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胶印的印刷色差产生原因分析
胶印的印刷色差产生原因分析
纸箱网 2009-02-19 16:53:01 作者:纸箱网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当前包装印刷品绝大多数还是采取胶印的印刷方式。因为经过胶印的包装印刷的产品,图案层次好,质感强烈,色彩丰富。在现代胶印机的设备条件下,多色一次成型效率高。因此颇受客户的青睐。然而胶印的印刷品也有致命的弱点。相对其它印刷方式容易产生色差。它对胶印的操作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水墨平衡方面的控制等等,尤其强调规范化的数据操作。色差已成为胶印中最常见、最头痛的质量问题。不少的胶印包装印刷品都是由于存在色差的毛病而遭到客户的投诉及报废,给印刷厂在名誉上及经济上带来不小的损失。
作为一个包装印刷者,必须对胶印印刷中色差的毛病引起重视,认真分析色差产生的原因。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克服。下面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胶印色差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找出解决的办法。
在印刷过程中导致印刷品的色差因素很多,具体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承印物的材料: 1.纸张对颜色的影响 A.纸张的白度:
白度不同的纸张对印刷墨层的颜色显现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明度在70以上的淡色墨,其影响特别明显。这是因为白度不同等于在油墨中加进不同程度的黑或灰,所以在印刷中尽管墨量、色相都没有变化,但实际色彩的效果是随着纸张的白度不同而造成色差。所以我们平时在印刷时,必须注意印刷纸张的白度,对纸张的白度进行测试。在开切纸张时,必须使用同一批号日期的纸张。因为克重、规格、尺寸虽然相同,但生产的批号日期不同,纸张的白度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最后导致印品的颜色色差。所以我们必须使用相同白度的纸张作为同一产品的印刷纸。B.纸张吸收性:
同一种色相的油墨,在相同的条件下,印刷到吸收性不同的纸张上会有不同的印刷光泽及色相。因为纸张的结构是由植物纤维组成形成凹凸和孔隙,需要在纸面上涂布不同厚度的涂料,从而在纸面获得良好的均匀性和平滑度。那么涂料的性质、厚度、均匀性都决定了纸张对油墨的吸收能力。纸张对油墨的吸收差异就会引起印刷磨层的颜色差异,所以我们平时必须根据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选用好非涂料纸与涂料纸的区别,以及纸张表面的吸收性状态,严格控制好墨量。对于包装胶印中的特种纸张,例如铝箔纸(俗称金、银卡纸)等等,还必须作纸张达因的测试,以检测该纸对油墨的吸收附着能力。C.纸张的光泽度与平滑度:
印刷品的光泽度取决于纸张的光泽度与平滑度。胶印彩色印刷是当光线入射照到纸张表面时,光的反射到人眼的视网膜,通过感色细胞接受的光合作用而看到颜色的。如果纸张的光泽度和平滑度较高,我们观察到的颜色基本上是透过墨层反射出的颜色,主色光饱和度高。如果纸张的表面粗糙、光泽度低,就会产生漫反射,就会降低主色光的饱和度,使我们人眼观察印刷品的颜色感觉变淡。相同的墨量用密度计测量密度值。平滑度光泽度高的纸张,密度值高。平滑度光泽度低的纸张,密度值低。
2.纸张表面处理对颜色的影响
包装印刷品除印刷外,还有许多的印后加工工艺。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纸张进行表面处理。包括复膜(光膜、亚膜)、上光、压光、过油、印光等等。印刷品经过这些表面处理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色相变化。这些变化其中有的是物理变化,有的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体现在产品表面增加了镜面反射,这对色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复光膜、上UV光油、压光等等,色密度就会增加。复亚膜、上亚光油后印品的色密度降低。化学变化主要是来自复膜胶、上光油、UV油等等。这些材料中含有多种的溶剂,它们都会使印刷墨层的颜色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颜色的变化。因此作为包装胶印的印刷品,在印刷时如果有印后加工的工艺,必须将印后加工的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因素考虑进去,从而确定印刷时墨层的密度值及L*a*b*。
二.印刷工艺操作 1.干退密度值的影响
胶印产品刚印刷后,油墨尚处于湿的状态,这时所测的密度值与印刷品干燥后所测的密度值有所不同。湿时密度值高,干时密度值低,这就是干退密度值现象。这是因为刚印出来的墨层有一定的流平性。表现为表面的镜面反射为主,看上去色彩鲜艳,光泽好。当墨层干燥后,表面有漫反射现象,自然光泽就比刚印刷出来时显得暗淡无光。在平时印刷时为了保证批产品尽可能的减少色差,我们采取用同一湿密度的测试法来进行控制。即第一次印品是湿状态下经客户签字同
***意马上测得湿密度值及Lab值。以后印该产品时(湿状态),就按第一次测得的密度值及L*a*b*值进行颜色的控制。当然如果用带有偏振镜装置的密度计,它能够消除墨层表面因镜面反射而产生的光.它所测得的湿密度与干密度相对比较接近,也可以对色差减少的控制有所帮助。2.润湿液大小的影响
胶印是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进行印刷的。这个水指的是润湿液。它的大小直接会影响油墨层的颜色。水大墨层色淡,水小墨层就会色深。水越大油墨的乳化越是严重。乳化的油墨无光泽,色就淡。乳化油墨的印品不仅色差严重,而且还会产生粘脏、不干、印迹不牢等等质量问题。所以在印刷,操作中必须严格的控制印版版面的润湿液大小,做好水墨平衡的工作。3.印刷车速的影响
印刷中的车速快慢会影响印品的颜色深淡。这是因为车速的快慢会影响水墨的平衡状态。快车印版的水份及慢车印版上的水份量变化不一样。快车印版水份挥发小,慢车印版水份挥发大。由于水份的大小变化导致水墨失衡,必然就会引起油墨的颜色变化。所以平时在印刷时必须注意恒定车速,绝对不能一会开快车.一会开慢车,这样印出来的印品一定会产生色差。同时还必须根据机器的情况,调整到一个最稳定车速。例如进口胶印机有的说明书写明最高速16000张/小时,国产机有的说明书写明最高速8000张/小时,这些车速都不是稳定车速。一般讲进口机的稳定车速是10000-12000张/小时,国产机5000-6000张每小时,以上这样的车速较能控制水墨平衡,减少色差。4.印刷压力的影响
印刷压力是油墨转移的条件之一,由于印版表面、橡皮布等不可能是绝对平整,纸张表面也是不可避免存在细微的凹凸状或厚薄不均情况。如果印刷压力不足或不均时,墨层就容易出现浓淡不均现象,所以在工艺上要求做到“三平”,即要求印版表面、橡皮布和承印物及包衬表面都达到比较平的条件,才能以较薄的墨层通过均衡的印刷压力作用使印刷品上获得较均匀的墨色。当印刷压力不足或不均匀时,包衬体与印版面存有接触不良现象时,则需通过加大输墨量来满足版面着墨视觉效果。但是这样不仅会增大油墨的耗用量,又容易产生印刷的色差和印品粘脏现象,所以做好“三平”(墨辊平,水辊平,滚筒平)采用均匀而又恒定的印刷压力,才能防止由于压力不适当而造成的色差。
三、印版不良的影晌
印版是图文复制质量基础之一。印刷过程中.只有印版的还原性好,不变形,不磨损才能较好地保证版面的传墨稳定。如果印版上的网点或线条出现损失、扩大或糊版等等情况,必然会使印刷品的墨色出现偏差。所以在平时工作中,首先要保证晒版的质量,通过晒版中的测控条来检验晒版的质量。在印刷中要注意控制好印刷的压力,墨辊,水辊的压力及水墨的平衡,这样有利于防止色差的产生。
四、墨辊不良的影响
胶印印刷工艺,印品能否获得均匀的墨色,胶辊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胶辊有传墨辊,匀墨辊和着墨辊三种,它们对墨色浓淡有很大影响。墨辊的弹性,粘性,圆心度,硬度和表面光洁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品墨色质量。若出现着墨辊的弹性差,粘性不足,辊体偏心.胶体过硬及胶体老化等情况时,印刷过程中就容易造成着墨不均匀或不稳定,使备印张印刷墨色不一致。所以印刷时要保证胶辊的质量,才能确保每一印刷周期涂布于印版上的油墨基本一致。所以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对胶辊进行清洗,使滞留在胶辊上的纸尘、杂质得以清除,保证油墨的均匀传递。同时我们也应该调整好墨辊之间及墨辊和印版之间接触压力,否则也会造成传墨不均匀,产生严重的色差。
五、光源特性的影响
胶印的印品在观察颜色时必定要有光源,没有光就看不到色,但是如果光源的特性不一样,那么颜色的差异就会很大。一般我们要求是在自然光的条件下(也就是标准光源)进行观色。如果用普通的电灯泡作为光源观色,那么颜色就会显得发黄,难以准确地鉴别颜色,最后印品会产生严重地偏色。另外光的强弱和照射的角度也会对颜色鉴别产生影响。在同一光源下,被照射的样张上反映光的强弱,主要是由样张与光源的距离决定。近者强,远者弱。所以我们平时在工作中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注意二点:一是采用标准光源(波长400-700左右),二是注意光源强弱和照射的角度相等。对于颜色要求高的产品,印张的墨色样要放在标准样上面进行对比,这样由于观察角度差小,对颜色的鉴别相对较准。因此工艺实践告诉我们,光源的特性及观察角度的差异将直接影响颜色的准确辨别。
六、油墨调配的影响
包装胶印除了四色墨以外,有的还有专色墨。专色墨一般是要求印刷厂自己调配。那么我们必须记录好每次印刷品专色墨的配方比例,要有数据控制。记录好油墨的品名、用量。如果不做好这些工作,当第二次再印该专色时,就会产生色差。当然如果专色墨用量很大,也可以请油墨厂帮助定制。对于油墨厂出厂的油墨,我们也必须做好测定,否则由于油墨本身的质量问题会造成我们的色差和色偏。一般我们希望对进厂的油墨做好色彩度的三个指标检测,即色偏值、灰度值及色效率值的测试。如果达不到指标值的要求,就不使用该油墨。
七、设备不良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保持机器良好的使用性能,是提高印刷墨色质量的可靠保证。如果机器不稳定,例如压力不一致,输纸不稳定,印刷中频繁出现空张、多张情况。势必引起印刷的颜色色差。所以平时我们要做好对设备的维护保养,重视机器要害部位的润滑工作,防止磨损的加剧,使设备处于稳定状态。作为胶印工要做好“三好”“四会”,及设备的水平检测工作。
总之色差的产生原因因素很多,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找出应对之策,使包装胶印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色差,保证色差在允许的规定范围以内,使包装胶印的产品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来满足客户对我们的要求。
第二篇:管片色差分析
盾构管片内弧面出现不规则色差原因分析
盾构管片是集中了清水混凝土,特殊混凝土具有百年工程质量要求的特殊预制生产构件产品。产品外观需要清水要求,产品尺寸要求以毫米精度计量,产品耐久性为百年工程,在生产此项产品过程中,需要在模板制作精度、刚度,混凝土配置的耐久性、操作性,钢筋成型的精准性、牢固性、强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细之又细的质量控制工作。这其中的每项主控项目又分为多个控制项目,而任何一项控制项目都是实现主控项目,实现管片的精良品质的基石,在此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在近几年发现,发生在管片内弧面,侧面的观感颜色色差现象,此现象从季节上分主要发生在春季、秋季。从生产时间上分主要集中在两番、三番生产,产量较大时期。具有集中性,多班生产的管片一部分或多或少存在色差。偶然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预测发生。色差深度的表层性,此色差一般较浅,大概在1mm范围内,属浅层色差。根据公司要求技术质量部特组织相关人员对此现象进行了专题试验分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对此现象产生的一点原因分析;
图片1为正常成品管片内弧面外观颜色
图片2此为搅拌计量系统减水剂计量出现误差,致使混凝土突然失控所致
图片3此为管片出现的不规则色差
在此我们所分析的内容为图片三所展示的不均匀色差,此种色差在管片出池后,随着管片表面附着水分的蒸发会越来越明显,转移到室外后色差会有所减弱。但进入到隧道后由于光线的作用色差会很明显。初步实体检测斑点处发现,用手触摸变色区没有明显凹凸感,经打磨色差点很浅在1毫米范围内,超出此厚度后管片颜色即趋于一致。再此基础上我们将从,混凝土、脱模剂、蒸养温度、时间等方面着手进行试验分析。
一、混凝土分析;
图1用原始配合比搅拌的混凝土(和易性良好)
图2在原始配合比搅拌后,人为增加减水剂量致使砼离析
图三在原始配合比搅拌后,人为增加用水量致使砼离析
经过三个图片对比分析,在原始配合比保证和易性良好的情况下,成品颜色均匀,符合混凝土蒸养后的颜色。人为增加减水剂致使混凝土离析后,成品颜色明显发暗,有黑色和黄色片状斑点。聚羧酸类减水剂结构呈梳形,主链上带有多个活性基团,并且极性较强,侧链也带有亲水性的活性基团。具有大分子吸附层的球形粒子在相互靠近时,颗粒之间的范德华力是决定体系位能的主要因素.当水泥颗粒表面吸附层的厚度增加时,有利于水泥颗粒的分散.聚羧酸减水剂分子中含有较多较长的支链,当它们吸附在水泥颗粒表层后,可以在水泥表面上形成较厚的立体包层,从而使水泥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若掺加过量,会使水泥表面上形成较厚的立体包层破坏,从而混凝土没有粘聚性。内部结构受到破坏,从而使其成品颜色不统一。
劈开成品很明显发现,混凝土靠近操作面砂浆层很厚,下层砂石分部不均匀。在人为增加用水量致使混凝土离析后,成品表面黄色痕迹增多,但黑色斑点状不明显。劈开成品发现,混凝土浮浆层厚,内部砂石分部不均匀,石子沉降严重。通过试验分析认为;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良好的情况下,混凝土颜色基本能够保证均匀一致。当混凝土在减水剂突然增多,用水量突然增多,致使混凝土离析后,混凝土表面会出现明显浮浆层,模板面会出现明显色差,劈开混凝土会发现模板面石子沉积严重,部分斑点色差为石子沉降后的石子影像颜色。
二、生产班次分析(管片静停时间及降温时间)
在二车间生产一番时,前期混凝土静停时间一般在1.5-2小时,蒸养完成后静停时间在6小时以上出池,管片如下:
分析此种生产模式下的管片静停时间满足,在混凝土凝结时间要求后进行蒸养,蒸养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管片的自然降温,出模后发现内弧面颜色基本一致,较少见色斑现象产生,二车间每天生产二翻前期静停时间在1.5小时以内,在完成蒸养过程后立即出池,管片如下:
分析此种生产模式下的管片静停时间不能完全满足,蒸养后立即出模,没有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管片的自然降温,出模后发现内弧面颜色有色斑现象产生,通过对管片车间生产的观察(在配合比不变包括所有原材料基本没有变化时),色斑产生一般在车间进行翻番,且越靠近后期生产的色斑越严重。
三、养护温度及时间对混凝土色差的影响因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如下的情况:
1、在基本相同的原材料及养护条件下,静停时间的长短对混凝凝土的颜色影响;
图一
图一:为静停时间较长的颜色
图二
图二:为静停时间较短的颜色
2、在基本相同的原材料及相同的静停时间下,养护温度较高及养护时间较长的混凝土颜色;
图三
图四
图
三、图四:养护温度较低时间较短的颜色
图五
图六
图
五、图六:养护温度较高时间较长的颜色
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及观察发现;静停时间较长的管片表面花斑有一定的减少但不能够完全杜绝。由于管片蒸养要求及施工限制不能直接在管片上进行试验,所以我们用同等强度的短轨枕进行了蒸养时间的对比试验(再此所说的蒸养时间为在一个测温环节完成后不进行立即出池,不揭开养护罩的情况下自然降温6小时以上),发现,蒸养时间较短的明显有色斑产生,而时间较长的颜色较好几乎没有色斑产生。
四、脱模剂的影响
根据现有的脱模剂(花王、泰克力)我们进行了同配比、同养护条件、同等施工操作、同等调和配方、同一施工班组(二车间2翻)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图一
图二
(图一为泰克力脱模剂、图二为花王脱模剂)
通过图片及现场观察我们发现,涂刷泰克力脱模剂的管片表面较干净但在出模时有不同程度花斑现象。涂刷花王脱模剂的管片部分没有花斑现象,部分有花斑现象但花斑很少一般隐藏在表面黄色下面,但在管片内弧面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黄色印记,用手涂抹印记有黄色粉状物体脱落,但在管片表面有渗入的黄色痕迹不能擦掉。
五、分析结论
通过试验我们认为,管片内弧面形成的不规则色差主要产生的原因有;
1、混凝土离析致使混凝土内部的材料不能均匀分部,致使产品形成可见的不规则色差。一般表现为浮浆层超厚,石子明显沉降到模板面部位,并且伴有成品的边角部位有不规则的水纹。
2、蒸汽养护后降温时间短形成的色差,一般表现为范围较大,占班次生产产品的90%以上都会形成不同范围的色差。
3、脱模剂的原因,从目前情况看用泰克力脱模剂产生的管片内弧面色差一般为不规则斑点状色差。用花王脱模剂产生的色差一般为有明显黄色印记的色差。
六、下步工作措施
1、加强原材料颜色检验,主要为水泥粉煤灰,对原材料进行颜色比对封存,对于和比对试验颜色差异较大的原材料尽量不予采用。尽量选择原材料较为稳定的,社会质量信誉度较高的供应企业。
2、在市场上尽量寻找更加符合施工要求的脱模剂,并不断督促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要求进行脱模剂的调配及涂刷。对进厂的脱模剂加强检验,对于有明显污染痕迹的脱模剂坚决不予使用。
3、加强对搅拌操作的管理,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对于离析的混凝土不予使用。
4、根据公司的施工特点,不断优化蒸养控制,尽量延长降温阶段。
管片的表面浅层色斑虽然不会对管片的使用功能、耐久性指标及结构性能造成影响,但对于现在越来越追求清水效果的工程验收,此种现象却逐渐凸显出其对整体工程的观感的不适应性。甚至会因此影响到了公司的一贯良好声誉,所以如何减少或杜绝此类现象或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参考国内国外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此类现象已成为实现清水混凝土的一道较难解决的问题,问题产生可能不是一种原因,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我们将在后期的质量控制上从材料、混凝土试配、搅拌、振捣、操作等等环节加强标准性控制,我想如果各个环节都能够严而又严的控制,可能会对于真正解决此问题的产生达到突然惊喜的效果。
第三篇:喷涂色差原因分析及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对策技术资料
喷涂色差原因分析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
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颜色色差(OFF COLOR)-原因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针孔(PINHOLING)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原因 ▲ 稀释剂选用不当,蒸发速率太快。
▲ 喷涂过厚过湿,且无足够之湿膜静置时间。
▲ 漆料搅拌作业不均匀,造成溶剂或空气包覆于漆料中。
▲ 啧涂环境湿气过重,于底漆表面造成水份残留。
▲ 喷枪啧涂距离被涂物过近。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处理方式 ▲ 使用较慢干、溶解力较强之稀释剂。
▲ 施工操作手法之标准化。
▲ 避免剧烈摇动漆料,或以空气搅拌漆料致产生过多气泡。
▲ 适当控制施工现场环境之湿度。起雾(BLUSHING)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原因
稀释剂干燥速率过快,使漆膜过度冷却。
▲ 空气湿度太高。
▲ 喷枪空气压力太大,造成潮湿漆面之冷却效应。
▲ 喷涂过程中对未干之漆面,进行强制干燥之Air喷扫。
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处理方式 ▲ 喷涂环境空气湿度太高时,予以除湿或停止喷涂。
▲ 条件允许下,可适量地添加防雾剂。
▲ 降低喷枪空气压力大小。
▲ 避免对刚施工之涂膜,进行多余之强制干燥施工。剥落(ADHESION LOSS & CHIPPING)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原因 ▲ 素材局部表面清洁处理不当。
▲ 啧涂施工时,表面受它物污染导致附着不良。
▲ 施工素材之原料组成成份更改。
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处理方式 ▲ 确实做好素材表面清洗及前处理之转化工程。
▲ 喷涂作业前可先以IPA(异丙醇)或其它适当溶剂及「去污纱布」擦拭洁净,避免涂膜成形于素材面之脏污部位。
▲ 要求素材供货商主动并提早通知素材配方更改事项。浮皱(LIFTING)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原因
▲ 当底层涂膜干燥未达适当程度时,即连续喷涂施工,致咬起下层涂膜而造成浮皱现象。
▲ 涂料本身溶剂太强,而易引起下层涂膜之肿涨变形。
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处理方式
▲ 在漆膜连续喷涂施工时,需等底层涂膜干燥至适当程度后,才可再进行喷涂。
▲ 溶剂选用改为溶解力较弱类型搭配使用,才不致于产生此现象。垂流(RUNS or SAGS)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原因 ▲ 涂料及稀释剂干燥速率过低。
▲ 啧涂涂膜太厚,或厚度不均匀。
▲ 稀释剂使用过量造成秒数偏低,形成刚施工附上之涂膜流动性过大。
喷枪空气压力不足或与被涂物间之喷涂距离过近。
▲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处理方式 ▲ 调整稀释剂之挥发速度。
▲ 避免因特殊因素或喷涂手控制不良,造成局部喷涂涂膜太厚。▲ 以标准之施工手法及规定进行规律一致之喷涂作业。
砂纸痕(SAND-SCRATCH SWELLING)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原因 ▲ 研磨工程之材料,未按「先粗后细」之顺序逐次换用。
▲ 重涂施工时,选用稀释剂之挥发速度过于缓慢。
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处理方式 ▲ 粗磨工程完毕后,必须以细砂纸均匀修饰被研磨部位。
▲ 重涂施工时,改选用适当挥发速度之稀释剂。油点(CRATERS)油点(CRATERS)–原因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被涂装件之表面未完全清洁以前或前处理工程结果不良时,即径行施以喷涂作业(例如防锈油脂类、压延油脂类、硅质脱膜剂、蜡质、指纹、脏粒、异物、不规则或不完整前处理皮膜等仍残留于素材表面)。
﹡来自外界环境之污染(如压缩空气管线含水或含油、喷房内之正负压控制不当、空气出风口污染、部品输送带润滑油污染、部品吊挂架之污染、喷漆房内凝结水汽、烤炉内污染、烤炉内热流方向之控制不良等)。
油点(CRATERS)–处理方式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
﹡确认被涂对象之清洁程度,及前处理工程满足规格之要求(若油脂残留素材时间过久,或含特殊重油脂、硅类物质等,必须加强表面处理清洁工程之程度)。
﹡避免待啧涂对象于施工之准备、运输、及传送过程中,受到环境及人为之再次污染。﹡定时、适切、全面性清洁施工设备和整理作业环境。﹡部份油点问题可藉抗油点剂之添加予以克服解决。粒点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原因
▲ 啧涂太干,银粉易站立。
▲ 涂料本身配方不当或溶解错误。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处理方式
▲ 溶剂快、慢搭配要得宜。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银粉浸泡是否完全。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防尘剂选择是否恰当。
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原因 ▲ 硬化比不足。
▲ 烘烤时间不足。
▲ 烘烤温度不足。
▲ 配方树脂本身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处理方式 ▲ 硬化比调配符合。
▲ 烘烤之时间及温度符合作业条件。
▲ 改变配方树脂之硬度。
磨痕浮现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原因 ▲ 涂料本身硬度不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不足。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处理方式 ▲ 加促干剂,使涂膜硬化时间加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符合作业条件。
第四篇:差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差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海头镇胡村小学
白学笃
摘要:差生是教学过程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业需要提升,他们的人格需要尊重,他们的地位需要改变,广大教师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剖析他们存在的原因,为改变他们的处境做努力。关键词:差生、教师、学生、课程 正文:
一般来讲,所谓的差生是指学业成绩不达标、自控能力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同学。这一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对象,对他们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他们学业和身心的发展,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能够正确解决差生所产生一系列问题,差生产生的原因自然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内容。
教学活动是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课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存在三个基本元素:教师、学生和课程。由此,本文从这三个基本元素中追问差生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因素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修养、情感、态度、教学与管理方法对学生成绩等产生直接影响。面对一个班集体,教师总会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征、外观乃至姓名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类,从中标定出“好”与“差”,进而建立起有别的师生关系。譬如,在班级里我们通常通过座次可以分辨出几类学生:坐在教室最前边靠近讲台的同学一般来讲成绩差、自控能力差,但是教师觉得他们还是可以通过约束、管制等手段拉近与好学生的距离的同学;坐在最后边靠角落的、尤其是与其他同学隔离开坐的同学一般是被老师看作无药可救的同学,老师已经对他们失去了耐心懒得管的同学。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时,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内容分配、过程延续以及互动关系建构上都明显“因人而异”。总体上讲,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成绩好的、干部学生以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交往,且对待他们的情感态度更多的是鼓励、支持、表扬、给予充分表达时间。而那些考试成绩靠后者往往被教师冷眼看作“差生”,他们要么因回答问题不熟练而被教师一棍子打死,要么很少被提问或者偶尔提问一次又沉默不语,抑或即便答对了也招来同学怪异目光或惊奇尖叫。总之,在分化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有别的师生关系,“差生”常常是教师随意斥责和宣泄的出气筒,是与错误相联系的符号,是教师表扬先进贬抑落后的道具和树立“善恶是非”标准的另一面,是“好生”课间饭后的谈资与笑料。
二、学生因素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基因、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环境不同,儿童的兴趣、爱好及专长自然多种多样,他们理解与解释世界的方式、存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传统的认知论和教学论以知识作为惟一标尺来丈量由人的教育活动,把达不到标高的视作“差生”。结果,生命个体本真意义上的多样性被置换、量化成制度、分数的等级差异性。
除此之外,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拿苏南和苏北来说,经济的巨大悬殊使得地方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去甚远。我带一年级数学时曾问过一个女生为什么上课睡觉,她告诉我昨天晚上帮助妈妈织网织的很晚。这只是一个个例,也是苏北农村小学的普遍现象。试问这样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差生的产生?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允许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小学可以暂不开设外语课,这是很好的“照顾”也是最大的不公与歧视,它必将埋下“差生”的种子。
三、课程因素说
课程分化是现代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同一性质教育同一阶段的课程系统中不同课程的地位高低不同,从而分化为所谓“主科课程”与“副科课程”。在小学中主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副科有品生、体育、音乐、美术、校本、劳技、信息等等。课程的分化固然是好事,是课程发展的必然,体现出素质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可是这对于一些地方来说是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器材、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得这些愿望在一些地方成了天方夜谈,这是客观原因,其实也是次要的因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学年结束,最终对教师的考评和对学生、家长的回报仍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的考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高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的艺体生都是各个班级的差生,感觉自己考学无望再学艺体,有哪个是出于对艺体的热爱?所有的这些都是课程分化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滞后所导致,因而课程的分化加剧了差生的产生。此外,一些优势地区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而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对法定课程进行重组或增减科目或重编教材,从而增强其课程优势。由于职业技能和职业文化有别,教师在传授法定课程时都会程度不同地对其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自己的课程观。无论是课程改革实验带来的课程分化,还是教师重构课程出现的分化,都将导致学生所受到的课程出现分化,优劣等差在所难免,“差生”由此产生。
以上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层面剖析了“差生”产生的原因。其实,寻根究底,这一切都是社会制度的产物。理解与正视这一事实,反躬自问的或许不是当代教育该给学生什么,应该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子,而是学校如何保护人,如何唤醒、保护人生而具有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对社会而言,健康的学生正在生长和发育,社会总体走向繁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学生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第五篇:当前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什么叫腐败?
腐败是违法与犯罪的总称,是渎职与谋私的结合,是作为与不作为的双向,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行为的集合。严重的腐败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发生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
什么是预防职务犯罪?
它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及其他犯罪进行事前防范的活动。反腐是惩治于既然,倡廉是防患于未然。预防重于打击,打击促进预防。加强廉政建设,重在提高免疫力自控力,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加强勤政建设,重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预防失职渎职犯罪。
尽管如此,我国当前腐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一个权威国际组织去年 11 月 17 日发表 2009 年全球“贪污观感指数”,有关指数是根据各地商人与分析师对各地公共部门贪污程度作出评价,以满分 10 分代表最清廉,零分最贪污。在全球 180 个国家和地区中,结果新西兰以 9.4 分的廉洁度排第一位,丹麦以 9.3 分排第 2 位,新加坡以 9.2 分与瑞典并列第 3 位,香港以 8.2 分与卢森堡并列第 12 位,中国内地 3.6 分排第 79 位。最贪污的国家是索马里,以 1.1 分排第 180 位,阿富汗和缅甸则分别以 1.3 分和 1.4 分排倒数第 2 和倒数第 3。可见我国内地贪污腐败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是腐败年年反,贪官年年新,就像割韭菜,没有断其根。可见一手硬一手软,也不是最好的反腐办法。只打不防,防不胜防。只防不打,腐败猖狂。又打又防,腐败下降。
我国目前的腐败问题是一个什么状况?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讲过,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国
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009 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 32439 件 41531 人,件数比上年减少 3.3? 人数增加 0.9?突出查办大案要案,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 18191 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 3175 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 2670 人,其中厅局级 204 人、省部级 8 人。立案查处的省部级干部比 2008 年翻了一番。中纪委查办的省部级干部有 17 起,创历史新高。结合办案和预防调查,笔者认为当前腐败现象严重具 有以下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政治上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经济上照搬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文化上破旧立新,批孔子,基本上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央到地方高度统一,整齐划一。特别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权力太大、太多,并且又缺少监督和制约,还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和质疑。这是产生
腐败的根本原因。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说过,公共权力有两个自然属性,一个是它的腐蚀性,一个是它的扩张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败。为什么美国、英国官员的腐败,远远没有我国现在严重和广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县委书记、市长、省长在任几年,一旦东窗事发查出来,动不动就是贪污受贿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甚至还有过亿元的。这不能不说体制性的障碍的确存在,助长了腐败的产生。
二、制度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本来就是一道防火墙。从广义上将都叫制度,是机关单位设置的办事规则,用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能有效地制权、管物
用人,肯定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但是在制度建设中有几个问题没解决好。一是不习惯制度。由于我国几千年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形成人治而非法治的文化传统,老百姓总是寄希望于明君而不是崇尚法治。封建残余始终未能绝迹,认为制度束缚了人的手脚,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管得太死,束缚手脚。作为领导,总是好专制而不好民主,作为群众,总是信访而不信法。二是不相信制度。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相信人的柔性作用,不相信制度的刚性作用。一说建章立制,认为是搞文字游戏,敷衍上级,应付检查,美其名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能叫尿憋死?往往是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迎合上级检查,领导赞扬,让人参观、让人模仿,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行使职权时,千方百计绕过制度,以特事特办寻找违规理由,以协调关系为由降低标准,以获取自身利益滥用职权。常常是以服从大局、照顾关系、领导干预、自身利益为由越过红线,践踏规章,不按制度办事,为腐败盛行、权力寻租打开方便之门。一些贪欲过大的人借此机会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案
件频频发生。三是不制定好制度。邓小平讲过,好的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坏的制度无法保证好人做好事,反而使好人变坏。要建立科学严密完善管用的好制度。现在有的人认为设置了好制度是自我设限,减少、架空和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办事无油水,吃喝无开支,出行不方便,没有实权下级不买账。现在机关组织考察学习外地、外单位多,这是好事,可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怀。但往往是好的东西学不来,不好的东西学得快。许多人去过深圳,都说深圳接待招待自由随意,不劝酒不逼酒,不拼酒不酗酒,而内地人就是学不回来,喝酒搞得人很不舒服。有的地方纪委只好下文件规范招待饮酒。参观学习津津乐道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最终领导感兴趣的大多是有利于提高自己权利和待遇的条款和做法,对义务和责任学的少,对管下级治群众卡目标的学得快。对员工提高待遇方面的不采纳,对目标责任很感兴趣。某市有一个局近年就规定,副局长每年拨招待费 3 万元、正局长拨 10 万元,实际情况是正常的、正规的招待局里承担了,操作的结果是领导将几万元名正言顺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有的局对这学得很快。现在建章立制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部门权力法制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部门利益最大化”,利用制度打擦边球,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私利。某市委系统有一个部门,一把手是市委常委兼任,常务掌门人是副职,为了规避市纪委关于一把手不得分管财经的规定,他就钻空子说自己是副职,不是一把手,而将本单位的财政大权揽到自己手中。四是不落实制度。几乎每一起责任事故的发生,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发
生,都与制度不落实有关,制度不执行、不落实,成为发生腐败的重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保障性的困扰。
三、监督疲软缺乏,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监督就是制约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现在对腐败的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一般单位都有三条监督线,单位系统直接监督,行业协会专门监督,纪委监察上级监督,少数单位还有检察机关预防监督。这些监督实质的问题是权力监督还是权利监督。而权力监督大于权利监督。为什么党员联名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虎头蛇尾,大事化小,压而不查,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现在监督有个弱区,我说它是弱区就是
权力机关介入少,很谨慎,受限制,有条件。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和地方党政一把手(像县、市、省),不是说当地同级的纪委、检察院想查就查,举报必查,而是有层级规定和职级规定。但是还有一句话,监督是弱区但不是盲区,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管、没有人查,而是要由上级纪委和上级检察院查,要备案,要审批,要研究,要权衡。因此,在监督方面,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难以发现;同级监督太软,不敢碰硬;群众监督太难,不知底细的问题。所以,职务越高,级别越高,层次越高,背景越深,查处越难,阻力越大,干扰越多,处理越难。这就是机制性束缚,影响了反腐败的深入和力度。
四、社会环境影响,是产生腐败的客观原因。这个环境有三个层次,一是家庭环境,二是单位环境,三是社会环境。从家庭环境看,贪官背后不是有一个贪老婆,就是有一个贪情人。从单位环
境看,领导和一把手想贪污就拉下属入伙,案件要么不爆发,一查就是一窝子、一大串。或者是集体腐败,班子烂掉,全军覆灭。从社会环境看,现在办什么事都讲究潜规则,给回扣,托人情,找关系。潜规则越来越深,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盛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喝玩乐不管事,溜须拍马会来事,官大心贪干坏事,人被双规要出事,兢兢业业干好事,干干净净才没事。当官的提拔干部明码标价,卖官鬻爵。有审批权的,吃拿卡要,有拍板权的索要回扣,求升办事的行贿送礼,打通关节,买通领导。现在安排进人,考公务员,选调生当干部,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笔试通过了,面试一定要找人,要花钱,否则就要莫名其妙地被淘汰。有人总结了两句话,不找关系肯定不行,找了关系不一定行。其实,我们生活在基层和底下的老百姓,每天散步聊天都听到别人在谈论这些事。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的确为腐败盛行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就像我们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谁也不能放弃呼吸一样,否则就要死亡。现在很多人就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检查各项指标,也没有毛病,就是感到不舒服,没有劲。一个人办事要行贿是个人品质问题,一部分人办事要行贿是领导问题,一群人办事要行贿那就是制度有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就会感染许多政治腐败的怪病。这就是地域性空间被污染了,要治理好需要花漫长的时间和精力。
五、文化糟粕熏染,是产生腐败的历史原因。著名学者王亚南说过,“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贪污史”。历代封建君王有一种观念,君不畏臣贪,而畏臣不忠,追求富贵合一,贵至富随。清王朝 268 年中,一、二品高官因为贪污被判刑的 157 人,其中死刑 68 人,最
有名的是和珅,贪污受贿一亿几千万两银子。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没有错,的确如此。但留下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管理社会和执政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以及传统的、有效的、成熟的政治文明体系。传统封建文化负面影响,官本位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几乎每个人从小都被灌输读书——当官——发财的人生三部曲,现在相当多的人获取了文化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容忍,是默认和熟视职务犯罪的文化原因,这就是习惯性容忍。现在我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叫做高唱正气歌,突出主旋律,实行大合唱,兼容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中,这只是官方价值观,每个人心中还有大众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党要求我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希望公务员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但不可否认,不是每个公务员都有这么高的境界和觉悟。如果我们要问,你在为谁工作?相当多的人想的是执政为单位,执政为自己,是保饭碗,挣工资,干点事,不出事,旱涝保收,养家糊口,找个单位过一生。抱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这种人要么改变自己,提升层次,要么自甘落伍,走向反面。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列宁和斯大林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只不过 74 年就红旗飘落。东欧骤变、苏联解体,那么多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到哪里去了?可见历史文化传统对每个人是有着潜在的巨大的文化影响力的。在信息化公开透明的今天,舆论可以倡导但不能压制,否则适得其反。有的群体事件就是例子。
六、人的贪欲放纵,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人的贪欲在起作用,客观原因是制度缺失和监督不力。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带有共性的原因是:人性的弱点、管理的漏洞、监督的缺失、打击的疲软。如果从微观上看,从犯罪学研究,职务犯罪有其自身的生成机理。就像一个人得流感,有传染源、传播媒介、传播途径、生命活体及个人免疫力低下等各种原因综合形成。职务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原因、犯罪目标、犯罪机会这四个要素是形成职务犯罪最基本的因素,缺一不可。犯罪主体是形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公务员或工作人员),犯罪动因是形成职务犯罪的心理条件(贪欲),犯罪目标是职务犯罪的选择对象(公共资源),犯罪机会是职务犯罪的外在条件(管理漏洞和没有监督制约)。正是由于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因素的互动和联动,才得以生成职务犯罪。我们都知道,老百姓不会发生职务犯罪,因为他没有职权、资源、机会,一个都没有掌握。机关的档案管理员和办公室写材料的文员,为什么不能发生贪污受贿,因为他没有掌握资源和机会。为什么说财会人员和行政审批人员容易发生职务犯罪,因为他有职有权,有机会,有资源,小人物只要有贪欲就能做成大案件。为什么领导干部容易搞腐败呢,因为它具备职务犯罪
61的四个基本要素。在一个集体腐败的班子中,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形成职务犯罪呢?往往是同一班子成员中既有贪官又有清官。如我们在反贪侦查办案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节,有的副职或者说是胆小的,或者说是廉洁的都可以,有的收到贿赂后立即退还给行贿人,有的打进了纪委的廉政帐户上,有的交到了单位的财务部门或纪检组。说明有的人放纵贪欲,走向犯罪深渊,有的人节制或抑制贪欲,用廉政赢得自己当官的最大安全。这里有一个自律问题,就是对自己严还是不严。当然,人的贪欲克制要靠修养和境界,要靠把握和坚守,要靠敬畏和有德。圣人孔子说过:“食色性也”。好财好色是人的本性和天性。孔子见南子还成为千古之谜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人贪吃贪喝贪睡,长得胖一身病。有的人贪名贪利
贪功,找关系活得累。有的人贪玩贪混贪赌,不敬业不学习。有的人贪财贪色贪生,专事坑蒙拐骗勾当。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贪财贪色贪权,就会鱼肉百姓,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害单位、害家庭、害子女。这就是人的劣根性膨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