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法规名称】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颁布部门】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藏政发[2004]14号
【颁布时间】 2004-02-12
【实施时间】 2004-02-1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加快建立我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步伐,明确划分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对于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完善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以来,我区的纵向财政体制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这一体制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保证了各项事业的资金需要,为推动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责任不够清晰,“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不清。各级财政承担了同级政府部门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自治区财政同时承担了地(市)、县财政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针对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我区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是,依据现行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划清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
财政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纵向财政体制);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横向财政体制)。
一、关于纵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要求及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26号)精神,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目前既定的事权格局,界定收支责任,合理配置财力,促进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2.重点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财力差距,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按照上述原则,将我区现行纵向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调整为“划分收支、专项扶持、财力补助、转移支付”。
1.划分收支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的收入划分:
自治区固定收入包括中央体制补助、各种专项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除关税和海关代征税以外,在我区征收的其他中央税和共享税的中央部分;按现行体制属于自治区级的各种税收和收入。
自2004年起,自治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其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归属,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地(市)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地(市)留成部分〕、地(市)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城建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地(市)级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县(市、区)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县(市)留成部分〕、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县(市、区)级国有资
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共享收入,主要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按比例分成办法,资源税分成比例为自治区30%、地(市)30%、县(市、区)40%;土地增值税分成比例自治区60%,地(市)20%、县(市、区)20%。按现行政策由中央返还我区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缴中央部分,通过不同渠道返还各地(市)、县(市、区)。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全部返还地(市)、县(市、区);增值税75%部分的70%返还
地(市)、县(市、区),30%由自治区通过调控转移到地(市)、县(市、区)。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支出划分:
自治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地(市)、县(市、区),自治区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地(市)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县(市、区),地(市)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县(市、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动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
2.专项扶持
主要用于解决各地(市)、县(市、区)的特殊事权支出。在全区统一的体制补助和转移支付之外建立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体制,重点补助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事权,使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为维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特殊事权支出;基本建设和国家出台增资政策新增的工资性支出;专项转移支付(包括横向转移支付)。
3.财力补助
财力补助是自治区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完成预算任务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地(市)、县(市、区)给予的奖励性补助资金(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4.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指一般性转移支付。自治区根据地(市)、县(市、区)人均财力、公共支出水平等因素,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各地(市)、县(市、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基本均等。在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因素的取值更加科学,使结果更加合理、使转移支付的数量逐步增加。
实行上述体制后,凡未完成预算收支任务和超预算支出造成财政赤字的,由同级政府负责。自治区将通过加大干部离任财政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监督的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关于横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按照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财政部门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部门预算支出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人员经费包括:部门支付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各类报酬,以及按有关规定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
公用经费包括:反映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按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核定。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培训费、福利费、招待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小型修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其他。
专项经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人员和公用经费之外发生的支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确定的资金用途和数额,做到专款专用。
(二)财政部门行使管理综合财政预算收入的职能。凡已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均上交国库,相应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
(三)对基本建设和教育等支出,主管部门通过编制资金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行使预算建议权,财政部门通过编制资金预算行使资金分配权。
(四)建立收入激励机制和支出效绩评价机制(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三、明确财政正常支出的范围,严肃预算管理
(一)按照现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征地及迁移补偿费、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费用、设计确定的装修装饰费、为项目功能发挥而发生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费等均在基建项目总投资中安排。维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零星设备购置费、日常运行费等由财政部门安排。
(二)预算执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专项工作,其所需经费应列入年初预算,预算执行中除政策因素外,财政部门不予追加。
(三)自治区各部门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规定之外,不得要求各地(市)、县(市、区)安排项目配套资金。附件:1.按预算科目划分事权(表一略)
2.自治区、地(市)、县支出责任表(表二略)
3.地县事权自治区补助项目表(表三略)
第二篇: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文号:赣府厅发(2002)28号
颁布日期:2002-06-18
实施日期:2002-06-1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省财政厅二○○二年六月十日)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和〘财政部关于下发〖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财预〔2000〕134号)精神,现就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
制,应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与乡的事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适合县管理的收支上收县市管理,做到责权结合。
(二)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使乡镇财力能够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所需的必要支出。
(三)科学规范、合理公平。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要力求科学规范,做到公平合理,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支范围
(一)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按照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原由乡镇统筹资金安排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建设、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补助等支出,原则上纳入乡镇预算支出范围,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入范围,明确收入归属。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要按税种划分,乡镇经常性收入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保证乡镇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取消乡镇统筹费后,由于调整农业税政策新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原则上全部留给乡镇,用于弥补乡镇因农村税费改革出现的收支缺口。
(三)根据划定的收支范围,认真核定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数。财政收入基数根据税费改革后相关税种的收入核定;财政支出基数根据压缩后在编人员数量和相关支出标准确定。对收入大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上解基数;对收入小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补助基数。属于县、乡范围内增收,由县、乡财政支配;县、乡镇范围内减收,也由县、乡镇财政负担,并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后自求平衡。
三、正确处理设区市、县、乡财政分配关系,保障基层政权运转所必需支出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要正确处理设区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分配关系,设区市、县本级集中财力要适度,并适当向乡级财政倾斜,照顾乡级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政权的基本支出需求,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对县、乡的财政风险问题,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控。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财政困难和贫困地区的县、乡,各设区市要在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节,逐步缩小县、乡之间财力差异。在制定转移支付办法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县、乡特别是乡镇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力求科学与规范。乡镇除了将上级对行政村的补贴、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落到实处外,对困难行政村还要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大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5万元,小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万元,确保行政村的正常运转。
五、完善乡镇国库,强化资金管理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库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快乡镇国库建设,有条件而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要尽快建立。要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乡镇国库资金除用于拨付预算安排的支出外,不得用于其它方面的开支。
六、精减机构、压缩人员,减少不合理开支
各地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根据政企分开和精减、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机构,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要在逐步制定并实施清退计划,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不合理支出。
七、建立、健全工资发放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发放
各地要全面推行工资资金专户管理,工资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工资发放。要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统发工资的工作。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2]57号 【发布日期】1992-08-03 【生效日期】1992-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1992年8月3日皖政〔1992〕57号)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调动地市对所辖县(市)财政管理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从1992年起,省财政只管到地市一级,县(市)财政由地市负责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原财政收支包干范围和基数不作变动
原财政收支包干范围和基数仍维持不变。各行署、市本级与所辖县(市)财政收支基数相加,即为该地、市财政收支包干基数。调整以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由地、市定额上交省;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部分,由省对地、市定额补助。
二、二、改变财政包干形式
省财政对地市实行财政包干。即将行署与所辖县(市)、省辖市与所辖县分别合并为一个包干单位,省对地区、市按一个基数、一种分成办法进行财政结算和管理。地区、市对所辖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由地市自己确定,自行管理。
鉴于黄山市从1989年起已经实行以市为单位(含三区四县)的财政包干,这次原则上不再变动。
三、三、改进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办法
原规定的各行署本级及所辖县(市)到1990年底交省的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办法继续执行,行署本级与所辖县(市)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相加后的总数即为该地区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
原规定的省辖八市(不含黄山市,下同)所辖县到1990年底交省的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不变。铜陵市本级原定包干办法和分年上交递增数继续执行。其他七市本级原定额上交递增的包干办法继续执行,但定额上交递增比例从1992年起统一改按4%执行,在1991年各市定额递增上交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年递增上交额。在此基础上,市本级与所辖县相加的总数即为调整后的该市定额上交递增或定额补助递减数。
四、四、调整超收分成上交比例
原规定行署本级和所辖县(市)收入超1990年实绩分别按22.5%,30%、36.6%的交省比例不再执行。全部改为以地区为单位超1990年实绩按22.5%交省。
原规定省辖八市本级收入超基数交省27.6%和市辖县收入超1990年实绩交省22.5%或30%的比例不再执行,统一改为以市为单位按超基数分成比例交省。市辖县改按统一的超基数分成比例交省后,比按原办法多交的财力,采取调增支出基数、适当降低超基数分成上交比例的办法予以补偿。调整后各市的超基数分成上交比例分别是:合肥、蚌埠、芜湖、淮南、铜陵市为27.2%,安庆市为27%,淮北市为27.4%,马鞍山市为27.6%。
五、五、其他有关问题
1、改进后的财政管理体制暂定从1992年执行到1994年。在执行过程中,中央对我省的财政体制如有较大变革或调整,省对地市财政体制也将作相应变革或调整。但省财政只管到地市一级的包干形式将不再变动。
2、自1992年起,取消省对行署、市按所辖县(市)超基数收入3%、4%、5%给予奖励的政策,以前行署、市已得的奖励按1990年结算实绩调进支出基数。黄山市也按此统一规定执行。
3、为与财政管理体制包干到地市相配套,省直各部门掌握的有关专项经费,除救灾、防疫、文物等少数必须由省集中掌握的以外,其他专项经费均要下划给地市包干使用。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办法,付诸实施。
4、原单独结算的收入仍按规定执行,年终结算到地市。
5、今后各县(市)预算管理中的有关问题,直接向行署、市反映,省不再受理。
6、财政管理体制包干到地市以后,行署、市应充分发挥对所辖县(市)情况熟悉、管理方便的优势,加强对县(市)财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行署本级应严格控制增人,不得以解决行署本级增人增支为由,对所辖财力较好的县(市)进行财力上的平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开辟财源,增加地方财力,促进我省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颁布单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京政发[2005]16号 【颁布时间】 2005-08-26 【生效时间】 2005-01-01 【时效性】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动区县政府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市政府决定对本市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经过五年的运转,初步形成了良性的财政运行机制,调动了市区两级政府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本市财政管理体制运行面临新的形势。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需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改革日益深化,财政基础工作逐步夯实,为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
二、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拓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各区县、各部门广泛收集、核实、确认基础数据的前提下,按照零基预算原则核定区县基本需求,综合运用调整存量、让渡增量、转移支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包括:
(一)增加公共事业发展补助,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为进一步促进区县协调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的区县予以补助,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市财力情况逐步提高对区县的补助程度;对规范公务员收入等基本需求标准提高予以补助;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职能外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事权转移予以补助,提高区县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二)拓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要把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健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保证乡镇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建立基层公益事业专项补助,按照管理规模补助社区居委会,按照经济发达程度分档补助农村村级公益事业,提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建立农村社会事业专项补助,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对远郊区县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予以补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区县政府要结合本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支持基层公益事业的补助标准与操作细则等,明确基层组织事权责任,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三)加大市对区县资金的支持力度,落实区县功能定位。
贯彻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建立解危排险资金,疏散城区人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大南城转移支付,促进城区协调发展;建立“城中村”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创造城市宜居环境;对奥运场馆周边道路拆迁予以补助,保证承办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生态保护资金,支持山区搬迁、生态林建设、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山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管理办法,开发区内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留用,支持开发区做大做强。
(四)完善激励调节机制,调动区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区县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将收入增量进一步向区县倾斜。完善激励机制,对补助区县补助额每年递增补助10%;取消调节机制增量上解,增强区县收入增长的受益程度;建立增收奖励机制,从个人所得税增量中安排奖励区县资金;建立精简机构和人员奖励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五)规范部门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市级部门预算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区县发展。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林水利支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教科文卫等支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在保证市本级依法增长的基础上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为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市对区县专项补助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严格项目申报、论证与审批,对项目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符合条件的实行政府采购,并对资金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区县政府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认真做好项目库的建设和项目的前期论证等基础工作。
(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求真务实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为促进区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对涉及群众利益、社会稳定,以及因政策调整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按照相关政策及评审结果予以补助。
三、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提高对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认识。结合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各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支出顺序,确保不留硬缺口;要依法保证教育、农业、科技、文化、卫生等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社会保障准备金、偿债准备金、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
(二)完善区县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在保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支出顺序,优化支出结构;转变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预算共编,推行集中收付,加快采购统办,严格票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审批制度,确保粮食直补等各项政策性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财政基础工作。遵循“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素质高”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准确可靠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管理机制,实现基础数据全面完整、动态变化及时更新、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滚动项目库、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税务、财政部门要加强重点税源户的监管,健全征管机制;对特大型企业因经济结构调整发生跨区县迁移,调整相关区县的上解或返还额。
(五)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市财政局另行通知。
(六)具体核算从2005年1月1日起计算。
二00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完善市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筑府发〔2011〕68号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
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区、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理顺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框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市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各项战略任务,现对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增强各区、市、县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市财政收支的合理匹配。
(二)在各区、市、县体制调整前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区(市、县)封闭运行特殊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建立激励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各区、市、县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三)合理分配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推动贵阳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分市、区(市、县)的财权和
事权。
(二)遵循属地征收的原则,将新注册企业税收征管权限下放到各区、市、县。
(三)遵循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原则,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统一财税政策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具体方案
(一)税收收入
1.按照“稳定存量、调整增量”的基本原则,2011年6月30日前已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其税收征管范围、税收入库级次及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以保证各级财政的稳定运行。
2.坚持“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打破原有所有制、地域和部门界限,从2011年7月1日起,原有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由市级征收的政策停止执行,对全市范围内新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全部实行属地征收,市、区(市、县)按3∶7比例入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新注册企业税收区(市、县)级分成部分按财政收入的不同增幅实行不同的分成比例。从2012年起,各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以下的,市、区(市、县)按4∶6分成;增长19%(含)-25%的,市、区(市、县)按3.5∶6.5分成;增长25%(含)-30%的,市、区(市、县)按3∶7分成;增长30%(含)以上的,市、区(市、县)按2∶8分成。新注册企业建设期内产生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作为区(市、县)固定收入,市级不参与分享。
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如部分区(市、县)由于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执行而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市财政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调整补助。
(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级次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三)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资源储备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按照“资源与建设项目配套、成本债务全覆盖”的原则实施。达到“基础设施先行、地块价值提升、成本共同控制、收益共同分享、资金来源保障”的目标。
按照《土地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区域内土地出让收入和跨区(市、县)重点项目周边或配套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收取后再行分配。
1.以“招、拍、挂”等方式出让(除工业用地外)所取得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分配方式如下:
一是实施土地收储支付的成本性支出控制在土地出让收入的45%以内,实际征地拆迁成本超出批准的征地拆迁预算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担(抵扣土地出让收益);实际征地拆迁成本低于征地拆迁预算的结余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享。
成本管理费按土地出让收入的2%安排,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5%,提取市级存量贷款偿债资金25%。
二是剩余部分净收益按照国家、省、市规定比例计提后,云岩区、南明区分享60%,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分享80%。
2.“棚户区、城中村”和重点区域改造项目由市委、市政府按“一事一议”原则确定。
3.工业用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4.产业园区内原市属国有企业用地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并按规定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5.其他原市属国有企业和原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出让收入由市级全额收取。
6.高新开发区、白云区(开发区内)、金阳新区、小河区土地出让收入应上划省部分,由各区统一上缴市级,由市财政统一上划省财政,若各区不及时上缴,市级垫付部分由市财政在市区两级结算中扣回。省给予的土地出让收入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由市级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对区(市、县)承担的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补助。
通过以上调整,以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体制为契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更好地为贵阳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四)转移支付和上解
中央、省通过市实行的转移支付补助和上解办法继续维持不变。市与各区、市、县间原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上解政策以2011年年末计算数为基数,作为以后固定的定额结算补助和上解数。2012年以后,各区、市、县的新增收入执行新的税收分成体制,原有的超财力上解体制不再执行。
市级财政通过适当的体制设计,建立“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资金”,用于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市级对财政较困难区(市、县)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支出划分
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等部门要按本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及时做好相关税收分成和财政清算工作。
(二)规范财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既定的财政体制。各区、市、县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自求收支平衡。
(三)各区、市、县要严格按照市、区(市、县)的收入范围及属地征收原则征收财政收入,正确掌握收入级次。市、区(市、县)两级原有企业,变更注册后,不得改变其税收级次(进行重大改制、重组或按市委、市政府相关意见调整税收级次的除外)。自行改变的,责令立即改正并扣缴其所得利益。
(四)加强对全市土地矿产储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原则实施土地储备,按照先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价值再有计划地对宗地出让进行短期、中长期合理配置,以达到出让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所有土地必须全部完成储备后才能进入出让程序,原则上不得采用“生地”、“生地熟挂”等方式出让。
五、执行期限
本意见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十二五”期末视情况再进行调整。本意见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体制△意见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10月3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