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共5篇]

时间:2019-05-15 01: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一篇: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

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

摘要:兰州市虽是非自治省区的首府城市,然而其民族的状况及相关的宗教问题却因历史等诸多因素而复杂多样。当前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城市内各民族历史和 现状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法制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兰州/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场所/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对策研究

一、兰州市的少数民族宗教概况与城市规划

(一)兰州市的少数民族及其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概况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 查统计,当年兰州市人口中有37个少数民族成分,共约93500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6%。兰州市少数民族的人口普遍较少,超过700人的少数民族只 有7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共有约76000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1.6%。其它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比例依次为:满族 7.7%,藏族3%,东乡族2%,蒙古族1.5%,土族1.2%,维吾尔族0.8%(注:本文所引用的人口和宗教活动场所数字除注明出处外,均来源于政协兰州市委1998年编印的《兰州市手册》。)

兰州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在兰州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天主教和基督教则是鸦片战争后从国外传入并发展起来的。兰州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和维吾尔族群众,而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仰者则主要是汉族群众。截止1997年底,兰州市五种宗教信仰者 约有178000人,其中佛教约57000人(皈依12000人),道教约20000人(皈依5200人),伊斯兰教约80000人,天主教约4500 人,基督教约16500人(已受洗礼8000人)。与此同时,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达219处,其中佛教28处,道教33处,伊斯兰教103处(清真寺81座,拱北22处),天主教4处,基督教51处。与建国前相比,近年来的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场所呈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这一方 面与信教群众的人口自然增长有关,同时也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无关系。事实上,兰州市现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多数是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恢复重建或新建起来的。

(二)兰州市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区及宗教活动场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兰州市的少数民族除回族较为集中聚居在一些街道或乡镇外,其他大多散处市区与汉族杂居。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人的街道或乡镇共有33个,其中城关区 16个,七里河区7个,西固区3个,安宁区、红古区和永登县各2个,榆中县1个;另有3个少数民族村,即:城关区皋兰山回民村、红古区虎头崖回民村和榆中县朱家沟回民村。从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布点来看,截止1997年12月底,分布在城关区 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共有42300人,宗教活动场所58处; 分布在其他7个县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和宗教活动场所分别为:七里河区19500人、48处,红古区10100人、23处,永登县8100人、18处,西固区 6200人,20处,安宁区3700人、11处,榆中县3300人、37处,皋兰县不足百人、4处。1998年初,城关区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又被批准增加3处,永登县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增加1处。佛教除安宁区没有外,其他县区均有;道教除永登县和皋兰县没有外,其他县区都有分布;兰州市唯一没有清真寺分布的县区是皋兰县;天主教仅 分布在城关区、西固区和榆中县;没有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只有永登县。由于兰州市各县区信仰各种宗教的少数民族分布不均,因而有的县区缺乏某种宗教场所是难免的。兰州市少数民族的主要居民区及宗教活动场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可分聚居民族和散居民族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回族是个典型的“围寺而居”的聚居少数民族。兰州市回族居住区与宗教活动区“二位一体”分布格局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兰州市城市的发展历程。回族“围 寺而居”的聚居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明天祖朱元璋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武祖(正德年间)都比较尊重回族,并为回族敕建清真寺,开始了 兰州回族“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形成了绣河沿(原称臭河沿)、桥门巷、海家滩和陈官营等几个回族居住区,这可从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兰州臭河沿清真寺得到证 实。清朝统治者对回族施行“毋令聚居,毋近汉人,毋居城市”的禁令,回族的迁移和选择居住地均受到严格的限制。兰州回族只好在城外居住地建寺。清康熙二十 五年(1687年)马国继等八家捐款修建西关寺(在今临夏路西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回族刘姓发起修建桥门清真寺(今西关什字北侧)。乾隆中期 修建了南滩寺(今酒泉路)。此外,据清代举人马士焘《南关重建义学记》所载,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立养正义学时,南关已建有清真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甘肃孝廉卢政续稿中说,兰州时有26座清真寺,但当时回绅为掩人耳目仅列6座,“一在城内西南隅,一在西关小教场,一在东关,一在西关,一在拱兰门内,一在通济门内”(注:(清)光绪十年重修《皋兰县 志》。)由于清朝统治阶级不让回族聚居市内和靠近汉人,他们只好散居城外。光绪年间除上述6座之外,“其余均在四乡。民国以后,又有骚泥泉、金城关、庙滩、草厂诸处”(注:《皋兰县新志》。)。尽管回民当时被迁出城外,但他们“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随着 新教的逐渐传入,小寺新寺陆续出现。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发生大灾荒,加之后来日军侵华,外地回族因逃荒逃捐或避战乱而迁兰者渐多。他们为宗教生活而 修建的小型简便的清真寺也逐年增加,由俗称的十八坊寺发展到30多处,即广武门、石成沟沿、西坪、毕家、举院后、河滩、庙滩、沙沟、金鸡岭、东哨门、台 子、耿家庄、上砖瓦窖、下砖瓦窖、河南、皋兰山、桃树坪、刘家拱北和徐家湾拱北等。但因战乱影响等原因,解放前夕兰州市的坊寺数目时有变动,其中14个坊 寺则较稳定,它们是:西关寺、新关寺、桥门寺、绣河沿寺、平番坊寺、骚泥泉寺、畅家巷寺、兰州坊寺、举院背后寺、庙滩子寺、苦鹿湾寺、宝家寺、苏家台寺(注:参见王立中:《解放前兰州清真寺述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张德麒:《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9期,第244页。)。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市区内的回民主要聚居在南稍门、东关、西关、桥门街、黄河北、骚泥泉和小西湖一带。这些回民居住区均有清真寺,他们基本上还是保留着“围寺而居”的传统居住格局。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兰州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在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下,一大批工厂企业迁来兰州的同时,也迁来了一些回族职工及其家属。1958年兰州市回族人口(不包括永登、榆中等地)达2.5万人左右。后来随着兰州建置的变更和行政区 划的扩大,到1964年时,兰州市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白银六区,回族人口达到4.1万人。“文革”期间,兰州辖区虽然扩大到三县六区,但由于部分回民被“遣送”下乡,到1976年底时全市回族人口不足5万人。后来由于平反冤假错案和恢复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一批回族群众返回兰州,加上回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兰州市的回族人口有所增加。1982年增至6.2万人,1990年为7.6万余人,1994年抽查概算为 9 万余人,加上外地来兰经商及暂住人口,目前兰州市的回族人口估计有13万人左右。兰州市回族人口的增多必然会要求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但由于他们特有的宗 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围寺而居”历史传统的影响,回族社区的居住用地和宗教用地规模将成为兰州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根据我们对信教群众、寺管会及民族宗教事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及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经兰州市政府部门批准开放的103 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用地规模和建筑设 施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对宗教生活的需求(注:我们曾于1998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分别实地考察了兰州市南关、绣河沿、西关、桥门、和平台、兰 州坊及西湖等清真寺,并与各寺信教群众、寺管会、城关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及兰州市人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或访谈。他们普遍认为,兰州市 现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上满足了信徒群众对宗教生活的需求。)。另据初步调查,有的新居民区如张苏滩、金港城等地已有不少回族信教群众居住,但当地或附近尚无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设施,这些信教群众今后可能会要求建立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这在今后的兰州市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对于散居的少数民族而言,兰州市藏、蒙、土等族散居地所在的县区或附近县区基本上都有信教群众所需的相应的宗教活动场所。有的县区虽然没有或缺少某种宗教 活动场所,但随着城市公交设施的不断改善,信教群众亦可以较为便利地到近邻县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一般不会给他们的宗教生活带来太大的 影响。也就是说,兰州市散居少数民族的居住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不像“围寺而居”的回族那样要求紧密相连,因而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活动场所对城市 规划中的影响不大。随着兰州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国家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优 惠政策的影响,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时,兰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将会达到15万人左右。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虽呈趋长势头,但信教群众是否亦会相应地 增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除主麻日外,每个清真寺每天礼拜的人数多在三、四十人至七、八十人之间,一般都不超过百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参加,年轻人除满喇学 员外很少看到,甚至没有。当然,目前一些信教群众只在家中做礼拜或不做礼拜但仍遵循某些世俗化的生活习俗,这又另当别论并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另据我 们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实地调查及与有关人士的访谈,他们大多认为现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据 此,我们认为,兰州市现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及其用地规模在目前甚至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仍与信教群众的人口规模相适应,未来的兰州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在此基础 上考虑兰州市少数民族的居住用地和宗教用地规模。

二、兰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

(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活动场所的用地问题

兰州城的建造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资 料记载,兰州始建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时称金城。此后虽历经沧桑,但直到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正式建置兰州总管府时始有“兰州” 之名。当时的兰州府城在今皋兰山以北偏西山下,宋太宗元丰四年(1081年)在随府城旧址的基础上重修兰州城。并在元丰六年时展筑北城。扩至黄河南岸边。兰州较 有规模的建城是在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时“指挥同治王得,增筑城墙”,东西长一里二百八十步(五尺为一步),南北长一里八十二步,周长六里二百 步(分别约1900米,636.7米和4000 米),并建有4个城门:东为“承恩”,西为“永宁”,南为“崇武”,北为“广源”。清代乾隆,光绪时期又进一步扩建兰州城。至此,兰州城轮廓才基本固定下 来。民国时期,为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关当局对兰州城区继续进行改造。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兰州成为抗战大后方,为建设和开发大西北,于1941年7月1日建市,对兰州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除扩建城区街道和沿街房屋建筑处,兰州市政府工务局还规划了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公园公共场区和住宅区在内的兰州市建设区域(注: 参见余贤杰:《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甘肃日报》1998年30日第七版。)在历代改造或扩建兰州城区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如佛教 的嘛呢寺(建于1399年)、浚源寺(建于1312年)、卧佛寺(建于1313年)、玉佛寺(建于1847年)和道教的白云观(建于1834年)及伊斯兰 教的绣河沿清真寺和桥门清真寺等的用地与规模虽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或修缮。

建国以来,兰州市的清真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由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兰州市的清真寺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兰州市民委 编印的《民族宗教资料汇编》提供的资料,1958年兰州市的清真寺稳定在34座、拱北14座的基础上,但问题在于,国家建委1954年12月批准的兰州市 1954—1974年总体规划中没有对包括这些清真寺在内的宗教活动场所的用地与规模作出相应的反映。1959年经过民主改革,兰州市仅保留4座清真寺,其它的清真寺改作他用。1962 年调整政策时兰州市经过批准开放的清真寺恢复到14座。“文革”期间,兰州市除个别县区保留有移作他用的清真寺外,其余的清真寺基本上被拆除,原来没有规 定的宗教用地性质自然因之改变。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党和国家恢复落实正确的宗教政策后,兰州市一批各具特色的清真寺陆续建成。这些清真寺仍按方便信 教群众宗教生活的传统,大部分建在穆斯林聚居区。在城关区34座清真寺中,除朝阳村清真寺、伏龙坪清真寺、闵家桥清真寺、皋兰山清真寺和南滩清真寺和东岗 镇清真寺为新建外,其余均为重建。七里河区25座清真寺均为1985—1997年间新建。红古区14座清真寺为1980—1986年间新建。安宁区的安宁 清真寺和沙井驿清真寺分别建于1991年和1995年。西固区的西固清真寺建于1996年,榆中县的14座清真寺中,原有8座,1987—1996年间新 建6座。永登县12座清真寺中,重建、新建各占一半。清真寺的重建,根据恢复落实宗教政策的有关精神是在原址进行。但由于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清真 寺多被移作他用或拆除,原有的宗教用地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兰州市1954—1974年总体规划和1978年制定的总体规划中均未反映宗教活 动场所的用地性质与规模,无论是新建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复建的宗教活动场所,由于其用地性质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权的“合法性”。

(二)一些宗教活动场所的违法违章建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宗教活动场所没有产权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其用地性质合法与否之外,恐怕与一些宗教活动场所的违法违章建设不无关系。

如何确定宗教活动场所的用地性质是否合法?由于兰州市1954年和1977年制定的总体规划中均未反映宗教用地的内容,因此,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以历史事 实为根据、以国务院1980年颁布的第188 号文件关于退还宗教团体房屋产权的有关规定进行裁定。符合该文件规定和历史事实者,当可视为合法。

除用地合法性外,宗教活动场所的建造还必须符合城市建设的有关法律法 规。199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应该遵守《城市规划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兰州市政府1996年 颁布施行的《兰州市宗教活动场管理办法》对此亦有规定。但兰州市的一些宗教活动场所在其建造或修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违法建设的现象。有的以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和民族宗教事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建造修缮为由,在建筑施工等手续不完备或不具备的条件下擅自修建;有的甚至在建设用地不合法的情况下仍自行建造。这些违 法的建设行为,对其产权的合法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需要加强管理和给予纠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篇:甘肃省兰州市商标发展现状调查

兰 州 市 商 标 发 展 现 状 调 查

——商标流失惨重 保护迫在眉睫

近年来,市场竞争已跨越产品竞争阶段而逐步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商标犹如企业的“身份证”,已成为各个企业必争的无形资产。随着地方品牌的日益发展强大,兰州拥有了“黄河”、“奇正”、“佛慈”、“读者”、“兰州百合”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商标。然而这并不能掩饰兰州市注册商标数量较少、增长缓慢的现状。由于兰州不少企业商标保护观念不强,缺乏品牌战略化发展眼光,使商标的附加值未得到充分挖掘;更有经营者对自有注册商标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重视,而导致已拥有的注册商标悄然流失,兰州商标注册及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注册商标大量流失

兰州是甘肃省会,号称西北工业重镇,拥有建材、化工、机械制造以及服装、食品、烟草、日用品等较为完善的轻重工业体系,但是在兰州,拥有品牌号召力的企业商标却少得可怜。为了培养商标意识,加强商标战略研究及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加强了商标管理、商标保护、商标使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据兰州市工商局调查统计,2006年,兰州市真正注册的商标有3700件,与2005年的注册商标数达6000多件相比,仅为五成多。有2300多件商标查无下落,部分知名商标流失、闲置多年。比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马兰拉面”,虽然于1993年在兰州起步,但自2000年以后,兰州就很难觅到“马兰拉面”的踪影,曾经的“兰州马兰拉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仅剩一个空壳。

近年来,兰州注册商标大量流失的情形并没有改观。截止2008年8月底兰州市共有各类企业达47074户,但商标与企业总数的比例为1:9.72,即近十家企业才有一件注册商标。从商标的质量来看,拥有全省著名商标43件,占辖区商标总量比例的1.89%;有全国驰名商标3件,占商标总量的0.06%;另有全国名牌产品一件——兰炼飞天。商标注册量较高的类别都为一般性产品(服务),高端产品(服务)商标注册量较小,国有、集体企业商标注册量下滑,自然人商标注册量猛增,商标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昔日强势品牌销声匿迹

20年前,曾经以“称心如意,长风电器”而闻名全国的“长风”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目前其“长风”商标已经闲置多年,企业依靠贴牌加工外地知名商标的家用电器产品维持,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曾辉煌一时的兰州黄河造漆厂的“黄河”商标和兰州中良西服有限公司的“中良”商标等多件知名商标因在企业破产、改制过程中不被管理者重视,没有及时续展,造成商标流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河”、“中良”商标是兰州叫得响的本土品牌,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市场也有很大的知名度。然而两企业在破产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忽视了商标的品牌价值,没有及时续展。

调查发现,除部分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或者部分企业移师外地主动放弃兰州市场,致使众多商标自然流失外,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甚至视依靠多年培育起来的商标为“鸡肋”。有的是商标在有效期限内,但商标持有人无法查找;有的是因为城市改造和城市拆建,原有的地址已不存在;有的是商标持有人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有的是商标到期,未及时续办相关手续,导致商标保护失效或者在此期间被外地企业抢注。兰州企业界的商标意识还很淡薄。有些企业对商标重使用、轻管理,重宣传、轻保

护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何摆脱商标流失危机

目前,造成兰州市商标数量少、已有商标流失、驰名商标匮乏、著名商标含金量不高的原因,关键在企业和工商部门。

首先,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企业经营者没有将商标纳入企业的全面管理机制中,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管理不善,只注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尤其是在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只看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产生了大量闲置商标,不少商标未能按期办理续展注册或直接放弃,造成失效,使得一些省内知名品牌纷纷凋零。其次,是缺乏品牌意识。有半数以上的著名商标企业没有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和商标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利用商标品牌,发展商标品牌。企业对品牌的内涵、品牌的建设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对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同时,由于国家商标注册制度改革后,各级工商局、商标协会基本不掌握辖区商标的注册、续展、变更、许可、闲置、失效、国外商标注册使用等信息,工商部门、商标协会监管、服务不到位,无法告知企业相关信息致使商标失效;监管人员对商标知识缺乏,对辖区企业所涉及的商标注册、使用、管理、维权等指导服务不到位致使商标失效;部分企业内部商标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缺少专职商标管理人员,对商标战略缺乏认识致使商标失效流失。针对当前商标不断流失的难题,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大企业商标的保护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从2005年起,根据省人大和省政府的立法计划,省工商局着手进行了《甘肃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的起草工作。同年,甘肃省相关部门修改通过《甘肃省著名商标保护条例(修改稿)》,明显加大了保护力度,拓宽了保护范围。此外,兰州市商标协会也专门成立了商标维权中心,其目的是帮助商标持有人增强商标意识,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打击商标侵权和假冒商标行为,维护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司法援助、司法救济和对有关违法行为进行举证。

陈 玮***

第三篇:农村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情况 —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改革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

社科0918

内容提要: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1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31年来,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改革发展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正文:

一.采访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我调查采访了山东烟台部分农民,下面是其中一位农民的访谈实录。

问:这位大伯,您好,我想请问您几个关于现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吗? 答:呵呵,可以的。

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有多少呢?您觉得改革给您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答: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十二分的满意,党的政策好啊,为人民办实事,农民对党真的是没的挑剔,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到变化,我们都深有感触啊!这30年,中国的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草房

变楼房,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轿车,电脑也开始普及了。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总共200户人家,现如今就进了20多辆轿车、面包车,20多台电脑,这速度真的„„过去想都不敢想。

问:您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几年前相比,变化大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非常之大。短短几年,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实行医疗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打击基层腐败,实行最低生活补助,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问:您认为在您身边,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呢?您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备,希望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吧!呵呵。

从大伯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关于农村改革的一些成效,可以看出改革的确深入人心,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以及深入研究,我对改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

二.发展历程

2009年是农村改革31周年,31年前,由安徽小岗村冒险点燃的星星之火,经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递,终于形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回顾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增产,到1984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针对“买难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为标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的今天

近几年,农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它可以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农民无不对党的政策拍手叫好。通过采访调查和有关农业政策,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农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的举措。

1.取消农业税

政府全面取消财政收入400多亿的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种一亩地的小麦大致可以得到100多元的补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历朝历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还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农民一直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是对农民的解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内需,得到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2.实行医疗改革

在农村实行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它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时,出示医疗合作证便可以获得大约35%的费用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免65%,不同的乡镇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比例的报销。

3.提供生活保障

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或是老人给予最低生活补助;70岁以上的无妻无子老人可以集中到政府开办的敬老院,其衣食住行全部由政府出资,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安享晚年;对农村现在仍存在的一些年代久远,破旧的危房,政府出资,来帮助农民修建那些房子,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4.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微波炉、空调、电磁炉这九类产品可以享受13%的政府补贴。家电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实现惠农强农,;其二:拉动消费,带动生产。

5.鼓励节能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能实现废物利用,沼气池通过一些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需要,从而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的这一举措。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具体意见是:对东部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对中部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对东北、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对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特殊项目,国家补助可适当提高。

6.打击腐败,扩大基层民主

过去党内腐败无人管,官员以各种名义搜刮钱财,并将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像蝗虫一样侵蚀人民,不为农民办实事。对村内的事,农民也没多大发言权。而现如今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村内贪污腐败现象少了,政府给农民的补助不经过书记等之手,直接下达老百姓,税收也少了,书记等不能以各种名义搜取民脂民膏了。另外成立村委会,负责除了党政之外的村中大小事务,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中的村委会成员。

四.改革无穷期

山东农村改革到虽然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农业效益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加大。由此可见,山东依然面临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山东农村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第二,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第三,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第四,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五,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第六,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第七,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新农村的全面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的必要性。解决13亿中国人中的9亿农村人各方面问题,是棘手的,但也是必要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网站

人民网:http:///2008/

山东农业信息网:http:///art/

中国办公楼网:http:///jigoulunshi/

第四篇:现状和问题

总之,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人的快速增长,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滕建华,李淳丽.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22-23.问题:

1、资本(特别是土地资本)规模太小,企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科技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要低的多,在机械化、自动化方面远远不如美、法等国,在利用新科技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方面远远不如以色列和日本,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比西方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

5、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比较单调,功能不强,特别是农民自组织发育缓慢。

陈玉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3:73-77.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效:

1、是组织机构迅猛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7万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58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82个、省级龙头企业4000多个),比2002年增加2371个,增长107%。

2、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是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是联结机制逐步完善。5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5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00多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近6000万户),比上年增长3.2%,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1100多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6、是国际竞争水平凸显。

邹志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J].发展研究,2007,(3):60-63.

第五篇: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供销社大部分属于危困型和保本微利型的被动局面。经历20多年的改革,供销合作社名为实行责任制,实际上变成了挂供销社招牌的“个体户”。

就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现状造就了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诚信、优质难见,退货、索赔无门,广大农村成了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最严重的地方。同时,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农民收入增幅与农村物价增幅反差较大。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实现。

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虽然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的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往往出现只重视技术推广,忽视农资经营的状况。

另外,由于过去受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的影响,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除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外,在农业生产资料供销领域各自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现阶段,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渠道。

问题: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

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我国农产品物流网络缺口很大,许多地方的农副产品由于运不出去而只能眼睁睁的烂在地里。由于产品生产地的相对集聚和近距离贩运,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压低,千万农民仍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怪圈里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严重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格外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在安全性、新鲜度等诸多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产、销地的相对分散,再加上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对农产品物流来说,各方面的要求就更高。对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将农产品配送给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把农业加工企业加工的食品向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配送,以及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向农民配送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这一切几乎还都是空白。

机遇:农与非农皆有可为

农村物流市场主要可分为农业领域的物流配送和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农业领域物流配送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及农产品的配送。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指农村日用品及工业品的配送。

要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就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模式,实现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实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实施实时监控要求,按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即在农业产前向农业生产者统一供应优质种子、苗木,农药、化肥,农资、技术,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为实施实时监控,农村物流企业可以与农业生产者签订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全程给予技术支持,并以保护价格回收符合品质要求的农产品的合同。有了可预测的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农村物流企业才可以为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配送其产品。

由于以保护价的形式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产品,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户的购买力必然提升,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必然增加,农村物流业才可反向农村配送日用品和工业品。

横向联合,与原农业供销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为占领农村物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支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具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熟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技术措施,能够按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能够为农村物流企业占领农村市场提供强大的组织和技术支撑。这样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既不必为销售而忧心,又可以得到可预期的收益,必将为他们所乐意接受。受利益驱动的作用,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将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农村物流业配送物流的成本和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将因此而降低。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纷纷谋求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消费。因此,以消费需求为龙头,构建供应链,全面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和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第一步便是先用农村有机食品占领城市市场。

农村物流要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则必须向城市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其消费需求的食物性消费品。可行的策略是直接将消费需求的生产任务交由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来完成,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向城市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完全能满足其消费需求。

向城市居民配送农村的绿色、安全卫生、健康食物性消费品,是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前题。这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进行认同。可行的方式是:向城市居民做出承诺,凡由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其品质均达到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标准,如果未达到此标准,则由农村物流企业予以理赔。

发展会员制,给成为会员的消费者予以价格上的优惠,保证食物性消费品的需求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针对城市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向城市居民消费者配送各种营养套餐,从而缩短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的运输、储藏期,减少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特别是易腐败变质食物性消费品的损失,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农村物流业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配送市场打下基础。(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下载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州市宗教发展现状和问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和宗教问题[精选合集]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

    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

    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开展宗教工作新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党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

    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王作安 前言 非常高兴有机会向云南的同志汇报一下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现在我们这个研讨班主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跟宗教工作有着......

    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叶立生(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从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总量......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问......

    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共5篇)

    一、概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播电视产业是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广播电视业集......

    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

    兰州市公交服务现状探析

    兰州市公交服务现状探析 摘 要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交通工具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工具和私人交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