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7年01月22日 15时38分 124 主题分类: 土地房产 建设建筑
“住宅”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石政发[2007]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八日
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保障居民入住后的基本生活条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区内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相应配套设施的新建居民生活区交付使用的管理。
第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工作,对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进行监督、指导。市内五区、高新区成立以主管区长、主任为组长,区物业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物价、城管、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行政区域内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会同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协调市房管、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消防、人防、环保、园林、民政、卫生及供水、供电、供暖、燃气、有线电视、通讯等有关部门对各自分管的内容进行交付使用确认。
第四条 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实行部门确认制度。建设单位的新建住宅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经过相关部门确认,符合入住的基本条件和使用功能,取得《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意见书》(以下简称《交付使用意见书》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条 新建住宅达到下列条件后,方可交付使用:
(一)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符合规划要求,经市规划部门验收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明;
(二)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石家庄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备案证明书》;
(三)环境保护设施已经建成并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
(四)生活用水设施和水质符合卫生、节水相关标准,使用城市公共供水的纳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并正式供水;
(五)排水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并经验收合格,雨、污水排放纳入城市雨、污水排放系统;
(六)用电纳入城市供电网络,并正式供电;
(七)供热系统符合供热配建标准,使用城市集中供热的,纳入城市集中供热管网;
(八)完成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和室外燃气管道的衔接,保证燃气供应;
(九)电话通信线及有线电视线敷设到户,有线电视线纳入市属区域性有线电视网;
(十)庭院的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符合规定标准和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
(十一)庭院做到清洁、平整,施工机具、临建工程、建筑垃圾、剩余构(部)件全部拆除清运完毕。分期交付使用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与施工工地隔离;
(十二)已按规定选聘前期物业管理企业,双方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方案齐全;
(十三)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经营用房及公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场地已按要求向相关部门移交,并办理承接验收手续;
(十四)拆迁安置已经落实;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和要求,完成对住宅区公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场地的移交:
(一)物业办公用房、物业清洁用房、物业储藏用房、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门卫房等物业管理用房;
(二)住宅区内公共绿地、道路、路灯、排水管网等设施设备;
(三)按比例配建的地上停车位及其他公共用地使用权;
(四)建设单位在出售物业时承诺归全体业主所有的其他房屋、设施设备和场地;
(五)物业经营用房;
(六)按规划建设的社区用房、配套服务用房、学校、幼儿园;
(七)会所、地下车库、其他商业、办公用房。以上第(一)、(二)、(三)、(四)、(五)项归全体业主共同所有或使用;
(六)项归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和使用;第(七)项所有权应在物业销售合同中进行约定,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建设单位应将以上内容制作移交清册并作出移交承诺,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核实盖章后,作为《交付使用意见书》附件,在办理权属登记时提交给房屋权属登记管理部门。
第七条 住宅区内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的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由建设单位按照以下规定移交:
(一)总水表输入部分(含水表)以外的供水设施,无偿移交供水企业管理和使用;
(二)楼内配电箱(含电表)以外的供电设施,无偿移交供电企业管理和使用;
(三)通讯交接间(含交接间)以外的通讯管线及设施,无偿移交通讯部门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 建设单位申请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经批准的项目规划图和经规划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工程竣工备案的证明文件;
(三)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文件;
(四)供电、供水、排水、供热、燃气、通讯、有线电视等工程设施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
(五)庭院配套设施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
(六)前期物业管理方案备案证明文件;
(七)相关公共服务用房及配套设施承接验收手续;
(八)规划批准的社区用房及设施功能完备的证明文件;
(九)拆迁安置已经落实的证明文件;
(十)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移交清册、移交承诺;
(十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对申请文件的来源真实性负责。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如实出具证明文件,不得弄虚作假。
第九条 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的新建住宅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向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提出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文件资料。
(二)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应召集区物业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区物业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听取建设单位建设总体情况的汇报,并在5个工作日内对以下情况进行核实:
1、新建住宅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是否齐备;
2、实地察看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具的证明文件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3、建设单位的移交清册和移交承诺是否符合规定。
(三)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根据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意见,出具《交付使用意见书》一式三份,一份由建设单位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手续时使用,其余二份分别由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和街道办事处备案。经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认为不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领导小组应提出完善和整改意见,建设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后重新提出申请。
(四)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应当将《交付使用意见书》在新建住宅项目所在地公示3日。有关单位及业主对《交付使用意见书》有异议的,可以向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诉。
(五)建设单位持《交付使用意见书》及附件,到房屋权属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手续。
第十条 建设单位将未取得《交付使用意见书》的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或具备移交条件超过半年不移交的,市房管、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将予以处罚,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暂停受理该建设单位其他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建设等有关申请手续。因违反本办法规定给购房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一条 分期建设的新建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可以申请分期确认。分期确认的住宅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必须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具备居民基本生活使用条件。
第十二条 各县(市)、矿区新建住宅的交付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自2007年2月1日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住宅项目交付使用执行此办法。本办法有效期5年。
第二篇:《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范文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石政发[2007]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八日
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保障居民入住后的基本生活条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区内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相应配套设施的新建居民生活区交付使用的管理。
第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工作,对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进行监督、指导。市内五区、高新区成立以主管区长、主任为组长,区物业管理办公室、规划、建设、物价、城管、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行政区域内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会同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协调市房管、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消防、人防、环保、园林、民政、卫生及供水、供电、供暖、燃气、有线电视、通讯等有关部门对各自分管的内容进行交付使用确认。
第四条 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实行部门确认制度。建设单位的新建住宅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经过相关部门确认,符合入住的基本条件和使用功能,取得《石家庄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意见书》(以下简称《交付使用意见书》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条 新建住宅达到下列条件后,方可交付使用:
(一)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符合规划要求,经市规划部门验收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明;
(二)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石家庄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备案证明书》;
(三)环境保护设施已经建成并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合格;
(四)生活用水设施和水质符合卫生、节水相关标准,使用城市公共供水的纳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并正式供水;
(五)排水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并经验收合格,雨、污水排放纳入城市雨、污水排放系统;
(六)用电纳入城市供电网络,并正式供电;
(七)供热系统符合供热配建标准,使用城市集中供热的,纳入城市集中供热管网;
(八)完成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和室外燃气管道的衔接,保证燃气供应;
(九)电话通信线及有线电视线敷设到户,有线电视线纳入市属区域性有线电视网;
(十)庭院的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符合规定标准和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
(十一)庭院做到清洁、平整,施工机具、临建工程、建筑垃圾、剩余构(部)件全部拆除清运完毕。分期交付使用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与施工工地隔离;
(十二)已按规定选聘前期物业管理企业,双方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方案齐全;
(十三)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经营用房及公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场地已按要求向相关部门移交,并办理承接验收手续;
(十四)拆迁安置已经落实;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和要求,完成对住宅区公建配套的房屋、设施设备、场地的移交:
(一)物业办公用房、物业清洁用房、物业储藏用房、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门卫房等物业管理用房;
(二)住宅区内公共绿地、道路、路灯、排水管网等设施设备;
(三)按比例配建的地上停车位及其他公共用地使用权;
(四)建设单位在出售物业时承诺归全体业主所有的其他房屋、设施设备和场地;
(五)物业经营用房;
(六)按规划建设的社区用房、配套服务用房、学校、幼儿园;
(七)会所、地下车库、其他商业、办公用房。以上第(一)、(二)、(三)、(四)、(五)项归全体业主共同所有或使用;
(六)项归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和使用;第(七)项所有权应在物业销售合同中进行约定,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建设单位应将以上内容制作移交清册并作出移交承诺,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核实盖章后,作为《交付使用意见书》附件,在办理权属登记时提交给房屋权属登记管理部门。
第七条 住宅区内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的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由建设单位按照以下规定移交:
(一)总水表输入部分(含水表)以外的供水设施,无偿移交供水企业管理和使用;
(二)楼内配电箱(含电表)以外的供电设施,无偿移交供电企业管理和使用;
(三)通讯交接间(含交接间)以外的通讯管线及设施,无偿移交通讯部门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 建设单位申请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经批准的项目规划图和经规划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工程竣工备案的证明文件;
(三)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文件;
(四)供电、供水、排水、供热、燃气、通讯、有线电视等工程设施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
(五)庭院配套设施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
(六)前期物业管理方案备案证明文件;
(七)相关公共服务用房及配套设施承接验收手续;
(八)规划批准的社区用房及设施功能完备的证明文件;
(九)拆迁安置已经落实的证明文件;
(十)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移交清册、移交承诺;
(十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建设单位应当对申请文件的来源真实性负责。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如实出具证明文件,不得弄虚作假。
第九条 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的新建住宅建设工程竣工并经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向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提出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文件资料。
(二)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应召集区物业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区物业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听取建设单位建设总体情况的汇报,并在5个工作日内对以下情况进行核实:
1、新建住宅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证明文件是否齐备;
2、实地察看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具的证明文件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3、建设单位的移交清册和移交承诺是否符合规定。
(三)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根据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意见,出具《交付使用意见书》一式三份,一份由建设单位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手续时使用,其余二份分别由辖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和街道办事处备案。经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认为不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领导小组应提出完善和整改意见,建设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后重新提出申请。
(四)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应当将《交付使用意见书》在新建住宅项目所在地公示3日。有关单位及业主对《交付使用意见书》有异议的,可以向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诉。
(五)建设单位持《交付使用意见书》及附件,到房屋权属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手续。
第十条 建设单位将未取得《交付使用意见书》的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或具备移交条件超过半年不移交的,市房管、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将予以处罚,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暂停受理该建设单位其他建设项目的选址、用地、建设等有关申请手续。因违反本办法规定给购房人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一条 分期建设的新建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可以申请分期确认。分期确认的住宅小区的公建配套设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必须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具备居民基本生活使用条件。
第十二条 各县(市)、矿区新建住宅的交付使用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自2007年2月1日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住宅项目交付使用执行此办法。本办法有效期5年。
第三篇:石家庄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石家庄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集中供热管理,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集中供热,是指由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大型区域锅炉房和地热等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有偿提供给用户的生产或生活用热(含生活用热水、夏季制冷用汽)。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集中供热相关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营、服务、使用和管理的单位及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集中供热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鼓励竞争,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集中供热实行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多种经营组织或者个人投资、建设供热设施或从事供热生产的经营活动。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集中供热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广集中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第七条坚持以集中供热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推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收费。
第八条在发生供用热纠纷时,可向供热管理机构请求调解处理,也可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集中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集中供热的监督管理工作。石家庄市集中供热办公室是供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供热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市集中供热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依法监管供热市场;
(二)负责本市集中供热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研究与起草工作,并组织贯彻实施;
(三)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城镇供热专项发展规划及计划;
(四)负责供热特许经营项目申报、运作及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和日常监管工作;
(五)负责本市集中供热行业及供热行业协会的管理;
(六)负责修编本市集中供热技术规程和管理、质量、服务标准,组织供热行业培训和供热职业鉴定,负责供热节能审计与节能工作的开展,组织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经验的总结、交流与推广,提高节能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规划、建设、环保、城管、物价、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行政,协同实施本办法。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十条凡在集中供热规划区内,不得新建燃煤锅炉,暂时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区域,应采用清洁能源供热。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供热项目应符合集中供热规划,规划部门在审批前应书面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将规划审批文件抄送供热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必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凡未按设计方案施工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房管部门不予办理房屋销售及产权证。
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应按照分户控制及室温调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三条参加集中供热的用户,应当按规定交纳集中供热差别热价(即管网工程建设费)。差别热价用于热源及管网建设,实行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供热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并按规定通过招投标等形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禁止无资质或超出其资质等级承担供热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
第十五条供热工程按照规划建设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和阻挠,需要穿越某一地段、空间或构筑物时,产权单位或产权人应当予以配合。因穿越施工造成损失的,建设单位应当予以合理的补偿。
第十六条供热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第三章供热企业及设施管理
第十七条集中供热实行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制度,未按规定取得特许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供热生产经营。第十八条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企业,在特许经营范围内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
第十九条供热企业与用热单位的公共管网界线为用热单位的规划红线或建筑物院墙外的入户阀门井,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供热企业对其所管理的供热设施应当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定期检查、维护养护、更新改造,保障稳定运行。
第二十一条供热企业与用热单位应当签订书面供热合同。
供热企业对要求暂停供热的用热单位,应当提前10天向供热企业提出,并签订暂停供热协议。
第二十二条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时,供热企业可先采取必需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或干扰。确需占用道路、掘路、砍伐树木的,在采取抢修措施的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抢修结束后,供热企业应当及时恢复并按照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本市采暖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供热管理机构可以做出提前或者延长供热时间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供热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合同约定向用户提供热能;
(二)公开办事程序,解答用户咨询,公开服务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三)对用户的报修请求及时处理;
(四)重大事故不能正常供热时,应及时通知用热单位并报供热管理机构,及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正常供热;
(五)因供热企业原因,连续24小时或累计96小时达不到规定温度的,应按供热面积及温差退还用户热费,因用热单位的原因造成室温不达标的,供热企业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擅自操作、拆改、损坏或移动集中供热管网及其他供热设施;
(二)向供热管地沟内排放任何物质;
(三)利用供热设施设置广告、标牌;
(四)在供热管网及附属设备周围安全范围间距内建设各类地上、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挖掘、钻探、打桩、爆破、植树、埋设线杆;
(五)擅自与公用供热管网相连接;
(六)其他危害、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第四章热交换站管理
第二十六条热交换站是将热源单位提供的蒸汽或者高温热水经过技术交换,再通过二次管网输送到最终用户(以下简称热用户)的供热转换设施。
第二十七条热交换站建设应根据供热规划和经济规模合理布局。
第二十八条热交换站按规定办理用热手续后,应根据用热规模进行设计、建设、投资。开发商、建设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使用单位)自主确定管理方式,并依法承担管理、维修、更新改造和收费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热交换站资产归投资或建设单位所有。热交换站产权单位(管理使用单位)应与供热企业签订供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责任,为热交换站供热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热源保证。
第三十条接受供热企业的业务指导和日常巡检,服从供热管理机构调度,科学合理用热。
第三十一条按规程检修供热设备,确保供热设施完好。
第三十二条操作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运行管理,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十三条供热期内,除不可抗力外,居民用户室内温度应达到摄氏18℃±2℃,不得低于摄氏16℃。
用热单位应按规定设置测温点,定期进行测温,测温记录经热用户签字后建档。热用户对测温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供热管理机构进行复测。
第三十四条因管理不善,维修不及时或运营方式不当,造成居民用户室温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应给予热用户适当的经济补偿(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及时调节运行方式和水利平衡,发现庭院管网和户内设施泄漏、堵塞,做好日常维护。
第三十六条换热站按约定向供热企业缴费,逾期不交或上半热费未结清的,供热企业有权终止为其供热。第三十七条需要改变供热范围用热或增减供热面积的,应当及时报供热企业核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变更管理主体应报供热企业备案,签订相关协议。
第三十八条热交换站管理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私自开启供热一次网主阀门;
(二)自行扩大供热面积;
(三)私自转其他用户;
(四)减少正常供热量,影响居民的采暖效果;
(五)改变供热性质及运行方式;
(六)擅自调节、移动、拆除供热阀门及铅封、计量器具等。第五章热用户管理
第三十九条热用户是供热单位通过热交换站(或供热企业低温网)为其提供热能的终端用户(包括单位用户和居民个人用户)。
第四十条热用户应配合、支持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室温检测工作。热用户有权就供热质量、收费等问题向供热管理部门投诉。
第四十一条热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室内采暖系统上安装热水交换装置;
(二)私放、偷用供热管网软化水;
(三)擅自改动居室结构或室内供热设施。
第四十二条热用户应按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缴纳用热费用。逾期不交费的,用热单位可从逾期之日起每日向其收取应交热费3‰的违约金。逾期2个月经催告后仍不缴纳的,用热单位可中止供热。
第四十三条已经供热的建筑,其空闲房屋的热费由房屋产权人交纳。未售出的,由房屋开发建设单位交纳。能够做到分户控制的空闲确实暂不居住的热用户应交纳供热基本费用。
第四十四条政府建立供热保障金,对民政部门确定的优抚对象给予采暖费优惠和冬季供暖保障。第六章安全与应急处理
第四十五条供热企业和热交换站在生产、运行和服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市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制定并贯彻供热运行、设施维护、检修、事故处理等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供热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供热安全运行。
第四十六条供热企业应当在重要的供热设施所在地,设置醒目、统一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识别警示标志。
第四十七条供热企业应当对供、用热设施进行安全巡检,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法定周期检验,检验工作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分户自管采暖设备由热用户承担日常安全运行、使用与监护的责任,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分户自管采暖设备生产厂家应设立维修站,建立用户档案,告知维修电话,负责热用户24小时维修服务,并对采暖设备进行法定周期检测。
第四十八条供热企业应当向热用户提供有关安全使用方面的指导,宣传安全使用知识;热用户必须遵守安全用热规定,保护供、用热设施、设备。
分户自管采暖设备供应单位,应当向热用户宣传安全使用知识,协助热用户掌握安全操作的规程。热用户应当接受为其提供的培训。
第四十九条供热企业应当设置并向热用户公布维修服务专用电话,实行24小时维修服务。供热期内,要配备专职检修人员和必要的抢修设备、器材,制定事故抢修预案,保证有效、及时地处理应急事故。
热用户发现供热事故隐患,应及时向供热企业报告,供热企业和单位接到报告后,应按照产权界定范围立即组织人员检查、抢修。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由公安机关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按照无证经营予以取缔。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赔偿供热单位经济损失,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由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热水交换装置,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第五十九条供热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挪用、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用户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县(市)、矿区的集中供热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篇:石家庄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石家庄市节约用水办法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令第186号,已经二○一三年十二月三日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自二○一四年三月一日起施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石家庄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石家庄市城市供水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用水方针,以提高用水效率为目标,统一调配地表水,严格控采地下水,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水,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强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节水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内的节水管理部门,负责节约用水监督管理等工作。发改、规划、建设、园林、城管、质监、农业、林业、环保、卫生、工商、商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用水节水的管理工作,并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和采用先进、科学的用水节水技术和措施。
供水企业应当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供水范围内用水节水管理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的节约用水工作,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推进节水型村镇、节水型社区建设;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开展节约用水相关工作;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当进行劝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对在节约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举报重大浪费用水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用水管理
第七条 本市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解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市和县(市)、区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用水计划、相关行业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生活、生产经营需要,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
公共供水单位依据节水管理部门核定的用水计划向其用水户下达用水计划,并定期将用水户用水计划的考核、调整情况上报节水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与其用水户签订供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用水户违反节水规定的,经节水管理部门通知后,供水单位停止供水。
第十条 用水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迁移的,应当及时到市或者相关区、县节水管理部门申请重新核定用水计划。
第十一条 用水应当计量、缴费。
供、用水单位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加强对计量设施的检查与日常维护,保证计量准确。供、用水单位应当按规定对计量设施定期进行校验,发现计量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用水单位无取水计量设施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自取水之日起,按照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取水设备额定流量全时程运行计算取水量,直至安装水计量设施为止。
第十二条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水价制度。
新建住宅的供水设施应当按照一户一表、水表出户设置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原有住宅尚未实行一户一表改造的,除因影响建筑安全等原因无法改造的外,由供水企业进行改造,用户应当予以配合。所需费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用水单位(户)有两类及以上用水性质类别,需要执行不同用水价格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
用水单位未分类安装计量设施的,按照该单位用水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缴费。
住宅小区内的制售水机、洗车服务、景观环境用水应当单独安装计量设施,并按相关用水价格标准缴费。
第十四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直接从地表、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水计量设施的查验,按时收取水资源费。
供水单位应当完善用水计量和查表制度,准确记录用水量,按时收取水费。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节水管理部门和供水单位工作人员的查表、收费工作。
第十五条 用水单位应当按照节水管理部门下达的取水指标用水,节水管理部门对用水单位进行定期考核。
公共管网供水的用水单位超出用水指标用水的,除据实缴纳水费外,并按下列标准缴纳加价水费:超计划用水百分之十以下(含百分之十)的,超用部分加价一倍;超计划用水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含百分之二十)的,超用部分加价二倍;超计划用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超用部分加价三倍。
自备水源供水的用水单位超出取水指标用水的,除据实缴纳水资源费外,按照《河北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章 再生水及雨水利用
第十六条 再生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净化后,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是指污水的收集、净化处理、供水、计量、检测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
再生水主要用于生活杂用、园林绿化、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基建施工、景观环境、工业生产等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
第十七条 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商场、办公设施以及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应当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鼓励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住宅小区等的产权单位或者物业管理单位自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再生利用设施。
鼓励连片居民小区集中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
第十八条 应当建设但可以使用其他污水再生利用设施供水的,经节水管理部门核实后,可以不单独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但须配套污水再生利用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并使用再生水。
第十九条 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设计、施工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从事再生水经营活动。第二十一条 再生水的价格应当按低于自来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具体价格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 再生水运营管理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做到装表计量,按量收费,不得擅自间断供水或者停止供水。因设施检修等原因需要停止供水的,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用水户。
第二十三条 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再生水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保证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正常运行,同时按规定对出水水质进行日常化验。
节水管理部门委托具有水质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确保再生水水质符合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
第二十四条 生活杂用、园林绿化、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基建施工、景观环境、工业生产等用水,应当首先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再生水。
提供洗车服务的用水单位应当安装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水循环利用设施;暂不具备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条件的,实行再生水配送制。
住宅小区、单位内部的景观环境用水,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应当使用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或地下水;不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应当单独安装计量设施,并按相关用水价格标准缴费。
第二十五条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指雨水的收集设施、入渗设施、储存回用设施、处理设施、调蓄排放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等的总称。
第二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一)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构)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
(二)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市政工程项目;
(三)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
第二十七条 已建成企业、单位、住宅小区和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具备建设场地条件的,产权单位、管理单位或者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要求逐步补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二十八条 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应结合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遵循建设工程地面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规定,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一)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筑物屋顶,其雨水应当集中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后利用,或者引入地面透水区域,如绿地、透水路面等进行蓄渗回补;
(二)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庭院、广场、停车场、公园、人行道、步行街等建设工程,应当首先按照建设标准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者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入渗回补,或者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利用;
(三)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其路面雨水应当结合沿线的绿化灌溉,设计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二十九条 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主要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冲厕、景观环境用水和回补地下水等。回用的雨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第三十条 再生水与雨水的输配水管道、水箱等外部设施表面应涂成浅绿色,并严禁与自来水、地下水供水管道直接连接,出水口必须标有“非饮用水”字样和其他明显标志。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直接从地表、地下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未提交经审定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规划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节水标准和规范,进行节水设施设计,并单独成册。
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节水管理部门申报验收。
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器具、工艺、设备、计量设施、水循环及重复利用系统、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三十二条 各级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以及城镇供水水质督查、检测等。具体办法由水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工业用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重复利用率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由节水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进行技术改造。
间接冷却水应当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率不得低于98%。
第三十四条 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以地下水、自来水为原料制售饮用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单独安装计量设施,按相关用水价格标准缴费,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同时安装尾水回收设施,对尾水进行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对未安装尾水回收设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提供水源。
对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安装的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安装尾水回收设施。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限制并压缩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应用微滴灌、管灌、膜下沟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第三十六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农业灌溉建设项目和新建农业灌溉水井,在申请取水许可时,应当附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其他节水措施。已建成的农业灌溉工程应当有计划地完成节水改造。
第三十七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业节水灌溉试验,推行灌溉计量用水,安装计量设备,逐步完善计量措施。利用供水工程供水的用水必须安装计量设备。
加强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和农田节水灌溉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第三十八条 农业用井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用水单位应当到节水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重新核定用水指标,并按照新的用水性质类别计价缴费。
第三十九条 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实行用水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基层管水组织依据章程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基层管水组织可以接受委托承办有关节约用水管理事项。
第四十条 城镇地区的绿地、树木、花卉等应当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绿化用水效率。
第四十一条 本市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和单位用水重点监控机制,强化用水监控管理;严格控制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高尔夫球场、高档洗浴场所等高耗水项目发展。
本办法所称高档洗浴场所,是指商务主管部门公布的大众便民浴池以外的洗浴场所。
第四十二条 供水单位或者节水管理部门应当逐步为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高尔夫球场、游泳池、高档洗浴场所等高耗水单位安装用水数据远传设备。
按照前款规定安装用水数据远传设备的高耗水单位和用水户,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损坏或者拆除。第四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以及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市节水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向社会推荐国家公布的“节水器具名录”和“明令淘汰用水器具名录”。
第四十四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管网和消防栓、消防水鹤的日常巡查、维护管理,如实记录巡查和维护管理情况,提高监测和维护管理水平。及时改造更新老、旧管网和设施,降低供水管网的漏失率。
公共供水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抢修电话,出现故障应当及时抢修。
第四十五条 节水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第四十六条 用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做好下列工作:
(一)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建设节水型单位。
(二)设立节水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节约用水工作,建立用水台账,开展用水统计分析,明确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每4年进行一次合理用水分析或者水平衡测试。
(三)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
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加强节约用水的内部管理,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水产品、设备、工艺,提高节约用水水平。
第四十七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播放和刊登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用水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内容。
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候车室、候机厅、旅行社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四十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节水科学技术研究,整合节水科技资源,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研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节水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供水单位、用水单位节约用水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 节约用水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调查了解节水管理、内部管网及设施运行等有关情况;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节约用水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五十一条 节水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取水量较大单位用水的日常监督管理,增加对高耗水单位的检查频次,对发现的浪费用水行为及时处理;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实行联合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由节水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间断或者停止供水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停止运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三十八条规定,擅自改变农业用井用途的,处2万元罚款。
(四)违反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处1万元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17年5月26日
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指导意见》和《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编辑本段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石家庄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总体思路,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智慧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努力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向着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迈进。
(二)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为民、便民、惠民”为主线,围绕市民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提高信息资源开放水平,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集约建设,互联共享。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云平台,新建(改扩建)信息化系统统一按照云服务模式进行,所需基础环境资源及支撑软件由平台以服务方式统一提供,解决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数据驱动,融合创新。充分利用人口、社保、医疗、教育、民政等各方面信息资源,通过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大数据与产业、金融、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重点推进,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投资大,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统筹实施,特别是在环保、交通、健康、政务服务等方面,选择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的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做示范、三年出成效。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政策保障等管理和服务职能,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在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9年底,建成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决策支持科学化、产业经济高端化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石家庄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战略目标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到2019年,初步完成“一云一网一图一库”的架构,构建城市数据、应用、业务的云中心,实现城市级数据融合、共享和开放;构建石家庄一张网,实现基础网络的集中管理、统一规划;构建时空信息云平台,形成地上地下空间全城可视;构建以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到2019年,建成智能便捷的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民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利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覆盖7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的大型医疗机构实现居民健康卡发放;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有,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大数据对交通出行的决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智能交通诱导体系基本形成,公共交通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到2019年,建成覆盖全市13万家企业和1050万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在全市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覆盖率和新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100%、联网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8%;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管理部门联动和功能整合,形成精简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
--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大幅提高。到2019年,基本形成基于大数据的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服务等提供决策服务。动态监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各项指标数据,实现经济运行透视、产业绩效分析等功能;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切实做到“多规合一”,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环境污染治理大数据逐步深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9年,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制造得到快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协作逐步深入,逐渐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
编辑本段
二、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建设“一云一网一图一库”,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全面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1一云。“一云”即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建设统一的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提供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数据共享交换、大数据分析挖掘、软件支撑、应用业务和运行维护保障等服务。各部门基于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建设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教育云和健康云等混合云应用,推进信息系统向集约化和云服务模式转变,避免重复投资,降低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2017年,完成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建设工作,完成部分部门数据中心(机房)的迁移整合和私有云部署。2018年,逐步开展市政府有关部门非涉密、非垂管业务系统的迁移整合。2019年,基本形成石家庄智慧城市云服务生态体系。(责任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2一网。“一网”即全市一套基础网络体系。根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信息化建设原则,以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为关键节点,实现部门专网与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利用政法网现有光缆资源,建立基于政法网传输通道的政务外网基础网络体系,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承载非涉密业务的政务网络纳入电子政务外网,在横向上实现各部门基于政务外网的数据交换,在纵向上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垂直连接。2017年,启动政务外网的改造升级,实现部门专网与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2018年,完成政务外网从市到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扩容升级。2019年,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承载非涉密业务的政务网络纳入电子政务外网,初步实现智慧城市“一网”架构。(责任单位:市政府信息中心、政法委、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一图。“一图”即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数字石家庄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整合大比例尺矢量数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数据、地理国情数据、历史数据、远景规划数据、物联网节点数据等有关信息,构建时空信息云平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对地理信息的智能化需求,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基础时空信息服务,以及更加科学、更加精确的基础和保障。2017年,开展智慧石家庄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测绘和平台建设,开展智慧城管、智慧排水、节能减排、消防监控等智慧应用。2018年,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开展城市照明、动物防疫监督、国土执法监察、地名地址、规划城市三维模型等图层应用开发。2019年,全面推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一张图”。(责任单位:市国土局、智慧办;配合单位:市城管委、环保局、住建局、规划局、公安局、民政局、农牧局等市政府有关部门)
4一库。“一库”即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依据整合共建原则,在石家庄智慧城市云中心实现基础数据的统筹管理和及时更新。整合公安、人社、民政、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数据,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人口基础信息库。整合工商、质监、税务、民政、编委办等部门数据,建立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整合统计、发改、财政、工信、商务、税务、电力、水务等部门数据,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健全住建、规划、国土、交通、城管以及其他相关业务专题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联互通,为政府和行业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2017年,完成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归集和整理,制定统一的共享交换标准和规范,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电子证照库、地名地址库、三维建筑模型库和地下管线库等基础数据库及主题库建设。2018年,基于“一数一源”的原则,开展智慧城市基础数据的整理、比对和核实等工作。2019年,基本完成基础数据库和主题库建设。(责任单位:市智慧办、规划局、国土局、民政局;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二)提升惠民便民服务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原则,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标,充分整合服务渠道和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突出体验提升,实现全程全时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智慧应用全民共享。5“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围绕“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总体目标,建设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同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打造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相融合的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一网”通办;完善政府内部办公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跨部门政务一体化办公平台,集成通讯录、短信、统一邮件、移动办公等服务,满足多组织协同办公需求。与企业注册登记、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质认定、税费办理、安全生产、法律服务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公积金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2017年,建设完成电子证照库,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延伸,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互补新模式,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达到90%以上;完成政务一体化办公平台建设,并进行试点。2018年,以网上审批为切入点,利用乡镇(街道)和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实现98%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一口式受理、全区域通办;政务一体化办公平台全面覆盖所有政府部门,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促进效率提升。(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编委办、智慧办、行政审批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民政局、司法局、公积金中心;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智慧交通。充分利用车辆、人口、社区、商圈、学校、航空、铁路和医院等涉及交通出行的各类数据信息,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人、车、路、物、事等数据的横向关联数学模型,为城市交通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市民出行精准服务、城市道路智能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提高社会整体出行效率。建设交通智能诱导系统,整合公安、交管、交通原有信息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实时对路口信号控制系统进行智能管理,对车辆行进轨迹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有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建设重点车辆监管系统,加强运输企业、重点车辆及其驾驶人源头监管,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建设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实现交通运行监测、数据集中处理、风险预警分析、应急调度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网络预约出租车行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行业审批、日常监管、运营数据交互。加快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做好“交通一卡通”在公交、地铁等交通领域一卡通用、多渠道的自助充值服务;结合中山路公交站台提升工程建设电子站牌,实现实时公交信息发布、手机充电、零钱兑换、自助充值等。2017年,完成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在部分路段进行验证和测试;完成网络预约出租车行政审批监管平台、“交通一卡通”及电子站牌试点建设。2018年,建设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建设重点车辆监管系统;逐步完善交通信号控制、智慧诱导等系统。2019年,扩大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的应用范围。(责任单位:市交通局、交管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城管委、规划局)
7智慧健康。整合全市医疗健康、社区养老和体育健身数据资源,构建石家庄“健康云”,面向居民、医院、健康管理和体育健身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养老和健身信息服务,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覆盖医疗保健、公共卫生和体育健身的全民健康事业发展。建立分级诊疗应用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向上对接京津区域名医名院,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引导医疗机构面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实施全市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整合各医疗机构就诊卡、居民健康卡,建立符合国家卫计委标准规范的居民健康卡平台,打通与社保卡结算服务,实现个人健康信息归集、整合及共享。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最终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使每个患者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资源。建设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智慧养老体系,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定位援助等养老服务新模式应用。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平台,构建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儿童保护服务为中心、以全社会都参与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为网络,实现未成年人业务管理规范化、数据统计信息化、服务保护网络化。建设殡葬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业务办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祭祀等功能,推进殡葬服务便捷化。2017年,重点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分级诊疗应用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平台,实现试点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整合试点医疗机构的就诊卡和居民健康卡,实现医院挂号、诊疗、结算等服务一卡通;建设试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平台。2018年,完成医疗一卡通建设;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建设殡葬服务管理平台。2019年,全面完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建立完善居民全程健康档案,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人社局、民政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8“智慧石家庄”智能门户。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及便民服务信息,通过网站、智能终端、信息屏等媒介,为市民提供停车、乘车、看病、买房、天气预报、实时空气质量、旅游、找工作、交通违章、公共事业缴费、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体育健身、社保等服务。制定统一标准和发布规范,各部门开发面向市民的各类应用服务,统一接入到“智慧石家庄”智能门户,让市民享受个性化和便捷的信息服务。2017年,启动“智慧石家庄”手机超级APP建设,整合停车、乘车、天气预报、实时空气质量、交通违章以及水费、电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缴纳、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社保等信息服务;完成环保随手拍、“热练国际庄”、“掌上人社”建设。2018年,整合个人信用查询、社保公积金查询及缴费、医院预约挂号、政务服务办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体育赛事等信息服务。2019年,实现医疗、交通、教育、旅游、政务、体育、社会治安等各类信息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智慧办、人社局、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计委、交通局、交管局、气象局、司法局、综治办等市政府有关部门)
9智慧教育。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以政府为主导,以“三通两平台”为基础,完善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推动全市数字校园和校园智能化建设,达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的建设标准。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全市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应用系统,促进与京津区域的协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涵盖市内各教育机构及学生、教师和学校信息的基础数据库,鼓励各地各校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发特色应用系统。2017年,完成直属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性建设。2018年,完成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市内八区数字校园全覆盖,其余县、市稳步推进。2019年,数字校园覆盖全市所有学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三)提升城市精准管理水平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发展需求,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增强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10智慧城管。以现有数字城管系统为基础,构建智慧城管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市容市政、路灯亮化、环卫车辆管理、城市排水防汛、道路桥梁、城管执法等单一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动态监管、信息共享、辅助决策,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体系。建设智能环卫调度系统,试点高架桥自动喷淋,制作城区道路“以克论净”网格电子标图,在线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地和去向地、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建筑渣土运输车辆轨迹和建筑工地施工情况。建设火车站站前地区指挥平台,实现场景监控、违法停车自动抓拍以及车辆定位、人员定位、3D可视化。建设城市排水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水量、下穿立交、管井液位和排水设施运行状态,预测突发气象条件下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开展智慧灯杆一体化试点建设,实现充电桩、通信基站、视频监控、定位报警、信息交互、环境监测、流量检测等多种功能。2017年,建设城市排水管理系统、执法队员电子标识项目;完成智慧城管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火车站站前地区指挥平台、城区道路“以克论净”网格电子标图、槐安路大桥结构检测系统。2018年,完成高架桥自动喷淋系统、餐厨垃圾在线监测系统、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测系统、渣土车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管理系统感应端布设、模型分析;开展智慧灯杆一体化试点建设。2019年,逐步推广智慧灯杆一体化建设;完成城市排水管理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市城管委;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11智慧治安。加快推动“雪亮工程”,建设视频资源共享平台、综治视联系统、社会视频互联网应用平台、综治视联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和社会视频资源,建立常态化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有序推进平安社区建设,通过智能门禁、电动车身份管理等系统,对进入社区的车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采集相关信息,实现小区智能安全管理。充分分析和挖掘智慧城市大数据资源,为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反恐防暴提供信息支持。2017年,完成“雪亮工程”试点建设;推广社区智能门禁、电动车身份管理等系统。2018年,推进视频图像信息及各类数据资源深度应用,逐步开展在城乡社会治理、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反恐防暴、智能交通、服务民生、生态建设与保护等领域的试点应用。(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公安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各综治成员单位)12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构建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等分类产品追溯体系,建立追溯数据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等共性基础标准,实现产品追溯全过程的互联互通与通查通识。建设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重要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全过程监控,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建设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以追溯码为载体,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建设食品追溯体系,在重点产品生产企业中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追溯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建设药品追溯体系,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建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现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全程追溯管理。2017年,建立追溯数据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等共性基础标准;以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白酒等产品为试点,建成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2018年,完成食用农产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对农业投入品(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产品(三品一标)、大宗农产品(小米、玉米、马铃薯、花生、中药材等)进行试点。2019年,全面覆盖各类重要产品,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食药监局、农牧局、质监局;配合单位:市卫计委、供销社、工信局、工商局、智慧办)
13社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深化完善市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统一归集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法院、食药监、税务等信用信息归集、报送、公示、查询、应用规范化、常态化。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应用领域,推动政府部门信用应用从信用信息查询向大数据信用评估分类、信用风险预警以及建立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转变。2017年,深化完善市社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统计分析、联合惩戒、信用评估、行业监管、协同办公功能,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征集和在行政管理事项中的查询、应用,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2018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信用服务机构的采集信用信息的机制,鼓励大数据信用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宽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使用领域。(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法院、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食药监局、质监局等有关单位)
(四)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加强互联感知、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决策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政府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提供大数据支撑,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14智慧环保。全面推进环保信息深度感知和协同整合,进一步加强对大气、噪声、绿化、湿地、气象、水源、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加快建设节能减排监控管理平台,对全市重点企业水、电、煤等能源消耗以及硫化物、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等排放实施在线监控,强化对国省控企业能耗、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能耗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提供数据支撑。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应用,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实时化、精细化环境监督管理。2017年,建设完成市级环保工况监控管理平台、市级能源监控管理平台、节能减排分析挖掘平台,实现对国省控重点企业在线监控。2018年,推进重点区域、重点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初步形成环保网格化的管理体系。2019年,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智慧办)
15“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全面融合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交通、市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专项规划对空间管控和用地阶段的并联预审要求,建立基础库、“多规合一”成果库、部门规划成果库、审批成果库、项目库和预审意见库,实现“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和“一套机制”,辅助消除规划间的冲突,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模式。2017年,完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建设规划决策支撑平台,实现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和决策支持。(责任单位:市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市政府有关部门)
16供给侧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围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建设供给侧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多种分析评价方法,通过税收、物价、水、电、煤、气等多因素整合对比,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并结合国家、省和其他重点城市经济状况,精准发现过剩产能、过剩库存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措施,并利用沙盘推演政策最终成效,为政府淘汰过剩产能、制定项目负面清单、重污染天气停产限产等提供决策依据。2017年,启动供给侧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建设,实现经济运行透视、企业绩效分析、运行决策分析、降成本仿真沙盘推演等功能。2018年,根据平台运行情况,逐步完善系统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17智慧城市运行(应急)指挥中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运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涉及智慧城市运行(应急)的相关部门入驻指挥中心,实现城市运行(应急)管理一体化,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综合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信息发布等服务。建设常态运行综合监控分析系统,实现城市运行体征监控、预警评估、决策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建设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应急值守、预测预警、风险隐患源监测防控、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处置模拟推演,实现与省政府应急办及各县(市)、区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指挥和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安监管理平台,提升突发生产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综治信息应用管理系统,着眼全网共享、联网应用,推动政府管理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提升社会公共安全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积极推广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提升消防部队快速反应和作战能力。建设水资源信息监测管理平台,深化对平原区水量、水位、水质等关键信息的采集监测、智能分析。各部门需新建指挥中心的,原则上共用智慧城市运行(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共享指挥大屏、视频资源、指挥专席、会商系统和呼叫中心等配套设施,减少重复建设。2017年,完成指挥中心基础设施、常态运行综合监控分析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智慧安监管理平台、综治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建设,接入全市火灾高危单位。2018年,完成水资源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常态监测、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完善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接入全市重点消防单位。2019年,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运行(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建立高效运转的智慧消防云平台服务体系和智慧消防大数据分析平台。(责任单位:市智慧办、应急办、政府信息中心、综治办、安监局、公安局、水务局;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五)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
18智能制造。把握“中国制造2025”发展契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路径,全面推动医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提供供需发布、智能设备租赁、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形成智能制造资源和智能制造能力的专业服务云池。实施工业大数据计划,支持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率先建设一批具有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快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远程维护等新业态。2018年,积极推进省试点企业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19电子商务。以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聚焦农特产品,完善农村电商、区域电商、电子商务进社区、O2O(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模式,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生态体系。建设进出口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节点城市建设一批海外仓储和展示中心,引导企业以B2B2C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监管成本。2017年,建设电商交易服务平台、进出口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藁城启动农业电商试点工作。2018年,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生态体系信用、交易、产品三大数据库,争取更多县(市)、区列入国家农业电商试点县(市)、区;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等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出口市场设立海外仓,搭建以海外仓为支点的目的国配送辐射网点。2019年,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构建孵化器、加速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牧局、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20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对景区客流量、游客行动轨迹、兴趣热点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预警,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拓展旅游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提供一体化、全程化、定制化的动态信息、电子导引、电子解说、电子商务等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对旅行社、景区、饭店、乡村旅游等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游客服务智慧化、旅游营销精准化。2018年,建设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并开展试点,建设旅游行业管理应用、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旅游产品分销应用等。(责任单位:市旅游委;配合单位:市智慧办、交通局、公安局、气象局等市政府有关部门)
21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产业链条各类资源,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快速采集、综合管理、监测预警、实时发布。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建设。2017年,在藁城、正定、晋州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建成益农社标准店20个、专业店50个、县级中心3个,建成乡镇标准化区域站45个。2018年,建成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零距离服务智能系统、智耕系统、测土配方系统、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及新型农合组织系统等。(责任单位:市农牧局;配合单位:市智慧办)
22大数据众创服务平台。围绕政务数据开放和开发,建设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开发平台、产品孵化平台、企业云应用平台等,整合资金、智力、技术、服务、软件、市场、资讯等各类资源,为创业者提供线上线下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鼓励创业者利用海量脱敏脱密数据深度开发应用。2018年,完成大数据众创服务平台建设,开放部分数据资源,吸引相关创业机构入驻。2019年,加大数据资源开放力度,在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组织开展全国性大数据创新大赛。(责任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协调各部门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市发改委作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推进。各部门依据本行动计划,按照责任分工,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组织推进本单位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强化监督考核制度。
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督查力度,按照本行动计划推进步骤和责任分工,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督导检查中发现构成违纪的问题线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推动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和县(市)、区绩效考核体系。
(三)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转变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提升政务效率、降低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促进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统筹安排信息化等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对应用性广、通用性强的新建基础业务系统,由智慧办统筹,实现全市集约化建设,满足各部门需要,强化项目协调和管理,突出重点、确保实效。对提供公益性公共服务和为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原则上采取财政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建设。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适于市场化运营、有利于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智慧办统筹,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破解建设资金瓶颈。
(四)加强标准规范建设。
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整体指导下,研究建立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交换、政府数据资源目录、政府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应用部署迁移、信息系统运维指南等系列标准规范,规范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五)突出人才智力支撑。
成立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发挥石家庄智慧城市研究院作用,创新人才储备机制;打造智慧城市高端论坛,形成常态交流机制,展示最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扶持力度,引进和培养智慧城市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形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智力保障。
(六)完善信息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与政府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接入、数据交换、数据备份、数据防泄漏机制,形成安全态势感知、安全预警、防御阻断和追溯体系,强化安全管理能力、技术防御能力及安全运维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