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1: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

第一篇: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

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

一、原因分析

1、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当。

2、皮肤消毒问题。

皮肤消毒不严格,皮肤携带的微生物是引起静脉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源。如皮肤消毒不彻底,在输液时因穿刺破坏了皮肤屏障作用,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感染。常规消毒法的缺点

穿刺置管时操作人员的手不可避免地触及粘贴膜覆盖范围内的针柄和部分皮肤,破坏消毒效果。

3、穿刺时机不当,皮肤消毒液剂如不干就行穿刺,消毒液可随穿刺进入批内和血管,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诱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4、同一留置针穿刺,首次穿刺失败,同一留针反复使用,极易将病原菌带入穿刺点的皮肤乃至血管引起静脉炎。

5、封管方法不当,造成留置针堵塞,对血管造成刺激或损伤。

二、干预措施

1、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

2、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手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皮肤面积要超过敷料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

严格消毒,使用络合碘和酒精时一定要待干后再行穿刺置针,置管采购后,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待干后覆盖贴膜。

④首次穿刺失败后的留置针不能再使用。穿刺后套管脱出的部分不要再送入血管。高渗液体输注时,应另开一条静脉通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高渗液体的连续输注,加强观察。

院感科

2016年9月29日

第二篇: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抽选我院ICU静脉留置针150例患者,按护理方法差异分为2组,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方法中结合预防静脉炎发生相关护理措施,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人数以及原因。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种原因可导致ICU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生静脉炎,针对诱发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可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关键词】ICU;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即是将柔软的套管针固定于患者静脉内,此方法操作简便,可有效减轻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套管留置时间较长,可减轻患者因多次换管产生的痛苦。现在临床ICU已经普遍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适用于患者接受输液治疗或提供营养[1]。可由于临床技术操作差异以及置管期间护理不及时,也会出现相应问题,静脉炎即是其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引发ICU护理纠纷主要因素之

一。本文通过观察ICU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对静脉炎的影响,对原因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法抽选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U患者,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年龄18~86岁,平均(43.4±2.4)岁,静脉针留置时间为6~12天。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每平方米(24.7±5.6)kg,文化程度不一,以抽签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留置时间、输液量等各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以ICU内静脉留置针基础护理方案为主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针对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可能因素,结合多方面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穿刺前护理 留置静脉针穿刺进行前,先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患者视为静脉炎高发者,强化相关护理。仔细检查穿刺器具是否正常,是否发生粘连。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使其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血管难寻者,可由经验护师指导,并由专业性强、经验足的护理人员护理,以提高穿刺率。②穿刺过程护理 严格控制穿刺过程速度,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确保穿刺整个过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前保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以免消毒液等沿着针眼进入静脉,引发静脉炎。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使用前先稀释并注意配药及用药规则,以免发生过敏反应。③穿刺后护理 应按时检查穿刺部位是否固定牢固,保证敷料处干燥,平衡套管内压力,减少血液回流量,避免发生套管内血液凝固。通过饮食等调节,适当增强抵抗力,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按时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钠生理盐水对套管进行正压冲洗,避免冲洗力度过大,造成导管移位。

1.3 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标准[2],观察静脉炎程度:Ⅰ度:以自感疼痛为主,红肿不明显,静脉未见条索或结节。Ⅱ度:以自感疼痛为主,并见红线出现,与静脉走向相同,未见条索或结节。Ⅲ度:疼痛之外,出现条索或结节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检验(%)和t检测(±s),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个组别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75 75

-Ⅰ度 Ⅱ度 Ⅲ度 0(0)3(4)<0.05 总发生率 6(8)15(20)<0.05 24(5.33)2(2.67)7(9.33)5(6.67)<0.05 <0.05 P值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新技术,优点较多,其留置时间较长,不必反复进行穿刺,是患者合理用药和营养供给的重要保障,成为ICU内主要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减轻ICU内临床护理工作量,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但由于工作人员穿刺技术差异,穿刺部位、患者体质不同以及所选套管针型号差异等多种原因[3],可影响置管时间和置管质量,可出现多种常见问题,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加重患者治疗痛苦。

经临床总结ICU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在于:①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能严格掌握穿刺速度及角度,损伤血管。②可因穿刺过程中,行管速度较慢,导管因摩擦发生扭曲而受阻,液体流通不畅或者外溢,损伤皮肤。③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摩擦损伤可导致静脉炎;置管期间,因注射药物刺激性强弱程度不同,可刺激血管壁,发生静脉炎[4]。此外,ICU内患者免疫力差,营养供给不足,体质虚弱,也是静脉炎发生的常见原因。针对以上因素,加强护理质量,整个操作过程动作应熟练并谨慎,注意进针、退针芯时的速度,用力均匀适度。日常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维持病室卫生环境,经常消毒,并且将室温调制适当水平,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抚平其情绪,加强患者免疫力,均可预防静脉炎发生[5-6]。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再次证实,总结ICU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加强护理措施,是预防静脉炎、降低患者痛苦的重要环节,对患者治疗起到关键性辅助作用,意义显著,值得其他病室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小铃,李国蓉.ICU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和预防[J].求医问药,2011,9(12):350.[2] 宋瑰琦,乔晓斐,郭摇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

报,2008,15(2):11.[3] 曹艳冰,李柳英,戴红霞,等.手术病人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5(3):63.[4]沈娟,丁建生,邢爱平,等.不同方法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5):567.[5] 何春渝,周海英.前导后冲法静脉输注加温20%甘露醇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2):33.

[6] 丁红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医药,2010,14(11):1367.

第三篇: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1

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秦文华

上犹县人民医院

赣州市

341200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 ,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一代产品 ,以其操作简单、方便、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低了护理负荷量,也减少了医疗成本。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本文就此探讨其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健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防治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 ,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小、疗效快等优势 ,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手段对静脉输液的不断渗透 ,这一基础护理操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减轻了病人因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抢救成功率 ,而日益受到病人和临床护士的信赖。尽管应用留置针已将静脉炎的发生率由 17.9 %降为16.2 % ,但静脉炎作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仍困扰着临床护理工作者 ,增加了病人痛苦与住院支出 ,严重的可引发护患纠纷。现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实践及参考相关文献 ,对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1 临床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42例 ,输入液体中均含有高浓度溶液及其它常用药物。置管所有材料全部采用 V IALON材料制成的型号 22GA静脉留置套管针及 3M透明敷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71例 ,实验组男 35例 ,女 36例 , 38~68岁 ,平均40.2岁;对照组男39例 ,女32例 , 30~71岁 ,平均40.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管情况及输入液体量和性质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选择弹性好并且粗直的血管 ,避免选择受伤、感染、瘢痕、硬化、关节部位的血管 ,优先选择上肢静脉。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 ,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 努力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用敷贴固定。输液过程中 ,抬高输液的上肢 ,并且保持输液的上肢处于功能位(将输液侧肢体的手部平放于胸部 ,上臂与前臂呈 90°自然放置 ,或将手臂适当抬高放于身体一侧)。对照组:输液完毕采用 100ml生理盐水内加 12500U肝素钠 ,推注 2~5ml正压封管。实验组 :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0ml左右 ,冲洗血管;输液完毕先静脉滴注 20ml左右生理盐水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然后采用肝素钠盐水缓慢正压封管 ,封管间隔时间为 8h。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例数及所发生静脉炎的分级。1.3 护理方法

1.3.1确保静脉留置针的质量与规格适宜

穿刺前应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如有破损或过期禁止使用。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应选用细、短留置针为宜。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1.3.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静脉留置针可保持静脉的通畅 ,完成持续或间断给药 ,为使在留置期间发挥最大功能 ,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穿刺时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 ,以上肢静脉为主 ,对于血管条件差 ,输液持续 10天 以上以及大手术、重危病人 ,建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中心静脉插管 ,以保证输液、用药、肠外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由于手术需要留置在下肢

静脉 ,输液时可抬高下肢 20 度~30 度 ,以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 ,减轻对静脉壁的刺激 ,且 24 h 更换。

1.3.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且待干后再行穿刺 ,避免消毒剂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 ,造成化学刺激 ,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点周围的红肿硬结。1.3.4提高护士的穿刺熟练程度

穿刺时力求稳、准、熟练 ,争取一次成功 ,固定牢靠 ,减少皮下探测血管次数 ,避免造成血管内、外膜的机械性损伤 ,引起输液液体外渗 ,局部红肿。1.3.5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封管液。目前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肝素钠和生理盐水 ,稀释肝素钠优于生理盐水。输液结束时 ,可用生理盐水 20 mL 冲管 ,将针腔的药液冲净 ,再行封管 ,肝素钠 5 mL ,减少因药物滞留致静脉炎的发生。有人认为 ,封管时应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较推注完再拔针的堵塞发生率时明显降低。因为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封管液推注完再退出针头 ,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套管内 ,导致凝血堵管。另外受重力作用 ,四肢下垂时远端静脉血流缓慢 ,血液滞留甚至倒流 ,也可导致因留置针尖端凝血而堵塞。

1.3..6合理输液

根据药物性质及输液量来调节输液速度。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 ,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若从远端输入时 ,输液速度过慢 ,使药物得到充分稀释 ,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液体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用药顺序上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输化疗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输血浆、全血、3升袋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并且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快速冲管 ,以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保持套管通畅。

1.3.7加强管理 ,控制留置时间

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 ,保证留置针在留置期内不发生静脉炎是留置针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落 ,针眼敷贴每 2 d 更换一次 ,安尔碘消毒。在夏季 ,多汗的病人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及时更换敷料贴。留置时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BD 公司的推荐时间为 3 天~5 天。

有研究表明 ,5天应作为常规留置时间比较合适。2 结果

2.1 静脉炎诊断标准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 ,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 ,甚至阻塞。静脉炎按症状轻重分为 6 级。0 级只是局部不适感 ,无其他异常;1 级静脉周围有硬结 ,可有压痛 ,但无血管痛;2 级不仅局部不适 ,而且穿刺点发红 ,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3 级穿刺点发红 ,并扩延 5 cm 左右;4 级穿刺点局部明显不适 ,输液速度突然减慢 ,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 5 cm 以上;5 级除具有 4 级症状以外 ,还在拔针时 ,针尖可见脓汁 ,临床上一般以 2 级~4 级常见。

比较结果:实验组有15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根据静脉炎的分级,其中一级患者3例,二级患者5例,三级患者4例,四级患者3例,无五级患者。

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一级患者2例,二级患者4例,三级患者3例,四级患者1例,无五级患者。2.2 病因探讨及护理对策

2.2.1 穿刺部位与静脉炎

有关报道指出 ,在肢体远端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高于近端。可能由下肢静脉瓣多 ,远端血液回流缓慢 ,血液在血管内滞留 ,易形成血栓的原因 ,而且有人认为 ,静脉回流缓慢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因此 ,大多数患者留针在远端或下肢的 ,超过 24~72小时后即感到肿胀 ,输液不流畅。一般都要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冲管。

2.2.2 无菌技术与静脉炎

静脉穿刺时 ,消毒剂使用过多 ,又未待干再行穿刺 ,可使消

毒剂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操作时护士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不够标准 ,不彻底 ,不规范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

2.2.3 留置时间与静脉炎

临床观察发现 ,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 ,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规定 ,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 3 天。目前 ,国内没有统一的留置时间标准。依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观察病人有无自主症状 ,周围皮肤清洁 ,没有发生堵管及渗漏 ,就可以继续保留 ,最长的时间可达 10 天。但有报道,套管针留置5 天 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0 ,建议将 5 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2.2.4 穿刺技术与静脉炎

高质量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减少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根本途径之一。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的机械损伤 ,且留置过程中 ,针头在血管腔内来回移动使机械损伤进一步加重;有的穿刺不能一针见血 ,在寻找中也易损伤血管 ,导致血管内皮在修复过程中 ,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 ,并伴随留置时间的延长 ,血栓形成 ,发生静脉炎。

2.2.5 药液性质、液体量与静脉炎

有人观察输入刺激性药液的 71例患者中有 15例发生静脉炎 ,而输入非刺激性药物的71例中仅有 10例发生 ,输入液体量超过 1 500mL的 120例中只有 15例发生静脉炎。由以上可知输入刺激性药液以及高渗性液体 ,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 1 500mL者 ,容易引起静脉炎。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 , 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 ,患者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 ,呈条索状 ,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有些患者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是便于迅速用药、输液、输血 ,快速输液输血超过血流速度 ,使血管的侧压增加 ,而导致机械性损伤。另外大量全血的输入 , 血液有形 成分黏附于管壁 ,使管腔变小 ,同时由于失血失液 ,使血液浓缩 ,静脉血流变慢 ,容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6 输液速度与静脉炎

关于输液速度与输液性静脉炎 ,有人认为“若局部外周静脉出现不良反应可以调慢输液速度”。而有动物实验证明 ,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生在远离输液导管的穿刺处。有研究者使用相关主题词进行检索 ,没有找到延长输液时间可以增加对这些液体稀释作用的研究。因此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2.7 封管方法与静脉炎

封管是将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中 ,防止套管内血细胞凝集块的形成堵塞针头。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过去采用的习惯封管法一旦拔出针头,正压便不存在,夹管前因延长管柔软富有弹性,只要病人活动或操作不当,均有可能产生负压导致回血置换封管液而造成堵管或部分堵管,以致提前拔针。实验证明采用正压封管法,可以减少堵管的发生率。具体方法有:封管时,将针头斜面插入肝素帽内缓慢均匀推注封管液,边推边往外拔针头,防止负压,使留置针内充满稀释液。如封管液注入太快,因负压作用,血液反流,易阻塞套管针,故应缓慢推注。也有学者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橡胶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一下推出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易造成堵管,建议仅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将适量的封管液推注完毕后直接拔针,然后用调节夹夹死。还需注意封管时将肝素帽高于穿刺点,以防负压的形成。

2.2.8 机体免疫力与静脉炎

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力显著降低 ,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也有学者认为 ,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 ,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 ,其机制有待探讨。

2.3防治

2.3.1 75 %乙醇湿敷

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 ,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3.2 中药外敷

①六味醇外敷 :以当归、红花、血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六味中药溶

于乙醇制成六叶醇。0 度~ Ⅰ度静脉炎用其外涂治疗 , Ⅱ度~ Ⅴ度静脉炎用其外敷治疗 ,亦可局部外涂预防静脉炎 ,有效率达 100 %;②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适量加 75 %乙醇或食醋调成糊状 ,热敷肿痛部位 3 min 后将药糊涂敷病变部位 ,绷带包扎 ,并及时滴入 75 %乙醇或食醋 ,保持药物湿度。每昼夜换药 1 次 ,1 周为 1 个疗程。③鲜芦荟汁外敷 :取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敷于静脉炎症部位 ,每日 4 次~6次 ,严重者抬高患肢 ,在外敷芦荟汁同时 ,配以红外线照射 15min ,治愈时间 2天~6天 ,最长6天,平均4天 ,治愈率达 100 %。2.3.3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持续湿敷 ,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 ,使细胞脱水 ,消除局部水肿 ,促进血管充盈 ,减少血管痉挛 ,有利于血液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2.3.4 积极预防感染

对应用留置针者有计划地保护及合理使用静脉 ,积极采用预防护理措施热敷等 ,能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同时 ,减轻病人局部疼痛、血管痉挛、损伤、渗出、水肿等症状。如一旦发生严重的静脉炎 ,除行外敷药物、物理治疗外 ,可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3 讨论

通过对142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调查说明静脉留置针一方面使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也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置管前首先要将目的、意义告诉患者 ,取得信任 ,积极配合。使用期间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 ,包括输液期间将远端肢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 ,以操作方法简单 ,安全方便 ,既可以减少病人痛苦 ,方便病人活动;又减轻了护理工作的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 ,护理同行们进行了多方探索与总结供借鉴。因此了解并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 ,是为病人提供安全静脉输液 ,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 ,实现安全护理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参考文献】: [1 ] 吴惠平, 罗伟香.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7.[2 ] 董淑华 , 王建荣.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3 ,38(9):719.[3 ] 陈明.静脉留置针在 SICU 病人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3(5):5.[4 ] 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1):42.[5 ] 郑春辉 , 王凤 ,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9):700.[6 ]

李小燕 , 刘洋 , 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5):300.[7 ] 吴景梅 ,顾潇 ,高慧彩.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初探 [J ].河北医药 , 2005,27(2): 155244.

第四篇:儿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丁迎春

摘要:目的:探讨留置针操作中的技巧,存在问题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临床病例中留置针并发症种类及发生原因。结果:300例留置针并发症中皮下血肿44例,液体渗漏66例,套管针堵塞54例,静脉炎34例,3M透明胶布过敏60例,套管针脱出42例。结论:在操作使用过程中我们规范操作程序,采取各项护理措施,防范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护理;应用技巧

0 前言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小儿科普遍使用,已得到广大家属的接受及好评。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

[2]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2008年到2010年参与我院300例留置针并发症患儿的治疗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年在我院住院儿科发生留置针并发症300例患儿:1岁以下44例,1~2岁174例;2~8岁82例;皮下血肿44例,液体渗漏66例,套管针堵塞54例,静脉炎34例,3M透明敷贴过敏60例,套管针脱出42例。各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300例均采用头皮静脉及手,足背静脉穿刺输液,留置针保留时间一般3~6天,穿刺成功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

1.2材料与方法:材料:德国贝朗公司BD24G留置针, BD 肝素锁。3M公司6×7cm透明敷贴,4.5×50cm弹力绷带。方法:选择合适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行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后用敷贴覆盖,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如在四肢末端穿刺的加用弹力绷带固定。2 并发症及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会发生液体渗漏、套管针堵塞、静脉炎、3M透明敷贴过敏

[1]及套管脱出等并发证。

2.1 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2.2 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针体,嘱患儿或家属留置针肢体勿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3 套管针堵塞:造成套管针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2.4 静脉炎: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 3M敷贴过敏:3M透明敷贴过敏常见的症状为3M透明敷贴覆盖的皮肤轻微红肿、皮疹,严重者会出现水泡。主要原因有:3M胶布防水不透气;环境气候影响,春夏季节,天气炎热潮湿;与留置时间长短有关,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皮肤白细嫩,出汗等。

2.6 套管针脱出: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由于固定方法不妥,还有小儿天生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用手抓摸留置针部位,容易引起套管针脱出,套管针脱出后针口出血,造成小儿恐惧及家属紧张的心理,有导致感染的可能,针脱出后还要重新穿刺,造成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3 观察与护理

3.1 做好小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小儿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尽量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穿刺置管部位沾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3.3 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保持留置针位置固定牢固,避免患儿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以防脱落。对过敏体质的患儿特别注意,如出现3M敷贴过敏则及时用茂康碘对过敏处皮肤进行消毒,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固定胶布更换成传统医用胶布。同时尽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特别是6至18个月年龄段的患儿,避免患儿用手抓等方式导致套管针脱落,防止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技术日渐完善,其优越性在于: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3]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操作技能并做好观察及护理,提高留置针穿刺留置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2]李盘云.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J].医学信息, 2006,11: 135.[3]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第五篇: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和防治进展

发布者:张珏倩 发布时间:2010-5-19 阅读:338次

张珏倩

摘要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即减轻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本文就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58-4442(2010)05-(0001)-(04)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操作规程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能随遇而安,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方便给药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中及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会导致静脉炎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期间做好预防和对症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静脉炎评价标准按照1990年美国注射护理协会的分级标准[2]。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2.1 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一般留置时间为3~5天,最好不超过一周,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

越高[3]。有报道[4,5],静脉留置时间超过96h后,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增加;越是直径小的静脉,静脉炎发生率越高,留置时间如≥4d静脉炎发生率可达100%;同一血管长时间反复使用,或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静脉壁化学性反应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连续长时间使用同一血管输注药物且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甘露醇、脂肪乳,氨基酸等)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容易损伤血管。

2.2 患者自身原因

血脂、肿瘤患者及年老体弱者,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等,都易发生静脉炎。

2.3 性别因素 宋瑰琦,乔晓斐等,选择静脉留置针患者142例,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对其静脉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女性静脉炎机率是男性的2.430倍,这可能与男性运动比较多、肌肉发达、血管粗、血运好有关。至于,女性激素分泌对血管的影响则有待探讨[7]。

2.4 置管部位 林氏等[8] 对临床20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和上肢腕部头静脉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由于体位因素及局部解剖因素,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及机率均较上肢静脉高。他们认为可能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回流差,使得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易发生静脉炎。张建兰等[9]研究结果显示下肢留置静脉发生静脉炎为3.7%,上肢为2.2%;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感染率高于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因为股静脉位置隐蔽,反复进退穿刺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由于股静脉靠近会阴部,易被大小便污染发生静脉炎。预防性护理措施

3.1 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护士在对病人进行留置针操作期间,全面实施系统的相关健康健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刘瑞华等[10]通过对14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方法(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对照组实行了简单的输液护理。结果两组在预防并发症、患者满

意度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留置针在使用中的并发症,保证了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输液疗法的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2 留置针的选择 老年人血管具有脆性大、弹性差;对机械性以及药物性的刺激敏感的特点,易发生血管静脉炎,也容易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曾霞针等[11]在不影响输液速度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对240例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穿刺输液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因为,细短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漂浮在血管中,达到随遇而安的效果,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并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3 穿刺血管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5],血管的选择应选用那些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血管进行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静脉选择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合理和有计划地保护使用静脉,穿刺时避开不易固定关节、瘢痕、受伤、硬化发炎感染的静脉。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

3.4 加强输入液体的管理 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操作质量控制: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在锯安瓿前后均须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安瓿内药液时,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针方法,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12];尽量一次性使用锐利的小号针头(12号以下),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以减少橡胶微粒混入液体[13]。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以有效滤除输液中各种不溶性物质,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4]。

3.5 正确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 对于使用留置针的病人田春梅等[15]收集静脉留置针205例,在留置时间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液与低渗液、盐水与肝素封管及外周静脉不同部位等,结果显示输入高渗液体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7.27%,而低渗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

6.21%(P<0.05),输入高浓度药液静脉针留置时间明显短于输入一般液体的患者。田春梅等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应每3d更换留置部位1次,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可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6 正确封管 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正压脉冲式封管方法[16]。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 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17]。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3.7 中西医结合预防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渗透肌肤,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实,按揉足三里穴,可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色素,还能提高机体防御力。蔡岚等[18]根据中医理论,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使用艾条自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处进行温灸,每天1~20min,并结合按揉足三里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的静脉炎,从而减轻了病人痛苦;而且艾灸和穴位按摩的方法既简单易行又经济实惠。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4.1 冷敷 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药物局部破坏作用灭活;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降低组织代谢,抑制血管的炎性渗出和出血,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发生[19]。

4.2 超短波理疗法 金静晓,翁紫君等人[20]用220W红外线灯照射38例病人(68例次)的静脉炎症部位,每天2次,每次30min,结果发现治疗7d后,静脉红肿、疼痛(42例次)消失,静脉硬化、发黑者(17例次)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cm。他们认为红外线照射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病人愿意接受,而且经济实惠,临床上可予推广使用。因为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静脉炎经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加,使免疫能力增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4.3 单清水湿热敷 李爱敏等[21]采取局部湿热敷的方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25例,治疗中,当发生静脉炎时立即将小毛巾浸透热水(50~60℃),拧干、抖开、铺平在局部暴露部位,1~2h/次,热敷4次/日,连用2~4天。结果25例静脉炎患者中24例静脉炎症状完全消失,1例Ⅲ级静脉炎患者局部湿热敷的同时,联合静脉滴注抗生素3d,症状消失。无1例因静脉炎拔管。由于热疗对深部组织透热力强,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加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浅表炎症的消散和局限,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且湿热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4 硫酸镁湿热敷

4.4.1 单用硫酸镁包保鲜膜湿敷 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其高渗作用,促使其局部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止痛目的;保鲜膜包绕能始终保持纱布一定的湿度,使硫酸镁达到持续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得到保证。林虹等[22],将74例化疗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用保鲜膜包绕,使硫酸镁纱布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对照组用仅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覆盖患处,不加保险膜进行包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他们认为硫酸镁湿敷加保鲜膜外包绕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硫酸镁溶液有风化性,易出现白色结晶,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应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4.4.2 硫酸镁联合应用湿热敷法 冷飞燕等,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各种化疗药物

静脉炎,实验组30例,应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治疗;对照组36例,应用50%葡萄糖20 ml、25%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 2.5mg混合湿敷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静脉炎的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实验组,3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86 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硫酸镁联合维生素B1应用湿热敷法明显缩短疼痛、肿胀的时间[23];有报道,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镁明显缩短[24]。

4.5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俗称“神灯”)综合应用治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能促使炎症吸收、血栓软化、血管软化、减轻临床症状、加强侧支循环功能。直流电镁离子导入与TDP综合应用,具有互相促进,作用相叠加之效果。韩明等人对82例经专科确诊的表浅静脉炎患者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两种物理因子治疗组)46例为观察组,乙组(一种物理因子治疗组)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试验组选用国产DL-2型直流感应电疗机,采用直流电档,输出粗调为10mA,用硫酸镁直流电导定,电流量为0105~012mA/cm,20min~30min1/日,10次为一疗程。TDP治疗,选用沈阳产CQ-F3型TDP辅射器,功率300W,每次治疗前先预热15min,然后把辅射器垂直于病灶处,距离25cm~40cm,每次治疗以出现热红斑反应为度,每次治疗30分,10次为一疗程。结果显示甲组一疗程后治愈率73.9%,显效率86.9%,平均疗程10天。乙组一疗程后治愈率44.4%,显效率69.4%,平均疗程15天,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观察还表明病程越短,红、肿、痛越明显,效果越显著[25]。

4.6 西医局部外敷治疗

4.6.1 75%乙醇湿敷 经郝建红等人对60例使用套管针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者随机分成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A型套管针、肝素帽、透明敷贴,选择前臂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为穿刺点。湿敷组于开始滴注刺激性药物时采用局部75%酒精纱布湿敷,将75%乙醇纱条沿静脉走向湿敷于注射静脉上,直至输液完毕。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比较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

明用酒精湿敷法可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由于乙醇易挥发,可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从而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26]。

4.6.2 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使用乙醇湿敷可达到扩张局部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更能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冷敷作用,使之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性,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长期外用无蓄积,可反复使用。局部湿敷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导致钠通道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钠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采用混合液,其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可促进对利多卡因的吸收,加强了麻醉作用,收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刘秀红将60例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显示应用2%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无不良反应[27]。

4.6.3 康惠尔透明贴敷料外敷 康惠尔透明贴由弹性粘附性水胶体组成,此贴的外表面为透明聚氨基甲酸乙脂,厚度为25um,能防止微生物的渗透,防止细菌侵入,能渗透水蒸汽,薄且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的移动,粘性好。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抵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液,有消除红肿的作用。同时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能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马丽,黄百发等人[28]将59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50%硫酸镁湿热敷处理,观察组用康惠尔透明贴粘贴于患处进行治疗。比较2组显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显示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比常规湿热敷效果好。可预防和治疗静脉炎,使穿刺部

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迅速缓解.4.7 中医局部外敷治疗

4.7.1 芦荟治疗静脉炎 老年人静脉炎的病人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炎症,虽可使炎症消退但治疗时间长,血管弹性恢复差。郇秀莲,李燕等,对在输液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的老年病人60例,年龄59~7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取鲜芦荟叶洗净,用小刀轻轻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于炎症部位,以消毒木质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每日2次。皮肤破溃者,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芦荟汁直接滴于破溃处,表面覆盖凡土林纱布,不须包扎。Ⅱ组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皮肤破溃者,按常规换药。结果显示使用芦荟汁的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表明新鲜芦荟具有散瘀止痛、抗炎解毒,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作用,其用于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优于硫酸镁[29]

4.7.2 云南白药的应用 云南白药是我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曲焕章研制的中成药,具有止血愈创、祛淤生新、解毒消肿、活血镇痛的作用。张芳,赵燕华将66例静脉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 将适量云南白药粉末先洒在无菌纱布上,将该纱布放于50%酒精内或食醋浸透后,置于静脉炎血管处,并及时喷洒酒精或食醋保持纱布湿润,每日更换1次,直至痊愈;对照组36例,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2组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加50%乙醇治疗输液后静脉炎方法简便、经济、有效[30]。

4.7.3 六味醇外敷 徐玉花等人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请教院内资深专家,全面分析了静脉炎的发病机理,综合药效、经济、制取和使用等诸多因素,从众多中草药中筛选组方,最后以当归、红花、血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6味中草药溶于乙醇制成六味醇外用。将20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和预防两大组,每组再各分为相互对照的2个小组,以观察治疗、预防效果。治疗组中0~Ⅱ度静脉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外擦患者局部,Ⅲ度静脉炎则用4层无菌长条纱布浸透药液外敷炎症处,每次约为30min,间隔3h重复使用。预防组病人于输液结束30min后,用无菌棉签浸取药液在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局部涂擦,每日2~3次。对照组则于输液结束后不采取任何措施。按炎症轻重程度观察病人接受六味醇治疗3日后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情况, 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是否消退, 条索状的硬结是否软化、弹性是否恢复;观察六味醇对静脉炎湿敷后静脉炎的转归情况。结果六味醇对静脉炎的有效率为100%[31]。

4.7.4 芒硝冰片外敷 芒硝外用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外敷后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并有止痛消炎作用。冰片具有清热、止痛、消肿功效,且穿透力强,冷敷后可使局部皮肤发凉,起到止痛止痒作用。用此溶液外敷,可以促进渗出液吸收,达到消肿、止痛、软化血管的作用。刘秀萍等人对59例均为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后出现静脉炎病人,取芒硝200g加冰片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经高压灭菌后取溶液浸透无菌纱布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30min,直至痊愈,总有效率97%[32]。

小结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的确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预防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延长患者血管的使用寿命是长期困扰临床护理人员的突出问题。因此,每个护理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如何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发展,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减轻疼痛,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 2.药晋红,胡牧,张平.静脉留置套管针与静脉炎[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367 3.向云霞,魏月辉,向宝霞.静脉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4 4.高蓉华,赵改婷.静脉留置致静脉炎及血管栓塞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2A):255~256 5.路必琼,刘惠凤,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3;18(2):92~93 6.李西爱,李振香,王厚英.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32 7.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2008

8.林珍平,严赛叶,季冬月.术中上、下肢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85 9.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全科护理杂志,2008 10.刘瑞华,李玉梅.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04)11.曾霞.老年病人选择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现代护理杂志2008;14(4):488 12.杨琴,胡伸武,陈军,等.减轻玻璃微粒对注射治疗影响的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89 13.王爱丽,李守敏.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形态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3):148 14.徐木兰,吴丽芬,张元元.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用于输液安全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 15.田春梅,靳丽华.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9 16.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17.曹忆妹,陈妙娟.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液封管技术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714~715 18.蔡岚.中西医结合预防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杂志2008;6(10):2646 19.刘玉玲,屈晓湘,唐湘玲.上清丸湿敷结合冰敷预防盖诺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05;(1):57~58 20.金静晓,翁紫君,马黎霞,等.药物性静脉炎的红外线照射治疗.现代实用医学,2004;(09)21.李爱敏,陈长英.局部湿热敷治疗静脉炎25例.郑州大学学报,2007.02

22.林虹,贺彩芳,黄学荪,等.两种硫酸镁湿敷方法的比较研究.护理研究,2008;(09)23.冷飞燕,李硕娟,朱培宁.云南白药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炎60例[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68 24.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25.卢宇,韩明,宋美春,等.两种物理因子治疗表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医疗装备,2000;(11)26.郝建红,商临平.75%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 27.刘秀红.利多卡因加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08;(33)28.马丽,黄百发,王素芳,等.康惠尔透明贴治疗静脉炎效果观察.当代护士杂志,2005;(09)29.郇秀莲,李燕,王军红.芦荟治疗老年人静脉炎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6;9(9):82 30.张芳,赵燕华.云南白药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观察.职业于健康杂志,2008;24(21):2352 31.徐玉花,宋秋佳,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32.刘秀萍.芒硝治疗静脉炎59例[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64

下载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感控措施(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