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浅析重庆市城市规划现状及改进方案
浅析重庆市城市规划现状及改进方案
摘要: 重庆这些年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市中心区域的景观无论远眺还是鸟瞰,充满气垫且繁华,城市景观、市建设固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的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过于复杂;城市中心绿地空地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休憩、居住及交通。这就成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要改进方法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重庆;城市规划;交通;居住;工作;休憩;改进 前言: 城市规划的目地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重庆市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是全国交通枢纽的核心城市。在重庆市规划发展中,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两个部分:《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规划至2020年,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6个大城市,黔江、璧山等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都市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在确定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将关注组成城市的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下面对重庆的这四个城市功能做简单浅析。
1.居住问题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理形态使得各种居民建筑明显的向高层发展。
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过大,空间绿化偏少,日照不良,公共服务设施太少,尤其是公共厕所分布不合理,很多公共服务设施没有指示牌,即使有了这样的公共服务设施,人们也无法享受。而新建的有很多小区,开发商为了榨取土地的最大利益,让自己获得最大利润,使得小区环境不好,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
为了给市民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我认为应合理的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跟风,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而在城市中心,应多给市民一片蓝色的天空,而不是万丈高楼空。
2.工作问题
有了居住空间,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重庆居民外出时基本无法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车等轻便交通工具,而只能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汽车,而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分类.这就造成居民在外出时,交通拥堵,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还有就是工作场所应与居住地点不能太远,如之不然就会造成交通拥挤,同时有害工作人们的身心,时间和经济都受到损失。而重庆的主要工业是重工业,该工业的用地大部分被规划到城市的外围郊区,而这就将进一步引起城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使居民点和工作场地的距离进一步增加造成过分拥挤的人流交通。同时其它工作场所如办工楼、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设施过分的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造成中心交通过分拥挤。典型的例子就是重庆市的解放碑区,该地区的办公商业娱乐场所就过于集中,严重影响此地居民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在规划城市工业用地的时候就就应该同时考虑好附近的居住用地,还要做好当地的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科学的安排好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保证居住区受到工业区的影响最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在城市扩张时而增加的工作、居住及交通问题。而在城市中心规划办公商业娱乐场时应避免过分拥挤的现像,尽量分散各种容易造成拥挤的场所保证城市中心的交通通畅。
3.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历来为各个城市在规划时就考虑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合理安排路线才能使城市运行流畅,居民行动方便,城市发展也更有前途。重庆处于中国西南
山区,有“山城”和“江城”之称,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且有两江(长江和嘉陵江)穿过更使交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山区和江流使重庆的道路窄而多弯,交通系统也就更复杂。目前重庆建好的桥梁有长江大桥、李家沱大桥、黄花园大桥、嘉陵江大桥、渝奥大桥、石门大桥及高家花园大桥,重庆市各大区就是靠这几座大桥的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公共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对交通就造成了严峻的考验。长江大桥就曾经因车祸堵塞造成万人步行的状况,所以重庆决定在2020年内将重庆的绕城高速公路以内至少建16座大桥来缓解交通问题。
但我认为重庆的建筑用地本来就紧张,这也是居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原因,如再建大量大桥必将建更多的地面道路这会加剧重庆的用地紧张。所以我认为重庆应该建设其它交通方式,首选就是地铁和空中轻轨,大量应用地下空间和空中空间,缓解交通的同时尽量减少增加土地的紧张情况。与此同时号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增强全民意识缓解交通压力
4.休憩问题
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重庆更缺乏敞地,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市区的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市中心区人中密度本来就已经很高,且地价过高,很难拆出一小块空地。再加上重庆不一般的用地紧张,所以就更难拆出空地用来作为绿地或改善城市居住卫生条件。同时重庆的居住大多为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人口密度过大,这个问题也就显的更为严重。
然而我认为重庆做为山城,市区内自然有很多不适宜做为建筑用地的地方,这时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该空地将之辟为绿地,改善城市居住卫生条件,条件允许可以做为公共娱乐的小场地。在建设新居住区的时候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要拆除后要辟为绿地或公共娱乐场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重要的是还要尽大努力保留良好的城市郊区风景。保证好重庆市好的城市风景,给居民一个好的休憩环境。
结论:重庆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特殊地理形态,做为特区发展应该首先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按全市人们的意志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或合理安排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的尺度来估量城市各部分的大小范围。城市规划是管委会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还应该考虑立体空间。现在重庆规划在空间上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层次;主城为城市密集发展的区域。郊区为小城镇和农业发展的区域;主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现代化的大都市。
5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李德华 【2】《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芦原义信(日)【3】《雅典宪章》
【4】《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第二篇:重庆市城市规划及改进方案
重庆市城市规划及改进方案
摘要:重庆这些年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市中心区域的景观无论远眺还是鸟瞰,充满气垫且繁华,城市景观、市建设固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的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过于复杂;城市中心绿地空地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休憩、居住及交通。这就成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要改进方法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发展;问题;交通;居住;工作;休憩;改进
前言: 城市规划的目地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重庆市 是具有“都市定位、省域特征”的直辖市。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两个部分:《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6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为主城九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确定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空间发展,集中紧凑发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相结合,交通适应与引导发展六大发展策略。所以以下将对重庆的这四个城市功能出现的问题作讨论。1.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历来为各个城市在规划时就考虑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合理安排路线才能使城市运行流畅,居民行动方便,城市发展也更有前途。重庆处于中国西南山区,有“山城”和“江城”之称,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且有两江(长江和嘉陵江)穿过更使交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山区和江流使重庆的道路窄而多弯,交通系统也就更复杂。目前重庆建好的桥梁有长江大桥、李家沱大桥、黄花园大桥、嘉陵江大桥、渝奥大桥、石门大桥及高家花园大桥,重庆市各大区就是靠这几座大桥的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公共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对交通就造成了严峻的考验。长江大桥就曾经因车祸堵塞造成万人步行的状况,所以重庆决定在2020年内将重庆的绕城高速公路以内至少建16座大桥来缓解交通问题。
但我认为重庆的建筑用地本来就紧张,这也是居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原因,如再建大量大桥必将建更多的地面道路这会加剧重庆的用地紧张。所以我认为重庆应该建设其它交通方式,首选就是地铁和空中轻轨,大量应用地下空间和空中空间,缓解交通的同时尽量减少增加土地的紧张情况。与此同时号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增强全民意识缓解交通压力。2.居住问题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理形态使得各种居民建筑明显的向高层发展。用地紧张同样在该方面突且出各种问题。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日照不良,公共服务设施太少且分布不合理等,且由重庆的特殊地理形态使得居民外出无法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轻便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借助于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汽车使得道路上机动车辆过多。且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分类,使得车辆运行速度没法提高,这就更加剧了沿街建造的房屋的噪音干扰,影响居民的安静生活。
所以我认为在建设居民建筑时应与道路应隔一绿化带,而不是直接临街建设,同时将地面停车场尽量改为地下式停车场,将空出的空地用来做为绿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在建造居住楼时统筹规划科学确定其位置和朝向,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的同时最小限度的影响其它建筑的采光。3.工作问题
如前文所述,重庆居民外出时基本无法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车等轻便交通工具,而只能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汽车,这就造成居民在外出时,特别是工作时的不便,所以工作场所应与居住地点不能太远,如之不然就会造成交通拥挤,同时有害工作人们的身心,时间和经济都受到损失。而重庆的主要工业是重工业,该工业的用地大部分被规划到城市的外围郊区,而这就将进一步引起城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使居民点和工作场地的距离进一步增加造成过分拥挤的人流交通。同时其它工作场所如办工楼、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设施过分的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造成中心交通过分拥挤。典型的例子就是重庆市的解放碑区,该地区的办公商业娱乐场所就过于集中,严重影响此地居民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在规划城市工业用地的时候就就应该同时考虑好附近的居住用地,还要做好当地的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科学的安排好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保证居住区受到工业区的影响最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在城市扩张时而增加的工作、居住及交通问题。而在城市中心规划办公商业娱乐场时应避免过分拥挤的现像,尽量分散各种容易造成拥挤的场所保证城市中心的交通通畅。4.休憩问题
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重庆更缺乏敞地,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市区的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市中心区人中密度本来就已经很高,且地价过高,很难拆出一小块空地。再加上重庆不一般的用地紧张,所以就更难拆出空地用来作为绿地或改善城市居住卫生条件。同时重庆的居住大多为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人口密度过大,这个问题也就显的更为严重。
然而我认为重庆做为山城,市区内自然有很多不适宜做为建筑用地的地方,这时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该空地将之辟为绿地,改善城市居住卫生条件,条件允许可以做为公共娱乐的小场地。在建设新居住区的时候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要拆除后要辟为绿地或公共娱乐场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重要的是还要尽大努力保留良好的城市郊区风景。保证好重庆市好的城市风景,给居民一个好的休憩环境。
结论:重庆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特殊地理形态,现在直辖十周 年,做为特区发展应该埸好的处理好城市的规划,按全市人们的意志进行城市规划。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或合理安排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的尺度来估量城市各部分的大小范围。城市规划是管委会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还应该考虑立体空间。现在重庆规划在空间上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层次;主城为城市密集发展的区域。郊区为小城镇和农业发展的区域;主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现代化的大都市。
第三篇: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 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 地块控制
第六条(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大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执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的规定,但不得大于《表二》中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条(建设用地红线图)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水系、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还须标明车辆出入口的方位或位置。建设用地范围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十一条(建筑容积率的确定)建筑容积率指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建筑容积率计算公式: S1 FAR=——— S2 其中:FAR——建筑容积率; S1——总建筑面积; S2——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的计算:除净高2.2米及2.2米以下的设备层、结构转换层外,其余均计入总建筑面积。
第十二条(建筑密度的确定)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投影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建筑密度的计算公式: S3 D=———×100% S2 其中:D——建筑密度; S2——建设用地面积; S3——建筑投影总面积。建筑投影总面积的计算:除雨篷、挑檐、构架之外的建筑物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均计入建筑投影总面积。
第十三条(提供公共绿地的优惠)位于城市绿地保护禁建区边缘,或城市道路一侧的地块,在其拆迁范围或征地范围内为公园、绿化隔离带等公共绿地提供了用地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其贡献大小和可能,在编制详细规划或核发设计条件时,对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予以相应调整。
第十四条(公共开放空间)在建筑投影面积内,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终日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且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绿地等空间,可视作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2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而小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平方米。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5%。
第十五条(建筑容积率的调增)在承担拆迁量较大的旧城改造地区,可按下列公式增加基本建筑容积率: S4 FAR2=(——— —1)×FAR1×0.7 S2 其中:FAR1——基本容积率; FAR2——增加的容积率; S2——建设用地面积; S4——拆迁范围面积。基本建筑容积率的增幅最高不得大于1.0。
第十六条(建筑面积变化)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较批准方案的建筑面积增加幅度不得超过1%。
第十七条(停车位的确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必须按规定设置停车位。停车位的数量由建筑面积确定,居住建筑每3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公共建筑每2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其中,地面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必须遵守本章各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第二十条(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在不小于本章其它各条规定间距0.5倍的条件下,其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5米,新建区不小于18米。
第二十一条(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第二十三条(山墙之间的距离)相邻两栋住宅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小于8米。
第二十四条(连接规定)两栋住宅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新建住宅不能与已建的带槽口的住宅对接,但可以错接。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五条(标高不一致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住宅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底层与堡坎之间的间距)临岩住宅采光面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
第二十七条(不规则平面间距的计算)当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图形时,以各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计算面宽,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第二十八条(采光面)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九条(阳台)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三十条(退台间距的计算)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三十一条(其他建筑的间距)其他各类建筑的间距,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九条至第三十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第三十条的规定;
(三)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功能要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第三十二条(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0.5倍;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临街建筑)旧城改造中临街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平均退让距离大于8米并大于规划道路全路幅的1/3,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的1/2,且缩小后的间距不得小于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0.5倍。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三十四条(建筑红线退让)临街建筑应按以下标准在道路红线的基础上退让:临支道后退不小于1.5米;临次干道后退不小于3米;临主干道后退不小于5米。特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以下标准执行:高层建筑计算高度大于60米时,主楼退让道路红线:临支道后退不小于3米;临次干道后退不小于5米;临主干道后退不小于7米。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星级旅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但不得小于8米。
第三十五条(建筑外沿线与规划道路中心线的距离)临街与主、次干道平行布置的板式建筑(含高层建筑的裙房),其高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不得大于规划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倍。超过上述宽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后退。临街与支道平行布置的板式建筑(含高层建筑的裙房),其高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在新建区不得大于规划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倍;在旧城改造区不得大于道路中心线与建筑外沿线之间宽度的2.5倍。超过上述宽度的部分,应从建筑外沿线相应按比例后退。临街与道路平行布置的点式高层建筑,其开窗面距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在旧城改造区不得小于12米,在新建区不得小于14米。
第三十六条(转弯处建筑与道路规划红线的间距)位于16米及16米以上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转弯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按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须作较多的退让。
第三十七条 〔建(构)筑物与公共设施的间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其用地边线外是公共绿地、运动场地、学校、托幼、医院时,其外墙与用地边线的距离,应在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第三十八条 〔地下建(构)筑物〕除城市基础设施外的其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置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准超越建筑红线。
第三十九条 〔地下建(构)筑物与用地边线的距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地下部分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安全的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
第四十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廓、踏步、花台、采光井、橱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建筑红线;
(二)车道变坡线、工程内部管网,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三)雨篷、挑檐、阳台、招牌等外墙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红线;当净空高度大于、等于3米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六章 绿地控制
第四十一条(绿地率指标)各类建设用地内的绿化用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应当符合《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的指标。其中,旧城改造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建区绿地率不低于30%。
第四十二条(集中绿地)建设用地内应有集中绿地,集中绿地不得小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
第四十三条(水体周围绿带)建设用地内按规划保留的自然水体周围,按设计控制水位线算起,应留出不小于5米宽的绿带。
第四十四条(屋顶平台绿化)屋顶、平台绿化属建(构)筑物附属绿化,不计入绿地率。
第四十五条(绿地禁建区与控建区)城市绿地禁建区内,不准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目,但经许可的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除外。绿地控建区内,只能以低层建筑为主,绿地率不得低于60%,建筑密度不得高于20%。
第七章 特殊用地
第四十六条(特殊地区)本章所称的特殊用地,指在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净空保护地区)航空港、气象台、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含微波通讯)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城市天际轮廓线保护)应按《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有关规定,对城市天际轮廓线予以保护。凡新建、改建和扩建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
第四十九条(传统街区和历史保护片区)城市传统街区应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重点保护。历史保护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及有影响的近、现代建筑应按《文物保护法》及《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五十条(文物及重要建筑环境保护)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符合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一条(地质灾害禁建区和慎建区)地质灾害禁建区内,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地质灾害慎建区内,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凡在慎建区内申请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审查认定。
第五十二条(高切坡、深开挖的控制规定)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河道行洪区和限制使用区)以原始地形为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床为主行洪区。在主行洪区内严禁修建建(构)筑物,必要的工程构筑物的修建,必须经过论证。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和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用地为限制使用区。在限制使用区内,严禁修建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建设工程的防洪标准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执行。
第八章 市政及管线
第五十四条(高速公路防护带及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在高速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其建筑红线距道路路肩外缘的距离为50米,路肩与建筑之间为公路防护带。旧城改造项目的防护带宽度若需调整,应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且其宽度不得少于36米。防护带内可以耕种、造林、绿化、挖建池塘;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规则许可证),也可架设杆路、埋设管线、修建道路、停车场、公厕、垃圾站等市政设施以及该高速公路的工程配套设施。
第五十五条(铁路的保护规定)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少量建(构)筑物外,在铁路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其外边线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不小于15米;
(二)在铁路干线两侧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建(构)筑物、危险品仓库和厂房,当其建设用地进入距离最外侧铁轨30米以内,与轨道的距离须经论证后确定;
(三)铁路两侧20米内修建围墙,其高度不得大于3米,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
(四)涉及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设计,须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六条(河流的保护)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不得侵占主行洪断面。城市的主要次级河流的主流、主要支流及其蓄水水面均应严格保护。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禁止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按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和绿化带的位置,以及供人行或车行的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其建筑边线距主行洪区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其防洪设计还应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的要求;
(四)在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防洪标准渠化后的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建筑边线与渠壁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有专门规定的地段,从其规定;
(五)各种管道不得在主行洪河道内顺向布设,横向穿越河道的,不得阻碍河道行洪。
第五十七条(现有城市道路用地的保护)现有城市道路用地处于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之外时,在该规划道路未实施前,相关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不得超越该规划道路红线,同时其建筑物还应按相关规定退让现有城市道路用地。
第五十八条(特大型桥梁安全保护及绿化设置要求)在长江、嘉陵江上规划、建设桥梁,必须按经批准的该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安全控制区域及其控制规定,进行规划控制。修建桥梁时,每座必须同时建设不小于30000平方米的桥头公共绿地。对现有的桥梁,应按规定的安全管理区域予以保护,在其陆域安全区域内,除该桥养护必需的设施外,不得新建其他建(构)筑物。
第五十九条(公共交通停车港的布置)规划城市主次干道,应布置供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港。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为500米至800米。港湾式停车港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5米,宽度不宜小于9米;划线式停车港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15米,宽度不宜小于3.5米。
第六十条(大型公共建筑的小型客车候客车道)新建、改建、扩建有较大客运车流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应在其建设用地范围内设置专用的小型客车候客车道,每个候客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米,每条车道长度不宜小于30米。
第六十一条(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展宽段)规划4车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双向均应设置展宽段。展宽段的长度自路缘石半径的端点起为50~80米。展宽段的宽度不应小于3.5米。
第六十二条(建设用地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的高度衔接)建设用地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进行衔接时,其变坡点必须设在建设用地的道路红线之内。
第六十三条(人行天桥的宽度及净高规定)在城市道路上为满足公共交通需要架设人行天桥时,天桥的宽度宜为3.5~4.5米,天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8米。天桥上及其梯道下,均不得设置经营性设施以及其他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
第六十四条(无障碍设施)设计城市道路时,必须遵循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
第六十五条(建筑物与现状管道的间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基础与现有的给水、排水、燃气管(沟)道的净距不应小于3.0米,与已有的电力电缆或其管道、通信电缆或其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5米。
第六十六条(建筑物与已有电力架空线的间距)在已有220千伏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附近,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工程,应按规定留出与架空电力线的距离。在满足有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的条件下,建(构)筑物的外边线,距已有架空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
(三)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筑密集区,建(构)筑物外边线,与已有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的水平距离,可以减至以下数值: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为3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为4米;
(三)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为5米。在电压等级超过220千伏的超高压架空线路两侧,新建、扩建建(构)筑物工程,与该架空线路的间距,须经论证后确定。
第六十七条(新建架空电力线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与已有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其导线在最大计算弧垂条件下,与现状地面的垂直距离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适当增加: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9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三)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不小于18米。
第六十八条(建筑工程附属设施的位置限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自身应配置的附属设备用房及设施(如:电力开闭所、配电房,通信、联通、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音频及视频信息网交接间,天然气调压间或调压器,供水泵房、储水池、水箱、水表间,垃圾收集间,污水处理池等),不得超出建筑红线;消防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六十九条(市政工程管线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布置)在新建的城市道路上,行道树距路缘石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2.5米。各种管道应与行道树等道路绿化统筹布置。人行道上的草地可与市政工程管道(线)复合布置。各种城市公用管道(电力、给水、污水、天然气、雨水、路灯、通信)在城市道路双侧布置时,其布置形式参见图一(示意);单侧布置时,其布置形式参见图二(示意)。车行道宽度为4车道以上时,在道路两侧都应布置雨水管道。新建城市道路,宜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共同沟。各种城市地下管线宜布置在人行道下。当管径或检查井平面尺寸较大,管道沿途接口很少或无接口时,亦可布置在车行道下。
第七十条(城市管道的最小建设规模)在城市主、次干道中埋设管道,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除临时施工管道和直埋电力、通信电缆外,不得少于、小于以下数量及规模:电力电缆不少于6条,音频和视频电缆不少于6孔,天然气管道直径不小于100毫米,供水管道直径不小于200毫米,排水管道直径不小于400毫米。
第七十一条(地下管道覆土厚度的规定)各种地下管道横向穿越车行道时,其覆土厚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不得小于0.75米。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小于0.5米。与城市道路中心线平行埋设的其他地下管道(线),其覆土厚度应满足管道最小覆土的技术规定,并不得小于1米。在人行道下设置的管线沟道,顶板装饰应与人行道铺砌统一,其顶面标高应与人行道设计标高一致。各种检查井、手孔等附属设施,其顶面标高应与地面设计标高一致。
第七十二条(架空线及水电气设施设置位置限制规定)在城市道路上,若需新架设110千伏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杆路,必须进行论证并经市级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审查同意。在城市道路上,一律不得新设其他架空线杆路。新设置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允许占用现有城市道路人行道。现有人行道上的架空线杆路和设施,应结合道路改造,按本条要求逐步规范。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危改行为的例外)危房加固解危工程,不适用于本技术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四条(实施细则)本市城市规划区外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七十五条(规定施行前各规划管理阶段文书的法定效力)在本规定施行前,按照《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批准的各个阶段的方案、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仍然有效。取得《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设计条件、要求通知书和红线图,但尚未审定方案的,除文、图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仍然有效外,其余均须按本规定执行。
第七十六条(名词解释)本规定有关名词含义,以附录的《名词解释》为准。
第七十七条(施行时间)本规定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附录: 名词解释 1.旧城改造区
指1989年5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施行以前,已作为城市用地并进行了建设的地区。2.新建区
指旧城改造区以外,新划为城市用地的地区。3.板式建筑
又称条式建筑。指建筑平面外廓基本成矩形,其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2的建筑,并且短边长度小于或等于16米。4.点式建筑
指建筑平面外廓基本成矩形,其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的建筑。5.山墙
指条式建筑的短边。山墙上可开设走道窗以及厨房、卫生间、储物间等次要房间窗。当开设有卧室、起居、办公等主要房间窗时,视为主要采光面。6.主要采光面
指开设有卧室、起居、办公等主要房间窗的建筑外墙面。
当建筑外墙设计有槽口,槽内开设有卧室、起居、办公等主要房间窗时,其建筑外墙面亦视为主要采光面。7.房屋计算高度
从室内地坪±0.00算起,到可居住和供人使用的顶层屋面结构层面为止。当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坪0.45米时,其超出部分计入房屋计算高度。当室外地坪不等时,以最低点计算。当建筑物顶部分阶时,可按阶分段计算。8.永久性建筑
指已登记产权的建筑和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在建建筑。9.裙房
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高度大于24米的,视为高层建筑的一部分。10.低层建筑
指高度小于或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1层至3层。11.多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4层至8层。12.高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居住建筑为9层以上(含9层)。13.公寓式办公建筑
指单元式空间划分,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50平方米,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按居住建筑处理。14.办公建筑
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的用于办公的建筑。15.商业建筑
指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类商品的专业零售和批发商店,以及餐饮等服务的建筑。16.商住(办)综合楼
指商业和居住(办公)混合的建筑。17.支道
在主城区,指车行道为2车道且规划路幅宽度为16米的城市道路。18.次干道
在主城区,指车行道为3或4车道且规划路幅宽度大于16米,小于或等于32米的城市道路。19.主干道
在主城区,指车行道为4车道及以上且规划路幅宽度大于32米的城市道路。20.铁路干线
指成渝线、渝黔线、襄渝线、渝怀线、渝长线、遂渝线、渝兰线、达万线,以及四至范围为北起襄渝线的北碚站,南到渝黔线的珞璜站,西达成渝线的铜罐驿站,东至渝怀线的唐家沱站的重庆铁路枢纽。
21.港湾式停车港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形成的,并与主、次干道间设有隔离带的公共交通停靠带。
22.划线式停车港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局部拓宽路面形成的,并与主、次干道间未设置隔离带的公共交通停靠带。
23.规划用地范围线
规划用地范围线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规定,划定的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用地封闭线。24.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线内建设项目的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包括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内的道路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是计算核定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参数。其计算应精确到平方米。25.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26.建筑红线
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27.城市规划区的主要次级河流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确认。
重庆主城区12个组团和北部新区内的主要次级河流有:盘溪河、溉澜溪、寸滩河、栋梁河、童家溪、桃花溪、清水溪、跳蹬河、花溪河、海棠溪、竹溪(曾家河沟)、柏溪(九曲河)、廖家溪、张家溪(白杨沟)等。
第四篇:湖北卫视发展现状及改进方案
湖北卫视发展现状及改进方案
广告2 1110741211 张睿
前言:在当今网络趋势化的时代,广播电视在与报业、互联网互相磕碰生存的发展概况下,逐渐走出一条属于广播电视发展的未来之路。然而,广播电视的商业化趋势使得广播电视产业走向了下坡路。湖北卫视作为地方电视台,在这样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环境下,如何能够像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这几个出色的地方电视台看齐,是湖北卫视发展的目标。
湖北卫视1997年1月1日上星播出,覆盖人口8亿。作为湖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主要喉舌、电视鄂军的主力军,湖北卫视肩负着宣传湖北、传导政策、反映社情民生的重任,是湖北电视传媒中最具份量和公信力的频道。湖北卫视扎根湖北,依托中部,放眼全国,稳步发展。已覆盖湖北城乡、全国各中心城市及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收视人口达8亿之众,稳步建立起以中部六省及周边省份为重心,既具广度又具深度的立体覆盖网络。随着湖北率先在全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湖北卫视本省覆盖率达98.6%,人口近6000万,稳定观众达5500万人,在湖北落地的全国37家省级卫视中名列榜首,是唯一能够完全覆盖全省的省级电视频道。覆盖规模的有效提升,带动了收视规模及广告创收的强劲攀升。
一、湖北卫视发展现状
1、湖北卫视定位于湖北卫视,有情有义,以财经、新闻、综艺节目为主打品牌
湖北卫视是一家以“证券财经节目”为特色的新锐电视媒体。每天24小时面向全国播出,2010年,湖北卫视全国覆盖人口已达到22千万,全国覆盖人口已突破8亿,全国71个重点城市已全部覆盖。
2、节目类型多样,受众构成更广
新闻类节目有《湖北新闻》 《长江新闻号》,生活服务节目《大王小王》《生活·帮》《调解面对面》《饮食养生汇》,娱乐节目《爱情学院》《我爱我的祖国》《挑战女人帮》《今晚我当家》《天下同名人》(季播)《谁是我家人》 《我的中国星》,文化类节目《大揭秘》《中国No.1》,财经节目《天生我财》。
3、全新改版,大胆亮剑
作为中国最新锐的一家卫视频道,湖北卫视面对强手环伺的竞争格局,大胆亮剑。全面改版,全新包装,掀起以打造频道核心竞争力为终极目标的——楚天冲击波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北卫视得水独厚,2012年1月,以两江为交汇为主色调的全新包装大气登场,荧屏形象蔚然一新,给观众带来清新的视觉享受,形成中国电视业改版之风,在此成为业内的焦点。
4、城乡结合全全覆盖
湖北卫视是唯一实现本省市、县、乡镇、农村完全覆盖的省级电视频道即使是市、州一级城市,也只有湖北卫视能够完全覆盖。省会城市和二三级城市是快速消费品企业最具商业价值、最需要切入的重点市场。
二、面临的问题
1、频道定位不明确
众所周知湖北卫视最做的最好的节目就是《天生我财》,这个节目是湖北卫视有史以来以早、午、晚贯通方式制作的一档视频直播形式的大型证券类节目,也是湖北卫视每天节目视频直播时间最长的栏目。但是湖北卫视却没有抓住这一点,湖南卫视力图打造成最具活力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江苏卫视号称是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情感世界 幸福中国”为频道定位。而我们的湖北卫视却好像有一种都想兼得的想法,除了财经电视节目之外,娱乐节目多而又杂,生活服务类也有涉及,不知道到底什么是重点。
2、受众人群没有细分
如湖南卫视的收视人群在14—35岁之间,江苏卫视的收视人群在25—65之间。那么我们的湖北卫视呢?根据CSM的研究分析,我国“青年精英”平台缺失,有较大发展空间。从现有受众分布来看,还存在高龄低学历群体、年轻高学历群体两个市场空档有待传统平台填补。年轻高学历收视群体更容易被新媒体分流,传统平台在吸收新受众上面临新媒体的挑战。所以是不是我们可以打着财经类节目的旗号,使得更多的青年精英来收看我们的节目呢?
3、缺少知名主持人为节目造势
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特有的知名节目主持人,到底是节目打造出了主持人还是主持人为节目造了势,想必是互相的。湖北卫视是不是也可以请一些知名的财经专家来坐阵讲讲财经股市股票呢?
4、节目模仿严重没有特色
早期的《搜购007》的节目版块”搜购大考验“,“把爱搬回家”,“生活有新鲜”模仿央视的《超市大赢家》和《购物街》的节目设置。
三、发展思路及改进方案
1、差异定位,保持独特性
依照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这样的优秀卫视的发展之路,我们也应该通过主打的品牌节目来推动湖北卫视的收视率。《天生我财》节目自2007年4月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市场份额急剧扩张,被广大股民和业内人士誉为“中国视频类证券节目第一品牌”。把《天生我财》打造成湖北卫视的主打节目来塑造卫视的形象,一方面可以让栏目组吧《天生我财》节目越做越好,另一方面也让湖北卫视有了主打栏目。而经济这个话题始终会贯穿我们的生活,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接受也都需要了解。我们可以通过《天生我财》把湖北卫视定位为经济类,也可以吸引更多懂经济的高学历的年轻人。
2、打造明星主持人,注重人才培养
主持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才建设问题,它与频道整个人才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明星主持是节目和形象的代表,通过主持人的表现力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这个节目甚至是这个频道。如湖南卫视主打青春娱乐,他们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比较幽默风趣。江苏卫视主打幸福,则他们的主持人就比较知性。而作为湖北卫视我们是不是可以请一些在经济学上比较权威的知名专家来主持财经节目,既可以打响湖北卫视的名声,又使我们节目更加专业严谨。
3、加强宣传举办活动,走向全中国
在湖北省来说,湖北卫视是首当其冲,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竞争激烈,其他地方台各具特色可以说是风水轮流转,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将湖北卫视也打造成中国高收视的地方台。借鉴湖南台的经验,采用大量的娱乐、时尚元素,制作故事性、情节性的宣传片来优化节目的外包装,而不仅仅是裁剪花絮。经常地滚动播放节目宣传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节目的播出时间深入人心。
4、善于利用观众反馈改进节目
湖北卫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好网络的作用,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做百姓喜欢看的节目。在每个栏目的下方设置短信平台,增加观众与节目的互动程度,根据观众的意见对节目进行改进。
第五篇:现状及改进方法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也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逐步成为各地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税收制度建设的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普遍存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正在逐渐丧失等弊端客观存在。究其原因,其
一、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社会评价体系偏差;其
二、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其
三、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其
四、税率结构不合理,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其
五、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第一,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第二,加大打击力度,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第三、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第四,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第五,扩
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征管 税制
「正文」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并不理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难以监控,对偷税处罚不力、部门协调工作不够等等,促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现状。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公的现象客观存在,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的偷税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在报纸上新闻报道上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明星有钱人偷逃税款的事情。有资料,前几年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居民中,仅有12%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有将近24%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1]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二)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过去的20年是我国经济总量和国民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走在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1998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为3.4%,2001年这一比重提高为6.6%,[2]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40%.如此过低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在世界上实在并不多见。就连我国周边的国家,例如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也大大超过我国。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上千亿元。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我国财政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四)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正在逐渐丧失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3];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例如: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等,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很少一部分。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入。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工薪收入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尊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
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例如: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800 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 元,稿酬收入为800 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1600 元,却要纳55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只有甲的收入的一半,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55元的个人所得税。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税率结构不合理,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
由于我国现阶段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稿酬所得在使用20%的比例税率后减征30%;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这种税率结构设计得非常繁琐、复杂,既不利于纳税人纳税,也不便于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特别是工资薪金所得,级距过多,达到九级,边际税率过高,违背了税率档次删繁就简的原则。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为劳动所得,而征税时却区别对待,对劳务报酬所得还要加成征收,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依据。
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并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抚养亲属的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容易在实质上造成税负不公的后果。
例如:甲和乙两个纳税人,某月甲乙都是获得收入3000元,甲是劳务报酬所得,乙是工资所得,那么,甲和乙本月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不同,甲应缴纳440元,而乙只需交纳205元。这就是由于不同的项目的税率不同造成的。而且甲乙的家庭状况有所不同,甲需要瞻养两个老人并抚养一个小孩,同时甲的配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乙则单独生活,没有家庭上的负担。我们不难看出甲的家庭负担要比乙大得多,很明显甲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按照量能负担的纳税原则,甲的费用扣除额应该大于乙。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差异,只是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进行扣除,没有确定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税负不公的状况。
(三)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
“纳税光荣”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是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缴纳捐税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只知服从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
此外,现在个税偷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评价体系有问题。有人一方面为社会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税。因为社会和个人似乎都认为捐赠比纳税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社会不觉得偷税可耻,别人也并不因此视你的诚信记录不好,不与你交往,或与你断绝交易。而在国外偷税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只要你有偷逃税行为,不但你在经营上会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为会受到公众的鄙视。这就是我们评价体系的偏差。
(四)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在一些发达国家,到每年4月的报税季节,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也不管你是球星歌星还是政治人物,都得把自己上一年的收入和该交的税额算清楚,如实报给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则随机抽查,一旦查出有故意偷漏的行为,不管是谁,轻则罚款补税,重则入狱,身败名裂。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4].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要富贵,去偷税”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致富秘诀。
(五)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一是在纳税人中的工薪层与高收入阶层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虽然在理论上,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事实上,以工薪为惟一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的税负不轻,且在发放工薪时即通过本单位财务部门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无处可逃”;而高收入阶层及富人却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和红利、期权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高消费和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高收入者和富人占有的社会资源多,纳税反而更少,这种反差在社会上会形成一种不好的导向。二是在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同样存在着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经济学把税收理解成“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易”,意思是说,政府收了税,就必须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如果交完税之后,对怎么花这些税款毫无发言权,甚至被贪官污吏们挥霍浪费时,纳税人也无权置喙,那么,不要说人们纳税的自觉性无法提高,连政府向民众收税的合法性都有问题。公民有交税的义务,同时也有监督政府如何使用这些钱的权力;国家有收税的特权,但也有为纳税人服务并接受监督的义务。只有当这两方面都“依法
办事”的时候,社会机制才能正常运转。
三、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目前我国采用的税制模式是分类征收税制模式,这种课税模式既缺乏弹性,又加大了征税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考虑到我国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都还不是很健全,因此主张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单纯的分项税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必须要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800 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 元,稿酬收入为800 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元;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1600 元。如采用综合所得课税,扣除标准仍为800元,甲的计税收入为2400元,乙的计税收入为800元,即便适用同档税率,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要三倍于乙。因此,使用综合所得课税,能够全面、完整体现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因此应该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扣除项目。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扣除项目。这样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仍以前文所举例子作比,甲和乙两个纳税人,某月甲乙都是获得收入3000元,甲是劳务报酬所得,乙是工资所得,而且甲乙的家庭状况有所不同,甲需要瞻养两个老人并抚养一个小孩,同时甲的配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乙则单独生活,没有家庭上的负担。如果按照量能负担的纳税原则,增加合理的扣除项目,甲的计税收入应低于乙,并且按照超额累进税率,对甲课税适用的税率应等于或小于对乙适用的税率,所以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小于乙。从而避免现行税制下,甲的税负大于乙的不合理现象。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可以相信,解决纳税义务者的权利后,其纳税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因此扩大纳税人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真实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不仅征税过程清楚,而且税款流向也明白,使纳税人的纳税抵触情绪消除。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全国应进行每年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加强税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行为,加大对纳税人罚款的数额,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不管纳税人偷多少税,都罚其个倾家荡产,并将其偷税行为公之于众,以做到“罚一儆百”,促使其他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选要加强税源控制。具体措施为:
首先,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源控制。采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建立收入纳税档案,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与此相联系,针对长期以来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使公民个人的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以致严重妨碍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税源控制的现状,改个人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为税务、银行联合且微机联网前提下的实名制,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其次,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单位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这是我国现行税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专业化征管力量不强、急需形成社会征收网络的实际情况。为此,针对前些年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税款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现实,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规范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督导纳税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宣传明白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作者简介」 李欣,北京大学法学院。
「注释」
[1]陈大有《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令人堪忧》
[2]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
[3]国家税务总局编制《2003年税收统计年鉴》
[4]国家税务总局编制《2001年税收统计年鉴》、《2002年税收统计年鉴》和《2003
年税收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