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5 01:5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及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社会监管和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1.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要求,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已连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30多个省直部门,完成了部分市地外网结点建设和与省级外网互联互通。各市地外网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电子政务内网已连接所有省直部门和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市、县级政府,公文传输、信息报送、应急指挥、政务督查等功能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得到较好应用。省政府、100%的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级政府已经全部建立了门户网站,各级门户网站群在政务公开、实现互动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明显成效。8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行业数据库,其中47%的部门实现了重点数据库的省级集中,在提高办公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领导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人数据库实现了质监、工商、税务、外办、人事等多个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累计实现数据信息交换520余万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实现了省内居民基础信息的省级集中,信息质量和数据更新速度居全国第一。宏观经济数据库已建设完成,目前已加载数据700多万笔,查询2万多次。“诚信山东”数据库已覆盖23个省直共建部门的信用监督信息,近50万户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税款信息共享和税源动态监控。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建设完成省级1:1万、1:5万基础测绘数据库,为全省信息化建设提供空间支持载体和基础平台。农业、水利、渔业、工商等14个涉农部门参与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始共享并发挥作用。

3.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金字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领域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综合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金税”工程通过征管数据省级“大集中”,实现了内网全省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外网面向30多万纳税人的网上申报集中处理。“金审”工程启动了全省质监部门联网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金盾”工程二期强力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以及社会信息引进共享,显著提高了打击犯罪、管理防范和服务群众的能力。“金质”工程实现了3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预警预测。“金管”工程建设完成了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和覆盖主要工商业务的10大应用系统,实现了全系统业务互动、数据共享,有效提升监管执法和社会服务水平。环保部门完善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1600多个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

(2)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金保”工程实现养老、医疗等5种社会保险业务“一站式”办理和服务,并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网上社保业务。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已在90%以上的市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舍山东省级数据中心作为全国教育信息资源库一部分开始启用。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等大型医院积极实施“数字化医院”工程,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新型医疗方式得到初步应用。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了对重点煤矿、危险化学品等企

业的远程动态监控和事故预测预警,通过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对事故影响范围以及事故严重度进行预测并提供最优救援方案,有效避免和减少生产灾难发生。外事系统实现了网上审批和网上办照,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成立了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对全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建设完成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山东省信息安全测试平台、山东省信息安全应急支援平台和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平台,对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具有较强的应急支援服务能力。在重点部门部署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两项试点工作,开展了信息安全大检查。初步形成了“济青双轴心,省域全覆盖”的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成功发放数字证书70余万张,覆盖全省的网络信任体系正在形成。

5.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70%和72%的省直部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及信息中心。17市地全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重要文件。发展了一批软件评测、数字认证、标准化研究、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中心、信息化培训等支撑机构,开展了电子政务标准研究、信息安全测评、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有利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电子政务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统筹协调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迟缓;四是法律、法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五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六是资金投入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与先进省市、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期望、与政府加强自身管理和转变职能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上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基础设施阶段、整合阶段进入到转型阶段。在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不同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化治理方式推进服务创新和民主发展,使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根本性提升,实现政府的全面转型。因此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从应用建设向“互联治理”转变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以公众为中心、为用户提供网络化无缝集成服务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二是促进政务流程优化日益重要;三是高度重视缩小数字鸿沟;四是高度关注网络和信息安全;五是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六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七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和引入新的管理方式。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十个字:互联,整合,共享,重构,效率。通过互联互通消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对已有的电子政务系统深入整合,实现重点业务领域的业务协同;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

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标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注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创新应用,务实高效。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互联整合,资源共享。从服务全省的大局出发,对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推进相关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4.保障安全,促进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措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覆盖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络更加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基本健全;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基本完善,重点相关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数据库应用得到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电子政务服务逐步向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延伸,公众和社会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到2015年,70%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基本满足企业和公众网上服务需求;70%以上的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100%的部门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应用;50%以上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和责任认定的管理;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城乡社区(村)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办理80%以上的服务事项;建立起有效的电子政务考核监督机制,将电子政务考核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中。

四、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继续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1)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外网实现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建设完善全省各级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政务信息数据中心,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到2015年,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能够满足各级政府业务应用、对外服务和信息共享的需求。

(2)继续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以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为抓手,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环节为重心,继续完善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的应用开发;依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府网站群,有效推进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和交流互动能力的全面提高。

2.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系统建设

(1)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医保、医疗、公共卫生、扶贫救助、就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就业服务信息、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便民医联等工程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

(2)围绕公共安全,强化防汛抗旱、农林水利、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应急、环境保护、治安管理、国防动员等领域的预警预测、应急指挥及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各种监测、监控和各类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围绕经济和社会管理,优先支持财政、金融、房地产、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

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启动交通信息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等信息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切实增强政府综合监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

(4)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完善宏观经济、统计、经贸、能源监测管理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提高各地政府宏观调控决策能力。

(5)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为各级代表和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提供多样化、便捷有效的方式,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社会公众监督能力。

3.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扎实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制定数据交换的标准,明确界定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形成有序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2)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在政府行政管理、经济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有序开展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上级部门对基层要开放接口和提供相应数据支持,实现数据向上集中,信息向下开放。进一步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成果,将财政、银行等纳入到共享范围。重点推动财税和金融、公共安全、医疗、教育、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应急处置、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监控、经济运行监控等相关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4.强化基层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基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众服务能力是“十二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具备一定条件的城镇社区开展民政、卫生、计生、公安、劳动等部门综合性数据库建设,满足网络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气象、电信等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建设和完善县(市、区)电子政务平台,将网站作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结合行政审批中心、电话热线、乡镇(街道办)或社区的服务代办点等多种服务手段,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政民互动和服务模式,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继续强化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突出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诚信山东五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性、全局性、统一性作用,理顺采集渠道,加强维护更新,逐步实现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进一步丰富数据库内容,扩大共享范围,拓展应用空间。通过推进基于五大基础数据库的系统工程建设,带动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设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或数据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重点建设和完善金融财税类、资源环境类、社会保障类、农林水利类、交通旅游类、文教卫生类、公检法司类等政府部门业务信息数据库,并逐步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应用,对政府业务工作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

6.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坚持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继续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抓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开展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实现对重要数据、设备的异地存储和备份。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实现数字证书应用的统一

管理。

(二)重点工程

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工程。建设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间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为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等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应用提供支撑。重点解决资源统一描述、统一备案、统一检索、统一交换等问题,开展易于扩展的、基于数字证书应用的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

2.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工程。重点加强全省人口数据库建设,实现公安、民政、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税务、工商、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进一步扩大法人基础数据库共享范围和共享信息类别,将审计、知识产权、财政、国库、银行等相关业务信息纳入共享范围,重点推进在建设部门、公积金管理、法院执行管理、统计局普查工作等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多源、多尺度、多类型、多空间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应用,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权威的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加快宏观经济基础库建设,推动统计、发改、物价、投资、进出口、国有资产、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现经济运行预测预警。

3.业务协同应用工程。以各级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为入口,结合行政审批中心,通过相关部门间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行政审批等各项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做到“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以方便企业办事为出发点,重点推进以企业注册登记为入口,工商、公安、农业、国土资源、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并联审批,实现申请工商登记注册、申办组织机构代码、申办税务登记等所有服务网上“一站式”办理。以市民生活服务为切入点,重点实现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出入境手续、公积金等业务的“一站式”并联办理,全面提高政府公众服务效率和水平。

4.政法机关共享共建工程。依托公安金盾网,建设横向连接政法系统各部门和省武警总队,纵向贯通省、市、县政法系统,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安全可靠的全省政法业务信息系统。加快统一的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省级政法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案、执法监督、辅助决策等功能。

5.科技防腐信息化工程。以增强对权力监督的有效性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科学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行政权力监察、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公共资金监察、舆论监督、党风廉政教育六大电子平台,创新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方式,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的交易、政府信息公开、市民投诉等服务事项的实时监察和评估,满足科技防腐工作需求,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6.决策信息共享工程。通过建设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智囊研究机构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并与相关部门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互联互通,逐步搭起决策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对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综合改革、财政金融、投资、商贸流通、外资外经、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资料、视频等信息的共享,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形成各类综合决策信息,为不同层次领导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各级领导决策支持需求。

7.党建信息化工程。以党政内网建设为基础,推进基础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促进需求应用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内网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建设完成电子党务应用系统、全省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干部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办公信息库、业务知识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规范的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和应用机制逐步完善;各级党委部门的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党建信息化工作基本满足和适应各级党委部门管理、决策、服务的需要,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8.国防动员应急指挥工程(略)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各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研究解决和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业务协同等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部门内部要成立主要负责人担任的信息化领导机构,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推进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建立部门信息化主管负责制,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CIO),总体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

(二)完善法规和标准,优化发展环境。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组织科研和专业机构研究出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参照国家的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标准,有序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

(三)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考核管理。加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业绩的考评内容。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评选、网站绩效评估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管理。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将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纳入本部门的预算管理,并使运维资金不低于部门年度预算的15%。研究制定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电子政务工程从项目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管理;对专项资金做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必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通过后,审批和资金部门才能予以立项和提供资金支持。对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组织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项目的牵头单位要在年度资金计划中优先安排。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管理办法,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

(五)完善支撑体系,抓好人才培养。依托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各类电子政务支撑机构,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好服务作用;积极开展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各种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和媒体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鼓励引进和培养技术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根据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编制《山东省“十二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食品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原辅材料及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推动全省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提前完成了”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

(一)取得的成就

1、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上新台阶。到201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6885家,资产总额4981.41亿元,从业人员118.65万人,年均增长10.60%、18.40%和5.40%;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4.64%、9.39%和12.77%。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2780亿元,年均增长2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4.39亿元,年均增长23.4%;利润654.86亿元,年均增长24.7%;利税990.93亿元,年均递增24%;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1.98%、12.45%、10.84%、10.2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0.31%、20.68%、20.03%。

2、食品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饮食结构、饮食方式的改变,推动了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一是名优食品增多,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增加。2010年末,全省食品行业有6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381个产品获山东名牌,分别比2005年增加37个和27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68件,省著名商标487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53件和151件。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乳制品、啤酒、葡萄酒等重点产品产量比2005年增长60%—310%。二是食品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淀粉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50亿元,海洋食品1500亿元,速冻调理食品500多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一倍以上。三是重点龙头企业增多。2010年末,全省过亿元的重点龙头食品企业超过1300家,比2005年增加600多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100多家,比2005年增加500家;50亿元以上的15家,比2005年增加11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食品工业科研和技改投资增多,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食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末,有13家食品企业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食品企业获省级技术中心,分别比2005年增加9家和41家。目前,我省食用植物油、肉类加工、乳制品、淀粉糖及功能糖、真空冷冻干燥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啤酒、葡萄酒等行业的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4、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制订完善食品相关法规、标准,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支持食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体系等认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食品质量监管力度,增强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目前,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上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近9000家企业获得了1万余张食品生产许可证;2006年以来共制订、修订地方食品标准近300余项。2010年,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7%以上,其中白酒、啤酒等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食品流通环节检测合格率达86%以上;出口食品检验合格率为99.8%。

5、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2006年以来,食品工业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认真抓好啤酒、白酒、酒精、淀粉及淀粉糖等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作,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西王、保龄宝、阜丰、菱花、鲁洲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了玉米产业链多层次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青啤、景芝、生力源、古贝春等酿酒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全省有16家食品企业被命名为山东省环境友好型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要求,对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下的酒精、味精以及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或依法关停。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五点。

1、初加工和低档产品多,深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201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全省食品工业的72.45%,食品制造业占18.28%,饮料制造业占9.27%。

2、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小食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自主创新率低。

3、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多数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

4、食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粮油、肉禽、果蔬、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5、食品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食品企业缺少稳定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分散农业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等方面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因素

一是政策环境较好。各级政府重视食品工业,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发展条件好。特别是我省将要实施“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海洋食品产业将成为发展的重点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优势产业竞争力强。玉米深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食用植物油、啤酒、葡萄酒等优势产业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三是食品行业名牌产品数量多,国内市场占有率高。青岛啤酒、张裕葡萄酒、鲁花花生油、龙大食品、西王淀粉糖、保龄宝功能糖等知名品牌省外市场发展快,产能扩张迅速。

(二)不利因素

一是竞争压力加大。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增大。“十二五”期间,食品原材料

价格、劳动力成本仍进一步上涨,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将产生较大影响。三是部分食品行业原料供应省内难以保证。目前,玉米加工、花生油等行业原料省内供给严重不足,30%以上加工量需要由省外或国外购进,大豆、啤酒大麦和模拟蟹肉、鱼糜制品原料等全部依赖进口。四是部分行业节能减排压力大、企业技术改造任务重。食品生产大多属于传统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能源、资源消耗率相对较高,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食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提高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加强食品标准、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强食品企业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提高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全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加强市场调研,开发生产市场销路好、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机制,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求。

2.突出技术创新原则。加快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的研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优化食品产业结构。

3.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流动,抓好重点产品,促进产业延伸,培植和提升具有特色的食品优势产业集群。

4.坚持名牌带动原则。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依靠树品牌、创名牌、讲诚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原则。加强专用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受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6.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原则。加快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可持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5300亿元,利税1900亿元,利润12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0家,50亿元以上企业32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100家以上,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的技术装

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的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全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以上;八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

四、发展重点

(一)粮食加工业。小麦加工以增加面粉品种和提高面粉出粉率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小麦谷元粉、面制品、改性淀粉等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扶持:民天、半球、白樱花、发达、利生、泰裕、永乐等企业。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向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玉米改性淀粉和糖、醇、酸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玉米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扶持西王、保龄宝、鲁洲、雪花、诸城兴贸、寿光金玉米、青援、山东龙力、沂水大地等企业。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重点发展花生油、玉米油,积极开发营养保健食用油和食品专用油,稳定发展大豆食用油,提高专用油的比重。充分利用我省大豆饼粕、花生饼粕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蛋白活性肽及大豆改性蛋白、蛋白粉、低聚糖、多糖、黄酮、纤维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扶持鲁花、龙大、三星、西王、香驰、渤海、嘉冠、蓝山等企业。

(三)畜禽加工业。稳定发展冷冻猪肉和高温肉制品,重点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深精加工制品。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采用生物等先进技术,搞好畜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努力扩大肉制品和生物制品出口。加大推行定点屠宰工作力度,提高屠宰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重点扶持金锣、得利斯、龙大、九联、诸城外贸、凤祥、六和、盈泰、德州扒鸡、绿源等企业。

(四)水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罐头、速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鱼糜、鱼片和调味料等深精加工产品,大力开发系列营养方便食品,提高水产品加工品附加值,加大藻类和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我省水产品加工优势,寻求国际合作,做好水产品来料加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水产加工出口。重点扶持好当家、泰祥、波德隆、京鲁、亿路发、昌华等企业。重点抓好威海、烟台、青岛、日照海洋水产及微山湖、东平湖湖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五)果蔬加工业。扩大加工广度和提高精深加工,减少资源损失和浪费,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果品加工以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复合果汁饮料、罐头为重点,开发多风味的果冻、果酱、果酒、果脆片等产品。蔬菜加工以发展FD干燥蔬菜、芦笋罐头为重点,稳定发展速冻保鲜菜等产品。重点扶持安德利、鲁菱、汇源、康发、龙大、万福、安丘外贸、恒润、华光、宏泰等企业。

(六)焙烤及方便食品。焙烤食品重点发展传统名特食品、中高档饼干、中西糕点以及老年人需求的保健营养食品。重点扶持青食、青援、金乔、益康等企业,抓好沂水县饼干产业集群的建设。方便食品重点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品、速冻面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大力开发适应生活快捷、方便安全的型方便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七)酿酒业。白酒行业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芝

麻香型、浓香型和兼香型名牌白酒。重点扶持扳倒井、生力源、景芝、古贝春、趵突泉、兰陵、孔府家、花冠等企业。啤酒行业要积极开发各种风味啤酒,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重点扶持青啤、烟台朝日、泰山克力策三孔(燕京)等企业。葡萄酒行业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高中档葡萄酒,有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可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以烟台张裕、中粮、威龙为龙头,抓好烟台葡萄酒产业集群建设。

(八)乳制品。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冷链运输、储存能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积极开发多风味、功能性、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有条件的企业可适当发展干酪、乳清和奶油等。重点扶持得益、佳宝、亚奥特等企业。

(九)调味品。采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改善生产卫生条件,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稳步发展酱油、食醋、酱类、酱菜、味精(鸡精)、芝麻香油等调味品的同时,重点开发复合调味料、新型调味品、方便调味料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以及低钠盐产品。重点扶持菱花、三

九、阜丰、欣和、玉兔、德馨斋、富氏、巧媳妇、玉堂、福瑞等企业。

(十)食品添加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发展现有主导产品,限制化学合成及安全性较低产品发展,重点开发天然高安全性产品。乳化剂重点发展单甘脂、卵磷脂、大豆磷脂等;营养强化剂重点发展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等;甜味剂重点发展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及低聚糖醇、山梨醇等,防腐抗氧化剂重点发展山梨酸、异VC钠、儿茶酚、丙酸盐系列产品等;增稠剂重点发展黄原胶、改性淀粉等。

五、发展措施

(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制订科学的营销策略,建立新型的营销机制,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完善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加强市场调研,把准市场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展会,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有关权威认证,加强与国际间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食品出口水平。

(二)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打造食品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增加技术改造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加快传统食品产业的改造,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优化投资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全省食品工业结构升级。

(三)全面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制订食品工业品牌发展规划,强化企业品牌意识,扎扎实实地推动品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开展山东省食品行业品牌创建活动,培植和发展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知

名产品、知名企业、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园)和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加快食品产业的聚集,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食品工业增长的质量,推动食品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师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质量控制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监控。要认真贯彻执行工信部等十部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建全企业诚信制度,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加大食品质量管理和监管力度,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五)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量为重点,推广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食品工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搞好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建设一批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逐步使原料基地建设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或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

(七)加快鲁西及基础薄弱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我省西部及食品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地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龙头企业少,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与东部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要制订扶持发展政策,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公司通过合资、股权收购、租赁等方式去西部及基础薄弱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辐射面广等有利条件发展食品工业。通过强弱结合、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企业扩张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培育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省食品工业协会 编制)

第三篇: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及省工信委“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

足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展开,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66个市直部门和4个县区实现网络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目前建有纵向业务系统28个,横向业务系统6个,并运行有国家政务外网业务系统12项。建立专业数据库28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规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

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财政投资近3000多万元,正在搭建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及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

2、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市民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73个市政府部门和4个县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方便了企业办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了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80余个,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水利、防洪抗旱、人防、林业防火治安、交通等应急指挥系统8个;在线访谈、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

取得成效。“金安”工程稳步推进,财政、税务、工商数据比对工程实现了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已经逐步建立。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做

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8期,全市各级机关先后有600余人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

展提供了外在动力;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网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局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

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创业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期间

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创业服务年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平台,拓宽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整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是按照省统一要求,不断加强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共享、交换,为各类政务信息化

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全面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备份工作,确保高效稳定,不断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二是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安全管理上,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差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建好应用、安全等平台。在应用平

台建设上,以建设基于多层架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主,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避免建造新的孤岛,为网上联合审批、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在安全平台建设上,按照国家、省电子1 2 下一页

第四篇: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发展规划思路汇报

“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发展规划思路

市XX局

电子政务日渐成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抓手。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统筹规划,做好“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电子政务规划纲要的部署,本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在以XX局长为组长的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组的带领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单位实际的的信息化之路。

(一)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截至2009年底全局局域网覆盖率百分之百,配备了多台电脑、打印机等设施,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政务外网平台已初步构建完成,作为其主体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初具规模,在电信宽带领域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与县区及市直单位各招商团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送。同时建立了公众服务网站,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电子政务和网站信息管理工作,初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在线管理和对公众的在线服务。

(二)办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

全局紧紧围绕高绩效服务型机关建设,业务科室间建立了信息处理内部共享系统,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单位干部普遍掌握了现代办公技能,信息化意识得到增强。逐步将传统政务中以书面文件为中心而构建的行政运行体系,替代为电子文件和电子邮件等电子政务形式,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提高了效率。

(三)统筹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软环境。

依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规划部署,市招商局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成立了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局长XX同志任组长,副局长XXX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信息工作领导组成员,XX科具体承办全市招商系统的政务信息工作。二是在规章制度方面,制定了电子文件收发管理条例,规定了电子文书的归档与存储,确定电子信息安全有保障。三是电子政务业务培训方面,派信息收发员参加公文收发培训班及电子政务操作培训班,并进行实践操作,确保其具有合格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局电子政务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网上政务信息和服务资源整合困难,网上公众参与、交互服务功能较弱。目前仍然是单方面的信息公开,民政交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众对电子政务的参与度不高。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高层次应用刚刚起步,效果尚未显现。

(二)信息共享和利用不足

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后台数据库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后援,信息量不足,更新不及时。无法实现传统纸媒信息与电子信息时效性的同步。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比较分散、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与其他单位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会造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等现象。

(三)高级应用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除办公自动化系统外,电子政务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传输文件、发布信息等较低层次的应用,尚无一个跨部门应用软件投入实用,应用系统建设水平较低,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匮乏,运行维护费严重不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安全稳定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建设廉政、高效、务实的政府部门为目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

子政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造信息化的绿色单位。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须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科室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全单位齐心协力共推电子政务

二是以应用为主,创新政务。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局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要以应用为关键,紧扣需求,提高对公共服务的作用,强调实效。

三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整合,加强与其他部门及招商分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益。

四是防范危险,保障安全。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的高度安全性,将整个系统受到非法侵入、破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并且在我局政务日常运行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在单位应用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以集约化模式推进应用,初步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支撑的一站式决策服务、一站式信息公开服务和一站式政民互动服务。深化业务应用,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单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建设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关系办公管理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统筹调配。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系统应用的推广。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内网主要支持单位内部办公、管理、监督等需要,外网主要支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实行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单位、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统一电子政务工作平台,并为网上政务公开、民政交流服务提供后台支撑。

三是强化培训,在提高操作应用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培训与引进机制,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训力度,尽快造就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招商引资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招商系统电子政务操作应用能力,努力将电子政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加强网络管理,强化安全保障。按照动态调整、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等的防范能力,增强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

第五篇:山东省“十二五”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二五”继续医学教育发

展规划》的通知

鲁卫科教国合发〔2011〕7号

各市卫生局及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省(部)属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山东省“十二五”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市、各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山东省“十二五”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是卫生系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我省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全省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创新机制,大力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日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执业再注册“四挂钩”政策得到落实;初步构建了远程继续医

学教育体系;教育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市、县覆盖率达到100%,二级学科覆盖率为10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平均学分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推动我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实施“人才强省”和“卫生强省”战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地区、单位、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二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尚不能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四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教育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积极推进我省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持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核心,以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为推动我省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㈡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以及不同学科间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差距,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逐步实现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析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科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3、按需施教,注重实效。遵循卫生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实际需求,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4、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从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继续医学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省的继续医学教育水平。

三、总体目标

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十一五”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水平,逐步完善我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和效益,建立起适应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有效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提升高层次

人才创新能力。

㈠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履盖率达到10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履盖率达到90%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学分达标率达到90%以上。

㈡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省继教委每年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检,检查项目数不低于15%。

㈢进一步完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率达到80%。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㈠加强领导,营造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提高卫生人员综合素质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单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保证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㈡突出重点,加强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临床诊疗规范、适宜诊疗技术、合理用药指导原则的培训,广泛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医学职业道德、执业行为、医学伦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全员培训,不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依据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围绕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在职人员职业核心能力框架体系。探索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式培训体系,按需施教,因材施教。

㈢规范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逐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尤其是学分授予环节的管理。结合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情况,制订科学性高、操作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继续医学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异地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将抽样检查情况作为评估各地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医疗卫生机构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技术职务评聘、医师定期考核和护士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质量较高、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处罚措施。

3、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实时掌握继续医学教

育工作相关数据,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积极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不断丰富网上学习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规范对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网上教育。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法规、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承办单位要对各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使其了解和熟悉国家、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和学分授予的政策和法规,提高项目举办水平,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㈣服务基层,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平衡发展。

1、扎实开展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以全科医学知识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依据乡村医生岗位职责,建立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适宜技术,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主的模块式培训考核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培训考核标准,有计划地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

2、积极推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取得任职资格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两年参加一项以业务能力提高和适宜技术推广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培训。

3、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卫生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增加护理、药学、检验、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

项目,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㈤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继续医学教育师资培训制度,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培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继续医学教育授课制度。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举办或参与一项国家级或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课,或者举办一期面向基层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㈥加大投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将继续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资助或捐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要规范捐赠经费的使用范围,抵制商业贿赂行为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感染。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要坚持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继续医学教育收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审批及管理。

下载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ss山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

    十二五生物医药发展规划 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是指应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及细胞工程技术制造的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的药物,它主要包括治疗性多肽、蛋白质、激素、......

    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克州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范文]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山东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产品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我省是......

    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山东省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科学技术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推进建设科技工作,是我省建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建设事业又好又快......

    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2012/3/26 9:32:08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