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法规分类地方法规铁岭市
【法规名称】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颁布部门】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颁布日期】2006-10-13
【是否有效】 有效【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铁政办发〔2006〕66号 【实施日期】2007-01-01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
铁政办发〔2006〕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建设步伐,加大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产业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决定对高新区实施“一级财政、县级管理、计划单列、专户运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按照“以区养区、滚动发展”的思路,根据高新区事权范围,合理界定高新区财权,建立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高新区内原有企业实现收入继续执行原体制,仍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保障原既得利益;高新区内新增企业实现收入按照高新区管委会和新台子镇各自承担的事权合理划分。
(二)与现行市对下财政体制框架相一致原则。市对高新区实行与其他县(市)、区基本一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属地化管理,计划单列。
(三)体制机制创新原则。鉴于高新区刚刚起步,暂不设立一级国库,国库业务由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设在铁岭县农行新台子镇营业所,下同)代管,实行专户管理。
(四)建立激励机制原则。为支持高新区优先发展,3年内市级收入部分全额返还高新区,用于支持高新区建 设。
(五)公开透明原则。科学、简洁、规范,便于操作,利于结算。
二、主要内容
(一)高新区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
高新区内原有企业(指在高新区成立前注册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继续执行原体制,除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外,县以下部分仍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高新区内新增企业(指在高新区成立后注册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除上划中央、省、市收入外,县以下部分列高新区收入。高新区内新增企业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按下列体制执行:
1.共享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五大共享税种按现行体制规定和分享比例分列各级收入,县以下收入列高新区收入。
2.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市与高新区按比例分享,市分享50%,高新区分享50%。
3.契税。实行市与高新区按比例分享,市分享50%,高新区分享50%。
4.非共享收入。
(1)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费收入列新台子镇乡级收入。
(2)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筵席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排污费以及其他收入等均列高新区收入。
(二)高新区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
支出的划分按事权范围确定,包括高新区运转、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出,主要包括高新区管委会机构运转支出和事业发展支出。机构运转支出是高新区管委会机关运转过程中发生的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支出,机构运转支出由市财政补助,补助部分列市级支出;事业发展支出是指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拆迁安置、市政维护、支持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支出,事业发展支出由高新区财政承担,列新台子镇乡级支出;高新区社会管理支出由新台子镇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新台子镇和高新区商定;中央和省对高新区
补助由市财政直拨高新区财政专户,列市级支出。
(三)市对高新区财政激励机制
3年内市对在高新区内取得的财政收入全额返还,用于支持高新区发展,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补助。
三、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预算管理。按照分级预算要求,高新区财政局每年要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和市提出的年度预算编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经高新区管委会批准后,并入新台子镇乡级预算,新台子镇财政所对高新区财政收支预算实行计划单列。
(二)征收管理。高新区税收收入由新台子镇国税、地税征收机构征收管理,征收后直接缴入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高新区非税收入由高新区执收执罚单位和财政局征收,缴入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
(三)国库业务管理。新台子镇财政所设立高新区财政专户,新台子镇国库代办处、新台子镇财政所、高新区财政局单独核算高新区财政收入,新台子镇财政所要及时将高新区财政收入拨入高新区财政专户,当日收入,次日划转,日清月结。高新区财政局根据年初预算和收入实现情况,自主办理财政支出。
四、本实施意见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暂定3年。如财政体制和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则相应调整。
二00六年十月十三日
上一页 [1] [2]
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益阳高新区财政体制上解基数的通知
(益政发〔2007〕11号)
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益发〔2006〕14号)和益委纪〔2007〕9号文件精神,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对益阳高新区继续实行“定额上缴,逐年递增”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益阳高新区定额上解基数调整为1482万元,并在此基础上按6%的比例逐年递增。期间如遇中央、省政策调整或益阳高新区运作模式变化,则按规定重新调整。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三日
发布部门:益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1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6月13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行
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77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政府法制办《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实施意见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针对具体案件而有选择性地作出或者不作出行政处罚的权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随意性过大,是造成行政执法不公,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合理缩小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公正执法,加强廉政建设,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辽宁省行政执法条例》,现就我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为内容,按照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和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权责一致的要求,从源头上防止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为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坚持四项原则
(一)合法原则。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范围、幅度内进行,不得违法另行设定行政处罚。
(二)合理原则。行政处罚结果要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相一致,不得过罚失当;在同一案件中,不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应给予同等或基本同
等的行政处罚,不得区别对待;在不同案件中,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相似的,行政处罚应当前后一致或基本一致,不得畸轻畸重。
(三)公开原则。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应当公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规定应当公布,行政处罚的结果应当公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除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外,还应当就从轻、减轻、从重等自由裁量的理由和依据作出说明。
(四)教育先行原则。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应当立足于教育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不应简单给予行政处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不得把加大罚没额度、增加罚没收入作为行政执法目的。
三、建立相关制度
(一)建立行政处罚基准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详细归纳本部门执法领域发生违法行为的种类,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划分若干行为阶次,并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将不同的违法行为阶次与裁量阶次对应,形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作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基准。具体要求是:
1.一般基准:
在法定的行政处罚幅度内,根据违法行为阶次的不同按比例确定不同的行政处罚基准。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属特别轻微违法行为,予以告诫,登记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2.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降低一个阶次进行行政处罚: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
(3)配合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5)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3.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升一个阶次进行行政处罚:
(1)不听劝阻,多次实施违法行为;或者在违法行为被处罚后继续实施同一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2)在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过程中,故意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
(3)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的;
(4)胁迫、诱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5)两人以上结伙实施违法行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
(6)其他法定的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
4.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最高阶次进行行政处罚:
(1)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
(2)抗拒检查,有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等尚未构成犯罪的;
(3)对检举人、举报人或者行政执法人员实施打击报复,经查证属实的。
5.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1)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3)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其他法定不予行政处罚的。
(二)建立行政处罚“先例”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作为该行政执法机关以后对同类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先例。适用先例制度的对象,应当是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相当的违法行为。适用先例制度的结果,应当使相当的违法行为受到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一致或基本一致。参照先例,并不妨碍行政执法机关在说明特殊理由的前提下做出例外的裁量。
(三)建立行政处罚说明制度。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就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及最终选择的处罚种类、幅度等情况作出详细说明,说明应当充分,理由应当与行政处罚结果相关联。其中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当面作出口头说明,并据实记录在案,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收入行政处罚案卷。
四、严格工作步骤
(一)梳理依据。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法定职责,逐法逐条梳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依据,按照本实施意见所确定的原则,结合执法实际,将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梳理要全面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二)归纳行为种类。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到基层执法单位调查等形式,详细归纳本机关执法领域发生违法行为的种类,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入主观过错等因素划分若干行为阶次。违法行为应当具体,阶次应当明显,排序应当科学。
(三)制定标准。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将归纳的不同违法行为阶次与相应的裁量阶次对应,形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提交本行政执法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四)征求意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性标准应当提交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审查。法制部门应当就实施主体、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五)公布实施。行政处罚自由栽量权的指导性标准经本级法制部门审查同意后,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并为公众查询提供便利。
法律、法规、规章对违法行为处罚种类、幅度和范围等重新作出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标准及时调整,并按照上述步骤予以修订。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由省、市两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实现省政府所属部门省本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全省的统一,实现各市政府所属市本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本地区的统一。沈阳、大连、鞍山、丹东、朝阳市政府所属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在2007年12月3 1日前,全部完成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性标准工作,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他各市政府所属部门及县(市、区)、省政府各部门,应当在2008年4月30日前,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性标准,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
五、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全省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和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全省软环境建设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提供必要保障。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
各级政府应当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纳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和本级政府对所属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体系,采取明查暗访等各种形式,加强监督检查。省政府将在2008年下半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县(市、区)、各部门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将予以通报。对工作不力或者不执行已经规范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的,要追究行政执法机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既要行动积极又要扎实稳妥,力争做到效率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已经开展此项工作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加以规范、深化和提高。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行政执法机关,可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加以全面推进,以保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取得突破,使我省行政执法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省政府法制办
二00七年十一月十四
第三篇: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铁岭市财政局局长孙耀民
作为全省三个困难市之一,铁岭市县乡财政经济的运行一直引人关注。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省市财政体制的调整,省政府对困难县乡特别关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和调兵山市5个县(市)从体制上得到了省共享税种增量返还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西丰和昌图两个省级困难县享受到了省政府65号文件中关于税收增量定比返还、周转金缓还、转移支付补助等优惠政策,极大缓解了我市县乡的财政困难状况。但由于我市县乡经济发展规模有限,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自有财力来源十分有限,县乡财政困难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全面考察县乡财政经济运行情况意义重大,我局结合市委政研室“大调研”活动,对我市县乡财政体制现状、成因及措施进行了调研。
一、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现状
目前,我市实行统一的市县财政体制。由于我市县乡财力基础不一,近两年,各县(市)区在开展财政资金县级经费财政统管改革、乡财县管、工教人员工资县级统筹等各财政改革中,本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权、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各县(市)区根据自己财政运行实际,分别制定了本级对乡镇的财政体制。从我们铁岭市情况看,各县(市)区财政体制不一,大体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完全执行现行的中央、省市、市县财政体制,但未打破县本级与乡镇级企业隶属关系,实行部分税种共享。二是在现行的中央、省市、市县财政体制基础上,县(市)本级将中央、省、市共享税种以外的部分税种或专项收入(如城建税、农业税、教育费附加等)划分为本级收入,作为乡镇公教人员工资统筹资金来源。三是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收支挂钩、差额缴补的财政体制。以基数算帐,通过测算各乡镇财政的可支配财力与各乡镇的标准支出进行对比,财力可以满足标准支出的乡镇,按比例上解,可支配财力不能满足标准支出的乡镇,本级进行补助。
此外,有的县区对县统筹收入的来源也从体制上作了相应规定,如各乡镇中央“两税”、所得税返还及省市共享各乡镇的税收返还作为县统筹资金来源,不再返还乡镇。
二、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县乡财政体制都是在现行中央、省、市财政体制下,针对县乡困难状况,为基本保证广大公教人员工资、保证政府低标准运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体制。可以说,在上级越来越多的集中县乡收入,以及取消县乡赖以生存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尤其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后,县乡多样的财政体制已无多大的调控余地,真正影响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的还是现行的中央、省市财政体制,突出表现为:
(一)县乡财政的自身保障能力和调控能力明显下降
而且随着中央、省集中的增量财力的逐年增加,县乡用自有财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还会进一步弱化。一是县区财政自给率明显降低。在我市县区一般预算支出中,用自有收入安排的支出比重由2002年的49.3%,下降为2003年的38.6%,下降了10.7个百分点。二是可支配财力中自有财力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可支配财力的比重由2002年的66.7%下降为2003年的45.5%,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包括税收返还在内的的县区自有财力所占可支配财力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91.4%下降为74.6%,下降了16.8个百分点。
(二)现行的财税体制对困难县乡财力的稳定增长影响越来越大
2003年是新的省市财政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从运行情况看,非常不利困难地区财力的稳定增长。从共享税种情况看,目前中央和省共享的都是地方极具潜力的税种,而且共分享比例较大,占地方收入很大比重。2002年,省财政体制未调整前,我市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五大税种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62.2%,其中县区所占比重55.4%;2003年新的省市体制下,五大税种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下降为44.6%,县区为31.4%。由此可见,占地方收入最多、最具潜力的税种共享,比例之大,势必对困难地区财力的稳定增长造成很大影响。从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情况看,转移支付补助远远小于净上划收入财力,困难地区的财富不断上流,且逐年增加。从我市2003年决算情况看,全市上划中央和省收入合计10.5亿元,中央“两税”和省税收返还5.6亿元,净集中我市财力3.3亿元;而2003年省给我市县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仅1.3亿元,地方财富上流2亿多元。
(三)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困难县乡的困难
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带来的增量财力大部分上解中央与省,地方政府运转和工资基本需求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困难和矛盾越积越多。2003年,我市共上划中央和省收入为10.5亿元,占全市17.8亿元税收总量的58.9%,净上划财力3.3亿元,其中:中央财力31000万元,省2481万元。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力增量在新体制的框架下,越来越多地被中央和省集中。另一方面,支出的责任,如:提高县乡公教人员工资标准、落实国家调资政策、社会保障增量、乡镇机构改革成本、农村税费改革配套等诸多现实问题,都让地方财政买单,这既不合理,也难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地区财政的压力无疑是越来越大的。由此可见,目前分税的财政体制,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权,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脱节,加剧了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的困难程度。第三方面,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县乡财源,不仅因一些减免税、提高税收起征点等优惠政策减少了县乡财政收入,而且财政还要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县乡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县乡财政的负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仅使得粮食主产区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全无,而且还相应增加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出,一剑双刃,无疑使农业地区财政雪上加霜。2003我市税费改革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2559万元,2004年减征农业税我市需落实配套资金1191万元,两年合计我市县配套资金达到3750万元。财力的主要增量用于上级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支出,加重了农业地区财政负担。同时,农村税费改革降低了农业税率并取消,又取消了屠宰税、特产税,直接减少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收入。农业税是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我市农业税实征入库额为9577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9%,随着农业税的逐年减征直至取消,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县乡征收的屠宰税,征收对象是屠宰加工业厂主,不是农民,在我市虽总额不多,但相对集中,且发展空间较大,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屠宰加工业不断增多,屠宰税增量增加较快。2002年,我市征收236万元,取消后,不仅影响存量,也影响了增量,更集中影响了个别乡镇或县区财政收入。农业特产税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地区财政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998年我市农业特产税实征入库高达2080万元,2000年由于特产税率下调20%,全市特产税的存量减少了732万元。2004年取消特产税,不仅减少存量,增量更不可能存在。虽然省财政厅对特产税取消后进行了转移支付补助,但同决算数比较存量财力仍减少了760万元,增量按前五年农业特产税平均增长率测算每年影响206万元。经测算,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每年影响我市财力4952万元,使本就困难的我市县乡财政财力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除保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外,财政调剂余地越来越小,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无力保障。
三、对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几点建议
现行分税制框架下的县乡财政体制,改进和完善都需要在上级财政体制完善基础上加以自我修整。治病还应治本,现行的中央和省市的财政体制从直接到间接,无疑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县乡财政的困难。如不抓紧加以改进和完善,势必危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层政权的稳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县乡体制再完善、结构再合理,也不能解决财力不足的根本矛盾。铁岭市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全省有目共睹,几年来我们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做了许多创新性改革,推动了全市财政经济的发展,但终因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少、农业负担重等诸多因素,使多年财政困难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尽快调整和理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农业地区的困难县乡尽快走出困境。
(一)建立规范的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把县级财政作为转移支付的受益主体,加大对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补助,提高县乡保工资、保运转能力。目前,从省政府对县乡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情况看,有些口径设计不甚合理,转移支付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2005年省对下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办法》(待定稿)中,对可支配财力和必保刚性支出口径的界定,其中可支配财力口径中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界定为可支配财力,未考虑专项收入不能平衡财力,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的成本支出;必保刚性支出标准偏低(工资支出不含地方性补贴等)等等。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对县乡转移支付补助不足以维持县乡基本的支出需求,由此造成县乡为保政府运转、为及时按标准兑现公教人员工资等支出捉襟见肘,东挪西借,财力缺口较大,形成大量的财政挂账。因此,在现行分税体制下,结合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等税费政策调整,应合理界定县乡标准支出,加大对县乡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调整和完善税收返还体制政策
分税制体制的实施,地方财政已对中央、省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农业地区的困难县乡,而与此同时,县乡财政的困境却逐步加深。调整和完善现行框架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应从充分调动地方组织中央、省级收入的积极性入手,实施县乡财源建设工程。调整分税制财政体制返还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以及区域特性,以财养财,加大返还补助的力度,调动困难县乡发展经济、涵养财源的积极性,从体制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从目前我省对县乡的财政体制看,省政府对全省40个县(市)的省分享的5个税种增量部分实行了全部返还政策(辽政办发[2005]1号文件),可以说对2003年新的省市财政体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建议省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五税增量返还范围,将省分享税种增量部分实行税收返还政策的范围,由“县(市)”扩大到含有乡(镇)的区级,加快远郊区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统筹,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细化省对县乡财政体制中激励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从2003年省调整、完善省市财政体制后,省政府、省财政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辽西北22个贫困县、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既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政策,也是省实施新的财政体制的配套政策。由于政策一视同仁,我们感到困难县区的发展水平与省支持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些政策我们困难县乡没有能力对接。一是建议区别对待,制定针对特别困难县区发展的支持政策,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农业地区的扶持政策,切实增加县乡自身造血机能。二是在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等方面降低支持政策的门槛,向困难县区倾斜。三是上级出台的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减免税等一系列政策,虽然有益于农民增收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但却无益于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建议考虑农业地区财政收入特点,在支持县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既富民,又强县,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结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缓解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农业地区财政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是上级出台的惠及农民政策,可农业地区财政本身就非常困难,再负担税费改革支出,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建议减征、免征的农业税收资金,省以上财政应全额给予补助,并且适当逐年增加转移支付补助额度,切实建立起强县富民和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长效机制。目前,国家相继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提高城乡集市贸易税收起征点的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等政策,农民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可以说,富民的政策已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和作用,但这些政策却起不到强县的作用,也不能够使困难地区财政状况好转,而且还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虽然农村税费改革省财政给予我市重点照顾,承担了较大比例的转移支付补助,减小了困难地区财政配套比例幅度,但由于我市基数较大,配套资金绝对额相对较多,使本已困难地区的财政又加重负担。因此,建议省建立以工补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xx县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意见
XX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办法
为明确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开发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引领全县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发„2014‟号)文件精神,结合现行财税体制政策,县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建立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一、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根据经济开发区事权范围,合理界定财权,实现权、责、利相结合。
(二)促进和保障发展原则。创新发展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与财力增长同步,充分调动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三)财力给予倾斜原则。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倾斜用于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四)科学透明原则。体制设计公开透明、科学简洁、便于操作、利于结算。
二、主要内容
对经济开发区实行“定收定支,收入分成,核定基数,保障重点,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自2015年起在经济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金库,完善预、决算制度,单独核 算财政收支。
(一)收支范围。
1.收入范围的划分。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实现的各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纳入县与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范围。其中: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3:7分成; 房地产及建筑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8:2分成; 其他行业实现的税收,县与经济开发区5:5分成;为促进园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土地使用税收入全额留给开发区。
2.支出范围的划分。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担自身范围内机关运转所需的支出,以及辖区范围内经济发展所需的支出。具体包括: 人员经费支出、基本运转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征地拆迁及安置支出、支持企业发展支出、社会事务支出及其他应由开发区承担的支出。
(二)财政收支基数及补助(上解)基数。
1.收入基数的确定。按以上经济开发区税收收入范围的划分,以及2014年税收收入实绩,确定开发区的收入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2.支出基数的确定。根据经济开发区事权范围的划分,以及各项支出的标准,确定开发区的支出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3.补助和上解基数的确定。根据经济开发区的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确定财政补助或上解基数。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 2 部分定额上解;收入基数小于支出基数部分定额补助。经核定,县财政对经济开发区补助基数为 万元(见附表)。
(三)其他事项。
1.财政体制确定后,财政收支基数原则上不作调整,遇政策变化需调整基数,报经县政府批准后执行。
2、经济开发区收入基数确定后,在体制执行期间,依据经济开发区入库地方级收入实绩,超收入基数部分,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使用。
3.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扣除县调控部分,剩余部分留给经济开发区,用于相关的支出。
4.列入县建设计划的土地征迁及建设类项目支出,开发区自身财力不能保障,经县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调度资金借给开发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需要。
5.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取得的基金收入缴入县金库,扣除按政策计提的专项资金后,剩余部分统筹使用,包括用于经济开发区土地收储相关费用,各项基础建设支出,归还前期项目借款等,具体数额根据县政府批准的项目支出计划确定。
6.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涉及的农村财政财务管理方面收支,按县对镇(场、街道)有关政策执行。
(四)结算办法。
县与开发区财政结算实行“按月结算、分月调度(或上解)、年终清算”的办法。经济开发区金库设立前,县财政依据税务 3 机关及县非税局提供的收入归属统计,计算经济开发区分成收入,纳入县预算管理系统,分月下达用款计划;开发区金库设立后,按属地范围组织的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缴入经济开发区金库,经济开发区财政按照行业范围税收归属统计,按体制分月上解县金库。年终进行财政体制资金清算。
三、配套措施
(一)建立预决算编制及审批制度。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建立后,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要求编制财政预算、决算(草案),报县财政局审查,县财政局在向县人大报告本级预算、决算时,一并报告,批准后执行。经济开发区财政局要在县财政局的指导下,设置会计岗位,建全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并按时向县财政局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
(二)完善税收征管体系。为加强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税收征管工作,县国税、地税部门要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经济开发区属地范围内产生的各类税收,由派出机构负责征收,并按月编制经济开发区税收入库情况报表。
(三)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经济开发区要按照财政管理有关要求,建全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建立政府采购审批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硬化收支预算,明确支出顺序;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保证人员经费、机构运转及重点项目支出需要。规范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不断 4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暂定三年。在执行期间,如遇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县政府将按政策规定,对管理体制进行修订、补充、完善。
第五篇:关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沧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沧政字〔2011〕78号
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建设,经市政府研究,现就高新区
(起步区,下同)财政管理体制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新区建立区级财政,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机构和金库。高新区范围内的财政预算、决
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监督等财政工作,统一由高新区财政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施。高新
区要加强财政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实行属地征收,按全市统一规定的入库
级次分级入库。
三、高新区上划中央和省的税收返还,按中央和省的体制规定执行。
四、以2010年为基期年,核定高新区财政收入基数。基数内形成的财力,仍按体制规定通
过结算分别划归市本级、沧县和运河区。以后高新区上划市级增值税、营业税和企
业所得税超基数部分,市财政全额返还高新区。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契税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作为市级收入。每年市财政根据高新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增
长情况,对高新区给予一定数额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专项返还。
五、高新区范围内实现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缴入高新区国库,按政策规定应计提的保障
性住房资金、河北省铁路建设费、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教育发展基金,由市高新区专项
上解市财政,每半年清算解缴一次。
六、沧县和运河区移交高新区六个村庄的学校教师工资、村干部津贴和涉及民生的14项财
政补贴,移交前沧县和运河区按政策规定应负担的经常性支出基数,由市财政从沧县和运河
区财政通过结算划转高新区,2011年以后的新增支出,由高新区自有财力负担。
七、本财政体制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到2013年12月31日止,暂定三年。
二○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河南省 > 安阳市
【法规名称】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颁布部门】安阳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7-03-1
5【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安政〔2007〕21号 【实施日期】2007-01-01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安政〔2007〕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支持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理顺市与开发区,开发区与其他 城市区的收入分配关系,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调整现行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和理顺开发区特区财政管理体制,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扩大开发区行政管理权限,营造有利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工作环境,通过不断支持和促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
基本原则:理顺体制,属地征管,放权让利,激励发展。
二、预算级次。
1、凡在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区域管理范围内注册、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除市政府特殊规定外,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2、为支持开发区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从2007年起,原属市级收入范围企业(以安政办〔2005〕151号规定为准)及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市级收入企业)搬迁到开发区范围内的,下划开发区,预算级次调整为开发区区级。
3、市级收入企业在开发区范围内投资新建的工商企业项目,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4、在开发区范围内的省属、市属各类院校缴纳的教育营业税和所得税为市级收入,其余为开发区区级收入。
5、在开发区范围内的房屋契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和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作为市级收入。土地契税由市级征管部门代征,收入为区级收入。
6、开发区范围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预算级次为开发区区级。
三、分成与上解
1、核定上解基数。市级收入企业搬迁到开发区范围内的,开发区以2006年实际完成数或搬迁前一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定额上解市财政。
市级收入企业在开发区范围内新建的工商企业,从其开工建设之日起三年内缴入开发区的税收,全额留开发区,市财政免予上解,期满后由市财政核定上解基数。
2、增量分成。分成基数包括市下划的收入基数和开发区2006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实际完成数。开发区2007年及以后比分成基数增加的地方分成部分,市级分成20%。今后实际完成数低于分成基数的,市将相应调减其分成基数。
3、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交易契税,市与区5:5分成,年终专项上解。
4、2006年混库收入数,相应调整市、区补助或上解基数。
四、有关问题的处理
1、考虑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为支持开发区发展,根据现行财政体制,从2007年起三年内市财政将开发区上解市级的税收增量全部用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中央、省、市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经核实后在核定基数和增量时扣除。
3、在开发区范围内生产经营,税收缴入文峰区的企业,仍维持原体制不变。
4、补缴和退还以前的收入,一律按新体制确定的收入划分范围和级次及上述规定办理调库手续。
5、开发区每月要按当月收入额的10%—20%向市财政国库上解现金,同时市财政要在现金调度上支持开发区。
6、其他市与开发区收入划分和税收返还计算办法等本文件未涉及部分仍按原体制规定执行。
7、属于其他区收入范围的企业搬迁到开发区的比照市级收入企业的办法执行,即以搬迁前一年缴入原区级收入额为基数定额上解市财政,由市财政相应补助迁出区,增量分成部分由开发区和迁出区协商确定。迁入开发区后,企业如果达不到基数(迁入开发区前一年实际完成数),按实际完成数定额上解市财政,市财政相应调整对迁出区的补助。
8、税务部门根据本通知相应调整税收征管体制。
9、新体制正式运行后,市与开发区财政、税务和国库部门共同配合,将按原体制入库的各项收入按新体制规定相应调整。
10、本通知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前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五日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
方案的通知
宝政发 〔2010〕51号
宝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财政体制方案的通知
渭滨区、陈仓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理顺渭滨区、陈仓区六个镇由高新区整建制托管后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税收征
管体制,推动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市政府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调整和完善高新区
财政管理体制。现将《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方案》印发你们,请依
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调整和完善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体制方案
从2010年1月1日起,渭滨区马营镇、八鱼镇和陈仓区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钓渭
镇六个镇,由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实施整建制托管。为了理顺托管六
个镇之后高新区范围内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推动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两区多园”突破发展的意见》(宝市发〔2009〕20号)精神,从2010年起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
一、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集中的原则。调整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征管体制,实行统一的税收分成比例,财
政支出由高新区集中管理,支持高新区突破发展。
(二)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保证既得财力,扩大共享收入范围,建立财政收入增长共享机
制。
(三)协作共赢的原则。在与省对市财政体制衔接的基础上,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加强协作
配合,保证新老体制平稳过渡,维护我市整体利益。
二、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的具体内容
(一)财政收入范围
高新区财政收入范围为:渭滨区马营镇、八鱼镇、陈仓区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钓渭
镇六个镇的行政区划范围,以及石鼓路以西,原宝鸡制药机械厂东围墙以东,310国道以北,火炬路以南1.49平方公里范围。
(二)财政收入的划分
在现行省与我市财政收入划分的基础上,高新区范围内留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作如下划
分:
1.固定收入
以下收入为市本级固定收入:宝鸡卷烟厂、市烟草公司、电信通讯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和
教育费附加收入,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市以下垂直管理机构征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不含教育费附加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
以下收入为高新区固定收入: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收入(此三项不含市本级固定收入部分),高新区管委会、托管六个镇政府及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征缴按中省市规定属高新区的非税收入。
2.共享收入
以下收入为高新区范围内共享收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市国税、地税直属税务分局征收部分)、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不含市国税、地税直属税务分局征收部分)、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契税,以及固定收入外的其他财政收入。共享收入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按30∶40∶15∶15的比例分成。
(三)建立财政收入增长共享机制
共享收入日常缴库办法。除市本级固定收入由各征收机构在国家金库市中心支库办理缴库外,其他高新区范围内财政收入由高新区国税局、市地税局高新区分局、市地税局车辆税收管理分局、高新区财政局等征收机构按属地原则在国家金库高新区支库(以下简称高新区国库)办理缴库。为了解决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共享收入国库横向划解问题,对高新区范围内共享收入按体制规定比例应划归渭滨区、陈仓区的分成部分,在办理缴库时暂划入市级。即:市级、高新区按60∶40比例办理缴库。
渭滨区、陈仓区共享收入的划转。对应划归渭滨区、陈仓区的共享收入分成部分,通过调库按月划转两区国库。具体办法是:高新区范围内各征收机构应在每月7日前(节假日顺延),将上月在高新区国库办理缴库的分户明细表及区分渭滨区、陈仓区和税种的税款划转申请汇总表签名盖章,经财政部门核对确认后,由原征收机构开具更正通知书,送相关国库办理收入调库手续。调库资料分别报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备案。
高新区范围内财政收入缴库、共享收入划转的具体办法,以及税收报表制度和报表格式,由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另行制定。
(四)两税返还和上解基数的调整
调整高新区范围内上划中央“两税”(增值税、消费税)增量返还分配办法。以后增加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返还额,按新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对应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占全市当年上划中央“两税”增量的比重进行分配。相应调整基期年上划中央“两税”完成数,其中对渭滨区、陈仓区分成高新区范围内的增值税对应的上划中央“两税”增量,并入所在区的增量一并计算。对2009年以前形成的上划中央“两税”返还基数,按照保既得利益的原则,维持不变。
根据机构划转情况,调整渭滨区、陈仓区、高新区的部分专项上解基数。对移交的债权债务涉及的专项上解,根据上级财政结算情况每年核定。原体制定额上解基数不作变动。出口货物退增值税负担机制的调整。高新区范围内的出口退税,均通过高新区国库从中央级收入中统一退付。以后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的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上解,依据体制规定的增值税分成比例分担。为简化核算,各方原出口退税基数不作调整。
(五)体制调整收入基数、支出基数的核定和划转
调整和完善高新区财政体制以2009年为基期年。
在对基期年高新区范围内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进行核实的基础上,确定市级、高新区、渭滨区、陈仓区的体制调整收入基数和支出划转基数。
对按照基期年市区级收入和以上财政收入划分办法计算的分享收入超过收入基数的部分,以后定额上解,达不到收入基数的部分,以后作为体制调整收入基数返还定额补助。
对核定的渭滨区、陈仓区六个镇基期年的人员经费、机构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区级财政配套等支出基数,从2010年起,由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定额上解市财政,市财政划转高新区财政。
(六)增收激励政策
省级集中的共享五税收入(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量分配办法。鉴于体制调整后市级收入分成比例发生了变化,为简化结算,对高新区范围内省级集中的当年共享五税收入增量返还(省级集中率按2004年体制调整时对宝鸡市的比率计算),按基期年市级、高新区、渭滨区和陈仓区的共享五税所占比重统一分配。
渭滨区、陈仓区工业企业新增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集中部分返还办法。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对县区新增工业企业税收予以结算返还的通知》(陕财办预〔2009〕84号)的规定,从2010年起,将依据高新区范围内税收报表统计的属于渭滨区、陈仓区的税收增量返还,计入所在区进行计算。
三、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一)理顺高新区税收征管体制
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收入,除宝鸡卷烟厂、市烟草公司和电信通讯企业,以及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车辆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纳税人外,由高新区国税局、市地税局高新区分局、高新区财政局实行属地化征管。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市地税局车辆税收管理分局暂继续执行现行征管范围。改革后高新区范围内新增的其他纳税人,均由高新区征收机构进行征管。渭滨区和陈仓区的国税、地税、财政(含农税)部门不再征管高新区范围内的税收,高新区国税、地税、财政部门不再承担高新区范围外的税收征管。
(二)规范税收征管缴库行为
各征收机构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得擅自更改、调整、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禁违反规定减免、缓缴税款,切实规范财税秩序。各征收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财政体制规定的分成办法、预算级次、缴款国库办理税款划缴,确保各级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对违规调整税收种类、混淆预算级次的,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财税法规的规定,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在年终决算中扣划资金。
(三)高新区财政支出责任的调整
在现行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高新区财政负责承担托管六个镇人员和机构运转支出,以及高新区涉及的农业、城市建设规划、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扶贫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托管六个镇范围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作高新区固定收入后,相应的城维费供养人员、运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全部由高新区财政承担。
(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分配和管理
新的财政体制运行后,涉及高新区及托管六个镇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按省市分配相关因素直接下达高新区,并抄送涉及的渭滨区和陈仓区。
高新区要严格按照上级对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要求,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高新区财政安排拨付托管六个镇的各项支出,其预算编制、指标下达、资金使用绩效和监督检查等文件资料,均同时抄送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及相关业务部门。
对中省按规定直接拨付渭滨区、陈仓区相关特设专户的资金,以及按现行财政管理要求由渭滨区、陈仓区继续拨付、监督、统计等管理的资金,要加强业务工作衔接,协商确定实施项目和地方配套金额,并由高新区财政按要求及时将配套资金拨付渭滨区、陈仓区有关银行账户,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中省市针对上述资金开展的检查、验收、审
计等工作,按照“实际管理”的原则确定工作责任主体。
(五)全力做好财政资金争取工作
高新区要主动加强与渭滨区、陈仓区财政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认真做好上级财政资金申报争取等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向托管六个镇所在区提供相关统计数据、报表资料。建立涉及托管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激励奖励机制,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渭滨区、陈仓区要对托管镇一视同仁,继续按现行渠道做好资金申报争取工作,维护全市整体利益。按照统计工作要求,对清姜、姜谭等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的税收数据等,由相关征收机构及时送高新区进行统计汇总。对渭滨区、陈仓区按“区域统计”的相关数据,高新区要按规定进行统计。
(六)高新区财政预算和决算的编制
高新区财政预算、决算草案,与市本级财政合并后报市人代会、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执行中的预算收支旬报、月报也与市本级合并后上报。涉及托管六个镇的预算、决算等上报中省财政的报表数据资料,仍按现所在区进行汇总上报。高新区财政要按照中省财税政策调整和变化的要求,健全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防止报表汇总后对整体利益造成影响。
(七)其他
本通知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本方案实施后如遇国家重大财税政策调整,相应调整高新区财政体制。
鉴于对2010年当年已入库财政收入进行调库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时间紧,因此,2010年的各级收入仍按照老体制规定进行解缴入库,当年不再调库,年终上下级财政按照新体制的规定进行结算。从2011年1月1日起,各级财政收入严格按照本通知的规定入库。
本通知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主题词:财政 高新区△ 体制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宝鸡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省政府各部门驻宝单位。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12月3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