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预算超收管理探讨
我国预算超收管理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预算超收收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我国预算超收现状,提出在预算超收管理的全阶段,即编制、执行和决算与监督阶段加强预算管理,针对这些方面,在技术、制度、法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预算超收;预算超收编制;预算超收监督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日趋深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超支日益严重。截至20世纪末,我国的预算超收收入已经突破600亿,巨额的财政超收收入如何管理、如何从源头控制我国的预算超收情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预算超收现状
(一)日益扩大的超收规模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财政超收规模日益增大。从总量上观察,近10年,伴随着我国预算收入的增长,我国预算超收收入从2002年的888.8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4020.10亿元,绝对值增长了13131.29亿元。为了更好地衡量我国每年预算收入的超收情况,我们使用超收率这一指标,超收率=(决算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收入*100%,这一指标能够衡量我国每年决算收入相比预算收入的偏离情况,相对比率越高,偏差值越大。如下表所示,我国的预算收入的超收率在2007年达到顶峰,为16.43%。这一数字表明,我国在2007年预算收入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低估了全年的收入,如果按照年初的预算来分配财政资金,当年预算会产生大额冗余,从而影响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从宏观角度,预算资金是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是政府资源再分配的资金池,而超收收入由于一开始并未被纳入政府资金计划,很容易形成管理与使用上的“停滞感”,没有发挥预算资金应有的经济职能。其所占GDP比重越大,表明政府可能未能有效行使职能的可能性越高,即资源再分配对宏观经济正面影响越低。通过超收收入与GDP的比率我们能够观察到每年政府使用超收收入的情况,这一比率与超收率比率趋势是一致的。2011年这一比率达到巅峰,为2.97%,这意味着当年我国未纳入规划的预算资金占全年GDP的2.97%,未能事先规划的资金收入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如此之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预算超收收入规模之大及管理的必要性。
(二)我国超收预算管理现状
对于我国财政超收收入的管理,2006年《监督法》中规定各级人大及常委会需要重点审查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2007年是监督法开始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大了对超收收入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2008年,中央进一步改革了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办法,提出对于年度预算的超收收入,除必要支出以外,原则上不再追加具体支出,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使用。此规定能够规范各级政府超收收入的审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由于这一稳定调节基金被纳入预算管理,需接受人大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缓解了超收收入监督不足的现状。然而,我国政府对超收收入的管理仍然仅仅局限在事中、事后管理,并没有从预算的全阶段对超收收入进行管理。
二、我国预算超收管理的全阶段管理
预算超收的全阶段管理是指对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直到最后的预算完成及监督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一)预算编制阶段对我国预算超收收入的管理
预算编制阶段对我国预算超收入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精确地预算编制准确预测我国预算收入,从而将我国未纳入资金规划的预算超收收入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管理我国预算编制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即编制预算收入的技术方法的合理性与预算编制所依赖的信息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预算收入的预测方法包括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等。我国采用的是基数法的收入预测方式,同时参照经济增长率及下年度税收计划。这一方法最重要的参数即经济增长率。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财政收入增长也较快,这时编制的预算收入总金额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实际增长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影响因素的参数不确定。其中,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周期的实际变动直接影响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又受某些超常规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影响,如2007年股市大热带来的印花税的超额增长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关联度产生的冲击性。现阶段,我国需改善编制预算技术,尽可能地明确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从技术上加强预算收入编制的准确度。
另外,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也会受到年度税收计划的影响。税收的重要目的就是保证国家财政职能所需的资金能够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及时上报可能发生的财政赤字,以为下一年度的税收征收计划提供借鉴。而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不列赤字”,于是地方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即使实际计算的结果是收人小于支出,也必须通过技术处理将预算平衡。这样直接影响了我国预算编制信息基础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我国对超收收入管理存在漏洞,各个地方政府对于超收收入有自由裁量权,因此会倾向于压低收入预算,以获取名义上的超收资金自由支配。尽管我国政府建立了中央预算稳定调节资金,但是仅仅是将一部分结余超收资金划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超收收入处于“自由状态”,这也使地方政府提供预算信息产生了尽力扩大自由裁量权的动机,影响预算信息质量。因此,如何从立法上增强我国预算信息的准确度也需要探索。
(二)预算执行阶段对我国超收收入的管理
预算执行环节对于预算超收的影响主要是税收征管环节。和预算收入预测不准确产生的超收收入部分对比,征收环节的超收收入动机更为主观。首先,我国税收机关长期处于压力型的政绩评价体系中,下级税务部门为提高业绩,普遍追求超额完成税收计划。甚至有些地区会制定超收奖励规定,这样县、市、省甚至全国层面,超收规模就不断被放大。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率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的税收征收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政府不断增长的超收收入提供了行政基础。实际上,预算超收收入如果来自于合法征收环节,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是将预测环节的不准确性转化为实际的不准确,即合理征收了未被预测到的超收收入。但是在当前环境下,由于政府存在超收动机,不合理的税收征收使得本来就膨胀的超收收入更具扩散性,同时也会损伤经济主体的纳税积极性,最终损伤国民经济。
(三)决算及事后监督阶段对超收收入的管理
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现阶段超收预算管理体系仍集中在这一阶段。人大对于预算的监管当然需要包括对预算收入的监管,但事实上,由于预算超收只能在决算阶段反映,预算超收已经产生,下一年的预算又不包括上年的超收金额,人大的监管职能停留在事后阶段。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只是充当了超收资金预算资金池的作用,真正对于每一笔预算超收收入的信息的披露与监督并未建立。
三、建议
关于我国预算超收收入的全阶段管理建议,本文主要是从技术、制度与法律三个角度分析。
(一)完善技术方法,加强预算收入的预测准确性
预算编制过程中涉及大量复杂的技术方法,包括指标、模型等,需要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来提高预测的精确度。首先应对现阶段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调整 使得GDP增长预期和税收计划更贴近现实水平。同时,考虑各种变量的冲击,如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纳人超常规因素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同时,对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这类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变量,我们需要系统性地研究其相关性,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系统,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我国预算收入。
(二)提高预算信息准确度,建立合理的税收计划
首先,要加强制度管理,使地方政府提供准确的预算信息,将可能的赤字准确反映。此外,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其在提供预算信息时低估收入的动机。这就需要上级或中央政府加强制度改革,建立自身对于预算尤其是超收预算的追踪与监督机制,在事中与事后不间断进行控制,最终保障每一年预算基础信息的准确度。
其次,要改变现有的政绩考核体制,适当弱化“增收”的考核比重,可增加每年的征收实际情况与年初预算匹配度的考核。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征收工作对于税收机关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预算与税收征收的联系,强调税收机关征收税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三)加强立法监督,改善预算超收收入法制管理现状
预算管理的最高层级是法律规范,对于当前我国预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本文讨论的执行中的超收超支现象最后都应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探讨。例如,《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不列赤字的规定是预算收人客观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硬性约束是否应该适当修改了。此外,目前我国预算的法律层级还较低,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加剧了超收超支的形成。为此,应该提升立法层级,建立完善的收人预测法律机制;应该加强人大对于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力度,包括落实监督法,完善对超收的事前和事后监督等措施。
对预算超收收入的管理并不是以消除预算收入为目的,而应减少没有纳入资金计划的收入,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预算超收收入的存在,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规模,而是超收收入的来源是否合理、超收收入的使用是否合规、超收收入的信息披露是否完整准确及是否存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监督机制。通过对预算超收收入全阶段的管理,希望政府能够提高现阶段对预算超收收入的管理水平,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郭晓琼.俄罗斯联邦稳定基金的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01).[2]徐涛,侯一麟.预算稳定基金:应对经济衰退的工具[J].国际经济评论,2009(03).[3]刘笑萍.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财政预算的应急储备机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1).[4]高培勇.“逼出来”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N].中国税务报,2007-04-03.[5]刘爽,孔庆仪.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J].中外企业家,2007(06).[6]王蕴.财政超收条件下的预算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08).[7]马蔡深.中国政府预算超收资金的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J].财贸经济,2009(04).[8]孙玉栋,吴哲方.我国预算执行中超收超支的形成机制及治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04).[9]高培勇.关注预决算偏离度[J].涉外税务,2008(01).(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情况分析
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的情况分析
赵春梅
(邯郸市中心血站,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全面预算管理已被企业广泛应用,并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才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认识和应用。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环境
二十世纪初,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飞跃发展,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而逐渐形成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全面预算管理已发展成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因此,是否采用预算管理及其实施效果如何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加上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与国家惯例接轨及我国加入WTO,全面预算管理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最高管理者所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和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提高经营质量。这是管理者在我国经济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预算管理的实际运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但还存在一些误区。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侧重生产,甚至出现在编制预算时销售部门都不参与,这样的预算很难在实践中有较强的执行力。其次把全面预算简单地理解为财务预算,其实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能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科研开发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是财务部门所能左右和确定的。我们常常讲“观念决定行动”,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观念来认识和对待企业预算,这是企业制订预算并推行预算管理制度的最基本制约因素。
1、预算编制方法不到位,预算程序不合理
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在西方国家全面预算管理根据预算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预算编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等方法。我国多数企业均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地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作相应的加减;以为预算期,预算后期经济活动情况的预算和实际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对那些生产型企业和面临市场环境变动剧烈的企业,不确定性的事项太多,其可能会因与实际相差太远而失去其作为控制和考核业绩依据的意义。(2)在预算编制程序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因缺乏民主性,容易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利润虚假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缺乏下级参与的预算往往容易脱离生产的实际,造成预算的准确性差。
2、预算执行力度不强
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置换的倾向,即责任部门将预算目标取代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领导往往只注意如何使本部门的预算得以完成,而忽略了公
司总目标的实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预算指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缺乏更直接、更明确的联系,使各责任部门无法看到自身行为对企业目标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过多的遵循预算要求,而忽略了企业的总体目标。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发挥作用,甚至有的企业不设置预算组织机构,缺少预算管理委员会,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
3、缺乏有效的预算考核激励制度
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实际经营业绩)的考核和评价。,期末的预算考评和激励不到位使相关部门和员工对执行预算积极性不够高。据实际调查,很多的企业考核的对象仅是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几乎没有涉及。很多大中型企业职工奖金与预算执行好坏没有明显联系,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执行的奖励不够明确及约束不严,没有把预算当成行动目标考核的依据,必然导致预算管理没有效果。
三、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分析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所以,我们应当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也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做出改善企业管理的决策。
2、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预算的作用有:(1)明确企业预算期内经营活动的目标;(2)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3)控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4)评价实际工作业绩。我们认为预算除确实具有这些作用外,编制预算、实施预算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即通过预算管理全过程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顺利地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是否准确、可靠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预算不仅要全面,而且也要可靠。
采用概率预算提高预算值的准确性。在编制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如业务量、价格和成本等,有的时候可以准确地预计其数值,有的时候难以确定其数值。在后一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客观条件,对有关变量作一些近似的估计,估计它们可能变动的范围,分析它们在该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然后对各变量进行调整,计算期望值,编制预算。
为了使整个预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般在企业内部专设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实施、控制、协调和指导。它通常由企业领导、供产销和财务等部门主管人员以及总会计师或财分总监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订和颁布有关预算制度的全盘政策,审查和协调各部门的预算申报工作、处理有关方面在编制预算时可能发生的矛盾和争执最后,最后批准预算,下达指标,并随时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处理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让企业内部有关各方一起参与预算决策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法。具体步骤:一个部门的预算案首先由其基层人员提出,然后逐级传递,由部门内的各级主管人员补充、修改或删改,其他与该预算有关的部门也可提出意见,然后将方案交由以财务部门牵头的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预算专责小组来集合整理,再呈交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并由这些高层经理按企业的总体目标分析和裁定,直至最后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为首的企业预算委员会集体决策审批,形成企业预算约束的基础。假如预算方案必须作重大修改,执行过程中也可以按上述基本程序随时上报复审或下传征求意见。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充分参与预算的制订和修改过程,符合行为学家研究的人的行为心理,其结果是让企业内有关各方都知道原预算修改的理由,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也可及时提出。
第三篇: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谢 昕 马国焘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对当前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加强和完善高校的部门预算管理。
[关键词]高校;部门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谢昕,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马国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5-0157—0003
一、高校部门预算的含义
部门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报人大审议通过的、全面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要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把财政保障的重点放在保障政权建设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我国高等学校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因此,我国高校属于部门预算的范畴。
二、我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部门预算工作的认识不清
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认为部门预算管理使高校资金使用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办学自主权。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赋予高校在自主办学中“拟定和执行经费预算方案”的自主权,但这不是说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影响了高校的自主办学。高校部门预算的编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财政部门而编制的,但另一方面,高校编制部门预算更是来自高校内部加强管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预算编制不完整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规定,一般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学校一级作为预算的主体,其收入支出均已纳入预算管理;而学校下面的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
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进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实际上它们的收支在预算外“体外循环”。这不仅使高校预算管理的范围整体受到破坏,而且这种“体外循环”脱离了有效的预算监控。
(三)不能确保实现预算与决算的真正一致
有的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闭门造车,一天时间就可以拍脑袋把学校的预算造出来。造出来的预算支出数据毫无计算依据,是以着重考虑财政部门能在哪些方面接受学校要求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从执行预算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行为导致为了向政府争项目、争资金,什么项目能得到国家项目经费或专项拨款就编什么项目。待项目经费争取到之后,再按学校实际使用的情况重新安排学校的收支预算。一旦上级单位决定对其下拨的专项资金投入项目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学校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一实际运作弊端造成了高校要钱理由与实际用钱内容(项目)脱节,形成了预算与决算内容的不符。
(四)无法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在一般人看来,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向政府财政部门要钱当然也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甚至学校的全部经费在校内如何分配、该如何花,学校另有一套计划,大部分的二级基层单位及行政经费管理部门真正关心的只是学校的分配计划,至于学校预算是如何申报,收入来源,并不关心。于是在测算收入和支出时,只考虑对自己部门有利的一面,测算收入不负责不全面,不考虑影响收入的因素,虚报支出项目盲目扩大资金需求,预算的严肃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五)缺乏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查和评价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二级基层单位及行政经费管理部门包括一些财务人员只重视成本费用支出,不重视成本费用支出的使用效益,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成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致使有些单位内部各自为政,造成资产重置、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以致出现有的部门要了钱却花不出去的情况,而真正需要资金建设的项目得不到或不够钱用,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部门预算改革的影响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财政部门的改革政策及措施,二是高校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
1.政府财力有限。从目前财政资金供求状况看,高校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既是部门预算“一上”项目建议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也是部门预算与高校执行预算“两本”预算的重要原因。
2.预算的事业任务编制滞后。现行“一上”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通常在上一年的7、8月份左右,而一般高校预算的事业任务要在预算的2月份左右才能确定,特别是招生计划、当年新进人员计划等硬性指标,一般在预算的5月份以后才能确定,高校要在上一年的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出能执行的预算还较难。
3.从事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力量不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许多高校目前只配备一人或临时指定人员负责编制,缺少一些基础资料的积累,收支预算只能凭经验,进行估计预算,各类预算经济类科目也只能根据以往的支出水平进行编报。导致部门预算收支预算不完整,预算难以执行。
四、加强和完善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需要与可能存在矛盾,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安排收入要实事求是,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安排支出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和“少花钱,多办事”,从全局出发,按照“急重轻缓”的顺序,做到该增的增、该保的保、该减的减、该压的压。有一些事情从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看确实迫切需要,但从整体看不需要或可从缓,就应不办或缓办。有一些事情从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看不急需,但从整体或长远观点看,是十分需要的,就应积极去办。
2.坚持收入预算积极稳妥的原则。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务必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所谓“积极”,就是要对高校的各项收入进行较为充分的预计,力求全面、完整,既要将收入打足,也不能打埋伏。所谓“稳妥”,就是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依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组织收入。在测算学校预算外收入时,应遵守“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求校内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足额地申报各项创收收入,不得存在隐瞒、截流、拖欠等问题,严禁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体现学校统一计划和预算完整性的要求。同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合理制定创收分成比例,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坚持支出预算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集中财力,重点保障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项目支出;按照各项开支“急重轻缓”的顺序,分清主次先后,在学校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项目支出。同时,还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增收与节支并重,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控制支出,特别是加强对行政性支出项目的控制(如会议费、交通费、电话费、差旅费、接待费等),努力确保学校财务收支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主要举措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新的预算理念。高等学校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拨款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部分高等学校还存在着“先用后算”、“跑部钱进”、“用钱主要靠上级拨款”等现象。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借实施部门预算的东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彻底改变以往的做法和传统思想,正确树立预算管理是高校全面、综合管理的思想,树立起“先算后用、算好再用”、“突出重点、讲究效益”、“依法理财”等新的预算理念。
2.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搞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当务之急是在高校确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或系科室在预算管理中的责权利。其次,实施部门预算后,高校原有的有关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各高校要抓住机遇,对原有的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等作相应的修改;要明确部门预算收支范围、重大项目的支出和对外投资决策等方面的权限、责任;特别要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明确谁管理、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
3.高校工作计划要与部门预算编报时间相衔接。《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收支计划。”通常,学校的工作计划在年底拟定、下年初发至各部门执行。现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间提前了,学校的工作计划的制定相应地也应提前,以确保学校上报的部门预算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目标任务的需要。
第四篇:预算管理
1、预算管理作为公司必要管理,需要进行培训
2、预算帐与凭证一般要对应,形成电子帐务
3、预算一般与实际开销不超过5%
4、预算主体人员为主管级以上,少数部门员工亦需要做预算:采购、行政、会务等,一般
情况为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做预算
5、预算为26号开始,财务部发电子样板表(以后可不发),由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预算表填
写6、28号汇总,交公司总裁审批,并交公司董事长审核后签字,方可实施7、31号前,可以召开预算管理会议,时间为2小时,参加人员为:董事长、总经理、各部
部长、相关人员、财务人员,会议期间针对突发性开支与有争议开支进行决策,然后批准8、31号前可以召开预算审计会议,时间为2小时以内,公司把过去一个月所有开支列单进
行检查
9、预算批准后,签字可以为总经理,也可以为行政总经理
10、日常预算外的项目预算要单独审核
11、预算外费用走上一级流程
第五篇: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格局在不断变化,竞争在不断加剧。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预算;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前言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其内部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就应该尽快分析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症结所在,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历程
1.传统的预算管理初始应用阶段。说起预算管理的起源最初是来自于13世纪的英国政府,在此之后预算管理开始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财政支出中得到了运用。在上世纪,美国将预算管理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中,预算管理主要是用来制定企业的计划、对企业进行协调和控制。
2.预算管理新理论迅速发展阶段。继1980年到现在,全球的经济状况已经越来越和以往不同,古老的、以往使用的预算管理方式的大环境已经开始变化了。相伴随公司的预算控制不可替代、不能动摇的位置也被质疑,因此,大家逐渐把目光聚集在战略管理上。一种叫做“超级预算”的新型的预算管理方式被国外教授所提出。在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创造了作业成本制度,并将这种新制度和平衡计分卡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预算管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的有效用。但是现阶段,平衡计分卡和作业预算的配合还是被大众广为选择的。
三、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预算管理的产生源自于市场经济,它的推行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格局的不断改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此时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引进全面的预算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的应用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大部分企业还在固守着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预算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通过数据来看只有很少的企业在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这表明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由于,管理人并没有把战略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导致众多企业将利润、管理费用和销售成本当做预算编制时的重要步骤,仅有极个别企业在实行预算编制时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3.过于重视预算目标,而忽略了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企业实行预算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战略和经营绩效相联系,而将这两者相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企业中经常出现目标互换的情况,忽略了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会使战略目标无法实现,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在预算的具体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企业以历史数据指标和过去的经营活动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的情况,增减一定的数额,便形成了本期新的预算,他们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简单。这使得在企业面对较大经济环境变化时,若仍以过去的数据为当期预算的制定基础,它的准确性将会大大下降,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符合当前经济条件的预算指标。
四、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建立起正确的意识,重视预算管理,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领导者,应从企业治理以及管理创新的高度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应改变预算由专门的财务人员编制的传统观念,将企业预算管理纳入到企业全体成员的职责中,建立按各级责任层次划分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完善和优化自身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状况来制定出更为合适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与制度,并根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来确定预算的具体流程,努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向着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让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过程中发挥出较大的推动作用。
3.完善企业预算执行中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具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要让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做到落实地位,就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预算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与奖惩机制,要强化监督与激励制度的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之,合理地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不过预算管理不存在唯一的正确方式,企业应在充分了解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出真正能够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祥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23):37-38.[2]钟全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J].财经界,2010,(2):161.[3]谢国忠.浅谈对企业预算管理困境的几点认识[J].财经界(学术),2010,(16):156-158.作者简介:何杨(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2级MPACC,现就职于俊思(北京)商业有限公司财务部,财务主任;何秋艳(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生产科长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