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山西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附件
2015年山西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5年,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以环境风险防控为核心、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的现代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环境事件,保障环境安全。
一、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一)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各市要严格落实《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和“零”报告制度,坚持“无事有事按有事对待,小事大事按大事考虑”,积极协助地方政府依法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在节假日、汛期和敏感时期,多渠道收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系统。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报送及时、畅通、有效。认真落实重污染天气信息报告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并积极开展督查、通报。
(二)依法科学应急处置。各市环保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
(三)加大事件调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各市要严格按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部令【2014】32号)规定,组织开展事件调查,对肇事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问责,切实做到“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不放过”。
二、着力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四)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各市要深入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加强解读、宣传、指导和培训,制定工作目标并严格抓好落实。对本辖区企业事业单位2015年1月8日之前已完成备案的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梳理,摸清底数,对已满有效使用期限的预案责令有关单位修订并备案,对不满有效使用期限但存在问题或不足的预案要整改完善。各市特别要加强对环境风险等级较高以上企业预案的监管力度。
(五)加快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工作。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省环保厅将对《山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各市要修订完善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认真做好与新修订的《山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同时,做好环保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
(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各市要根据有关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修工作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体系衔接,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分工,细化响应工作流程,加强预案演练,提高响应措施可操作性。重点区域要督促企业细化操作方案,明确采取各项应急措施的时间点和具体流程,做好应急过程及效果记录,切实将应急减排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重点领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七)探索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源“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各市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地环境安全现状,抓住影响当地环境安全的重点流域、重点企业,尝试通过建立重点流域、重点企业“三级防控”体系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省环保厅将制定《山西省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环境风险“三级防控”工作方案》,方案下发后各市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八)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认真做好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完善水源地和风险源单位环境应急预案,防范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事故引发次生涉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
(九)加强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环保部将印发《尾矿库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下步各市要指导尾矿库企业按照编制指南、评估技术导则、备案管理办法等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编制报备尾矿库环境应急预案。
四、切实强化环境应急管理的基础保障能力
(十)积极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各市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与政府、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多措并举,落实机构、场所、专职人员、专项经费和专业装备,争取在本年度实现1-2个市、县级环保部门应急能力建设达标。
(十一)进一步完善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各市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实现专家库动态更新,创新专家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专家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十二)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各市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年内完成1-2次示范性应急演练,并督促各县(区)对重大环境风险单位及重点化工园区至少每年组织1次演练,省环保厅将对各市演练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第二篇:2018年新余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8年新余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8年,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有及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备案管理,严格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控,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依法开展调查处理,加强环保举报办理,为确保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科学修订完善,定期开展演练,确保预案完备、可操作性强。
(一)预案修订备案。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规范本级和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鼓励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定期开展预案编修评比。2018年8月25日前, 各级环保部门完成市级以上重点排污单位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和公开工作。2018年12月25日前,完成长江干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沿江沿岸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订与备案。各级环保部门要提请并协助本级政府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年底前配合政府完成新余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修编与备案。(ニ)强化风险评估。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估,2018年12月25日前各地完成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为实施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奠定基础。积极开展主要河流及湖库等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划定高风险区域,从严实施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推动沿江重大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三)定期开展演练。要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演练工作。各地年内原则上应开展一次应急演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应急救援队伍实现一专多能,切实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要督促各企业事业单位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搞好检验性演练,并建立演练档案,如实记录演练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信息。
(四)随机组织抽查。市环境保护局将于今年6月10日前和12月10日前随机抽查各地备案情况。备案资料包括: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2.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3环境风险评估报告;4.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5.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
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扎实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
(一)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要加强环境应急值守。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健全应急值守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同志带班和专人值班,确保责任落实到人,24小时待命。市环境保护局将不定期抽查各地应急值守情况。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加强舆情跟踪研判,推进区域间、部门间信息共享,做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尽早获取迅速核实和及时报告。对敏感信息、预警信息以及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主动加强分析研判并迅速报告。要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落实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上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严格报送审查程序,指派专人,及时、准确上报相关信息。各地应于每年4月、7月、10月的第一周和次年1月3日前向市环境保护局执法支队报送突发环境事件季报信息。
(ニ)科学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全市各级环保部门要着力解决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应急响应效率不高、信息公开不够及时等突出问题,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科学有效处置,力求将事件影响降到最低。要落实领导靠前指挥。对于涉及饮用水水源地、敏感时期、敏感人群以及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发环境事件领导要快速反应、靠前指挥。一且发生较大以上或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市环境保护局将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属地环保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科学开展应急处置。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针对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针对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行监测布点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提高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要主动做好信息公开。进一步健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进展、环境影响等权威信息。加强专家解读和舆论引导,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实现全方位、多载体的动态发布,保障公众知情权,为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处置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依法实施调查和责任追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对事件原因、性质等组织开展调查,特别是对事发单位、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情況进行调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送市环境保护局及省环境保护厅。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四)推进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工作。市环境保护局督促指导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环保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开展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论向社会公开。
(五)抓好典型案例总结评估和警示教育。各级环保部门要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的“留痕管理”。对较大以上和典型突发环境事件开展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和环境管理提出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建立事后评估机制,推动落实整改措施。通过印发通报、案例回放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防止同类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六)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2018年,生态环境部将召开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阶段性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指导高新区环保分局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市环境保护局拟选取1家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较高的化工园区或者企业,指导其开展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三、积极做好环保举报受理工作
落实环境保护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环保举报受理和调查工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环保诉求,有效化解环境社会风险,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一)推动环保举报规范化管理。要加强环保举报制度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环保举报管理工作制度,开展环保举报专项培训,确保环保举报件的接报、办理和回访工作及时规范。要加大重点案件督办カ度。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查处督办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环境问题举报件,从源头防范化解环境社会风险。市环保局将重点加大对环保举报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按月通报各地相关工作进展及案件办理情况,并适时对重点、热点举报件发布预警通知或进行现场督办。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各级环保部门要主动公开举报渠道、举报件的办理流程和处理结果,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ニ)充分发挥环保举报数据作用。要全面推进环保举报数据联网。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及时将本辖区环保举报数据录入或导入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要探索开展大数据分析。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数据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举报数据“千里眼、风向标”作用及时发现总结环保举报的苗头性、趋势性特点,结合社会、经济、规划等相关信息,为政策制定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篇:2012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2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2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及上级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着眼于建设小康XXX、和谐XXX的大局,围绕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抓好“两基”为前提,以抓好三个“四”为重点,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努力夯实“基础基层”。要夯实基础。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即:逐步落实县级应急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解决有专人干事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解决有序有效干事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环境,解决有条件干事的问题。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两级、特别是县一级,要对各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把脉,找准制约问题所在,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每个县在2012年要至少抓2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典型,创新思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均衡开展。
二、巩固扩大“四个成果”。一是巩固扩大组织体系建设成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要求,对口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政府值班室),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落实编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市、县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各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要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应急办或明确相关科室履行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职能。二是巩固扩大应急预案建设成果。重点完成市、县两级“专项、部门、保障”预案的修订、增补工作,不断提升全市预案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等基层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每个基层单位、每项重大活动及重要岗位、重要基础设施都有应急预案和相应预案操作手册,全面提升基层预案建设水平。三是巩固扩大应急队伍建设成果。加强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综合救援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的软硬件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职能。切实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要健全与当地驻军、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抓好各级森防、地震、防汛抗旱、水上搜救、煤矿及非煤矿山、公共事业保障、卫生疫控、城市“四供"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专业处置能力。积极组织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开展重点工作的调研、论证和评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政府应急委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专家组组长负责收集、汇总各自专家组的专家调研课题,于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各专家组成员要积极予以支持和配合。推进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提升规模和水平。四是巩固扩大应急保障工作成果。大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全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 储备,正规管理,以满足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的需要。各县(市、区)和发改、财政、安监、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卫生、商务、粮食、物价、林业、水务、国土、工信、交通、城建、城管、海事等部门,要制定2012年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完善协议储备机制。市本级2012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落实,在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情况。市及各县(市、区)要将本级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支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适应需要。
三、继续加强“四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政务值班制度和1小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时限要求,确保重大级别以上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半小时内报送,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将信息报告纳入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体系,与突发事件处置失误一并追究,进一步提高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值守应急工作抽查、督查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有关情况,推动应急值守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2012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在3月10日前报市政府应急办,形成全市应急演练计划并印发实施。每次演练结束后,要组织好演练评估工作,找出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依据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性,每一次应急演练都要及时形成评估报告报市政府应急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演练综合情况。三是继续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主要应急联动单位要在已有部门网站的基础上开辟应急管理专栏。要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各类公共主题宣传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要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XXX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依托各级人社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各级机关干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事业负责人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各自《2012应急知识宣教计划》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年10月底上报实施情况。四是继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和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领域重大危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制度,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危险隐患数据库,完善危险源的动态监控和消除机制。各县(市、区)及安监、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输、城建、气象、环保、国土、海事、口岸、教育、水务、林业、农业、畜牧、外侨等部门,要在3月10日前 将本行业、领域的危险隐患排查计划安排、动态防控监管制度等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排查及防控情况。
四、不断完善“四个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整合气象、林业、水文、地震、地质、环保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资源,建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会商、协同防控综合预警机制。整合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协调、信息直报、联防联控机制。整合食品药品安全、动植物疫情、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领域资源,建立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协同处置机制。整合公安、民政、信访等网络资源,建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公共安全信息研判、报告、预警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定期组织市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维护和演练,时刻保持与省互联互通状态,及早向省应急平台传送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图像,并适时将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向县级延伸,为实现省、市、县小型移动平台联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并争取建立市本级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安监、公安、消防、林业、水务、卫生、国土、环保、民政、城管、海事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各自专项应急平台建设。按照已出台的《XXX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做好市本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协调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参照省《指导意见》,拟定各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抓好具体实施。三是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相关部门的应 急联动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市及各县(市、区)要加强与中、省直有关单位联系,定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交流和应急处置业务会商,不断完善地方与中、省直部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处置快捷。逐步与俄布市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增强XXX与俄布市协同联动应急能力。四是不断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重点抓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的落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真落实《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每项考核评价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进工作。
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23日印发
共印170份。
第四篇:2022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提纲:
一是突出基层巡查队伍建设和监管巡查系统运用,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智能化
二是推进应急管理融合指挥,打造现代化、信息化的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
三是加强安全整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四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五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构筑抵御自然灾害防线
六是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七是强化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正文:
一是突出基层巡查队伍建设和监管巡查系统运用,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智能化。
一是强化基层巡查队伍建设和监管巡查系统运用。配足配强专职安全员队伍,并全面普及安全巡查APP系统使用;大力督促工贸企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推动企业使用安全巡查APP系统开展隐患自查自纠。二是实现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以信息流通打造“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全社会安全生产诚信监督体系。
二是推进应急管理融合指挥,打造现代化、信息化的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推进智慧应急项目(三期)建设。重点围绕“5+2+1”开展智慧应急项目建设,即五大基础建设,包括全域感知网、数据交换平台接入、融合通信、应急一张图和智慧应急大数据中心建设;两套保障体系建设,即运维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一个智慧应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应急消防救援训练基地。做好赴市外类似项目调研工作,充实项目建设依据,完善项目可研报告,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加强与市发改、财政、消防救援及*街道等部门的沟通,争取尽快解决地块原有建筑物、设备处理问题。三是加强安全整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分工体系。按照新《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组织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编制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安全监管职责交叉、容易出现推诿扯皮以及当前失管漏管的行业领域,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监督管理部门。二是全面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滚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细化任务分工,靶向短板弱项,全面压减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四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与公安机关强化协作配合,形成打击安全生产领域刑事犯罪的合力;围绕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检查事项,查办涉刑犯罪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同时继续上报优先查办的典型案例,保持典型案例上报量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继续狠抓安全生产执法效能。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效能机制,每月汇总分析镇街执法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督促指导镇街查办典型案例,发挥执法震慑力。三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执法。继续推进全市“散乱差”企业和主要负责人履职专项执法行动,聚焦粉尘涉爆、有限空间、铝加工(深井铸造)、液氨制冷、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对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不到位、违规作业等系列问题进行查处。
五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构筑抵御自然灾害防线。
一是加强全市三防能力建设。加快镇街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对总体建设停滞不前、没有落实实施方案的镇街进行通报和约谈;开展城市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洪堤围等安全整治工作。二是提前做好防汛备汛工作。2022年2月出台汛前防汛防风检查工作方案,3月完成市级监督检查,汛前完成问题整改。三是加大三防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申请三防专项资金,争取将2022年三防经费上调至*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及应急装备物资保障建设,提高水旱风灾害的防御、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效率。四是强化三防工作力量。组建三防专业抢险队伍,充实气象、水利、水文水资源、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力量,提高三防工作效能。六是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一是强化新闻发布工作。进一步理顺与*日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沟通渠道,强化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局网站等媒体的信息发布水平,提升推文质量及推送频次。二是强化主题活动开展。通过“游戏评选+安全教育”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月”咨询活动;通过“文艺唱响+展览宣传”形式,开展安全生产“五进”活动;通过“大型比赛+集训选拔”形式,开展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三是强化宣传产品制作。针对生产安全事故、防灾减灾救灾等时事热点打造应急宣传栏目;推出*应急独特漫画形象,以诙谐幽默的形式简述、展示应急管理政策、安全生产知识、应急小故事等;针对企业员工、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宣传手册和折页。七是强化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组织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二是用铁的纪律锻炼队伍。发挥领导队伍“领头雁”作用,引领干部职工严格做到“对党绝对忠诚、生命高于一切、坚决服从指挥、纪律挺在前面、工作见叶知秋、时刻应急准备”的六条具体要求。三是大力改进工作作风。要求全市应急管理干部做到敢于担当负责,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四是加强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制定全市应急管理干部业务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对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干部开展全员培训。
第五篇:2021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21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意义特别重大。今年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系列决策部署和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突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两大领域风险防范”,强化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三大职能”,抓实干部队伍建设,夯实责任、创新举措,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安全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一)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明确“统与分”“防与救”“上与下”责任。健全完善“1+4”应急救援机制,发挥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统筹抓总、协调指导、监督考核职能,健全总指挥部与气象灾害、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地质地震防治四个专项指挥部运行机制,确保统的权威、分的高效、防的到位、救的及时。(二)做好应急预案编订。
突出“管用、实用、易操作”,加快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编订,针对全市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加强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科学编制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指导企业做好应急处置方案,构建政府、行业部门、企业有效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开展各类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大教育、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建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升专业素质。大力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开展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挂牌命名,推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实体化。逐步建立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四)强化应急救援保障。
结合应急救援工作实际,统筹制定应急演练计划,高质量完成省市示范演练任务。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力争启动陕南水上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大力推广石泉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经验,积极推动镇级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为救援救灾提供坚实保障。推进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五)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快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同气象、水利、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推动感知网络建设,形成指挥调度“一张网”,确保信息互联互通,监测预警、指挥调度高效快捷。在农村基层和城市重点部位布设应急广播,及时快捷传播灾害预警信息。(六)严格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
健全完善应急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严格落实值班带班领导和值班干部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规范信息报送,提高信息质量,严把数据关、文字关、格式关,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确保信息传递真实准确、快捷畅通。(七)积极发展应急产业。
紧扣“产业项目建设年”主题,主动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围绕救灾物资生产、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教育实训等领域,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鼓励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生产和安全服务,力争落地1-2个应急产业项目。二、全力抓好安全生产监管
(八)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完善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建立党政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夯实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完善“1+17”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加强企业“十项制度、一个能力”建设,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承诺制、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强制责任险等制度机制,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九)及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立足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聚焦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消防、旅游、危化品、烟花爆竹、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和“十四运会”、春节、高温汛期、“五一”、中秋、“十一”等重点时段,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检查大整治,建立健全“市督查、县排查、镇办巡查、企业自查”和“企业整改、县级验收、市级销号(挂牌)”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基础性、源头性、制度性问题,及时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一般事故,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基本面、基本盘。(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聚焦“集中攻坚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按照市安委办《2021年安康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清单》,开展集中攻坚,深挖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原因,分级分类挂牌督办一批重大安全隐患。采取季安排、季检查、季通报、季曝光、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压茬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从源头上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巡查评估、进驻式暗访督查、通报曝光、约谈提醒、述职评议、事故提级调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防范措施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十一)抓好直管领域专项整治。
加强非煤矿山和尾矿库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不按设计进行建设和开采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危化品安全监管,强化高风险工艺、高危物质、重大危险源和特殊作业管控,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做到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漏点。加强工贸行业安全监管,扎实开展有限空间作业、粉尘涉爆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十二)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科学制定执法计划,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聚焦事故多发、问题较多职能交叉的行业领域,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查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制度虚设、整治虚抓、监管虚转。推行异地交叉执法,开展执法案件评查、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清理整治“回头看”,着力解决监管执法“宽、松、软”等问题。加强执法监督管理,落实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十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广泛组织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企业“安全承诺”宣誓、典型事故案例警示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知识。做好舆情监测和引导,建立突发事件的舆情决策快速处置机制。(十四)强化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注重培训实效,严格考试发证,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做到持证上岗,有效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伤害。三、精心做好防灾减灾救灾
(十五)牵头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按照市普查工作方案,精心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督促相关部门扎实做好公共服务设施承灾体的调查、清查、普查、核查,形成风险普查数据,汇交普查成果,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十六)强化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针对重特大灾害风险,灾害事故频发多发地区、重大活动或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科学精准做好自然灾害的警示提醒。扎实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强化防灾减灾示范效应,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十七)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
大力争取救灾救助资金,科学合理制定救灾物资、设施设备储备计划和清单,统筹储备救灾物资。科学完善救灾物资保障机制,强化物资综合管理,提升救灾物资和设施设备使用效能。(十八)精准做好灾情统计和灾害救助。
建立跨部门、多灾种、全过程的灾情管理、沟通协调、会商研判、灾情核查和损失评估等工作机制,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报灾信息员队伍体系,推进村级网格化管理,完善灾情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准确、高效规范做好灾害信息报送,做到“有灾报灾、有损报损、应报尽报、应统尽统”。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生活救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医疗保障。四、全力打造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十九)政治过硬。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提升领导班子抓大事、谋全局、解难题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干部意识形态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二十)勇于担当。
按照政治机关和准军事化机构标准,以铁的纪律锻造铁军,始终保持“枕戈待旦、闻风而动、令行禁止”的应急状态。在全市应急系统开展上挂跟班学习、重点岗位锻炼、特色教育培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抢险救灾、应急救援、防控重大风险、执行重大任务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中锻炼培养干部,磨砺应急管理人的坚守品质、担当品质、果敢品质和奉献品质,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干部的适应能力、解难能力、创新能力、担当能力、落实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二十一)改革创新。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编制全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十四五”规划。创新工作方法,以项目化管理,推动工作落实。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互联网+执法”运用,大力推行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和聘请专家参与执法模式,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广度深度,倒逼企业落实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十二)廉洁高效。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不断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锤炼“勤、快、严、实、精、细、廉”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查不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实干快干破难题,以知责担责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