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刑法司法解释
2012年刑法司法解释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已于2012年7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2次会议、2012年9月1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7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9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法释〔2012〕18号)
为依法惩治渎职犯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9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6人以上的;
(二)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
(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造成伤亡达到前款第(一)项规定人数3倍以上的;
(二)造成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
(三)造成前款规定的损失后果,不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致使损失后果持续、扩大或者抢救工作延误的;
(四)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
第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犯罪行为,触犯刑法分则第九章第三百九十八条至第四百一十九条规定的,依照该规定定罪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因不具备徇私舞弊等情形,不符合刑法分则第九章第三百九十八条至第四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但依法构成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犯罪的,以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定罪处罚。
第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并收受贿赂,同时构成受贿罪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以渎职犯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第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行为,放纵他人犯罪或者帮助他人逃避刑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渎职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他人共谋,利用其职务行为帮助他人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同时构成渎职犯罪和共谋实施的其他犯罪共犯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他人共谋,既利用其职务行为帮助他人实施其他犯罪,又以非职务行为与他人共同实施该其他犯罪行为,同时构成渎职犯罪和其他犯罪的共犯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五条 国家机关负责人员违法决定,或者指使、授意、强令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构成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集体研究”形式实施的渎职犯罪,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第九章的规定追究国家机关负有责任的人员的刑事责任。对于具体执行人员,应当在综合认定其行为性质、是否提出反对意见、危害结果大小等情节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应当判处的刑罚。
第六条 以危害结果为条件的渎职犯罪的追诉期限,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有数个危害结果的,从最后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依法或者受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适用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本解释规定的“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
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的,无法实现的债权部分应当认定为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
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司法机关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或者因客观原因减少的经济损失,不予扣减,但可以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第九条 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流入社会,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依照渎职罪的规定从严惩处。
第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年10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1月22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处破坏草原资源犯罪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违反草原法等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草原大量毁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定罪处罚。
第二条 非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在二十亩以上的,或者曾因非法占用草原受过行政处罚,在三年内又非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在十亩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数量较大”。
非法占用草原,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数量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
(一)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木的;
(二)在草原上建窑、建房、修路、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剥取草皮的;
(三)在草原上堆放或者排放废弃物,造成草原的原有植被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的;
(四)违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造成草原沙化或者水土严重流失的;
(五)其他造成草原严重毁坏的情形。
第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草原法等土地管理法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四十亩以上的;
(二)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二十亩以上草原被毁坏的;
(三)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一)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八十亩以上的;
(二)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四十亩以上草原被毁坏的;
(三)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十万元以上,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第四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煽动群众暴力抗拒草原法律、行政法规实施,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条的规定,以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 单位实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行为,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解释规定的定罪量刑标准定罪处罚。
第六条 多次实施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未经处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按照累计的数量、数额定罪处罚。
第七条 本解释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1年10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9次会议、2012年2月27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7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管理秩序,依法惩治证券、期货犯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下列人员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
(一)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人员;
(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八十五条第十二项规定的人员。
第二条 具有下列行为的人员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
(一)利用窃取、骗取、套取、窃听、利诱、刺探或者私下交易等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
(二)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员,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且无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
(三)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联络、接触,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且无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
第三条 本解释第二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要综合以下情形,从时间吻合程度、交易背离程度和利益关联程度等方面予以认定:
(一)开户、销户、激活资金账户或者指定交易(托管)、撤销指定交易(转托管)的时间与该内幕信息形成、变化、公开时间基本一致的;
(二)资金变化与该内幕信息形成、变化、公开时间基本一致的;
(三)买入或者卖出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合约时间与内幕信息的形成、变化和公开时间基本一致的;
(四)买入或者卖出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合约时间与获悉内幕信息的时间基本一致的;
(五)买入或者卖出证券、期货合约行为明显与平时交易习惯不同的;
(六)买入或者卖出证券、期货合约行为,或者集中持有证券、期货合约行为与该证券、期货公开信息反映的基本面明显背离的;
(七)账户交易资金进出与该内幕信息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人员有关联或者利害关系的;
(八)其他交易行为明显异常情形。第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从事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
(一)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上市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购该上市公司股份的;
(二)按照事先订立的书面合同、指令、计划从事相关证券、期货交易的;
(三)依据已被他人披露的信息而交易的;
(四)交易具有其他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
第五条 本解释所称“内幕信息敏感期”是指内幕信息自形成至公开的期间。
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第七十五条规定的“计划”、“方案”以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八十五条第十一项规定的“政策”、“决定”等的形成时间,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的形成之时。
影响内幕信息形成的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人员,其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初始时间,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的形成之时。
第六条 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证券交易成交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三)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四)三次以上的;
(五)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第七条 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证券交易成交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在一百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在七十五万元以上的;
(四)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第八条 二次以上实施内幕交易或者泄露内幕信息行为,未经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理的,应当对相关交易数额依法累计计算。
第九条 同一案件中,成交额、占用保证金额、获利或者避免损失额分别构成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按照处罚较重的数额定罪处罚。
构成共同犯罪的,按照共同犯罪行为人的成交总额、占用保证金总额、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总额定罪处罚,但判处各被告人罚金的总额应掌握在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总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第十条 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通过内幕交易行为所获利益或者避免的损失。内幕信息的泄露人员或者内幕交易的明示、暗示人员未实际从事内幕交易的,其罚金数额按照因泄露而获悉内幕信息人员或者被明示、暗示人员从事内幕交易的违法所得计算。
第十一条 单位实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具有本解释第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按照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1年11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依法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第二条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不应不加分析地认为是不认罪悔罪。
罪犯积极执行财产刑和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可视为有认罪悔罪表现,在减刑、假释时可以从宽掌握;确有执行、履行能力而不执行、不履行的,在减刑、假释时应当从严掌握。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五)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第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六)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突出表现的;
(七)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五条 有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一般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确有悔改表现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一般不超过二年有期徒刑。
第六条 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当间隔一年以上。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规定,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不受上述减刑起始和间隔时间的限制。
有期徒刑的减刑起始时间自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第七条 无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刑。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八条 无期徒刑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起始时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九条 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
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五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
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抗拒改造,尚未构成犯罪的,此后减刑时可以适当从严。
第十条 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被减为无期徒刑的,或者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被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比照未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从严掌握。
第十一条 判处管制、拘役的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满一年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酌情减刑,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第十二条 有期徒刑罪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可以酌减。酌减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第十三条 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
前款规定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减刑,同时应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第十四条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二年内一般不予减刑;新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三年内一般不予减刑。
第十五条 办理假释案件,判断“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除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还应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第十六条 有期徒刑罪犯假释,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应当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十七条 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特殊情况”,是指与国家、社会利益有重要关系的情况。
第十八条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
因前款情形和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被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
第十九条 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当从宽。
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应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假释。
前两款所称未成年罪犯,是指减刑时不满十八周岁的罪犯。
第二十条 老年、身体残疾(不含自伤致残)、患严重疾病罪犯的减刑、假释,应当主要注重悔罪的实际表现。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身体残疾、患严重疾病的罪犯,能够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应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除法律和本解释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形外,可以依法假释。
对身体残疾罪犯和患严重疾病罪犯进行减刑、假释,其残疾、疾病程度应由法定鉴定机构依法作出认定。
第二十一条 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和本规定第九条第二款、第十八条规定的,可以假释。
第二十二条 罪犯减刑后又假释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一年;对一次减去二年有期徒刑后,决定假释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二年。
罪犯减刑后余刑不足二年,决定假释的,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原减刑、假释裁定效力不变;改变原判决、裁定的,应由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再审裁判情况和原减刑、假释情况,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假释裁定。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审查执行机关是否移送下列材料:
(一)减刑或者假释建议书;
(二)终审法院的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制件;
(三)罪犯确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等;
(五)其他根据案件的审理需要移送的材料。
提请假释的,应当附有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
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的检察意见,应当一并移送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
经审查,如果前三款规定的材料齐备的,应当立案;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提请减刑、假释的执行机关补送。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点为罪犯服刑场所的公共区域。有条件的地方,应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罪犯的姓名;
(二)原判认定的罪名和刑期;
(三)罪犯历次减刑情况;
(四)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建议和依据;
(五)公示期限;
(六)意见反馈方式等。
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但下列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一)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提请减刑的;
(二)提请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或者减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规定的;
(三)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或社会关注度高的;
(四)公示期间收到投诉意见的;
(五)人民检察院有异议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有开庭审理必要的。
第二十七条 在人民法院作出减刑、假释裁定前,执行机关书面提请撤回减刑、假释建议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十八条 减刑、假释的裁定,应当在裁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送达有关执行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
第二十九条 人民法院发现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减刑、假释裁定确有错误,应当依法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
法释[2012]7号
(2012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2次会议通过)
颁布日期:20120515 实施日期:20120601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已于2012年2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近来,一些法院就在裁判文书中引用修正前后刑法条文如何具体表述问题请示我院。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刑法条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表述:
(一)有关刑法条文在修订的刑法施行后未经修正,或者经过修正,但引用的是现行有效条文,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二)有关刑法条文经过修正,引用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三)有关刑法条文经两次以上修正,引用经修正、且为最后一次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二、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前的刑法条文,应当表述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三、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有关单行刑法条文,应当直接引用相应该条例、补充规定或者决定的具体条款。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修订前、后刑法名称的通知》(法[1997]19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的批复》(法释[2007]7号)不再适用。
第二篇:刑法司法解释
最高法刑法司法解释大全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8)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 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2008)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第二审判决改变第一审判决认定的罪名后能否加重附加刑的批复(2008)
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2008)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
七、关于印发《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007)
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
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7)
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7)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7)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2006)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的通知(2006)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
十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2006)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2006)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6)
二十、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2006)
二十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2004)
二十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2004)
二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减刑、假释工作专项大检查的通知法[2004]121号(2004)二
十四、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通知(2004)
二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2004)
二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采伐本单位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4)二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
二十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
二十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
三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三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
三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
三
十三、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三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三
十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2)三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三
十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2002)三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三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 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2)四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撤销缓刑时罪犯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问题的批复(2002)四
十一、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四
十二、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四
十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四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四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四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如何确定问题的批复(2002)四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四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1)四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五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五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1)五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2001)五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 间效力问题的规定(2001)
五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1)五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
五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
五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五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0)五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2000)六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 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六
十八、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
六
十九、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擅自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2000)七
十、关于对军人非战时逃离部队的行为能否定罪处罚问题的批复(2000)
七
十一、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七
十二、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2000)
七
十三、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七
十四、关于未被公安机关正式录用的人员、狱医能否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00)
七
十五、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七
十六、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0)
七
十七、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
七
十八、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
七
十九、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2000)八
十、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犯罪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0)
八
十一、关于刑事裁判文书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问题的批复(2000)
八
十二、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 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0)
八
十三、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
八
十四、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八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
八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倒卖车票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
八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
八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9)
九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有关问题的批复(1999)
九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
九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
九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九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九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九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九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
九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十二条几个问题的解释(1997)
九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故意伤害、盗窃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问题的批复(1997)一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一百零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1997)一百零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一百零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
一百零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进口废物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
一百零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1996)
一百零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一百零
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又向索还钱财的受骗者施以暴力或暴力威胁的行为应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1995)一百零
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非法复制移动电话码号案件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5)一百零
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非军用枪支、弹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1995)一百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1995)一百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通用法律的 若于问题的解释(1995)一百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一百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4)一百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伪造国家货币、贩运伪造的国家货币、走私伪造的货币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4)一百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倒卖、盗窃发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规定(1994)一百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的被告人是否适用数罪并罚问题的批复(1994)一百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拐卖、绑架妇女(幼女)过程中又奸淫被害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1994)一百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秘藏钢珠枪犯罪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通知(1993)一百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贪污、挪用公款所生利息应否计入贪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问题的批复(1993)一百
二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刑事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1993)一百二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坏生产单位正在使用的电动机是否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问题的批复(1993)一百二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的通知(1993)一百二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几个问题的批复(1993)一百二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决宣告后又发现被判刑的犯罪 分子的同种漏罪是否实行数罪并罚问题的批复(1993)一百二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是否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批复(1993)一百二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2)一百二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一百二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一百二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活动的通知(1992)一百三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淫秽物品刑事案件中适用法律的两个问题的批复(1992)一百三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应当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2)一百三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2)一百三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几个问题的解答(1991)一百三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1)一百三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抗洪救灾的犯罪活动的通知(1991)一百三
十六、关于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中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追究刑事 责任的批复(1991)一百三
十七、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中几个问题的批复(1990)
一百三
十八、关于拐卖人口案件中婴儿、幼儿、儿童年龄界限如何划分问题的批复(1989)
一百三
十九、关于取保候审的被告人逃匿如何追究保证人责任问题的批复(1989)
一百四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减刑、假释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税务人员参与偷税犯罪的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88)
一百四
十一、关于被告人亲属主动为被告人退缴赃款应如何处理的批复(1987)
一百四
十二、关于缓刑考验期内表现好的罪犯可否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的批复(1985)
一百四
十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2)
一百四
十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擅自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四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
一百四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四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四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四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五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1)
一百五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1)
一百五
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
一百六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
一百六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1)
一百六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2001)
一百六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2001)
一百六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
一百六
十五、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2002)
一百六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
一百六
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2)
一百六
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撤销缓刑时罪犯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问题的批复(2002)
一百六
十九、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一百七
十、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一百七
十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一百七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一百七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一百七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如何确定问题的批复(2002)一百七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 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一百七
十六、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一百七
十七、关于对军人非战时逃离部队的行为能否定罪处罚问题的批复(2000)一百七
十八、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一百七
十九、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2000)一百八
十、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一百八
十一、关于未被公安机关正式录用的人员、狱医能否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00)一百八
十二、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一百八
十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八
十四、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八
十五、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
一百八
十六、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2000)一百八
十七、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犯罪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八
十八、关于刑事裁判文书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八
十九、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0)
一百九
十、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一百九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
一百九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2007)
一百九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7)
一百九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
一百九
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的通知(2006)
一百九
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
一百九
十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2006)
第三篇:刑法修正案八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
(八)》)的规
定,现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
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如下补充、修改:
刑 法 条 文
罪
名
第133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22条)
第143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24条)(取消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
罪罪名)
第164条第2款
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
(《刑法修正案
(八)》第29条第2罪
款)
第205条之一
虚开发票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33条)
第210条之一
持有伪造的发票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35条)
第234条之一第1款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37条第1
款)
第244条
强迫劳动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38条)
(取消强迫职工劳动罪罪名)
第276条之一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41条)
第338条
污染环境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46条)
(取消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
第408条之一
食品监管渎职罪
(《刑法修正案
(八)》第4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审 判实践,现就相关案件审理程序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根据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 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第二条 被告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限制减刑判决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
第三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案件,认为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适当,但判决限制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撤销限制减刑。
第四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上诉案件,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应当限制减刑的,不得直接改判,也不得发回重新审判。确有必要限制减刑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案件,认为应当限制减刑的,不得以提高审级等方式对被告 2 人限制减刑。
第五条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对被告人改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判处死刑后没有上诉、抗诉的案件,认为应当改判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
第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认为对被告人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对其中部分被告人改判死刑缓期执行的,如果符合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被告人所作的限制减刑决定,应当在判决书主文部分单独作为一项予以宣告。
第八条 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的其他事项,依照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2011年4月20 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9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根 3 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人民法院2011 年5月 1 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于2011年4 月 30日以前犯罪,依法应当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确有必要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或者缓刑考验期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或者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或者缓刑考验期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或者第七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二条 2011年4 月30日以前犯罪,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五十条的规定。
被告人具有累犯情节,或者所犯之罪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极其严重,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而根据修正后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决定限制减刑可以罚当其罪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三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 4月30 日以前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但是,前罪实施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
曾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
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曾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2011年5 月1日以后再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的规定。
第四条 2011年4 月30日以前犯罪,虽不具有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
第五条 2011年4 月30日以前犯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六条 2011年4 月30日以前一人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2011年4 月 30日前后一人犯数罪,其中一罪发生在2011 年5月 1 日以后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
第七条 2011年4 月30日以前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或者假释前实际执行的刑期,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第八条 2011年4 月 30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节或者系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仍在服 5 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2011年4 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释,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第四篇:职务侵占罪的刑法和司法解释解读
职务侵占罪的刑法和司法解释解读
刑法第271条:“
1、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注:该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主体资格不同,贪污罪的主体为代表国家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本罪的主体为单位职工中没有代表国家依法从事公务,但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员。两罪的客观方面都是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都是侵吞、窃取或者骗取本单位财物,主观方面都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因此,刑法教材、专著或论文中对于贪污罪的相关论述,大多数都适用于对职务侵占罪的论述。
该罪与侵占罪的主要区别也在于主体资格不同,本罪的主体为单位员工,侵占罪的主体为非单位员工的一般主体。由于两罪的法定刑相差太大,司法实践中偶尔出现将侵占个体工商户财物的行为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的例子。
司法实践中,最困难的是准确认定主体资格,因为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的法定刑相差太大;其次是对侵吞、窃取或者骗取行为的认定,这涉及罪与非罪的问题,再次是对利用职务之便的认定,这涉及职务侵占罪与盗窃、诈骗罪的界限问题。}
刑法第183条:“
1、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271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注:没有什么意义的注意性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2010.5.7 第84条:
“
[职务侵占案(刑法第271条第1款)]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注:2001年、2008年的司法解释已经废止,但本罪的数额标准没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非法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法释[2001]17号:
“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对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1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注:股份有限公司是独立法人,具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故公司与投资者是各自独立的主体。即使是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公司,在性质上也属于私有公司而非国有公司,故其员工,除受国有单位委派从事公务者外,一般不属于代表国家从属公务的人员。实际上,受委派从事公务者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是针对原委派的国有单位才成立的,不是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12号:
“对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村民小组集体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1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注:村民小组、村委会虽不是公司、企业法中的公司或者企业,也不属于其他性质的单位,但其实际上掌管着公共财物,因而,村民小组长之流,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15号:
“为依法审理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现就这类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问题解释如下:
第1条 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
第2条 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第3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注:职务犯罪完成与成立的关键,在于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否则,就不是职务犯罪了,因此,该司法解释第1条、第2条的规定,虽然可有可无,但却非常正确。至于第3条,尽管理论上争议较大,主要是以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饱受质疑,但也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既然各色人等各显神通,共同实施并完成犯罪,则他们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当然可能有大有小,并且,这种作用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在定罪之前就可以认定的一种事实,否则,如果在定罪之前不能够认定,则在定罪之后同样无法认定。不过,最合理的做法,是分别定罪。因为,既然一个人单独地、完全地完成犯罪,都只能定与他身份相应的罪,则他在别人的帮助之下完成犯罪,就更应定与他身份相应的罪了,此其一;其二,如果说不同身份者既是自己犯罪的实行犯,又是对方犯罪的帮助犯,因而可以按对方犯罪的共犯论处,那么,由于对帮助犯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故其量刑不应当比分别定罪时更重,故不能为了加重刑罚而对犯轻罪者以重罪论;其三,对于犯重罪者而言,既然双方的职务行为对于完成犯罪都必不可少,也不能为了减轻刑罚而对犯重罪者以轻罪论。比如,假设刑法既规定了男人抬桌子罪,又规定了女人抬桌子罪,则在一男一女共抬一张桌子时,当然应当分别定罪,既然对一个自己抬走一张桌子的女子要定女人抬桌子罪,则当她和男子共同抬走一张桌子时,就没有理由对她定男人抬桌子罪了,反过来,也不应当为了减轻刑罚而对男子定女人抬桌子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3]167号
第2条第3项: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的,应当尽量区分主从犯,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司法实践中,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犯的,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注:不利于被告人,因而有违罪刑法定主义精神的解释。因为,既然各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犯,则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就应只定职务侵占罪,不能从重认定为贪污罪。}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法[1999]217号第3条第3项:
“为了保证案件的及时审理,在没有司法解释规定之前,对于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原则上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注:由于有前述司法解释,此解释已经意义不大。}
第五篇: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及司法解释(精品总结)
第三百八十八条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条文注释
本条规定受贿罪的又一种形式,又称斡旋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如利用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同事关系,利用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等等,让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办事。这里所说的“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如果为请托人谋取的是正当的利益,不构成本条规定的受贿罪。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
三、关于贿赂罪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受贿罪的主体问题
《补充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受贿罪主体,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
“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以外的依照法律从事公务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二)关于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如何理解的问题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权或者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职权”是指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与职务有关”,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权,但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直接利用本人职权,而是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而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的,应以受贿论处。对于单纯利用亲友关系,为请托人办事,从中收受财物的,不应以受贿论处。
(四)关于构成受贿罪的行为如何掌握的问题
根据《补充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受贿罪的行为应当掌握:
1、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
2、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