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财地字[1996]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中央对省级的分税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并且在预算执行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称地区)根据中央对省级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办法。这些办法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分税制的总体要求。但是,有些地区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财力分配方面还存在明显不合理因素,在税种划分、税收返还操作办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为了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的完整性,各地区要参照中央对省级分税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分税制体制落实到市、县级,有条件的地区可落实到乡级。
二、各地区在执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国发[1993]85号文件精神,严格按体制规定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已经划归中央的收入,不得列入地方性收入范围。
三、为保护各级财政培养财源和组织征收“两税”的积极性,在“两税”收入分配方面,各地区对增值税25%部分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收入的增量,原则是应按中央对省的办法执行。确因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的,应保证县级财政获得的收入增量不低于上述收入总增量的70%。在地方税收入分配方面,应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困难,尽量按税种划分收入,充分调动基层财政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四、省级财政承担调节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职责。在目前情况下,省级财政必须将适当集中的财力用于解决财政困难县的工资发放和其他必不可少的支出,两年内使各县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不低于4000元。
五、为解决分税制后存在的增量重复上解的问题,从1995年起中央财政已取消了上解地区原体制上解的递增。各地区应比照中央对省的做法,逐步取消下级财政原体制上解的递增。
六、为了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保证各级财政资金的正常调度,从1996年起,各地区必须按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办法,将资金调度比例逐级核定至县级,省、市级均不得再采用拨款方式调度税收返还资金。
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1996年03月26日 实施日期:1996年03月26日
第二篇: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
文号:赣府厅发(2002)28号
颁布日期:2002-06-18
实施日期:2002-06-1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省财政厅二○○二年六月十日)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和〘财政部关于下发〖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财预〔2000〕134号)精神,现就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
制,应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与乡的事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适合县管理的收支上收县市管理,做到责权结合。
(二)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使乡镇财力能够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所需的必要支出。
(三)科学规范、合理公平。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要力求科学规范,做到公平合理,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支范围
(一)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按照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原由乡镇统筹资金安排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建设、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补助等支出,原则上纳入乡镇预算支出范围,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二)合理划分县、乡收入范围,明确收入归属。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要按税种划分,乡镇经常性收入原则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保证乡镇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取消乡镇统筹费后,由于调整农业税政策新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原则上全部留给乡镇,用于弥补乡镇因农村税费改革出现的收支缺口。
(三)根据划定的收支范围,认真核定乡镇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数。财政收入基数根据税费改革后相关税种的收入核定;财政支出基数根据压缩后在编人员数量和相关支出标准确定。对收入大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上解基数;对收入小于支出的乡镇,要核定其补助基数。属于县、乡范围内增收,由县、乡财政支配;县、乡镇范围内减收,也由县、乡镇财政负担,并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后自求平衡。
三、正确处理设区市、县、乡财政分配关系,保障基层政权运转所必需支出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要正确处理设区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分配关系,设区市、县本级集中财力要适度,并适当向乡级财政倾斜,照顾乡级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政权的基本支出需求,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对县、乡的财政风险问题,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控。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财政困难和贫困地区的县、乡,各设区市要在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节,逐步缩小县、乡之间财力差异。在制定转移支付办法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县、乡特别是乡镇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力求科学与规范。乡镇除了将上级对行政村的补贴、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落到实处外,对困难行政村还要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大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5万元,小的行政村正常经费每年不少于2万元,确保行政村的正常运转。
五、完善乡镇国库,强化资金管理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库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快乡镇国库建设,有条件而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要尽快建立。要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乡镇国库资金除用于拨付预算安排的支出外,不得用于其它方面的开支。
六、精减机构、压缩人员,减少不合理开支
各地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根据政企分开和精减、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机构,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要在逐步制定并实施清退计划,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不合理支出。
七、建立、健全工资发放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发放
各地要全面推行工资资金专户管理,工资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工资发放。要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统发工资的工作。
第三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完善市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筑府发〔2011〕68号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
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区、金阳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理顺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框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市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各项战略任务,现对完善贵阳市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增强各区、市、县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市财政收支的合理匹配。
(二)在各区、市、县体制调整前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区(市、县)封闭运行特殊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建立激励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各区、市、县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三)合理分配市、区(市、县)两级财税利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推动贵阳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分市、区(市、县)的财权和
事权。
(二)遵循属地征收的原则,将新注册企业税收征管权限下放到各区、市、县。
(三)遵循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原则,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统一财税政策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三、具体方案
(一)税收收入
1.按照“稳定存量、调整增量”的基本原则,2011年6月30日前已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其税收征管范围、税收入库级次及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以保证各级财政的稳定运行。
2.坚持“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打破原有所有制、地域和部门界限,从2011年7月1日起,原有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税收由市级征收的政策停止执行,对全市范围内新进行税务登记的企业,全部实行属地征收,市、区(市、县)按3∶7比例入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新注册企业税收区(市、县)级分成部分按财政收入的不同增幅实行不同的分成比例。从2012年起,各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以下的,市、区(市、县)按4∶6分成;增长19%(含)-25%的,市、区(市、县)按3.5∶6.5分成;增长25%(含)-30%的,市、区(市、县)按3∶7分成;增长30%(含)以上的,市、区(市、县)按2∶8分成。新注册企业建设期内产生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作为区(市、县)固定收入,市级不参与分享。
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如部分区(市、县)由于新的税收征管办法的执行而影响财政收支平衡的,市财政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调整补助。
(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级次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三)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资源储备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按照“资源与建设项目配套、成本债务全覆盖”的原则实施。达到“基础设施先行、地块价值提升、成本共同控制、收益共同分享、资金来源保障”的目标。
按照《土地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区域内土地出让收入和跨区(市、县)重点项目周边或配套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收取后再行分配。
1.以“招、拍、挂”等方式出让(除工业用地外)所取得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分配方式如下:
一是实施土地收储支付的成本性支出控制在土地出让收入的45%以内,实际征地拆迁成本超出批准的征地拆迁预算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担(抵扣土地出让收益);实际征地拆迁成本低于征地拆迁预算的结余部分,市、区(市、县)按4∶6分享。
成本管理费按土地出让收入的2%安排,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5%,提取市级存量贷款偿债资金25%。
二是剩余部分净收益按照国家、省、市规定比例计提后,云岩区、南明区分享60%,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发区外)分享80%。
2.“棚户区、城中村”和重点区域改造项目由市委、市政府按“一事一议”原则确定。
3.工业用地的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4.产业园区内原市属国有企业用地土地出让收入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计提并按规定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后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5.其他原市属国有企业和原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出让收入由市级全额收取。
6.高新开发区、白云区(开发区内)、金阳新区、小河区土地出让收入应上划省部分,由各区统一上缴市级,由市财政统一上划省财政,若各区不及时上缴,市级垫付部分由市财政在市区两级结算中扣回。省给予的土地出让收入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由市级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对区(市、县)承担的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补助。
通过以上调整,以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体制为契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更好地为贵阳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四)转移支付和上解
中央、省通过市实行的转移支付补助和上解办法继续维持不变。市与各区、市、县间原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上解政策以2011年年末计算数为基数,作为以后固定的定额结算补助和上解数。2012年以后,各区、市、县的新增收入执行新的税收分成体制,原有的超财力上解体制不再执行。
市级财政通过适当的体制设计,建立“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资金”,用于增强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市级对财政较困难区(市、县)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支出划分
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等部门要按本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及时做好相关税收分成和财政清算工作。
(二)规范财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既定的财政体制。各区、市、县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自求收支平衡。
(三)各区、市、县要严格按照市、区(市、县)的收入范围及属地征收原则征收财政收入,正确掌握收入级次。市、区(市、县)两级原有企业,变更注册后,不得改变其税收级次(进行重大改制、重组或按市委、市政府相关意见调整税收级次的除外)。自行改变的,责令立即改正并扣缴其所得利益。
(四)加强对全市土地矿产储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原则实施土地储备,按照先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价值再有计划地对宗地出让进行短期、中长期合理配置,以达到出让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所有土地必须全部完成储备后才能进入出让程序,原则上不得采用“生地”、“生地熟挂”等方式出让。
五、执行期限
本意见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十二五”期末视情况再进行调整。本意见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体制△意见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10月31日印发
第四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法规名称】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颁布部门】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藏政发[2004]14号
【颁布时间】 2004-02-12
【实施时间】 2004-02-12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加快建立我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步伐,明确划分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对于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完善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以来,我区的纵向财政体制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这一体制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保证了各项事业的资金需要,为推动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责任不够清晰,“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不清。各级财政承担了同级政府部门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自治区财政同时承担了地(市)、县财政的支出风险和无限的支出责任。针对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我区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是,依据现行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和责任;划清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支出边界和支出责任。
财政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层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纵向财政体制);二是同级政府部门之间财政收支管理的责任制度(即横向财政体制)。
一、关于纵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要求及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02〕26号)精神,改革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目前既定的事权格局,界定收支责任,合理配置财力,促进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2.重点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财力差距,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促进发展、壮大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区纵向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按照上述原则,将我区现行纵向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分级包干”,调整为“划分收支、专项扶持、财力补助、转移支付”。
1.划分收支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的收入划分:
自治区固定收入包括中央体制补助、各种专项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除关税和海关代征税以外,在我区征收的其他中央税和共享税的中央部分;按现行体制属于自治区级的各种税收和收入。
自2004年起,自治区投资兴办的企业,其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收入归属,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地(市)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地(市)留成部分〕、地(市)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城建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地(市)级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县(市、区)固定收入包括上级补助、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营业税、增值税〔县(市)留成部分〕、企业所得税(分享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个人所得税(留成部分)、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县(市、区)级国有资
产经营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共享收入,主要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按比例分成办法,资源税分成比例为自治区30%、地(市)30%、县(市、区)40%;土地增值税分成比例自治区60%,地(市)20%、县(市、区)20%。按现行政策由中央返还我区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缴中央部分,通过不同渠道返还各地(市)、县(市、区)。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全部返还地(市)、县(市、区);增值税75%部分的70%返还
地(市)、县(市、区),30%由自治区通过调控转移到地(市)、县(市、区)。
自治区与地(市)、县(市、区)支出划分:
自治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地(市)、县(市、区),自治区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地(市)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专项调控支出(见附表2);事权主要在县(市、区),地(市)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的支出(见附表3)。
县(市、区)主要承担本级机构正常动转、完成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用于本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支出(见附表2)。
2.专项扶持
主要用于解决各地(市)、县(市、区)的特殊事权支出。在全区统一的体制补助和转移支付之外建立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体制,重点补助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事权,使各地(市)、县(市、区)承担的特殊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对各地(市)、县(市、区)的专项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为维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特殊事权支出;基本建设和国家出台增资政策新增的工资性支出;专项转移支付(包括横向转移支付)。
3.财力补助
财力补助是自治区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完成预算任务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地(市)、县(市、区)给予的奖励性补助资金(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4.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指一般性转移支付。自治区根据地(市)、县(市、区)人均财力、公共支出水平等因素,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各地(市)、县(市、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基本均等。在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因素的取值更加科学,使结果更加合理、使转移支付的数量逐步增加。
实行上述体制后,凡未完成预算收支任务和超预算支出造成财政赤字的,由同级政府负责。自治区将通过加大干部离任财政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监督的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关于横向财政管理体制
(一)按照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部门预算支出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人员经费包括:部门支付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各类报酬,以及按有关规定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
公用经费包括:反映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按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核定。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培训费、福利费、招待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小型修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其他。
专项经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人员和公用经费之外发生的支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确定的资金用途和数额,做到专款专用。
(二)财政部门行使管理综合财政预算收入的职能。凡已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均上交国库,相应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
(三)对基本建设和教育等支出,主管部门通过编制资金中长期计划和计划行使预算建议权,财政部门通过编制资金预算行使资金分配权。
(四)建立收入激励机制和支出效绩评价机制(见《关于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的意见》)。
三、明确财政正常支出的范围,严肃预算管理
(一)按照现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征地及迁移补偿费、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费用、设计确定的装修装饰费、为项目功能发挥而发生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费等均在基建项目总投资中安排。维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零星设备购置费、日常运行费等由财政部门安排。
(二)预算执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专项工作,其所需经费应列入年初预算,预算执行中除政策因素外,财政部门不予追加。
(三)自治区各部门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规定之外,不得要求各地(市)、县(市、区)安排项目配套资金。附件:1.按预算科目划分事权(表一略)
2.自治区、地(市)、县支出责任表(表二略)
3.地县事权自治区补助项目表(表三略)
第五篇:关于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
关于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意见
关于镇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议
根据市财政局2004年4月提出的关于调整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方案和目前市财政对三镇财政实行的收支全面监管的措施,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我镇对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些考虑汇报如下:
一、对原分税制体制运行基本情况的评价
市人民政府嘉政发(2002)
86号文件确定的市镇预算管理体制,以完善镇财政职能为目标,以增加镇财政收入为中心,按照“镇事镇办”、镇政府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合理界定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市镇财政核定基数、分灶吃饭、超收分成,建立了奖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市财政下达的收入基数并有一定的超收,既保证了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和正常的公用经费开支,同时,镇财政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每年的镇财政超收分成对镇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镇级社会事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镇近年来实施的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农村居民点改造、镇村道路硬化、镇文化活动中心、镇机关食堂、剧场、道路绿化、日光温室基地、良种胚胎移植基地、镇卫生院医疗大楼、镇政府一条街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得益于这一体制。我们认为,这一体制对于镇上来说,是责、权、利相结合,财权事权相统一,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这种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基本符合我市三镇实际的。我镇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目前我市三镇实际情况,目前这一体制不宜做大的调整。
二、关于市财政新方案一些看法
1、新方案提出,在取消农业税后,镇财政不再组织收入和管理支出,除镇政府外,镇属各单位经费全部按业务归口上划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工资统发,由市财政在市级预算中统一予以安排,这一点对于保障镇属单位正常人员和业务经费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减轻镇财政的支出压力,总体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经费渠道改变后,镇政府对下属各单位的管理权限会随之缩小,监控力减弱,而许多下属单位的工作,市上是统一纳入镇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中进行考核的,经费和人员管理权限不放在镇上,镇上在人员管理和业务协调上比较困难,会给镇上整体工作协调发展造成被动。
2、新方案提出,每年在全市计划中考虑一块乡镇建设资金,各乡镇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确定的项目,纳入市计委的全市计划盘子,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即市计委立项后市财政安排资金。我们认为,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镇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些项目和资金问题,但考虑到镇级建设项目在全市社会发展计划中的比重较小,即使经过争取得到了安排,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也不会太多,而且要在三镇进行平衡,总体上影响到各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镇级财政一旦不再组织收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就会陷入靠“天”吃饭,完全靠市上安排项目和资金,才能进行,镇政府完全没有了工作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会严重影响到乡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目前,由于自身收入有限,各种隐性支出项目(市级计划盘子和市级预算中未予安排和承担的支出)很多,镇财政支出压力很大,仅我镇历年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负债数额达200多万,就目前的收入能力而言,镇级财政短期内根本无力偿还,近年因拖欠工程款镇政府曾被告上法院,镇政府帐户甚至镇金库帐户都被法院查封过。如果目前取消镇级财政收入管理职能,而市财政又不可能对这些镇级债务一次性解决,必将会使这些负债的偿还更加困难。如能维持现体制,由镇财政从镇级收入中进行逐年消化,无论是对于市财政,还是对于镇财政来说,都应属比较稳妥可行。
4、自今年起,市财政对三镇实行下达总支出指标,按月核拨经费的办法。由于市财政税务部门对三镇入库税款严格按照税收级次进行稽核,而镇属企业利税效益不佳,镇金库基本已无税收收入,我镇今年1-3月累计收入仅5.3万元,而镇级财政每月仅人员工资一项即需10万元,现在每月由市财政按人员核拨经费,镇政府没有一点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
三、综合意见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
1、原来实行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仍应基本维持不变,这样,市镇财政责权明确,预算管理上较顺畅,镇级财政有动力有压力,可以提高镇上抓收入控支出的积极性,有有利于市财政的监管和镇级财政今后的长远发展。
2、在现体制基础上,为了稳定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其正常运转和基本职能的发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镇级支出中人员经费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公务经费及已列入市级计划盘子内的项目资金应由市财政全额负担。使镇政府能够减轻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抓经济促发展。
3、重新核定镇级收入范围,农业税取消后镇级税源减少,为了保证镇级财力,可否考虑将各
镇镇域辖区内的所有企业税收收入全部划定为镇级财政收入范围,镇级财政组织入库的收入全额留镇作为镇级收入,以使镇政府能够有一定的财力进行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
4、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请市财政考虑对镇级财政收支安排进行适当倾斜。请市财政考虑到镇级财政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各镇历年沉淀的债务进行清偿,以减轻
镇级财政支出压力。
5、在支出安排上,考虑到镇级政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的全面性、复杂性,镇级党政同时负担党务、行政、民政、农林、土地、文化、综合治理、共青团、妇联、武装部等多项工作职能,工作涉及面广泛,对口业务部门众多,工作头绪繁杂,历年来镇级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办公费、取暧费、差旅费、小车燃修费、公务接待费等,往往捉襟见肘,如市财政对镇级支出预算仍按照对市属其他部门的统一标准进行核定,显失公平,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我镇意见请市财政应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适当倾斜,充分照顾到镇级政府的工作实际,以使镇政府的承担的各项综合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意见,请斟酌。
天河镇财政所
二○○五年四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