金库市中心支库办理缴库外,其他高新区范围内财政收入由高新区国税局、市地税局高新区分局、市地税局车辆税收管理分局、高新区财政局等征收机构按属地原则在国家金库高新区支库(以下简称高新区国库)办理缴库。为了解决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共享收入国库横向划解问题,对高新区范围内共享收入按体制规定比例应划归渭滨区、陈仓区的分成部分,在办理缴库时暂划入市级。即:市级、高新区按60∶40比例办理缴库。
渭滨区、陈仓区共享收入的划转。对应划归渭滨区、陈仓区的共享收入分成部分,通过调库按月划转两区国库。具体办法是:高新区范围内各征收机构应在每月7日前(节假日顺延),将上月在高新区国库办理缴库的分户明细表及区分渭滨区、陈仓区和税种的税款划转申请汇总表签名盖章,经财政部门核对确认后,由原征收机构开具更正通知书,送相关国库办理收入调库手续。调库资料分别报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备案。
高新区范围内财政收入缴库、共享收入划转的具体办法,以及税收报表制度和报表格式,由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另行制定。
(四)两税返还和上解基数的调整
调整高新区范围内上划中央“两税”(增值税、消费税)增量返还分配办法。以后年度增加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返还额,按新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对应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占全市当年上划中央“两税”增量的比重进行分配。相应调整基期年上划中央“两税”完成数,其中对渭滨区、陈仓区分成高新区范围内的增值税对应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并入所在区的增量一并计算。对2009年以前形成的上划中央“两税”返还基数,按照保既得利益的原则,维持不变。
根据机构划转情况,调整渭滨区、陈仓区、高新区的部分专项上解基数。对移交的债权债务涉及的专项上解,根据上级财政结算情况每年核定。原体制定额上解基数不作变动。出口货物退增值税负担机制的调整。高新区范围内的出口退税,均通过高新区国库从中央级收入中统一退付。以后年度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的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上解,依据体制规定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分担。为简化核算,各方原出口退税基数不作调整。
(五)体制调整收入基数、支出基数的核定和划转
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以2009年为基期年。
在对基期年高新区范围内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进行核实的基础上,确定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的体制调整收入基数和支出划转基数。
对按照基期年市区级收入和以上财政收入划分办法计算的分享收入超过收入基数的部分,以后年度定额上解,达不到收入基数的部分,以后年度作为体制调整收入基数返还定额补助。
对核定的渭滨区、陈仓区六个镇基期年的人员经费、机构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区级财政配套等支出基数,从2010年起,由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定额上解市财政,市财政划转高新区财政。
(六)增收激励政策
省级集中的共享五税收入(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量分配办法。鉴于体制调整后市级收入分成比例发生了变化,为简化结算,对高新区范围内省级集中的当年共享五税收入增量返还(省级集中率按2004年体制调整时对宝鸡市的比率计算),按基期年市级、高新区、渭滨区和陈仓区的共享五税所占比重统一分配。
渭滨区、陈仓区工业企业新增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集中部分返还办法。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对县区新增工业企业税收予以结算返还的通知》(陕财办预〔2009〕84号)的规定,从2010年起,将依据高新区范围内税收报表统计的属于渭滨区、陈仓区的税收增量返还,计入所在区进行计算。
三、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一)理顺高新区税收征管体制
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收入,除宝鸡卷烟厂、市烟草公司和电信通讯企业,以及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车辆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纳税人外,由高新区国税局、市地税局高新区分局、高新区财政局实行属地化征管。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车辆税收管理分局暂继续执行现行征管范围。改革后高新区范围内新增的其他纳税人,均由高新区征收机构进行征管。渭滨区和陈仓区的国税、地税、财政(含农税)部门不再征管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高新区国税、地税、财政部门不再承担高新区范围外的税收征管。
(二)规范税收征管缴库行为
各征收机构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得擅自更改、调整、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禁违反规定减免、缓缴税款,切实规范财税秩序。各征收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财政体制规定的分成办法、预算级次、缴款国库办理税款划缴,确保各级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对违规调整税收种类、混淆预算级次的,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财税法规的规定,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在年终决算中扣划资金。
(三)高新区财政支出责任的调整
在现行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高新区财政负责承担托管六个镇人员和机构运转支出,以及高新区涉及的农业、城市建设规划、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扶贫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托管六个镇范围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作高新区固定收入后,相应的城维费供养人员、运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全部由高新区财政承担。
(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分配和管理
新的财政体制运行后,涉及高新区及托管六个镇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按省市分配相关因素直接下达高新区,并抄送涉及的渭滨区和陈仓区。
高新区要严格按照上级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要求,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高新区财政安排拨付托管六个镇的各项支出,其预算编制、指标下达、资金使用绩效和监督检查等文件资料,均同时抄送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及相关业务部门。
对中省按规定直接拨付渭滨区、陈仓区相关特设专户的资金,以及按现行财政管理要求由渭滨区、陈仓区继续拨付、监督、统计等管理的资金,要加强业务工作衔接,协商确定实施项目和地方配套金额,并由高新区财政按要求及时将配套资金拨付渭滨区、陈仓区有关银行账户,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中省市针对上述资金开展的检查、验收、审
计等工作,按照“实际管理”的原则确定工作责任主体。
(五)全力做好财政资金争取工作
高新区要主动加强与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认真做好上级财政资金申报争取等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向托管六个镇所在区提供相关统计数据、报表资料。建立涉及托管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激励奖励机制,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渭滨区、陈仓区要对托管镇一视同仁,继续按现行渠道做好资金申报争取工作,维护全市整体利益。按照统计工作要求,对清姜、姜谭等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的税收数据等,由相关征收机构及时送高新区进行统计汇总。对渭滨区、陈仓区按“区域统计”的相关数据,高新区要按规定进行统计。
(六)高新区财政预算和决算的编制
高新区财政年度预算、决算草案,与市本级财政合并后报市人代会、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执行中的预算收支旬报、月报也与市本级合并后上报。涉及托管六个镇的预算、决算等上报中省财政的报表数据资料,仍按现所在区进行汇总上报。高新区财政要按照中省财税政策调整和变化的要求,健全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防止报表汇总后对整体利益造成影响。
(七)其他
本通知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本方案实施后如遇国家重大财税政策调整,相应调整高新区财政体制。
鉴于对2010年当年已入库财政收入进行调库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时间紧,因此,2010年的各级收入仍按照老体制规定进行解缴入库,当年不再调库,年终上下级财政按照新体制的规定进行结算。从2011年1月1日起,各级财政收入严格按照本通知的规定入库。
本通知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 高新区△ 体制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宝鸡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驻宝单位。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12月31日印发
第二篇: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法规分类地方法规铁岭市
【法规名称】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颁布部门】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颁布日期】2006-10-13
【是否有效】 有效【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铁政办发〔2006〕66号 【实施日期】2007-01-01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铁政办发〔2006〕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建设步伐,加大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产业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决定对高新区实施“一级财政、县级管理、计划单列、专户运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按照“以区养区、滚动发展”的思路,根据高新区事权范围,合理界定高新区财权,建立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高新区内原有企业实现收入继续执行原体制,仍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保障原既得利益;高新区内新增企业实现收入按照高新区管委会和新台子镇各自承担的事权合理划分。
(二)与现行市对下财政体制框架相一致原则。市对高新区实行与其他县(市)、区基本一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属地化管理,计划单列。
(三)体制机制创新原则。鉴于高新区刚刚起步,暂不设立一级国库,国库业务由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设在铁岭县农行新台子镇营业所,下同)代管,实行专户管理。
(四)建立激励机制原则。为支持高新区优先发展,3年内市级收入部分全额返还高新区,用于支持高新区建 设。
(五)公开透明原则。科学、简洁、规范,便于操作,利于结算。
二、主要内容
(一)高新区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
高新区内原有企业(指在高新区成立前注册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继续执行原体制,除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外,县以下部分仍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高新区内新增企业(指在高新区成立后注册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除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外,县以下部分列高新区收入。高新区内新增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按下列体制执行:
1.共享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五大共享税种按现行体制规定和分享比例分列各级收入,县以下收入列高新区收入。
2.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市与高新区按比例分享,市分享50%,高新区分享50%。
3.契税。实行市与高新区按比例分享,市分享50%,高新区分享50%。
4.非共享收入。
(1)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费收入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
(2)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筵席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排污费以及其他收入等均列高新区收入。
(二)高新区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
支出的划分按事权范围确定,包括高新区运转、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出,主要包括高新区管委会机构运转支出和事业发展支出。机构运转支出是高新区管委会机关运转过程中发生的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由市财政补助,补助部分列市级支出;事业发展支出是指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拆迁安置、市政维护、支持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支出,事业发展支出由高新区财政承担,列新台子镇乡级支出;高新区社会管理支出由新台子镇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新台子镇和高新区商定;中央和省对高新区
补助由市财政直拨高新区财政专户,列市级支出。
(三)市对高新区财政激励机制
3年内市对在高新区内取得的财政收入全额返还,用于支持高新区发展,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补助。
三、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预算管理。按照分级预算要求,高新区财政局每年要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和市提出的预算编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财政收支预算,经高新区管委会批准后,并入新台子镇乡级预算,新台子镇财政所对高新区财政收支预算实行计划单列。
(二)征收管理。高新区税收收入由新台子镇国税、地税征收机构征收管理,征收后直接缴入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高新区非税收入由高新区执收执罚单位和财政局征收,缴入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
(三)国库业务管理。新台子镇财政所设立高新区财政专户,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新台子镇财政所、高新区财政局单独核算高新区财政收入,新台子镇财政所要及时将高新区财政收入拨入高新区财政专户,当日收入,次日划转,日清月结。高新区财政局根据年初预算和收入实现情况,自主办理财政支出。
四、本实施意见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暂定3年。如财政体制和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则相应调整。
二00六年十月十三日
上一页 [1] [2]
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益阳高新区财政体制上解基数的通知
(益政发〔2007〕11号)
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益发〔2006〕14号)和益委纪〔2007〕9号文件精神,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对益阳高新区继续实行“定额上缴,逐年递增”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益阳高新区定额上解基数调整为1482万元,并在此基础上按6%的比例逐年递增。期间如遇中央、省政策调整或益阳高新区运作模式变化,则按规定重新调整。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三日
发布部门:益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6月13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2]57号 【发布日期】1992-08-03 【生效日期】1992-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1992年8月3日皖政〔1992〕57号)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调动地市对所辖县(市)财政管理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从1992年起,省财政只管到地市一级,县(市)财政由地市负责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原财政收支包干范围和基数不作变动
原财政收支包干范围和基数仍维持不变。各行署、市本级与所辖县(市)财政收支基数相加,即为该地、市财政收支包干基数。调整以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由地、市定额上交省;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部分,由省对地、市定额补助。
二、二、改变财政包干形式
省财政对地市实行财政包干。即将行署与所辖县(市)、省辖市与所辖县分别合并为一个包干单位,省对地区、市按一个基数、一种分成办法进行财政结算和管理。地区、市对所辖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由地市自己确定,自行管理。
鉴于黄山市从1989年起已经实行以市为单位(含三区四县)的财政包干,这次原则上不再变动。
三、三、改进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办法
原规定的各行署本级及所辖县(市)到1990年底交省的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办法继续执行,行署本级与所辖县(市)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相加后的总数即为该地区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
原规定的省辖八市(不含黄山市,下同)所辖县到1990年底交省的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不变。铜陵市本级原定包干办法和分年上交递增数继续执行。其他七市本级原定额上交递增的包干办法继续执行,但定额上交递增比例从1992年起统一改按4%执行,在1991年各市定额递增上交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年递增上交额。在此基础上,市本级与所辖县相加的总数即为调整后的该市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
四、四、调整超收分成上交比例
原规定行署本级和所辖县(市)收入超1990年实绩分别按22.5%,30%、36.6%的交省比例不再执行。全部改为以地区为单位超1990年实绩按22.5%交省。
原规定省辖八市本级收入超基数交省27.6%和市辖县收入超1990年实绩交省22.5%或30%的比例不再执行,统一改为以市为单位按超基数分成比例交省。市辖县改按统一的超基数分成比例交省后,比按原办法多交的财力,采取调增支出基数、适当降低超基数分成上交比例的办法予以补偿。调整后各市的超基数分成上交比例分别是:合肥、蚌埠、芜湖、淮南、铜陵市为27.2%,安庆市为27%,淮北市为27.4%,马鞍山市为27.6%。
五、五、其他有关问题
1、改进后的财政管理体制暂定从1992年执行到1994年。在执行过程中,中央对我省的财政体制如有较大变革或调整,省对地市财政体制也将作相应变革或调整。但省财政只管到地市一级的包干形式将不再变动。
2、自1992年起,取消省对行署、市按所辖县(市)超基数收入3%、4%、5%给予奖励的政策,以前行署、市已得的奖励按1990年结算实绩调进支出基数。黄山市也按此统一规定执行。
3、为与财政管理体制包干到地市相配套,省直各部门掌握的有关专项经费,除救灾、防疫、文物等少数必须由省集中掌握的以外,其他专项经费均要下划给地市包干使用。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办法,付诸实施。
4、原单独结算的收入仍按规定执行,年终结算到地市。
5、今后各县(市)预算管理中的有关问题,直接向行署、市反映,省不再受理。
6、财政管理体制包干到地市以后,行署、市应充分发挥对所辖县(市)情况熟悉、管理方便的优势,加强对县(市)财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行署本级应严格控制增人,不得以解决行署本级增人增支为由,对所辖财力较好的县(市)进行财力上的平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开辟财源,增加地方财力,促进我省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沧州报到通知
关 于 举 办
“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讲解读新课标与教学艺术交流活动”
报 到 通 知
尊敬的老师您好:
经过认真的筹备,“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讲解读新课标与教学艺术交流活动”在沧州市如期举行。我中心全部工作人员,向踊跃前来参会的各地教师、教研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到会的各级领导、一线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经过会议秘书处的广泛邀请和紧张工作,会议的各项工作已经就绪,为了您能顺利到达会议报到地点现将详细报到通知发送给您,相关事宜如下:
一、语文、数学、英语报到时间:2014年7月16日(全天报到)
16日(周三)报到地点:沧州天厨宾馆
详细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御河中路(勘探公司对面)
语文培训时间:7月17日—7月18日(早上8:30开始)
数学培训时间:7月19日—7月20日(早上8:30开始)
英语培训时间:7月21日—7月22日(早上8:30开始)
培训地点:沧州市运河区育红小学新校区(沧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对过)
联 系 人:张静秋月电话:
二、乘车路线
火车东站和高铁西站都可乘坐16路公交车到御河路口站下车即到。
三、注意事项:
1、出行前请携带好自己的身份证以便办理住宿,报到时务请带上报到通知。
2、请各代表将会务费用,报到时交到会务组,以便提前开好报销发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
2014年7月4日
第五篇: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1)受益原则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
(2)效率原则 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3)区域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4)技术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集权原则 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2)效率原则
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划归地方政府
(3)恰当原则
(4)收益与负担对
对于收益和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等原则 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和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例题1·多选题】(2011年)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A.受益原则
B.效率原则
C.区域原则
D.技术原则
E.公开原则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技术原则。
【例题2·多选题】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A.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B.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C.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E.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熟悉)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
类型
特征
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
(1)财政联
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中央财政与
邦制模式
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力财权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
(2)财政单体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一制模式
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等 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代表国家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熟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总体上讲,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1980年至1993年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是“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1)1980-1984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分灶吃饭体制(2)1985-1987年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3)1988-1993年实行包干财政体制了解包干型的优缺点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了解)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了解)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
1994年改革
近年来的调整完善
确定支出(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
范围的支出范围。教材111页
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97%;地方分享3%
中央固定收入:将
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2)调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
维护国家权益、实
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5%——8%——5%
施宏观调控所必
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
需的税种划分为
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入上缴中央财政。
(2)依据中央税
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
财权事权
润等收入。
相统一的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
原则,合理划分中
收入划分
央与地方收入。按
税种划分地方固定收入:将中央和地适合地方征管的方收入
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成。
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而增加 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
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享改革:除铁路运输、7.5。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
中央与地方共享
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
收入:将同经济发
方25%;
展直接相关的主
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
要税种划分为中
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
央与地方共享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3)按统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一比例确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定中央财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
政对地方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制度
数额。
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例题1·单选题】依据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其原则是()。A.事权和财权相结合B.事权和收入相结合C.分级管理D.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例题2·单选题】(2008年)下列税种中,从2002年1月1日起成为我国中央地方共享税的是()。A.增值税B.所得税C.证券交易印花税D.资源税『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所得税从2002年1月1日起成为我国中央地方共享税。
【例题3·单选题】(2007年)按照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央固定收入。A.铁路运输部缴纳的房产税收入
B.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收入C.国家邮政局上缴的利润D.省属企业缴纳的消费税收入『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房产税属于地方固定收入,不属于中央固定收入。
【例题4·单选题】(2010年)按照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关税属于()。A.中央税
B.中央与地方共管税C.中央与地方共享税D.地方税『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按照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关税属于中央税。
【例题5·单选题】(2011年)2010年某省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为500亿元,按照现行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该省应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亿元。A.125B.250C.200D.30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所得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从2003年以后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所以该省应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500×40%=200亿元。(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了解)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
(1)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2)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3)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4)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财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将政府间转移支付归纳为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种形式。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2.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熟悉)(1)完整性(2)对称性(3)科学性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法制性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和专项拨款
(1)均衡拨款——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项目,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施财力匹配与均衡
(2)专项拨款——专项转移支付严格限于中央委托事务、共同事权事务、效益外溢事务和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2.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了弥补财政实力薄弱
(1)一般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性转移支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付
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筹安排。
(2)专项
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转移支付
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
3.税收返还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合理使用转移支付方式2.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3.提高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