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划实施保障(写写帮整理)
第一节 强化软实力建设
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借“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开展“三个建设年”(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之机,积极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开放融入的投资环境氛围、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氛围。努力打造我县发展软实力。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步伐,优化制度环境。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规范、公平、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强 化依法行政、增强科学行政能力、培育健全要素市场、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加强合作,树立开放融入新形象。一 是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规范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采取以商招商等有效形式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助商亲民的社会环 境。健全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以结构调整升级为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我县开放新格局。统筹政策资源,用足、用新、用活现有政府和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和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货物贸易、投资洽谈、服务贸易及其他合作。加强联系,搞好合作,研究 跨地区重大项目;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与协作,进一步加大经济协作的力度,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交通、生态、产业发展、旅游建设等方面的联合 开发与协作,积极参与区域内重大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务环境。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府管理理念,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 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努力提高政府贯彻党委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执行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精简各类会议和文件,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在改革、发展 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上。努力建立“还权于民,分权于众,框权于制”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促进政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第二节 强化项目带动
加 快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完善工作。鼓励工业园区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投融资模式,搭建相应的融资平台。建 立县级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性作用。
加 强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强化公共财政与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支持。树立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深度。紧紧围绕经济社 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坚持“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规划和建设一批事关未来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县 城竞争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事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项目、事关民生民心工程的社会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发展后 劲。第三节 强化招商举措 优 势导入、嵌入式发展,规划型增长,仍然是现阶段我县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举措。顺应发达地区转移的发展趋势,坚持招大商,大招商,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 资摆到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项目招商、引进内外资等一系列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政策奖励制度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竞争招商,强势招商。确保 每年招商引资保持增长速度45%以上。
–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充 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优惠政策和交通格局大改变的机遇,一是以瞄准省内外优强企业以为重点,着力推动投资额度大、产品知名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回报率高 的企业及其项目进入;二是在引外资的同时,高度重视引内资,营造良好环境与加强管理并重,大力支持和督促已落地企业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借助外力、以商引商、借企招商等方式进行招商。外派和委托招商相结合,切实抓好派出人员驻国内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到海外招商引资。抓大不放小,既谋划大型企业(集团)到我县发展,又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中小企业来我县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 工作的摆布上、人才物的配备上向招商引资倾斜。搞好各类产业的项目包装,加大投入,抓好项目的储备,超前编制出好项目、大项目、具有吸引力的优势项目,真 正做到洽谈一批,储备一批,落实一批,不断更新、充实项目库。在充分发掘我县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外的广泛联系与长期定向合作。同时出台招商引资 优惠政策,在兑现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出台一些涉及税收、土地出让金、前期配套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抓好配套企业的引进,使上、下游产业和旁侧产业形成立体交叉聚集,拉长产业链条,提升聚集效应。第四节 强化土地、资金、人才要素资源供给 土地资源、资本、人才是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投入资源和重要支撑,也是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必须强化供给。
–增强土地供给保障。进 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区城发展用地、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重点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制度,超前布局土地功能划分,消除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用地“瓶 颈”制约。实行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巩固、扩大、发展土地流转试点,促进农业用地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改革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制度与管理体制,建立 土地使用权有形市场。对城镇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积极探索灵活的措施,吸引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进入中心城区。城市经营性用地的出让严格执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的竞争机制,把土地使用权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实行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和定期公布地价制度。培育和规范土 地市场,加强土地执法监督。
–推进融资保障。大力推动项目融资,形成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民间资本跟进,适应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集融资、投资、建设以及营运管理为一体的现代投融资新格局。一是实施“引银入县”工程。加强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各类投融资公司等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推进“银政”、“银企”合作,争取项目贷款和资金援助。
二 是积极引导、鼓励、激活、推动民间资金跟进项目建设。促进民资民企资金更多地投向城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 有关鼓励民间资金的政策措施,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出发,通过打破部门行业垄断,逐步开放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将传统上一直由政府部门垄断的 公共项目对外开放,在公共设施建设、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领域,鼓励或允许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民间组织等主体以各种方式参 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加快人才资源供给保障。树 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做到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等“五优”工程,为经济 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最基本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生态产业人才为先导,以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特色种植、旅游、工业原材料 加工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急需人才。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训内容,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 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引进外来人才的快速通道,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到石阡创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发展和作用发挥的观念和机制障碍,进一步创新人才吸引、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十二五”期间,着力实施工业、生态产业、城镇建设人才引进工程。以及“大学生到村(社区)工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特聘教师计划”,“三支一扶工程”,乡村职业医生培育工程等人才发展六大工程。第五节 强化执行力
“执 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实现“十二五”目标,必须强化执行力。一是要树牢固树立重视政府执行力的观念,树立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一抓到底的思想观念。要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努力提高广大政府执行人员的认识水平,提高的执行意识、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深化目标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规划目标,讲政 治、重行动,讲原则、重结果,讲速度、重质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促进政府主体强化执行绩效意识, 有效地引导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督 导、激发和调动政府人员的执行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高。着力实施绩效管理,推行问责制度。三是强化政府的执行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要根据政 府执行的有关程序,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执行岗位问责制,明确规定政府执行工作的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其执行失误的责任追究。轻则 轻罚,重则重罚,不搞迁就和下不为例,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第六节 强化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切实明确政府规划实施职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组织好规划实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管理制度,实现规划保障的机构组织和职能法定化。结合国家和省、地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办法,推动规划编制工作的程序化、法制化,强化规划的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体系衔接。对 于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一批专项规划,以保证总体规划具体实施。编制专项规划必须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和依据,总体规划以专项 规划为基础和支撑。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之间和与地、省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协调,特别要重点衔接好城市 总体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布局规划、重要资源开发等事关全局发展的重要领域的规划。未经衔接的规划,一律不予批准 和实施。认真编制好年度计划,进一步落实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县级总体规划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后,报请同级人大批准实施;专项规划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一 是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期间的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分析,对重大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由于不可预见因素,使规划执行严重偏离目标时,由发展改革部门及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经批准实施。二是建立规划中期 评估制度。规划执行期间,按照“谁组编、谁组织”的原则,组织专家及部门对规划实施(3年左右)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 意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报政府同意后再报请人大常委审议。三是建立定期公告制度。规划经人大表决通过,立即在各种新闻媒体公开发布,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充分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蓝图。实行全民总动员,共同求实谋发展,有效引导企业和广大群众自觉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力度和完成情况监督和督促,保证规划的实施。
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博客 http://www.xiexiebang.com , 原文地址: http://www.xiexiebang.com/archives/4455
第二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5.1硬件保障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规划方案中的很多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保障,没有信息化的辅助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天津港集团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设法提高利用率,对于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的功能应组织力量进行软件的开发,开发滚装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是可以考虑的。一方面,充足、广泛的信息对正确判断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合理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公司的内部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滚装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修正。需要跟踪和获取及时地、充足的信息,并迅速筛选、分析、整理。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在其实施过程中及时、正确的进行调整,需要一套功能强大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保证。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事先要进行周密的筹划,包括清楚地阐明目标,充分地分析系统的要求,认真研究细节。结合实际情况,下面对滚装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编制思路叙述如下:
a.根据滚装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及高层决策者的需求,确定该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b.将滚装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需要或借鉴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并将它们提炼成精练的计算机语言; c.建立滚装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结构,编制应用软件;
d.收集、积累相应数据并录入数据库;
e.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直至达到目标;
f.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人力资源管理员,要求他既有计算机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又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验。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a.建立员工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职员基本人事信息和人事变动信息两部分。
b.建立绩效评估模块。影响和决定绩效的因素包括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员工工作所处的客观环境因素两类,该模块主要用于对员工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绩效进行管理和评价,对绩效要素进行量化,形成综合评价模型,为薪酬、奖惩、培训开发提供依据。c.建立教育、培训模块。将员工进入滚装公司以前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在岗培训情况录入。d.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模块。e.建立劳动报酬模块。
f.建立人员招聘管理模块。该模块可根据人力资源计划以及职位信息,对编制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采集应聘信息、甄选、面试、录用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
g.职位评价、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职位分析、职位控制两部分,通过职务分析,对岗位要素进行定量化,建立综合分析模型,评价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程度,形成岗位规范和职位说明书,管理各
职位的任职情况、超编情况、空缺情况,将按部门提供职位表和空缺职位表。
h.薪酬与保险福利管理模块。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频繁使用相关人力资源信息,通常情况下,在公司内部调配所需人力的成本是最低的,在滚装公司现在有人员可供使用的情况下,招募新人是不经济的行为,因而,现有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供给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保证滚装公司未来3-5 年人力资源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应着手建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便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另外,此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可为企业管理效果的评估提供反馈信息。同时应该定期根据企业人力信息的变化对系统内容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节省劳动力成本、减少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压力的目的。
5.2软件保障
加强软件保障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从传统的行政支持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作者,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本身要懂得重点管理的原则,对日常事件能授权则授权,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沟通并制定计划方面。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将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比如说员工的招聘、各种培训、薪资设计等等,这些渠道的出现也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关键是要能够有效地驾驭这些资源,从滚装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选择有利的资源提供商,提高效率。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从以往的“行政支持”转变为“策略的筹划及执行者”,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就需要了解的企业的经营目标,了解各业务部门需求,要多方面了解企业职能、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使命、价值观、企业文化,并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公司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
滚装公司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做好公司的上下协调与沟通,提升专业化水平。
5.3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必须有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激励机制、绩效评价、薪酬福利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相互配合予以保障。在这方面滚装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关配套完善措施,并在选编入新编制的员工手册中配发到每名员工手中,是值得肯定的一项工作。未来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性,并依据需要进行调整。
5.4软环境保障
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最有力的软环境保障便是打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
理念。在员工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依据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取得杰出的成果。但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实现预期的企业变革是一种障碍和限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就没有整体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规划就难以落实,企业战略难以顺利施。因此,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以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鲜明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为保障。
滚装公司在构筑企业文化方面提出了“一个愿景,一种作风,八项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通过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企业精神的树立,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使人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强调企业目标员工理想的一致性、强调组织成员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强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一旦员工意识到这样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使他乐于接受并遵守的,他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两者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如果现有的企业文化不支持人力资源创新,则创新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夭折。因此,当企业面对稳定的环境时,行为的一致性对企业而言很有价值,但是,当环境要求变化时,这些文化就有可能成为障碍。从中可见解决人力资源创新问题的方法是先改变观念。
总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企业文化要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之中。两者相互促进,就有可能更有效地管理人,使人的潜能最大化,从而也就达到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优势。
天津港集团的大力支持是软环境保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汽车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滚装公司应该得到集团公司更多的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其进行必要的改革试点,帮助滚装公司坚持走先进管理理念之道路,追求创新,促进人才流动,不断探索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天津港汽车滚装及物流功能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规划是在对滚装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后,结合目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并兼顾滚装公司的发展需要设计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而言,滚装公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超前的,这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思路上,也体现在整个公司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上。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滚装公司上下的认识是深刻的,在滚装公司快速发展的初期,提前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较早的组织实施人力资源规划,这对滚装公司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规划从滚装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入手,对其未来3年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强调了规划实施的必要保障措施。
期望此规划为滚装公司未来的工作提供一定指导,进而为滚装公司未来的发展尽一份力。我们相信滚装公司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其规划愿景,为天津港汽车滚装及汽车物流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
第三篇: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要充分认识推进广东省国土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
建立健全国土规划的组织机构,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多部门、各地方参加的规划委员会,或者在现有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中增加履行国土规划管理的职能。该机构向省人民政府负责,对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定位、工业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协调和监督。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举行联席会议审议并进行裁决。聘请专家组成规划委员会顾问组,对需要提请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提供咨询意见并作为决策参考。做好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加强国土规划与各项规划的协调,特别是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在国土综合功能区域划分方案指引下,统筹全省国土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建设重点等内容的空间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工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协调过程中,规划之间要相互参考和借鉴,避免原则性、根本性冲突。对有分歧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得到相关规划主管部门的认同下,对本部门规划进行调整。对仍有争议的事项提请规划委员会进行协商或仲裁。在达成一致后,进行部门会签和社会公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纳入绩效考核政策体系
把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按照全省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履行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自觉把国土空间的开发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于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改善程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程度等指标。对于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控制耕地总量的执行能力等指标。对于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水源地和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改善水平等指标。实施差异化土地政策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对不同类型国土功能区实行严格分类的土地用途管制。全省和跨地区的土地使用项目,其土地使用功能合理与否须经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土规划审核。各地市用地项目功能须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土规划审核。设立区域产业用地门槛,通过价格和税费调节机制,遏制土地粗放浪费,鼓励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针对广东省国土功能分区的具体特征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差异性,对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新设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优化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用地。对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适当扩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保护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对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巩固园地、林地和牧草地,限制独立工矿用地。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完善人口、产业、投资和财税等区域政策,是促进空间均衡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政策要按照人口转移战略的要求,鼓励在珠三角和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和韶关适度发展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有序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人口增长。产业政策要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污染重的一般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空间均衡开发必须以实现国土综合功能分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完善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加强生态环境约束的作用,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和投资政策倾斜。投资政策要支持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财税政策要向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发挥生态环境的约束功能,引导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等发展绿色产业,限制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发展。鼓励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人口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对承担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健全监测评估系统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扩大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制止违反国土规划的行为。每年完成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各地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规划实施中信息采集和管理、动态过程监测和模拟、规划修编的辅助决策。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规划主要指标动态监测的衔接与国土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管理,实现国土规划数据的日常采集、112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汇总、传输、管理和共享,包括与其它部门的数据共享、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系统的对接。加强国土规划的宣传
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国土规划学习讨论活动。组织编写相关学习材料,抓紧制定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使之纳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照检查各地区、各行业规划同国土规划的差距并进行调整。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规划,使全社会认识国土规划,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为实现全省国土规划总体目标,开创新局面,建立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113
第四篇: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九章 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
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尽快完成《池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及《池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建立。另外,建立和完善由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由不同部门的法规、政策构成的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以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纳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指标,资金平衡和建设项目等。规划指标的纳入是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的不同,有选择地将重点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资金平衡和项目纳入是指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
(三)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都设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领导、指挥网络。继续下派副县(区)长,专门抓生态市建设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区也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专抓生态建设工作。横向部门间加强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政府间加强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整体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生态办对规划实施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各种企事业单位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下设的工作委员会对规划行使决策与监督管理,生态市建设规划必须先通过市人大审议,然后颁布实施。同时,市人大还负责组织和拟定有关议案和法规,审议规划、法规、经费预算,调查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的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三)做好规划评估和检查考核工作,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实施期间,池州市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很可能发生与本次生态市规划编制时的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规划内容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通过中期评估,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行动纲领的作用。通过中期评估,还可发现政府各部门落实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起到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作用。另外生态办还要定期会同环保、监察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国家生态市总体控制指标、地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情况。把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中,加强干部对保护生态方面的责任意识。
(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制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来保证公平竞争,负责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级政府领导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继续坚持“三同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 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项目生态评价制度。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重大的生态市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含生态省建设配套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际赠款和贷款。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市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市建设项目。
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做好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治理所减少的污染损失费用和环境治理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投资能力的污染损失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投资效益比;环境效益分析主要从区域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噪声值的降低、固体废物不良影响的降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考虑;社会效益分析主要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稳定等方面考虑;综合效益分析主要从城市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城市生态理论分析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四、人才与技术保障
(一)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和人才培训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生态市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津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另外要格外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教育,开展 “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播环保知识,传递绿色致富信息,把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
开展清洁生产管理与技术研究。针对池州重点行业,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控制方法;进行生命周期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示范;建立生态工业园,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
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城市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监测技术。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案;河湖生态恢复技术;种植和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污染机制及综合控制措施;针对池州水污染控制要求和特点,研究开发市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的新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是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控制的技术研究。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积极鼓励外商参与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拓展与兄弟市特别是周边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市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作机制和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联合有关省市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以保障本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一)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在全社会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各级教育、劳动部门要重视生态知识、生态经济技能教育和培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抓好生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把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鼓励公众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
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形成生态市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公布生态市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
第五篇: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㈠、解放思想,强化领导,全面推进全区城乡建设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时期,必须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优劣势,重新明确城乡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定位,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秉承坚持强烈的机遇、竞争和发展意识;大力增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观念,形成农业发展是基础、工业经济是核心、城乡建设是依托的三大重点工作格局。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加强城镇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乡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把推进城乡建设进程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凝聚全区各方力量,形成全区上下狠抓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合力。
㈡、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着力城乡建设特色更美
把着力点放在“优、精、特”上,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形象将开发区定位在沈阳经济圈和沈铁工业走廊经济带上重要节点之中,采取大手笔,实施大动作,营造大环境,构筑大格局,及时编制城市景观工程规划、专业工程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放开设计市场,确保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严格规划“一书两证”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到位。
㈢、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城乡功能良性运行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打造景点,围绕“洁、绿、亮、美”狠抓建设配套。通过五年建设,使城市特色出品位,交通道路上规模,园林绿化进档次,供水排水广覆盖,居住小区大开发,永葆全省生态开发区美誉。开辟多元化
筹措渠道,大力实施“经营城区”战略,大胆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建设,真正把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推向市场,管好有形资产,激活无形资产,以经营城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乡,确保城乡建设向市场化的方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㈣、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垃圾、园林等行业的特许经营管理,加快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环卫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工程经常性检查和维护,整体推进公共绿化和单位庭园绿化管养。加快城中村改造整治步伐,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健全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形成共抓共管城市的合力。以人为本抓教育,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养成爱护城市一草一木的良好习惯。
㈤、严格程序,依法管理,强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抓好项目招投标、规划设计、图纸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规范建设主体行为,严格项目报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审计制,彻底杜绝“三边”和“豆腐渣”工程,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继续开展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农(居)民建房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严肃查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无资质施工的行为。
㈥、提速建设,保障供给,稳健推行房地产业开发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和建设力度,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为保障的多层次住宅供
应体系。研究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认真解决城乡干部和教师医生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使这一群体住有所居。着力整顿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上水平。
㈦、重点倾斜,建管并举,更加注重全区城乡统筹
加大政策倾斜,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道路、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乡对结。大力开展建筑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环境不优现状。大力推广通用设计图纸,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提高建设整体水平。
㈧、多管齐下,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好建设项目的包装推介,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土地储备和投放工作,盘活土地存量,实行集约化管理,走以地生财、以商招商、招商兴区富区之路。科学进行市场运作,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各方从事城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和管理。认真做好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将出让土地收益用于城项建设的滚动开发。充分利用区内骨干企业实力,使之积极参与城乡建设。
㈨、市场引导,政策驱动,推进农村人口较快转移
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区和分场建设,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先富的农民进区购房,参与分场建设,围绕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等群力开发或投资兴办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落户和发展提供生存条件。采取市场化方式,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方便农民进城购房。进一步落实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让进镇农民享受居民待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㈩、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力量
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树立“热爱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奉献开发区”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从而带动全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多渠道进行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氛围。加快城乡建设法制建设,完善新形势下各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法规规章,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通过公开招录、重点培养、调入补剂等方式,壮大城乡建设管理力量,解决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实县城和集镇监察管理力量,消除管理盲点。加强对村镇建设的领导,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保障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