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鄂政发〔2010〕64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省与市(州)、县(市)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人民政府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积极性,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我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自2002年运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全省财政收入规模持续扩大,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调整,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主要表现为:
市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较小,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我省县域经济实力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市县分享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比例偏低,分成级次过多,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县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省级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不利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民生支出政策的落实等。为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科学配置财力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二、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收入下划、核定基数、同增同减、共同发展”的要求,通过下划省级共享税收收入、适当向下倾斜财力、科学核定分享比例、完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扩大市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调动市县政府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从2011年1月1日起,将原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省级共享税收收入全部下划到市县,作为市县固定收入,税收统一实行“属地征管、属地入库”.省在原财政管理体制下分享的税收,以2010年各市县核定省级税收为基数,与各市县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同增同减,由市县通过财政年终结算上解省财政。同时,按照 “有保有挂、体现激励”的原则,即:省确保各市县2010年既得利益,省财政建立激励机制,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挂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调动市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积极性,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省与市县收入划分。
将原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省参与分享的税收收入(增值税8%、营业税30%、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15%)全部下划到市县,其他财政收入省与市县划分范围不变。
1、中央分享的增值税75%、企业所得税60%、个人所得税60%维持不变,铁路运输企业、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
金、罚款收入)以及铁道部缴纳的铁道营业税、各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缴纳的金融保险营业税继续全部作为中央收入。
2、省级财政分享税收主要包括:中央财政调库划转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中央核定我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省级40%部分(根据中央决定,已从2008年7月1日起暂停征收),铁路、高速公路等另有规定由省直接集中征收有专项用途的税收等。省级财政继续按32%比例分享中央消费税、增值税增量返还。
3、市县财政分享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25%、一般企业所得税40%(不含中央独享及中央、省级分享税收,下同)、一般个人所得税40%、营业税100%以及房产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和其他税收收入等。市县财政继续按68%比例分享中央消费税、增值税增量返还。
(二)市县上解省级财力的确定。
各市县上解省级财力计算公式为:
某市县上解省级财力=上年该市县上解省级财力×(1+该市县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率)各市县上解省级财力以2010年核定省级税收为基数,如果某市县以后年度计算上解省财力达不到2010年的数额,则按2010年基数办理上解。
四、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政策
(一)调整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补助政策。
1、省对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重点企业发展政策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定的政策有效期执行,到期后取消。
2、省对其他市县税收增量返还补助政策2010年到期后不再延长,从2011年起,省对市县以2010年当年核定返还补助数为基数固定补助,以保证市县既得利益。
(二)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
按照 “有保有挂、体现激励”的原则,省财政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市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调动市县增加财政收入积极性。
1、建立税收收入增长奖励机制,对各市县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超过平均增长水平的部分,省财政按50%对市县财政予以奖励性返还补助。
2、建立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市县,省财政给予激励性转移支付。
3、建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市县争强进位,对经济发展较快、地方税收收入在全省进位较多的市县,省财政给予激励性转移支付。对市(州)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序取得重大突破的市(州)、县(市),省财政给予特别奖励。
4、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省级新增财力,将主要用于增加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民生支出的补助力-5-度。
五、调整和完善省市财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措施
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要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强化对税源的科学预测分析,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要严格税收执法,整顿税收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以及 “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问题。凡属违反税收征管规定,人为降低收入基数、提高省税收增量返还补助基数、不按规定的收入级次入库等行为,相应增加或扣减基数。要确保财政收入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及时足额入库。
各级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衔接,尽快调整各项收入划
分、征缴、报解、入库及国库资金调度等制度,完善税收征管和国库运行软件,保证新财政管理体制下各级财政国库资金正常运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税务稽查、审计检查职能,加强对各项财税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新财政管理体制顺利实施。
六、实施时间
本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自执行之日起,征收机关征收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按本决定的规定分别缴入中央、省和地方各级国库。有关基数的核定、转移支付补助和具体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国家-6-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另行分别制定下发。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第二篇:浅议进一步完善玉州区乡镇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浅议进一步完善玉州区乡镇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2000级函授本科
经济管理专业2班
张远强
学号***
一、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
(一)、税制改革削弱了乡镇财政实力,其保障力也相对减弱
(二)完成上划任务难度大,增量返还过低
(三)、财政预算失控,乡镇财政支出难以保证稳定性、正常性
(四)、财政赤字的乡镇多,数额大,致使乡镇财政资金调度困难
(五)、遗留问题多,债务包袱沉重,财政风险压力大
(六)、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财政增长速度慢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的剖析
(一)、财政体制不健全,制约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二)、乡镇经济基础薄弱,乡镇财源培植力度不够
(三)、预算方式落后,乡镇预算约束力偏软
(四)、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三、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完善的目标导向
(二)、明确上下级财政支出责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三)、调低上划收入比例,调整增量返还办法
(四)、理顺税务征管关系,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债权催收力度
(五)、改革和完善预算方式,建立乡镇国库,建立起一个稳定、平衡、健全的财政运行机制浅议进一步完善玉州区乡镇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2000级函授本科
经济管理专业2班
张远强
学号***
随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全国各地县级以上都贯彻落实了分税制的原则,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玉林市玉州区各乡镇(玉林镇除外)经过两年多时间实践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乡镇一级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乡镇政府领导等、靠、要思想有了质的改变,抓财政工作力量加大,办法更多,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各乡镇主动地努力去挖掘增收节支潜力, 财政收支跑、冒、假、漏现象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乡镇财政管理进入一个较为理性的管理时代,可以说新的财税 体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但在实施新体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玉州区的一些具体情况,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
以玉州区为例,2001年乡镇级财政总收入15731万元,与前三年(1998-2000年)分别增长了51.36%、33.22%、15.6%;2002年1-8月份全区乡镇财政总收入完成99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数字呈现出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玉州区财政大的方向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制改革削弱了乡镇财政实力,其保障力也相对减弱 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乡镇可用财力的同幅度增长,不能充分调动乡镇增收积极性。2001年玉州区乡镇“两税”收入7387万元,同比增长11.68%,留给乡镇的财力是1847万元。从上划中央“两税”与体制补助收入绝对数比较,2000年上级对乡镇的体制补助为523万元,其他补助2229万元,而上划中央“两税”5557万元,乡镇的两项收支相抵净减财力2805万元。由此可得知,改革后乡镇财政保障力相对减弱,或者说“两税”收入的增长对乡镇财政影响的弹性太小,与乡镇抓经济的成本不相一致。
(二)、完成上划任务难度大,增量返还过低
目前玉州区财政收入的任务还是由上级按月分解下达。在过分地强调均衡入库的前提下乡镇很难撑握自己的家底,每月不知有多少财政资金可以安排;到了年底,如果国税的任务不完成,就得从乡镇财政中予以补充或扣减返还基数,当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两税”任务后,本就十分困难的乡镇财政已雪上加霜。按规定增值税75%和消费税的全额上划中央,增量返还0.3。这增量是以上年收入实绩为基数的新年增量,在财政收入年增收10%左右的前提下,乡镇财政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直接影响乡镇大力发展生产(尤其是涉及”两税”的生产)的积极性。在乡镇财源较窄、支出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增加乡镇财政的困难。
(三)、财政预算失控,乡镇财政支出难以保证稳定性、正常性 主要体现在预算难以周全考虑年中的追加安排上。如增资,几年来工资标准相继提高,财政开支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增人,以玉州区为例,从1998年开始年均增人250名左右,按人均6000元/年,年增支经费近150万元;换届选举、人大经费、共青妇经费、人口 普查、征订各级党报党刊和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各项升级达标评比等,上级均下达有硬指标,不管乡镇是贫是富,没有经费找财政部门的领导解决。财政预算可没有像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或有事项”这一原则,频频地追加预算使预算约束力弱化,这无疑也使乡镇财政自主权受到削弱,有人形容这样安排的财政支出像别人已编好程序了的电脑,很难说得上”量入为出”。与此同时,在财力极有限的情况下,其他正常的经费不得不被挤了,有些干部的差旅费未能按时报销,有的乡镇财政应支未支的各种政策性补助、公务费近百万元,兑现是赤字,不兑现是潜亏,保工资,保运转作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很难落到实处。于是,年年喊节支年年超支,改革促节支成效不大,乡镇财政很无可奈何。
(四)、财政赤字的乡镇多,数额大,致使乡镇财政资金调度困难 玉州区9个乡镇,2001年就有8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到2001年止全区财政赤字累计达1900多万元,相当于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2%,乡镇财政赤字最多达800多万元,少的也有近200万元,潜在的赤字难以估计,而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控制措施出台。因没有乡镇一级金库,资金调度统一由县区级财政撑握,必需经费开支的资金调度很不灵活,在区财政资金有压力的情况下,乡镇工作因经费问题受到很大影响。财政赤字引起的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乡镇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此为所谓的无财难以为政。
(五)、遗留问题多,债务包袱沉重,财政风险压力大
在“八五”期间,“两部一会”开始运作,由于缺乏严格制度的约束和规范的管理,出现了企业高息集资、乱借乱贷等现象,而政府不按市场规则运作,盲目担保、投资。为此,乡镇政府背上了一个个债务包袱,至今玉州 区个别乡镇负债高达1000多万元,少的也有近100万元。债权收不回,债务同样需要负担和及时偿还,随着利息的增加和债务陆续到期,风险越来越大,有些乡镇几乎出现财政空转。
(六)、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财政增长速度慢
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支柱单一,某镇的建材行业一旦受挫,财政马上就陷入困境;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耗费大,发展前景渺茫;三是科技含量低,产品不受市场的青睐;四是结构不合理,盲目重复投资,很多乡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第三产业的规模优势还没有形成。经济决定财政,凡此上述种种,造成税源萎缩,财政增收和潜力十分有限,因此影响到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增长。“吃饭型财政”在前面列举问题的前提下也许朝不保夕,一系列的财源建设计划与现实之间便存在了空缺,在财源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吃饭建设型财政”实难以贯彻。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的剖析
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目的是使乡镇财政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调动各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其大方向是好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财政体制不健全,制约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新体制和即将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都强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相应赋予乡镇与其承担相一致的财权。现行的体制虽说是分税制,但实质是新旧体制交叉并存。因为它尚未能从根本上调整事权各支出范围,在相当程度上还持续着过去包干体制的色彩,致使权责利相背离,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权统揽,事权下放。不少职能部门过度强调自身的利益,把一些属于乡镇管理的权限上划,形成财权在上事权在 下,财权制约事权,事权拖累财权的不正常现象;二是上下级财政支出的责任不明确。频频发生上面出政策,下面出资金,上面定项目,下面拿配套的情况,甚至层层提留层层摊派,影响分税制的正常运转,也影响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
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相匹配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不够科学,在各乡镇差别较大,很多乡镇特殊困难就是当初在测算标准收入时,收入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或因上报的GDP等有关统计数据失真,在计算理论财政收入时偏高,实施了乡镇一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吃“过头粮”问题便暴露出来,实际的财政收入低于理论的财政收入,没有或少获转移支付。这与分税制“理顺分配关系”的要求、转移制度“缩小地区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的精神相佐,使兄弟乡镇间陷入“马太效应”圈,弱者因得不到应有的扶持与帮助而发展停滞。另外,县级与乡镇事权尚未得到科学的界定,划分不十分明晰,某些方面的支出负担和税收划分也不尽合理,造成在确定转移支付补助时缺乏科学依据。转移支付不够规范、科学,对于受自然条件所限制、经济欠发达、边远落后的乡镇来说,应得而无法得到补助,只能常叹“饱汉不知饿汉饥”了。
(二)、乡镇经济基础薄弱,乡镇财源培植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一些乡镇为了壮大税源,新上了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不少已初见成效。但分税制却将增值税的大头作中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使乡镇缺乏发展第二产业企业的动力和积极性,而将财源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三产业上,以期通过增加营业税和涉农税种等零散税收,壮大本级收入。“无工不富”应是有理,但规模小、科学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是当前乡镇工业企业一大通病,靠乡镇自己 努力远难以圆满解决。
(三)、预算方式落后,乡镇预算约束力偏软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预算收入的确定,未能认真采集经济信息,并通过数量化的模型来测算增长点、计算增长量,而是根据上年收入基数,结合当年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并依靠行政手段来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从而导致收入水分和虚假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预算支出的确定,客观存在有上级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的现象,一些专项拨款也要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落实,各条线文件规定的各项支出安排比例太大,年初的预算指标随时有突破的可能,频频追加预算,从而造成预算约束的软化,影响了严肃性,这与乡镇的财力相脱节,也造成乡镇财政困难的加剧。
(四)、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历史的原因主要是“八五”期间不规范的经济运行方式留下的后遗症,在短时间内乡镇财政是难以完全消化,这使玉州区实施乡镇财政分税制难度加大。一是领导的法律意识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权代法处理公务,盲目地政府直接投资、担保、批项目,许多失误的决策使财政的分配职能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结果不合理,财政秩序混乱,财政职能错位,如今留下了巨额的债务需要清偿,也留下了巨额的无法追回的债权,同时也给我们的经济信用程度留下了一些阴影。二是好大喜功,政绩工程泛滥成灾。政绩工程所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沉淀,清理要乡镇费用,不清理则浪费乡镇的资源,乡镇财政此时就像嚼着“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债务风险还得承担,进退两难。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大量的财政资金流入“黑洞”。公款吃喝、旅游,贪污挪用等腐败行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乡镇财政 积储太少或赤字。四是乡镇政府工作效能低,成本开支大。行政机构庞大,人员膨胀快,这也是由一些历史原因造成如今的“吃饭型”财政。
三、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完善的目标导向
明确界定县、乡政府职能,本着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正确划分收支范围,做到:基数明确,分灶吃饭;超短有别,奖惩分明;收放有度,管好为上。凡是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和基层政权建设的事权,应下放给乡镇,与此相适应,将适宜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作为其固定收入来源,使乡镇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权、有财力的政府,激励乡镇党政领导全力抓好生财聚财工作,以发挥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能力
设计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必须结合乡镇财政体制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乡镇财政要在县区财政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既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又给予乡镇在统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本地情况自主安排财政支出的权力。第二,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按市场基础、效率、受益。分级管理等原则来划分事权,根据事权范围界定乡镇政府的财权,做到权、责、利统一,人、财、物相随。第三,保证乡镇既得利益,努力调动两个积极性,既能使县区集中统一一部分财力,进行宏观调控,又能够满足乡镇必要的支出需要,以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第四,体现科学、规范、透明、公平、简洁的原则。要使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能与中央对地方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相衔接,还要科学、规范、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二)、明确上下级财政支出责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以各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建立比较规范的转移 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首先,要明确上下级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责任,按照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划清上下级支出的项目,该是哪一级的事权就由哪一级财权来承担;二要打破既得利益,用因素法重新确定乡镇财政的收入能力和支出水平。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分级分税的基础上,确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进而规范转移支付,对一个地区来讲,确定乡镇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易于操作实施。
收入基数的确定:按照分级分税的原则,确定上划税种、共享收入以及乡镇固定收入,在此基础上核定收入基数,对不易发生税源流失的税种,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对容易发生税源流失或基础资料不健全的税收可按因素法确定,这种实际加因素结合税收政策确定收入基数的办法较为科学。
支出基数的确定:对一个地区的乡镇财政支出基数,要统一口径,按公式计算,要考虑人口、地域、社会服务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事业需要,确定统一系数,计算出一个乡镇的支出标准,以避免苦乐不均,分配不公现象,确保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均衡。
转移支付确定:确定了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就可以确定转移支付数额,通过财力转移,平衡各乡镇财政收支。转移支付制度必须简洁,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税收返还补助和专项拨款。税收返还补助,不指定专门用途,用来确保乡镇公共事业和政府运转需要;专项拨款主要用于项目扶持资金,有明确的资金用途,用来引导资金投向。
(三)、调低上划收入比例,调整增量返还办法
现行中央对地方的增值税分享比例为25%,太低了,不利于地方政府发展生产和流通事业,这个比例可定为50:50。另外,对地方的增量返还如按上年返还基数和当年增长率计算,则增长愈多,地方所得就愈少,不 利于调动地方组织“两税”的积极性。应改为同步计算办法,即“两税”当年完成与基数之差的新增绝对额乘以一定的系数返还给地方,这个系数可定为0.5(2000年以前为0.1,今年自治区实施财政政策微调后为0.3)。富县(区)应先富乡镇,增收潜力在乡镇,设计体制要有利于促进乡镇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也是帮助乡镇消赤减债的一项得力措施。
(四)、理顺税务征管关系,加强债权催收力度
要把消赤减债工作做好,一方面,划清国、地税征管范围,各收各的税;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偷、漏、欠、骗税行为,不断加大经济司法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地税部门执法力度,地税部门承担的是一些零星税种的征管,税源分散,其难度大于国税。对税费尾欠,有能力而又拒不履行义务的,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依法强制征收。为了更好地协调税收征管工作,加强乡镇政府对税收工作的领导,可以考虑将原已承担农业税收征管的财政所与地税所合并,成立财税所。与此同时,按照“有钱收钱,无钱收资产”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债权的催收,以增强还债能力,消化部分债务。一要清收各种欠税,二要清收财政周转金,三要收其他欠款,四要清收各种 “三角债”。对于财政资金运行中形成的不良资产尽量盘活,提高资产利用率。在评估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部分或全部债权转让,消除历史沉淀资金和不合理的资金占用。
(五)、改革和完善预算方式,建立乡镇国库,建立起一个稳固、平衡、健康的财政运行机制
上级部门要科学合理核定乡镇的收支数,准确定量乡镇的财税任务指标,乡镇财政预算模式要逐步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的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内容,遵守预算编制原则,强化预算约束,改变 目前“基数+增长”旧的预算方式,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适当增加乡镇预算收入范围,规范收入行为,把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为乡镇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财政运行机制。一级财政,一级国库是乡镇财政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玉州区乡镇一级还没有建立金库,极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完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多方配合,尽快建立乡镇国库,以完善乡镇财政建设。
二○○四年三月五日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议进一步完善玉州区乡镇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内容提要》:
1、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
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存在问题的剖析
3、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完善、分税制、体制
系别:城建系 级别:2001级 姓名:罗燕梅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发[1994]100号 【发布日期】1994-09-23 【生效日期】1994-09-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甘政发[1994]100号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根据国家分税制改革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对地县财政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一、实行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省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基本维持省地县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首先建立分税制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现行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理顺省与地县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省地县三级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分税制改革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省与地县的分配关系。在留我省的收入中,合理划分省与地县各自的固定收入,并拿出几个相对稳定的税种做为省与地县的共享收入,保持省与地县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基本维持省与地县的既得利益,原体制的上解、固定补助继续执行,地县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按1993年实收数换算,扣除中央和省级下划的收入后,全部返还地县。
(二)正确处理好统一政策与区别对待的关系。在省与地县的收入划分上,力求规范化,增强体制的透明度,取消原体制中不规范的做法。在继续支持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民族州县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在保持省与地县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增强省上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各级财政的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在现行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科学核定收支数额,逐步建立规范的省对地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二、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
(一)省与地县的收入划分
1、省级固定收入包括:省属企业所得税、上缴利润、计划亏损补贴,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征收排污费收入,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留省部分),电力建设资金专项收入,地方向国外借款收入,省级和省与地县股份制企业所得税,省级其他收入等。
2、地县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地县企业所得税、上缴利润,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遗产税,土地增值税,地县专项收入,地县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外资、外国企业所得税,地县其他收入等。
3、共享收入的划分:增值税按规定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地方分享25%部分,划为省级收入的为中央在甘石油、石化、有色、电力四大行业所属企业(不包括长庆油田、碧口电厂)缴纳的增值税留地方25%部分。其他增值税(包括长庆油田、碧口电厂)地方分享25%部分,全部作为地县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省级分享30%,地县分享70%。资源税省级分享70%,地县分享30%。
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省级分享50%,地县分享50%。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省级分享40%,地县分享60%。
教育费附加收入除中央在甘四大行业所属企业新增的两个百分点归省级收入外,其余全部为地县收入。
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所得税,按中方投资合作者的隶属关系划分预算级次。省级企(事)业单位投资合作的,划为省级收入;地县企(事)业单位投资合作的,划为地县收入。
(二)省与地县支出的划分,仍维持原体制规定的范围不变
1、省级财政支出包括:地方统筹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不含50%的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农林水事业费,城镇青年就业经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民兵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价格补贴支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教育费附加支出,电力建设资金专项支出,其他支出以及省级负担的国外借款及还本付息支出等。
2、地县财政支出包括:地县自筹的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地县农林水事业费,地县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经费(50%),地县工业、交通、商业部门的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地县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教育费附加支出,地县负担的国外借款及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等。
3、对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特大抗旱和防汛经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中央和省的其他专项拨款,仍由省财政专案拨款。
(三)省对地县税收返还基数的确定
1、省上对地县的税收返还,以1993年决算数按税制改革转换后的收入为总收入基数,把地县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与省级下划地县收入相抵后,核定中央和省上1993年从地县的净上划收入,确定省对地县的收入返还数,并以此作为以后返还各地收入的基数,并以此作为以后返还各地收入的基数。如果1994年以后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还不到1993年基数的,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
2、从1994年起,省和地县上划中央的税收增长部分(即1:0.3的系数),省与地县各得各的增量返还。
(四)现行体制上解、补助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使我省分税制改革顺利进行,实现平稳过渡,原体制的核心不变。省对地县原体制的定额补助(不含固定比例递增补助)继续执行;五个市对省上的上解办法不变。同时,对那些数额比较固定的单项上解、补助以及专项拨款,上解与补助相抵后,确定一个数额,做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以后按此定额结算。
三、三、配套改革及有关政策问题
(一)改进预算编制办法,硬化预算约束。实行分税制之后,省财政对地县税收返还列省级预算支出,地县相应列收入;地县财政上解列地县预算支出,省级相应列收入。改变目前代编预算的做法,每年由省上提前向地县提出编制预算的要求,地县编制预算后,报省财政厅汇总成全省预算。
(二)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国库体系和税收返还及资金调度制度。在执行国家统一政策的前提下,中央金库与地方各级金库,分别对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负责。实行分税制以后,各地财政支出有一部分要靠省上的税收返还来安排。为此,要建立省对地县税收返还及资金调度制度,以保证地县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
(三)逐步建立规范的省对地县的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后,根据省级财力的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县的财力照顾。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固定补助每年递增办法为转移支付办法。
(四)各地要进行分税制配套改革。要按照本决定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对所属县(市、区)的具体实施办法。
(五)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执行过程中,企业、事业单位改变隶属关系以后,其财务关系相应划转,并单独进行结算;由于国家调整价格、增加职工工资和其他经济改革措施而引起财政收支的变动,除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外,一律不调整各地的上缴或补贴基数。
(六)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分税制体制规定的收支范围,认真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坚决执行国库条例,不得截留中央和省级收入。在执行分税制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七)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决定有抵触的,一律按本决定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国发[1993]第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财政包干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从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并借鉴国外扔成功做法,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必须进行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各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的积极性,又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此,中央要从今后财政收入的增量中适当多得一些,以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约束。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税收实行分
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4、坚持整体设计与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办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当前,要针对收入流失比较严重的状况。通过划分税种和分别征管堵塞漏洞,保证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要先把主要税种划分好,其他收入的划分逐步规范;作为过渡办法,现行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原体制运转;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要逐步提高,对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宜逐步进行。
总之,通过渐进式改革马分税制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根据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扔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一九九三年地方已经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上交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 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现有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一九九三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一九九三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一九九三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一九九三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一九九四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一九九三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近姆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法制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若一九九四年以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一九九三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一九九四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原体制中央对地主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执行:实行递增上解的地区,按原规定继续递增上解;实行定额上解的地区,按原确定的上解额,继续定额上解;实行总额分成的地区和原分税制试点地区,暂按递增上解办法,即按一九九三年实际上解数,并核定一个递增率,每年递增上解。 原来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地方一九九三年承担的20%部分出口退税以及其他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相抵后,确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理,以后按此定额结算。
(四)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1、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结合税制改革和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国有企业统一按国家规定的33%税率交纳所得税,取消各种包税的做法。考虑到部分企业利润上交水平较低的现状,作为过渡办法,增设27%和18%两档照顾税率。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的利息列入成本,本金一律用企业留用资金归还。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作为过渡措施,近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九九三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办法,同时,微利企业交纳的所得税也不退库。
2、同步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制。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在现有税务机构基础上,分设中央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机构。在机构分设过程中,要稳定现有税务队伍,保持税收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及时足额收税。
3、改进预算编制办法,硬化预算约束。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列中央预算支出,地方相应列收入;地方财政对中央的上解列地方预算支出,中央相应列收入。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都不得互相挤占收入。改变目前中央代编地方预算的做法,每年由国务院提前向地方提出编制预算的要求。地方编制预算后,报财政部汇总成国家预算。
4、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国库体系和税收返还制度。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同时,相应要有一级金库。在招待国家统一政策的前提下,中央金库与地方金库分别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责。实行分税制以后,地方财政支出有一部分要靠中央财政税收返还来安排。为此,要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并且逐步规范化,以保证地方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
5、建立并规范国债市场。为了保证财税改革方案的顺利出台,一九九四年国债发行规模要适当增加。为此,中央银行要开展国债市场业务,允许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国债向中央银行贴现融资。国债发行经常化,国债利率市场化,国债二级市场由有关部门协调管理。
6、妥善原由省级政府批准的减免税政策问题。考虑到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已经对一些项目和企业作了减免税的决定,为了使这些企业有一个过渡,在制止和取缔越权减免税的同时,对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三十日前,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的未到苦难肝方减免税项目或减免税企业,重新报财政部和国有税务总局审查、确认后,从一九九四年起,对这些没有到期的减免税项目和企业实行先征税后退还的办法。这部分税收中属中央收入部分,由中央财政统一返还给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连同地方收入部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政府规定统筹返还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这项政策执行到一九九五年。
7、各地工我要进行分税制配套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制定对所属市、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凡属中央的收入,不得以任何方式纳入地方收入范围。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区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创造条件。
第五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3〕98号 【发布日期】2003-08-27 【生效日期】2003-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津政发〔2003〕98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26号)精神,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994年开始实行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责权利结合,人财物相随”的原则,合理划分市与区县两级政府财政收支,把加快发展与财政增收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总额分成”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财政收支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按照企业财务隶属关系和投资比例等划分收入,不适应企业调整重组和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按照行业和企业注册地确定税收征管分工,税收征管条块交叉分割,造成企业异地注册经营,税收政策不统一,税收流失比较严重,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由于资源分布和区县区位不同,区县经济和财政发展不平衡,使现行财政分配关系不够合理,部分区县难以保证基本公共支出需求;市财政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难以筹措更多的资金对困难区县实行均衡性转移支付。综上所述,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进一步改进完善。
以“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提前全面实现为标志,我市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新阶段“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为改进完善财政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革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规范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总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财政分配机制,尽量争取公平合理,促进市和区县共同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缩小区县之间财力差距,保证基本公共支出需求。统一规范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各区县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维护市与区县既得利益,保持现有财力分配格局,确保改革顺利实施,而不是集中区县财力。实行统一规范的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原则划分两级财政收入,按照属地化原则确定税收征管分工,对特殊问题采取过渡性政策妥善处理。实行鼓励效率与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合理调节财政分配关系,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
二、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收入划分。按照分税制原则,将税收收入划分为市级固定收入,区县级固定收入和市与区县分享收入。
1.市级固定收入
本市行政辖区内各类纳税人缴纳的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彩票收入个人所得税、跨省集中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
下列行业及所属企业缴纳的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包括:本市行政辖区内的铁路运输、邮政通信、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发电供电、供水供气、航空运输、海上运输、高速公路、银行保险信托、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天津市国家税务局海洋石油税务分局征收的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地方税收。
下列企业缴纳的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港务局、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钢铁集团公司、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卷烟厂、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天津津能投资公司、天津建设投资公司、天津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主营企业等。
2.区县级固定收入
区县行政辖区内各类纳税人缴纳的房产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契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市开发区、保税区和市高新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纳入市级固定收入的除外)。
3.市与区县分享收入
本市行政辖区内各类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纳入市与区县固定收入的除外),由市与区县分享,市级财政分享50%,区县财政分享50%。
4.其他各项收入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继续按照原体制规定划分为市与区县两级财政固定收入。
5.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以后,新开征税种和新建特大型企业的收入归属,由市人民政府另行确定。
(二)支出划分。按照市与区县两级政府事权,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市级财政支出和区县级财政支出。
市级财政支出。包括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类支出;基本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业和社会发展等建设类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其他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区县级财政支出。包括区县级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类支出;基本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业和社会发展等建设类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其他应由区县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三)基数核定。以2002年决算收入为基础,按照新体制规定的财政收入划分办法,核定区县财政收入基数。以2002年原体制各区县留成收入,作为区县财政支出基数。
(四)定额解补。根据重新核定的区县财政收支基数,财政收入基数大于财政支出基数的区县,收大于支的部分,每年定额上解市财政。财政收入基数小于财政支出基数的区县,收不抵支的部分,每年由市财政定额补助。
(五)转移支付。建立收入平衡机制。实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后,对新体制收入基数比原体制收入基数增加的区县,按照收入增加额和分享收入增长率1:0.8的系数,由区县每年递增上解市财政;对新体制收入基数比原体制收入基数减少的区县,按照收入减少额和分享收入增长率1:0.8的系数,由市财政每年递增补助区县。
建立增收激励机制。以区县上年市级分享收入为基数,对市级分享收入增长超过15%的部分,由市财政按照1:0.5的系数返还区县。
实行新体制过渡办法。市开发区、保税区和市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的市与区县分享收入按规定缴库,由市财政将其中的市级分享收入返还三区。津南区、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和静海县的市与区县分享收入,从2003年起的五年内实行过渡办法,区县第一年留成100%,第二年留成90%,第三年留成80%,第四年留成70%,第五年留成60%,从2008年起执行全市统一体制,即实行市与区县五五分成。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现有的市对区县财力补助等资金为来源,分别计算各区县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以及标准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确定转移支付系数,对基本公共支出不足的区县,由市财政给予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以现有的市对区县财政专项拨款为来源,对各区县专项支出项目,由市财政给予政策性转移支付补助。
三、改进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一)实行税收属地征管。从2003年10月1日起,按照税收属地化征管原则,实行税收按区县行政区属地征管办法。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分别成立企业纳税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纳税人税务注册登记管理,严格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工商、税务、劳动和统计等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企事业单位属地化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市级固定收入和市级非税收入,分别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和市财政局的直属征收机构负责征管。
市与区县分享收入、区县固定收入和区县非税收入,由区县国税局、地税分局、财政局实行属地征管。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区县行政区域界线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行政管理区(以下称区县行政区),确定十八个区县行政区税务机关属地征管范围,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收入归属和税务征管分工。对坐落在市内六区行政区内,而由环城四区负责管理的“城中村”的税收征管和收入归属,仍按原体制规定执行。根据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三区税务机关属地征管范围,按照属地原则确定收入归属和税务征管分工。市开发区的财政收入,包括武清逸仙园小区、西青微电子小区、汉沽化工小区和开发区西区内纳税人缴纳的收入;保税区的财政收入,包括空港国际物流区和空港物流加工区内纳税人缴纳的收入;市高新区的财政收入,包括华苑产业园区内纳税人缴纳的收入。三区与有关区县签订收入再分配协议的,由三区与相关区县按协议进行收入分配。
对十八个区县现有的异地注册经营企业,包括按照行业征管的企业和其他企业,严格按照区县行政区和税收属地征管原则,确定税收征管分工和税收收入归属,并相应调整有关区县的财政收支基数。对三区现有的异地注册经营企业,2002年市开发区年纳税额超过300万元和保税区、市高新区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处于建设期、税收减免期和属于特殊行业的较大型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仍由三区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三区。对三区的其他异地注册经营企业,严格按照区县行政区和税收属地征管原则,确定税收征管分工和税收收入归属,并相应调整有关区县的财政收支基数(市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连锁经营企业税收征管和收入归属。独立核算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税收,由企业经营地所在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企业经营地所在区县。非独立核算的连锁经营企业的流转税及附征的税费,由企业经营地所在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企业经营地所在区县;所得税及其他税收,由企业总部所在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企业总部所在区县。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征管和收入归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由企业注册地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工项目缴纳的流转税及附征的税费,由企业注册地区县与项目坐落地区县实行五五分成,年终由市财政与有关区县财政结算。
(四)外地企业税收征管和收入归属。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并有生产经营场所的外地企业的税收,由企业生产经营地所在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企业生产经营地所在区县。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但没有生产经营场所的外地企业的税收,由企业注册地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税务注册登记地所在区县。未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但有应税行为的外地企业的税收,由纳税行为发生地所在区县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收入归属纳税行为发生地所在区县。
四、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措施
(一)关于新老体制衔接问题。现行财政体制的收入划分和缴库办法,现行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分工,执行到2003年9月底。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收入划分和缴库办法,执行新的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分工,并对此前按现行体制入库的收入,按新体制规定办理调库。对2003年实行新体制比实行老体制减少财力的区县,由市财政全额给予补助,以实现新老体制的平稳过渡。
(二)关于市与区县结算问题。上划中央两税收入返还。以2002年区县原体制税收超收返还额,作为区县税收超收返还基数。以2002年决算收入为基础,根据新体制规定的财政收入划分办法,重新核定区县上划中央收入基数。按照上划中央收入增长率的1:0.3系数环比计算区县税收超收返还额。
上划中央所得税返还。以区县2002年上划中央所得税基数返还额为基础,按照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规定,重新调整核定区县上划中央所得税返还额;按照新体制规定的财政收入划分办法,重新调整核定区县上划中央所得税考核基数,对完不成收入基数的区县,按照国家规定相应扣减所得税基数返还额。
经常性结算项目。将每年市与区县两级财政的定额结算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继续在每年结算中定额补助区县。市开发区每年仍按财力的一定比例,通过结算上交市财政。
(三)关于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对中央和市政府制定的财税优惠政策,按照新体制规定,由市和区县分别负担。各区县自行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今后各区县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需要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
(四)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问题。各有关区县要结合改进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改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